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 5190.4-2012 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 第4部分: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

  • DL 5190.4-2012 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 第4部分: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2.9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7-10
  • 发 布 人: hyplaglyc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电力弱电,pdf格式,下载需要1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2.3.6不得在承压容器和管道上焊接非承压部件。

    2.3.7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的安装,

    3.1.1取源部件及敏感元件应设置在能真实反映被测介质参数, 便于维护检修且不易受机械损伤的工艺设备或工艺管道上。 3.1.2取源部件及敏感元件不应设置在人孔、看火孔、防爆门及 排污门附近。 3.1.3取源部件的开孔、施焊及热处理工作,应在管道衬里或热 力设备清洗和严密性试验前进行。不得在已封闭和保温的热力设 备或管道上开孔、施焊,必须进行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应办 理审批手续。

    3.1.5取源部件的材质应与热力设备或管道的材质相符家具标准,并应有

    3.1.6合金钢部件、取源管安装前、后,必须经光谱分析复

    3.1.7高温高压系统的焊接及热处理,应符合DL/T869

    上邻近装设时,压力在前,温度在后。 3.1.12在高、中压管道的同一断面管壁上只允许开一个孔。 3.1.13高压及中压的压力、流量、成分分析取源部件,应加装焊 接取源短管,取源短管的安装应符合本部分3.3节和第3.4节的规 定,取源短管的外露长度应超过保温层。 3.1.14取源阀门应靠近测点,便于操作,固定牢固,不应影响主 设备热态位移。取源阀门的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3.1.15高、中压热力系统的取源阀门应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其 他系统阀门宜选用外螺纹连接。取源阀门前不得采用卡套式接头。 3.1.16取源阀门应在热力系统压力试验前安装,并参加主设备的 严密性试验。 3.1.17取源部件或敏感元件安装后,应有标明设计编号、名称及 用途的标识牌

    管道和设备的死角处。 3.2.2测量容积较大的设备和管道温度时,宜采用多点取样并取 平均值的方式。

    3.2.2测量容积较大的设备和管道温度时,宜采用多点取样并取

    3.2.3测温元件应装在不受剧烈振动及共振影响的区域

    处。在中、低压大流速管道上安装温度元件插座时,应采取加 保护管或在其上游加装保护措施。

    B.2.4热电偶或热电阻装在隐蔽处或机组运行中人无法接近的 方时,其接线端应引到便于检修处。 β.2.5热电偶或热电阻保护套管及插座的材质,应符合被测介 及其参数的要求。

    DL 5190.4 2012

    1采用螺纹固定的测温元件安装前,应测量插座螺纹和测量 元件螺纹的公差尺寸; 2清除温度插座内部的氧化层,并在螺纹上涂抹防锈或防卡 涩材料; 3测温元件与插座之间应装密封垫片,并保证安装后接触面 严密; 4对于高、中压管道,若插座全部在保温层内,则宜从插座 端面起向外选用松软的保温材料进行保温,插座高度宜不低于保 温层厚度。

    元件螺纹的公差尺寸; 2清除温度插座内部的氧化层,并在螺纹上涂抹防锈或防卡 涩材料; 3测温元件与插座之间应装密封垫片,并保证安装后接触面 严密; 4对于高、中压管道,若插座全部在保温层内,则宜从插座 端面起向外选用松软的保温材料进行保温,插座高度宜不低于保 温层厚度。 3.2.8水平安装的测温元件,若插入深度大于1m,应有防止保护 套管弯曲的措施。 3.2.9风粉管道上安装的测温元件,应装有可与测温元件一同拆 卸的防磨损保护罩或采取其他防磨损措施。 3.2.10在直径为76mm以下的管道上安装温元件时,如无小型 测温元件,宜采用装扩大管的方法安装 3.2.11在公称压力不大于1.6MPa的管道上安装测温元件时,可 采用在弯头处沿管道中心线迎看介质流向插入安装, 3.2.12双金属温度计应装在便于监视和不易遭受机械损伤的地 方,其感温元件应全部浸入被测介质中。 3.2.13压力式温度计的温包应全部浸入被测介质中。毛细管的敷 设应有保护措施,其弯曲半径应不小于50mm,在通过温度较高 或有剧烈变化的区域时,应采取隔热措施。 3.2.14插入式热电偶和热电阻的套管,其插入深度应符合下列 要求: 1高温高压(主)蒸汽管道的公称通径不大于250mm时, 插入深度宜为70mm;公称通径大于250mm时,插入深度宜为 100mm。 2一般流体介质管道的外径不大于500mm时,插入深度宜

