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Y/ 5013-2014 广播电视工程测量规范

  • GY/ 5013-2014  广播电视工程测量规范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5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2-14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电力弱电,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3.3.1经纬仪或全站仪测定天文方位角宜采用北极星任意时角法,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各观测量、观测测回数不应少于4个; 一洲前三店业时日

    3.3.1经纬仪或全站仪测定天文方位角宜采用北极星任意时角法,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各观测量、观测测回数不应少于4个; 2观测前、后应收录时号: 3观测地面方位标,读取水平方向读数,一测回四次照准北极星(半测回两次照准),读取水 平方向读数和天顶距,同时应记录表面时; 4每一测回,应记录气温、气压; 5采用全站仪观测时水平度盘无需配置,当采用光学经纬仪观测时,各测回应按180°/n(n为 测回数)进行水平度盘配置:

    一测回水平方向观测的2C互差不应超过13”; 天文点与方位标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200m; 8 当仪器照准部水准管气泡偏离补偿范围时,观测测回间应重新整平仪器。 3.3.2 应取各测回观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天文方位角最或是值。 3.3.3特殊情况下,可采用太阳高度法或太阳时角法求解天文方位角,观测时应配备滤光镜和防护 镜片,作业成果应满足工程对起算方位的精度要求,具体作业方法和观测要求应在技术文件中予以 说明。

    ? 一测回水平方向观测的2C互差不应超过13”; 天文点与方位标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200m; 当仪器照准部水准管气泡偏离补偿范围时,观测测回间应重新整平仪器。 3.3.2 应取各测回观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天文方位角最或是值。 3.3.3特殊情况下,可采用太阳高度法或太阳时角法求解天文方位角,观测时应配备滤光镜和防护 镜片工业标准,作业成果应满足工程对起算方位的精度要求,具体作业方法和观测要求应在技术文件中予以 说明

    3.4.1天文测量工作完成后应对以下资料进行整 1 技术设计书; 2天文点点之记; 3天文点布置图; 原始记录资料; 5天文测量计算资料和天文点成果表; 6 各种测量仪器和工具的检验资料; 7 检查报告和技术总结报告。 3.4.2 项目完成后宜提交下列资料: 技术设计书; 2 天文点布置图; 3 天文点成果表; 4检查报告和技术总结报告

    3.4.1天文测量工作完成后应对以下资料进

    4.1.1平面控制网可采用GNSS测量、三角形网测量和导线测量等方法建立。 4.1.2平面控制网精度等级,GNSS网分为三、四等和一、二级,三角形网与导线网分为四等和一、 二级。测区首级平面控制点均应理设标石并绘制点之记,标石制作规格及理设要求应符合附录A的 规定。

    4.1.3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宜采用同一月

    首级控制网施测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用途和精度要求确定; 2首级控制网点点位宜均匀分布,设置数量应满足工程需要,且不少于3个; 3 加密控制可在首级控制网基础上越级布设或同等级扩展。

    4.1.5内业计算数字取位应符合表4.1.5的

    内业计算数字取位应符合表4.1.5的规定。

    表4.1.5内业计算数字取位

    4.2.1GNSS控制网精度要求及相邻点平均间距应符合表4.2.1的规定

    4.2GNSS平面控制测量

    4.2GNSS平面控制测量

    表4.2.1GNSS控制网精度要求及相邻点平均间距

    4.2.2GNSS控制网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三、四等GNSS控制网应采用网连式、边连式布网;一、二级控制网可采用点连式布网。各 等级控制网中不应出现自由基线: 2各级GNSS控制网的相邻点间距离最短不宜小于平均距离的1/3;最长不宜大于平均距离的3 倍; 3在需要用常规测量方法加密平面控制的区域,GNSS网点布设应保证有一个或一个以上通视 方向; 4控制网最简异步观测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应符合表4.2.2的规定。

    4.2.3GNSS控制网的点位选择满足下列要

    4.2.3GNSS控制网的点位选择满足下列要求: 宜选在基础稳定、交通便利、利于保存的地方; 顶空开阔,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15°; 3 离大面积水域及具有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距离不宜小于100m 距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的距离不宜小于200m,距高压线不宜小于50m, 4.2.4 GNSS控制网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4的规定。

