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01/T 102.2-2021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 第2部分:污染修复方案编制技术规范.pdf

  • DB4401/T 102.2-2021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 第2部分:污染修复方案编制技术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0.5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4-01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环境安全EHS,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B4401/T 102.2-2021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 第2部分:污染修复方案编制技术规范

    DB4401/T102.22021

    5.2细化地块概念模型

    5.2.1进一步结合地块水文地质条件、污染物的理化参数、空间分布及其潜在迁移途径和风险评估结 果等因素,对概念模型进行细化。 5.2.2以文字、图、表等形式描述地块地层特征、地下水埋深与流向、污染物的空间分布与迁移方式、 污染介质与受体的相对位置、受体的可能暴露途径以及未来建(构)筑物特征等。 5.2.3在修复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应根据所获取的地块基础信息情况动态更新地块概念模型,

    5.3.1依据HJ25.3、GB36600等有关标准国家标准,充分考虑地块所在区域主壤中目标污染物的背景含量及 目标污染物形态与迁移转化规律等,对前期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提出的修复目标进行合理性分 析。 5.3.2修复方案中的目标污染物、修复目标值、修复范围(修复边界、拐点坐标、污染深度等)和修 复量原则上与经评审的地块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一致。如出现本文件5.1.3情形,应按新的风险评估 结果确定修复目标。

    5.3.1依据HJ25.3、GB36600等有关标准,充分考虑地块所在区域土壤中目标污染物的背景含量及 目标污染物形态与迁移转化规律等,对前期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提出的修复目标进行合理性分 。 5.3.2修复方案中的目标污染物、修复目标值、修复范围(修复边界、拐点坐标、污染深度等)和修 复量原则上与经评审的地块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一致。如出现本文件5.1.3情形,应按新的风险评估 结果确定修复目标。 5.3.3对于采用污染土壤与地下水协同修复治理的,应依据接收地地下水用途和HJ25.3中保护地下 水的推荐模型计算的壤风险控制值作为土壤中相应污染物的修复目标值;污染地下水根据处理后的去 向确定修复/处理目标;当保护地下水的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小于保护人体健康的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 时,应以保护地下水的土壤污染修复值为准。 5.3.4确需调整原有修复目标值,应报组织评审相应风险评估报告的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确认或重 新组织评审,并附相关支撑文件。 5.3.5根据所采取的修复技术特点,可在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修复目标基础上增加修复目标,增加修 复目标的情形可包括: a)对采用固化/稳定化风险管控和修复的,应增加污染物浸出浓度作为修复目标,浸出浓度应达 到接收地地下水用途对应GB/T14848等标准限值或不会对地下水造成危害。 b)若修复后土壤外运到其他地块,应根据接收地土壤暴露情景和可能的生态环境影响等进行风险 评估并提出修复目标。 c)对化学氧化/还原、生物修复处理有机污染土壤等工艺,在小试、中试等表明存在次生有机污

    5.4.2在分析前期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地块特征条件、目标污染物、修 复范围、修复量和修复周期、未来开发建设规划、预期经费投入,选择确定地块修复总体思路。永久性 处理修复优先于处置,即显著减少污染物数量、毒性和迁移性。鼓励采用绿色、可持续和资源化的修复 技术。需将污染土壤转运出原污染地块的,应确定污染土壤量、去向、运输方式、路线和最终处置措施。

    a)地下水污染区域周边无地下水污染源或污染源已全部清除; b)风险评估报告已按本文件5.3.3的方法确定了保护地下水的土壤污染修复目标值和修复范

    c)土壤污染范围已包含地下水修复范围; d)采取异位方式对土壤和地下水进行修复

    6.1分析比较修复技术适用性

    DB4401/T102.22021

    6.1.1应根据地块修复模式、污染特征、土壤和地下水特性、污染物特性,从技术的修复效果、时间、 成本、成熟度等方面考虑,筛选出潜在适用可行的修复技术。常见建设用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见附录A。 6.1.2应确保所选择的修复技术对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效果能满足土地利用方式的要求,在技术 可行、时间、经济允许等条件下,选择可以降低污染物含量、毒性、迁移性等较为成熟的修复技术,避 免二次污染,保护人体健康与环境安全。