    1高温高压(主)蒸汽管道的公称通径不大于250mm时, 插入深度宜为70mm;公称通径大于250mm时,插入深度宜为 100mm。 2一般流体介质管道的外径不大于500mm时,插入深度宜 为管道外径的1/2;外径大于500mm时,插入深度宜为300mm。

    3烟、风及风粉混合物介质管道,插入深度宜为管道外径的 1/3~1/2。 4回油管道上测温元件的测量端,应浸入被测介质中。 3.2.15测量粉仓煤粉温度的测温元件,宜从粉仓顶部垂直插入并 采取防磨损及防弯曲的加固措施,其插入深度宣分上、中、下三 种,可测量不同断面的煤粉温度。 3.2.16安装在高温、高压汽水管道上的测温元件,应与管道中心 线垂直。 3.2.17汽轮机内缸的测温元件应安装牢固,紧固件应锁紧,且测 温元件应便于拆卸,引出处不得渗漏。 3.2.18测量金属温度的测温元件,其测量端应紧贴被测表面且接 触良好,被测表面有保温设施的应一起加以保温。 3.2.19测量锅炉过热器、再热器管壁温度的热电偶测量端,宜装 在离顶棚管上面100mm内的垂直管段上。当锅炉结构不充许时可 适当上移,但装于同一过热器或再热器上的各测点的标高应一致, 焊接工作应在水压试验前进行。 3.2.20测量汽轮机前导汽管壁温的热电偶,其测量端应安装在水 平管段的下部。 3.2.21汽轮机防水保护的测温元件安装部位和插入深度应符合 设计或制造厂的要求。 3.2.22已安装的测量管壁温度铠装热电偶,应有防止因现场后续 施工而被损坏环的措施。 3.2.23测量汽轮机轴瓦温度的备用测温元件,应将其引线引至接

    3.1压力测点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量管道压力的测点,应设置在流速稳定的直管段上,不 设置在有涡流的部位。

    DL 5190.4 2012

    2压力取源部件与管道上调节阀的距离:上游侧应大于2 倍工艺管道内径;下游侧应大于5倍工艺管道内径。 3测量低于0.1MPa的压力时,应减少液柱引起的附加偏差。 4测量较大容器微压、负压时,宜采用多点取样取平均值的 方式。 5·炉膛压力取源部件的位置应符合锅炉厂要求,宜设置在燃 烧室火焰中心的上部。 6锅炉一次风管的压力测点,应选择在燃烧器之前,能正确 反映一次风压力的位置;二次风管的压力测点,应选择在空气预 热器后至燃烧器之间,并应尽可能保持距离相等。 7中储仓式制粉系统磨煤机前的风压取源部件,应装设在 磨煤机入口颈部;磨煤机后的风压取源部件,应装设在靠近粗粉 分离器的气粉混合物管道上。 8汽轮发电机润滑油压测点,应选择在油管路禾段压力较 低处。

    倍工艺管道内径;下游侧应大于5倍工艺管道内径。 3测量低于0.1MPa的压力时,应减少液柱引起的附加偏差。 4测量较大容器微压、负压时,宜采用多点取样取平均值的 方式。 5·炉膛压力取源部件的位置应符合锅炉厂要求,宜设置在燃 烧室火焰中心的上部。 6锅炉一次风管的压力测点,应选择在燃烧器之前,能正确 反映一次风压力的位置;二次风管的压力测点,应选择在空气预 热器后至燃烧器之间,并应尽可能保持距离相等。 7中储仓式制粉系统磨煤机前的风压取源部件,应装设在 磨煤机入口颈部;磨煤机后的风压取源部件,应装设在靠近粗粉 分离器的气粉混合物管道上。 8汽轮发电机润滑油压测点,应选择在油管路末段压力较 低处。 3.3.2水平或倾斜管道上压力测点的安装方位,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量气体压力时,测点应安装在管道的上半部; 2测量液体压力时,测点应安装在管道的下半部与管道水平 中心线呈45°夹角的范围内; 3测量蒸汽压力时,测点应安装在管道的上半部或下半部与 管道水平中心线呈45°夹角的范围内。 3.3.3测量带有灰尘或气粉混合物等介质的压力时,·应采取具有 防堵和吹扫结构的取压装置。取压管的安装方向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垂直管道、炉墙或烟道上,取压管应倾斜向上安装,与 水平线所成的夹角应大于30°; 2在水平管道上,取压管应安装在管道上方,且宜垂直安装 3.3.4风压的取压孔径应与取压装置外径相符,以防堵塞。取压 装置应有吹扫用的堵头和可拆卸的管接头。

