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X/T 119-2021 气象数据归档格式 地面.pdf

  • QX/T 119-2021  气象数据归档格式 地面.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3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12-14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环境安全EHS,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QX/T 119-2021  气象数据归档格式 地面

    数据组成应符合下列要求。 a)由20个地面要素的数据组成,各要素数据在文件中的排列顺序是固定的。 b)0个要素的名称、指示码及排列顺序应符合表3的规定。 C 海平面气压归并到气压,露点温度归并到湿球温度,地面状态归并到章面(雪面)温度,成为该 要素的一个数据段

    表3A文件要素名称指示码及排列顺

    5.4.1.2观测数据基本格式

    5. 4. 1. 2. 1一般规则

    饲养标准的数据由指示码、方式位及该要素一个月的观测数

    5.4.1.2.2指示码和方式位

    指示码和方式位是每个要素数据的第1条记录,要素指示码用大写字母表示,方式位用0~9、A~Z 表示,数据格式示例见附录B,并应考虑下列两种特殊情况: a)当方式位为“二”时,表示该要素全月缺测或无观测任务; b)当方式位为“0=”时,表示该要素有观测,但全月未出现或者因天气缘故无观测数据。 示例: 如"R=”表示全月降水缺测或无观测任务,"RO=”表示全月观测但无降水

    5.4.1.2.3基本格式

    观测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a)由一个或几个数据段组成,具体有几个数据段在各要素方式位中进行说明,每个数据段结束符 为“”。 b) 每个数据段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由若干条记录组成,数据段最后一条记录的结束符直接使用段结束符“”; 2)每条记录含有若十组数据,每组数据之间如无特殊规定一般用1位空格分隔。 C) 如果某段数据缺测,直接用该段结束符“三”表示;如果某段数据全月有观测但未出现,用“0三 表示。 示例: 如降水量(R)方式位为“X=6”,当有定时降水量数据,而自记或自动降水量数据缺测时,第一段正常记录该月定时 择水量值,第二段直接用“三”表示,

    5.4.1.2.4基本规定

    观测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a)若无特殊规定和说明,数据组缺测用相应位数的“/”表示。 b)若无特殊规定和说明,观测数据位数不足时,数据组高位补“0”。 除特殊说明外,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一日24时次,并符合下列要求: 1)当一日数据为一条记录时,除天气现象使用日数据结束符“”以外,其他要素记录无日数 据结束符; 2)当一日数据为多条记录时,每天数据最后一条记录的结束符直接使用日数据结束符“”。 d)每天“3次定时”“4次定时”“5次定时”“24次定时”分别指每天定时地面气象观测次数,如无特 殊说明应符合下列要求: 1)每天3次定时观测时间一般为北京时08时、14时、20时; 2) 每天4次定时观测时间一般为北京时02时、08时、14时、20时; 3) 每天5次定时观测时间一般为北京时08时、11时、14时、17时、20时; 每天24次定时观测时间分别为北京时前一日21时至当日20时,每1小时观测一次; 5 每天应有数据的组数分别为“3组”“4组”“5组”“24组”。 极值出现时间(GGgg)为4位数,前2位为时,后2位为分。 f 云状和云高一个时次结束用“,”表示

    QX/T 1192021

    5.4.2各要素观测数据格式

    5. 4.2. 1 气压(P)

    5. 4.2. 1 气压(P)

    5. 4. 2. 1. 1 方式位(X

    气压有8个方式位,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X3,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由2个数据段组成,第1段为本站气压,第2段为海平面气压; 2)本站气压每天4次定时和自记日最高、最低值共6组; 3)海平面气压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b)X=4,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由2个数据段组成,第1段为本站气压,第2段为海平面气压; 2)本站气压、海平面气压段,每段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X6,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由2个数据段组成,第1段为本站气压,第2段为海平面气压; 2)本站气压每天3次定时和自记日最高、最低值共5组; 3)海平面气压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 1 X一8,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由2个数据段组成,第1段为本站气压,第2段为海平面气压; 2)每段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 XB,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由2个数据段组成,第1段为本站气压,第2段为海平面气压; 2)本站气压每天24次定时及自记日最高、最低值共26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 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一20时及日最高、最低值)为14组; 3 海平面气压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X=C,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由2个数据段组成,第1段为本站气压,第2段为海平面气压; 2)本站气压每天24次定时值和日最高、最低值及出现时间共28组,分为2个记录,第1 记录(21一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一20时和日最高值及出现时间、日最低值及 现时间)为16组; 3)海平面气压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X=D,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由2个数据段组成,第1段为本站气压,第2段为海平面气压; 2)本站气压每24次定时值和目最高、最低值及出现时间共28组,分为2个记录,第1 记录(21一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一20时和日最高值及出现时间、日最低值及 现时间)为16组; 3)海平面气压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为2个记录,每个记录12组。 h X一E,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由6个数据段组成,第1段为本站气压,第2段为海平面气压,第3段为逐小时本站气月 最高值,第4段为逐小时本站气压最低值,第5段为逐小时本站气压最高值出现时间,第 段为逐小时本站气压最低值出现时间; 2) 第1段本站气压每天24次定时值和日最高、最低值及出现时间共28组,分为2条记录 第1个记录(21一08时)12组,第2个记录(09一20时和日最高值及出现时间、日最低值