    6.2修复技术可行性评估

    5.2.1可采用实验室小试、现场中试和相关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修复技术可行性评估。原则上根据实 验室小试结果对修复技术进行可行性论证,确定关键工艺参数等。实验室小试应根据污染土壤的污染类 型、污染浓度梯度采集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至少应包括污染较重区域的土壤。在符合前述要求的同时, 应结合修复土壤量设置采样单元数量,推荐数量参见表1,每单元至少采集3个样品。小试过程应采用 拟选择的工艺组合进行试验,至少重复3次,确保试验结果的科学性。

    表1最少采样单元数量

    基于修复技术优缺点的比较分析和可行性评估结果,可采用列举法对各技术的原理、使用条件 文果、时间、成本、可行性、成熟度和环境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确定目标地块修复技

    DB4401/T102.22021

    DB4401/T102.22021

    7.1制定修复技术路线

    应根据地块修复模式、修复目标、修复技术筛选结果,结合地块环境管理要求等因素,采用一种或 多种可行的修复技术进行优化组合集成。修复技术路线应反映污染地块修复总体思路和修复方式、修复 工艺流程和具体步骤,以及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修复过程中受污染水体、气体、固体废物、噪声处理及处 置等。

    7.2确定修复技术工艺参数

    7.2.1修复工艺参数可通过实验室小试、现场中试并参考类似工程案例确定。进行实验室小 采用不同的工艺参数组合进行试验效果比较,从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采用原位修复工艺时宜 中试获得工艺参数。

    7.2.2常见工艺参数如下

    a 修复药剂投加量及比例; b) 处理条件(温度、物料含水率、粒径大小、水土比、加入方式、加入比例等); C 处理能力; d) 处理时间; e) 工艺影响半径; f) 设备布置的位置和方式; g 设备面积及作业区范围等: h 注入井或抽提井尺寸、布设点位和布设方式,能耗等; 其他重要工艺参数。

    7.3.1结合地块特征和修复目标,从法律法规符合性、长期和短期效果、修复时间及成本、修复工程 的环境影响等方面,比较确定修复工程的主要指标,包括:土壤量,地下水范围(量),基坑开挖范围 和深度,工艺参数,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处置工程量等。 7.3.2从确定的单一修复技术及多种修复技术组合方案的主要技术指标、工程工期和费用估算、污染 防控措施、环境健康安全、周边环境影响和施工安全等方面进行修复方案的比选,最后确定最佳修复方 。 7.3.3涉及污染土壤外运进行风险管控和修复的,应明确外运后污染土壤接收单位是否具有相应风险 管控和修复能力,说明风险管控和修复方式等内容及技术路线,并提供相应合作证明文件作为修复方案 附件。 7.3.4修复活动及设施、设备、建(构)筑物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应妥善处置;属于危险废 物的,应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处置。 7.3.5对污染土层上、下0m0.5m或0m~1m的土壤,如未纳入效果评估监测,在修复开挖过程 中宜作为疑似污染土,实施单独存放和检测,对超过修复目标值的主壤采取必要的风险管控或修复措施 7.3.6涉及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后阻隔回填的,应结合地块规划和开发利用情况合理设计阻隔回填区。 重点如下: 阻隔回填区容积应根据设计开挖量、污染土壤基坑放坡土壤量、建筑基础和筛上物、药剂添加 量、超挖量等因素,并综合考虑开挖过程的松方系数、压实系数等计算。 6) 分散式的阻隔回填区,其阻隔层由外至内宜采用钢筋混凝土一土工布一HDPE(高密度聚乙烯) 膜一土工布一回填土壤的形式,