    3.3.2水平或倾斜管道上压力测点的安装方位,应符合下列

    DL 5190.4 2012

    压孔和取源部件均应无毛刺。

    3.4.1流量测量节流装置的安装应符合GB/T2624.1~4《

    4的规定。 3.4.3节流件上、下游直管段的最小长度,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3.4.4节流件应安装在邻近节流件上游至少2倍管道内径长度范 围内,其管道内径任何断面上的偏差平均值应为土0.3%。 3.4.5在节流件上游至少10倍管道内径和下游至少4倍管道内 径长度范围内,管子的内表面应清洁,并符合粗糙度等级参数的 规定。

    口位置、直径应符合GB/T2624.1~4的规定, 3.4.7节流装置取压口的轴线应与管道轴线相交,并应与其呈直 角。取压口的内边缘应与管道内壁平齐。 3.4.8节流装置的差压用均压环取压时,上、下游侧取压孔的数 量应相等,同一侧的取压孔应在同一截面上均匀设置。 3.4.9节流件在管道中安装应垂直于管道轴线。 3.4.10当采用夹持环时,夹持环的任何部位不得突入管道内,如 节流件与夹持环之间使用垫圈时,垫圈不应突入夹持环内。 3.4.11节流件采用角接取压装置时,垫圈不得挡住取压口或槽, 3.4.12在水平或倾斜管道上安装的节流装置,当流体为气体或液 体时,取压口的方位应符合本部分第3.3.2条中第1款和第2款的 规定。

    DL5190.4 2012

    设计要求,安装时两个冷凝器的液面应处于相同的高度,且 于取压口。差压仪表高于节流装置时,冷凝器应高于差压仪 冷凝器至节流装置的管路应保温。

    3.4.14在水平或倾斜蒸汽管道上安装的节流装置,其取压口

    3.4.16均速管流量计取源部件的抽线,应与管道抽线垂直相文 均速管插入管道时,动压孔应迎着介质流动方向,静压孔中心线 应与管道中轴线重合,均速管前、后的直管段长度应符合制造厂 技术文件的要求。 3.4.17复式文丘里风量测量装置的前、后直管段长度应符合制造 厂技术文件的要求。 3.4.18翼形风量测量装置前的直管段长度,应不小于其当量直径 的0.6倍,其后的直管段应为0.2倍。测量装置的中心线应与风道 中心线重合,风道同一测点处安装两个及以上翼形测速管,其静 玉孔应在同一截面上。 3.4.19靶式流量计宜安装于水平管道.上,当必须安装于垂直管道 时,流体方向应由下向上。靶的中心应在工艺管段的轴线上。 3.4.20转子流量计应垂直安装,其倾斜度对1.0级和1.5级的流 量计不应超过2°、对低于1.5级的流量计不应超过5°,流体应 自下而上通过流量计。上游直管段的长度不宜小于5倍工艺管道 内径。 3.4.21速度式流量计,如涡轮流量计、涡街流量计、旋涡流量计 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等传感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流量计上、下游直管段长度按制造厂规定,其内径与流量 计的公称通径之差不应超过公称通径的土3%并不得超过土5mm; 对准确度不低于0.5级的流量计,流量计上游10倍公称通径长度 内和下游2倍公称通径长度内的直管段内壁应清洁,无明显凹痕、

