DB45/T 1625-2017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

  • DB45/T 1625-2017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1.22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19-10-24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环境安全EHS,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B45/T 1625-2017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

    DB45/T16252017

    a) 全面搜集评估区及周边已有资料: b) 调查和基本掌握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调查精度不应小于1:50000;每个评估区调查控制点 应不少于4个,对地质灾害形成有明显控制与影响的微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等重要部位 或重点地段,宜适当加密调查控制点; C) 在评估区(或相邻同类区)已有实测地质地貌面的,可引用反映评估区控制性地质地貌剖面 和重大地质灾害点或预测可能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地段地质地貌部面,没有上述资料的宜布置适 量的实物工作量建立上述控制性剖面; d) 对评估区的各种地质灾害体的发育程度、诱发因素、危害程度和危险性逐一进行现状调查和初 步现状评估: e) 对建设工程或规划区工程建设引发、加剧的和建设工程自身遭受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害 程度和危险性分别进行初步预测评估: f) 依据现状、预测评估结果,综合评估建设项目或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 等级,对建设用地适宜性作出评价,并提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建议; g) 采用地质分析法、查表法、层次分析法、赤平投影法、工程地质类比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定性 半定量方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6.3 三级评估应有必要的基础资料,进行概略分析,包括: a) 搜集评估区及周边已有资料; b) 调查和概略了解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每个评估区地质环境调查控制点应不少于3个;对地质 灾害形成有明显控制与影响的微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等重要部位或重点地段,宜适当加 密调查点: c) 对评估区的各种地质灾害体的发育程度、诱发因素、危害程度和危险性逐一进行现状调查和概 略现状评估; 对建设工程或规划区工程建设引发、加剧的和建设工程自身遭受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害 程度和危险性分别进行概略预测评估; e) 依据现状、预测评估结果,综合评估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级,对 建设用地适宜性作出评价,并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建议; 采用地质分析法、查表法等定性方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6.3 三级评估应有必要的基础资料,进行概略分析,包括: a) 搜集评估区及周边已有资料; b) 调查和概略了解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每个评估区地质环境调查控制点应不少于3个;对地质 灾害形成有明显控制与影响的微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等重要部位或重点地段,宜适当加 密调查点; c) 对评估区的各种地质灾害体的发育程度、诱发因素、危害程度和危险性逐一进行现状调查和概 略现状评估; 对建设工程或规划区工程建设引发、加剧的和建设工程自身遭受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害 程度和危险性分别进行概略预测评估; e) 依据现状、预测评估结果,综合评估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级,对 建设用地适宜性作出评价,并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建议; 采用地质分析法、查表法等定性方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5地质环境条件调查与分析

    5.1.1搜集区域地质构造、地震、遥感和物探等资料。 5.1.2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地质背景应作为搜集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 搜集评估区及周边活动断裂资料,分析判断对评估区地质灾害的影响; b) 搜集区域地震历史资料和地震动参数,分析判断地震活动对评估区的影响及地壳稳定性,地壳 稳定性的分级和判定应符合DD2015一02的要求。

    5.1.1搜集区域地质构造、地震、遥感和物探等资料。

    a) 气候类型特征、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年最大降水量、日最大降水量、时最大降水量、灾害性天 气等; b 河流名称、长度、流域面积、河床宽度、河流坡降、流量、水深、最高和最低水位标高、历史 洪水及洪涝灾情等;海岸带区还应搜集台风、潮水位、风暴潮和海浪资料; c)结合工程建设特点,分析判断气象水文对评估区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程度。

    5.3.1搜集评估区及周边地形地貌类型资料,确定评估区所处的地形地貌位置。

    5.6.1调查评估区岩土体的分布、岩性、成因、类型、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岩土体分类和岩体结构 类型划分应符合GB50021的要求。 5.6.2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应作为调查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新近堆积土的分布范围及工程地质性质; b)月 膨胀岩土、软土等不良土体的分布范围及工程地质性质; c)岩体中软弱夹层的分布范围及工程地质性质。

    DB45/T16252017

    的岩性、厚度和分布。 7.2应重点调查与地质灾害相关的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含水层和隔水层特征,主要含水层地下水水位与动态特征,地下水补给、流、排泄条件,及 其与软弱夹层、岩土接触面和滑坡面等的关系; b)井和泉水量及其动态特征