    表4. 2.4GNSS控制网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4.2.5GNSS控制网测量作业应满足下列要求:

    1天线安置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天线高的量取应精确至1mm; 2观测过程中应避免在天线10m范围内使用无线电通讯设备; 3作业时应记录点名、设备型号及序列号、天线高、观测图形、观测日期、开(关)机时间 时段号等测站信息。 4.2.6GNSS控制网测量相对定位成果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基线解算时,数据点最低高度角宜为20°; 2用于基线解算的起算点其单点定位观测时间不应少于30min; 3 数据处理应顾及天线相位中心相对于测站标志偏差的水平和垂直分量; 4求解中同一时段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不宜大于10%; 重复基线测量的长度较差,应满足下式的要求:

    式中:ds 重复基线测量的长度较差(mm); a 平均基线长度中误差(mm); A一一相应等级控制网的固定误差(mm); B 相应等级控制网的比例误差系数(mm/km); D 一一控制网平均边长(km)。 6异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符合下式的规定:

    W,≤3Vn W,≤3/ng W,≤3Vng W=/w?+W+W≤33no

    d,≤2×/2g =A+(B×D)2

    W,≤3/ng W,≤3/ng W,≤3/ng W=/w+W2+W2≤3/3no

    式中:w.,w.,w, 坐标分量闭合差(mm);

    W一一坏线全长团合差(mm) 7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的限差值为异步环闭合差限差值的一半。 4.2.7当观测数据不足、环闭合差及各项限差不符合本规范4.2.6条的规定时,应对观测资料进行 具体分析,重测相关基线或同步图形。

    4.2.8GNSS控制网无约束平差,应符合下

    Vax≤3x0 Vay≤3×g Vz≤3×0

    9控制网无约束平差后的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应满足本规范表4.2.1相应等级的规定。

    4.3.1三角形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3.1的规定。

    4.3.1三角形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3.1的规定。

    表4.3.1三角形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4.3.2三角形网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在已有地形图上进行平面控制网图形设计: 2宜布设为边角网,以大地四边形、中心多边形或扇形组成图形,控制网布设图形中不宜出现 单三角形: 3应对设计的控制网图形进行精度估计,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设计合理确定控 制网施测等级和观测方案

    4.3.3三角形网的选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1依据技术设计拟定的图形方案进行实地选点。点位应选择在视野开阔、基础稳定和利于保存 的地方,且方便标点的埋设与观测以及控制网的扩展与加密; 2相邻点间视线距障碍物和地面的距离不宜小于1.2m; 3视线应避开烟窗、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避开高压线等强电磁场的干扰,测线上不应有 树枝、电线等遮挡物; 4测距边两端的视线倾角对边长化平影响不应大于测距中误差的一半。

    4.3.4三角形网外业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4.3.4三角形网外业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采用全站仪进行三角形网的水平方向、距离和天顶距观测: 2距离测量时使用的棱镜应与全站仪相配套,并与仪器检定时保持一致; 3观测开始前,仪器温度应与外界环境相一致;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不应超出补偿 器的补偿范围,当气泡位置接近偏离限值时,应在观测测回间重新整平仪器。 4.3.5三角形网水平方向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以下规定:

    表4.3.5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2各测回间可不配置度盘,但各测回间度盘数不应相同; 3当方向数不大于4个时,可不闭合至零方向。若测站观测方向数超过6个时,应分组进行观 测;分组观测应包括2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零方向),两组共同方向观测角之差,不应大于同 等测角精度的2倍; 4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在原来的度盘位置上进行重测,并符合下列规定: 1)同测回2C互差或各测回同一方向值较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一测 回申重测方向数超过测站1/3时,该测回重测: 2)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的2C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该测回,但不计重测测回数; 3)因测错方向、读错、记错或个别方向临时遮挡时,均可随时进行重测; 4)重测应在全部测回数测完后进行。当重测的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的1/3时,该站应全部重 测。