    3.4.17复式文丘里风量测量装置的前、后直管段长度应符合制造 厂技术文件的要求。

    3.4.17复式文丘里风量测量装置的前、后直管段长度应符合制造

    3.4.18翼形风量测量装置前的直管段长度,应不小于其当量

    1流量计上、下游直管段长度按制造厂规定,其内径与流量 计的公称通径之差不应超过公称通径的土3%并不得超过土5mm; 对准确度不低于0.5级的流量计,流量计上游10倍公称通径长度 内和下游2倍公称通径长度内的直管段内壁应清洁,无明显凹痕、 积垢和起皮现象。

    DL5190.4 2012

    2当上游直管段长度不够时,可安装整流器。 3安装时应使流量计的中心线与管道中心线保持一致,最大 偏离角度应不大于3°。 4电磁流量计应保证流体、法兰、表壳处于同电位,接地应 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 3.4.22安装于管道中的质量流量计传感器,其流向标识应与介质 流向相一致,安装环境应避免振动,传感器接头两端固定时,应 确保其不受应力。 3.4.23大型烟、风道流量测量,宜采用同一截面多点取样取平均 值的方式。

    3.5.1.物位测点应选择在介质工况稳定处,并应满足仪表 围的要求。

    3.5.2单室平衡容器的安装应

    1平衡容器应垂直安装: 2平衡容器安装标高及与其配合的正、负取压口的距离应符 合设计要求的测量范围。 3.5.3双室平衡容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安装前应复核制造尺寸和检查内部管路的严密性: 2平衡容器应垂直安装,其正、负取压管间的距离应符合设 计要求的测量范围。 3.5.4汽包水位测量所用补偿式平衡容器或热套双室平衡容器及 其管路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安装前应复核制造尺寸和检查内部管路的严密性 2取源阀门应安装在汽包与平衡容器之间: 3平衡容器应垂直安装,并应使其零水位标识与汽包零水位 线处在同一水平上; 4平衡容器的疏水管应单独引至下降管,垂直距离为 10m

    1平衡容器应垂直安装: 2平衡容器安装标高及与其配合的正、负取压口的距高 合设计要求的测量范围。

    .5.3双室平衡容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安装前应复核制造尺寸和检查内部管路的严密性; 2平衡容器应垂直安装,其正、负取压管间的距离应符合 十要求的测量范围。

    3.5.4汽包水位测量所用补偿式平衡容器或热套双室平衡

    DL 5190.4 2012

    3.5.5安装平衡容器、.阀门和管路时,应有防止因热力设备热 膨胀产生位移而被损坏的措施。双室平衡容器除上部汽侧外均 应保温。 3.5.6高、低压加热器水位平衡容器及其管路不得保温,并应采 取防护措施。 3.5.7位于汽包与平衡容器之间的取源阀门应横向安装且阀杆水 平,平衡容器至被测容器的汽侧导管应有使凝结水回流的坡度。 3.5.8在蒸汽不易凝结成水的平衡容器上应装设补充水管,其他 低压平衡容器可装灌水丝堵。 3.5.9平衡容器至差压仪表的正、负压管,应水平引出400mm后 再向下并列敷设。 3.5.10电接点水位计的测量筒应垂直安装,垂直偏差不得大于 2°,其底部应装设排污阀门。筒体零水位电极的中轴底部水平线 与被测容器的零水位线应处于同高度。 3.5.11从电接点水位计引出至下降管的疏水管的安装应符合本 部分第3.5.4条中第4款的规定。 3.5.12双法兰液位变送器的毛细管敷设弯曲半径应大于75mm 且不得扭折,两毛细管应在相同环境温度下。 3.5.13外浮筒液位计的浮筒室壳体上的中线标识表示测量范围 中点,浮简安装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的测量范围 3.5.14内浮简液位计及浮球液位计采用导向管时,导向管应垂直 安装。导向管和下挡圈均应固定牢靠,并使浮简位置限制在所检 测的量程内。 3.5.15电容式物位计的传感器应垂直安装,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 5°,且应避开下料口物料对电极的撞击。 3.5.16超声波料位计探测器的安装与容器内壁的距离,应大于最 大测量距离处的波束半径,且应避开下料口,超声波束传输范围 内不应有料位界面外的他物体

