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06/T 38-2021 检验检测安全防护规范.pdf

  • DB4106/T 38-2021  检验检测安全防护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0.4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3-07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环境安全EHS,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B4106/T 38-2021  检验检测安全防护规范

    4.5.2 维修与维护

    DB 4106/T382021

    4.5.2.1电器设备和开关、插座、配电箱、保险丝、断路器的的维修与维护应由专业维修人员进行。 4.5.2.2除校准仪器外,仪器不应接电维修,维修时应确保手干燥,取下所有的饰物(如手表和戒指), 按要求谨慎操作。 4.5.2.3接地电器设备应接地或用双层绝缘,电线、电源插座、插头必应完整无损,在潮湿环境的电 器设备,应安装接地故障断流器

    工程造价标准规范范本4.6.1化学危险物品分类

    4.6.1.1腐蚀品是接触人体后给人造成可见损伤或不可逆改变的物质。腐蚀性化学废弃物是指pH小于 2.1或pH大于12.5或对钢(SAE1020)的腐蚀力超过0.635cm/年(55t)的物质 4.6.1.2毒害品是吸入、食入或少量接触即可引起严重生物效应的物质。 4.6.1.3可燃物指任何可燃烧的化学物品,包括可燃物和易燃物。 4.6.1.4易燃液体(燃点低于38℃)可分为以下几个级别:①1A级:燃点低于22℃~12℃,沸点低于18℃ ②1B级:燃点低于22℃~12℃;沸点高于18℃;③1C级:燃点高于21℃低于38℃。 4.6.1.5可燃液体(燃点高于38℃低于60℃)可分为以下儿个级别:1A级:燃点高于60℃低于94℃ ②IIIB级:燃点高于94℃。 4.6.1.6易爆化学物品是指能迅速发生剧烈化学变化的不稳定物质,爆炸性分解可在正常温度和压力 下发生。 4.6.1.7购进可能有危害的化学物品均应附有材料安全数据表。所有危险化学品都应以易于识别的形 式进行标记,使专业和非专业人员很容易警觉其潜在的危险性。标记可以是文字、图标、标准化代码或 多种形式并存

    4.6.2.1储存腐蚀品应在近离地面处储存以减小掉下的危险。 4.6.2.2搬运体积超过500mL的浓酸试剂时,应用运载拖车。 4.6.2.3不应在同一区域内存放互相不能共存的化学物品,例如,乙酸或乙酸酐等有机酸应与硫酸 硝酸或高氯酸等强氧化剂应分开储存

    4.6.3.1易燃易爆液体应在合格的容器里储存。分装时应有明确的易燃和可燃性标记,工作储备量控 制在最低限度。储存可燃性液体的仓库应远离明火和其它热源。 4.6.3.2燃性液体在冰箱内存放,冰箱的设计应符合避免产生蒸汽燃烧的要求。实验室所有的冰箱门都 应标明可否用于存放易燃、可燃性液体,

    4. 6. 4紧急处理

    6.4.1工作人员均应接受培训,以掌握处理突发事故的知识,培训应包括化学危险物品溅溢的识 悉保护自身安全措施, 6.4.2实验室应重视发生化学危险品溅溢的可能性,在多数溅溢事故中,实验室可决定撤离的! 则实验室应中断工作,直到隐惠排除。

    4.6.5污染物的清除和处理

    DB4106/T38202

    4.6.5.2化学废弃物均应按危险物品处理,清洁溅溢有害物质的所用材料,包括吸附物和中和物,均按 有害废弃物处置。 4.6.5.3化学废弃物放置在密闭、有盖的容器中。 4.6.5.4化学废弃物的包装应有标签,标签应包含:日期、来源、成分、物理状态(气体、液体等)、 体积、危险性(易燃或易爆)

    4.7.1生物临床实验室微生物分类

    4.7.1.1病毒,如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及丙型肝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等; 4.7.1.2细菌,如球菌、杆菌、真菌; 4.7.1.3其他具有高毒力的病原体,如非洲猪瘟病毒、出血热病毒和立克次体等。当接触和处理所有 的体液时,均应执行“普遍性防护原则”安全意识,所有的血液和体液均应视为有潜在的传染性,都应 以安全的方式进行操作,

    4.7.1.1病毒,如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及丙型肝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等;

    4. 7. 2. 1 空气传播

    在取下装有标本试管的塞子时、溶液洒落在坚硬的表面上、用未加塞子的试管进行离心或溶液(包 括接种环内的溶液)加热太急时,具有传染性的溶液在上述各种情况下,可能形成气烟雾散布在空气中。

