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5/T 2117-2020 超高层建筑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pdf

  • DB45/T 2117-2020  超高层建筑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6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4-28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电力弱电,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①热浸或电镀锡的锡层最小厚度为1μm; ②镀锌层宜光滑连贯、无焊剂斑点,镀锌层圆钢至少22.7g/m、扁钢至少32.4g/m; ③仅应用于接闪杆,当应用于机械应力没达到临界值之处,可采用直径10mm、最长1m的接闪杆, 固定; ①仅应用于入地之处:

    DB45/T 21172020

    5.1.1.2接闪器由直接装设在建筑物上的接闪杆、接闪带(网)、用作接闪器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 组成。 5.1.1.3接闪器安装方式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4.2.4、4.3.1的规定,可任意组合采用接闪杆、 接闪带、接闪网。 5.1.1.4天面女儿墙使用铝塑板压顶包装时,铝塑板内导电内板应间隔不大于引下线间距要求的距离 与引下线进行相连,铝塑板金属支撑架也应同样处理。 5.1.1.5女儿墙和檐口不应暗敷接闪带。琉璃瓦屋面的应沿屋角、屋脊、屋檐、檐角明装接闪带。 5.1.1.6接闪带应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面上,也可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垂直面外。 5.1.1.7接闪带固定支架高度宜不小于150mm,水平间距和垂直间距不大于1.0m,转弯处不大于0.5 Ⅱ。每个支持件的垂直拉力不小于49N。 5.1.1.8焊接搭接长度要求:扁钢与扁钢不应少于扁钢宽度的2倍,不少于三面施焊;圆钢与圆钢不 应少于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圆钢与扁钢不应少于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扁钢与角钢、扁

    5.1.2.1检查接闪器安装位置是否正确并符合5.1.1.5、5.1.1.6的要求。 5.1.2.2接闪带是否平正顺直,固定支架是否固定可靠、间距均匀并符合5.1.1.7的要求;检查支持 件的垂直拉力。 5.1.2.3检查焊接处焊缝是否饱满无遗漏、搭接长度符合5.1.1.8的要求,防腐措施是否完整。 5.1.2.4检查接闪器与引下线、与建筑物顶部外露的其他金属物的电气连接,测量过渡电阻。 5.1.2.5测量接闪器的尺寸规格、高度、长度计算机标准,测量接闪网的网格尺寸。 5.1.2.6测量建筑物的长、宽、高。 5.1.2.7 检查接闪器是否锈蚀,如锈蚀其残存截面积不应小于表1规定的截面积的三分之二。 5.1.2.8 检查接内器上有无附着的其它电气、通信线路。 5.1.2.9 利用楼板或结构圈梁混凝土内的钢筋作暗敷接闪器、均压环时的检测应在施工过程中进行。 5.1.2.10检测建筑物屋顶作为接闪器的金属板厚度、层数、搭接情况。

    5. 2. 1 一般要求

    5.2.1.1引下线的材料、规格和最小截面积应符合表1的规定。 5.2.1.2利用建筑柱内钢筋或钢柱作为引下线。专设引下线不应少于2根。 5.2.1.3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四周及内庭院均匀对称布置,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平均间距应≤18m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平均间距应≤12m。 5.2.1.4引下线应与防侧击均压环或幕墙金属框架连接

    5.2.2.1首次检测时应检查引下线隐蔽工程记录。 5.2.2.2测量引下线的尺寸规格。 5.2.2.3检查引下线与接闪器的连接情况。焊接处焊缝是否饱满无遗漏,焊接长度应符合5.1.1.8的 规定,检查焊接部分防腐情况。 5.2.2.4对与接闪带连接处的引下线进行检测,确认其与接闪器及接地装置的电气连通性。 5.2.2.5记录引下线布置的位置、总根数。