    出现时间)16组; 3)第2~6段每段每天24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一08时)12组,第2个记 (09—20时)12组

    出现时间16组; 第2~6段每段每天24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一08时)12组,第2个记录 (09—20时)12组

    5.4.2.1.2格式规定

    观测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a)气压单位为百帕(hPa),数据值扩大10倍录人,如“9250"即表示气压为“925hPa”。 b)每组数据由4位字符组成。 c)若气压值大于或等于1000.0hPa.用实际气压值减1000.0hPa表示

    5.4.2.2气温(T)

    5.4.2.2.1方式位(X)

    气温有5个方式位,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X=0,由1个数据段组成,每天4次定时及日最高、最低值共6组。 b)X=9,由1个数据段组成,每天3次定时及日最高、最低值共5组, c)X=A,由1个数据段组成,每天24次定时及日最高、最低值共26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 录(21一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一20时和最高、最低值)为14组。 d)X=B,由1个数据段组成,每天24次定时和日最高、最低值及出现时间共28组,分为2个记 录,第1个记录(21一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一20时和最高值及出现时间、最低值及出 现时间)为16组。 e)X=C,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由5个数据段组成,第1段为每天24次定时值和日极值及其出现时间,第2段为逐小时 气温最高值,第3段为逐小时气温最低值,第4段为逐小时气温最高值出现时间,第5段 为逐小时气温最低值出现时间: 2)第1段每天24次定时值和日最高、最低气温及出现时间共28组,分为2条记录,第1个 记录(21一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一20时和日最高值及出现时间、日最低值及出 现时间)为16组; 3)第2~5段每段每天24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一08时)12组,第2个记录 (09—20时)12组。

    气温有5个方式位,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X=0,由1个数据段组成,每天4次定时及日最高、最低值共6组。 b)X=9,由1个数据段组成,每天3次定时及日最高、最低值共5组。 c)X=A,由1个数据段组成,每天24次定时及日最高、最低值共26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 录(21一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一20时和最高、最低值)为14组。 d)X=B,由1个数据段组成,每天24次定时和日最高、最低值及出现时间共28组,分为2个记 录,第1个记录(21一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一20时和最高值及出现时间、最低值及出 现时间)为16组。 e)XC,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由5个数据段组成,第1段为每天24次定时值和日极值及其出现时间,第2段为逐小时 气温最高值,第3段为逐小时气温最低值,第4段为逐小时气温最高值出现时间,第5段 为逐小时气温最低值出现时间: 2)第1段每天24次定时值和日最高、最低气温及出现时间共28组,分为2条记录,第1个 记录(21一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一20时和日最高值及出现时间、日最低值及出 现时间)为16组; 3)第2~5段每段每天24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一08时)12组,第2个记录 (09一20时)12组

    5.4. 2.2.2格式规定

    5.4.2.3湿球温度和露点温度(I)

    5.4.2.3.1方式位(X)

    湿球温度和露点温度由2个数据段组成,第1段为湿球温度,第2段为露点温度。湿球温度和露点 温度有4个方式位,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X=2,湿球温度、露点温度段,每段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b)X=7,湿球温度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露点温度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c)X=8.湿球温度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露点温度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

    湿球温度和露点温度由2个数据段组成,第1段为湿球温度,第2段为露点温度。湿球温度和露点 温度有4个方式位,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X=2,湿球温度、露点温度段,每段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b)X=7,湿球温度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露点温度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QX/T 1192021

    d)X=B,湿球温度、露点温度段,每段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2条记录,第1条记录(21一08 时)为12组,第2条记录(09一20时)为12组

    d)X=B,湿球温度、露点温度段,每段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2条记录,第1条记录(21一08 时)为12组,第2条记录(09一20时)为12组

    5. 4. 2.3.2格式规定

    观测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湿球温度、露点温度的单位为摄氏度(℃),数据值扩大10倍录人。 b) 每组数据由4位字符组成,第一位为符号位,正为“0”,负为“二”。 C 若湿球结冰有湿球温度观测数据,湿球温度符号位改为“,”,其他3位为记录值;若气温在零下 10度以下,湿球结冰无湿球温度观测数据,湿球温度用",,,”表示

    5.4.2.4水汽压(E)