    3.5.16超声波料位计探测器的安装与容器内壁的距离,应大于最 大测量距离处的波束半径,且应避开下料口,超声波束传输范围 内不应有料位界面外的其他物体。

    .5.17测量煤料物位的重锤式探测料位计传感器和射频导纳 煤料物位传感器应垂直安装,安装位置应选择远离进、出料口 地方。

    3.6.1分析仪表的取样部件安装,应按设计和制造厂产品技术文 件的要求,装在取样样品有代表性的位置。 3.6.2烟气、脱硫、脱硝系统的分析仪表,应按制造厂产品技术 文件的要求进行安装。 3.6.3氧化锆探头安装位置应避开漏风处,并应有使凝结水流回 烟道的坡度。测量时样温度应符合制造厂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 3.6.4氢分析器取样系统从具有较高氢压部位取出的氢气,经分 析器后进入氢压较低的部位,气路系统应严密。

    3.7.1电磁感应式传感器铁芯所对应的汽轮机转子凸轮边缘应平 整,各部分间隙及安装调整应符合制造厂技术文件的要求 3.7.2电涡流式传感器与被检测金属间的安装间隙,应根据产品 技术文件提供的输出特性曲线所确定的线性中点位置而定。传感

    3.7.1电磁感应式传感器铁芯所对应的汽轮机转子凸轮边缘应平

    整,各部分间隙及安装调整应符合制造厂技术文件的要求。 3.7.2电涡流式传感器与被检测金属间的安装间隙,应根据产品 技术文件提供的输出特性曲线所确定的线性中点位置而定。传感 器与前置器之间连接的高频电缆型号、长度不得任意改变,高频 妾头应用热缩套管密封并绝缘浮空。前置器安装地点环境温度和 是否浮空应符合制造厂产品技术文件要求

    3.7.3转速测量传感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磁阻式传感器端面与测速齿轮顶之间的安装间隙应符合 产品技术文件要求: 2电涡流式传感器端面与被测轴之间的间隙,若轴标记为缺 口时,应按轴的平滑面确定,若轴标记为凸台时,应按凸台面来 确定; 3传感器的安装支架应有足够的刚度防止变形,并应有防松 14

    变送器的安装,应按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推动转子使其推力盘 紧靠工作或非工作推力瓦面,然后进行间隙调整。传感器中心轴 线与测量表面应垂直。

    传感器在支架上应固定牢固。 3.7.6安装在精加工轴承座平面上,测量轴承座绝对振动用的磁 电式速度传感器和压电式速度传感器,应为刚性连接。当发电机, 励磁机轴承座要求与地绝缘时,传感器外壳应对地浮空。 3.7.7轴振动测量用的电涡流式或电涡流磁阻组合式传感器安 装,应符合本部分第3.7.5条的规定。 3.7.8热膨胀传感器应在汽轮机处于完全冷却状态下进行安装, 调整零位,阀位行程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应使电气零位与机械零 位一致。

    3.8.1日 电子皮带秤称量框架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安装在倾斜度、张力变化小的室内皮带段上; 2称量框架上的长辊及相邻托辊应处在同一平面上; 3.荷重传感器的安装应使其受力于中轴线上; 4驱动速度传感器的摩擦滚轮的中心线,应与皮带传送方向 垂直并可靠接触,不应有打滑现象。 3.8.2电子轨道衡秤台下面,各个荷重传感器的受力应均勾

    3.8.1电子皮带秤称量框架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锅炉火焰检测装置的探头安装角度及使用温度应符合制造 要求,并有防止污染的措施。

    3.9.2水冷发电机高阻检漏仪的两电极安装后,应检查极间绝缘, 极间绝缘电阻值应符合制造厂产品技术文件要求。 3.9.3工业电视摄像探头的安装角度及冷却方式,应符合制造厂 技术文件的要求,摄像探头吹扫冷却用气,应是干燥仪用气。 3.9.4固定在锅炉炉壁上的炉膛火焰摄像探头部件,应能随水冷 壁自由膨胀,不得与锅炉钢架、平台等有刚性连接。 3.9.5锅炉炉管泄漏检测装置探测管的喇叭口在炉墙孔处从里向 外装出,其固定套管与炉墙应密封,探测管的另一侧与安装探头 的管子也应密封。 3.9.6火灾探测器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探测器的确认灯 应面向便于人员观祭的主要人口方向。典型火灾探测器宜水平安 装,当必须倾斜安装时,倾斜角不应大于45°。

