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 023-2018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 T/CAGHP 023-2018  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监测预警技术指南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7.1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19-12-25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环境安全EHS,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5.3.2监测工作布置应突出快速、安全、有效的特点,监测手段与仪器设备应在保证监测效果的前 提下做到快速实施、便捷维护、稳定运行,监测点数量宜根据现场情况进行优化。 5.3.3监测记录、监测统计报表、阶段性报告和监测总结报告提供的数据、图表应客观、真实、准确。 5.3.4监测数据和信息应及时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每次观测后应立即对原始数据进行检查校 核、比对和整理,并及时做出初步分析。发现监测资料有异常现象或确认有异常值,应立即查证并向 防灾责任主体单位及有关部门报告。 5.3.5应急监测设备应按相关规定进行标定、维护,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确保监测信息及时、稳 定地采集与传送。

    5.4.1预警级别的确定根据不同地质灾害类 类型的发展变化阶段特征差异而有所不同,见表3。

    表3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监测预警级别

    5.4.2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及形成机理,结合应急监测获取信息种类,在充分参考地区经验的基础 上,选择适宜的预警评判模型和指标,确定不同预警级别的阅值。 5.4.3监测信息达到预警阅值或达到预警阅值的趋势显著时,应及时启动相应级别的监测预警 工作。 5.4.4应急监测及预警信息应及时上报防灾责任主体单位并送达有关部门和人员。 5.4.5预警级别的降低生产标准,应及时组织专家组技术会商,若会商认定预警级别可降低,则降低预警 级别。

    5.5.1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及时组 认定警报口解除,应急监测预 警工作可终止。 a)当危害对象转移完毕。 b) 触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消除。 c)灾害体变形明显减缓并趋于停止。 5.5.2应急监测预警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应急监测预警资料,编制成果报告,并提出下一步监 测工作建议。

    6.1.1宜采用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办法。

    6.1.2监测主要针对可能威胁保护对象的突发滑坡灾害体及其影 6.1.3以变形监测为主,兼顾降雨和地下水监测。

    突发滑坡灾害应急监测主要包括变形监测、相关诱发因系监测、俏圾 方面的内容,参见附录A。

    面的内容,参见附录A。 升、下沉等。 的人类工程活动形式和强度。 2.3突发滑坡灾害变形破坏宏观前兆监测一般包含下列内容: 化速度。 行监听。

    定的人类工程活动形式和强度

    6.2.3突发滑坡灾害变形破坏宏观前兆监测一般包含下列内容:

    a)对出现的地表裂缝和岩体局部塌、鼓胀、剪出,以及建筑物、延 化速度。 行监听。 C 观察突发滑坡灾害体上动物(鸡、狗、牛、羊、鼠、蛇等)可能出现的异常活动现象。 4

    表4突发滑坡应急监测项目表

    6.3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6.3.1变形监测方法

    T/CAGHP0232018

    6.3.1.2大地测量应采用全球定位系统、全站仪等精密仪器进行监测, a) 控制测量变形宜用全球定位系统,控制网应采用国家坐标系和85国家高程建立,控制测量 精度不低于D级。基准控制点应设置在突发滑坡灾害体外围稳定且坚固处,数量不应少于 3个,结构图详见附录B。 b) 重点区域地形及监测剖面的测量比例尺不宜小于1:500。 c) 监测点水平位移测量精度不宜大于5mm,垂直位移测量精度不宜大于10mm。 6.3.1.3裂缝位移监测一般采用位移计监测,也可采用卡尺、钢尺等量测。 a) 位移计监测应在裂缝两侧设立监测基桩,安装位移计,量测裂缝三维变形。量测精度不宜 低于0.5mm。 b) 用卡尺、钢尺等机械式测量时,应在裂缝两侧设固定标记或埋桩,定期量测其变形。量测精 度不宜低于1mm。 6.3.1.4可采用表面倾斜仪监测滑坡体表面倾斜情况。 6.3.1.5在天气较好,人力到达场地较困难时,宜采用无人机低空遥感、实时视频方法进行定性或 定量监测。航线布设方式:应按固定航线布设。航向重叠率应大于80%,旁向重叠率应大于60%。 滑坡环境用同一架次定高拍摄,滑坡体按倾斜摄影方式拍摄

