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6424-2010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 GB/T 26424-2010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776.2K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7-30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环境安全EHS,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5. 3. 1 分类系统

    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根据经营目标的不同分为五个林种、二十三个亚林种,分类系统见表

    以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分循环,防止河流、湖泊、水库淤塞,以及保护饮用水水源为 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应划为水源涵养林: a) 流程在500km以上的江河发源地汇水区,主流与一级,二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的第一 层山脊以内; b) 流程在500km以下的河流,但所处地域雨水集中,对下游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其河流发 源地汇水区及主流、一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以内; C 大中型水库与湖泊周围山地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1000m以内,小型水库与湖泊 周围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250m以内; d 雪线以下500m和冰川外围2km以内; e)保护城镇饮用水源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5.3.2.1.2水土保持林

    以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冲刷、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和恢复土地肥力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 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应划为水土保持林: a)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东部)坡度在25°以上,华北、西南、西北等地区坡度在35°以上,华东、中 南地区坡度在45°以上园林工艺、表格,森林采伐后会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的; b) 因土层薄,岩石裸露,采伐后难以更新或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 C 土壤侵蚀严重的黄土丘陵区塬面,侵蚀沟、石质山区沟坡、地质结构疏松等易发生泥石流地 段的;

    b)因土层薄,岩右裸露,采伐后难以更新或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 C 土壤侵蚀严重的黄土丘陵区源面,侵蚀沟、石质山区沟坡、地质结构疏松等易发生泥石流地 段的; d)主要山脊分水岭两侧各300m范围内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5.3.2. 1.3防风固沙林

    以降低风速、防止或减缓风蚀、固定沙地,以及保护耕地、果园、经济作物、牧场免受风沙侵袭为主要 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应划为防风固沙林: a) 强度风蚀地区,常见流动、半流动沙地(丘、垄)或风蚀残丘地段的 b 与沙地交界250m以内和沙漠地区距绿洲100m以外的: 海岸基质类型为沙质、泥质地区,顺台风盛行登陆方向离固定海岸线1000m范围内,其他方 向200m范围内的; d 珊瑚岛常绿林; e) 其他风沙危害严重地区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5.3.2.1.4农田牧场防护林

    以保护农田、牧场减免自然灾害,改善自然环境,保障农、牧业生产条件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 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应划为农田牧场防护林: a)农田、草牧场境界外100m范围内,与沙质地区接壤250m~500m范围内的; b)为防止、减轻自然灾害在田间、草牧场、阶地、低丘、岗地等处设置的林带、林网、片林。 5.3.2.1.5护岸林 以防止河岸、湖岸、海岸冲刷崩塌,固定河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 者,应划为护岸林: a)主要河流两岸各200m及其主要支流两岸各50m范围内的,包括河床中的雁翅林; b)堤岸、干渠两侧各10m范围内的; c)红树林或海岸500m范围内的森林林本和灌本林

    以保护农田、牧场减免自然灾害,改善自然环境,保障农、牧业生产条件为主要目的的希 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应划为农田牧场防护林: a)农田、草牧场境界外100m范围内,与沙质地区接壤250m~500m范围内的; b)为防止、减轻自然灾害在田间、草牧场、阶地、低丘、岗地等处设置的林带、林网、片 3215拉林

    5.3.2.1.5护岸林

    以防止河岸、湖岸、海岸冲刷崩塌,固定河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者,应划为护岸林: a)主要河流两岸各200m及其主要支流两岸各50m范内的,包括河床中的雁翅林; b) 堤岸、干渠两侧各10m范围内的; ) 红树林或海岸500m范围内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5. 3. 2. 1. 6护路林

    GB/T26424—2010

    以保护铁路、公路免受风、沙、水、雪侵害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可以划为护路林: a)林区、山区国道及干线铁路路基与两侧(设有防火线的在防火线以外)的山坡或平坦地区各 200m以内,非林区、丘岗、平地和沙区国道及干线铁路路基与两侧(设有防火线的在防火线以 外)各50m以内; b) 林区、山区、沙区的省、县级道路和支线铁路路基与两侧(设有防火线的在防火线以外)各50m 以内,其他地区10m范围内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5.3.2.1.7其他防护林:以防火、防雪、防雾、防烟、护鱼等其他防护作用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 木林,

