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148-2021 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pdf

  • DLT 5148-2021 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02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3-25
  • 发 布 人: wqh6085061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电力弱电,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1.0.7灌浆工程施工与质

    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DL/T5148202

    利用灌浆泵或浆液自重上海标准规范范本,通过钻孔、理管或其他方法把水泥 浆液或以水泥为主要成分的浆液注入岩土体的裂隙、孔隙或混凝 土裂缝、接缝或孔洞内的工程措施。

    2.0.2回填灌浆fillinggrouting

    用浆液填充混凝土与围岩或混凝土与钢板之间的空隙和孔 洞,增强围岩与结构的密实性的灌浆。也称充填灌浆。

    将浆液灌入岩体裂隙或破碎、松散等地质缺陷的地基,以提 高其整体性和抗变形能力的工程措施。

    将浆液灌入岩体或土层的裂隙、孔隙,形成阻水惟幕,以降 低幕后作用在建筑物底部的渗透压力或减小渗流量的工程措施

    通过理设管路或其他方式将浆液灌入混凝土坝体的接缝,以 改善传力条件增强坝体整体性的灌浆。

    用浆液灌入混凝土与基岩或混凝土与钢板之间的缝隙,以增 强接触面接合能力的灌浆。

    通过灌浆管将浆液注入孔段底部,部分浆液渗入岩体裂隙中, 其余浆液通过回浆管返回,保持孔段内的浆液呈循环流动状态的 灌浆方式。

    浆液通过管路注入孔段内和岩体裂隙中,不再由孔段内返回 的灌浆方式。

    2.0.9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

    从上向下逐段钻孔,逐段安装灌浆塞进行灌浆,直至孔底的 灌浆方法。文称为下行法,

    将灌浆孔一次钻进到设计深度,然后自孔底开始往上逐段安 装灌浆塞进行灌浆,直至孔口的灌浆方法。又称为上行法。

    2.0.11综合灌浆法

    在钻孔的某些部位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另一些部位采用 自下而上分段灌浆的方法,

    2.0.12孔口封闭灌浆法

    在钻孔的孔口安装孔口管,自上而下分段钻孔和灌浆,各段 灌浆时均在孔口安装孔口封闭器并下入灌浆管进行循环式灌浆的 方法。

    灌浆工程中,用于查明验证或补充灌浆区域地质资料的、最 先施工的少数灌浆孔。

    本规范指钻孔压水试验。用栓塞将钻孔隔离出一定长度的孔 段,并向该孔段压水,根据压力和流量的关系确定岩体渗透特性 的一种原位试验。

    一种试验时间较短,不要求达到稳定流量,大致了解灌浆施 工过程中各孔段岩体的透水性,精确度较低的压水试验。

    当灌浆达到设计压力,且注入率小于规定值后,为使已灌入 的浆液加速泌水固结、增强浆液结石强度而延续进行的灌浆阶段。

    L/T 5148=2021

    2.0.17 闭浆 the measurement for keeping closed stags

    灌浆段灌浆结束后,为防止灌入孔段和裂隙内的浆液在地下 水压力、地层压力或浆液自重作用下回流由孔口溢出,使用灌浆 塞或孔口封闭器继续保持孔段封闭状态的措施。

    灌浆压力不小于3MPa的水泥灌浆

    水泥浆液中所含水的质量与水泥的质量之比值,以数学或 式表示。同样,水与水泥、黏土、粉煤灰等固相材料质量的比 称为水固比。

    小泥浆液中所名水的顶 以数手数 式表示。同样,水与水泥、黏土、粉煤灰等固相材料质量的比值 称为水固比。 2.0.20灌浆强度值法(GIN灌浆法)grouting intensitynumber 一种灌浆工程的设计和控制方式,以灌浆压力和注入量的乘 积为灌浆强度指数(GIN),以GIN等于某一常数作为各个孔段灌 浆过程的控制和结束条件。

    2.0.20灌浆强度值法(GIN 灌浆法)grouting intensity m

    一种灌浆工程的设计和控制方式,以灌浆压力和注入量的乘 积为灌浆强度指数(GIN),以GIN等于某一常数作为各个孔段灌 浆过程的控制和结束条件。

    为了解地基可灌性及选定灌浆参数和工艺而在灌浆区域现场 进行的钻孔灌浆及测试等试验研究工作

    2.0.22灌浆记录仪grouting recorder

    通过各类传感器元器件,对灌浆注入率、注入浆量、灌浆压 力、浆液密度等施工参数进行监测、显示并予以记录的装置。

    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通过统计技术量化管理对 象与管理行为,实现研发、计划、组织、生产、协调、销售、服 务、创新等职能的管理活动和方法。本规范指对灌浆施工过程、 灌浆质量、灌浆资料统计等灌浆技术研发的管理活动。 2.0.24无盖重固结灌浆consolidation grouting without cover weight 直接在裸露完整基岩面或找平混凝土、喷射混凝土上对岩体 进行的固结灌浆。

