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1083-2019 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技术条件

  • DL/T 1083-2019  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技术条件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7.5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6-05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电力弱电,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L/T 1083 2019

    5.2.3.1机柜内的模件应能带电在线插拔 交和更换而不损坏,且不影响其他模件及系统的正常工作。 5.2.3.2任何单个模件故障或损坏,不影响其他模件及系统的正常工作。 5.2.3.3模件故障应产生报警信息,DCS能够诊断模件级的故障,宜诊断到通道级故障。

    冶金标准5.2.4硬件质量认证的要

    DCS的控制器、I/O模件应通过下述测试和实验,并具有国家检验资质授权的、检验机构出具的 检证书和检验报告: a)电磁兼容性(EMC)测试。满足本标准5.2.2.1的要求。 b)环境影响测试。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及抗振动性能,满足本标准5.2.1的要求。 c)供电电源影响测试。电源电压瞬变影响和电源电压降低影响,满足GB/T1827T.3的要求。 d)电干扰测试。共模干扰和串模干扰,满足本标准5.2.2的要求。 e)长期工作漂移试验。满足GB/T18271.3的要求,测试长期工作漂移性能不应少于30d

    5.3.1.1通信网络应采用分级的层次型结构。DCS通信网络宜分为主控通信网络级和I/O级,采用现场 总线技术的系统可增加现场设备级。非实时性数据通信可采用单独的网络。 5.3.1.2每台单元机组主控通信网络应设置单独的网络或网段,单元机组公用系统也应设置单独的网络 或网段。单元机组及其公用系统网络或网段间不允许直接互连互通,应采取严格的VLAN或访问控制 等安全措施。对于采用不同品牌硬件的电厂辅助车间控制系统、脱硫控制系统等可根据工艺运行要 求,设置各自的主控通信网络,各主控通信网络宜相对独立。 5.3.1.3采用不同品牌的子系统接入主控系统时应具有相同的信息安全等级并具有安全访问的措施。 5.3.1.4各DPU的I/O通信网络应互相独立。 5.3.1.5通信协议应采用开放、符合国际标准的协议。 5.3.1.6多台机组公用的设备和系统宜设计公用控制系统主控通信网络,该网络应有相对独立性,与相 关机组主控通信网络应配置在不同网段,并有可靠的访问限制机制。 5.3.1.7现场总线设备级通信网络应采用符合国际电工委员会现场总线国际标准的网络结构和协议,连 接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设备。互为余的仪表和设备应配置在不同网段(或分支)

    5.3.2.1数据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应满足GB/T33009.1的要求,并符合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确定DCS 的安全保护等级,应采取物理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系统安全等措施,确保DCS的信息安全。 5.3.2.2当电厂设置多台机组的厂级控制系统时,其信息安全等级不应低于单元机组DCS,并应设置 单独的主控通信网络。厂级控制系统和单元机组DCS间通信应采用安全等级相当的访问控制措施。 5.3.2.3单元机组及其公用系统DCS不宜采用远程无线通信系统;对于全厂公用的煤、灰、水等辅助 车间系统中个别距离较远的次要子系统,如果采用无线通信系统,应设立安全接入区,并采用安全隔 离、访问控制、认证及加密等安全措施。

    可靠性。I/O通信网络保证各I/O模件、外设仪表和设备与DPU、MMI数据通信的可靠性。现场总线 通信网络保证各类站间数据通信的可靠性。 5.3.3.2连接到数据通信网络上的任一系统或设备发生故障,不应导致数据通信系统瘫痪或影响其他联 网系统和设备的工作。通信网络的故障不引起机组跳闸或影响DPU的独立正常运行。 5.3.3.3穴余的主控数据通信系统宜采用同时工作的方式,当发生单一数据通信网络故障或错误时,不 应引起系统数据通信网络的故障或错误。