    DB4401/T102.22021

    c)阻隔回填区的平面位置和深度的设计应以避免扰动为原则,优先设置在无地下室的绿地范围 内,阻隔回填区顶板标高原则上低于绿地地面规划标高不少于2米;确需设置在道路或其他规 划功能区域内的,应充分考虑将来市政建设和开发利用需要,在阻隔回填区以上预留足够的空 间。 d 提出回填区应设置永久性标识的要求,包括回填区区域标识牌和拐点标识桩,必要时还可在填 埋区顶部设置地下标识。标识牌应载有区域名称及回填区面积、深度、顶面和底面高程、边界 拐点坐标及示意图、完工后禁止行为等信息,拐点标识桩应与回填区各拐点的具体位置一致。 3.7应根据地块现场情况和修复工艺等因素合理规划修复时序安排,提出修复工期安排。确需分阶 开展效果评估的,应在修复方案中提出,并在修复工期安排中体现

    7.4施工平面布局规划

    7.4.1对施工平面布局规划的情况进行说明,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拟建的建(构)筑物,临时办公、生 活设施,临电及临水布置,原材料及主要施工设备位置,现场施工道路等。 7.4.2应根据修复工程的污染特点、修复工艺、场地条件及周边环境等,合理、科学地规划施工现场 平面布局和运输路线,避免交叉污染,减少对周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 7.4.3不同污染类型的土壤应分区堆放,并设置分区信息标识牌,公开区域名称及面积、最大储存量、 亏染物类型、污染防控措施、堆放示意图等, 7.4.4办公生活区不宜位于修复工程所在区域的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涉及噪声、废气排放的修复 工区及运输路线尽量远离周边敏感点,废气排放口高度不宜低于15米;集中排放的废气按DB44/27 等要求控制。 7.4.5修复现场信息公开和标识应按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设置

    7.6异地风险管控和修复要求

    1按GB34330规定要求属于固体废物的外运污染土壤应按固体废物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在出场前应进行固体废物危险特性鉴别。如被鉴定为危险废物,则按危险废物相关规定进行处

    DB4401/T102.22021

    7.6.2污染土壤场外运输前,修复施工单位应制定转运计划,将运输时间、方式、线路和污染土壤数 量、去向、最终处置利用方式等,提前报所在地和接收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污染土壤运输路线宜避开 饮用水源保护区等敏感目标。 7.6.3污染土壤运输车辆离开污染地块前,由环境监理单位和修复施工单位对运输车辆出场时间、车 牌号和土壤总重量进行记录,并对运输车辆的二次污染防控措施进行记录。 7.6.4运输车辆应采取防尘、防渗、防撒漏措施,相关要求可参考DB4401/T11的规定。污染土壤运 输过程中,严格执行联单制度(联单形式见附录B),修复施工单位、环境监理单位等相关单位应对土 镶运输车辆进行定位和实时跟踪,实时监控污染土壤运输去向。 7.6.5污染土壤运输车辆到达接收地后,由环境监理单位和接收单位对运输车辆到场时间、车牌号和 土壤总重量进行记录,并对运输车辆的二次污染防控措施进行记录。 7.6.6污染土壤卸载后,由环境监理和处置单位工作人员对车辆空载重量、车辆出场时间、车辆冲洗 情况进行记录, 7.6.7应附接收单位出具的同意接收污染土壤的证明文件。污染土壤接收单位应具有相应的污染土壤 风险管控、修复或再利用能力,且一般应设有污染土壤暂存场,暂存场应具有充足的暂存容量、完善的 防渗、防尘、防雨等二次污染防治处理设施和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土壤需进行再 利用的,应采取安全可控的方式,选择环境受扰动可能性较小、污染物迁移扩散途径受限或可控的场地。 7.6.8污染土壤接收单位,修复、风险管控和再利用工艺、处置方式等发生变化的,应报告备案相应 修复方案的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

    7.7修复后士壤环境管理要求

    7.7.1采用固化/稳定化处理污染土壤且在地块内回填的,应明确具体的回填位置信息(包括回填区面 积、深度、顶面和底面高程、边界拐点坐标等)和配套的防渗、防扰动措施,提出防止回填后土壤发生 扰动的后续监管要求,将相应要求提交给后续再开发利用单位并以一定的方式形成责任交接约束。 7.7.2对满足修复目标但超过第一类用地筛选值的需外运土壤,应说明其去向及后续环境管理要求。