    4.3.6全站仪测距精度等级按下列规定划分:

    表4.3.6全站仪测距标称精度

    2全站仪测距标称精度,按下式表示:

    式中:mD 测距标称精度(mm) 1 测距仪标称精度固定误差(mm); b 测距仪标称精度比例误差系数(mm/km);

    式中:mD 测距标称精度(mm) ? 测距仪标称精度固定误差(mm); b 测距仪标称精度比例误差系数(mm/km);

    4.3.7三角形网距离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4.3.7三角形网距离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测站和镜站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 2测距作业前,应正确安置仪器,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精确至1mm。四等三角形网边长测量时, 立在测距前后分别量取仪器高和棱镜高各一次,取平均值; 3测距宜选择最佳时间段观测,晴天作业时应给仪器、气象仪表打伞遮阳; 4气象数据的观测要求应符合表4.3.7的规定。

    表4.3.7气象数据的观测要

    4.3.8三角形网距离观测测回数及各项限差应符合表4.3.8的规定。

    表 4. 3. 8 三角形网距离观测测回数及各项限差

    主:1一测回是指仪器照准目标一次,读数4次

    回是指仪器照准目标一次,读数4

    2往、返测较差应将斜距化算到同一水平面上,方可进行比轻

    4.3.9测距成果的重测和取舍应符合以下规定: 1凡超出表4.3.8限差的观测成果,均应进行重测; 2当一测回读数较差超限时,可重测1个读数。重测超限时,整测回应重新观测; 3测回间较差超限时,可重测2个测回,然后去掉大、小孤立值,合格后再取平均值。重测 超限时,整测回应重新观测; 4往、返测较差超限时,重测单方向的距离,若重测超限,应重测往、返两个方向的距离。 4.3.10测距边的倾斜改正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经过气象、加常数、乘常数改正后的斜距,才能进行测距边的倾斜改正;测距边的气象改 正按仪器说明书的公式计算;测距边的加、乘常数改正应根据仪器鉴定结果计算; 2利用水准高差进行改正时,水准高差测量中误差应满足下式的要求:

    式中: mh 水准高差测量中误差(mm); D 测距边边长(m); 相应等级控制网测距中误差(mm):

    测距边两端水准高差(m) 利用天顶距进行改正时,天顶距应对向观测,天顶距测量中误差应满足下式的要求

    式中:m, 天顶距测量中误差("); D 测距边边长(mm); ms 相应等级控制网测距中误差(mm); Z一一天顶距(°); P 206265(")。

    式中:m, 天顶距测量中误差("); D 测距边边长(mm); ms 相应等级控制网测距中误差(mm); 天顶距(°); 206265(")。 P

    4.3.11三角形网的测角中误差按下式计

    11三角形网的测角中误差按下式计算:

    式中:W一一三角形闭合差("); n 一三角形的个数。 4.3.12三角形网平差计算应采用严密平差法,精度评定应包括单位权中误差、边长相对中误差、 点位中误差或点位误差椭圆参数等。其测量成果应满足表4.3.1相应等级的规定。

    4.4.1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四等和一级、二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4.1的规定

    1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

    注:表中"为导线转折角数

    2导线网中,高级点与结点、结点与结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不应大于表4.4.1相应等级规定 长度的0.7倍。

    当测区首级控制采用导线网测量时,导线网应布设成环形网或结点网; 2 各级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点间边长相差不宜过大,应避免长短边的突然过渡; 导线测量用于控制加密时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结点导线的布设形式。 4.4.3 导线测量选点可按本章4.3.3条执行。

    4.4.4导线外业观测除执行本章4.3.4条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应检验和校正仪器的光学对中器; 2 四等导线短边观测时,宜采用三联脚架法。 4.4.5导线测量水平方向观测的技术要求,可按本章4.3.5条执行。 4.4.6 导线边长测量技术要求,可按本章4.3.7条~4.3.9条执行。 4.4.7 导线天顶距测量精度应满足本章4.3.10条第3款的要求。 4.4.8 导线测量测距边水平距离计算应符合本章4.3.10条的规定。 4.4.9 导线测量测距边的精度评定:

