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5170.5-2016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检验方法 第5部分:湿热试验设备

  • GB/T 5170.5-2016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设备检验方法 第5部分:湿热试验设备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2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1-28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电力弱电,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设备进行检 设备周围无强烈冲击、振动、电磁场及腐蚀性气体存在; b)设备应避免阳光直射或其他冷热源影响

    8.1温度偏差、相对湿度偏差检验

    农业标准8.1.1测量点数量及位置

    测量点数量及位置要求如下: )将设备空间定出上、中、下三个水平层面(简称上层、中层、下层),中层通过工作空间几何中心 点。将一定数量的温度、湿度传感器布放在其中规定的位置上,传感器不应受冷热源的直接 辐射; 测量点分别位于上、中、下三层,位置如图1温湿度测量点布放位置示意图所示; ) 温度测量点用A、B、C、D、E、F、G、H、J、O、K、L、M、N、U表示; 相对湿度测量点用Dh、Hh、Oh、Lh表示; e) 测量点E、O(O)、U分别位于上、中、下层的儿何中心; f 测量点A、B、C、D、K、L、M、N与设备内壁的距离为各自边长的1/10(遇有风道时,是指与送风 口和回风口的距离),但最大距离不大于500mm,最小距离不小于50mm。如果设备带有样 品架或样品车时,下层测量点可布放在样品架或样品车上方10mm处; 测量点F、G、H、J与设备内壁的距离分别为各自边长的1/10和1/2; 设备容积小于或等于2m时,温度测量点为A、B、C、D、O、K、L、M、N共9个,相对湿度测量 点为D、O、L共3个; 设备容积大于2m时温度测量点为A、B、C、D、E、F、G、H、J、O、K、L、M、N、U共15个,相对

    测量点数量及位置要求如下: a)将设备空间定出上、中、下三个水平层面(简称上层、中层、下层),中层通过工作空间几何中心 点。将一定数量的温度、湿度传感器布放在其中规定的位置上,传感器不应受冷热源的直接 辐射; b) 测量点分别位于上、中、下三层,位置如图1温湿度测量点布放位置示意图所示; ) 温度测量点用A、B、C、D、E、F、G、H、J、O、K、L、M、N、U表示; 相对湿度测量点用Dh、Hh、O、Lh表示; e) 测量点E、O(O)、U分别位于上、中、下层的儿何中心; f 测量点A、B、C、D、K、L、M、N与设备内壁的距离为各自边长的1/10(遇有风道时,是指与送风 口和回风口的距离),但最大距离不大于500mm,最小距离不小于50mm。如果设备带有样 品架或样品车时,下层测量点可布放在样品架或样品车上方10mm处; g 测量点F、G、H、J与设备内壁的距离分别为各自边长的1/10和1/2; h 设备容积小于或等于2m时,温度测量点为A、B、C、D、O、K、L、M、N共9个,相对湿度测量 点为D、O、L共3个; i) 设备容积大于2m时温度测量点为A、B、C、D、E、F、G、H、J、O、K、L、M、N、U共15个,相对

    GB/T 5170.5=2016

    湿度测量点为D、H、Oh、L共4个; 当设备容积小于0.05m或天于50m时,可适当减少或增加测量点,并在报告中注明; K 根据试验和检验的需要,可在设备工作空间增加对疑点的测量,并在报告中注明

    8.1.2检验温度值、相对湿度值的选择

    图1温湿度测量点布放位置示意图

    检验温度值、相对湿度值的选择如下: 用于GB/T2423.3试验时,选取标称的试验值30℃、85%RH(或93%RH),40℃、85%RH (或93%RH); D 用于GB/T2423.16试验时,选取标称的试验值29℃、95%RH; c) 用于GB/T2423.50试验时,选取标称的试验值85℃、85%RH; 用于GB/T2423.4试验时,选取GB/T2423.4规定的程序; 也可按用户要求选择检验的温度值和相对湿度值