    6.3.2相关因素监测

    6.3.2.雨量监测应采用雨量计自测,或实时收集附近水文站、气象站的观测数据,量测精度不宜 低于0.2mm。 体的水位、流速、流量等动态变化,以及农田灌溉用水的水量和时间、高山融雪量等, 6.3.2.3宜采用水位计、孔隙水压力计、渗压计、土壤含水量测定仪等设备,监测滑坡内及周边泉、 井、钻孔、平洞、竖井等地下水水位、水量、水温、孔隙水压力、含水量(率)等动态变化。孔隙水压力计 量程应满足被测压力范围的要求,精度不宜低于满量程的0.5%。地下水水位测量精度不宜低于 10mm, 6.3.2.4对与滑坡形成、活动相关的人类工程活动,如采空、切坡、加载、爆破、震动等,应采用巡查 的方式,及时掌握其活动范围、时间及强度。 6.3.2.5宜收集滑坡附近及其外围地震活动及其强度等监测资料,结合监测信息分析地震作用对 滑坡稳定性的影响程度。

    异常宏观现象巡查的主要内容参见附录C。

    6.4.1人工数据采集监测频率

    a)匀速变形阶段,监测频率不低于4次/日。 b)加速变形阶段,监测频率不低于8次/日。 c)破坏变形阶段即临滑阶段,应连续监测

    a匀速变形阶段,监测频率不低于4次/日。 b)加速变形阶段,监测频率不低于8次/日。 c)破坏变形阶段即临滑阶段.应连续监测

    C 4 2 自动化数据采样频率

    a)勾速变形阶段,采样频率不低于8次/日。

    加速变形阶段监测频率可按 天候进行巡视检查。

    6.4.4无人机监测频率

    退据现场突发滑坡变形的情况,不

    6.5监测网(点)布设

    .5.1.1以突发滑坡灾害重点防治部 少于3个。 监测剖面,必要时可组网监测。 6.5.1.3应急监测布设应满足滑坡后续监测需要。 6.5.1.4监测点位宜避开突发滑坡灾害抢险施工干扰。 突发滑坡宜布置监测网。 范围。

    6.5.2.1在威胁保护对象的滑坡体、局部强变形区以及整体佣 测点宜监测多种内容,便于监测数据综合分析。 6.5.2.2监测点应布设在监测剖面上。受通视条件或其他原因限制,可单独布点。 6.5.2.3监测点不宜平均分布,重点部位应增加监测点数量。突发牵引式滑坡,监测重点应放在前 部强变形区;突发推移式滑坡,监测重点应放在后部强变形区。 6.5.2.4裂缝位移监测点应布设在重要裂缝关键部位,如裂缝中点、两端、转折部位等,每条裂缝的 监测点不宜少于2个。当裂缝变形增大或出现新裂缝时,应视具体情况增设监测点。 6.5.2.5降水量监测点宜布设于突发滑坡灾害体范围内,特大滑坡宜在不同高程段布设。 26地表水和地下水临测点视

    6.5.3.1监测面应布设在对保护对象有成 的关键位置。 5.5.3.2监测剖面应纵横布设,数量不应少于2条。 5.5.3.3监测剖面应以变形监测为主体,必要时可建立多手段、多参数、多层次的综合性监测剖 达到互相验证、校核、补充、分析的目的。 6.5.3.4监测剂而布设时,应充分考虑监测方法的适宜性。

    6.5.3.1监测面应布设在对保护对象 的关键位置。 6.5.3.2监测剖面应纵横布设,数量不应少于2条。 6.5.3.3监测剖面应以变形监测为主体,必要时可建立多手段、多参数、多层次的综合性监测剖面, 达到互相验证、校核、补充、分析的目的。 6.5.3.4监测剖面布设时,应充分考虑监测方法的适宜性。

    6.5.4.1对于窄长的突发滑坡灾害体应沿其主轴方向布设 条或几条监测剖面,呈“十”字形或“丰”字形展布。 6.5.4.2对于地形条件复杂、范围较大及多级滑动的突发滑坡灾害体,应沿各个滑块滑动主轴方向 和垂直于主轴方向布设多条监测剖面,纵横交叉成网。 6.5.4.3除在地表布设监测点(剖面)外,还宜利用钻孔、平碉、竖井等布设地下监测点,形成立体监 测网。

