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563-2019 换流站监控系统设计规程

  • DL/T 5563-2019  换流站监控系统设计规程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9.2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3-23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电力弱电,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3.1.4就地层应由分布式1/0设备或测控单元等构成,实现全

    3.1.5站控层设备宜集中设置,控制层设备宜按区域相对集中设

    3.1.5站控层设备宜集中设置,控制层设备宜按区域相

    3.2.1换流站监控系统宜采用分层、分布式的网络结构,站控层、

    3.2.1换流站监控系统宜采用分层、分布式的网络结构技术交底,站控层、 控制层和就地层设备之间的网络连接宜相互独立,减少相互影响。 3.2.2站控层和控制层设备之间宜采用高速以太网组成,通信规 约宜采用现行行业标准《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DL/T860系列 标准,传输速率不低于10oMbps。站控层与控制层之间的网络宜 采用星型拓扑结构,双重化配置,并具有良好的开放性

    3.2.2站控层和控制层设备之间宜采用高速以太网组成

    约宜采用现行行业标准《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DL/T860系列 标准,传输速率不低于10oMbps。站控层与控制层之间的网络宜 采用星型拓扑结构,双重化配置,并具有良好的开放性

    方式,控制信号数据的传输宜采用高速以太网,也可采用总线方 式。控制网络和现场总线宜双重化配置,并具有足够的传输速率

    3.2.4控制层的各控制主机之间、控制主机和保护设备之

    3.2.4 控制层的各控制主机之间、控制主机和保护设备之间宜通

    4控制层的各控制主机之间、控制主机和保护设备之间宜通 金的快速控制总线或高速以大网通俏

    4系统功能4.1总体功能4.1.1换流站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220~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149中的相关规定。4.1.2换流站监控系统应能实现对换流站可靠、合理、完善的监视、测量、控制,并具备遥测、遥信、遥调、遥控等全部的远动功能具有与调度通信中心及相关运维管理中心交换信息的能力。4.1.3换流站监控系统的信息安全防护设计应按照“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的原则,设置相应的隔离、认证设备,同时宜具备网络安全监测的功能。4.1.4换流站监控系统应能接收站内统一的时间同步对时信号,对时误差应保持在1ms以内。同时,监控系统主机宜具备站内时间同步监测管理的功能。4.2就地层功能4.2.1监控系统应通过就地层1/0实时采集模拟量、开关量等信息量。4.2.2监控系统的模拟量采集应包括电流、电压以及温度等信号。直流部分的模拟量信号宜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要求。4.2.3监控系统的开关量采集应包括直流开关、交流断路器、隔离开关以及接地力闸闻的位置信号,一、二次设备的告警信号,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的动作及告警信号,交、直流系统运行监视信号,换流变压器、联络变压器、站用变压器调压分接头位置信号等。直流部分的开关量信号宜符合本标准附录B的要求。.5:

    流控制系统宜配置下列基本控制

    1每极单12脉动阀组接线的换流站的基本控制功能宜包括 主/从站选择、主导站选择、功率指令及双极功率定值计算、直流功 率传输方向选择、双极电流平衡控制、无功功率控制、直流电流控 制、直流电压控制、触发角/熄弧角控制、换流阀触发相位控制、换 流变压器分接头控制、高压直流系统起动/停运控制、故障策略控 制、过负荷控制以及低压限流功能等; 2每极双12脉动阀组串联接线的换流站在每极单12脉动 阀组接线的换流站基本控制功能的基础上,还应增加阀组间的协 调控制功能; 3背靠背换流站的基本控制功能宜包括功率/电流控制、12 脉动阀组控制、触发角/熄弧角控制、空载加压试验控制、换流变压 器分接头控制、过负荷控制、背靠背系统起动/停运控制以及低压 限流功能等。