    weight 直接在裸露完整基岩面或找平混凝土、喷射混凝土上对岩体 进行的固结灌浆。

    2.0.25有盖重固结灌浆consolidation grouting under the weight ofconcretecover 利用具有一定厚度及强度的混凝土或上部岩体的重量及其封 闭条件,对下部岩体进行的固结灌浆。 2.0.26引管固结灌浆consolidation grouting through one pipe embeddedinconcrete 在直接的钻孔灌浆因故不能或难以进行的条件下,通过预设 钻孔和引接灌浆管进行的固结灌浆

    L/T51482021

    3.1.1灌浆工程施工前应具备下列设计文件或资料:

    1岩石地基和隧洞岩体灌浆应收集和取得的资料。 1)灌浆设计及其相关建筑物结构详图和设计说明书。 2)灌浆区域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3)灌浆材料来源及其质量指标。 4)灌浆试验报告。 5)灌浆施工组织设计。 6)灌浆施工技术要求、灌浆质量标准和检查方法。 2混凝土坝接缝灌浆和接触灌浆应收集和取得的资料。 1)坝体结构图和接缝灌浆、接触灌浆设计说明书。 2)接缝灌浆、接触灌浆分区和灌浆系统设计图。 3)坝块混凝土应达到的温度和测定温度的方法,接缝设 计张开度、增开度。 4)接缝灌浆、接触灌浆施工组织设计。 5)接缝灌浆、接触灌浆施工技术要求、灌浆质量标准和 检查方法。 .1.2灌浆工程施工前,应编制灌浆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施工 方案。 .1.3重要灌浆工程宜设置备用水源和电源及专用管路线路。大 利满奖工程宝设墨水湿奖液集中制站

    型灌浆工程宜设置水泥浆液集中拌制站。

    3.1.4灌浆廊道和井洞的适当部位宜设有灌浆机房、排污

    DL/T5148202

    管路、线缆应架设整齐有序;作业场所应有良好的照明和通风条 件;噪声、粉尘防治应符合职业健康安全和文明施工要求:施工 钻渣、污水和废浆应集中排放和处理。 3.1.5在已完成灌浆或正在灌浆的部位附近30m内需要进行爆 破作业时,应进行必要的论证。 3.1.6灌浆工程单元工程应根据对水工建筑物的统一安排进行划 分,对钻孔、引管或埋管统一分类和编号,灌浆孔应与设计图纸 一一对应。 3.1.7灌浆工程原始记录应在现场随着施工作业的进行使用墨水 笔逐项填写,并做到真实、准确、及时、齐全、整洁,当班签认。 记录资料应及时整理,编制成所需的图表和其他成果资料,并符 合归档要求。惟幕灌浆和固结灌浆工程施工过程参数应采用灌浆 记录仪记录。

    3.1.7灌浆工程原始记录应在现场随着施工作业的进行

    笔逐项填写,并做到真实、准确、及时、齐全、整洁,当班签认。 记录资料应及时整理,编制成所需的图表和其他成果资料,并符 合归档要求。惟幕灌浆和固结灌浆工程施工过程参数应采用灌浆 记录仪记录。

    3.2.1灌浆所采用的水泥品种,应根据灌浆目的、地质条件和环 境水的侵蚀作用等因素确定,可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 泥、矿渣硅酸盐水泥或复合硅酸盐水泥等。当有抗侵蚀或其他 要求时,应使用抗硫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等特种水泥。使用 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灌浆时浆液水灰比不宜大 于1。 3.2.2滋浆水泥的品质应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或所采

    泥、矿渣硅酸盐水泥或复合硅酸盐水泥等。当有抗侵蚀或其他 要求时,应使用抗硫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等特种水泥。使用 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灌浆时浆液水灰比不宜大 于1。 3.2.2灌浆水泥的品质应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或所采 用的其他水泥标准的规定,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水泥强度等级宜为42.5或以上。 2雌幕灌浆、坝体接缝灌浆和接触灌浆所用水泥的细度宜为 通过80um方孔筛的筛余量不大于5% 3.2.3灌浆水泥应妥善保存,应防潮并缩短存放时间。不应使用 受潮结块的水泥。 3.2.4灌浆用水应符合《水工混凝施工规范》DL/T5144中拌