    5.3.4.1在机组稳定运行或事故处理的.T.况下,数据通信网络的通信效率应保证运行人员发出的任何指 令均在不大于1s的时间里被执行。 5.3.4.2数据通信网络应保证操作员站画面数据刷新周期不大于1s。 5.3.4.3I/O数据通信网络应保证控制处理器(CP)在其运算处理周期内,与可能连接的最大数量I/O 模件完成数据通信。

    主控通信网络的数据通信负荷在最繁忙的情况下,令牌网平均通信负荷率不超过40%,以太网平 均通信负荷率不超过20%。

    5.3.7.1通信介质。主控通信网络节点间距离小于100m可采用通信电缆(双绞线),节点间距离大于 100m宜采用光纤。现场总线通信介质可按照相关类型现场总线标准的技术要求配置。 5.3.7.2通信通道。连接在主控通信网络的节点(DPU、MMI站、服务器等)应有几余通信通道和接 口。完余通信通道具有可靠的穴余性能,任一通道故障不应导致系统通信故障。各通信通道有自诊断 和故障报警功能。 53.73安装在现场的通信设备应采用适合工业环境的产品

    5.3.8.1通信速率应满足控制系统的实时性要求和通信负荷率的要求。 5.3.8.2主控通信网络采用工业以太网时,节点的通信速率应达到100Mbit/s。 5.3.8.3V/O通信网络采用串行通信方式时,速率宜不低于1Mbit/s;采用并行通信方式时,速率宜不低 于256kB/s。 5.3.8.4现场总线设备的通信速率应满足工艺系统对控制实时性的要求。

    5.3.9现场总线通信

    现场总线仪表和设备在各网段或支路上的分布, 应按照仪表和设备的地理位置合理布局,并尽可 能减少通信线路的长度。网络拓扑符合相关现场总线国际或国家标准的要求。

    接受外部电源。机组、脱硫、脱硝、全厂辅助系统等重要系统配置的DCS应能够接受电厂 路电源。 接受两路外部交流电源的DCS具有可靠的电源余功能,任何一路外部电源失去或故障不弓 系统任何部分的故障、数据去失或异常动作。任何一路外部电源失去应在控制系统中报警,

    5.4.2过程控制站(DPU)电源

    5.4.2.1保证DPU所有控制单元、模件、驱动器件的工作电源为几余供电,由DPU提供给现场的查 询、驱动电源应为允余供电。任何一路电源失去或故障情况下能够保证DPU在最大负荷下运行, 5.4.2.2DPU应具有电源诊断和报警功能,无论是外部供电或内部电源故障,均能够向MMI发送诊断 信息或报警。 5.4.2.3当与DPU连接的外部设备短路或局部通道误接高电压时,电源系统应具有自保护功能,同时 不因局部故障造成DPU整个电源系统的故障。 5.4.2.4穴余电源的直流隔离或切换组件(如二极管或其他部件)应穴余配置,防止因其故障造成 DPU电源系统的故障

    5.4.4现场总线设备电源

    5.5控制处理器(CP)

    5.5.1.1CP处理模拟量控制的扫描周期宜不大于250ms,对于要求快速处理的控制回路不大于125ms, 对于温度等慢过程控制对象,扫描周期不大于500ms。应用于汽轮机、电气等控制系统的扫描周期应 满足相关的标准、规程或设备设计的要求。 5.5.1.2CP处理开关量控制的扫描周期不大于100mS。当汽轮机保护功能纳入DCS时,汽轮机保护 (ETS)不大于5OmS。执行汽轮机超速限制(OPC)和超速保护(OPT)部分的逻辑,扫描周期不大于 20ms。 5.5.1.3过程控制站(DPU)所配置的CP应有足够的运算和I/O处理能力,在满足本标准5.5.1.1和 5.5.1.2要求的控制扫描速率的基础上,在最大负荷运行时,负荷率不超过60%,平均负荷率不超过 40%。对于特殊系统的负荷率要求,可根据相关标准或规程确定。

