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T 1955-2016 承压特种设备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编写导则.pdf

  • DB44/T 1955-2016  承压特种设备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编写导则.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0.8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9-19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环境安全EHS,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编写工作组应通过识别单位内承压特种设备存在的风险源、影响范围及其原因和潜在的后果等 发单位的一个全面的风险列表,确定事故危险源。编写工作组应尽可能动员单位管理、生产、提 长人员参与风险识别。风险识别宜采用GB/T27921所列的方法。

    编写工作组应依据风险识别结果,对识别出的承压特种设备风险进行定性、半定量或定量分机 出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结果,指出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事故。编写工作组可依据自身需求这 中方法或多种方法结合进行风险分析。风险分析宜采用GB/T27921所列的方法。

    编写工作组应将风险分析的结 的承压特种设备风险相比较,或者在名 验分析结果之间比较质量标准,评价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 提出风险防控措施

    DB44/T 19552016

    编写工作组应依据风险评估的结论,对于需要应对的风险,按照风险应对的优先次序,在全面 口客观分析单位应急队伍、装备、物资等应急资源状况的基础上对单位应急能力进行评估,依据 吉果,结合单位实际,完善应急保障措施,

    编写工作组应依据风险评估和应急能力评估结果组织编写应急预案。应急能力评估结论为不能 位现有风险的,应在完善相关应急保障措施后组织编写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内容应按本标准第 局。应急预案的格式参照本标准附录A。

    5.7应急预案评审备案与发布

    5. 7. 1 不同类别单位的评审要求

    中型规模及以上单位,或使用包含重点监控特种设备的单位,在应急预案编写完成后,应组织列 部评审。外部评审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包括应急管理方面的评审专家、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和单位涉 及岗位人员进行,评审接受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负责安全管理部门的监督。 中型规模以下单位,且无使用重点监控设备的单位,在应急预案编写完成后,应进行内部论证。 内部论证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技术专家、单位涉及岗位人员进行。 注:单位规模的划分参照《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的通知》(国统字(2011)75号)

    5.7.2评审专家的人数及资历要求

    大型规模单位应急预案评审相关专业专家人数应不少于7人;中型规模单位,或使用包含重点监控 持种设备的单位,应急预案评审相关专业专家人数应不少于5人;中型规模以下单位应急预案评审相关 专业专家人数不得少于3人。 应急预案论证相关专业技术专家人数不得少于3人。 应急预案评审(或论证)相关专业专家中应至少包括一名特种设备(热能工程、化工机械、材料 工程、无损检测、焊接等)的应急专家。 应急预案评审(或论证)的专家应在省、市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评审专家与所评审预案的单位有 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5. 7.3评审形式及内容要求

    评审工作应以会议形式进行。评审内容应包括预案基本要素的完整性、危险分析的科学性、预防 和救援措施的针对性、应急响应程序的可操作性、应急保障工作的可行性、与政府有关部门应急预案 接等。评审专家应本着对社会和单位负责的态度,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定,全面、科 学、客观、公正开展评审工作。 评审应形成书面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应急预案名称; 评审地点、时间、参会单位和人员; C 各位专家书面评审意见(附“要素评审表”); d 专家组会议评审意见; 专家名单(签名); f)参会人员(签名)。 预案编制单位应根据专家意见对应急预案进行修改完善。专家组评审意见要求重新组织评审的 预案编制单位应按照专家修改意见修改后,重新组织评审

    DB44/T1955—2016

    5. 7.4备案及发布要求

    应急预案评审或论证并修订完善后,应按规定在30天内报有关部门备案,并经单位主要负责入 发布。

    6. 1.1 编写目的

    应写明编写该种类/品种应急预案的目的。应至少包括:为了规范承压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的编 写工作,促进单位提升应对承压特种设备事故的能力,及时控制和消除事故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 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应按照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安全技术规范、 技术标准5个层级分别列出应急预案的编写 便于开展应急救援的人员学习和查询。相关应急预案的编写依据参见附录B.