    5.8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5.8.1调查评估区人类活动的类型、强度、规模、分布及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诱发或加居 害发生的状况。

    售发生的状况。 5.8.2应重点调查评估区与地质灾害相关的人类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 挖填边坡的坡度、高度、边坡的岩土体类型和边坡结构,加固防护方式及变形破坏迹象; b) 地下采空区的范围及变形破坏迹象; c) 基坑降水、矿坑排水、开采地下水的水量和水位及动态情况; d) 评估区以往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 推测今后人类活动对评估区地质环境破坏的强烈程度。

    6地质灾害调查及危险性现状评估

    6.1.1应调查评估区及周边已发生(或潜在)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分布、类型、活动、规模、变形 特征、诱发因素与形成机制等,对其稳定性(发育程度)进行初步评价。 6.1.2应调查评估区地质灾害对生命财产和工程设施造成的危害程度(包括现状灾情和隐患的现状险 情)。 6.1.3 应对地质灾害体的重点部位和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等进行拍照、录像或绘制素描图。 6.1.4 应搜集和调查评估区或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类型、效果和经验。 6.1.5 应在现场调查时填写地质灾害评估调查表,见附录G。 6.1.6 应在充分收集和分析前人资料及实地踏勘基础上,加强重点区段的调查,主要包括: a) 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种类的易发区; b) 构造发育、碎裂和散体结构岩体、软弱夹层和土体松散区; c) 坡度大、坡高大和外倾结构面的斜坡、工程设计挖方、填方区; d) 潜在泥石流的冲沟; e) 可能发生的岩溶陷范围; f) 采空区及其塌陷范围区。 6.1.7 按地质灾害种类确定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稳定性)和危害程度,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

    6.2.1滑坡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DB45/T16252017

    b)滑坡体上微地貌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如滑坡发生地形部位、滑坡周界、滑坡壁、滑坡平台、滑坡 舌、滑坡裂缝、滑坡鼓丘等,滑动带部位及物质组成和物理力学特征,滑痕指向和倾角; 滑坡裂缝的位置、产状、深度、宽度、产生时间、切割关系和力学属性; 分析滑坡的类型、主滑方向、主滑段、抗滑段及其变化; e 滑坡体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体、湿地分布及变迁情况; f)滑坡上及邻近周边的建筑物、树木等的变形、位移及其破坏的时间和过程; g)滑坡灾情,滑坡与建设工程的位置关系; h)人类工程活动影响防治滑坡情况及其效里

    6.4.2现状评估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按附录D表D.4确定危岩发育程度; b) 按表2分析危岩发生的诱发因素; c) 据危岩现状险情按表3确定危岩的危害程度; d) 按表4对危岩危险性现状进行评估。

    6.5.1 沟谷泥石流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DB45/T16252017

    DB45/T16252017

    据岩溶塌陷现状灾情和险情按表3确定岩溶塌陷的危害程度; )按表4对岩溶塌陷危险性现状进行评估。

    6.7.1采空陷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a)矿层的种类、分布、层数、厚度、深度和标高,开采层顶底板的岩性、厚度及组合情况等; 矿山开采历史、现状及规划,采矿巷道的布置、形态、大小、埋藏深度,采深、采厚、开采方 式、开采强度和顶板管理方式; 采空区的空间展布、塌落和积水情况; d) 采空区附近的抽排水、灌水、降水情况及其对采空区稳定的影响; 地面塌陷、裂缝和沉陷特征及其与采空区空间位置关系; 采空塌陷灾情,采空塌陷与建设工程的位置关系

    6.7.2现状评估应符合下列要求:

    按附录D表D.9确定采空塌陷发育程度; b) 按表2分析采空塌陷发生的诱发因素; c) 据采空塌陷现状灾情和险情按表3确定采空塌陷的危害程度 d) 按表4对采空塌陷危险性现状进行评估。

    a)按附录D表D.9确定采空塌陷发育程度;