    8.1.3检验步骤及计算检验结果

    检验步骤及计算检验结果如下: a)按规定位置安装温度、湿度测量传感器。 b 用于GB/T2423.3、GB/T2423.16、GB/T2423.50试验时,选择相应的检验温度值和湿度值 将设备设定至检验的温度值和湿度值并运行;当设备达到设定值并稳定30min后,开始记录 各测量点的温、湿度值和设备指示的温、湿度值,每隔1min记录一次,共记录30次。 C 用于GB/T2423.4试验时,按如下步骤操作: 使设备工作空间的温度达到25℃土3℃,相对湿度保持在45%RH~75%RH之间; 2) 在1h内,使设备工作空间的相对湿度不低于95%RH,从此刻开始,使工作空间的温湿度 按GB/T2423.4图2a)规定的程序连续变化,即按“升温一高温高湿一降温一低温高湿” 连续变化;其中,高温高湿阶段和低温高湿阶段的运行时间可适当缩短; 3 在升温阶段和升温结束后45min内,每1min测量一次中心点(O,O)的温湿度值; 升温结束15min之后(进入高温高湿恒定阶段),再稳定30min,之后开始记录各测量点 的温湿度值和设备指示的温湿度值,每隔1min记录一次,共记录30次; 5) 自降温阶段开始前的15min开始,直到降温结束之后的30min内,每1min测量一次中 心点(O,O.)的温湿度值; 6) 降温结束之后(进入低温高湿恒定阶段),再稳定30min,之后开始记录各测量点的温湿

    GB/T5170.52016

    度值和设备指示的温湿度值,每隔1min记录一次,共记录30次, 则量数据按测量系统的修正值进行修正。 对b)、c)4)、c)6)所记录的全部测量数据,按式(1)、式(2)计算温度偏差:

    △Tmax 温度上偏差,单位为摄氏度(℃); ATmin 温度下偏差,单位为摄氏度(℃); Tmax 各测量点在30次测量中的实测最高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 Tmit 各测量点在30次测量中的实测最低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 Ts 设定的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 对b)、c)4)、c)6)所记录的全部测量数据,按式(3)、式(4)计算相对湿度偏差:

    △Hmux 相对湿度上偏差,%RH; Hmin 相对湿度下偏差,%RH; Hmax 各测量点在30次测量中的实测最高相对湿度值,%RH; Hmin 各测量点在30次测量中的实测最低相对湿度值,%RH; Hs 设定的相对湿度值,%RH

    取8.1.3中b)、c)4)、c)6)所记录的全

    式中: △T; 设备工作空间第i点温度波动度,单位为摄氏度(℃); 设备工作空间第i点在30次测量中的实测最高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 Tjmin—i 设备工作空间第i点在30次测量中的实测最低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 取△工:的最大值为设备的温度波动度

    8.3相对湿度波动度检验

    取8.1.3中b)、c)4)、c)6)所记录的全部测量数据.按式(7)计算温度均匀度

    GB/T 5170.52016

    式中: △T.一 温度均匀度,单位为摄氏度(℃); T imax 各测量点在第i次测量中的实测最高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 Timin 各测量点在第i次测量中的实测最低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 测量次数。

    8.5相对湿度均匀度检验

    △H,一相对湿度均匀度,%RH; H imax 各测量点在第i次测量中的实测最高相对湿度值,%RH; Himin 各测量点在第i次测量中的实测最低相对湿度值,%RH; 测量次数

    8.6温度指示误差检验

    取8.1.3中b)、c)4)、c)6)所记录的全部测量数据,按式(9)、式(10)、式(11)计算温度指示误差。

    To 设备工作空间全部测量点的温度测量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 m 设备工作空间的测量点数; n 测量次数; T 设备工作空间第i点第i次的温度测量值,单位为摄氏度(℃); TDi 设备第i次指示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 TD 设备指示温度的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 AT 设备温度指示误差,单位为摄氏度(℃)

    8.7相对湿度指示误差检验

    取8.1.3中b)、c)4)、c)6)所记录的全部测量数据,按式(12)、式(13)、式(14)计算相对湿度指 兰

    Ho 设备工作空间全部测量点的相对湿度测量平均值,%RH;

    测量次数; Hij 设备工作空间第j点第i次的相对湿度测量值,%RH; HDi 设备第i次指示相对湿度值,%RH; HD 设备指示相对湿度的平均值,%RH; AH 设备相对湿度指示误差,%RH