    应写明该应急预案的适用范围和适用级别。应至少包括:适用于指导单位安全管理人员、技术 生产操作人员开展承压特种设备应急救援,进行应急演练和开展事故调查;适用于指导单位织 核专项应急预案对应的现场处置方案,

    6.1.4应急预案体系

    6.1.5应急工作原则

    育,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救援技能。

    6.2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6.2.1应急组织机构

    DB44/T 19552016

    6.2.2应急救援相关岗位构成及职责

    6.2.2.2现场应急指挥部及总指挥主要职责

    2.2.1应明确现场应急指挥部的主要职责。应至少包括: a)迅速查明设备事件、事故的特征、类别、原因、影响范围及可能造成的后果,确定合理的 术处置方案,现场组织实施应急方案,救援方案报总指挥审定; b 负责单位人员、应急资源、应急队伍的调动:

    DB44/T1955—2016

    6. 2. 2. 3专家技术组主要职责

    应明确专家技术组的主要职责。应至少包括:针对承压特种设备突发事故应急工作,损 置方案建议和技术支持:根据应急指挥部安排,参与制定应急方案或参加现场处置工作

    6.2.2.5现场应急指挥部下设机构的岗位构成和主要职责

    应明确现场应急指挥部各下设机构的岗位构成和主要职责。应至少包括: 警戒保卫组:由单位安全保卫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 1) 根据应急预案有关设立警戒区域的要求和规定,负责事故现场的鸣警和警戒保卫: 2) 疏散警戒区内无关人员; 3) 维持治安、交通秩序; 4 协助医疗救护组转移中毒、烧伤等受伤人员。 b 抢险救灾组:依据不同的承压特种设备事故,成立由单位内部消防、设备管理、安监、检修 运行部门的消防人员、环境监测人员、特种设备管理和作业人员以及维修人员部分等组成的 队伍。主要职责是: 及时判断事故的性质、影响范围及可能继续造成的后果; 2) 负责现场抢险救灾、现场事态监测和环境动态检测; 3 根据事故情况,制定堵漏、灭火、导液等抢险技术方案;

    DB44/T 19552016

    4)实施经现场总指挥批准的抢险技术方案,以排除险情。 通信联络组:由单位通信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 1)建立有效的通信网络; 2 危险区域内提供防爆型通信器材; 3) 保障救援通信联络和对外通信联络的畅通。 d 医疗救护组:由单位的医疗卫生、消防救援人员、化学救援人员等组成。主要职责是: 1)负责制定受伤人员现场医疗救治方案; 2)负责现场受伤人员的医疗救治和转送医院工作。 e 后勤保障组:由单位后勤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负责抢救抢险、生产恢复、事件调查的后 勤保障工作。具体包括:车辆保障、接待上级、指挥部人员生活后勤保障和抢救抢险所需人 力资源和资金支持、疏散人员避难场所安排等。 善后工作组:由单位后勤、行政、财务等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 1)负责现场恢复工作,在指挥部确定现场已无人身危险的情况下,组织抢修人员对现场其他 危险设施、损坏设备进行排险抢险或抢修,尽快恢复正常生产; 2)负责事故伤亡人员及其家属的安抚工作; 3)负责设备、厂房、周围建筑物损坏后的善后处理、损失评估、保险理赔等工作。

    6.3单位资源和安全状况分析

    3.3.1单位基本情况

    应介绍单位的基本情况。应至少包括: a 单位名称、单位性质、隶属关系、单位法人代表及负责人、单位安全管理机构和专(兼)职 人员; b 生产规模(如最大储存量等)、人员数量和有关生产工艺状况(包括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施 的平面布置)、有关应急设置分布情况; 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周边人口密度与数量,纵、横距离及周边交通环境状况: d 周围建筑物性质(民居、工矿企业、易燃易爆场所、有毒有害环境、重要基础设施、劳动密 集型企业、学校、医院、疗养院、养老院、福利院、公共展览馆、自然风景区、文物古迹、 军事管理区、水源保护区等),单位与特殊周围建筑物的位置(距离); e) 当地的气象、环境资料; 存储介质的危险类别和理化特性