    4.3.2直流控制系统应根据系统要求配置相应的附加控制功能,

    可包括功率回降、功率提升、阻尼次同步谐振、异常交流电压和频 率控制、快速功率翻转、交流系统故障后直流系统的恢复和附加调 制信号等。

    殊控制功能,如孤岛运行、直流线路融冰、两直流系统共用接地极 等运行方式。

    殊控制功能,如孤岛运行、直流线路融冰、两直流系统共用

    内设备的防误闭锁。防误闭锁宜由软件闭锁逻辑实现。

    4.3.5控制层设备应具有顺序控制功能,包括阀组解锁/闭锁,

    动系统宜采用光纤通信,信号传输延时应满足直流输电系统的动

    态响应要求,不应大于30ms。直流远动的信号内容宜符合本标准 附录C的要求。

    4.4.1监控系统应具备监视功能,包括对交直流系统的运行状

    4.4.1监控系统应具备监视功能,包括对交直流系统

    1直流系统的起动/停运控制包括控制位置的选择、直流系 统运行方式的选择、直流控制和附加控制的选择、运行整定值的选 择以及直流系统的正常起动和停运; 2直流系统的状态控制应能实现直流系统在系统自动和运 行人员手动操作下,均能达到检修、交流系统隔离(冷备用)、交流 系统连接(热备用)、换流阀解锁(运行)、空载加压试验或极线开路 的状态; 3运行人员的正常控制包括直流控制模式、运行方式的在线 转换,运行整定值的在线整定,对主、备通道的在线手动切换自检 及参数检查和设置,对无功补偿设备的手动投/切。运行人员的故 障控制包括报警或保护动作后的手动复归、紧急停运以及控制保 护多通道的手动切换

    4.4.3监控系统应具有远动功能,实现与调度通信中心及相关运

    维管理中心通信,应能实现远动信息的直采直送。远动功能应符 合现行行业标准《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规程》DL/T5003的 规定。

    4.4.4监控系统应具有文档管理功能,包括文档分区、安全防护、 存贮和管理整个换流站的全套设计资料及研究报告、运行手册、维 护手册等文件。

    4.4.4监控系统应具有文档管理功能,包括文档分区、安全防护、

    存贮和管理整个换流站的全套设计资料及研究报告、运行手册

    4.4.5监控系统宜具有培训仿真功能,模拟运行人员在正常运行

    和故障情况下的操作。培训仿真功能的所有操作不应对换流站内 实时运行系统产生任何影响

    4.4.6监控系统应实现对站内电源、环境、安防和消防等

    4.4.7监控系统应能与其他智能设备接口,包括保护及故障信息

    管理子站、电能计量系统、阀基电子设备、阀冷系统、站用电源系 统、接地极线路故障监测系统、谐波监视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等 系统。

    5.1.1站控层设备应按远景规模配置,宜包括系统服务器、操作 员工作站、远动通信设备、工程师工作站、站长工作站、培训工作 站等。

    及性能指标要求,服务器容量应与换流站的规划容量相适应,应选 用性能优良、符合工业标准的产品

    5.1.5系统服务器和远动通信设备宜组屏布置,其余工作站

    5.2.1控制层设备宜按远景规模双重化配置,应满足各控制区域 的系统功能、性能和容量要求,并应具备在站控层设备及网络故障 时仍能维持直流系统运行的能力。 5.2.2每极单12脉动阀组接线/每极双12脉动阀组串联接线换 流站宜包括直流极/阀组控制主机、直流站控主机、交流站控主机、

    5.2.4极控制主机、阀组控制主机和换流单元控制主机应按套单

    5.2.5交流站控主机宜按区域分别配置。全站统一配置时,宜按

    5.2.5交流站控主机宜按区域分别配置。全站统一配置

    套单独组屏;按区域配置时,交流控制主机宜按完整串或交流滤波 器大组配置,与就地层设备合一组屏。站用电控制主机宜全站统 一配置,宜按套单独组屏。

    5.2.6换流站的直流远动系统应按极双重化配置,允余的直流远 动系统之间的站间通信通道应相互独立。

    5.3.1就地层设备应按本期规模配置,应采用模块化、标准化配 置,且应易于维护、更换,充许带电插拔,

    5.3.1就地层设备应按本期规模配置,应采用模块化、标准化配

    1每极单12脉动阀组接线换流站宜按极1、极2和双极区 开关场区域双重化配置及组屏; 2每极双12脉动阀组串联接线的换流站宜按极1低端阀 组、极1高端阀组、极2低端阀组、极2高端阀组、极和双极区开关 场区域双重化配置及组屏; 3背靠背换流站宜按每个背靠背换流单元整流侧、逆变侧双 重化配置及组屏