    3.2.2灌浆水泥的品质应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或

    1水泥强度等级宜为42.5或以上。 2惟幕灌浆、坝体接缝灌浆和接触灌浆所用水泥的细度宜为 通过80um方孔筛的筛余量不大于5% 3.2.3灌浆水泥应妥善保存,应防潮并缩短存放时间。不应使用 受潮结块的水泥。

    3.2.4灌浆用水应符合《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

    L/T51482021

    制水工混凝士用水的规定。

    制水工混凝士用水的规定。 3.2.5水泥灌浆宜使用纯水泥浆液。在特殊地质条件下或有特殊 要求时,根据需要通过现场灌浆试验论证,可使用下列类型浆液: 1细水泥浆液,是指干磨细水泥浆液、湿磨细水泥浆液和超 细水泥浆液。 2水泥基混合浆液,是指黏土水泥浆、粉煤灰水泥浆、水泥 砂浆等。 3稳定浆液,是指掺有稳定剂,且2h析水率不大于5%的 水泥浆液。 4膏状浆液,是指以水泥、黏土(膨润土)为主要材料的初 始塑性屈服强度大于50Pa的混合浆液。 5其他浆液。 3.2.6掺入浆液的材料应根据灌浆工程需要确定,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黏土的塑性指数不宜小于14,粒径小于0.005mm的黏粒 含量不宜小于25%,含砂量不宜大于5%,有机物含量不宜大于3% 2膨润土的品质应符合《钻井液材料规范》GB/T5005的 规定。 3粉煤灰的品质应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T1596的规定。 4砂应为质地坚硬的天然砂或人工砂,粒径不宜大于1.5mm。 5在浆液中加入的其他掺合料,应通过室内试验或现场试验 确定。 3.2.7水泥浆液中掺入外加剂的品质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应用 技术规范》GB50119的规定。可根据灌浆工程需要选用下列外 加剂: 1速凝剂可采用水玻璃、氯化钙等。 2减水剂可采用木质素磺酸盐类普通减水剂、萘系高效减水 剂、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等。

    3稳定剂可采用膨润土及其他高塑性黏土等。 4膨胀剂等其他外加剂。 3.2.8浆液中加入掺合料和外加剂的品种、性能及数量,应根据 工程情况和灌浆目的通过室内浆材试验和现场灌浆试验确定。凡 能溶于水的外加剂宜以水溶液状态加入。 3.2.9普通水泥浆液可不进行室内试验。其他类型浆液应根据设 计要求和工程需要,有选择地进行下列性能试验: 1掺合料或细水泥的细度、颗粒粒径分布曲线。 2浆液的流动性或流变参数。 3浆液的密度、析水率或沉降稳定性。 4浆液的凝结时间或丧失流动性时间。 5浆液结石的密度、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抗渗性能。 6其他试验。 3.2.10在制浆站和灌浆工作面应定期检测浆液密度、析水率、黏 度、温度等性能;采用湿磨细水泥浆液灌浆时应定期或定量检测 湿磨细水泥浆液中水泥的颗粒细度。发现浆液性能偏离规定的性 能指标范围时,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浆液主要性能检测方法 可按附录A执行。

    3.2.9普通水泥浆液可不进行室内试验。其他类型浆液应根据设

    3.3钻孔灌浆设备和机具

    3.3.1钻孔设备及其钻具的性能应适应工程地质条件和灌浆施工 方法的要求。 3.3.2灌浆浆液搅拌机的技术性能应与搅拌浆液的类型、特性相 适应,并保证均匀、连续地搅动浆液。高速搅拌机的搅拌转速不 应低于1200r/min。 3.3.3灌浆泵的技术性能应与灌注浆液的类型、特性相适应,可 选用柱塞泵、活塞泵、螺杆泵等。灌浆泵额定工作压力应大于最 大灌浆压力的1.5倍,排浆量应符合灌浆最大注入率的要求。柱 塞泵、活塞泵输出浆液压力波动范围宜小于灌浆压力的20%,出

    DL/T5148202

    浆口管路上宜配置空气蓄能器。 3.3.4灌浆管路应保证浆液流动畅通,并应承受1.5倍的最大灌 浆压力。灌浆泵至灌浆孔口的输浆管长度不宜大于30m。灌注膏 状浆液等高内聚力浆液时,灌浆管路直径宜大,长度宜短。 3.3.5灌浆塞应与灌浆方法、灌浆压力、灌浆孔孔径及地质条件 相适应,可选用挤压膨胀式橡胶灌浆塞或液(气)压胶囊灌浆塞。 灌浆塞应有良好的膨胀和耐压性能,在最大灌浆压力下应可靠地 封闭灌浆孔段,并应易于安装和拆卸