    6.8.1不稳定斜坡调查宜包括下列内容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1)地层岩性,厚度,地层产状,断裂、节理和裂隙发育特征,软弱夹层岩性和产状; 2),斜坡(含道路等上下人工切坡)坡向、坡度、高度、长度,结构面倾向与斜坡坡向的组合 关系; 3)气象、水文和人类工程活动; 4) 可能发生崩塌、滑坡的结构面边界条件、坡体异常和变形情况,不稳定斜坡与建设工程的 位置关系,不稳定斜坡的影响范围和危害对象。 下列情况应是重点调查的地段: 1) 存在各种类型的滑坡、崩塌和坡面泥石流体; 2) 斜坡岩体中存在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贯通结构面 3) 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贯通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 于斜坡坡角; 4) 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的高陡斜坡; 5) 顺坡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边坡; 6) 斜坡上方存在房屋、道路等附加荷载且对斜坡稳定性影响大的山坡; 7) 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动或变形的斜坡; 8) 坡脚或坡基础存在缓倾的软弱层的高陡斜坡。

    a)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6.8.2现状评估应符合下列要求:

    a按附录D表D.10确定不稳定斜坡发育程

    b)按表2分析不稳定斜坡的诱发因素; c)据不稳定斜坡现状灾情和险情按表3确定不稳定斜坡的危害程度; d)按表4对不稳定斜坡危险性现状进行评估; e)具有6.8.1b)中2)、3)、4)、5)款特征的斜坡可按滑坡或崩进行危险性评估

    6.9其它地质灾害种类

    DB45/T16252017

    根据建设工程实际情况和当地地质环境条件,可增加调查和危险性评估的地质灾害种类,并 标准要求进行评估

    7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7.2.3泥石流危险性预测评估

    7.2.3.1确定工程建设与泥石流沟的位置关系,分析工程建设可能影响泥石流沟内的弃渣、水源、和 沟道堵截的影响程度,按附录D表D.5或表D.6确定引发或加剧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7.2.3.2按表2分析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泥石流发生的诱发因素。 7.2.3.3据泥石流险情按表3确定泥石流发生后的危害程度。 7.2.3.4按表5进行危险性预测评估

    .2.4岩溶塌陷危险性预测评估

    7.2.4.1确定工程建设与岩溶塌陷的位置关系,分析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岩溶塌陷的影响程度,按附 录D表D.8确定引发或加剧岩溶塌陷的可能性。 7.2.4.2按表2分析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岩溶塌陷发生的诱发因素。 7.2.4.3据岩溶塌陷险情按表3确定岩溶塌陷发生后的危害程度。 7.2.4.4按表5进行危险性预测评估。

    7.2.5采空塌陷危险性预测评估

    特征时,可参照附录E、附录F进行估算),分析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采空塌陷的影响程度,按附录D 表D.9确定引发或加剧采空塌陷发生的可能性。 7.2.5.2按表2分析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采空塌陷发生的诱发因素。 7.2.5.3据采空塌陷险情按表3确定采空塌陷发生后的危害程度。 7.2.5.4按表5进行危险性预测评估。

    7.2.6不稳定斜坡危险性预测评估

    7.2.6.1确定工程建设与不稳定斜坡的位置关系,分析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不稳定斜坡的影响程度, 按附录D表D.10确定引发或加剧不稳定斜坡发生滑坡、崩塌的可能性。 7.2.6.2按表2分析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不稳定斜坡发生滑坡、崩的诱发因素。 7.2.6.3据不稳定斜坡险情按表3确定不稳定斜坡发生滑坡或崩塌后的危害程度。 7.2.6.4按表5进行危险性预测评估。

    7.3建设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7.3.2据地质灾害险情按表3确定建设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危害程度。 7.3.3按表5进行建设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设工程自身遭受已存在地质灾害危害可能性预

    8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建设用地适宜性评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危险性等级划分为

    8.2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应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结果综合确定,当评估区 (评估分区)有一种及以上地质灾害种类危险性为大时,地质灾害危险性级别确定为大;当评估区所有 地质灾害种类危险性为小时,地质灾害危险性级别确定为小;其它地质灾害危险性级别确定为中等。 8.3当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级别差异明显时,应充分考虑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地质灾害种 类的多少,发育程度、危害程度,根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划分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区(段), 并分区(段)说明地质灾害等级、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种类、发育特征、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防 治措施。