    5.3.2.2特种用途林

    以保存物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用于国防、森林旅游和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和 木林。 a 国防林:以掩护军事设施和用作军事屏障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 一者,可以划为国防林: 1)边境地区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2)军事设施周围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b)实验林:以提供教学或科学实验场所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包括科研试验林、教 学实习林、科普教育林、定位观测林等。 母树林:以培育优良种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包括母树林、种子园、子代测定林、 采穗圃、采根圃、树木园、种质资源和基因保存林等。 d 环境保护林:以净化空气、防止污染、降低噪声、改善环境为主要目的,包括城市及城郊结合 部、工矿企业内、居民区与村镇绿化区的森林、林木、灌木林。 e 风景林:以满足人类生态需求,优化美化环境为主要目的,分布在风景名胜区、各类公园、度假 区、滑雪场、狩猎场及游览场所内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位于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包括文化遗产地、历史与革命遗址地的 森林、林木和灌木林,以及纪念林、文化林、古树名木等。 多 自然保护区林:各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内以保护和恢复典型生态系统和珍贵、稀有动 植物资源及栖息地或原生地,或者以保存和重建自然遗产地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未和灌 木林。

    5.3.2.3.1短轮伐期工业原料用材林

    5.3.2.3.2速生丰产用材林

    通过使用良种壮苗和实施集约经营,缩短培育周期,获取最佳收益,生长量达到相应树种速生丰产 林指标要求的森林,

    量3. 2. 3. 3一般用材材

    5.3. 2. 4薪炭林

    以生产热能燃料、原料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3.2.5经济林

    5.3. 2.5经济林

    5. 3. 2. 5. 1果品标

    以生产各种干、鲜果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

    5. 3. 2. 5. 2食用原料林

    以生产食用油料、饮料、调料、香料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5.3.2.5.3林化工业原料林 以生产树脂、橡胶、木栓、单柠等非木质林产化工原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5.3.2.5.4药用林 以生产药材、药用原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5.3.2.5.5其他经济林 以生产其他林副、特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当某地块同时满足一个以上林种划分 的亚林种按适地适树原则确定,公益林的二 a) 国防林; b) 自然保护区林; c) 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 d) 风景林; e) 环境保护林; f) 母树林; g) 实验林; h) 护岸林; i) 护路林; j 防火林; k) 水土保持林; 1) 水源涵养林; m) 防风固沙林; 农田牧场防护林

    当某地块同时满足一 个以上林种划分条件时,应根据先生态公益林、后商品林的原则区划。,商品林 的亚林种按适地适树原则确定,公益林的二级林种按以下优先顺序确定: a) 国防林; b) 自然保护区林; ) 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 d) 风景林; e) 环境保护林; f) 母树林; g 实验林; h 护岸林; i 护路林; 防火林; k 水土保持林; 1 水源涵养林; m) 防风固沙林; ) 农田牧场防护林。

    5.4树种(组)、优势树种(组与树种组成

    5.4.2优势树种(组)

    在乔木林、疏林小班中,按蓄积量组成比重确定,蓄积量占总蓄积量比重最大的树种(组)为小班的 优势树种(组)。 未达到起测胸径的幼龄林、未成林造林地小班,按株数组成比例确定,株数占总株数最多的树种 (组)为小班的优势树种(组)。 经济林、灌木林按株数或丛数比例确定,株数或丛数占总株数或丛数最多的树种(组)为小班的优势 树种(组)。