    浆压力。灌浆泵至灌浆孔口的输浆管长度不宜大于30m。灌注膏 状浆液等高内聚力浆液时,灌浆管路直径宜大,长度宜短。 3.3.5灌浆塞应与灌浆方法、灌浆压力、灌浆孔孔径及地质条件 相适应,可选用挤压膨胀式橡胶灌浆塞或液(气)压胶囊灌浆塞。 灌浆塞应有良好的膨胀和耐压性能,在最大灌浆压力下应可靠地 封闭灌浆孔段,并应易于安装和拆卸。 3.3.6灌浆管路阀门应采用可承受高压水泥浆液冲蚀的耐磨阀门。 3.3.7灌浆泵出口和灌浆孔孔口处均应安设压力表。灌浆压力表 的量程最大标值宜为最大灌浆压力的2倍~2.5倍。压力表与管 路之间的隔浆装置传递压力应灵敏。 3.3.8灌浆记录仪应具备自动测量记录灌浆时间、灌浆压力、注 入率、注浆量的功能,有专门要求时可增加测记浆液密度、拾动 变形等功能。灌浆记录仪应符合《灌浆记录仪技术导则》DL/T 5237和《灌浆记录仪检验规程》DL/T5794的规定。 3.3.9集中制浆站的制浆能力应满足灌浆高峰期所有机组用浆需 要,并应配备防尘、除尘和污水处理设施。当浆液中需加入掺合 料或外加剂时,应增设相应的设备。宜采用具备直动配料、计量、 拌制及输送浆液功能的自动化制浆系统。 3.3.10灌浆工程用的计量器具,如钻孔测斜仪、压力表、灌浆记 录仪(包括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密度传感器等),以及其他 监测试验仪表,应定期进行校验或检定,保持量值准确。

    3.3.6灌浆管路阀门应采用可承受高压水泥浆液冲蚀的耐摩

    3.3.7灌浆泵出口和灌浆孔孔口处均应安设压力表。灌浆压力

    入率、注浆量的功能,有专门要求时可增加测记浆液密度、拾动 变形等功能。灌浆记录仪应符合《灌浆记录仪技术导则》DL/T 5237和《灌浆记录仪检验规程》DL/T5794的规定。 3.3.9集中制浆站的制浆能力应满足灌浆高峰期所有机组用浆需 要,并应配备防尘、除尘和污水处理设施。当浆液中需加入掺合 料或外加剂时,应增设相应的设备。采用具备自动配料、计量, 拌制及输送浆液功能的自动化制浆系统

    3.3.10灌浆工程用的计量器具,如钻孔测斜仪、压力表、灌浆记 录仪(包括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密度传感器等),以及其他 监测试验仪表,应定期进行校验或检定,保持量值准确。

    3.4.1制浆材料应按规定的浆液配比计量,计量误差不应大于 5%。水泥等固相材料宜采用质量称量法计量。 3.4.2膨润土、黏土加入制浆前宜浸泡、润胀,或强力高速搅拌, 充分分散黏士颗粒。

    DL/T5148202

    3.4.3灌浆浆液应拌制合格,做到颗粒充分分散,浆体均习。拌 制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泥浆液宜采用高速制浆机拌制,拌制时间不宜少于30s。 2使用高速制浆机拌制水泥膨润土浆或水泥黏土浆液时,宜 先加水,再加水泥拌成水泥浆,后加膨润土浆液或黏土浆液共拌, 拌制时间不宜少于2min。 3使用膨润土或黏土直接搅拌制浆时,应先制成膨润土浆液 或黏土浆液,之后再加入水泥,使用高速制浆机拌制时间不宜少 于2min。 4细水泥浆液和稳定浆液应使用高速制浆机拌制并加入减 水剂,拌制时间不宜少于60S。 5湿磨细水泥浆液应由高速制浆机拌制出普通水泥浆,再通 过湿磨机磨制而成,磨制的方法和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 6膏状浆液应使用大扭矩的搅拌机拌制,拌制时间应结合浆 液配比通过试验确定。 7沥青浆液应使用专用沥青搅拌设备拌制,拌制时间应满 足掺合料搅拌均匀的要求。 3.4.4浆液使用前应过筛。浆液自制备至用完的时间,细水泥浆 液不宜大于2h,普通水泥浆液不宜大于4h,水泥膨润土浆液或 水泥黏土浆液不宜大于6h,其他浆液的使用时间可根据浆液的 性能试验确定。 3.4.5当采用集中制浆站拌制水泥浆液时,制浆站宜拌制最浓 级的浆液,输送到各灌浆点加水调制使用。管道输送浆液的流速 宜为1.4m/s~2.0m/s。湿磨细水泥浆液输送距离不宜超过400m。 3.4.6寒冷季节施工机房和灌浆管路应采取防冻措施;炎热季节 施工应采取防晒和降温措施。浆液温度应保持在5℃~40℃。

