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OE 20.8-2020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8部分:砂质海岸.pdf

  • T/CAOE 20.8-2020  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第8部分:砂质海岸.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10-27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环境安全EHS,pdf格式,下载需要1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站位布设方法如下: a)选取大潮期间在海滩采集多个岸线特征(岸线位置的现场识别特征为最靠陆侧的垃 圾堆积带、海滩干湿分界线或侵蚀陡坎)的高程点,取其平均值作为岸线高程; b)岸线测量时,沿着该高程等高线每隔一定间距采集一个地形点,沿岸测量范围覆盖 整个海滩单元范围内的海岸线。

    6.1.1.2调查频次

    辅助软件6. 1. 1. 3技术要求

    6.1.2.1站位布设

    站位布设方法如下: a)应根据海岸规模选择代表性剖面垂直岸线均匀布设,其范围自海滩后滨向海至闭合 深度;海滩长度不大于2km,设置不少于4条部面;海滩长度2km~5km,设置不少于8条部面; 海滩长度大于5km,设置不少于10条剖面; b)可选择不易被自然力或人力破坏和移动的位置布设实体剖面基点(监测桩),或用 高精度位置测量仪器进行测量,布设虚拟剖面基点;记录基点位置与剖面方向; c)测点应能反映剖面地形变化,填写海滩地形地貌调查表,见附录C中的表C.1.

    6. 1. 2. 2 调查频次

    调查频次要求如下: a)常规调查:每年冬夏两季各调查一次; b)风暴期间调查:风暴后15天内调查一次,若多次风暴作用,以最后一次风暴为后续 调查时间起始点。

    6. 1. 2. 3技术要求

    与部剖面地形测量同步开展,沿剖面方向应分别识别滩肩、侵蚀陡坎、水下沙坝、滩角、 沙波纹等地貌分布,填写海滩地形地貌调查表,见附录C中的表C.1

    6. 1. 4 沉积物

    6. 1. 4. 1站位布设

    站位布设方法如下: a)沉积物调查剖面同地形调查剖面一致,应分别在沙丘、滩肩、高潮带、中潮带、低 潮带等代表性位置各设置1个表层沉积物取样点; b)潮间带宽度不大于200m,潮间带沉积物调查站位设置不少于3个;潮间带宽度大于200m 潮间带沉积物调查站位设置不少于5个站位; c)近岸水下沉积物调查站位布设原则为每500m一个站位。

    6.1.4.2调查频次

    与部面地形调查同步。

    6.1.4.3技术要求

    6.1.5近岸动力环境

    波浪、海流、悬沙、潮位、风和区 料收集为主,其数据时 效性、调查时间、站位布设与技术要求等按照HY

    6.2.1潮间带底栖生物

    6. 2. 1. 1站位布设

    站位布设方法如下: a)选取潮间带完整、岸滩稳定性较好、无人为破坏或人为扰动较小的岸段设置调查剖 面; b)潮间带宽度大于200m,通常在高潮区布设2站、中潮区布设3站、低潮区布设1站或2 站:潮间带宽度不大于200m,在高潮区布设1站、中潮区布设3站、低潮区布设1站。

    6.2.1.2调查频次

    每年春季、秋季大潮期间各调查1次。

    6.2. 1.3技术要求

    用25cm×25cm×30cm的定量框在每站取4个~8个样方,进行定性取样与观察。取样时, 先将取样器挡板插入框架凹槽,再将其插入岸滩内,继而观察记录框内表面可见的生物及数 量,填写潮间带生物定性采集记录表,见附录F中的表F.1。

    6. 2. 2后滨植被

    6. 2. 2. 1站位布设

    站位布设方法如下: a)样线设置 样线设置的要求包括以下方面: 一 调查线路设立应注意代表性、随机性、整体性和可达性相结合: 一样线的布局尽可能全面,分布在整个调查区域内的各代表性地段,避免在一些地区 产生漏空,并用GPS记录路线。 b)调查样地及样方设置 调查样地及样方设置的要求包括以下方面: 一 乔木树种及大灌木主样方面积为100m(10m×10m)。主样方通常设置为正方形,特 殊情况下也可设置为长方形,但其最短边不小于5m; 灌木植物及高大草本主样方面积为25m(5m×5m); 一草本植物主样方面积为1m(1m×1m); 藤本植物:生长在乔木林总的主样方面积为100m(10m×10m);生长在灌木丛中的 主样方面积为25m(5m×5m); 一为保证调查所需精度,两个样地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00m,各植物群落至少1个样地。