    5.2.2.6利用建筑柱内钢筋做为暗敷引下线的检测,应在施工过程中进行。 5.2.2.7检查防接触电压措施是否符合GB50057一2010中4.5.6的规定。

    5.2.2.6利用建筑柱内钢筋做为暗敷引下线的检测,应在施工过程中进行。

    5. 3. 1 一般要求

    DB45/T 21172020

    边接闪带外向地面垂直下降接触到突出外墙的物体时,应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 1.2上部占高度20%部位应防侧击,防侧击应符合下列规定: 在建筑物上部占高度20%的部位,各表面上的尖物、墙角、边缘、设备以及显著突出的物体, 应按屋顶上的保护措施处理; 在建筑物上部占高度20%的部位,布置接闪器应符合对本类防雷建筑物的要求,接闪器应重点 布置在墙角、边缘和显著突出的物体上; 外部金属物,当其最小尺寸符合表1的规定时,可利用其作为接内器,还可利用布置在建筑物 垂直边缘处的外部引下线作为接闪器; 一符合GB50057一2010中4.3.5规定的钢筋混凝土内钢筋和符合GB50057一2010中5.3.5规 定的建筑物金属框架,当作为引下线或与引下线连接时,均可利用其作为接闪器; 一外墙金属门窗应与防雷装置连接。 1.3外墙内、外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的顶端和底端,应与防雷装置等电位连接。 1.4外墙幕墙上下四个角应接地,水平方向接地间距不应大于防雷引下线的间距,垂直方向接地 不应大于均压环的间距,如无均压环,宜每三层接地一次。 1.5窗口为塑钢窗时,有金属骨架且有金属条外露的塑钢窗应直接与均压环至少一处相连。无金 架的可以不连接。

    5.4天面金属物或凸出非金属物防护措施

    5. 4. 1 一般要求

    5.4.1.1屋顶金属物防护应符合GB50057

    4.1.1屋顶金属物防护应符合GB50057 2010中4.5.7、5.2.7、5.2.8的规定。 4.1.2屋顶非金属装饰构架、非金属排气肉等防护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4.5.7的规定。

    DB45/T 21172020

    DB45/T 21172020

    5.4.1.3采用玻璃采光顶(棚)时,当它没有突出由接闪器形成的平面0.5m以上时,可不要求附加 增设接闪器的保护措施。金属支撑架应按引 引下线进行相连。

    5. 4. 2 检测方法

    5.4.2.1检查屋顶需要接地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的连接情况,并测量接地电阻或过渡电阻。 5.4.2.2检查屋顶不在接闪器保护范围内的非金属装饰构架、非金属排气等是否安装接闪器,接闪 器与防雷装置的连接情况。

    5. 5. 1 一般要求

    5.5.1.1建筑物的屋顶金属表面、立面金属表面、混凝土内钢筋和金属门、窗框架等大尺寸金属件等 应等电位连接在一起,并与防雷接地装置相连,以形成格栅形大空间屏蔽。 5.5.1.2建筑物之间用于敷设非屏蔽电缆的金属管道、金属格栅或钢筋成格栅形的混凝土管道,两端 应电气贯通,且两端应与各自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带连接。 5.5.1.3需要保护的线缆,宜采用屏蔽电缆,应在屏蔽层两端及雷电防护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并接 地。当采用非屏蔽电缆时,应敷设在金属管道内,金属管应电气导通,并应在雷电防护区交界处做等电 立连接并接地。 5.5.1.4当电子信息系统设备为非金属外壳,且机房屏蔽未达到设备电磁环境要求时,应设金属屏蔽 网或金属屏蔽室。金属屏蔽网、金属屏蔽室应进行等电位连接。 5.5.1.5屏蔽结构可分为网型和板型两种。网型屏蔽是采用金属网或板拉网构成的焊接固定式或装配 式金属屏蔽,如利用建筑物内钢筋组成的法拉第笼或专门设置的网型屏蔽室。板型屏蔽是采用金属板或 金属薄片构成金属屏蔽。屏蔽材料宜选用铜材、钢材或铝材。选用板材时,其厚度宜为0.3mm0.5mm。 选用网材时,应考虑网材目数和增设网材层数,在门、窗的屏蔽中,可采用钢网屏蔽玻璃,屏蔽网格间 距宜不大于200mm×200ml。 5.5.1.6主机房内无线电干扰场强,在频率范围0.15MHz~1000MHz时不大于126dB。主机房内磁场 干扰场强不大于800A/m(相当于10Gs)。 5.5.1.7屋顶用电设备的电源线路应采取屏蔽措施。

    5.5.2.1检查屏蔽网格、金属管(槽)、防静电地板支撑金属网格、大尺寸金属件、房间屋顶金属龙 骨、屋顶金属表面、立面金属表面、金属门、窗、金属格栅和电缆屏蔽层的电气连接,过渡电阻值不应 大于0.2Q。过渡电阻测量方法见附录B。 5.5.2.2首次检测时,测量屏蔽材料规格尺寸是否符合5.5.1.5的规定。 5.5.2.3磁场测量和屏蔽效率的计算见GB/T21431一2015附录F。 5.5.2.4磁场强度衰减的计算方法见GB50057一2010中6.3.2。

    5. 6. 1一般要求

    5.6.1.1建筑物等电位连接应符合GB50057—2010中4.1.2、4.3.4、4.3.7、4.3.8的要求 5.6.1.2电子设备的等电位连接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6.3.1和6.3.4的要求。 5.6.1.3等电位连接导体的最小截面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表5.1.2的要求。 5.6.1.4每个卫生间应预留接地端子供等电位连接使用,并应与接地装置电气连接,