    3.5.1在灌浆工程施工过程的监测、控制、记录,施工

    5.1在灌浆工程施工过程的监测、控制、记录,施工信息的采

    集、传输、存储、防伪、防护,施工资料的分析整理等流程的管 理工作中,宜采用数字化技术,以提高对灌浆工程施工的管控能 力和工作效率。

    3.5.2有条件的灌浆工程,宜建立灌浆工程施工信息管理系统,

    3.5.2有条件的灌浆工程,宜建立灌浆工程施工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灌浆施工的在线管理。灌浆工程施工信息管理系统应具有下 列功能:

    1建立灌浆记录仪与计算机终端或服务器的实时联系。 2灌浆记录仪可实时监测、采集、存储和传输压水试验和灌 浆原始数据。 3可实时在线查看灌浆过程数据,检索和输出灌浆施工记录 和成果图表。 3.5.3灌浆工程施工信息管理系统与主体工程信息管理平台之间 宜建立通信联系,以满足施工数据交互与共享的要求。 3.5.4有条件的灌浆工程,可试验应用灌浆施工自动化和智能化 控制。自动化、智能化灌浆装置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应符合下列 要求: 1自动灌浆控制系统应实现压水试验、灌浆作业工序的自动 转换,以及灌浆作业中的注入率一灌浆压力一浆液水灰比的自动 和协调变换,直至符合设计要求的结束条件,自动结束灌浆。 2智能化灌浆宜在自动化灌浆的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技术, 实现对灌浆过程的优化决策和对特殊情况的自主诊断处置等。 3自动化和智能化灌浆应在灌浆现场试验的基础上优化施 工程序和工艺参数。

    1自动灌浆控制系统应实现压水试验、灌浆作业工序的自动 转换,以及灌浆作业中的注入率一灌浆压力一浆液水灰比的自动 和协调变换,直至符合设计要求的结束条件,自动结束灌浆。 2智能化灌浆宜在自动化灌浆的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技术 实现对灌浆过程的优化决策和对特殊情况的自主诊断处置等。 3自动化和智能化灌浆应在灌浆现场试验的基础上优化施 工程序和工艺参数。

    L/T5148202

    4.0.1下列工程应进行现场灌浆试验: 11、2级水工建筑物基岩雌幕灌浆。 2地质条件复杂地区或有特殊要求的1、2级水工建筑物基 岩固结灌浆和地下洞室围岩固结灌浆。 3其他认为有必要进行现场试验的灌浆工程, 4.0.2现场灌浆试验宜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或招标设计阶段进 行,地质条件简单的中小型工程也可在灌浆工程实施前期进行。 4.0.3现场灌浆试验应包含下列任务: 1论证拟采用的灌浆方法和工艺在技术上的可行性。 2评价幕灌浆后地基的渗透性和抗渗透破坏能力,固结灌 浆后地基的物理力学特性与渗透性,了解受灌地层的可灌性、单 位注入量、拾动变形特性等。 3推荐合理的灌浆布置和参数,包括灌浆孔排数、排距、孔 距、孔深、灌浆压力、浆液配比等。 4推荐适宜的施工方法、施工程序、施工设备、灌浆材料、 浆材性能、浆液变换规定和灌浆结束条件等。 5研究工程重大地质缺陷的灌浆处理措施。 6通过灌浆试验成果分析,选择适合工程地质条件的最优灌 浆方案。 7研究适合工程特点与要求的灌浆质量标准和检查方法,为 编制灌浆工程施工技术要求、制定验收评价标准提供技术依据。 8初步分析施工工效、进度、工程造价;推荐合理的单位注 入量范围。 洗

    4.0.4灌浆试验的地点应根据下列因素选定

    1试验地点的地质条件应具有代表性,复杂地质区域应布置 两个或多个试区进行多组试验。 2试验场地应满足灌浆试验布置、水电供应和交通方便、场 地平整等辅助工程量少的条件。 3在永久工程部位进行试验时,试验工程宜与永久灌浆工程 相结合,且不宣进行破坏性的试验和检查。 4不应在可能对建筑物或地基产生不利影响的部位进行 试验。 4.0.5应根据工程特点、地质条件和试验目标要求,确定灌浆试 验方案、试验内容、试验数量、试验参数、试验程序、检查测试 方法、室内试验项目等。 4.0.6灌浆试验前,应对试验区地质条件进行详细勘察。灌浆试 验完成后,应采用与灌浆前勘察对应的手段进行灌浆效果测试与 分析。 4.0.7灌浆试验的全过程,包括实施的每个步骤或每道工序应详 细、准确记录。灌浆试验完成后,应按照试验目的和要求对试验 成果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详细完整的灌浆试验报告。 4.0.8在施工前或施工初期,宜进行生产性灌浆试验,验证灌浆 工程施工详图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调试运行钻孔灌浆施工系统, 验证机械设备与人员配置的合理性