    DL/T10832019

    对于变化缓慢的过程信号,如温度、大容积容器液位等,应设计有检查信号变化率的功能,对 变化率产生报警信息。

    制处理器可采用非易失存储器(NVRAM)、闪存(Flash)或后备电池存储器存储应用软件组 论采用哪种类型的存储器均应保证在无电源的状态下,至少3个月组态数据不会丢失。使用后 存储器时,在更换电池时不丢失数据。

    5.5.3面板及诊断信息

    5.5.3.1CP应具备完善的诊断功能,除具有本身的自诊断外,还应对通信通道、VO模件及通道、电源 等进行诊断,提供诊断信息。 5.5.3.2CP面板应设置适当的诊断信息显示,可直接显示电源、主/备用、运行/停止/故障等,也可显 示故障码供维护人员查询

    5.5.4穴余切换及故障影响

    5.5.4.1CP在亢余工作方式时,应具有可靠的元余切换性能。几余CP的数据同步和切换时间满足工 艺过程的实时性要求。完余切换应是无扰的,保证系统的控制和保护功能不会因亢余切换而丢失或延 迟,发生切换自动产生报警信息。 5.5.4.2某一个CP模件故障,不应影响其他CP模件的运行。数据通信总线故障时,CP模件能继续运 行,完成本身的控制运算和I/O处理功能。 5.5.4.3电源重新受电,CP模件应能自动恢复正常工作而无须维护人员的任何干预。

    5.5.5在线修改组态和下载

    5.5.5.1应能够在线修改CP应用软件中的可调整参数,允许调整的量程和状态等。 5.5.5.2应用于机组、辅助系统控制、脱硫控制及脱硝控制等DCS宜具备在线修改应用软件组态的 功能。在线修改应保证CP数据同步和无扰切换,在线下载修改后的组态不造成CP本身的运算波动或 故障。 5.5.5.3具有在线强置数据或状态能力的CP,应标记强置状态,能够查询并部分和全部复位强置状态,

    5.5.6控制处理器分散配置要求

    5.6.1控制处理器的配置应满足控制运算负荷率和功能分散的要求。 5.6.2机组主控系统中,重要辅机设备配置并列或主/备运行方式时,应将并列或主/备辅机系统的控 保护功能配置在不同的控制处理器中,电气设备按照不同段分配到不同控制处理器中。 注:重要辅机设备可包括送风机、引风机、一次风机、空气预热器、磨煤机、给水泵、凝结水泵、循环水泵、真 空泵、重要冷却水泵、重要油泵等。

    .6输入/输出模件(VO

    5.6.1.1信号处理要求。应能完成扫描、数据整定、A/D输入、D/A输出、线性化、热电偶冷端 过程点质量判断等功能。 5.6.1.2自诊断要求。应具有电源状态、模件出错信息、模拟量信号开路和短路,以及输入信号 艺可能范围的诊断信息。通过模件面板LED指示或通信报文传达诊断、状态信息

    5.6.1.2自诊断要求。应具有电源状态、模件出错信息、模拟量信号开路和短路,以及输入信号超出工 艺可能范围的诊断信息。通过模件面板LED指示或通信报文传达诊断、状态信息