    5.4.2.4.1方式位(X)

    水汽压只有1个数据段,有3个方式位,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X0,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D X=9,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 X=A,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2条记录,第1条记录(21一08时)为12组,第2条记录 (09—20时)为12组

    水汽压只有1个数据段,有3个方式位,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X0,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D X=9,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 C X=A,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2条记录,第1条记录(21一08时)为12组,第2条记录 (09—20时)为12组

    5.4.2.4.2格式规定

    观测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a)水汽压单位为百帕(hPa),数据值扩大10倍录人。 b)每组数据由3位字符组成

    观测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a)水汽压单位为百帕(hPa),数据值扩大10倍录人。 b)每组数据由3位字符组成

    5. 4. 2. 5相对湿度(U)

    5. 4. 2. 5相对湿度(U)

    5.4.2.5.1方式位(X)

    相对湿度有7个方式位,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X=0,1个数据段,每天4次定时及自记日最小值共5组。 b)X2,1个数据段,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c)X=7,1个数据段,每天3次定时及自记日最小值共4组。 d)X=9,1个数据段,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 X=A,1个数据段,每天24次定时及自记日最小值共25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 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一20时及日最小)为13组。 X=B,1个数据段,每天24次定时值和自动观测日最小值及出现时间共26组,分为2个记录 第1个记录(21一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一20时和最小值及出现时间)为14组。 X=C,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由3个数据段组成,第1段每天24次定时值和日最小相对湿度及出现时间共26组,分为 2条记录,第1个记录(21一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一20时和日最小相对湿度及出 现时间)为14组; 2)第2段为逐小时最小相对湿度; 3)第3段为逐小时最小相对湿度出现时间,每段每天均为24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 (21一08时)12组,第2个记录(09一20时)12组

    5.4.2.5.2格式规定

    观测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a)相对湿度以百分率(%)表示。 b)湿度数据由2位字符组成。 c)相对湿度为100 时,用字符“%%”表示。

    5.4.2.6云量(N)

    5.4.2. 6. 1方式位(X)

    云量由2个数据段组成,第1段为总云量,第2段为低云量。云量有4个方式位,应符合下列要 a)X一0,总、低云量段,每段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b)X2,总、低云量段,每段每天5次定时值共5组。 c)X=9,总、低云量段,每段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 d)X=A,总、低云量段,每段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

    云量由2个数据段组成,第1段为总云量,第2段为低云量。云量有4个方式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a)X一0,总、低云量段,每段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b)X=2,总、低云量段,每段每天5次定时值共5组。 c)X=9,总、低云量段,每段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 d)XA,总、低云量段,每段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

    5. 4.2. 6.2格式规定

    观测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云量单位为成,取整数。 b) 每组数据由2位字符组成。 c)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但从云随中可见青天时,云量用“11”表示

    观测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云量单位为成,取整数。 b) 每组数据由2位字符组成。 c)天空完全为云所遮蔽.但从云隙中可见青天时,云量用“11”表示

    5.4.2.7 云高(H)

    5.4.2.7.1方式位(X

    云高只有1个数据段,有5个方式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a)X=0,每天4次定时及自记日最小值共5组。 b)X=2,每天5个时次的云高。 c)X9,每天3个时次的云高。 d)X=B,每天24个时次的云高,分为4条记录,第1条记录含21一04时8个时次,第2条记录含 05一09时5个时次,第3条记录含10一14时5个时次,第4条记录含15一20时6个时次。 X=C,每天24个时次的云高,分为2条记录,第1条记录(21一08时)为12组,第2条记录 (09一20时)为12组,

    5.4.2.7.2格式规定

    观测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a)云高记录均为实测云高,单位为米(m)。 方式位X=0、2、9、B时,每个时次由若干云高数据组组成。每组云高数据由7位字符组成,前 2位字母为云状(CC),取云状符号(见表C.1)前2位字母,后5位数字为云高;某时次因无云 而无云高数据应直接用时次结束符“,”表示,因缺测而无云高数据用“///,”表示。 方式位X=C时,每个时次云高由5位数字组成,因缺测无云高数据时用用"/////表示

    OX/T 1192021

    5. 4. 2. 8云状(C)

    5.4.2.8.1方式位(X)

    云状只有1个数据段,有3个方式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a)X=0,每天4个时次的云状。 b)X=9,每天3个时次的云状。 c)X=A,每天24个时次的云状,分为4条记录,第1条记录含21一04时8个时次,第2条记录 含05一09时5个时次,第3条记录含10一14时5个时次,第4条记录含15一20时6个时次。

    5.4.2.8.2格式规定

    观测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每个时次由若干云状数据组组成。每组云状数据由3位字母组成(见表C.1)。 D 因天气现象影响云状观测时,在云状数据组前增加一组影响云状观测的天气现象编码(2位) 数据,天气现象编码见表D.1。 某时次云状数据,因无云而无云状数据直接用时次结束符“,”,因缺测无云状数据时用“///,” 表示。