    防治区(段)、次重点防治区 般防治区(段)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一般可分为避让措施、工 程措施、生物措施、监测预警措施等可根据地质灾害种类、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和危害程度条件提出更 加具体的防治方案建议

    a)道路及管线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和面积较大的工程或规划区图面比例尺不小于1:50000; 6) 城镇规划区、各类园区、矿山工程图面不小于比例尺1:10000; C 范围较小的建设项目可与工程总平面图比例尺一致。 9.2.3附图的图式图例应规范、时空信息量大、实用易懂、图面布置合理、美观清晰、便于阅读。图 例按附录I表示,不足部分可参照国土资源部2006年4月发布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 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附件2和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

    DB45/T16252017

    DB45/T16252017

    9.2.4地质灾害分布图,应以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为背景,主要反映地质灾害类型、

    平面图内容主要包括: 1)3 按规定的素色表示简化的地理、行政区划要素: 2 按GB12328规定的色标,以面状普染色表示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 3) 采用不同颜色的点、线符号表示地质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和水文气象要素: 4)采用不同颜色的点状或面状符号表示各类地质灾害点的位置、类型、规模、稳定性等。 镶图与剖面图: 1)对于有特殊意义的影响因素,可在平面图上附全区或局部地区的专门性镶图,如降水等值线 图、全新活动断裂与地震震中分布图等: 2)应附控制性的地质剖面图。 c) 大型、典型地质灾害说明表:用表的形式辅助说明平面图的有关内容。表的内容包括地质灾害 点编号、地理位置、类型、规模、形成条件与成因、危险性与危害程度、发展趋势等。 5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图,应主要反映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结果和防治措施建 a)平面图应表示以下内容: 1)按规定的素色表示简化的地理、行政区划要素; 2) 采用不同颜色的点状、线状符号分门别类的表示建设项目工程部署和已建的重要工程; 采用面状普染颜色表示地质灾害危险性三级综合分区; 4) 以代号表示地质灾害点(段)防治分级,一般可划分为重点防治点(段)、次重点防治点 (段)、一般防治点(段); 5 采用点状符号表示地质灾害点(段)防治措施与建议,一般可分为避让措施、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监测预警措施。 b) 综合分区(段)说明表:表的内容主要包括危险性级别、区(段)编号、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 害类型、规模、特征、发育程度和危害程度、防治措施建议等。

    1)按规定的素色表示简化的地理、行政区划要素; 2)采用不同颜色的点状、线状符号分门别类的表示建设项目工程部署和已建的重要工程; 采用面状普染颜色表示地质灾害危险性三级综合分区; 4) 以代号表示地质灾害点(段)防治分级,一般可划分为重点防治点(段)、次重点防治点 (段)、一般防治点(段); 5) 采用点状符号表示地质灾害点(段)防治措施与建议,一般可分为避让措施、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监测预警措施。 b 综合分区(段)说明表:表的内容主要包括危险性级别、区(段)编号、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 害类型、规模、特征、发育程度和危害程度、防治措施建议等。

    图A.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工作程序框

    DB45/T16252017

    重要性按表B.1进行划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

    表B.1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

    DB45/T 16252017

    注1: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确定,有1项条件符合该类别则为该类别。 注2:挖填方边坡包括现状人工边坡和工程建设产生的永久性边坡。

    注1: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确定,有1项条件符合该类别则为该类别。 注2:挖填方边坡包括现状人工边坡和工程建设产生的永久性边坡。

    DB45/T16252017

    有圾、朋璃、危岩、泥石流、岩溶塌陷、采空塌陷、不稳定斜坡的发育程度(预测引发和加 能性)分别按表D.1、D.3、D.4、D.5、D.8、D.9、D.10确定。滑坡变形阶段及特征宜按表D.2 流发育程度量化指标评判按表D.6确定。泥石流堵塞程度按表D.7确定

    表D.1滑坡的发育程度(可能性)分级表

    注1: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确定,有二项指标符合该级别或较高级别则判定为该级别; 注2:可计算Fs的优先按Fs和Fst关系判定,Fs根据GB/T32864确定,Fst(滑坡稳定安全系数)根据DZ/T0219 确定。 注3:括号内的主要用于预测引发或加剧滑坡的可能性判指标。

    DB45/T16252017

    表D.2滑坡变形阶段及特征表

    表D.3崩塌发育程度(可能性)分级表(结

    表D.4危岩发育程度(可能性)分级表

    表D.8岩溶塌陷发育程度(可能性)分级表

    注1:现状评估发育程度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确定,有2项指标符合该级别或较高级别则判定为该级别。 注2:预测岩溶塌陷可能性按综合得分确定,≥90,可能性大;71~89,可能性中等,≤70,可能性小:当评估区 在发生塌陷影响范围内时,应不计综合得分直接判定为可能性大。

