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4914.3-2021 海洋观测规范 第3部分:浮标潜标观测.pdf

  • GB/T 14914.3-2021  海洋观测规范 第3部分:浮标潜标观测.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2.1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1-29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环境安全EHS,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GB/T 14914.3-2021  海洋观测规范 第3部分:浮标潜标观测

    5.2.1风应连续观测。 5.2.2 气压、气温和相对湿度应逐时观测。必要时可逐时加密观测。 5.2.3 表层温度、表层电导率、水体温盐深剖面和海面有效能见度应逐时观测。 5.2.4 海浪应逐时观测,有效波高≥4m或平均风速≥17m/s时加密观测。 5.2.5海流应逐时观测,必要时加密观测。 a) 当水深≤50m时,测层厚度为1m~5m。 b)当50m<水深≤100m时,测层厚度为5m~8m。 c)当 100 m<水深≤200 m 时,测良原鹿为 8 m~16 m

    5.2.1风应连续观测

    石油化工标准规范范本GB/T14914.3202

    5.2.1风应连续观测。

    5.4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5.4.1.1观测要素和计算参数

    风的观测要系为风速和风 mn平均风速和对域风可,密 大风速和对应风向及出现时间

    5.4.1.2观测高度

    风的观测高度订正到海平面10m。订正方法见附录A

    5.4.1.3观测方法

    风速可连续采集每3s内的累计值。校正风向后,以3s的平均值作为瞬时风速;或每1s采集 上风矢量,采样间隔<1s,采样时长3s,剔除差错数据,校正风向后,取其3s的矢量平均值作 风。

    GB/T 14914.32021

    5.4.1.4计算方法

    5.4.1.4.11min平均风速和对应风向。计算观测时间前1min内,各瞬时风速风向平均值。 5.4.1.4.210min平均风速和对应风向,亦称平均风速和对应风向。计算观测时间前10min内,各瞬 时风速风向平均值, 5.4.1.4.3时最大风速和对应风向。计算观测前1h内,每1min的前10min滑动平均值中的风速最 大值和对应风向及出现的时间。 5.4.1.4.4时极大风速和对应风向。计算观测前1h内,每3s的瞬时风速值中的最大值和对应风向及 出现的时间

    5.4.2.1观测要素和计算参数

    气压的观测要素为海平面 1 min气压

    5.4.2.2观测方法

    观测时间前采样,采样间隔≤3s,采样时长1min,剔除差错数据后取平均值,作为本次观测数据

    5.4.2.3气压的订正方法

    5.4.3气温和相对湿度

    5.4.3.1观测要素和计算

    5.4.3.1.1气温的观测要素为海面1min气温。

    5.4.3.2观测方法

    5.4.4海面有效能见度

    观测方法:观测时间前采样,采样间隔≤3s,采样时长≥3min,剔除差错数据后取平均值,作为 见测数据。

    5.4.5.1观测要素

    海浪的观测要素为波高、波周期和波向。计算参数包括:最大波高、最大波周期、十分之一大波波

    GB/T14914.32021

    高、土分之一大波周期、有效波波高、有效波周期、 平均波高、平均周期,以及十六方位波向分布和波级。

    5.4.5.2观测方法

    观测时间前采样,采样间隔≤0.5s,采样时长≥1024s(约17.1min),平滑处理后剔除差错数据,作 为本次观测数据

    5.4.5.3计算方法

    5.4.5.3.1采样数据的平滑处理,取4个采样数据作为步进滑动窗口,即:每4个采样数据为1组,逐组 进行平滑处理,剔除差错数据,被剔除的数据以两相邻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替代。 5.4.5.3.2最大波高、最大波周期、十分之一大波波高、十分之一大波周期、有效波波高、有效波周期、平 均波高、平均周期按GB/T14914.2一2019中7.3的要求计算, 5.4.5.3.3宜按照海浪能量谱方法计算海浪的能量分布,其能量的频率分布划分为16个周期段,参见 表2。每个周期段内的海浪能量与海浪总能量的比值乘以100后,取整数部分作为海浪总能量谱数据

    表2频段的周期划分参照表

    5.4.5.3.4波向按照海浪 十六方位波向分布按照GB/T12763.2划分。每个方位区间的海浪能量与海浪总能量的比值,乘以100 百,取整数部分作为该方位的波向分布 5.4.5.3.5波级的换算按照GB/T14914.22019中7.2.5的要求计算