    1每极单12脉动阀组接线换流站宜按极双重化配置及 组屏; 2 每极双12脉动阀组串联接线的换流站宜按阀组双重化配 置及组屏; 3背靠背换流站宜按背靠背换流单元整流侧、逆变侧双重化 配置及组屏

    3.4交流场就地层设备应符合下

    交流滤波器组宜按大组双套配置及组屏; 2交流场配电装置宜按间隔(交流串)双套配置及组屏:

    2交流场配电装置宜按间隔(交流串)双套配置及组屏:

    3站用电源系统宜按变压器单元双套配置及组屏。 5.3.5辅助系统就地层设备宜按区域配置,在主控楼、辅控楼和 就地继电器小室内分别组屏,

    5.4.1站控层与控制层、控制层与就地层之间的网络设备应双重 化配置。

    5.4.2网络设备宜包括网络连接装置、光/电转换装置、接口讠

    5.5.1软件系统应采用模块化或面向对象的分层分布式结构,由 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软件及网络通信软件组成。 5.5.2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兼容性、可移植性、可扩充性及界面友 好性应满足换流站本期及远景规划要求。 5.5.3操作系统应能控制和协调计算机系统的所有硬件设备,并 能支持应用软件的开发和运行。系统软件应为成熟的实时多任务 操作系统,应包括系统生成包、自诊断系统和各种软件维护工具。 站控层系统服务器应采用Linux或Unix等安全性较高的操作系 统。运行人员工作站等人机接口工作站可采用Linux操作系统, 也可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 5.5.4数据库可分为实时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其规模应能满足 监控系统基本功能所需的全部数据的需求,并适合所需的各种数

    能支持应用软件的开发和运行。系统软件应为成熟的实时多任务 操作系统,应包括系统生成包、自诊断系统和各种软件维护工具。 站控层系统服务器应采用Linux或Unix等安全性较高的操作系 统。运行人员工作站等人机接口工作站可采用Linux操作系统, 也可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

    5.5.4数据库可分为实时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其规模应能满足 监控系统基本功能所需的全部数据的需求,并适合所需的各种数 据类型。数据库的各种性能指标应能满足系统功能和性能指标的 要求。

    5.5.5应用软件用于完成换流站的各种监控应用,主要

    监视、异常报警、控制操作、统计计算、报表打印、网络拓扑着色等 应用软件应采用模块化结构,具有良好的实时响应速度和可折 充性。

    5.5.6网络通信软件应满足计算机网络各节点之间信息的传输、 数据共享和分布式处理等要求。全站网络宜统一采用现行行业标

    5.5.6网络通信软件应满足计算机网络各节点之间信息

    5.5.6网络通信软件应满定计算机网络各节点之间信息的传、 数据共享和分布式处理等要求。全站网络宜统一采用现行行业标 准《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DL/T860标准通信协议,与调度、生 产等主站系统的通信协议宜符合国家现有有关标准的规定。

    6.0.1 换流站监控系统的性能指标包括可靠性指标和实时性 指标。 6.0.2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系统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MTBF)≥20000h,其中I/C 单元模件MTBF≥50000h; 2遥信处理正确率100%; 3遥控、遥调正确率100%; 4网络平均负荷率:正常时(任意30min内)≤20%,电力系 统故障(10s内)≤40%; 5各工作站的CPU平均负荷率:正常时(任意30min内)≤ 30%,电力系统故障(10s内)≤50%。 6.0.3系统的实时性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实时数据更新周期:模拟量≤3s,开关量≤2s; 2画面调用响应时间:实时画面≤2s,其他画面≤3s; 3事件顺序记录分辨率(SOE)≤1mS; 4模拟量信息响应时间(从I/0输入端至远动通信设备出 口)≤3s; 5状态量变化响应时间(从1/0输入端至远动通信设备出 口)≤2s; 6 控制执行命令从生成到输出的时间1s; 7电流量、电压量测量误差≤士0.2%; 8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计算误差≤士0.5%; 电网频率计算误差士0.005Hz