    6.2.2.2调查频次

    调查频次要求如下: a)常规调查:每年调查一次,应安排在5月~9月间; b)风暴期间调查:风暴后一个月内调查一次。

    6.2.2.3技术要求

    6.3.1近海海水水质

    6.3. 1.1站位布设

    站位布设方法如下: a)海水水质监测断面方向应与主潮流方向或海岸垂直;根据海滩长度确定监测断面数 量。海滩长度不大于2km,设置不少于1个监测断面;海滩长度2km~5km,设置不少于2个监测 断面;海滩长度大于5km,设置不少于3个监测断面; b)海滩所设监测站位总数不少于3个。

    6.3. 1.2调查频次

    每年冬夏两季各调查一次。

    6.3.1.3技术要求

    6. 3.2 沉积物质量

    6.3.2.1站位布设

    按照6.1.4.1中b)的要求执行。

    6. 3. 2. 2调查频次

    6.3.2.3技术要求

    威胁因素现场调查方法见表2。

    表2威胁因素现场调查方法

    砂质海岸生态系统状况评估从海滩特征、生物群落与环境要素三个方面进行定量评估。 具体评估指标及赋值权重见表3。

    海岸生态状况评估指标

    表3砂质海岸生态状况评估指标与权重赋值(续)

    参照系按以下方式选取和使用: a)收集调查区域的历史资料,包括常规监测、专项调查、文献资料等获得的生态系统 数据,建立参照系。 b)参照系宜采用上述数据有代表性的、能够反映生态系统变化的资料。 c)当历史资料齐全时,以历史资料作为评估的参照系。 d)当有部分历史资料时,以部分历史资料作为评估的参照系,数据缺少部分仅对现状 开展描述性评价。 e)当缺乏历史资料时,仅开展生态系统现状评估,结果宜作为以后评估的参照系

    7.3.1.1评估指标释义

    向海开阔度:自海向陆观察海岸的开散程度,以“岸线长度/岸线起始点直线距离 表示; 相对潮差:反映海滩风暴响应强度的影响,其表达式如下:

    RTR= MSR/H

    MSR一一平均大潮潮差; H一一破波波高。 海岸侵蚀强度:在有历史数据的调查区域,以海岸侵蚀强度来评估海滩稳定性。海 岸侵蚀强度评价采用单因子法进行评价,综合考虑监测岸线位置变化速率与岸滩蚀淤速率两 个指标,当某段岸线同时具备海岸线位置变化和岸滩蚀淤速率时,采用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海 岸线侵蚀速率计算方法参见附录I)

    表4海岸稳定性评价标准

    7.3. 1. 2指标赋值

    海滩特征评估指标赋值见表5。

    表5海滩特征评估指标及赋值标准

    7. 3. 1. 3计算方法

    海滩特征评估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 a)海滩资源烹赋 海滩资源烹赋状况指数计算按式(2)计算:

    式中: S一一海滩资源票赋状况指数; R一一第i个海滩票赋评估指标赋值。 当5≤S<10时,海滩资源赋为一般;当10≤S<25时,海滩资源赋为较好;当 25≤S≤40时,海滩资源烹赋为好。 b)承灾能力 承灾能力状况指数计算按式(3)计算:

    式中: S一一承灾能力状况指数; D一一第i个承灾能力评估指标赋值。 当5≤S<10时,承灾能力为弱;当10≤S<25时,承灾能力为一般;当25≤S≤40 寸,承灾能力为强。

    7.3.2.1指标赋值

    生物群落评估指标赋值见表6。

    表6生物群落评估指标及赋值标准

    7.3.2.2计算方法

    生物群落评估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 a)潮间带底栖生物量变化率 潮间带底栖生物量指标值按式(4)计算:

    式中: 潮间带底栖生物量监测平均值; T一一第i个样方数值; N一一评价区域样方总数。 上述指标赋值按式(5)计算:

    式中: B一一潮间带底栖生物量指标变化率赋值 一一潮间带底栖生物量监测平均值; T一一参照系数据或基准值数据。 b)后滨植被总面积变化率 后滨植被总面积变化率按式(6)计算:

    式中: B一一后滨植被总面积变化率; A一一后滨植被总面积实测值; Ao一一参照系数据或基准值数据 c)后滨植被盖度变化率 后滨植被盖度变化率按式(7)计

    B一一后滨植被盖度变化率; C一一后滨植被盖度实测值; G一一参照系数据或基准值数据 d)生物群落状况指数 生物群落状况指数计算见式(8)

    3. × 100%..