    5.6.2对各种I/O模件的要求

    5.6.2.1模拟量输入(A1)。模件应能够提供4mA20mA二线制变送器的直流24V电源。对直流 1V~5V输入,输入阻抗不小于500k2。 5.6.2.2模拟量输出(AO)。4mA~20mA或直流1V~5V可选。4mA~20mA输出方式应至少能够驱 动回路阻抗不大于6002的负载。系统提供直流24V的回路电源。每个输出通道宜配置单独的D/A转 换器。模件经过正确组态后,在运行过程中与控制处理器通信中断时,宜具有按照预定安全模式输出 的能力。 5.6.2.3开关量输入(DI)。系统应提供对现场输入触点的“查询”电压。“查询”电压宜为48V。所有 输入通道都有防抖动滤波处理,如果输入触点信号在4ms之后仍抖动,模件不再接受该触点信号。 5.6.2.4开关量输出(DO)。开关量输出模件应采用电隔离输出,隔离电压不小于250V,能直接驱动 控制用电动机或中间继电器,中间继电器至少满足本标准5.8.3的要求。宜配置多种容量和电压等级的 输出接口,以满足电广不同设备的需要。 5.6.2.5脉冲计数输入(PI)。应能够接收频率为1kHz~10kHz的脉冲信号,模件能够累计脉冲数量, 并有脉冲累计计数器溢出输出。 5.6.2.6事件顺序记录(SOE)。输入信号分辨力应不低于1mS。所有输入通道都有4ms防抖动滤波处 理,但不影响1ms的分辨力。安装在不同DPU中的模件有可靠的时间同步措施,保证系统SOE的分 辨力不低于1mS。 5.6.2.7热电偶输入(TC)。能直接接受分度号为E、J、K、T型和R型热电偶信号(不需变送器)。 热电偶在整个工作段的线性化,宜在模件内完成。 5.6.2.8热电阻输入(RTD)。每··路热电阻输入宜有单独的桥路,应能够直接接受三线制(不需变送 器)Cu50、Pt100等类型的热电阻信号,并且模件应提供热电阻测量桥路所需的电源。 5.6.2.9汽轮机转速测量。应能够直接接受转速传感器(被动式或主动式)的交变电压(或脉冲)信 号,根据测速齿轮的齿数,计算汽轮机的瞬时转速。模件输入频率满足汽轮机(包括给水泵汽轮机)

    最大量程的需要。 .6.2.10电液伺服阀驱动模件。能将控制处理器设定的阀门开度信号(0%~100%)与汽轮机 置反馈信号相比较,输出电液转换装 驱动电流应满足电液转换装置产品的要求

    .7.1信息安全基本要求

    5.7.2.1硬件及系统软件

    5.7.2.1.1应采用当前成熟的主流机型计算机工作站或个人计算机。采用服务器/客户机形式的MMI系 统,服务器采用优质的服务器专用计算机。硬盘容量满足至少存储30d的数据,宜扩展到存储3个刀 的数据。 5.7.2.1.2宜采用开放、标准的操作系统,应有防止和清除计算机病毒的措施和管理。 5.7.2.1.3宜采用实时数据库管理电厂运行过程中的实时数据。数据库应能管理足够的标签量,满足控 制系统所需的最大数据量,同时数据存取速度应满足本标准5.7.2.3.3的实时性要求。

    5.7.2.2配置数量及余

    5.7.2.2.1应根据DCS的控制范围、工艺过程的要求及运行人员配备的状况,确定操作员站的数量。 5.7.2.2.2采用服务器/客户机形式的MMI系统应穴余配置服务器(每个服务器均能担负全部客户操作 员站的数据存取负荷),单台服务器运行时,平均负荷应不超过40%。各服务器是主控通信网络.上的独 立节点。 5.7.2.2.3采用独立节点操作员站(分布式操作员站)时,各操作员站应是主控通信网络.上的独立节 点,功能上能够互相几余。

    5.7.2.3功能和性能

    5.7.2.3.7在正常或故障工况下,运行人员对顺序控制或单个设备控制进行手动T预时,所有通过软件

    方式获取或硬接线方式提供的许可和超弛信号,应有操作提示显示在操作员画面上。 5.7.2.3.8当公用系统网络不设置操作员站时,公用系统的监控应在各单元系统集中控制操作员 单元机组操作员站)完成,两套单元系统操作员站对公用系统的操作有必要的安全闭锁。