    DL/T51482021

    5.1.1水库蓄水前,应完成蓄水初期最低库水位以下的唯幕灌浆 并检查合格;水库蓄水或阶段蓄水过程中,应完成相应蓄水位以 下的唯幕灌浆井检查合格。 5.1.2幕灌浆应具备下列条件方可施工: 1雌幕灌浆部位的上部结构混凝土浇筑厚度应符合设计要 求,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50%或10MPa以上。趾板、 压浆板、心墙底板、岸坡坝段、尾坎等厚度较小的结构混凝土应 浇筑完成井达到设计强度。 2惟幕灌浆相应部位的基岩固结灌浆、混凝士坝底层灌浆区 接缝灌浆、岸坡接触灌浆等完成并检查合格。 3惟幕灌浆轴线及其附近的灌浆平洞、施工支洞的开挖、混 凝土衬砌或喷锚支护、回填灌浆、围岩固结灌浆完成并检查合格。 唯幕灌浆影响区内的地质缺陷处理完成并检查合格。 4影响灌浆作业的临空边坡锚固、支护完成并检查合格。 5进行土石坝心墙下雄幕灌浆时,对心墙土石体应采取保 护和隔离措施。 6雌幕灌浆施工前,应查明灌浆区内已布设的仪器等理件的 位置,与灌浆孔位有矛盾时应调整灌浆孔位、孔向。 5.1.3幕灌浆应按分序加密的原则施工。由三排孔组成的雌幕: 应先灌注下游排孔,再灌注上游排孔,后灌注中间排孔,每排孔 可分为两序;由两排孔组成的惟幕应先灌注下游排孔,后灌注上 游排孔,每排可分为两序或三序:单排孔幕应分为三序灌浆。

    DL/T5148202

    5.1.4在雌幕的先灌排或主雌幕孔中宜布置先导孔,先导孔应在 1序孔中选取,其间距宜为16m~24m,或按该排孔数的10%布 置。底层幕灌浆先导孔宜适当加深。先导孔应采取岩芯,绘制 钻孔柱状图,岩芯应全部拍照或摄像,必要时可进行孔内摄像。 除重要岩芯外可不保存。

    置。底层雌幕灌浆先导孔宜适当加深。先导孔应采取岩芯,绘制 钻孔柱状图,岩芯应全部拍照或摄像,必要时可进行孔内摄像。 除重要岩芯外可不保存。 5.1.5相邻两个灌浆孔的施工,宜待先序孔施工完成并封孔待凝 24h后,后序孔方可施工。如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或孔口封 闭灌浆法进行惟幕灌浆,必要时相邻两个灌浆孔可同时施工,但 先序孔与后序孔之间在岩石中钻孔灌浆的高度差不应小于15m; 唯幕灌浆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时,相两序孔不应同时施工 5.1.6混凝土防渗墙或覆盖层下基岩惟幕灌浆宜采用自上而下分 段灌浆法或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不宜直接利用防渗墙墙体内预 理灌浆管或覆盖层护壁套管作为孔口管采用孔口封闭法灌浆。 5.1.7雌幕后的排水孔和扬压力观测孔应在相应部位的雌幕灌浆 完成并检查合格后,方可钻进。 5.1.8必要时,工程应安设抬动变形监测装置,并在灌浆过程中 连续观测记录,拾动变形值应在设计充许范围内。拾动变形监测 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5.1.5相邻两个灌浆孔的施工,宜待先序孔施工完成并封孔待凝 24h后,后序孔方可施工。如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或孔口封 闭灌浆法进行惟幕灌浆,必要时相邻两个灌浆孔可同时施工,但 先序孔与后序孔之间在岩石中钻孔灌浆的高度差不应小于15m; 雌幕灌浆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时,相邻两序孔不应同时施工。