    10 双机系统可用率>99.98%; 11 双机切换时间≤10s; 12 系统时钟对时误差≤1ms。

    7.0.1站控层设备中除计算机设备必须采用交流电源外,其他设 备的工作电源宜优先采用直流供电方式。站控层设备的交流电源 应由站内交流不间断电源(UPS)供电,双重化配置的服务器、工作 站等设备应由不同馈电母线分别供电。 7.0.2控制层主机、就地层I/0设备以及组网交换机等宜由相 应的直流电源系统供电。主机、I/0设备的装置电源以及组网交 换机的电源宜采用双电源供电,两路电源分别由两段直流馈电母 线引接。主机及I/)接口设备的信号电源宜采用单电源供电。 7.0.3UPS电源的设置和供电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力工程 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491的规定,直流电 源的设置和供电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电力工程直流电源系统设 计技术规程》DL/T5044的规定

    8.0.1控制楼内的主控制室、极控制保护设备室、阀组控制保护 设备室等设备房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面宜采用抗静电阻燃材料活动地板或水磨石地面,以满 足计算机设备所规定的空气清洁度要求; 2建筑应考虑防尘、防潮、防噪声、防强电磁干扰和静电干扰 的措施,并满足防火标准要求; 3温度宜在19℃~26℃范围内,温度变化率每小时不应超 过士5℃,相对湿度宜为50%~70%,任何情况下无凝露。 8.0.2继电小室的场地与环境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220~ 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149的 规定。 8.0.3布置监控系统设备的房间应设有适度的工作照明、事故照 明,并宜安装有检修用电源插座。 照明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

    8.0.3布置监控系统设备的房间应设有适度的工作照明,

    明,并宜安装有检修用电源插座。照明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 业标准《发电厂和变电站照明设计技术规定》DL/T5390的规定

    9.0.1监控系统应设有防雷和防止过电压的保护措施 9.0.2换流站监控系统的接地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火力发 电厂、变电站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DL/T5136的规定。 9.0.3换流站监控系统设备应具有完备的、良好的抗干扰性能 设备的电磁兼容和抗扰度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GB/T17626系列标准和《土800kV特高压直流 换流站二次设备抗扰度要求》DL/T1087的规定。

    9.0.1监控系统应设有防雷和防止过电压的保护措施。 9.0.2换流站监控系统的接地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火力发 电厂、变电站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DL/T5136的规定。 9.0.3换流站监控系统设备应具有完备的、良好的抗干扰性能 设备的电磁兼容和抗扰度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GB/T17626系列标准和《土800kV特高压直流 换流站二次设备抗扰度要求》DL/T1087的规定。

    10.0.1换流站电缆的选择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电力工程电缆 设计标准》GB50217和《火力发电厂、变电站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 程》DL/T5136的规定。 10.0.2换流站二次系统的控制电缆宜采用阻燃电缆。 10.0.3换流站同一建筑物内设备之间的网络通信和控制总线传 输介质宜采用光纤,不同建筑物内设备之间的通信网络连线应采 用光纤。需要增强可靠性的穴余网络通信系统之间应采用各自独 立的光缆。 10.0.4室内光缆宜采用尾缆,室外光缆宜采用非金属加强芯光 览或铠装光缆。光缆芯数不宜大于24芯,每根光缆或尾缆应留有 足够的备用光纤芯

    附录A直流部分模拟量监视信号

    表A直流部分模拟量监视信号表

    主:①仅适用于两端直流输电系统的换流站。

    附录B直流部分开关量监视信号

    表B直流部分开关量监视信号表

    注:①仅适用于两端直流输电系统的换流站。

    ②仅适用于每极双12脉动阀组串联接线的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 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GB50217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GB/T17626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DL/T860 《士8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站二次设备抗扰度要求》DL/T1087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规程》DL/T5003 《电力工程直流电源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044 《火力发电厂、变电站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DL/T5136 《220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 T5149 《发电厂和变电站照明设计技术规定》DL/T5390 《电力工程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5491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55632019

    《换流站监控系统设计规程》DL/T5563一2019,经国家能源 局2019年6月4日以第4号公告批准发布。 本标准的编制以贯彻国家基本建设方针,体现国家经济政策, 适应换流站设计国产化的需要为原则,以指导换流站监控系统设 计为目的,明确和规范了换流站设计技术标准,使换流站工程设计 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符合国情。本标准编制过程 中,编制组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广泛征询了设计、运行等有关 单位意见,认真总结了已有的高压、特高压及背靠背直流换流站监 控系统设计、施工和运行经验。 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 标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 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 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但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标准正文同 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标准规定的参考。