    5.4.6.1观测要素

    表层温盐的观测要素为表层 表层电导率。计算参数为实用盐度,采用1978年实用盐 salinityunit)表示

    5.4.6.2观测深度

    表层温盐观测的采样点应位于海面下0.5m~3m处,并测量和记录该深度,宜在海面下1.0m处, 即吃水线下1m处。

    5.4.6.3观测方法

    GB/T 14914.3—2021

    GB/T 14914.32021

    5.4.6.4盐度的计算

    盐度按GB/T12763.2一2007附录A中的A.3电导率换算为盐度的方法计算

    5.4.7.1观测要素

    海流的观测要素为流速和流向。

    5.4.7.2观测方法

    每小时观测1次,在观测时间前采样,采样时长≥3min。采样数据剔除差错后,取平均值作为本 数据。

    5.4.7.3观测层的设定

    5.4.7.3.1使用单点海流计观测表层海流。 5.4.7.3.2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深度单元的厚度。当水深<100m时,宜设定为4m;当水深≥100m 时,宜设定为8m。

    5.4.8水体温盐深剖面

    5.4.8.1观测要素

    水体温盐深剖面观测应根据观测站位的深度及应用需求,接照GB/T12763.2的要求确定观测层, 见表3,

    表3浮标观测深度的标准层次划分

    5.4.8.3观测方法

    GB/T14914.3202

    观测时间前采样,采样间隔≤3s,采样时长≥1min,剔除差错数据后取平均值,作为本次双 据。

    5.4.8.4 盐度的计算

    海洋水文观测项目:水体温盐深面和海流等

    6.2.1水体温盐深剖面

    水体温盐深部面观测应逐时观测

    水体温盐深部面观测应逐时观测

    6.2.2.1当水深<100m时,应接15min间隔逐时加密观测。正点间15min加密观测3次,即每小时 的00分、15分、30分和45分进行观测。 6.2.2.2当100m<水深≤200m时,应按30min间隔逐时加密观测。正点间30min加密观测1次, 即每小时的00分和30分进行观测。 6.2.2.3当水深>200m时,应逐时观测。 6.2.2.4当有内波等特殊要求时.其观测时次可另行确定,并予以标示和记录

    6.3.1应用于潜标观测的仪器设备或集成系统使用的时钟,其年最大允许误差≤30s。 6.3.2利用声学原理的测量设备的安装位置应保证无障碍物遮挡测量声束,海流仪器安装支架应为无 磁性材料。 6.3.3潜标回收率≥85%。

    6.3.3潜标回收率≥85%。

    6.4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6.4.1水体温盐深部面

    6.4.1.1观测要素

    水体温盐深剖面观测的要素为观测层的海水温度、电导率和海水压力。计算参数为实用盐度

    水体温盐深剖面观测应根据观测站位的深度及应用需求,接照GB/T12763.2的要求确定观测 表4。

    GB/T 14914.32021

    表4潜标观测深度的标准层次划分

    表4潜标观测深度的标准层次划分

    6.4.1.3观测方法

    观测时间前采样,采样间隔≤3s,采样时长≥1min,剔除差错数据后取平均值,作为 数据。

    6.4.1.4盐度的计算

    盐度按GB/T12763.2一2007附录A中的A.3电导率换算为盐度的方法计

    6.4.2.1观测要素

    海流的观测要素为流速和流向。流向的计算过程可保留一位小数。

    4.2.2观测层与声学多普勒海流部面仪深度单元

    2.2.1使用海流计观测海流,依据表3规定的标准观测水层选定观测层次。 2.2.2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深度单元的厚度。水深<100m时,宜设定为4m;水深≥100m时 定为8m

    5.4.2.3观测方法

    6.4.2.3.1海流在观测时间前采样,采样间隔≤3s,采样长度≥3min。 6.4.2.3.2水深≤100m时,每1h观测4次;水深>100m时,每1h观测2次或1次 6.4.2.3.3采样数据剔除差错后,取平均值作为本次观测数据