    5.4.2.9能见度(V)

    5.4.2.9.1方式位(X)

    能见度有8个方式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a)X=0,只有1个数据段,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每组3位字符。 b) X=2,只有1个数据段,每天5次定时值共5组,每组3位字符。 C X=7,只有1个数据段,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级别),每组1位字符。 d)X=8,只有1个数据段,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级别),每组1位字符。 e) X=9,只有1个数据段,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每组3位字符。 X=A,只有1个数据段,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一08时)为 12组,第2个记录(09一20时)也是12组,每组3位字符。 g) X=B,只有1个数据段,每天24次定时值和自动观测日最小值及出现时间共26组,分为2个 记录,第1个记录(21一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一20时和最小值及出现时间)为14组。 h X=C,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有6个数据段,第1段和第2段分别对应1min和10min平均能见度数据定时值、日最小 能见度及其出现时间,第3段为1min平均能见度逐小时最低值,第4段为10min平均能 见度逐小时最低值,第5段为1min平均能见度逐小时最低值出现时间,第6段为10min 平均能见度逐小时最低值出现时间: 2)第1段为每天逐小时定时值和日最小值及出现时间共26组,分为2条记录,第1个记录 (21一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一20时和日最小值及出现时间)为14组; 3)第2段为每天逐小时10min平均能见度最小值及其出现时间共26组,格式同第1段; 4)第3~6段均为每段每天24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一08时)12组,第2个记录 (09—20时)12组

    5.4.2.9.2格式规定

    观测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方式位X=0、2、9、A时,单位为千米(km),数据值扩大10倍录入;方式位X=7、8时,单位为 级别;方式位X=B、C时,单位为米(m),除出现时间由4位字符组成外,其余每组5位字符。 b 若能见度不小于100.0km,当方式位X=0、2、9、A时,用“999”表示;当方式位X=B、C时,用 “99999”表示

    5.4.2.10降水量(R)

    5.4.2.10.1方式位(X

    降水量有3个方式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a)X=0,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有2个数据段,第1段为人工雨量筒观测定时降水量每天3组,分别为每天20一08时、 08—20时、20—20时降水量; 2)第2段每天自记1h、10min最大降水量共2组。 b)X=2,只有1个数据段,即人工雨量筒观测定时降水量每天3组,分别为20一08时、08一20 时、2020时降水量共3组。 C X=6,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有3个数据段,第1段跟上两个方式位一样定时降水量段每天3组;第2段为自记或自动 降水量段每天(21一20时)共24组,分为2条记录,每条记录为12组;第3段为降水上下 连接值段每月3组; 2) 第一组由4位数组成,录人当月最后一天20时至下月1日08时降水量,无降水量录人 “0000”,缺测录人相应位数的斜杠“/”; 3) 第二组由10位数字、符号组成,录人上月末段连续降水(或无降水)开始日期、月份和年 份,日期、月份为2位,年份为4位,位数不足,高位补“0”,中间间隔符为“”,连续降水(或 无降水)开始日期可上跨月、跨年挑取: 4)第三组由5位数组成,录入上月末段连续降水量,若无连续降水量应录入“00000”; 5)每组录满规定位数,位数不足,高位补“0”

    5.4.2.10.2格式规定

    观测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降水量单位为毫米(mm),数据值扩大10倍录人。 b)每组降水量数据由4位字符组成。 c)无降水量用“0000”表示,微量用“,,,,”表示。 d)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1000.0mm,降水量单位仍为毫米(mm),无需扩大10倍录人(小数四舍 五入),并且千位数1用“;”表示,千位数2用“,”。 例: 如降水量1672.4,表示为“;672"。 对于小时降水量数据段,如果小时降水量缺测,一般用“////”表示,但若其降水量记人某时段 降水累计量中时,则该时段的第1个数据组表示为“A一一一”,中间的数据组表示为“ 一”,最后1个数据组为该时段累计降水量。 f 如果全月无降水,当方式位X=6时,第1、2数据段各自用“0=”表示;其他方式位时 用“RO=”表示

    OX/T 1192021

    5.4.2.11天气现象(W)