    6.3.2承压特种设备基本情况

    应描述特种设备基本情况。应至少包括: a) 锅炉基本情况包括:锅炉级别、型式、型号、燃料、额定参数、运行参数、主要受压元件材 料;锅炉设计鉴定、制造、安装、检验、运行管理单位;设计文件鉴定、制造、安装、投产、 检验日期;修理改造情况;安全附件及安全联锁装置(安全阀、温度计、液位计等)型号及 性能;事故情况;附属压力管道的状况;日常维护情况等; b 压力容器基本情况包括:压力容器名称、类别、品种、设计和制造依据、容积、工作压力、 工作温度、介质主要组分及性质、装量系数、主要受压元件材料牌号、设计使用年限;压力 容器设计、制造、安装、检验、运行管理单位;设计、制造、安装、投产、检验日期,修理 改造情况;安全附件(安全阀、温度计、液位计、紧急切断阀等)型号和规格,事故情况; 附属压力管道的状况;日常维护情况等; 压力管道基本情况包括:压力管道编号、直径、长度、材质、设计压力、设计温度、输送量、

    DB44/T1955—2016

    DB44/T1955—2016

    输送介质、防腐类型、工作压力、工作温度、输送量等;设计、制造、安装、检验、运行管 理单位;制造、安装、投产、检验日期;修理改造情况;与管道相连的设备、场站状况;安 全附件(安全阀、温度计、液位计、紧急切断阀等)型号和规格;事故情况;日常维护情况 等。

    6.3.3应急救援资源

    应列出针对承压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需要的人力、设备设施、物资供应、通信、资金等资源以及组 织、技术保障措施。 应分单位内部和外部两部分资源列出。 应列出应急救援资源的布置图。 应根据现有资源,对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提出资源补充、合理利用和资源集成整合的 建议方案,经批准后逐步完善应急救援资源

    6.4风险识别与灾害后果预测

    6.4.1承压设备风险因素识别

    6.4.2承压特种设备常见事故的特征、原因分析及后果预测

    应逐条列明承压特种设备事故的特征。 应逐条列明承压特种设备事故产生的原因。 应逐条列明预测的该类特种设备的事故后果

    应逐条列明承压特种设备事故的特征。 应逐条列明承压特种设备事故产生的原因。 应逐条列明预测的该类特种设备的事故后果

    6. 5. 2 预防机制

    应明确预警机制。应至少包括: a)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度; )专门安全管理机构或者设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

    DB44/T 19552016

    定期分析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完善事故应急预案; d) 使用登记、定期检验、年度检查、在线检验制度; e) 单位日常检查制度; f) 消除事故隐惠制度; g) 作业人员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制度; h) 特种设备安全状况的定期报告制度; i 预警行动启动和终止制度

    6.6.1应急响应分级

    应明确应急响应的分级。应至少包括: a)一级响应:对单位的生产安全和作业人员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可能影响与单位临近的单 应和周边社区,需要调动全单位的资源且申请外界援助进行救援。在该级别中,由应急指挥 部做出整个紧急事件的解决方案,事故现场指挥部对现场做出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决定; b 二级响应:有可能会影响到单位其它区域人员或设施的安全,需要调动全单位的资源参与救 援紧急事件,但未引起人员重伤、死亡。该级别的响应需要成立事故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 现场的应急救援行动; C 三级响应:仅靠部门或班组力量就能消除的危险,单个现场行动小组就能控制并且没有影响 其它区域人员或设施的安全。

    应规定事故发生后的内部报告程序和报告内容。应至少包括: 内部报告程序:事故现场人员立即向现场最高负责人报告,现场最高负责人核实后,立即向 现场应急指挥部报告; b) 报告内容应至少包括: 1) 事故发生时间、地点、现场情况; 2) 事故类型(如爆炸、泄漏、燃烧、设备损伤等); 3 事故介质的种类、品种、主要成分、毒性程度、可燃性、吨位; 4) 有无人员伤亡情况; 5) 已经采取的应急措施; 6) 周围环境情况(如建筑物性质、交通、人流等); 7) 影响范围; 报告人姓名