    4. 7. 2. 2 经口传播

    用口吸移液可能导致微生物侵入人体引起传染。传染也可通过间接途径,如饮食或吸烟前没有彻底 洗手引起“手~口”传染,

    4. 7. 2. 3直接接种

    直接接种引起传染。临床标本中的感染源也可通过被 纸张轻微划伤的手指、很轻的擦 体造成感染

    4. 7. 2. 4 粘膜接触

    一些病原体,包括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能够通过与粘膜(如眼结膜)的直接接 人体。所以在擦拭眼睛、更换隐形眼镜或使用化妆品前应彻底洗手。

    4.7.2.5血源性病原体间接接触

    实验室工作人员都面临着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可

    4.7.3常规预防措施

    4.7.3.1血液和体液的标本都应放置于具有安全盖的容器里,以防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泄漏。 4.7.3.2采集和转送标本时应防止容器的外表或随标本的检验单污染。如果存在潜在的或实际的污染, 则应再加一层包装(例如:包装袋)。所有的标本应加上生物危害标签。 4.7.3.3工作人员在处理血液和体液及其它可能具传染性的物质、采血、处理污染的物品时应戴上手 套。如果有可能发生血液或体液的喷溅,则应使用面部防护装备。 4.7.3.4产生气烟雾或飞沫的操作包括混匀、超声雾化和剧烈搅拌均应使用生物安全橱。 4.7.3.5应使用机械移液装置,不应用口吸移液。

    DB4106/T38202

    4.7.3.6放置废弃锐利物品的容器,不应装得过满而意外伤人,应在装满后尽快运走。 4.7.3.7血液或其他体液发生泄漏或工作结束后,均应使用合适的化学杀菌剂对实验室工作区进行表 面消毒。可使用新鲜配制的漂白粉溶液(次氯酸钠1:10稀释液)或其它有效的溶液对所有的工作台进行 消毒。漂白粉溶液应作用不少于15min,使用其它有效的剂溶液按照产品说明书使用。 4.7.3.8被血液或其他体液污染的设备在实验室内或外送商家进行维修之前,应先进行清洁和消毒。 无法彻底消毒的设备应贴上生物危害的标签。 4.7.3.9手或其他部位的皮肤在接触血液或其他体液后应立即彻底清洗,在实验工作结束后或取下手 套后应立即洗手,离开实验室之前应脱下所有的个人防护装备。 4.7.3.10患有渗出性皮肤病变的检验人员在痊愈前不应直接接触病人,也不应接触医疗设备

    4. 7.4 标本运输

    4.7.4.1运输前应将标本进行可靠包装,不应使用皮氏细菌培养平皿邮寄标本,不应将干冰放入密封 的容器。 4.7.4.2应遵守运输部门和国际空运协会的有关规定。 4.7.4.3运输用于诊断的标本时应根据需要标记上“易腐坏”、“干冰保存”、“冷冻生物制品”或 “易碎”等标志

    4.7.5.1被高毒力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用于隔离的设备及材料,处理前应经过高压灭菌。 4.7.5.2培养分枝杆菌和两性真菌用的平血及试管应使用胶带密封,用压力蒸气灭菌处理或焚化处理。 4.7.5.3普通标本和使用过的培养基应弃放置于塑料袋中。 4.7.5.4可重复使用的物品和污染的器具应置于装有1:10次氯酸钠稀释液或其它合适的消毒剂的不 锈钢容器内,然后进行高压灭菌、清洗和再次灭菌

    4.7.6.1生物安全柜是微生物实验室里控制生物危害最好的方式之 4.7.6.2按产品说明书进行安装、使用和维修和维护,要应确保安全柜内合适的气流流速,并定期更 换滤器。安全柜的放置和通风口的设置应符合防护要求,在维护、移动和处理安全柜之前应对生物安全 柜进行消毒

    4. 7. 7泄漏事故

    4.7.7.1立即清洗发生泄漏污染的区域,通知安全主管和负责人。 4.7.7.2吸净漏出的液体。 4.7.7.3如果培养物发生泄漏或其容器发生破损,应对该区域进行不少于10min的清洗,直至气溶胶 或飞沫已经沉降。 4.7.7.4宜使用漂白剂、酒精对工作台面进行消毒。 4.7.7.5应制定有关处理含微生物的物品泄漏事故的措施。