    5.4.2.11.1方式位(X

    天气现象只有1个数据段,有2个方式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a)X=0,应符合下列要求: 1)每天一条记录,按天气现象栏记载的天气现象先后次序顺序排列,每个天气现象由相应的 天气现象代码、起时、止时等若干数据组组成; 2 数据组之间一般以1个空格为分隔符,1个天气现象所有数据结束用天气现象结束符 “,”,日结束符为“,”,若某日无天气现象,日记录用“.”表示; 3)某日缺测,该日记录用“/,”表示。 b)XA,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由3段组成。第1段为日天气现象段,格式同5.4.2.11.1a); 2 第2段为每天24个时次天气现象观测数据组,分1或24条记录,第1条记录为20一21 时天气现象数据组,第2条记录为21一22时天气现象数据组,以此类推,第24条记录为 19一20时天气现象数据组; 3 第3段为每天24个时次天气现象综合判识数据组,分24条记录顺序记录21一20时是否 出现天气现象,如出现该现象列出2位天气现象编码

    5. 4. 2. 11. 2格式规定

    观测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天气现象编码由两位数字组成,见附录D的表D.1。 D 方式位X=0和X=A的第1~2段,可包括多组天气现象代码及其起止时间、现象附加标注数 据组(如最小能见度、风速、冰最大平均直径和重量等)。 方式位X一A的第2~3段每个时次可包括多组天气现象数据组,数据组间用“,”分隔,顺序排 列,时次结束符为“:”,日结束符为“,”。某小时无任何天气现象出现,小时记录用“:”表示;某 小时天气现象全缺测,小时记录用“//,:”表示;某日无天气现象,日记录用“.”表示;某日24小 时天气现象全缺测,用“//:.”表示。 口 起时和止时等数据组由4位数字组成,前2位为时,后2位为分,并应按下列要求表述。 1)若天气现象栏记载的起止时间之间是虚线,起时和止时数据组之间分隔符为3个空格; 2 相对应的起时和止时数据组为1个时段,若起止时间间断两次或以上,则时段之间用上撇 号“”分隔; 3) 若起止时间缺测,按缺测处理; 如自动观测只有天气现象代码而无起止时间可略掉此项; 5 同一种天气现象连续出现,只保存起时与止时; 6)同一种天气现象,既有连续又有间断出现时,可按间断情况,也可按连续、间断时间记录, e 天气现象在演变过程中,原天气现象与演变后的天气现象之间不用“,”分隔,而用一位空格分 隔,按记录顺序录人演变过程的天气符号编码与起止时间。 雷暴、冰和大风现象除起止时间外有加注项时在时间项后加录“;”,并按下列要求录人加 注项: 1)雷暴加注项为雷暴的移动方向,方向间用空格分隔,无方向记载或方向混乱时不进行 加注; 2)冰霉加注项为冰最大直径及最大平均重量,最大直径数据组由3位数字表示,单位为分

    米(dm),最大平均重量数据组由3位数字组成,单位为克(g),如既无冰直径也无重量 记载时不进行加注,只有直径或重量一组记载时,另一组记录为缺测“///”,最大直径和最 大平均重量数据组间用一位空格分隔; 3)大风现象加注项为最大风速、风向等数据组,其中最大风速数据组由3位数字表示,单位 为米每秒(m/s),数值扩大10倍录人,风向数据组按十六方位由1~3位字母组成,最大风 速和风向数据组间用一位空格分隔,最大风速或风向数据组缺测时录入“///”。 夜间天气现象无起止时间,第1个夜间天气现象代码之前为“(”,最后1个夜间天气现象代码 “,”之后为“)”。 h)雾、沙尘暴、霾等视程障碍天气现象,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1)若天气现象栏记载有最小能见度且小于1000m时,则该天气现象数据除天气现象代码和 起止时间数据组以外(霾无起止时间),在其中1个时段还含有1个最小能见度数据组。 工 最小能见度数据组由3位数字组成,单位为1m。最小能见度数据组与前面相邻的天气 现象代码或起止时间数据组之间用;”分隔。 3 夜间不守班的气象站,夜间天气现象记载有最小能见度时,最小能见度数据组与前面相关 的天气现象代码数据组之间用“;”分隔。若最小能见度缺测,在间隔符“;”后录入“//”。 方式位X一A的第3段即综合判识天气现象段没有起止时间和现象附加标注数据组,也无需 区分夜间天气现象

    5.4.2.12蒸发量(L)

    5.4.2.12蒸发量(L)

    5.4.2.12.2格式规定

    观测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蒸发量单位为毫米(mm),数据值扩大10倍录人。 D 每组数据由3位字符组成。 因小型蒸发皿或大型蒸发器结冰时:若有记录时只录入量;若无蒸发量记录时,用“,,,”表示 d) 若蒸发量记有“>”符号,蒸发量取整,小数四舍五人,第1位数用“>”表示。 示例: 蒸发量大于20mm.表示为">20”

    观测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蒸发量单位为毫米(mm),数据值扩大10倍录人。 D 每组数据由3位字符组成。 C 因小型蒸发血或大型蒸发器结冰时:若有记录时只录入量;若无蒸发量记录时,用“,,,”表示, d) 若蒸发量记有“>”符号,蒸发量取整,小数四舍五人,第1位数用“>”表示。 示例: 蒸发量大于20mm,表示为">20”