    6.6监测资料整理分析

    6.6.1监测资料整编内容

    6.6.1.1地表位移监测

    6. 6. 1. 2 裂缝监测

    6.6.1.3气象、水文监测

    6.6.1.4人工巡视

    a)突发地质灾害人工巡视检查记录表,详见附

    T/CAGHP0232018

    6.6.2监测资料分析

    6.6.2.1分析方法

    1)1 2) 变化量大小、变化规律和趋势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和合理性。 3) 值与警戒值相比较。 b)作图法 物理量相关的过程曲线图,考察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和趋势。 2) 时加绘相关物理量,如地下水位、库水位等)。 3) 化规律。 c)特征值统计法 向等进行统计分析,考察各监测物理量之间在数量变化方面是否具有一致性、合理性。

    6.6.2.2 分析内容

    地表位移监测手段可控制范围应较大,监测点的布置 比应急 确定突发滑玻灾害变形 略大通过一段时间的监测来确定周边岩(土)体是否受到影响。

    地表位移监测手段可控制范围应较天,监测点的布置范围应比应急 范围略大,通过一段时间的监测来确定周边岩(土)体是否受到影响。 b)变形分区 通过对突发滑坡灾害地表变形的统计分析,结合突发滑坡灾害空间位移矢量大小,对突发滑坡 灾害进行变形分区。综合突发滑坡灾害工程地质条件、失稳模式,分析各分区之间差异的原因,根据 宏观变形迹象的变化与发展趋势,复核分区的可靠性与合理性,必要时应予以调整。分析不同突发 滑坡灾害分区的变形方向、变形时间顺序、变形速率差,并结合宏观变形特征来判断各区之间的力学 联系。 c)变形机理分析 1)根据突发滑坡灾害相同时段内不同区域空间位移矢量大小、方向的差异初步判断滑坡 的变形机理。 2)将变形监测资料结合降雨、开挖、堆载、地下水位、库(河)水位变化、渠(塘)渗漏、冰雪 用华中对实监温地定生变形影响最大的因素,

    通过对突发滑坡灾害地表变形的统计分析,结合突发滑坡灾害空间位移矢量大小,对突 灾害进行变形分区。综合突发滑坡灾害工程地质条件、失稳模式,分析各分区之间差异的原因 宏观变形迹象的变化与发展趋势,复核分区的可靠性与合理性,必要时应予以调整。分析不 滑坡灾害分区的变形方向、变形时间顺序、变形速率差,并结合宏观变形特征来判断各区之间 系

    1 根据突发滑坡灾害相同时段内不同区域空间位移失量大小、万同的 的变形机理。 将变形监测资料结合降雨、开挖、堆载、地下水位、库(河)水位变化、渠(塘)渗漏、冰雪 冻融等影响因素监测资料比较分析,提取其中对突发滑坡灾害变形影响最大的因素, 给空发滑坡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2)将变形监测资料结合降雨、开挖、堆载、地下水位、库(河)水位变化、渠(塘)渗漏、冰雪 冻融等影响因素监测资料比较分析,提取其中对突发滑坡灾害变形影响最大的因素, 给突发滑坡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d)变形发展阶段判断 突发滑坡灾害变形演化阶段的判据分为定量判据、定性判据,参考附录F。 准确判断突发滑坡灾害的变形演化阶段的前提是要将斜坡的时间演化规律和空间演化规律结 合起来综合判定,即要堂握突发滑坡灾害不同变形演化阶段的裂缝结构,将突发滑坡灾害的宏观变

    形迹象与监测资料对照分析。

    上进行。 6.7.2应合理选择预测参数。一般情况下,多维位移监测数据是突发滑坡灾害预测的最基本参数; 地下水动态、降水量等监测数据,均是突发滑坡灾害预测的表征参数。

    6.7.4预测预警模型的建立和预警判据的确定,应遵循如下原则和方法:

    a)在建立地质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等,建立适宜、有效的预测预管模型。 b) 宜建立类比分析、因果分析、统计分析等数学模型,进行多参数、多模型的综合评判,提高预 测预警的准确性。 c) 预测预警模型建立后,应利用已经发生过的相似滑坡的监测资料,进行反演分析,检验模型 的有效性,并初步确定相应的预测预警判据。 6.7.5突发滑坡灾害应急监测预警按变形破坏发展阶段、变形速度、发生概率和可能发生的时间分 为三级:警示级(黄色预警)、警戒级(橙色预警)、警报级(红色预警)。具体应急监测预警响应详见附 录D图D.1。 切破坏,地表可见后缘出现拉裂缝并加宽加深,两侧翼出现断续剪切裂缝,在数月或一年内 发生破坏的概率较大。 b) 警戒级(橙色预警):初加速变形阶段,变形速率不断加大,后缘拉裂面不断加深和展宽,前 缘隆起,有时伴有鼓胀裂缝,变形量也急剧加大,在几日内或数周内发生破坏的概率大。 c) 警报级(红色预警):临界变形阶段,滑动面完全贯通,阻滑力显著降低,滑动面以上的岩 (土)体即沿滑动面滑出,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发生破坏的概率很大。 6.7.6应急监测预警级别发布应在会商的基础上,按照相关工作程序进行。 6.7.7在突发险情即将发生来不及上报、会商的情况下,现场监测人员应立即启动红色预警,并立 即通知防灾责任主体单位及有关部门,然后按程序进行上报。 6.7.8经过专家组技术会商确认后,下列情况可解除预警和停止应急监测: a)自然条件下或经应急抢险处置,突发滑坡灾害体变形速率逐渐减小,突发滑坡灾害体趋于 稳定,可解除预警,转为常规监测。 b)突发滑坡灾害主体已下滑,经进一步监测判断后突发滑坡灾害堆积体、残体、滑坡周边影响 区不会再有危害性,可解除预警。 )密发滑坡灾害危险区和影响区内威胁对象已撤离,可停止应急监测。

    7空发崩塌灾害应急监测预督

    7.1.1应针对不同突发崩塌类型的破坏机理而进行 7.1.2对已出现险情的突发崩塌灾害应采用激光测距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高精度仪器进行非接 11 测以确保监测人员的安全。

    7.1.1应针对不同突发崩塌类型的破

    T/CAGHP0232018

    7.3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7.3.1简易监测方法

    对象稳定性的前提下,采取简易的监测手段迅速开展监测工作。 记,用钢卷尺量测其变形情况。 7.3.1.2在崩塌表面或地形适合部位吊设垂锤,监测其角度及距离标志物变形情况。 找编号,并详细记录掉落位置。 滑面、裂缝安装电路接触点,当位移超过该点时,电路接通,立即发出预警和警报。

    7.3.2专业监测方法

    7.3.2.1崩塌体变形

    b 可将近景摄影仪安装在稳定区两个不同位置的测站上,同时对崩塌体的图像进行周期性拍 摄,构成立体图像。用立体坐标仪量测图像上各监测点的三维(X、Y、Z)位移量。 面、体等各种几何数据,通过多次扫描比对分析,获取变形量值。扫描距离应保证在仪器正 常工作条件范围内。分辨率不低于1mm。

    7.3.2.2相关因素监测

    a)利用地声仪采集岩体变形微破裂或破坏时释放出的应力波强度、频度等信号资料,分析、判 断崩塌体变形情况。仪器一般应设置在崩塌体应力集中部位,地表、地下均可,灵敏度较 高,可连续监测和分析预警。 利用常规气象监测仪器如温度计、雨量计等,进行以气温、降水量为主的气象监测。 c)利用水位标尺、水位和流量自动记录仪、测流堰、量杆等,监测崩塌体内及其周围天然沟河 和截排水沟地表水位、流量动态变化情况。 d)利用孔隙水压计、渗压计等,分析静水压力、动水压力、裂隙水补给排导以及冻胀力等,采集 有关水文地质参数

    7.3.2.3宏观前兆监测

    崩塌体变形破坏宏观前兆监测内容包括地形、地下水、地表水及大气降水等变化情况,以及动物 异常等,应安排专人进行实地监测

    7.3.3监测方法选用

    7.3.3.1监测项目的选用参见表4。

    发崩塌灾害监测精度要求与突发滑坡灾害相似

    7.4.1应根据突发崩塌灾害体危险等级确定突发崩塌灾害应急监测频率。如有相关任务书的应产 格按照任务书要求执行。 7.4.2对于尚未出现险情的突发崩灾害体,应采用多种监测方法,自动化监测仪器应具备随时测 报的功能,仪器采样频率不低于4次/日,人工巡视不少于1次/日。 7.4.3对于已出现险情的突发崩塌灾害体,宜采用非接触式自动化监测设备,采样频率不低于 1次/小时,人工巡视不少于4次/日。