    每洋水文观测项目:水位、海浪、海流和底层温盐等

    海洋水文观测项目:水位、海浪、海流和底层温盐等

    7.2.1水位应连续观测。

    7.2.1水位应连续观测。 7.2.2海浪应逐时观测 7.2.3海流和底层温盐观测的时次按6.2中的规定执行

    GB/T14914.32021

    7.3.1海床基观测 和底拖网猎施。 7.3.2海床基观测平台的水下工作环境应满足海底坡度≤10°和底层流速≤1m/s的条件。 7.3.3利用声学原理的测量设备的安装位置应保证无障碍物遮挡测量声束,海流仪器安装支架应为无 磁性材料

    7.4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7.4.1.1观测要素

    7.4.1.1.1水位的观测要素为水位和对应时间,

    7.4.1.2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7.4.1.2.1观测时间前采样,采样间隔≤3s,取1min的测量值,剔除差错数据后取平均值,作为本次观 测数据。 7.4.1.2.2辅助观测要素应与观测要素同步观测

    浪的观测要素、观测方法和计算方法按5.4.5中的

    每流的观测要素、观测层与声学海流剖面仪深度单元的设定,及观测方法按6.4.2中的规定执行

    海洋水文观测项目:海啸。观测要素:水位及对厂

    8.2工作模式与观测记录时次

    海啸浮标至少应具备潮汐监测模式和海啸监测模式。当海啸浮标水位监测软件作出水位波动 判定时或按岸基指令,海啸浮标进入海啸监测模式

    GB/T 14914.3—2021

    8.2.2正常工作模式下的观测记录时次

    海啸浮标正点间按15min间 1次,即每1h的00分、15分、30分和45分进行观测 海啸浮标水位监测软件应连续分析水位的波动

    8.2.3海啸监测模式下的观测时次

    当海啸浮标水位监测软件作出水位波动异常的判定时,海啸浮标进入海啸监测模式。在海啸监 下,即从海面水位异常检测软件做出海面水位的波动异常判定,或按指令进入海啸模式前1min 海啸浮标应连续观测记录水位≥3h,每1min观测1次

    8.3.1承载高精度压力传感器的海底观测平台,其工作海域的深度一般应>1000m。 8.3.2安装在海底观测平台的高精度压力传感器的量程范围应根据使用地点的水深确定。 8.3.3海啸浮标系统应具有3年以上观测数据的存储能力

    3.4观测方法与数据计集

    海啸波应连续观测,采样间隔15S,连续缓存3h以上的采样数据。海啸监测模式下, min,即每1min的00秒、15秒、30秒和45秒观测。潮汐监测模式下,观测时间间隔15mir 间前采样。

    8.4.2数据处理方法

    将采集到的间隔15s的每个水位的瞬时数据均与后一个瞬时数据比较,当差值>100mm时,剔 时数据,并用其前后2个相邻的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替代。海啸监测模式下,1min采样时间内 瞬时数据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水位的本次观测数据

    9海洋环境噪声测量浮标潜标观测

    海洋声学观测项目:海洋环境三分之一倍频程噪声频带声压级和三分之一倍频程噪声声压谱级

    海洋环境噪声应逐时观测

    9.3.1观测深度一般为海面以下5m~10m。

    1频率范围20Hz~20kHz。根据业务需求可扩展至20Hz~200kHz。 2测量水听器(含放大器)在测量频率范围内,自由场灵敏度不低于一184dB,参考级为1V/μP 不均匀性小于±2 dB。

    9.4.3数据采样率为最高分析频率的2倍以上。

    9.4.3数据采样率为最高分析频率的2倍以上。 9.4.4采用垂直阵观测时,阵元个数≥16, 9.4.5观测站位距岸边>1km,避开海底凹坑、障碍物、礁石之上或其附近处

    9.5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GB/T14914.3202

    9.5.2.1三分之一倍频程噪声频带声压级和噪声声压谱级,可通过对海洋环境噪声数据进行功率谱密度 分析,或在实验室回放海洋环境噪声记录并利用频谱分析仪计算得到,具体计算方法参见GB/T12763.5。 9.5.2.2在20Hz~20kHz频带内,计算三分之一倍频程噪声频带声压级和噪声声压谱级时所选取的 中心频率应包含表5中给出的频率值