    乔木林、竹林按十分法确定树种组成。复层林应分别林层按十分法确定各林层的树种组成。组成 不到5%的树种不记载。

    5.5龄级、龄组、竹度与生产期

    乔木林的龄级与龄组根据优势树种(组)的平均年龄确定。主要树种(组)的龄级期限和龄组的划分 标准见表2。

    GB/T26424—2010表2主要树种龄级与龄组划分表单位为年龄组划分龄级树 种地区起源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热林过熟林期限北部天然≤6061~100101~120121~160>16120红松、云杉、柏木、紫杉、北部人工*4041~6061~8081~120>12120铁杉南部天然4041~6061~8081~120>12120南部人工≤2021~4041~6061~80>8120北部天然4041~8081~100101~140>14120落叶松、冷杉、樟子松、北部人工≤2021~3031~4041~60>6110赤松、黑松南部天然4041~6061~8081~120>12120南部人工2021~3031~4041~60>6110北部天然≤3031~5051~6061~80>8110油松、马尾松、云南松北部人工≤2021~3031~4041~60>6110思茅松、华山松、高山松南部天然2021~3031~4041~60>6110南部人工N1011~2021~3031~50>5110杨树、柳树、桉树、橡北部人工<1011~1516~2021~30>315树、树、泡桐、木麻黄、枫杨、软阔类南部人工N56~1011~1516~25>265北部天然《3031~5051~6061~80>8110桦树、榆树、木荷、枫香、北部人工2021~3031~4041~60>6110琪桐南部天然2021~4041~5051~70>7110南部人工1011~2021~3031~50>5110栎类、作树、猪类、类、南北天然≤4041~6061~8081~120>12120香樟、楠木、機树、水曲柳、胡桃楸、黄菠萝、硬阔类南北人工≤2021~4041~5051~70>7110杉木、柳杉、水杉南部人工≤1011~2021~2526~35>365α飞播造林同人工林。5.5.2竹度竹林的龄级按竹度确定。一个大小年的周期一般为2年,称为一度。一度为幼龄竹,二、三度为壮龄竹,四度以上为老龄竹。5.5.3生产期经济林划分为产前期、初产期、盛产期和衰产期四个生产期。5.66立地因子5.6.1地貌:极高山:海拔5000m(含)以上的山地;高山:海拔为3500m~4999m的山地;中山:海拔为1000m~3499m的山地;低山:海拔低于1000m的山地;丘陵:没有明显的脉络,坡度较缓和,且相对高差小于100m;8

    平原:平坦开阔,且相对高差小于50m。

    1级为平坡0°~5° Ⅱ级为缓坡6°~15; Ⅲ级为斜坡16°~25°; IV级为陡坡26°~35° V级为急坡36°~45°; V级为险坡46°以上。

    按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及无九个方位确定坡向。 5.6.4坡位

    5.6.5腐殖质层厚度和土层厚度

    5.6.5.1腐殖质层厚度

    腐殖质层厚度分三个等级:

    5. 6. 5. 2 ±层厚鼠

    度根据土壤的A层十B层厚度确定,厚度等级见

    权属包括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营权),森林资源权属分别林地、林木记载,分为林地所有权、林地使用 权和林木所有权、林木使用权。 林地所有权分国有和集体,林木所有权分国有、集体、个人和其他。林地与林木使用权分国有、集 体、个人和其他。

    大然林:由大然下种或萌生形成的森林、林木、灌木林。 人工林:由人工直播(条播或穴播)、植苗、分殖或扦插造林形成的森林、林木、灌木林。 飞播林:由飞机播种形成的森林、林木、灌木林

    5. 7.3 天然更新等级

    天然更新等级根据幼苗各高度级的天然更新株数确定,满足一个条件即可,见表

    GB/T 26424—2010

    用材林近、成、过熟林林木质量划为三个等级: a)商品用材树:用材部分占全树高40%以上。 b)半商品用材树:用材部分长度在2m(针叶树)或1m(阔叶树)以上,但不足全树高的40%。在 实际计算时一半计人商品用材树,一半计人薪材树。 c)薪材树:用材部分在2m(针叶树)或1m(阔叶树)以下。

    .7.5林分出材率等级

    用材林近、成、过熟林林分出材圣 占林分蓄积量的百分比或林分中商品用材树的

    表5用材林近、成、过熟林林分出材率等级表

    5. 7. 6 可及度

    用材林近、成、过熟林可及度分为即可及、将可及和不可及: 即可及:具备采、集、运条件的林分。 将可及:近期将具备采、集、运条件的林分。 一不可及一用地形式成济质用折时工目务妮售造务件

    5. 7.7 径阶与径级组

    林木调查起测胸径为5.0cm,视林分平均胸径以2cm或4cm为径阶距并采用上限排外法。 径级组的划分标准为: 小径组:6cm12cm; 中径组:14cm~24cm 大径组:26cm36cm; 特大径组.38 cm以上

    林木调查起测胸径为5.0cm 径级组的划分标准为: 小径组:6cm~12cm; 中径组:14cm~24cm; 大径组:26cm~36cm 特大径组:38cm以上。

    林层划分应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a)各林层每公项蓄积量大于30m; b)相邻林层间林木平均高相差20%以上: )各林层平均胸径在8cm以上; d)主林层郁闭度大于0.30,其他林层郁闭度大于0.20