    4.1.1就地仪表安装环境应光线充足,满足操作维修和运行检查 的要求,仪表安装高度、位置应便于运行和维护人员巡检。 4.1.2就地仪表安装环境应远离热源、振动源、干扰源及腐蚀性 场所,环境温度、振动、干扰及腐蚀性应符合仪表使用要求。 4.1.3仪表接头的垫片材质应按附录B的规定选用。仪表接头应 视介质的压力选用接头连接方式和材质。 4.1.4仪表安装前应进行检查、检定。仪表应有标明测量对象、 用途和编号的标识牌;就地仪表应在表壳右侧、盘表应在表背面 粘贴计量检定合格标签。 4.1.5就地仪表安装在露天场所应有防雨防冻措施,在有粉尘的

    1压力表 1.5m; 2差压计 1.2m。 4.2.2测量蒸汽、水及油的就地压力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所测介质公称压力大于6.4MPa或管路长度大于3m时, 除取源阀门外,应配置仪表阀门; 2当被测介质温度高于60℃时,就地压力表仪表阀门前应 装设U形或环形管。 4.2.3测量波动剧烈的压力,应在仪表阀门后加装缓冲装置。仪

    4.2.3测量波动剧烈的压力,应在仪表阀门后加装缓冲

    DL 5190.4 2012

    表应选用具有阻尼作用的压力表,如充油压力表和阻尼阀等。 .2.4测量真空的指示仪表或变送器应设置在高于取源部件 地方。

    4.2.5低量程变送器安装位置与测点的标高差应满足变送

    4.2.6测量蒸汽或液体流量时

    取源部件:测量气体压力或流量时,差压仪表或变送器应 源部件的位置,否则应采取放气或排水措施。

    压测量管路,应装设排污阀和三通阀(或由平衡阀和正、负压阀 门组成的三阀组),排污阀的选择应符合本部分第4.2.11条的规 定。仪表阀门安装前应对阀门工作状态进行检查。 4.2.8油及燃气管路不应装设排污阀,凝汽器真空和水位测量不 得装设排污阀,

    4.2.10仪表或变送器安装在保温(护)箱内时,导管

    封;应在箱外配置排污阀,排污阀宜集中布置:露天安装的仪表 保温箱,箱内的加热设备工作应正常。 4.2.11仪表阀、三阀组排污阀的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排 污阀公称通径宜选择10mm,被测介质温度大于100℃时,应采用

    封;应在箱外配置排污阀,排污阀宜集中布置;露天安装的仪表 保温箱,箱内的加热设备工作应正常。

    4.2.11仪表阀、三阀组排污阀的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排 亏阀公称通径宜选择10mm,被测介质温度大于100℃时,应采用 焊接方式。

    4.3.1开关量仪表的敏感元件安装应符合本部分第3章的有 规定。 4.3.2开关量仪表安装前应进行外观检查,应安装在便于调整 维护、振动小和安全的地方。充压或毛细管类压力、温度开关 量管路应远离高温热源。

    4.3.1开关量仪表的敏感元件安装应符合本部分第3章 规定。

    4.3.2开关量仪表安装前应进行外观检查,应安装在便于调整、

    维护、振动小和安全的地方。充压或毛细管类压力、温度开关 量管路应远离高温热源。

    DL 5190.4 2012

    4.3.3开关量仪表应安装牢固,触点动作应灵活可靠。 4.3.4轴承润滑油压力开关应与轴承中心标高一致,否则整定时 应考虑液柱高度的修正值。为便于调试应装设排油阀及调校用压 力表,排油管道应引至主油箱或回油管上。 4.3.5安装浮球液位开关时,法兰孔的安装方位应保证浮球的升 降在同一垂直面上;法兰与容器之间连接管的长度,应保证浮球 能在全量程范围内自由活动。液位开关不应靠近热源以免引起开 关、电缆损坏。