    5.1.6混凝土防渗墙或覆盖层下基岩雄幕灌浆宜采用直上面下

    5.2.1灌浆孔的钻孔方法应根据地质条件、灌浆方法与钻孔要求 确定。当采用自上而下灌浆法、孔口封闭灌浆法时,宜采用回转 式钻机和金刚石或硬质合金钻头钻进;当采用自下而上灌浆法时: 可采用回转式钻机或冲击回转式钻机钻进。 5.2.2灌浆孔位与设计孔位的偏差不应大于10cm,孔深不应小 于设计孔深,实际孔位、孔深应有记录。 5.2.3灌浆孔孔径应根据地质条件、钻孔深度、钻孔方法、钻孔 要求和灌浆方法确定。灌浆孔宜为较小直径,但终孔孔径不宜小 于56mm;先导孔、质量检查孔孔径应符合获取岩芯、孔内测试

    DL/T 51482021

    孔,终孔孔底的偏距不应大于表5.2.4的规定。钻孔孔斜超过规定 时,宜采取补救措施。

    表5.2.4钻孔孔底允许偏距

    对于双排或多排垂直孔、顶角大于5°的斜孔,孔底充许偏距 可适当放宽,但方位角的偏差值不应大于5°。孔深大于100m时, 孔底充许偏距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钻进过程中,应重点控 制孔深20m内的孔斜。 5.2.5钻孔遇有洞穴、塌孔或掉块等难以钻进时,可先灌浆处理 再钻进。若发现集中漏水或涌水,则应查明情况、分析原因,经 处理后再钻进。

    5.2.6灌浆孔或灌浆段及其他钻孔(段)钻进结束后,应采用

    流量水流或压缩空气冲洗钻孔。冲洗后,孔(段)底残留物厚度 不应大于20cm。页岩、黏土岩等遇水易软化的岩石,钻孔冲洗 时可采用压缩空气或泥浆。

    时可采用压缩空气或泥浆。 5.2.7当施工作业中止时,钻孔孔口应妥善保护。 5.2.8钻孔过程应记录,遇岩层、岩性变化,发生掉钻、卡钻 塌孔、掉块、钻速变化、回水变色、失水、涌水等异常情况,应 详细记录。

    5.3裂隙冲洗和压水试验

    5.3.1惟幕灌浆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和孔口封闭法时,灌浆 段在灌浆前宜采用压力水进行裂隙冲洗。冲洗压力可不大于灌浆 压力的80%且不大于1MPa,冲洗时间至回水澄清时止或不大于 20min,冲洗过程不应造成地层拾动破坏。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

    DL/T5148202

    浆法时,灌浆孔可在灌浆前对全孔进行一次裂隙冲洗,冲洗压力 不大于1 MPa。 5.3.2惟幕灌浆先导孔、质量检查孔应自上而下分段进行压水试 验,压水试验可采用单点法,按附录C执行。 5.3.3惟幕灌浆采用自上而下分段循环式灌浆法、孔口封闭灌浆 法时,灌浆段在灌浆前宜进行简易压水试验,按附录C执行。简 易压水试验可与裂隙冲洗结合进行。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时, 灌浆前可进行全孔一段简易压水试验和孔底段简易压水试验。 5.3.4岩溶、断层、大型破碎带、软弱夹层等地质条件复杂地段 的裂隙冲洗方法,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或按设计要求执行。对遇 水后性能易恶化的地层,可不进行裂隙冲洗,宜少做或不做压水 试验。

    5.4灌浆方法和灌浆方式

    5.4.1雌幕灌浆可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选用自上而 下分段灌浆法、自下而上分段灌浆法、综合灌浆法或孔口封闭灌 浆法。

    浆法。 5.4.2根据地质条件、灌浆方法和灌注浆液的不同,应相应地选 用循环式或纯压式灌浆方式。当采用循环式灌浆法时,灌浆孔段 内应下入灌浆管,其出口距孔底不应大于50cm。 5.4.3混凝土结构和基岩接触处的灌浆段长度宜为1m3m,以 下各灌浆段长度宜为5m~8m,岩体破碎、孔壁不稳时采用较小 值或更短,岩体完整时可适当加长,但不应大于10m。 5.4.4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浆法时,混凝土与基岩接触段应先灌 浆,灌浆塞宜安设在混凝土内,以下各段灌浆时灌浆塞应安设在 灌浆段段顶以上50cm~100cm处。 5.4.5灌浆塞安放位置应准确、封闭严密。者预定位置安设困难, 则可移动位置重新安设,自上而下灌浆时应向上移动;自下而上 灌浆时可向下或向上移动。 重新安设的灌浆塞位置、灌浆段长度