    林层划分应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a)各林层每公顷蓄积量大于30m" b)相邻林层间林木平均高相差20%以上 c)各林层平均胸径在8cm以上; d)主林层郁闭度大于0.30,其他林层郁闭

    5.7.9大径木薪积比等级

    复层林或异龄林小班中达到大径木标准的林木蓄积占小班总蓄积的比率,分为以下三级: I级:大径级、特大径级蓄积量占小班总蓄积量大于70%; Ⅱ级:大径级、特大径级蓄积量占小班总蓄积量为30%~69%; 邢级:大径级、特大径级蓄积量占小班总蓄积量小于30%

    5.7.10郁闭度、覆盖度等级

    高:郁闭度0.70以上; 中:郁闭度0.40~0.69

    低:郁闭度0.20~0.39

    5. 7. 10. 2 灌木林囊盖度等级

    密:覆盖度70%以上; 中:覆盖度50%~69%; 疏:覆盖度30%~49%。

    5.7.11群落结构类型

    完整结构:具有乔木层、下木层、草本层和地被物层4个植被层的森林。 复杂结构:具有乔木层和其他1~2个植被层的森林。 简单结构:只有乔木一个植被层的森林。

    天然林按照植被状况与原始顶极群落的差异,或次生群落位于演替中的阶段划为3级: I:原始或受人为影响很小而处于基本原始的植被; Ⅱ:有明显人为干扰的天然植被或处于演替中期或后期的次生群落; Ⅱ:人为干扰很大,演替逆行处于极为残次的次生植被阶段或天然植被几乎破坏尽,难以恢 复的逆行演替后期。

    5.7.13散生木和四旁树

    生长在竹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无立木林地和宜林地上达到起测胸径的林木, 幼林中的高大林木,

    5. 7. 13. 2四旁树

    在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等地栽植的面积不到0.067hm的各种竹丛、林木。 5.7.14森林覆盖率与林木绿化率

    5.7. 14. 1森林覆盖率

    林覆盖率按式(1)计算

    P=F×100%+ ×100%

    5.7. 14. 2 林木绿化率

    林木绿化率按式(2)计算。

    Pg=会×100%+%×100%+=×100% (2)

    式中: P。—林木绿化率; S.—灌木林面积; B,——四旁树占地面积"。

    式中: P。林木绿化率; S.灌木林面积; B.———四旁树占地面积"

    1)四旁树占地面积按1650株/hm(每亩111株)计

    店地面积按1650株/hm(

    经营区划系统应同经营范围或行政范围界线保持一致,分别经营管理层级区划到林班,集体林一般 区划到行政村,如行政村的面积较大时,可在村内区划林班。对过去已区划的界线,应相对固定,无特殊 情况不宜更改。

    林班区划原则上采用自然区划或综合区划,地形平坦等地物点不明显的地区,可以采用人工区划。 林班面积一般为100hm~500hm。自然保护区、东北与内蒙古国有林区、西南高山林区和生态公益 林集中地区的林班面积根据需要可适当放大。 林班区划线应相对固定,无特殊情况不宜更改。对于自然区划界线不太明显或人工区划的林班线 应现地伐开或设立明显标志,并在林班线的交叉点上埋设林班标

    6.3.1小班划分条件

    小班划分应尽量以明显地形地物 资源调查和经营管理的需要考虑下列基本 条件: a) 权属不同; b) 森林类别及林种不同; ) 生态公益林的事权与保护等级不同; d) 林业工程类别不同; ) 地类不同; f) 起源不同; g) 优势树种(组)比例相差二成以上; h) И龄级以下相差一个龄级,班龄级以上相差两个龄级; 1) 商品林闭度相差0.20以上,公益林相差一个郁闭度级,灌木林相差一个覆盖度级 立地类型不同。

    6.3.2小班重新划分条件

    森林资源复查时,应尽量沿用原有的小班界线。但对上期划分不合理、因经营活动等原 发生变化的小班,应根据小班划分条件重新划分。

    小班最小面积和最大面积依据林种、绘制基本图所用的地形图比例尺和经营集约度而定。最小小 班面积在地形图上不小于4mm",对于面积在0.067hm以上而不满足最小小班面积要求的,仍应按 小班调查要求调查、记载,在图上并人相邻小班。南方集体林区商品林最大小班面积一般不超过 15hm,其他地区一般不超过25hm。 无林地小班、非林地小班最大面积不限