    5.4.2.13积雪(Z)

    5.4.2.13.1方式位(X)

    积雪只有2个方式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a)X=0,1个数据段,每天2组,第1组为雪深,第2组为雪压

    QX/T119—2021

    b)X=A,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由2个数据段组成,第1段每天24次定时值雪深和日雪深共25组,分为2条记录,第1 条记录为21一08时定时值12组,第2条记录为09一20时定时值和日雪深共13组; 2)第2段为每天24次定时值和日雪压共25组,共24组分为2条记录,第1条记录为21 08时定时值12组,第2条记录为09一20时定时值和日最大雪压13组,

    5.4.2.13.2格式规定

    观测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a)雪深单位为厘米(cm)(取整,小数四舍五人);雪压单位为克每平方厘米(g/cm),数据值扩大 10倍录入。 b 每组数据由3位字符组成。 C) 人工观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雪深小于5cm无雪压,雪压一律为"000”,雪深不小于5cm无雪压,雪压按缺测处理; 2 积雪微量,雪深用“,,,"表示,雪压用“000”表示; 3) 自动观测无雪压数据,对应方式位X=A的第2段表示为“=”; 4)综合判识雪压数据单位同5.4.2.13.2a)

    5.4.2.14电线积冰(G)

    5.4.2.14.1方式位(X)

    电线积冰有3个方式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a)X=0,由2个数据段组成,第1段为雨淞,第2段为雾淞,每段每天6组,分别为南北方向和东 西方向的直径、厚度和重量,每组数据分别由3、3、5、3、3、5位字符组成。 D) X一2,应符合下列要求: 只有1个数据段,每天9组,分别为现象编码、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直径、厚度、重量和气 温、风向风速,每组数据分别由4、3、3、5、3、3、5、4、6位字符组成。其中现象代码的前2位为 雨淞,后2位为雾淞,若某天气现象未出现,在其相应的位置上用“00”表示;风向风速为一组, 前三位为风向,风向采用16个方位和静风的缩写字母表示,位数不足,高位补“P”,后三位为 风速,单位为分米/秒(dm/s)。 C X=3,只有1个数据段,每天9组,分别为天气现象编码、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直径、厚度、 重量和气温、风向风速,每组数据分别由4、3、3、5、3、3、5、4、6位字符组成,并应符合下列 要求: 1)天气现象编码的前2位为雨淞,后2位为雾淞,若某现象未出现,在其相应的位置上用 “00"表示; 2 风向风速为一组,前三位为风向,风向单位为度,当风向为静风时,用“PPC”表示,后三位 为风速,单位为分米/秒(dm/s)。

    5.4.2.14.2格式规定

    5. 4. 2. 15风(F)

    5.4.2.15.1方式位(X

    风有5个方式位,方式位X=E、H、K、N时由3个数据段组成,第1段为2min平均风向风速,第2 为10min平均风向风速,第3段为日最大极大风及出现时间;方式位X=P时有7个数据段,前3段 其他方式位,第4段为逐小时最大风,第5段为逐小时极大风,第6段为逐小时最大风出现时间,第7 为逐小时极大风出现时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a)X=E,应符合下列要求: 1)第1段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2)第2段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为4个记录,每个记录6组; 3)第3段每天最大、极大风共4组,第2、4组分别为最大、极大风出现时间。 b)X=H,应符合下列要求: 1)第1段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 2)第2段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为4条记录,每条记录6组; 3)第3段每天最大、极大风共4组,第2、4组分别为最大、极大风出现时间。 c)X=K,应符合下列要求 1)第1段和第2段,每段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为4个记录,每个记录6组; 2 第3段每天最大、极大风共4组,第2、4组分别为最大、极大风出现时间。 X=N,应符合下列要求: 1)第1段和第2段,每段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为4个记录,每个记录6组; 2)第3段每天最大、极大风共4组,第2、4组为出现时间。 e)X=P,应符合下列要求: 1)第1段和第2段,每段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为4条记录,每个记录6组; 2)第3段每天最大、极大风共4组,第2、4组为出现时间; 3)第4~7段均为每段每天24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一08时12组,第2个记录 (09—20时)12 组,

    5.4.2.15.2格式规定

    观测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风向风速每组由6位字符组成,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第1段和第2段前3位为风向,后3位为风速; 2)最大极大风前3位为风速,后3位为风向。 b)方式位X=N、P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风向单位为度(),当风向为静风时,用“PPC”表示; 2)方式位X=E、H、K时,风向按风向缩写(字母)记录,风向按8个方位记载时,不足3位, 高位补“A”,风向按16个方位记载时,不足3位,高位补“P”。 C 风速单位为分米/秒(dm/s),风速超出仪器测量范围(记载为>xxx)时,相应数据组中风速3 位的第1位用符号“>”表示,后两位风速(取整,小数四舍五人)单位为米每秒(m/s)。