    8.8交变湿热特性检验

    GB/T5170.52016

    检验交变湿热特性的取值范围如下: a) 取8.1.3中c)3)的测量数据,找出升温阶段(不含升温结束前的15min)的最小相对湿度值和 最大相对湿度值,取其范围为升温阶段相对湿度测量结果; b) 取8.1.3中c)3)的测量数据,找出升温结束前后15min的最小相对湿度值和最大相对湿度值, 取其范围为升温结束前后15min相对湿度测量结果; 取8.1.3中c)3)的测量数据,找出高温高湿阶段(即升温结束15min之后的阶段)的最小温湿 度值和最大温湿度值,取其范围为高温高湿阶段的温湿度测量结果; ) 取8.1.3中c)5)的测量数据,找出降温开始前15min和开始后15min的最小相对湿度值和最 大相对湿度值,取其范围为降温开始前15min和开始后15min相对湿度测量结果; e) 取8.1.3中c)5)的测量数据,找出降温阶段(不含降温开始之后的前15min)的最小相对湿度 值和最大相对湿度值,取其范围为降温阶段相对湿度测量结果; f) 取8.1.3中c)5)的测量数据,找出低温高湿阶段(即降温结束之后的阶段)的最小温湿度值和 最大温湿度值,取其范围为低温高湿阶段的温湿度测量结果; g 必要时,按GB/T2423.4图2a)的规定,绘出升温阶段的温湿度允许变化范围图,将8.1.3中 c)3)的全部测量数据描绘在范围图中,用点划线连接绘出升温阶段的温湿度曲线; 必要时,按GB/T2423.4图2a)的规定,绘出降温阶段的温湿度允许变化范围图,将8.1.3中 c)5)的全部测量数据描绘在范围图中,用点划线连接绘出降温阶段的温湿度曲线

    8.9温度过冲量、相对湿度过冲量检验

    测量点规定为设备工作空间的几何中心点

    8.9.2检验步骤及计算检验结果

    检验步骤及计算检验结果如下: 温度过冲量和相对湿度过冲量检验与温度偏差检验、相对湿度偏差检验同时进行; D 在设备升温或降温至设定温度过程中,测量和记录实际达到的最高温度值或最低温度值;在设 备加湿或除湿至设定相对湿度过程中,测量和记录实际达到的最高相对湿度值或最低相对湿 度值; c)对所记录的测量数据,按测量系统的修正值进行修正; d)按式(15)计算温度过冲量:

    △T。 温度过冲量,单位为摄氏度(℃): T 在设备升温或降温至设定温度过程中,工作空间实测的最高温度值或最低温度 单位为摄氏度(℃):

    T。 温度过冲量,单位为摄氏度(℃): 在设备升温或降温至设定温度过程中,工作空间实测的最高温度值或最低温度值, 单位为摄氏度(℃):

    GB/T 5170.52016

    Ts 设定的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 温度充许偏差值,单位为摄氏度(℃)。 注:设备升温时,测量点的温度没有超出允许的最高温度,设备降温时,测量点的温度没有超出允许的最低温度 则不存在温度过冲,即没有温度过冲量。 e)按式(16)计算相对湿度过冲量:

    △H。 相对湿度过冲量,%RH; H 在设备加湿或除湿至设定相对湿度过程中,工作空间实测的最高相对湿度值或最 相对湿度值,%RH; 设定的相对湿度值,%RH; H 相对湿度允许偏差值,%RH。 注:设备加湿时,测量点的相对湿度没有超出允许的最高相对湿度值,设备除湿时,测量点的相对湿度没有超 许的最低相对湿度值,则不存在相对湿度过冲,即没有相对湿度过冲量

    8.10温度过冲恢复时间和相对湿度过冲恢复时间检验

    8.10. 1测量点位置

    测量点规定为设备工作空间的几何中心点

    8.10.2检验步骤及计算检验结果

    检验步骤及计算检验结果如下 a 温度过冲恢复时间检验与温度过冲量检验同时进行。在温度过冲量检验时,记录测量点温度 从发生温度过冲时起,到开始稳定在允许的最高温度内(设备升温至设定温度时)或允许的最 低温度内(设备降温至设定温度时)所需要的时间,即为设备在该检验温度下的温度过冲恢复 时间,单位为min。 b 相对湿度过冲恢复时间检验与相对湿度过冲量检验同时进行。在相对湿度过冲量检验时,记 录测量点从发生相对湿度过冲时起,到并始稳定在充许的最高相对湿度内(设备加湿至设定相 对湿度时)或充许的最低相对湿度内(设备除显至设定相对湿度时)所需要的时间,即为设备在 该检验相对湿度下的相对湿度过冲恢复时间,单位为min, 注:只有存在温度(或相对湿用

    8.11.1测量点数量及位

    风速测量点数量及位置与温度测量点数量及位置完全相同,即设备容积小于或等于2m3时,风速 则量点为A、B、C、D、O、K、L、M、N共9个,设备容积大于2m3时.风速测量点为A、B、C、D、E、F、G、 H、J、O、K、L、M、N、U共15个,如图1温湿度测量点布放位置示意图所示

    8.11.2检验步骤及计算检验结果

    检验步骤及计算检验结果如下: a)设备风速测量在空载和室温条件下进行; D 将细棉纱线或其他轻飘物体悬挂在各个测量点上,关闭设备的门并开启设备的风机,找出各个 测量点的主导风向;