    5.4.2根据地质条件、灌浆方法和灌注浆液的不同,应相应地选

    DL/T5148202

    应记录。若移动后的灌浆段长度大于10m,则应采取补救措施。 5.4.6混凝土与基岩接触段灌浆结束后宜待凝,待凝时间不宜少 于24h,其余灌浆段灌浆结束后可不待凝。灌浆前孔口涌水、灌 浆后返浆等地质条件复杂情况下应待凝,待凝时间应根据工程情 况确定。

    于24h,其余灌浆段灌浆结束后可不待凝。灌浆前孔口涌水、灌 浆后返浆等地质条件复杂情况下应待凝,待凝时间应根据工程情 况确定。 5.4.7先导孔各孔段宜在压水试验后及时灌浆,当岩体透水率较 小时,也可在全孔压水试验完成之后自下而上分段灌浆。 5.4.8灌浆段不论灌浆前透水率大小,均应按技术要求灌浆。

    5.4.7先导孔各孔段宜在压水试验后及时灌浆电器标准,当岩体透水率较

    5.5灌浆压力和浆液变换

    5.5.1灌浆压力应根据工程等级、灌浆部位的地质条件和承受水 头等分析计算,并结合工程类比拟定。重要工程的灌浆压力应通 过现场灌浆试验论证。在施工过程中,灌浆压力可根据具体情况 调整。灌浆压力的改变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 5.5.2采用循环式灌浆时,灌浆压力表或记录仪的压力传感器应 安装在灌浆孔孔口处的回浆管路上;采用纯压式灌浆时,压力表 或压力传感器应安装在灌浆孔孔口处的进浆管路上;压力表或压 力传感器与灌浆孔孔口的距离不宜大于5m。灌浆压力应保持平 稳,宜测读压力波动的平均值,最大值也应记录。 5.5.3灌浆压力的记读和控制应以灌浆孔孔口压力表的指示或压 力传感器的测值为准。灌浆部位对灌浆压力敏感时,应计入浆液 自重和管路、钻孔沿程压力损失。 5.5.4灌浆压力的提升可根据工程情况和地质条件,采用分级升 压法或一次升压法。升压过程中应保持灌浆压力与注入率相适应。 5.5.5灌注普通水泥浆液的水灰比可采用5、3、2、1、0.7、0.5 六个比级,灌注细水泥浆液的水灰比可采用2、1、0.7、0.5四个 比级,灌注时由稀至浓逐级变换。开灌水灰比可根据工程地质情 况和灌浆要求确定,采用循环式灌浆时,普通水泥浆液的开灌水 灰比可采用5,细水泥浆液可采用2;采用纯压式灌浆时,开灌水

    六个比级,灌注细水泥浆液的水灰比可采用2、1、0.7、0.5四个 比级,灌注时由稀至浓逐级变换。开灌水灰比可根据工程地质情 况和灌浆要求确定,采用循环式灌浆时,普通水泥浆液的开灌水 灰比可采用5公路标准规范范本,细水泥浆液可采用2:采用纯压式灌浆时,开灌水

    灰比可采用2或单一比级的稳定浆液。 5.5.6遇洞穴、宽大裂缝、松散软弱地层等地质条件的雌幕灌浆 经试验验证后,可采用混合浆液、膏状浆液等灌注。其浆液的成 分、配比及灌注方法应通过室内浆材试验和现场灌浆试验确定。 5.5.7当采用多级水灰比浆液灌注时,浆液变换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灌浆压力保持不变,注入率持续减小,或注入率不变而 压力持续升高时,不得改变水灰比。 2当某级浆液注入量已达300L以上,或灌浆时间已达 [30 min,灌浆压力和注入率改变不显著时,应变换浓一级的水灰比。

    经试验验证后,可来用混合浆液、膏状浆液等灌注。其浆液的成 分、配比及灌注方法应通过室内浆材试验和现场灌浆试验确定 5.5.7当采用多级水灰比浆液灌注时,浆液变换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灌浆压力保持不变,注入率持续减小,或注入率不变而 压力持续升高时,不得改变水灰比, 2当某级浆液注入量已达300L以上,或灌浆时间已达 30min,灌浆压力和注入率改变不显著时,应变换浓一级的水灰比。 3当注入率大于30L/min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越级变浓。 5.5.8灌浆过程中,灌浆压力或注入率突然改变较大时,应立即 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 5.5.9灌浆过程的控制也可采用灌浆强度值法(GIN灌浆法),其 最大灌浆压力、最大单位注入量、灌浆强度指数、浆液配合比、 灌浆过程控制和灌浆结束条件等,应通过试验确定。

    ....
  • 建筑标准 技术标准
  • 相关专题: 水工  
专题: 纸箱包装标准 |装修工艺、技术 |建筑安全管理 |粉煤灰标准 |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