    6.6.3事故确认、分析和应急启动程序

    应规定事故确认、分析和应急启动程序。应至少包括: a)事故确认的内容应包括事故地点、影响范围、事故类型等技术要求; 分析和应急启动程序的内容应包括工艺流程、操作规程的技术要求,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步分析事故趋势,依据预警等级确定应急响应等级和方式

    6.6.4事故外部报告程序及要求

    应规定事故外部报告程序及要求。应至少包括:事故确认后,启动应急预案的同时,按国家 ,及时、如实地向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音

    DB44/T1955—2016

    DB44/T1955—2016

    报告,事故报告的要求应满足TSG03。

    6. 6. 5 事故监控措施

    应规定事故监控措施。应至少包括:监控和分析事故所造成危害程度,事故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是否有扩大危险趋势。发生可燃介质或毒性介质事故时,应采用可燃气体浓度检测仪、毒性介质分析 仪和风向仪对事故现场进行动态检测和监控,并根据检测数据判断事故是否得到了有效控制,是否有 扩大的趋势,且及时将有关数据和发展趋势报现场总指挥

    6.6人员疏散与安置原则、措施及启动条件

    应规定人员疏散与安置原则、措施及启动条件。应至少包括: a 发生事故时,应及时疏散事故现场和危险区域内的人员。当预测事故有扩大趋势,并对周围 建筑物(如居住区、商店、学校、工矿单位等)造成影响时,应立即请求政府有关部门启动 上级应急预案,同时请求相关单位进行增援,并按应急预案的规定和要求,将转移的人员安 置至安全场所; b)人员疏散时,应向事故现场上风区转移

    6.7事故现场的警戒要

    应规定事故现场的警戒要求。应至少包括: 抢险救灾组依据现场条件对事故影响范围进行评估,在专家的指导下迅速标出事故现场危险 区和安全区; b 现场总指挥下达设立警戒指令,警戒保卫组设置警戒范围并实施交通管制。危险区和安全区 应有明显警戒标志; C 除公安、消防人员外,其他警戒人员,以及参与应急救援行动的人员,须有明显的身份标志; d) 警戒保卫人员应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和接近警戒区; 当事故完全消除,事故现场勘查完毕,现场总指挥下达取消警戒区的指令后,方可取消警戒 区。

    6.8应急救援中的医疗、卫生服务措施和程序

    应规定应急救援中的医疗、卫生服务措施和程序。应至少包括: a)当事故现场有中毒、冻伤、烧烫伤等受伤人员,救援人员首先应将受伤人员移至上风处的安 全区内,由医护等专业人员进行救治; 受伤人员经现场医护等专业人员救护后,应尽快转入医院进行治疗; 当发现有呼吸困难、休克及中毒者,救援抢险人员应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后进入现场,迅速将 其转移至空气新鲜的安全区静卧。

    6.6.9保护应急救援人员安全的准备及要求

    应规定保护应急救援人员安全的准备及要求。应至少包括: a 现场指挥部应设置在上风处,救援物资尽可能靠近事故现场,且不得影响交通; D 应急救援人员进入危险区前,应穿戴(携)好个人防护装备和救生器材: C 现场总指挥应指定一名抢险救援人员为现场组长; d 进行救援和抢险的人员应少而精,但不允许少于二名; 抢险救援人员的个人装备应按照救援的类型应至少配备正压式呼吸器、安全帽、全封闭防化 服或防静电的消防服、防冻手套、不产生火花工作鞋或胶鞋、通信工具,以及抢险用器材和

    DB44/T 19552016

    设备等; f 救援人员熟悉和熟练应用自救措施和互救措施,进入事故现场前首先应辨别风向,下风区、 低洼区和沟渠附近不准停留: 救援人员离开时,现场组长应清点救援人员人数,防止人员遗漏

    6.6.10处理公共关系和求助程序

    应明确应急恢复的条件。应至少包括: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衍生 事故隐患消除后,经事故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批准,结束现场应急救援,