    8.1环境保护方案内容

    环境保护方案包括修复工程二次污染防治方案、环境监测计划和环境应急计划

    3. 2±二次污染防治方案

    DB4401/T102.22021

    3.2.5涉及挥发性及恶臭等污染物的土壤修复,应设置负压密闭车间,并将气态污染物集中引至废气 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排放。 8.2.6尽量减少污染土壤的临时存放,明确污染土壤临时堆存区的具体位置,说明堆放点的防尘、防 雨、防渗和废水处理等措施。 8.2.7涉及基坑施工的修复工程,基坑四周应设置挡水墙或截水沟,开挖过程中应及时覆盖基坑开挖 面,尽量减少基坑积水量。污染土壤基坑积水应集中收集,经处理达标后回用或排放。 8.2.8修复工程产生的固体废物应分别收集,分类堆放,并明确固体废物储存点的具体位置。涉及危 险废物需要委外处置的情况,应交有相应危险废物经营许可的处置单位处理,提交危险废物转移联单, 并应按GB18597的相关要求设置专门的危险废物临时贮存区,设置醒目的标志并采取相应环境风险防 范措施。 8.2.9修复工程宜使用低噪声设备,设置噪声隔离措施,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修复工程噪声排放应满 足GB12523要求。 8.2.10污染地块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在产生二次污染工序的重点区域宜安装摄像头对相关过程进行 监控,具备条件的还应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联网。修复过程的影像资料应进行存档,作为效果评估阶段 的材料。

    为确保地块修复过程中施工人员与周边居民的环境安全,应制定周密的地块修复工程环境应急 内容包括环境安全问题识别、需要采取的预防措施、突发事故时的应急措施、应配备的装备、开 等。

    9.1.1修复方案应附具从业人员责任页,明确项目负责人、各分项工作承担者,从业单位应建立内部 审核制度,明确报告的审核、审定人员,上述人员均需亲笔签字确认。 9.1.2修复方案应加盖地块土地使用权人(土壤污染责任人)和修复施工单位的公章。

    修复方案编制大纲参见附录C。

    附录A (资料性) 常见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

    常见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见表A.

    常见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见表A.1

    附录A (资料性) 常见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

    表A.1常见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

    DB4401/T102 2202

    表A.1常见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续)

    电力弱电施工组织设计表A.1常见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续)

    DB4401/T102 2202

    表A.1常见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续)

    表A.1常见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续)

    DB4401/T102.22021

    附录B (资料性) 污染土壤风险管控和修复转移联单(样表) 污染土壤风险管控和修复转移联单的样表见表B.1。

    表B.1污染土壤风险管控和修复转移联单(样

    粉煤灰标准DB4401/T 102.22021

    附录C (资料性)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方案编制大纲 1总论 1.1 项目背景 1.2 编制依据 1.3 编制原则 1.4 编制内容 1.5 编制技术路线 2 地块概况 2.1 所在区域概况 2.2 地块环境特征 2.3 地块生产历史 2.4 地块现状 2.5 地块周边条件 2.6 地块未来规划 3 地块污染现状及风险评估结论 3.1 地块污染现状 3.2 地块风险评估结论 4 地块修复模式 4.1 地块修复总体思路 4.2 确认地块条件 4.3 地块修复目标 5 修复技术筛选 5.1 修复技术筛选原则 5.2 修复技术可行性评估 5.3 确定修复技术 6 修复技术方案 6.1 修复技术路线 6.2 修复技术工艺参数 6.3 修复技术方案 6.4 施工平面布局 6.5 修复后土壤环境管理要求 环境保护方案 7.1 二次污染防治方案 7.2 修复工程环境监测方案 7.3 环境应急计划

    ....
  • 技术标准 土壤标准
  • 相关专题:
专题: 安全网标准 |螺旋钢管标准 |电子产品标准 |桥梁工程 |家具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