    DB45/T 21172020

    5.6.1.5建筑物内的金属设备、管道、构架等主要金属物,应就近连接到共用接地装置上。

    5. 6.2 检测方法

    5.6.2.1检查等电位连接的位置、材型规格,测量其接地电阻或与接地装置的过渡电阻。 5.6.2.2检测大型金属设备、管道、构架等主要金属物的接地电阻或与接地装置的过渡电阻。 5.6.2.3电子设备等电位连接的检测,应检查电子设备与建筑物共用接地系统的连接是否符合GB

    5.6.2.1检查等电位连接的位置、材型规格,测量其接地电阻或与接地装置的过渡电阻。

    6.2.3电子设备等电位连接的检测,应检查电子设备与建筑物共用接地系统的连接是否符合GB 0057一2010中6.3.4条第5、6、7款的规定,并进一步检查连接质量、连接导体材料和规格。测 内以下部位与等电位连接带(或等电位端子板)之间的电气连接情况: 一配电柜(盘)内部的PE排及外露金属导体; 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 一设备机架、金属操作台; 一消防设施、其他配套设施金属外壳; 线缆的金属屏蔽层; 光缆屏蔽层和金属加强筋: 金属线槽; 配线架; 防静电地板支架; 一金属门、窗、隔断等。 6.2.4卫生间等电位连接的跟踪检测应在施工过程中进行。 6.2.5卫生间等电位连接检测采取抽样检测的方法,抽样方法见附录A.2。 6.2.6按5.3.2.8方法检测,完成全部测试点的测试。 6.2.7过渡电阻测量方法见附录B。

    5.7电涌保护器(SPD)

    5. 7. 1 基本要求

    5.7.1.1当电源采用TN系统时,从总配电柜(盘)开始引出的配电线路和分支线路必须采用TN一S 系统。 5.7.1.2原则上SPD应安装在各防雷区的交界处,但当线路能承受预期的电涌电压时,SPD可安装在 被保护设备处。 5.7.1.3SPD必须能承受预期通过它们的雷电流,并具有通过电涌时的电压保护水平和有熄灭工频续 流的能力。宜使用符合GB18802.1一2011和GB/T18802.21—2016要求的产品。 5.7.1.4SPD两端的连线应符合表3中连接导线的最小截面要求,SPD两端的引线应尽可能短和直,长 度不宜超过 0.5 m。SPD 应安装牢固。

    表3电涌保护器(SPD)连接导线截面积

    DB45/T 21172020

    注:混合型SPD参照相应保护级别的截面积选择。

    5.7.2电源SPD的布置要求

    5.7.2.1应在低压配电柜或总配电箱处安装第一级SPD,应选用符合I级试验的产品,电压保护水平 直Up应小于或等于2.5kV,每一保护模式的冲击电流值Iip,当无法确定时应取等于或大于12.5kA。 5.7.2.2在分配电盘(分接箱)处宜安装第二级SPD,宜选用II级试验的产品,电压保护水平值应小 于或等于1.5kV,标称放电电流I.不宜小于20kA(8/20μs)。 5.7.2.3在重要的终端设备或精密敏感设备处,宜安装第三级SPD,可选用级或IⅢ级试验的产品 电压保护水平值宜小于或等于1.2kV,标称放电电流I.值不宜小于3kA(8/20μs)。 5.7.2.4当在线路上多处安装SPD时,SPD之间的线路长度应按生产厂家试验数据采用;若无此试验 数据时,电压开关型SPD与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宜小于1Om,限压型SPD之间的线路长度不宜 小于5m,否则,应加装退耦元件。 注:对将放电间隙和压敏电阻组合在一起的SPD,若这两者之间的配合已有措施,并通过检测后,可不用退耦元件 5.7.2.5安装在电源线路上的SPD,其前端应有过电流保护器。 5.7.2.6连接导体应符合相线采用黄、绿、红色,中性线用浅蓝色,保护线用绿/黄双色线的要求