    5.7.2.4大屏幕的配置

    5.7.2.4.1大屏幕显示器可作为操作员站的显示扩展外部设备,也可作为网络上独立节点。 5.7.2.4.2大屏幕显示器驱动、管理程序(包括拼图软件)应安装在与其相连的DCS操作员站上,并 能通过操作员站对其进行设置、组态和控制,且不因大屏幕显示器的使用影响操作员站的性能。 5.7.2.4.3大屏幕显示器应具有防止长期显示静止画面损害屏幕的功能。 5.7.2.4.4显示部件的使用寿命应达1×10h以上。 5.7.2.4.5分辨率:不低于1280×1024(兼容分辨率);亮度均匀无暗角,全屏亮度均匀性(CCR)应 达到90%以上:连续24h工作。

    5.7.3.1根据DCS监控的对象和范围,可配置一台值长监视站。 5.7.3.2采用工业控制计算机,主流配置,可配专用键盘,液晶显示器可采用一般视角。宜采用 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应有防止和清除计算机病毒的技术和管理措施。 5.7.3.3应能监视操作员站所有画面和参数,但无权操作和修改、设定参数

    6.7.4厂级管理信息接口

    5.7.4.1DCS与厂级监控信息系统(SIS)或管理信息系统(MIS)通信,宜采用OPCDA、OPCUA 或其他安全的通信方式。OPCDA、OPCUA通信功能可包含在操作员站中,对于通信数据量大的机组 DCS,应单独配置厂级管理信总接口站。 5.7.4.2单独配置的厂级管理信息接口站应采用工业控制计算机,主流配置,内存和硬盘容量满足 OPCDA、OPCUA通信要求,显示器、键盘和鼠标等满足编程、维护的要求。 5.7.4.3与厂级监控信息系统(SIS)接口的通信站,数据缓冲存储器应至少能存储7d的生产过程信 息。支持网络唤醒功能,在网络通信恢复正常时,自动将缓冲存储器中的数据送至SIS。 5.7.4.4信息安全应满足GB17859的要求,

    5.7.5.1DCS应具有历史数据存储功能。DCS宜设置单独的历史数据站。在不影响操作员站性能的前 提下,可将历史数据存储功能包含在操作员站或MMI服务器中。 5.7.5.2单独的历史站应采用优质计算机,主流配置,显示器、键盘和鼠标等满足编程、维护的要求。 5.7.5.3能够选择不同的存储周期存储历史数据,最快宜达到1S。模拟量可选择平均值、最大值、最 小值等方式存储;开关量可采用变位存储。 5.7.5.4历史站硬盘容量应能够满足至少存储6个月数据的要求。当历史数据存储空间占用90%以上 时,可在操作员站显示信息以提醒运行人员将数据转存至外部存储介质,或可自动转存到外部存储介 质上.。

    连州帅站 5.7.6.2操作员站兼工程师站的硬件应按本标准5.7.2.1.1的要求配置。单独设置的工程师站,不需要长 期在线运行可按照值长站硬件要求:需要长期在线运行的工程师站硬件按操作员站的要求,并配置几

    5.7.6.3工程师站应具有如下基本功能

    DL/T10832019

    a)系统数据库组态和管理。 b)控制算法应用软件(DPU控制处理器应用软件)组态、维护、编译、下载、调试。 c)操作员站应用软件组态、维护、编译、下载、调试。 d) 组态、设计文档管理、打印。 5.7.6.4 工程师站宜具有下述功能: 应用软件在线下载。 b) 控制逻辑和算法在线强置状态和数值。 5.7.6.5 工程师站应设置软件保护密码,以防无授权下擅自改变控制策略、应用程序和系统

    5.7.7报整及硬手操

    5.7.7.1报警宜由控制系统的报警功能完成,机组不宜配置常规光字牌报警装置。必要时,可对 重要参数偏离正常值、单元机组主要保护跳闸、重要控制装置电源故障设置不超过20个光字牌 报警窗口。 5.7.7.2为保证在DCS发生重大故障,或在紧急工况下快速、安全停机,应设置紧急手动操作装置。 紧急手动操作装置宜只配以极少量确保停机安全的操作设备。 5.7.7.3紧急手动操作装置直接作用于设备或装置,不应通过DCS通道。布置在操作员台便于操作的 位置上,同时有安全防护措施以防止误动作。 5.7.7.4紧急手动操作装置应保证动作的可靠性。选用的电压、电流容量及动作特性应满足被驱动设 备、装置的要求。

