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116-2009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pdf

  • JGJ116-2009 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5.1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5-05
  • 发 布 人: tina0614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总结计划范文,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在砌体墙侧面浇筑或喷射一定厚度的钢筋混凝土,形成 墙的加固方法。

    2.1.8外加柱加固法

    在砌体墙垛探(柱)侧面增设钢筋混凝土柱,形成组合构件的 加固方法。

    reinforced concrete

    在原有的钢筋混凝土梁柱或砌体柱外包一定厚度的钢筋混 土门窗标准规范范本,扩大原构件截面的加固方法。

    在原有的钢筋混凝土梁柱或砌体柱外包角钢、扁钢等制成 构架,约束原有构件的加固方法,

    2.2.1 作用和作用效应

    V。一楼层的弹性地震剪力; S 一结构构件地震基本组合的作用效应设计值

    2.2.2材料性能和抗力

    fo、fko 材料现有的强度设计值、标准值; f、fk 加固材料的强度设计值、标准值:

    1加固方案应根据抗震鉴定结果经综合分析后确定,分别 采用房屋整体加固、区段加固或构件加固,加强整体性、改善构 件的受力状况、提高综合抗震能力。 2加固或新增构件的布置,应消除或减少不利因素,防止 高部加强导致结构刚度或强度突变。 3新增构件与原有构件之间应有可靠连接;新增的抗震墙 柱等竖向构件应有可靠的基础: 4加固所用材料类型与原结构相同时,其强度等级不应低 于原结构材料的实际强度等级。 5对于不符合鉴定要求的女儿墙、门脸、·出屋顶烟等易 倒塌伤人的非结构构件,应予以拆除或降低高度,需要保持原高 度时应加固。 3..0.2抗震加固的方案、结构布置和连接构造,尚应符合下列 要求: 1.不规则的现有建筑,宜使加固后的结构质量和刚度分布 较均匀、对称。 2对抗震薄弱部位、易损部位和不同类型结构的连接部位 其承载力或变形能力宜采取比一般部位增强的措施。 3宜减少地基基础的加固工程量,多采取提高上部结构抵 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措施,并应计人不利场地的影响。 4加固方案应结合原结构的具体特点和技术经济条件的分 析,采用新技术、新材料。 5加固方案宜结合维修改造、改善使用功能,井注意美观 6加固方法应便于施工:并应减少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现有建筑抗震加固设计时,地作用和结构抗囊验算应 合下列规定: 1当抗囊设防烈度为6度时(建造于V类场地的较高的画 筑除外,以及木构和土石墙房屋,可不进行截面抗囊验 但应符合相应的构造要求。 2加固后结构的分析和构件承载力计算,应符盒下列要求: 1结构的计算简图,应根据加固后的荷载、地震作用 和实际受力状沉确定:当加固启后结构刚度和重力荷 载代表值的变化分别不超过原来的10%和5%时, 应充许不计入地囊作用变化的影响;在条状突出的 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的坡、河岸和边 坡边缘等不利地段,水平地作用应按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抗设计规范》GBS11的规定乘以增大 系数 1.1~1.6; 2)结构构件的计算截面面积,应用实际有效的截面 面积; 3)结构构件承载力验算时,应计入实际荷载偏心、结 构构件变形等造成的附加内力;并应计入加固后的 实际受力程度、新增部分的应变滞后和新旧部分协 同工作的程度对承载力的影响。· 3当采用楼层综合抗黛能力指数进行结构抗震验算时,体 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应根据房屋加固后的状态取值,加适 层综合抗囊能力指数应大于1.0,井应防止出现新的综含抗 力指数突变的楼层。采用设计规范方法验算时,也应防止加 出现新的层间受剪承载力突变的楼层。 4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方 行抗震验算时,宜计入加固后仍存在的构造影响,并应符合 #要求: 对于后续使用年限50年的结构,材料性能设计指标、地震 目、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应按

    3.0.4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对于后续使用年限5年的结构,材料性能设计指标、地震 作用、地震窄用效应调整、结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应按

    国家现行设计规范、规程的有关规定执行;对于后续使用年限少 于50年的结构,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GB50023规定的A、B类建筑结构,其设计特征周期、原结构 构件的材料性能设计指标、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等应按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的规定采用,结构构件的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采用下列“抗震加固的承载力调整系 数”替代: 1A类建筑,加固后的构件仍应依据其原有构件按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规定的*抗震鉴定的承 载力调整系数”值采用;新增钢筋混凝土构件、砌体墙体可仍按 原有构件对待。 2B类建筑,宜按现行国家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值采用。 3.0.5加固所用的橱体块材、砂浆和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钢筋、 钢材的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的有关规定,其他各种加适固材料和胶粘剂的性能指标 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3.0.6抗震加固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抗慧加固的施工应符合下列