    5.4.2.16浅层地温(D)

    5.4.2.16.1方式位(X)

    浅层地温有8个方式位,方式位X=1时,由5个数据段组成;方式位X=C时,由10个数据段

    QX/T 1192021

    其他方式位时均由6个数据段组成,应符合下列要求 a)X=0,应符合下列要求: 1)0cm段每天4次定时和日最高、最低值共6组; 2)5cm、10cm、15cm、20cm、40cm段,每段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b)X=1,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由5个数据段组成,每段对应的深度分别为0cm、5cm、10cm、20cm、30cm; 2)0cm段每天3次定时及日最高、最低值共5组; 3)5cm、10cm、20cm、30cm段,每段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 c)X=2,0cm、5cm、10cm、15cm、20cm、40cm段,每段每天4次定时值共4组。 d)X=70cm段每天4次定时和日最高、最低值共6组;5cm、10cm、15cm、20cm、40cm段,每 段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 e)X=8,0cm、5cm、10cm、15cm、20cm、40cm段,每段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 f X9,应符合下列要求: 1)0cm段每天3次定时及日最高、最低值共5组; 2)5cm、10cm、15cm、20cm、40cm段,每段每天3次定时值共3组。 g)X=B,应符合下列要求: 1)0cm段每天24次定时和自动观测日最高、最低值及出现时间共28组,分为2个记录,第 1个记录(21一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一20时和最高值及出现时间、最低值及出现 时间)为16组; 2)5cm、10cm、15cm、20cm、40cm段,每段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组,分为2个记录,每个 记录12组。 h)X=C,应符合下列要求: 由10个数据段组成,第1~5段对应0cm段地温,第1段为每天24次定时值和日最高、 最低值及出现时间共28组,分为2条记录,第1个记录(21一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 (09一20时和日最高值及出现时间、日最低值及出现时间)为16组; 2)第25段分别为每天逐小时0cm地温最高值、逐小时0cm地温最低值、逐小时0cm地 温最高值出现时间和逐小时0cm地温最低值出现时间,均为每段每天24组,分为2个记 录,第1个记录(21一08时)12组,第2个记录(09一20时)12组; 3)第6~10段分别对应5cm、10cm、15cm、20cm、40cm地温,每段每天24次定时值共24 组分为2个记录,每个记录12组

    5.4.2.16.2格式规定

    观测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浅层地温单位为摄氏度(℃),数据值扩大10倍录人。 D 每组数据由4位字符组成。第一位为符号位,正为“0”,负为“一”。 C) 地温超出仪器测量范围时,超上限(即》)者,符号位为“.”,超下限(即<)者,符号位为“十” 某深度从某日开始无观测数据,则变上一日的记录结束符为月结束符“=”

    5.4.2.17深层地温(K)

    5. 4.2. 17. 1方式位(X)

    深层地温有3个方式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a)X=0,只有1个数据段,每天14时0.8m、1.6m、3.2m地温共3组

    深层地温有3个方式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a)X=0,只有1个数据段,每天14时0.8m、1.6m、3.2m地温共3组

    5.4.2.18冻土深度(A)

    5.4.2.18.1方式位(X

    乐深度有3方式位,应付合下列要求, a)X0,只有一个数据段,每天4组,第1、2组分别为第1冻结层的上下限,第3、4组分别为第2 冻结层的上下限,无第2冻结层在相应位置补“000”。 D X=6,只有一个数据段,只有第1冻结层,无第2冻结层,每天2组。 C X=A,只有一个数据段,分为8条记录,第1条记录为每天21一23时第1冻结层上界值、第1 冻结层下界值、第2冻结层上界值、第2冻结层上界值共12组,第2条记录为每天00一02时 数据共12组,1条记录为3个时次的数据,以此类推,第8条记录为每天18一20时数据共 12组

    乐土深度有3 a X0,只有一个数据段,每天4组,第1、2组分别为第1冻结层的上下限,第3、4组分别为第2 冻结层的上下限,无第2冻结层在相应位置补“000”。 b X一6,只有一个数据段,只有第1冻结层,无第2冻结层,每天2组 X=A,只有一个数据段,分为8条记录,第1条记录为每天21一23时第1冻结层上界值、第1 冻结层下界值、第2冻结层上界值、第2冻结层上界值共12组,第2条记录为每天00一02时 数据共12组,1条记录为3个时次的数据,以此类推,第8条记录为每天18一20时数据共 12组。