    总 则 (31 ) 3 系统构成 (33) 3. 1 系统结构 (33) 3. 2 网络结构 (33) 系统功能 (35) 4. 1 总体功能 (35) 4.3 控制层功能 (36) 系统配置 (39) 5. 1 站控层设备 (39) 5. 2 控制层设备 (39) 5. 3 就地层设备 (40) 5.5软件系统 (40) 系统性能指标 (43) / 电 源 (44) 防雷与接地 (45) 10 电缆与光缆的选择 (46)

    都配置有足够的运行人员来负责监盘和操作。随着直流输电、通 信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以及运维管理体制的变革,调控一体化和无 人值班的运行模式也逐渐被提上日程。此时,换流站的监控系统 后台设备,如操作员工作站可在现有基础上简化为仅配置1台,同 时可取消文档工作站、站长工作站、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子站等人 机接口工作站,并将其功能整合在监控系统的站控层设备中

    工程的运维管理,目前国内陆续出现了几个换流站和变电站合建 的工程,如土800kV泰州换流站和1000kV泰州变电站合建工程、 土800kV临沂换流站和500kV智圣变电站合建工程、士1100kV 昌吉换流站和750kV五彩湾变电站合建工程。上述工程均实现 了在换流站可进行对变电站的监控运行的功能,但由于换流站和 变电站的建设时序差异,变电站监控系统设备是采用换流站技术 路线还是变电站技术路线设备(目前国内换流站和变电站采用的 监控系统设备在系统结构、硬件平台和软件功能实现方式上均存 在着较大差异,无法兼容通用)以及换流站和变电站监控系统设备 是否由同一厂家供货等因素的制约,其实现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对于泰州交直流、昌吉交直流合建工程,由于变电站先于换流站建 设,相应的变电站均采用变电站技术路线的监控系统设备,且换流 站和变电站监控系统设备采用不同厂家的产品,因而其合建方案 为,将变电站的站控层工作站搬迁至换流站的主控室内,通过光纤 接人原变电站站控层网络,实现在同一主控室对变电站和换流站 的值守。对于临沂交直流合建工程,由于变电站和换流站同期建 设,相应的变电站采用了换流站技术路线的监控系统设备,且换流 站和变电站监控系统设备采用了同一厂家的产品,因而其合建方 案为,变电站监控系统设备直接接入换流站的监控系统,由换流站 监控系统实现对变电站的监控。 根据系统方案,目前换流站还有考虑设置调相机,调相机的监 控和保护系统通常都由一次设备供货商成套提供。由于调相机系 统设备复杂,且其监控采用了DCS分散控制系统,若要与换流站 监控系统互联还存在较大难度,但其监控系统可接入换流站的远 动通信设备,实现远动通信设备和通道的共享。

    3.1.5“集中”和“分散”是指从系统结构上和从地理位置上的集 中和分散,系统结构针对设备设置,地理位置针对设备布置。站控 层设备通常包括人机接口设备和服务器等数据处理设备,人机接 口设备集中设置并布置于主控制室,数据处理设备集中设置并布 置于站公用控制保护设备室。控制层设备为各区域控制主机,通 常按区域集中设置,并布置于相应控制保护设备室或继电保护小 室。就地层设备为I/O设备,通常按间隔集中设置,并按区域分 散布置于相应控制保护设备室或继电保护小室

    3.2.1目前国内采用ABB公司技术路线和西门子公司技术路线 的换流站监控系统,均采用的是国际标准的通信体系和分层分布 式结构。

    3.2.2随着现行行业标准《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DL/T86

    4.1.3针对电力监控系统网络空间巨大、安全管控任务艰巨的实 际情况,目前国网公司决定加快建设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全管理 平台,及早实现网络空间的实时监控和闭环管理,同时已出台了相 关文件。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加快推进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 全管理平台建设的通知》(国网公司调【20171084号)的要求,平 台的建设需要在站端监控系统的Ⅱ区(或1区)部署网络安全监测 装置,采集站控层服务器、工作站、网络设备和安防设备自身感知 的安全数据及网络安全事件,实现本地监视和管理,同时转发至调 控机构的网络安全监管平台。因此本条提出换流站监控系统宜具 备站内网络安全监测的功能