    4.4.1·分析仪表的安装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并应满足下 列规定: 1·分析仪表应安装在便于维护、环境温度变化不大的地方, 有恒温要求者应装在恒温箱内: 2分析仪表安装处应不受振动、灰尘、强烈辐射和电磁干扰 的影响; 3分析仪表装置接地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 4.4.2进入分析仪表的介质参数应符合其要求,压力、温度较高 时,应有减压和冷却装置,冷却水源应可靠,水质洁净。 4.4.3分析仪表的溢水管下应有排水槽和排水管,废液不得从排 水槽溢出。 4.4.4电导式分析仪至转换器之间的距离及电极连接电缆的分布 电容,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温度补偿器的连接导线直流 电阻应小于2.52。 4.4.5水汽集中取样分析装置安装应符合DL/T665《水汽集中取 样分析装置验收导则》的规定。

    4.4.6烟气连续监测系统采用加热法

    DL 5190.4 2012

    执行机构安装前应进行下列

    DL 5190.4 2012

    DL 5190.4 2012

    L5190.4201

    5控制盘(台、箱、柜)的安装

    5控制盘(台、箱、柜)的安装

    5.1.1控制室和电子设备室的盘柜安装应在建筑装饰装修基本完 成后进行。当设备或设计有特殊要求时,尚应满足其要求。 5.1.2搬运和安装控制盘时,不得损坏盘上的设备,并应采取防 振、防潮、防止框架变形和漆面受损等措施。必要时可将装置性 设备和易损元件拆下单独包装运输。当产品有特殊要求时,应符 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 5.1.3控制盘的型钢底座应按施工图制作,其尺寸与控制盘相符, 安装后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1.3的规定

    表5.13盘底座安装的允许偏差

    5.1.4盘柜底座应在地面二次抹面前安装,并应固定牢固、接地 可靠,安装后宜高出地面10mm~20mm。

    5.1.5控制盘安装前应作如下检查:

    1.5控制盘安装前应作如下检

    1盘面应平整,内、外表面漆层应完好; 2·盘柜的外形尺寸、仪表安装孔尺寸、盘装仪表和电气设备 的型号及规格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5.1.6控制盘安装在振动较大的地方,应有减振措施。 5.1.7盘柜间应连接紧密、牢固,安装应使用防腐蚀的螺栓、螺 母、垫圈等。 5.1.8控制盘单独或成列安装时,其垂直度、水平偏差及盘面偏 差和盘间接缝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1.8的规定。

    5.1.6控制盘安装在振动较大的地方,应有减振措施。 5.1.7盘柜间应连接紧密、牢固,安装应使用防腐蚀的螺机 母、垫圈等。

    1.8控制盘单独或成列安装时,其垂直度、水平偏差及盘面 和盘间接缝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1.8的规定。

    表5.1.8盘安装的允许偏差(mm)

    5.1.9盘内不得进行电焊和气焊作业,以免烧坏油漆及损伤导线 绝缘,必要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5.1.10控制盘柜应按本部分第8.4节的有关规定进行接地。 5.1.11盘、柜内防火封堵应严密,所采用的防火封堵及阻燃材料 应符合设计要求。 5.1.12盘、柜、箱、接线盒等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安装在周围温度不宜高于45℃,振动小,不受汽水浸 蚀,不影响通行,便于接线和维护的地方; 2端子箱、接线盒应密封,并应有命名编号,内附接线图; 3热电偶的参比端应与冷端温度补偿盒处于相同的环境 温度。

    1应安装在周围温度不宣高于45℃,振动小,不受汽水浸 蚀,不影响通行,便于接线和维护的地方; 2端子箱、接线盒应密封,并应有命名编号,内附接线图; 3热电偶的参比端应与冷端温度补偿盒处于相同的环境 温度。