    一次测量距离的中误差按下式讯

    式中:mo 一次测量的中误差(mm); d一一化算至同一高程面的各边往、返水平距离之差(mm) n一一对向观测值的个数。 2对向观测的平均值中误差按下式计算:

    mo = 2n [dd]

    4.10导线及导线网的精度评定应包含单位权申误差、点位申误差或点位误差椭圆参数等精度 等,测量成果应满足表4.4.1相应等级的规定

    4.5.1平面控制测量工作完成后应对以下资料

    4. 5.1 技术设计书; 2 等级平面控制点点之记: 3 平面控制网点图; 原始记录资料; 5 控制计算资料和控制点成果表; 6 各种测量仪器和工具的检验资料; 7 检查报告和技术总结报告。 4. 5. 2 项目完成后宜提交下列资料: 1 技术设计书: 2 平面控制网点图; 3 平面控制点成果表; 4 检查报告和技术总结报告

    5.1.1高程控制网精度等级按四、五等两级划分,可采用几何水准或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方法施测, 五等亦可采用GNSS高程拟合方法测量。 5.1.2依据工程规模、控制用途和高程精度要求建立的四、五等高程控制,均可作为测区首级高程 控制。 5.1.3测区首级高程控制应以独立高程基准起算,其布设形式宜采用闭合环或结点网, 5.1.4当测区高程需要和现行国家高程基准建立联系时,应按四等精度联测。 5.1.5高程控制点应选埋在土质坚硬、可长期保存且方便使用的位置,也可选设于结构稳定的建筑 物上。高程控制点间的距离不宜大于1km,测区内至少应有3个高程控制点。 5.1.6测区首级高程控制点应埋设水准标石,并绘制点之记。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标石规格及 理设要求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表5.1.7高程控制测量内业计算小数位的取位要求

    5.2.1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2.1的规定。

    表5.2.1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 1水准路线长度为 L (km)

    2相应的测站数为片 3当采用数字水准仪时,四等水准测量应独立进行两次观测分别读数,五等水准测量一次观测读数:

    5.2.2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2.2的规定。

    表5.2.2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5.2.3四等水准测量的仪器检校、观测方法、外业成果改正按《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2898执行;五等水准测量附合或闭合水准线路可采用单程观测,支测线路应采用往返观测或 单程双测,观测方法按后一后一前一前执行。 5.2.4水准观测重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因测站观测限差超限,在迁站前发现应立即重测,若迁站后发现,则应从高程点重新起测; 2当水准测量成果不满足表5.2.1、表5.2.2限差时应重测。 5.2.5水准测量完成后(单程水准测量除外),宜进行往、返测高差不符值和每千米高差中数偶然 中误差M。的计算(测段数小于20个时,其计算结果只作参考),计算公式按下式,M。应满足本 范表5.2.1相应等级的规定。

    式中:4一一 测段往返测(或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mm); L一一路线区段或测段长度(km); n一一区段或测段数。 5.2.6水准网应进行平差,计算各点最或是高程并进行精度评

    5.2.6水准网应进行平差,计算各点最或是高程并进行精度评定

    5.3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5.3.1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闭)合三角高程导线, 5.3.2用于控制加密与扩展的三角高程测量应起闭于不低于四等精度的水准点或三角高程点。 5.3.3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作业方法应符合表5.3.3的规定。

    表5.3.3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作业方法

    注:边长测量一测回,指照准一次读数4次。

    表5.3.4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D为电磁波测距边长度(km)

    5.3.5四等三角高程测量对向观测,宜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观测。边长应加入相应改正,高程计算时 应考虑地球曲率和折光差的影响。 5.3.6三角高程测量的仪器高度和规标高应分别进行两次独立量测,量测应精确至1mm,量测较差 四等不应大于2mm、五等不应大于4mm,符合要求时取平均值作为仪器高度和规标高。 5.3.7当四等、五等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路线组成高程网时,应进行严密平差,并评定精度