    7.5监测网(点)布设

    5.1监测点布设应注重时效性,应选择一些可快速、稳定获取监测数据的方法,有重点、分批次 市设监测点。

    7.5.1监测点布设应注重时效性,应选择一些可快速、稳定获取监测数据的方法,有重点、分批次地 布设监测点。 7.5.2监测点应根据其崩塌类型、破坏机理,布设在崩塌体变形破坏的重点部位。 7.5.3监测点可构成多种监测方法综合使用的立体监测网,崩塌体内部倾斜监测、地表变形全球定 位系统监测、地声及地下水等监测宜同步进行,进行地表变形相关分析,为预警判断提供全面的监测 数据。 7.5.4每个监测点应有其独立的监测功能和预警功能,布设时应事先进行该点的功能分析及多点 组合分析,力求达到最好的监测效果。 7.5.5监测点不宜平均分布,对地表变形明显地段和对整个崩塌体稳定性起关键作用的块体,应重 点控制。

    7.6监测资料整理分析

    7.6.1监测资料整理

    7.6.2监测资料分析与预测

    一般情况下,各类监测信息发生明显变化时,均应发出预警。 达预警水位的时间。 b) 外的时间。 对滑移型崩体应着重分析监测点的位移速率变化,及时捕捉加速迹象。

    7.12 分级分主次确定崩塌变形破坏的预警对象。对以下对象应重点预警: a) 变形速率大的地段或块体。 可产生严重危害的地段或块体。 c) 对崩塌的稳定性起关键作用的地段或块体。 对整个崩塌的变形破坏具有代表性的地段或块体。 7.2 崩塌预警分为两个等级,即警示级(黄色预警)与警报级(红色预警)。 a) 警示级(黄色预警):当降雨量达到暴雨及暴雨级别以上或连续降雨时长达到48小时及以 上时,上部岩体拉张裂隙突然产生变形,即进人警示级,可对崩塌体采用7.3节方法进行重 点监测。 b) 警报级(红色预替):如监测到崩塌体发生连续大形变等,上部岩体拉张裂隙不断扩展、加 宽,速度突增,小型坠落不断发生时,应向有关部门发出警报,该崩塌体有可能随时出现 险情。 .7.3崩塌危险区内人员已撤离或崩塌已完成、危岩(土)体已稳定后应解除预警,经过专家组技术 会商确认后,应急监测工作也可随之结束。

    8突发泥石流灾害应急监测预警

    8.1.1监测预警工作启动应以降雨预警或实时雨量测报为主要依据。 8.1.2应以仪器监测为主、人工观测为辅,建立群专结合的应急监测预警体系。 8.1.3监测仪器布设位置除考虑监测要索外,还应充分考虑满足测报和预警响应的时间要求。 8.1.4监测设备应小型化、便携化、易于快速布设和安装,在短时间内即可投入使用;在无外接供电 的情况下应保证3日以上正常工作时间。

    应包括降雨量、泥(水)位等关键特征和主要崩滑物源变形活动、 情况。在实际监测中,可依据需要对泥石流源区土体孔隙水压力、含水率,沟道振动波、次声波等特 征参数进行监测。具体内容如下: a)物源监测:泥石流形成区物源稳定性变化及参与泥石流活动情况。 h)降丽量监测泥石流激发降雨量(10分钟及1小时的降雨量)。

    d)振动监测:泥石流流体携带的大颗粒物质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振动波。 e)次声监测:泥石流在形成和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次声波。 f)视频监测:对沟道中泥石流的运动过程进行影像监测。 g)含水率监测:泥石流源区砾石土土体在前期降雨过程以及失稳过程中的含水率变化 h)土体孔隙水压力监测:泥石流源区砾石土土体在失稳过程中的孔随水压力变化

    8.3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8.3.1监测方法,详见表5

    表5突发泥石流灾害应急监测方法

    8.3.2监测设备及技术指标要求,详见附录A

    雨量计自动监测:采用有雨即存即报,定时上报,超过阅值加报的方式。 8.4.2 泥位计监测:采样频率不低于1次/分钟。 8.4.3土体孔隙水压力和含水率监测:采样频率不低于1次/分钟。 8.4.4 振动监测:采样频率不低于1次/分钟。 3.4.5次声监测:采样频率不低于1次/分钟。 8.4.6视频监测:视频顿率7顿/秒以上,保证视频流畅