    GB/T5170.52016

    将风速计的探头分别置于各测量点的主导风向上,关闭设备的门并开启设备的风机,测量各测 量点主导风向上的风速; 测量数据按风速计的修正值进行修正; e 按式(17)计算风速

    式中: 设备工作空间内的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 各测量点的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 U 7 一测量点数,

    a)测量场地的地面(反射面)不能由于振动而辐射显著的声能; b)为避免测量时操作者身体的反射影响,操作距离传声器应至少大于0.5m; c)户外测量时.风速应小于6m/s(相当于四级风).并应使用风罩

    8.12.2测量点位置

    测量点位于距离设备正面中轴线1m远(与设备正面垂直)、距离地面高度为设备高度1/ 离地面最大高度不大于1.5m.最小高度不小于1m

    8.12.3噪声的测量

    噪声测量如下: a)设备开机前,在测量点上测量背景噪声的A计权声压级; b)在设备空载且辐射噪声最大的工作条件下正常稳定运行后,在测量点上测量设备噪声的A计 权声压级; )记录测量的数值。

    8.12.4测量结果修正

    噪声测量结果修正如下: a) 设备噪声测量值与背景噪声测量值的差值大于10dB(A)时人防标准规范范本,设备噪声测量值不做修正即为其 测量结果; b 设备噪声测量值与背景噪声测量值的差值在3dB(A)10dB(A)之间时,设备噪声测量值与 背景噪声测量值的差值取整后,按表3(GB12348一2008中的表4)进行修正后即为设备噪声 的测量结果:

    GB/T 5170.5=2016

    设备噪声测量值与背景噪声测量值的差值小于3dB(A)时,应采取措施降低背景噪声后重新 测量; d 采取措施降低背景噪声后,设备噪声测量值与背景噪声测量值的差值,如果仍然无法达到不小 王3dB(A)时.双方协商解决或按相关标准的要求执行

    9.1检验结果应符合GB/T2423.3、GB/T2423.4、GB/T2423.16、GB/T2423.50或有关标准、合同的 要求,则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交变湿热特性的升温曲线应连续上升,降温曲线应连续下降,不应 呈锯齿状。

    检验结果应在检验报告中反映,检验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信息: 2 标题“检验报告”; b) 实验室名称和地址; ) 进行检验的地点(如果与实验室的地址不同); d) 检验报告的唯一性标识(如编号),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 e) 客户的名称和地址; f) 被检对象的描述和明确标识; g) 进行检验的日期,如果与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关时,应说明被检对象的接收日期; h) 检验所依据的标准的标识,包括名称及代号; i 本次检验所用测量标准的溯源性及有效性说明; j 检验环境的描述; k) 对标准偏离的说明: 1) 检验人员、核验人员的签名,签发人员的签名、职务或等效标识; m) 明确的结论; n) 检验单位公章; 0 检验结果仅对被检对象有效的声明; P) 未经实验室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检验报告的声明

    10.1正常使用的设备钢筋标准规范范本,检验周期一般不超过一年。 10.2对设备的主要部件(指对设备性能有直接影响的部件)维修或更换后,应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 用。 10.3设备在安装调试之后或启封重新使用之前均应进行检验

    GB/T5170.52016

    干湿球温度计测量相对湿度的方法如下: a)由二支规格、型号相同的温度计组成干湿球温度计,二支温度计之间的距离约25mm; 湿球纱布采用气象用湿球纱布,长约100mm 湿球用水为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d) 水杯带盖并盛满蒸馏水或去离子水,水杯中水面到湿球底部的距离约为30mm; 湿球温度计包扎纱布时,先把手洗净,再用清洁水将湿球温度计洗净,然后用纱布上的纱线把 纱布服贴无皱折地扎在湿球温度计上,纱布重叠部分不要超过湿球圆周的1/4,纱线不要扎得 过紧,以免影响吸水,并剪掉多余的纱线; 湿球纱布应保持清洁,柔软和湿润,必要时应更换 在室温条件下,用风速计测量流过湿球温度计的风速,并依据测得的风速选择相应的干湿球系 数A值; h 查当地的大气压力,若无则使用相关仪器测量当地的大气压力; 1 测量干球温度计和湿球温度计的温度值,测量数据修正后按式(A.1)、式(A.2)、式(A.3)计算 相对湿度,

    ....
  • 电子标准 电子产品标准 环境标准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体育标准 |型钢标准 |商业标准 |设备安装技术、工艺 |镀锌板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