    4.1.4换流站监控系统的时间同步技术要求详见表1。

    4.1.4换流站监控系统的时间同步技术要求详见表

    表1监控系统设备的时间同步技术要

    其中,DCF77为是一种欧洲标准广播时钟信号,在贵广和云 一直流输电工程中用于西门子成套提供的直流控制保护系统主机 (TDC)和测控装置(6MD66)等硬件。目前的工程中,换流站监控

    4.3.1直流控制系统宜配置下列基本控制功能:

    2对于每极双12脉动阀组串联接线的换流站,可以采用对 串联的两个阀组进行统一控制,两个阀组接收相同的触发信号,保 持串联阀组的触发角相同,从而保证串联阀组的电压平衡;也可采 用对串联的两个阀组进行独立控制,两个阀组独立运行,增加阀组 协调控制功能。 对于逆变侧为分层接入方式即接入不同电压等级交流系统的 换流站,其分层接入的两个阀组必须独立控制

    LH 用对串联的两个阀组进行独立控制,两个阀组独立运行,增加阀组 协调控制功能。 对于逆变侧为分层接入方式即接入不同电压等级交流系统的 换流站,其分层接入的两个阀组必须独立控制。 4.3.3根据现有的工程经验,大容量直流输电系统采用送端孤岛 运行方式,可减少直流跳闸后潮流转移对交流系统的影响,有效改 善远距离送电系统的稳定性。 孤岛方式下幕墙标准规范范本,由于送端与交流主网没有电气联系,孤岛系统的 短路比和有效惯性时间常数显著低于联网方式,导致交直流相互 间的影响更为明显,由此带来频率稳定、过电压抑制和功角稳定等 一系列问题。因此对孤岛运行方式下的控制策略的优化包括:附 加控制策略、调频控制策略和过电压控制策略。 直流输电线路在冬季覆冰严重时会威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 行。因此,对于输电线路穿越覆冰地区的直流输电工程,在直流控 制系统中通常需考虑融冰运行模式。融冰方式下的控制策略是利

    4.3.3根据现有的工程经验,大容量直流输电系统采用送端孤岛

    用阀组在直流线路导体中形成足够的环流来阻止线路结冰,甚至 在已经结冰时产生融冰效果,通常包括异向融冰或并联融冰。 为了节省工程用地和工程造价,共用接地极的接线方式在土 地资源紧张的地区被广泛应用。从直流控制系统的动作特性分 析,共用接地极可能引起接地极电流的越限,对直流控制系统的相 关功能有一定的影响,相关的功率协调控制策略需要进行优化 调整。

    4.3.4根据换流站的接线和运行特点,换流站设计了一系列特殊

    4.3.4根据换流站的接线和运行特点景观标准规范范本,换流站设计了一系

    的防误闭锁逻辑。阀厅大门与阀厅内接地闸的联锁条件为:仅 在阀厅内接地刀闻闭合时,才允许打开阀厅大门:仅在阀厅大门关 闭后,才允许断开阀厅内接地刀闸。直流滤波器高压侧的隔离开 关的联锁条件为:直流滤波器可能会充许带电投切,在带电切除 时,因为该隔离开关没有断流能力,需要对滤波器支路电流进行判 断以充许分开隔离开关,通常当电流超过100A的情况下,不充许 隔离开关分闸。交直流滤波器围栏场地的网门与交直流滤波器高 压侧的接地刀闻之间的联锁条件为:仅在交直流滤波器高压侧的 接地刀闸闻闭合时,才充许打开网门;仅在网门关闭后,才充许断开 交直流滤波器高压侧的接地力闸。 交流滤波器、直流场和阀厅区域的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 关等开关设备,由于要参与换流站的顺序控制,因此其防误闭锁均 由软件闭锁逻辑实现,不宜再设计电气硬接线闭锁回路

    4.3.5为了平稳起动和停运直流输电系统,实现直流输电系统各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供暖标准 |胶合板标准 |螺钉标准 |建筑常用表格 |航天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