    应规定善后处置、调查评估、恢复重建的有关要求。

    6.9.1应急队伍保障

    应明确单位各专业应急队伍及负责人的通信联络方式,并附人员联络表。

    6. 9. 2 经费保障

    应明确应急所需专项经费来源,规定使用范围和管理监督措施,保障应急状态时应急经费及日

    6.9.3通信与信息保障措施

    6.9.4救援装备和物资保障

    应列出应急救援设备、设施与物资列表;明确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管理责任人及 方式:明确设备、物资(经费)支持工作程序。

    6. 9.5.1应急救援培训

    DB44/T1955—2016

    应列明应急培训计划及落实的措施;提出重点岗位并对重点岗位操作人员进行应急处置的培训; 提出对所辖范围的应急队伍与应急人员的素质能力要求,实施培训;应要求全员培训,提高应急意识、 自我保护意识和参与救援的能力。

    6. 9. 5. 2演练

    应明确制定应急预案演练的计划、组织和实施要求;应提出检验应急行动与应急预案的符合性, 并对应急预案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的要求;应提出根据演练实际情况对应急预案进行改进的要求和程序 应规定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的频次,且每年不得少于一次。

    6.9.6所热执行的法律规范

    应列明并能及时提供安全生产、特种设备、应急救援方面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安全技术 支术标准。

    应列明应急救援有关的其他资源。应至少包括: a 建立应急抢险专家库,包括化工设备、危化品和锅炉等相关行业的专家信息; b) 列出需要请求援助的外部机构和组织的名单和联络方式: C 根据单位应急工作需求而确定的其他相关保障措施(如:交通运输保障、治安保障、技术保 障、医疗保障、后勤保障等)

    6.10应急预案管理和更新

    应规定应急预案应不断完善,必要时予以修订,并将修订情况予以备案。应至少包括: a 根据单位的事故预防重点,应急预案应当每三年至少修订一次,预案修订情况应有记录并归 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急预案应当及时修订: 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标准、上位预案发生变化的: 应急指挥机构职责发生调整的; 3 面临的风险发生重大变化的; 4) 重要应急资源发生变化的; 5) 预案中的其他重要信息发生变化的: 6) 在突发事件应对、发生重大事故和应急演练中发现问题需要作出重大调整的: 7) 应急预案制定认为需要修订的其他情况。 b 单位应当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有关单位报告应急预案的修订情况,并按照有关应急预案 报备程序重新备案。

    应写明按照TSG03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事故调查,并依据单位实际情况编写事故调查的程序和 要求。

    6.12.1有关术语和定义

    应对涉及到的专用或专有名词术语予以定义。

    6.12.2应急预案的编写代码

    宜写明应急预案内的编写代码参照DB44/T1099执行。

    6.12.3应急预案实施和生效时间

    6.12.4制定与解释

    应明确本应急预案负责制定与解释的部门

    6.13.1外部机构通信联络方式

    DB44/T 19552016

    应将外部机构通信联络以表格形式列出,并不断更新。应至少包括: a)政府安全生产主管部门、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急主管部门联络方式等: b)医院、交通、公安、消防等部门及联络方式; C 应急物资供应单位名录及联络方式; d)经协议可求助的救援单位及联络方式

    .13.2单位内有关应急部门、机构或人员的联

    6.13.3单位内外重要物资装备的名录或清单

    6.13.4规范化格式文2

    高速铁路标准规范范本6.13.5相关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名录

    应列出直接与本应急预案相关的或相

    6.13.6关键的路线、标识、图纸和图表

    应列出关键的路线、标识、图纸和图表。应至少包括: a) 警报系统分布及覆盖范围; b) 重要防护目标一览表、分布图; c) 特种设备登记列表和分布图; d) 应急救援指挥位置及救援队伍行动路线; e) 疏散路线、重要地点等标识图; f) 相关平面布置图纸、救援人员和资源的分布图纸; 重大事故灾害影响范围预测图等

    勘探标准6.13.7有关协议或备忘录

    关应急救援部门签订的应急支援协议或备忘录,

    DB44/T1955—2016

    ....
  • 特种设备标准 设备标准
  • 相关专题: 特种设备  
专题: 乳制品标准 |建筑标准 |医药标准 |检测试验 |检测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