    5气体报警器现场检定安全工作要求

    5. 1. 1人员要求

    5.1.2应具有健康的身体,能吃苦耐劳,有责任心。 5.1.3应持证上岗,应具有注册计量师资格证或检定员证,并注册报警器检定项目

    DB 4106/T382021

    5.1.4应熟练使用报警器检定装置,熟悉检测过程和工作环境要求。 5.1.5要加强安全防护知识学习,认识现场的各种危险标志,对现场各种突发情况,能够正确应对。

    5.2.1进入厂区,应佩戴安全帽,穿防静电鞋。 5.2.2外衣应穿防静电服,不应佩戴金属饰品进入现场。 5.2.3随身携带便携式气体报警器进入现场,随时对有害气体浓度进行监测,当有害气体浓度超标时, 佩戴防毒面具。 5.2.4当现场有粉尘和噪音时,应佩戴防尘面具和耳塞。 5.2.5标准气体的钢瓶外面套一层保护层,以免磕碰引起火星。 5.2.6购买防爆对讲机。一些气体报警器的探头安装在现场,监控器安装在总控室,现场人员需配声 防爆对讲机来进行现场的沟通。 5.2.7安装在高空的报警器,检定人员应佩带安全绳索攀爬梯子进行检定。

    5.3.1/方应如实说明现场的情况。 5.3.2合理识别预防各种危险和危害,如火灾和爆炸危险、静电危险、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物体打 击、中毒、噪声等。 5.3.3对现场各种危险情况进行分析,如检定人员在检定中是否可能接触有害物质,是否可能滑倒、 伴倒或摔落,是否存在过度的噪音或震动,是否存在物体坠落的危险因素,天气状况是否对安全有影响, 是否可能接触灼热物质、有毒物质或腐蚀物质,空气中是否存在粉尘、烟、雾、蒸汽、有毒易燃气体等 危险因素,分析完毕应采取措施来预防危险因素。

    3.1厂方应如实说明现场的情况。 3.2合理识别预防各种危险和危害,如火灾和爆炸危险、静电危险、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物 、中毒、噪声等。

    倒或摔落,是否存在过度的噪音或震动,是否存在物体坠落的危险因素,天气状况是否对安全有影 否可能接触灼热物质、有毒物质或腐蚀物质,空气中是否存在粉尘、烟、雾、蒸汽、有毒易燃气 险因素,分析完毕应采取措施来预防危险因素。

    6医疗设备现场检定安全工作要求

    6.1.1检定人员应具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理。 6.1.2检定人员应持证上岗,应具有注册计量师资格证或检定员证,并注册相关医疗设备检定项目 6.1.3检定人员应熟悉相关医疗设备检定规程和工作环境要求。

    6.2.1工作前期的环境消毒和人员测温。

    开展工作前应保证现场检定工作区域进行过有效的全面消毒,现场检定人员应对现场检定环境进行 确认后方可进入现场。进入现场检定工作区域的检定工作人员应正确佩戴防护口罩、手套、防护目镜或 防护服,并且接受相关单位测温专人测量体温,在体温正常的条件下方可进入检定工作区域。若发现体 温高于37.3℃的人员,应立即安置在应急区域,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并按规定去定点医院就医。

    6. 2. 2检测人员防护

    DB 4106/T382021

    现场检定工作人员在上岗期间应经常正确洗手,可用有效的含醇速干手消毒剂;特殊条件下,也可 使用含氯或过氧化氢手消毒剂;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当使用洗手液消毒或在流动水下反复清洗手的 各个部位。在工作中避免用手或手套碰眼睛。所有接触、进入相关单位检定现场的人员应执行该单位疫 防控期间的要求,正确佩戴符合相关单位对检定现场防护等级要求的口罩,具体方法见附录B口罩的 选择与佩戴方法,佩戴一次性手套,必要时穿防护服和配戴防护目镜。对进入医疗或防疫等有特殊防护 要求的机构进行现场检测的人员,应遵守医疗或防疫等机构对相关区域工作人员执行的特殊防护要求和 方护等级。现场检测工作人员之间交流时 ,尽量避免直接接触,

    公厕标准6.2.3现场检定被检设备消毒。

    现场检定医疗设备应在设置的指定隔离区内进行消毒作业,被检设备可采用紫外火菌或者高温火菌 非接触方式或其他适当方法进行消毒(如适用),应在保障医疗计量器具安全可靠,无损的情况下开展 消毒工作。如被检设备已经由客户完成消毒,应经相关人员确认后方可开展现场检定。消毒后的环境条 件应满足相关计量检定规程规范规定。

    6.2.4计量标准器消毒工作

    6.2.5检定人员消毒工作

    6.2.6防护用品和运输车辆配备

    机构应备有经检定或校准符合要求的测温仪器车库设计规范和图纸,以及消毒液或消毒湿巾、口罩、防护服、防护目镜 等必备的防护用品和消毒物品,医疗或防疫等机构对相关区域工作人员执行的防护要求和防护等级的防 控用品配备,现场检测时可协调医疗或防疫等机构帮助解决。现场检测时应配备进行过全面消毒的运输 车辆,并有相关部门人员负责运输车辆使用前后的全面消毒工作

    ....
  • 检测试验 安全标准 检测标准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水利图纸、图集 |交通标准 |镀锌电焊网标准 |垫片标准 |验货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