    ,1应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损伤原结构构件。 2发现原结构或相关工程隐蔽部位的构造有严重缺陷时, 应会同加固设计单位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后方间继续施工。 3对可能导致的倾斜、开裂或局部倒塌等现象,应预先采 取安全措施。

    4.0.1本章适用于存在软弱土、液化土、明显不均匀土层的抗 震不利地段上的建筑地基和基础。不利地段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划分。 4.0.2抗震加固时,天然地基承载力可计入建筑长期压密的影 响,并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规定的 方法进行验算。,其中,基础底面压力设计值应按加固后的情况计 算,而地基土长期压密提高系数仍按加固前取值。 4.0.3当地基竖尚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作下列处理: 1当基础底面压力设计值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10%以 为时,可采用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措施。 2当基础底面压力设计值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0%及以 上时或建筑已出现不容许的沉降和裂缝时,可采取放大基础底面 积.加固地基或减少荷载的措施。 4.0.4当地基或桩基的水平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作下列 处理: 1 基础顶面、侧面无刚性地坪时,可增设刚性地坪。 ,·2沿基础顶部增设基础梁,将水平荷载分散到相邻的基 础上。 4.0.5液化地基的液化等级为严重时,对乙类和丙类设防的建 筑,宜采取消除液化沉降或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 谱施;液化地基的液化等级为等时,对乙类设防的B类建筑 宜采取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播施。 4.0.6为消除液化沉降进行地基处理时,可选用下列措施: 1桩基托换:将基础荷载通过桩传到非液化上上,桩端

    1当基础底面压力设计值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10%以 时,可采用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播施。 2当基础底面压力设计值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0%及以 二时或建筑已出现不容许的沉降和裂缝时,可采取放大基础底面 识,加固地其或减少荷裁的措施

    4.0.4当地基或桩基的水平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作

    1基托换:将基础荷载通过桩传到非液化上上,桩端 不包括桩尖)伸入非液化土中的长度应按计算确定,且对碎石

    土,砾、粗、中砂,坚硬黏性土和密实粉土尚不应小于0.5m 对其他非岩石土尚不宜小于1.5m。 2压重法:对地面标高无严格要求的建筑,可在建筑周围 堆土或重物,增加覆盖压力。 3覆盖法:将建筑的地坪和外侧排水坡改为钢筋混凝土整 体地坪。地坪应与基础或墙体锚固,地坪下应设厚度为300mm 的砂砾或碎石排水层,室外地坪宽度宜为4~5m。 4排水桩法:在基础外侧设碎石排水桩,在室内设整体地 坪。排水桩不宜少于两排,桩距基础外缘的净距不应小于1.5m。 5旋喷法:穿过基础或紧贴基础打孔,制作旋喷桩。桩长 应穿过液化层并支承在非液化土层上。 4.0.7对液化地基、软土地基或明显不均匀地基上的建筑,可 采取下列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措施: 1提高建筑的整体性或合理调整荷载。 2加强圈梁与墙体的连接。当可能产生差异沉降或基础理 深不同且未按1/2的比例过渡时,应局部加强圈梁。 :3用钢筋网砂浆面层等加固砌体墙体

    5.1.1本章适用于砖墙体和块墙体承重的多层房屋,其适用 的最大高度和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GB50023的有关规定。 5.1.2砌体房屋的抗震加固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同一楼层中,自承重墙体加固后的抗震能力不应超过承 重墙体加固后的抗震能力。 2对非刚性结构体系的房屋,应选用有利于消除不利因素 的抗震加固方案;当采用加固柱或墙垛,增设支撑或支架等保持 非刚性结构体系的加固措施时,应控制层间位移和提高其变形 能力。 3 当选用这段加固的方案时,应对楼梯间的墙体采取加强 施。 5.1.3当现有多层砌体房屋的高度和层数超过规定限值时,应 采取下列抗震对策: 1当现有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超过规定而层数不超过规 定的限值时,应采取高于一殿房屋的承载力且加强墙体约束的有 效措施。 2当现有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超过规定限值时,应改变结 构体系或减少层数:乙类设防的房屋,也可改变用途按内类设防 使用,并符合丙类设防的层数限值;当采用改变结构体系的方案 时,应在两个方尚增设一定数量的钢筋混凝土墙体,新增的混凝 上墙应计入竖向压应力滞后的影响并宜承担结构的全部地震 作用。 3当内类设防且横墙较少的房屋超出规定限值1层和3m