    5.4.2.18.2格式规定

    观测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冻土深度单位为厘米(cm)(取整,小数四舍五人)。 D 每组数据由3位字符组成。 C 冻土深度为微量者,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上下限分别用“,,,”表示; 2)当地表略有融化,土壤下面仍有冻结时,上限为“,,,”,下限可以有数值; 3)冻土超刻度记录,在实有值上加“500”。

    5. 4. 2. 19 且照(S)

    5.4.2.19.1方式位(X)

    日照只有1个数据段,有3个方式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a)X=0,每天日照总时数1组。 b)X=2,每天04时一21时中各时日照时数共18组及日照总时数1组。 c)X=A,每天01时一24时中各时日照时数共24组及日出时间、日落时间、日照总时数各1

    5.4.2.19.2格式规定

    观测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a)日照时数单位为小时(h),数据值扩大10倍录入

    QX/T 1192021

    b)人工器测日照采用真太阳时,自动观测日照采用地方平均太阳时24时为日界。 各时日照时数,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1)每组数据由2位字符组成; 2)日照总时数,每组数据由3位字符组成; 3)日出和日落时间为计算值,每组数据由4位字符组成,前2位为时,后2位为分 d 完全处于日落至日出期间的各时日照时数数据组,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律用字符“NN”表示; 2)各时日照时数数据组,无日照一律表示为“00”

    5.4.2.20草面(雪面)温度(B)

    5.4.2.20.1方式位(X)

    草面(雪面)温度有2个方式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a)X=A,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由2个数据段组成,第1段为草面(雪面)温度,第2段为地面状态; 2)草面(雪面)温度段,每天24次定时值和极值共28组,分为2条记录,第一条记录为21 08时定时草面(雪面)温度共12组,第二条记录为09一20时定时草面(雪面)温度和日最 高、最高出现时间、日最低、最低出现时间共16组; 3)地面状态段每天地面状态编码1组,每天一条记录。 b)X=B,由6个数据段组成,第1段为草面(雪面)温度定时值、日极值及其出现时间,第2段~5 段分别对应逐小时草面(雪面)温度最高值、最低值、最高值出现时间、最低值出现时间,第6段 为地面状态。 C 第1段每天24次定时值和日最高、最低值及出现时间共28组,分为2条记录,第1个记录 (21一08时)为12组,第2个记录(09一20时和日最高值及出现时间、日最低值及出现时间)为 16组。 d)第2~5段均为每天24组,分为2个记录,第1个记录(21一08时)12组,第2个记录(09一20 时)12组。 第6段每天地面状态编码1组,每天1条记录

    5.4.2.20.2格式规定

    质量控制信息数据段应符合下列要求, a)由质量控制数据和订正数据两部分组成。 D 质量控制数据包含与观测数据各要素的数据段相对应的若干质量控制数据段,订正数据只有 1个数据段。 质量控制信息数据段位于观测数据段之后,但若文件首部质量控制指示码为“0”,即无质量控 制信息,在观测数据部分结束符“??????"后直接是质量控制信息部分结束符“******”

    5.5.2质量控制数据

    5.5.2.1质量控制码的

    质量控制数据组由三位质量控制码组成,依次标识台站级、省或地区级、国家级对于观测数据进行 质量控制的结果。质量控制码表示数据质量的状况,根据数据质量控制流程,将其分为三级:台站级、省 或地区级和国家级。质量控制码含义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质量控制码及其含义

    与观测数据部分相仿,质量控制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a)质量控制数据由各要素质量控制数据组成,各要素质量控制数据由质量控制要素指示码方式 应记录和若干质量控制数据段组成,质量控制数据段由质量控制数据记录组成,质量控制数据 记录由质量控制数据组组成高层标准规范范本, 各要素质量控制数据、质量控制数据段,与观测数据部分的各要素、数据段一致;除天气现象 云高和云状外质量控制数据组与观测数据部分的数据组相当

    5.5.2.3质量控制数据格式

    数据格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各要素质量控制数据中的质量控制要素指示码及方式位记录由质量控制码要素指示码(两个 大写英文字母)和方式位(一个数字字符)组成,第一个字母为“Q”,第二个字母和方式位与观 测数据中的要素指示码和方式位相同。 D 质量控制数据记录以日为单位。除天气现象人工观测每天一组质量控制数据组、自动观测和 综合判识每时次一个质量控制数据组,云高和云状每时次一组质量控制数据组外,其余各要素 每天的质量控制数据组数与观测数据部分每天的数据组数相等,顺序相同。 与观测数据部分规定一致,质量控制数据段最后一条记录的结束符使用数据段结束符“三”

    水利标准规范范本QX/T 1192021

    QX/T 1192021

    5.5. 3 订正数据

    ....
  • 气象标准 数据标准
  • 相关专题: 气象数据  

相关下载

专题: 车库设计规范和图纸 |纺织标准 |电子产品标准 |电器标准 |铆钉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