    表520Hz~20kHz三分之一倍频程中心频率

    10.1表层漂流浮标观测

    10. 1.1观测项目和要素

    1.1.1表层漂流浮标的观测项目:表层温盐和拉

    GB/T 14914.32021

    10. 1.2 观测时次

    表层漂流浮标应定时观测,即每日02时、05时、08时、11时、14时、17时、20时和23时观 要求观测

    10.1.4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

    10.1.4.1应在观测时间前采集位置信息,获得位置有效信息后,结束本次位置测量。位置信 丢失,则再次进行观测。如本次位置信息仍无效或丢失,以0补齐数据位。 10.1.4.2表层温盐应按5.4.6中的规定执行

    10.2海气界面多参数漂流浮标观测

    10.2.1.1 海洋气象观测项目:风速、风向、气压、气温和相对湿度, 10.2.1.2 海洋水文观测项目:表层温盐和海浪。 10.2.1.3 海洋气象观测计算参数:真风速、真风向、1min平均风速和对应风向、2min平均风速和对应 风向。

    2.1.1海洋气象观测项目:风速、风向、气压、气温和相对湿度, 2.1.2海洋水文观测项目:表层温盐和海浪。 2.1.3海洋气象观测计算参数:真风速、真风向、1min平均风速和对应风向、2min平均风速和对 ?

    10.2.2.1真风速和真风向应按每1h的00分、10分、20分、30分、40分和50分进行观测。 10.2.2.2气温、相对湿度和气压应逐时观测。 10.2.2.3表层温盐和海浪应定时观测。每日02时、05时、08时、11时、14时、17时、20时和23时。必 要时逐时观测

    10.2.2.1真风速和真风向应按每1h的00分、10分、20分、30分、40分和50分进行观测。 10.2.2.2气温、相对湿度和气压应逐时观测。 10.2.2.3表层温盐和海浪应定时观测。每日02时、05时、08时、11时、14时、17时、20时和2 要时逐时观测

    10.2.2.1真风速和真风向应按每1h的00分、10分、20分、30分、40分和50分进行观测。

    10.2.3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10.2.3.1当应用于海气通量观测时,气象观测传感器的安装高度宜距海面3m。 10.2.3.21min平均风速和对应风向:按5.4.1.4计算观测时间前1min内,各瞬时风速风向平均值北京标准规范范本, 10.2.3.32min平均风速和对应风向:按5.4.1.3,观测时间前后各观测1min,按5.4.1.4计算观测时间 前后的1min平均风速和对应风向。 10.2.3.4气压的观测方法按5.4.2.2,观测时间前后各观测1min,取平均值作为本次观测数据。气压 订正方法按5.4.2.3。 10.2.3.5气温和相对湿度的观测方法按5.4.3.2,观测时间前后各观测1min,取平均值作为本次观测 数据。 10.2.3.6 表层温盐应按5.4.6中的规定执行。 10.2.3.7海浪应按5.4.5 中的规定执行。

    10.2.3.1当应用于海气通量观测时, 感器的安装高度宜距海面3m 10.2.3.21min平均风速和对应风向:按5.4.1.4计算观测时间前1min内,各瞬时风速风向平均值, 0.2.3.32min平均风速和对应风向:按5.4.1.3,观测时间前后各观测1min,按5.4.1.4计算观测时间 前后的1min平均风速和对应风向。 0.2.3.4气压的观测方法按5.4.2.2,观测时间前后各观测1min,取平均值作为本次观测数据。气压 丁正方法按5.4.2.3。 10.2.3.5气温和相对湿度的观测方法按5.4.3.2,观测时间前后各观测1min,取平均值作为本次观测 数据。 10.2.3.6 表层温盐应按5.4.6中的规定执行。 10.2.3.7 海浪应按5.4.5中的规定执行

    [11剖面探测漂流浮标观测

    11.1自持式剖面循环探测漂流浮标观测

    [11.1.1观测要素

    1.1.1.1观测要素:海水温度、海水电导率和海水压力

    电动汽车标准规范范本11.1.1.2计算参数:实用盐度

    11.1.1.2计算参数.实用盐度

    11.1.2 观测时次

    ....
  • 海洋标准
  • 相关专题: 海洋观测  

相关下载

专题: 园林施工组织设计 |密封圈标准 |白砂糖标准 |焊接钢管标准 |机械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