    5.4GNSS高程控制测量

    1 GNSS拟合高程测量宜与GNSS平面控制测量同时进行,也可单独进行: 2 GNSS网宜与四等高程控制点联测。联测点宜分布在测区的四周和中央,数量不宜少于4个; 3地形起伏较大测区,应依据测区地形特征增加联测点数量; 4GNSS拟合高程测量宜选用固定误差不超过10mm、比例误差系数不超过2mm/km的双频接收机 按平面四等GNSS测量观测技术要求执行,天线高应独立量测两次,较差小于2mm时取其平均值作为 天线高。

    5.4.2GNSS拟合高程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对联测的已知高程点进行可靠性检验,并剔除不合格点; 采用平面拟合模型,拟合高程点不宜超出已知点所覆盖的范围:

    3对选择的拟合高程模型应进行模型内符合中误差计算,模型内符合中误差应小于2cm。模型 内符合中误差m.应按式按下式计算

    武中:m 高程异常模型内符合中误差(cm); d一一拟合点水准高程与模型计算高程的差值(cm); n一一参与拟合的点数。 5.4.3GNSS点的拟合高程成果应进行检验。检测点数不应少于3个;高差检验可采用相应等级的 水准测量方法或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其高差较差不应大于40/Dmm,D为检查路线的 长度,单位以千米计

    .5.1 高程控制测量工作完成后,应对以下资料进行整理: 技术设计书; 2 埋石点点之记; 3 高程控制网图; 4 原始记录资料: 5 计算资料和高程控制点成果表; 各种测量仪器的检验资料; 检查报告和技术总结报告。 .5.2 项目完成后,宜提交下列资料: 技术设计书; 2 埋石点点之记; 3 高程控制网图; 4 高程控制点成果表; 5检查报告和技术总结报告

    表6.1.1测图比例尺的选用

    1.2地形图应采用矩形或正方形自由分幅,依测量范围按从左至右、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编号 1.3地形分类应符合表6.1.3的规定

    6.1.3地形分类应符合表6.1.3的规定,

    表6.1.3地形分类

    表6.1.4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

    注:同一幅图不得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等高距

    地形图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话

    表6.1.6地形图图幅等高线及注记点高程中误差

    6.1.7地形点采集数量应准确反映地形变化,地形点最大间距应满足表6.1

    1.7地形点采集数量应准确反映地形变化, 地形点最大间距应满足表6.1.7的规定。

    表6.1.7地形点最大间距

    .1.8应选择明显地物点或地形特征点作为高程注记点;图上100cm注记点数量:平地与丘陵地 10点~20点,山地与高山地8点~15点;图面注记点宜分布均匀。 6.1.9图上高程点注记取位:当基本等高距为0.5m时,应精确至0.01m;当基本等高距大于0.5m 时,应精确至0.1m。 6.1.10地形图图式执行《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和《1:50001:10000 地形图图式》GB/T20257.2。图式中没有规定的地物、地貌符号,可在技术设计书或相关技术文件中 作补充规定。

    6.2.1图根控制测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6.2.1图根控制测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1依据测区基本控制情况、测图比例尺和测图方法,应按控制层次少、点位布设均匀、满足测 图要求等原则制定测量方案: 2图根控制点平面、高程精度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电子产品标准,应分别满足不大 于图上0.1mm和1/10基本等高距; 3依据测图比例尺精度要求,确定图根控制点发展层次; 4图根控制点(包括高级控制点)密度应满足表6.2.1的要求:

    表6.2.1图根控制点(包括高级控制点)密度

    5图根控制点位置的选择应便于仪器架设、方便测站点加密和地形点数据采集。当测区范围 、图根控制作为首级控制时,应选埋2个以上永久性标石。图根控制点的埋石类型和要求详见 C

    6.2.2图根平面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图根控制点平面坐标可采用RTK、极坐标和交会法等方法测量 2采用RTK方法进行测量时高速公路标准规范范本,应满足下列要求:

    6.2.3图根高程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图根控制点高程测量可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RTK高程测量方法; 2图根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旅游标准 |建筑常用表格 |环保标准 |广播电视影视标准 |电力弱电技术、方案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