    5.8.1.1操作员站、工程师站安放在操作台.上。操作台应适合运行人员长期坐姿监视和操作的需要,颜 色应柔和,台面不宜反光,空间充分。 5.8.1.2每个操作员站宽度空间宜在0.8m~1.2m之间。

    5.8.2.1记录打印机。操作员集中控制室宜配置黑白记录打印机,根据DCS控制规模及电厂管理要求 确定打印机的数量。 5.8.2.2拷贝打印机。操作员集中控制室或工程师站应配置彩色拷贝打印机,可拷贝操作员站画面(具 有实数参数)、趋势曲线等。单元控制室配备的打印机应配置充足的存储缓冲空间,在操作员每次要求 5幅画面输出时无需暂停。 5.8.2.3工程师站打印机。应能够打印组态图、数据表、文档等。

    5.8.3.1对于需要大功率驱动的设备(如电气直流控制回路等),宜单独配置大容量的中间继电器,继 电器触点容量应满足最大电流的1.5倍。大功率中间继电器,触点容量宜达到直流115V/10A或直流 230V/5A。 5.8.3.2重要保护系统如MFT、OFT、汽轮机跳闸等,其保护动作信号直接驱动设备、电磁阀时,宜 采用独立的继电器,并应几余配置。可根据保护系统的运行要求采用自保持继电器。

    5.8.4时钟同步装置

    5.9现场总线通信设备

    表1一个PROFIBUSPA或基金会现场总线 (FF)H1网段最大分支长度与分支数量规

    9.9对采用PROFIBUSDP通信协议的总线网段,其网段长度应满足表2的要求。

    表2PROFIBUSDP通信速率与传输距离对照表

    5.10.1.1电子装置机柜的外壳防护等级,根据GB/T4208室内应满足的规定IP52的要求,室外应满足 IP56的要求,电子间内满足IP42的要求。 5.10.1.2机柜门应有导电门封垫条,以提高抗射频干扰(RFI)能力。机柜门上不应装设任何系统 部件。 5.10.1.3对需散热的电源装置,机柜内应安装排气风扇或内部循环风扇。装有风扇的机柜均提供易于 更换的空气过滤器。 5.10.1.4机柜的钢板厚度宜不小于2.0mm;机柜内的支撑件应有足够的强度,使机柜在搬运、安装时 不产生变形。 5.10.1.5沿海电厂室外机柜应有防腐、防盐雾措施。

    5.10.2.1机柜的设计应满足电缆由柜底或柜顶引入的要求。 5.10.2.2机柜内的端子排应布置在易于安装接线的地方,距离柜底宜在300mm以上和距柜顶宜在 150mm以下。 5.10.2.3机柜内弱电信号的端子排物理上应与控制、电源供电回路的端子排分开。所有继电器、控制 开关和设备的备用触点应引至端子排上。机柜内的每个端子排和端子应有清晰的标志,并与图纸和接 线表相符。 5.10.2.4端子排、电缆夹头、电缆走线槽及接线槽均应采用阻燃型材料制造。除电源、电磁阀等大容 量设备接线端子外,其他端子能同时接入2根截面面积为1.5mm的导线。 5.10.2.5机柜内应预留充足的空间,使安装人员能方便地接线、汇线和布线:所有接线端子柜合理配 置电缆布线空间,标准机柜中的接线端子不宜超过250个信号

    5.10.3.1DCS应不要求单独的接地网。DCS单点接入接地电阻小于42的电厂电气接地网后,能够可 靠地运行。 5.10.3.2各电子机柜中应设有独立的安全地、屏蔽地及相应接地铜排。每套DCS可采用中心接地汇流 排的方式,实现系统的单点接地。电缆屏蔽层在机柜侧单端接地。 5.10.3.3采用过程现场总线PROFIBUSDP协议的总线网段及支路通信电缆,其屏蔽层在电缆两端就 近接入现场的等电位体。 5.10.3.4采用过程现场总线PROFIBUSPA或基金会现场总线FFH1协议的总线网段和支路通信电