    B. × 100%.. (7 C

    B一一生物群落状况指数; B一一第i个生物群落评估指标赋值; 当2≤B<5时,生物群落为严重受损;当5≤B<7时,生物群落为受损;当7≤B<10 时,生物群落为稳定。

    7.2. 3 环境要素

    7.2. 3.1指标赋值

    要素评估指标赋值见表

    表7环境要素评估指标及赋值标准

    7.2.3. 2 计算方法

    环境要素评估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 a)按照6.3的要求获取近岸海水水质等级与潮间带沉积物质量等级。 b)环境状况指数计算见式(9):

    式中: E一一环境状况指数; E一一第i个环境状况评估指标赋值。 当2≤E<5时,环境状况指数为不适宜;当5

    Ise=S,+Sa+B+E..

    式中: Isc一一砂质海岸生态系统状况综合指数; S一一海滩资源赋状况指数; S一一承灾能力状况指数; B一一生物群落状况指数; E一一环境状况指数。 当Isc>64时,砂质海岸生态系统状况为稳定,评价等级为I级;当30

    海岸生态系统状况评估结果分级说明及管理措施

    表8砂质海岸生态系统状况评估结果分级说明及管理措施(续)

    文本外形尺寸为A4(210mm×297mm)

    第一行书写:××生态系统(一号荣体,加粗,居中); 第二行书写:现状调查与评估报告(一号宋体,加粗,居中); 第三行书写:报告编制单位全称(三号宋体,加粗,居中); 第四行书写:××××年××月(小三号宋体,加粗,居中) 以上各行间距应适宜,保持整个封面美观。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砂质海岸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报告大纲

    封里中应分行写明:现状调查与评估报告编制单位全称(加盖公章);编制人、审核人 姓名等内容。

    2砂质海岸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报告编写大:

    按照表A.1编制砂质海岸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报告。可根据调查区域特点和调查内 容,对有关章节做适当增减,

    表A.1砂质海岸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报告编写大纲

    1概述 1.1任务来源 1.2目的意义 1.3调查评估范围 1.4调查评估技术方法(包括调查站位布设、调查时间、比例尺、坐标系统、高 程系统、仪器设备和人员等情况) 2调查区域状况 2.1水文动力 2.2地形地貌和冲淤环境 2.3海岸演变特征 2.4海洋灾害 2.5海洋生态环境 3砂质海岸生态系统现状调查结果 3.1遥感初步识别(说明砂质海岸的分布和规模)

    表A.1砂质海岸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报告编写大纲(续)

    3.2海滩特征调查结果 3.2.1岸线调查结果(说明岸线位置与长度,以及侵蚀、淤积或稳定岸线的 位置、分布与长度) 3.2.2剖面地形调查结果(按附录C中图C.1的要求绘制海滩剖面地形图, 应注明部面编号、方向和高程基准等信息,并在部面上标记各类地貌的区域 位置:说明部面形态以及海滩侵淤状态) 3.2.3沉积物调查结果(说明沉积物粒度参数特征,以及相同站位的沉积物 粒度参数变化) 3.3生物群落调查(说明潮间带底栖生物优势种、后滨植被优势种与乡土物种) 3.4环境要素调查 3.5威胁因素调查 4生态系统评估 4.1参照系选取 4.2海滩基本特征 4.3生物群落评估 4.4环境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4.5受损分析(包括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 5结论与建议(说明砂质海岸生态系统各评估要素等级以及综合评估等级,分析砂 质海岸生态系统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管理对策与建议)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典型砂质海岸剖面示意图

    图B.1典型砂质海岸部面示意图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海滩地形地貌调查图表 表C.1给出了海滩地形地貌调查表。图C.1给出了海滩剖面地形示意图

    岩土工程表C.1海滩地形地貌调查表

    图C.1海滩部面地形示意图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沉积物调查表 表D.1给出了沉积物样品标签,表D.2给出了采样站位汇总表,表D.3给出了粒度分析成果汇总 表。

    表D.1沉积物样品标签

    冶金标准表D.2采样站位汇总表

    表D.3粒度分析成果汇总表

    表D.3粒度分析成果汇总表

    ....
  • 相关专题: 生态系统  
专题: 项目管理和论文 |镀锌电焊网标准 |烟草标准 |给排水施工组织设计 |布线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