    5.7.3电信和信号网络SPD的布置要求

    表4常用电子系统工作电压与SPD额定工作电压的对应关系参考值

    5.7.3.2电信和信号网络的SPD选择应符合GB503432012中5.4.4的规定。

    5. 7. 4 SPD 的检查

    DB45/T 21172020

    5. 8. 1一般要求

    5.8.1.1宜利用桩钢筋作为垂直接地体,板或基础染下层钢筋作为水平接地体。利用建筑物的基础 钢筋作为接地装置,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4.3.5、4.3.6的规定。 5.8.1.2应利用建筑物内的金属支撑物、金属框架或钢筋混凝土的钢筋等自然金属构件、金属管道、 低压配电系统的保护线(PE)等与外部防雷装置连接构成共用接地系统。当互相邻近的建筑物之间有电 力和通信电缆连通时,宜将其接地装置互相连接。 5.8.1.3埋在土壤中的接地装置,应采用焊接连接,焊接长度应符合5.1.1.8的要求,并在焊接处作 防腐处理。 5.8.1.4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应≤42,有设计要求的按设计要求。 5.8.1.5防跨步电压措施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4.5.6的规定,

    5.8.2接地装置检测

    5.8.2.1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利用基础钢筋作为接地装置的跟踪检测,应在施工过程中进行。 5.8.2.2首次检测时应查看隐蔽工程记录。检查接地装置的材质、结构型式、安装位置;检查焊接处 的焊缝是否饱满无遗漏,焊接长度是否符合5.1.1.8的规定,是否有防腐措施等。应测量接地体材料的 尺寸、埋设深度、间距。 5.8.2.3首次检测时应检查相邻接地装置在未进行等电位连接时的地中距离。测量两相邻接地装置的 过渡电阻值:不大于12,判定为电气贯通;大于1Q,判定为独立接地。过渡电阻测量方法见附录B。 5.8.2.4检查接地装置的填土有无沉陷情况,有无因挖土方、敷设管线或种植树未而挖断接地装置。 5.8.2.5测量接地电阻,测量方法见附录C。

    DB45/T 21172020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等电位连接为一个检测批,总配电箱SPD为一个检测批,分配电箱SPD为一个检测批 信号SPD为一个检测批,

    6.2.1接地装置、引下线、接内器、屋面金属物和非金属物、总等电位连接、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等电 位连接、总配电箱SPD、分配电箱SPD、信号SPD全数检测。防侧击措施、卫生间等电位连接抽样检测, 也可以全数检测。 6.2.2抽样检测的数量为总数的10%,且不少于2个。抽样方法见附录A。

    用数值修约比较法将经计 目是否合格, 2检测合格数与检测总数比≥95%时,判定为合格。

    7.1对受检防雷装置的首次检测应对所有检测项目进行检测。 7.2对受检防雷装置的后续检测,在受检防雷装置无较大变化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检测项目基本内 容进行单独检测。 7.3对首次检测的防雷装置,应先通过查阅防雷工程技术资料、图纸、竣工验收资料,了解并记录受 验防雷装置的基本情况,在与受检单位协商制定检测方案后进行现场检测。 7.4现场检测可按先检测外部防雷装置,后检测内部防雷装置的顺序进行。 7.5检测数据经复核无误后,填入原始记录。 7.6检测工作前、后各检查一次所用的仪器设备,检测前发现仪器设备不止常应停止检测,检测后发 现仪器设备不正常应改用经过检定/校准并在有效期内的仪器设备重新检测。 7.7当检测发现异常值时,在确认检测仪器设备正常工作情况下应再次重新测试。 7.8校核人全面核对原始记录、仪器设备等各项结果是否都有相应的记录。 7.9检测工作结束后,检测人员应检查防雷装置连接件是否恢复检测前的状况。 7.10出具防雷装置检测报告

    3.1.1接地电阻值用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壤电阻率用 极接地电阳测试仪或中壤电阳阻率测试仪测 量,大型地网特性参数使用异频大型地网接地特性测试系统进行测量。 8.1.2材型规格用游标卡尺测量。 8.1.3长度、宽度、高度用卷尺或激光测距仪测量,高度也可用测高仪(或经纬仪)测量。 B.1.4引下线或接地线的连通性用钳形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 3.1.5 等电位连接使用等电位连接测试仪或毫欧表测量。 8.1.6 外观检查SPD的劣化指示和铭牌参数,必要时使用防雷元件测试仪或SPD巡检仪测量参数。 3.1.7 电源参数用万用表或电力质量综合测试仪测量,绝缘电阻用兆欧表测量。 试仪进行测量

    8.1.9其它项目,外观检查或用仪器测量

    DB45/T 21172020

    .2.1应在非雨关或降水后天晴一日、非冻土的情况下进行,如遇降水后或因浇灌等土壤潮湿的情况, 应采用季节修正系数(见GB/T21431一2015表B.2)对所测得的接地电阻值或土壤电阻率进行订正。 2.2检测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应终止检测工作,待排除这些情况后方可继续检测: a) 有危及人身或仪器设备安全现象时; b) 天气或环境情况发生变化,不符合检测工作要求时; C 仪器设备损坏又无备份仪器设备时; d 有电磁干扰影响到检测数据准确性时; e 有其他影响检测数据准确性的干扰时。