    缆,其屏蔽层在就地总线设备侧浮空,在支路接线盒中将屏蔽层连接在一起并与网段通信电级 相连,最终在总线电源分配器或PROFIBUSDP/PA转换器处,将屏蔽层汇入机柜的屏蔽接地务 单点接地。

    11备品备件和专用工具

    5.11.1.1对易损坏的部件、模件准备备品备件,以满足在线联调、现场可用率测试(SAT)及一年 运行和维护的需要。I/0模件应至少配备10%(至少1块)的备品备件,机柜有10%的I/0插槽备 用量。 5.11.1.2保证备品备件长期稳定的供货。对主要设备或与其功能相同且接插兼容的替代品,其备品的 供货期至少是设备验收后10年或该 (两者之中取时间长的一种)。

    5.11.2 专用工具

    需要专用测试设备、专用工具(夹具、卡具)进行安装、调试、维护的DCS,应完整地 DCS提供必备专用工具的清单,以便用户采购。

    6.1.1应用软件子系统划分

    6.1.2应用软件组态

    6.1.2.1工程设计、系统控制逻辑的组态和调试,应为熟悉电厂生产过程和被控对象的专业单位,并具 有相应的工程业绩。 6.1.2.2控制处理器的应用软件宜采用符合国际电工委员会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标准的编程语言组态。机 组主控系统(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及其主要辅机的控制系统)的DCS应用软件宜采用功能块 (FBD)编程语言组态。 6.1.2.3MMI的应用软件应易于组态和维护。工艺流程图宜采用图形方式组态,I/O点数据宜采用导入 至少一种通川电子表格文件的方式组态。 6.1.2.4可根据设计要求,提供标准高级编程语言软件包,以满足用广工程师开发软件嵌入控制处理器 或MMI计算机中。 6.1.2.5应川软件组态应能导出,并能方便地存储到外部存储设备中。

    6.2数据采集系统(DAS)

    6.2.14应具备以下基本的数据采集利

    a)工艺流程图、趋势、成组参数、报警显示。 b)SOE、事故追忆、操作、事件等记录。 c)班报表、月报表、用定义的报表。 d)历史数据存储和检索。 6.2.1.5根据全厂控制管理系统规划或工艺条件的需要,宜设计机组DCS的实用且易于实现的性能计 算功能。若电厂已配置或同步建设厂级监控信息系统(SIS),机组性能计算功能应在SIS中实现。

    水产标准6.2.3.1顺序事件记录(SOE)

    高速SOE的时间分辨力不低于1mS,当任何·点状态变化至特定状态时,应立.即自动启动高递 SOE数据收集并形成专门的高速SOE记录,存储在数据库巾,该记录应至少记录第1个SOE信号触 发后10s内所有SOE信号的动作。数据库中至少保存最近发生的SOE记录32个。重要设备的启、 停、跳闸、手动/自动切换等顺序事件的时间分辨力可根据DCS的性能确定,但不宜低于1s,记录的 数据量宜满足24h系统运行状况查询的要求。

    6.2.3.2跳闸追忆记录

    应组态重要设备的跳闸记录,跳闸记录包括能够分析其跳闸原因的信号变量。当该设备跳闸即触 发生成记录。跳闸记录按跳闸前10min和跳

    暖通空调管理6.2.3.3操作记录

    录运行人员在操作员站和维护人员在工程师站进行的所有操作项目及每次操作的准确时间。系 动保存至少48h的操作记录,并能够转存至历史数据库或外部存储介质中

    6.2.3.4定期记录

    ....
  • 相关专题: 火力发电厂  
专题: 胶合板标准 |螺旋钢管标准 |线材标准 |路桥管理及其他 |土壤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