    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小班,应尽量利用明显的地形、地物等自然界线作为小班界线或在小班线上设立 明显标志,使小班位置固定下来,作为地籍小班统一编码管理

    森林分类区划是在综合考虑国家和区域生态、社会和经济需求后,依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林业发 展规划、林业区划等宏观规划成果进行的区划。森林分类区划以小班为单位,原则上与已有森林分类区 刻成果保持一致,

    GB/T264242010

    参考上期调查的小班数量,或者经营管理面积,准备调查图卡,以备外业调查记载、内业统计、整理 计算。

    人员数量、外业工作量等,准备外业调查必要的

    8.1.1根据调查单位的森林资源特点、调查技术水平、调查目的和调查等级,可采用不同的小班调查 方法。 8.1.2小班调查应充分利用上期调查成果和小班经营档案,以提高小班调查精度和效率,保持调查的 连续性。

    根据实际情况,可分别来用以下方法进行小班调绘: a)采用由测绘部门最新绘制的比例尺为1:10000~1:25000的地形图到现地进行勾绘。对于 没有上述比例尺的地区可采用由1:50000放大到1:25000的地形图。 b 使用近期拍摄的(以不超过两年为宜)、比例尺不小于1:25000或由1:50000放大到1: 25000的航片、1:100000放大到1:25000的侧视雷达图片在室内进行小班勾绘,然后到现 地核对,或直接到现地调绘。 C 使用近期(以不超过一年为宜)经计算机几何校正及影像增强的比例尺1:25000的卫片(空 间分辨率10m以内)在室内进行小班勾绘,然后到现地核对。空间分辨率10m以上的卫片 只能作为调绘辅助用图,不能直接用于小班勾绘。

    8.2.2全球定位系统(GPS)应用

    8.3小班测树因子调查

    王小班范围内,通过随机、机械或其他的抽样方法,布设圆形、方形、带状或角规样地,在样地内 周查因子,由此推算小班调查因子。布设的样地应符合随机原则(带状样地应与等高线垂直或 度),样地数量应满足第6章的精度要求。

    当林况比较简单时采用此法。调查前,调查员要通过30块以上的标准地目测练习和一个林班的小 班目测调查练习,并经过考核,各项调查因子目测的数据80%项次以上达到允许的精度要求时,才可以 进行目测调查。 小班且测调查时,应深入小班内部,选择有代表性的调查点进行调查。为了提高且测精度,可利用

    角规样地或固定面积样地以及其他辅助方法进行实测 纸箱包装标准,用以辅助目测。目测调查点数视小班面积不局 而定:

    3hm以下 1~2个 4hm~7hm 2~3个 8hm~12hm 3~4个 13 hm以上 5~6个

    航片比例尺大于1:10000时采用此法。调查前,分别林分类型或树种(组)抽取若干个有蓄积 量的小班(数量不低于50),判读各小班的平均树冠直径、平均树高、株数、郁闭度等级、坡位等,然后到 实地调查各小班的相应因子,编制航空像片树高表、胸径表、立木材积表或航空像片数量化蓄积量表。 为保证估测精度,应选设一定数量的样地对数表(模型)进行实测检验,达到90%以上精度时方可使用。 航片估测时,先在室内对各个小班进行判读(可结合小班室内调绘工作),利用判读结果和所编制的 航空像片测树因子表估计小班各项测树因子。然后,抽取5%~10%的判读小班到现地核对,各项测树 因子判读精度达到第13章精度要求的小班超过90%时可以通过

    卫片的空间分辨率应达到3m

    卫片的空间分辨率应达到3m

    毕业设计8.3.4.2建立判读标

    根据调查单位的森林资源特点和分布状况,以卫星遥感数据景幅的物候期为单位,每景选择若干条 能覆盖区域内所有地类和树种(组)、色调齐全且有代表性的勘察路线。将卫星影像特征与实地情况对 照获得相应影像特征,并记录各地类与树种(组)的影像色调、光泽、质感、几何形状、地形地貌及地理位 置(包括地名)等,建立目视判读标志表,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螺丝标准 |水利工艺、技术交底 |螺母标准 | 电线电缆标准 | 照明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