    DB45/T 16252017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采空区垮落带、导水裂缝带高度计算方法

    当煤层顶板覆岩内为坚硬、中硬、软弱、极软弱岩石或其互层时,厚煤层分层开采的垮落带最 大高度可采用表E.2中的公式计算

    表E.2厚煤层分层开采的垮落带高度计算公式

    E.2.2导水裂缝带高度

    a)当煤层覆岩内为坚硬、中硬、软弱、极软弱岩层或其互层时,薄、中厚煤层开采的导水裂缝带 最大高度可选用表E.3中的公式计算。

    3薄、中厚煤层开采的导水裂缝带高度计算公

    b)当煤层覆岩内为坚硬、中硬、软弱、极软弱岩层或其互层时,厚煤层分层开采的导水裂缝 大高度可选用表E.4中的公式计算

    表F.4厚煤层分层开采的导水裂缝带高度计算公式

    DB45/T16252017

    附录F (资料性附录) 矿山地表移动变形值的计算及参数求取方法

    地下煤层采空后,采空区地表移动范围可以通过移动角量参数或移动变形计算值确定,地表移动与 变形值可采用典型曲线法、负指数函数法、概率积分法和数值计算分析法等计算,最常用的方法为概率 积分法。为便于使用,地表移动与变形值的预计及参数求取方法可按《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 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范》附录3地表移动影响计算及《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 煤开采指南》计算(其他有相似开采条件的矿山可参照),以下列出部分内容。

    F.2充分采动及非充分采动定义

    F3地表移动变形最大值计算

    F.3.1地表最大下沉值计算

    根据采动状况,分别按式(F.1)、式(F.2))计算

    Wcm=qMcosa (充分采动) (F.1) Wfm=qMncosa (非充分采动) F.2

    F.3.2地表最大水平

    DB45/T16252017 icm一一充分采动条件下的地表最大倾斜值,mm/m H 一一主要影响半径,m,计算方法为:r= tanβ H一一开采深度,m; tgβ一一主要影响角正切。

    F.3.4充分采动下,地表最大曲率值按式(F

    充分采动下,地表最大曲率值按式(F.7)计算:

    F.3.5充分采动下,地表最大水平变形值按式(F.8)计算

    一一充分采动条件下的最大水平变形值,

    Kem = ±1.52Wam L

    W 8cm=±1.52b.

    F.3.6非充分采动条件下,地表最大水平移动值、地表最大倾斜值、地表最大曲率值、地表最大水平变 形值的计算,可参照充分采动条件的公式,利用非充分采动条件下顶板最大下沉值按式F.4、F.5、F.6、 F.7、F.8计算。

    F.4地表移动延续时间的确定

    F.4.1地表观测点下沉10mm时为地表移动期开始的时间。 F.4.2地表观测点连续6个月下沉值不超过30mm时,可以认为地表移动期结束。 F.4.3地表移动延续时间可以根据最大下沉观测点的下沉值与时间关系分为初始期、活跃期和衰退期 a) 初始期:从移动开始(下沉10mm)至移动活跃期时的持续时间; b 活跃期:地表下沉速度每月大于30mm的持续时间; c)衰退期:从活跃期结束到移动稳定(连续6个月下沉不超过30mm)的持续时间。 F.4.4地表移动延续时间:从地表移动(下沉10mm)开始到地表移动稳定(连续6个月下沉不超过30 mm)结束的持续时间

    F5地表移动计算参数的确定

    DB45/T16252017

    F5.1地表移动计算参数需依据开采区域的地质采矿条件确定。对已有实测资料的矿区,应当首先参 考本矿区的计算参数;无实测资料的矿区,可以参考类似地质采矿条件矿区或者依据岩性条件按表F.1 选定。 F.5.2当采动程度较小时,地表移动计算参数中下沉系数和主要影响角正切应当进行调整。 F.5.3条带开采、充填开采和地表残余变形计算需要调整计算参数。

    表F.1岩性与预测参数相关关系表

    ....
  • 工程规范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施工组织设计 | 拉伸强度测试标准 |工程规范 |烟草标准 |装修软件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