    .1控制室仪表及设备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空制室仪表及设备安装应符合工

    5.2盘上仪表及设备安装

    1机柜、显示器安装应在室内建筑装饰工程结束后进行; 2电子设备室内机柜上的模件安装应在空调投入后进行,并 应采取防静电措施; 3模件清理时应用防静电吸尘器进行除尘; 4模件的编址与对应接插件位置正确,插头接触良好。 5.2.2仪表安装后,盘上不应进行会产生强烈振动的工作。 5.2.3仪表安装应牢固、平整。质量较大的仪表应安装托架, 避免盘面变形。 5.2.4继电器、接触器、开关的触点应动作灵活,接触紧密可靠, 无锈蚀或损坏。 5.2.5盘内电气设备应设置在便于操作、检查和维修的地方,并 应排列整齐,固定牢固。 5.2.6盘内电缆、导线、表管应固定牢固,排列整齐、美观。 5.2.7盘内部连接导线,除了插件的连接采用单芯多股软线外, 其他宜采用单芯单股绝缘线。 5.2.8导线、仪表管与仪表连接时,不得使仪表承受机械力,并 应使仪表便于拆装。 5.2.9盘内表管不得妨碍仪表设备的拆装,并应单独排列,与导 线保持适当距离,以免损伤导线。 5.2.10盘上仪表及设备的标牌、铭牌、端子,应完整、正确、清 晰并置于明显的位置。 5.2.11仪表及控制装置的接地应符合本部分第8.4节的规定。 5.2.12在压力表盘内安装电气设备时,应有防水措施。 5.2.13抽屉式配电柜的抽屉应符合下列要求: 1抽屉推拉应灵活、轻便、无卡阻现象,同规格、型号的抽 屉应能互换; 2抽屉的机械闭锁或电气连锁装置应动作正确、可靠,断路 器分闸后辅助触头方能分开;

    1抽屉推拉应灵活、轻便、无卡阻现象,向规格、型号的推 屉应能互换; 2抽屉的机械闭锁或电气连锁装置应动作正确、可靠,断路 器分闸后辅助触头方能分开; 3抽屉与柜体间的动力回路、二次回路连接插件接触应

    DL 5190.4 2012

    .2.14大屏幕显示器的安装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生产标准,支架 定应牢靠。

    5.3计算机及附属系统安装

    5.3.1计算机及其设备应在控制室门窗、地面、墙壁、吊顶、暖 通系统等施工完毕后进行安装。 5.3.2计算机及其设备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外观应完整,无损 伤,附件应齐全、完好。 5.3.3计算机的预制电缆应敷设在带盖板的电缆槽盒中,金属电 继槽合与盖板应接地自好

    5.3.4下列信号电缆不应通过计算

    1电压不小于60V或电流大于0.2A的仪表信号电缆; 2没有抗干扰措施的开关量输入、.开关量输出信号电缆。 5.3.5计算机预制电缆与其他电缆敷设在同一电缆通道时,计算 机预制电缆槽宜布置在最下层;计算机预制电缆与一般控制电缆, 允许在带有中间隔板的同一槽中敷设。

    DL:5190.4 2012

    精装修标准规范范本6电线和电缆的敷设及接线

    6.1.1电缆桥架、电缆保护管的布置应考虑热力系统的膨胀。 6.1.2在不允许焊接支架的承压容器或管道上安装电缆保护管或 电缆支、吊架时,应采用U形螺栓、抱箍或卡子固定。 6.1.3在有爆炸和火灾危险的环境中敷设电线和电缆时,应符合 GB50257《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装置施工 及验收规范》和本部分第8.1节的有关规定。 6.1.4引至设备的电缆保护管管口位置,应便于与设备连接并不 妨碍设备拆装和进出。并列敷设时,管口应排列整齐。 6.1.5整根电缆保护管应自成一体,中间不得中断。电缆保护管 与设备之间的连接宜采用金属软管。其施工应符合CECS87《可 挠金属电线保护管配线工程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金属软管两 端接口应使用专用接头附件连接。 6.1.6电缆保护管的制作应采用机械加工,不得使用电焊、气体 火焰切割或煨弯:电缆保护管配置前,应检查管内通畅无杂物; 电缆保护管安装后,电线、电缆敷设前,管口应始终处于临时封 闭状态。

    6.1.7光缆的敷设环境温度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

    ....
  • 电力标准
  • 相关专题: 电力建设  
专题: 路桥管理及其他 |饲养标准 |食用油标准 |国家标准 |快递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