    8.5监测网(点)布设

    宜布设在泥石流形成区及其暴雨带内,特别是形成区内滑坡、崩塌和松散物质储量最大的 范围。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宜考虑流通区和危险区,布设密度见表6

    麦6突发泥石流雨量站布

    在中尚山区的泥石流流域内,应考虑在泥石流的形成区和流通区布设为主

    )应道遵循降水量观测规范进行布设及建议。

    钟以上撤离时间)流通区段。 b)

    B.5.3土体孔隙水压力和含水率监测站

    颗粒较少、细颗粒较多的物源区斜坡体。 b)防止崩、飞石等对设备造成破坏。

    8.5. 6视频监测站

    亢域中下游泥石流危险区较为安全、便于安装维护

    视频监视区主要为沟域内主要崩滑体 沟段以及泥石流流通沟段。监测站应位 全(历史最高泥石流、洪水位或20年一遇洪水位以上)的巨砾、基岩、堤坝、拦砂坝、桥梁等为宜。

    8.6监测资料整理分析

    8.6.1监测资料整编内容

    8.6.1.1雨量监测

    B. 6. 1.2泥位监测

    8.6.1.4振动监测

    8.6.2监测资料分析内客

    )降用量 1)前期雨量分析,间接前期降雨(发生本次泥石流降雨开始时刻前n日泥石流沟内的降 雨量)和直接前期降雨(当场降雨中激发泥石流的短历时雨强前的降雨)在影响泥石流 形成的降雨指标中贡献最大,在泥石流预测预警中应重视间接前期降雨和直接前期降 雨指标,避免只强调短历时激发雨量(激发泥石流启动的短历时强降雨)指标的不足。 2)区域环境对降雨量影响的分析。监测流域的物源、气候等条件对泥石流的形成有很大 影响,在分析临界雨量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区域背景条件的影响。 b)泥位 在进行泥位数据分析时需要考虑监测断面底床变化对泥位、断面面积的影响,无论是底床冲刷 或者淤积都会影响泥石流泥位监测数据和流量计算。 c)土体孔隙水压力和含水率 土体孔隙水压力和含水率数据分析也要考虑前期降雨和区域环境的影响。一般干旱少雨区监 则数据较湿润区数据上升较多。 d)振动 振动数据监测需要考虑车辆和施工机械行驶等其他振动对传感器监测数据的干扰,可构建环境 背景噪声特征库,判定是否有泥石流发生。 e)次声 1) 次声监测需要考虑灾害定位问题,可根据三点定位原理在泥石流流域典型位置部署传 感器阵列,进行泥石流次声监测。 2)可构建环境背景噪声特征库,运用多通道信号互相关分析法冶金标准,结合泥石流次声的主要 特征,判定是否有泥石流发生。

    根据泥石流形成运动各个阶段的特点,泥石流应急监测预警系统采用警示级(黄色预警)、警戒 (橙色预警)和警报级(红色预警)模式。坡面泥石流及流域面积特别小(一般1km以下)的采用 报级预警。 a)警示级(黄色预警):由前期降雨、气象预警等指标确定。已出现充沛的前期降雨,同时气象 部门发布大雨以上的降雨预警时即发布。 b) 警戒级(橙色预警):无充沛的前期降雨,但是降雨已达到泥石流爆发的临界雨量阅值时发 布,由泥石流临界雨量和泥位指标确定。 c) 警报级(红色预警):已出现充沛的前期降雨,同时降雨已达到泥石流爆发的临界雨量阅值 时发布。由临界雨量、泥位和振动等指标,同时参考沟道断流等宏观现象指标确定

    泥石流活动的预警主要依据各种监测参数的临灾圆 用一定的计算方法并结合沟道实际情况综合确定,详见附录1。 量推算的雨量)确定,警报雨量阅值主要依靠历史灾害调查统计数据分析确定。 8.7.4.2泥位阅值需要对历史灾害的调查和计算来确定。

    8.7.5应急监测预警解除

    确认后工业标准,解除预警。应急监测预警解除后,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转为常规自动或人工监测。 a)威胁对象已不存在。 b)依据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水源等条件确定近期泥石流不再发生。

    9突发地面塌陷灾害应急监测预警

    ....
  • 相关专题: 地质灾害  
专题: 技术交底 |体检标准 |吊环标准 |别墅图纸 |过滤器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