    9.1.1记录人将各检测数据如实填入原始记录,校核人全面核对原始记录。检测人员、记录人、校核 人在原始记录签名。原始记录作为档案至少保存六年。 9.1.2原始记录只能用钢笔、签字笔和黑(蓝)色圆珠笔填写,字迹要清晰、工整,不得随意涂改、 删减。若确系记录错误需要更改或作废时,应按要求进行杠改,并在更改处签字、注明日期。 9.1.3首次检测时,应绘制建筑物防雷装置平面示意图,后续检测时应进行补充或修改。 9.1.4计算公式和计算结果应如实记入原始记录。

    9.2.1检测报告由检测人员按原始记录的内容填写、编制,并签字,校核人校对后签字,经授权签字 人/批准人签发,应加盖检测单位章。 2.2.2检测报告一式二份,一份送受检单位,一份由检测单位存档。存档应有纸质和电子文档两种形 式。检测报告应作为档案至少保存六年。

    DB45/T 21172020

    A.1防侧击措施检测抽样方法

    .1建筑物外墙金属门、窗、栏杆检测抽样方汽

    A. 1.1.1抽样数量要求

    抽测数量为应检测总数量的10%。

    抽测数量为应检测总数量的10%。

    A.1.1.2楼层抽样方法

    抽测的楼层数为需要检测楼层数的10%。选定抽测的楼层外墙上所有金属门、窗、栏杆全部检测。 当某些原因所选抽测的楼层金属门、窗、栏杆不能全部检测时,应增加楼层进行抽测,以满足抽测数达 到应检测总数的10%。

    A.1.2玻璃幕墙检测抽样方法

    A.1.2.1有均压环的楼层数少于3层时应全数检查,多于3层时抽查不得少于3层,对有女儿墙盖顶的必 须检查,每层至少应查3处。

    A.2等电位连接检测抽样方法

    A.2.1以下等电位连接应全部检测:

    建筑物天面金属物; 配电柜(箱)内部的PE排及外露金属导体; 公共金属水管、热力管、燃气管; 一公共设施的金属外壳、其他配套设施的金属外壳; 一大型金属设备机架、金属操作台。 2.2卫生间等电位连接检测抽样方法按照A.1.1。

    DB45/T 21172020

    铁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B.2.4按仪器使用说明进行操作测量。

    过渡电阻值要求见表B.1。

    表B.1过渡电阻值要求

    DB45/T21172020附录C(资料性附录)三极法测量接地电阻值C.1三极法测量接地电阻值C.1.1用三极法测量接地电阻,测得的值为工频接地电阻值,当需要冲击接地电阻值时,应按GB50057一2010附录C的规定进行换算。C.1.2三极法的三极是指图C.1的被测接地装置G,测量用的电压极P和电流极C。三极(G、P、C)应布置在一条直线上且垂直于地网。图C.1a)中测量用的电流极C和电压极P离被测接地装置G边缘的距离为dc=(4~5)D和d=(0.5~0.6)dcc,D为被测接地装置的最大对角线长度,点P可以认为是处在实际的零电位区内。为了较准确地找到实际零电位区,可把电压极沿测量用电流极与被测接地装置之间连接线方向移动三次,每次移动的距离约为dc的5%,测量电压极P与接地装置G之间的电压。如果电压表的三次指示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不超过5%,则可以把中间位置作为测量用电压极的位置。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指示值UG和I代入式Rs=U/I,得到被测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RG。当被测接地装置的面积较大而土壤电阻率不均匀时,为了得到较可信的测试结果,宜将电流极离被测接地装置的距离增大,同时电压极离被测接地装置的距离也相应地增大。PCdGpVPdcGTT口(a)(b)图中:被测接地装置:P一测量用的电压极;C一测量用的电流极:楚流电压表:D一被测接地装置的最大对角线长度。图C.1三极法的接线原理图C.1.3在测量时,如dc取(4~5)D值有困难,当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电阻率较均匀时,dc可以取2D直,而dp取D值;当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电阻率不均匀时,dcc可以取3D值,dp值取1.7D值。17

    粮油标准DB45/T 21172020

    1」GB50300一201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2]GB50303一2015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3]】GB50352一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4]DB45/T446—2017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地方标准 超高层建筑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DB45/T21172020 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统一印刷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

    ....
  • 检测标准
  • 相关专题: 防雷装置  
专题: 商业标准 |白砂糖标准 |路灯标准 |仿古建筑 |铆钉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