    以内时,应提高墙体承载力且新增构造柱、圈梁等应达到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对横墙较少房屋不减少 层数和高度的相关要求。

    5.1.4加固后的楼层和墙段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应按下列公 式验算:

    B, nbryzB

    中β一加固后楼层或墙段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n一一加固增强系数,可按本规程第5.3节的规定确定; &一一楼层或墙段原有的抗震能力指数,应分别按现行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规定的 有关方法计算; 、一分别为体系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应根据房 屋加固后的状况,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 定标准》GB50023的有关规定取值。 5.1.5墙体加固后,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屋加固后的状况,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 定标准》GB50023的有关规定取值。 5.1.5墙体加固后,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规定只选择从属面积较大或竖向应力较小的墙段进行抗 震承载力验算时,截面抗霆受剪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验算:

    5.1.5墙体加固后,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式中V一 墙段的剪力设计值: 7一 墙段的加固增强系数,可按本规程第5.3节的规定 确定; VRo 墙段原有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可按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对砌体墙的有 关规定计算;但其中的材料性能设计指标、承载 力抗震调整系数,应按本规程第3.0.4条的规定 采用。

    .2.1房屋抗震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宜选择下列加固方法:

    5当圈梁设置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应增设圈梁;外墙圈梁 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内墙圈梁可用钢拉杆或在进深梁端加锚 杆代替;当采用双面钢筋网砂浆面层或钢筋混凝土板墙加固且 在上下两端增设配筋加强带时,可不另设圈梁。 6当预制楼、屋盖不满足抗震鉴定要求时,可增设钢筋混 凝土现浇层或增设托梁加固楼、屋盖,钢筋混凝土现浇层做法应 符合本规程第7.3.4条的规定。 5.2.3对房屋中易倒塌的部位,宜选择下列加固方法:: 1窗间墙宽度过小或抗震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增设钢筋 混凝土窗框或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板墙等加固。 2支承大梁等的墙段抗震能力不满足要求时,可增设砌体 柱、组合柱、钢筋混凝土柱或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板墙加固。 组合柱加固的设计与施工,可按本规程第9.3.3、9.3.4条的规 定执行: 3支承悬挑构件的墙体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宜在悬挑构件端 部增设钢筋混凝土柱或砌体组合柱加固,并对悬挑构件进行复核。 4隔墙无拉结或拉结不牢,可采用镶边、埋设钢夹套、锚 筋或钢拉杆加固;当隔墙过长、过高时,.可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 进行加固。 5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间和水箱间不符合鉴定要求时 可采用面层或外加柱加固,其上部应与屋盖构件有可靠连接,下 部应与主体结构的加固措施相连。 6出屋面的烟窗、无拉结女儿墙、门脸等超过规定的高度 时,宣拆除、降低高度或采用型钢、钢拉杆加固。 7悬挑构件的锚固长度不满足要求时,可加拉杆或采取减 少悬挑长度的措施。 5.2.4当具有明显扭转效应的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能力不满足要 求时,可优先在薄弱部位增砌砖墙或现浇钢筋混凝土墙,或在原 墙加面层;也可采取分割平面单元,减少扭转效应的措施。 一一凯右的宝斗墟房层和普涵黏士砌笠的墙厚不大王

    5.2.5现有的空斗墙房屋和普通黏土砖砌筑的墙厚不大于

    180mm的房屋需要继续使用时,应采用双面钢筋网砂浆面层 板墙加固。

    水泥砂浆和钢筋网砂浆面层

    1 水泥砂浆和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

    下列要求: 1钢筋网应采用呈梅花状布置的锚筋、穿墙筋固定于墙体 二;钢筋网四周应采用锚筋、插入短筋或拉结筋等与楼板、大 、柱或墙体可靠连接;钢筋网外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0mm, 网筋网片与墙面的空隙不应小于5mm 2面层加固采用综合抗囊能力指数验算时,有关构件支承 长度的影响系数应作相应改变,有关墙体局部尺寸的影响系数应 1.0。 3.2采用水泥砂浆面层和钢筋网砂浆面层加固墙体的设计, 应符合下列规定: 1 2面层的材料和构造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面层的砂浆强度等级,宜采用M10; 2)水泥砂浆面层的厚度宜为20mm;钢筋网砂浆面层 的厚度宜为35mm 3)钢筋网的钢筋直径宜为4mm或6mm;网格尺寸, 实心墙宜为300mm×300mm,空斗墙宜为200mm× 200mm; 4)单面加面层的钢筋网应采用6的L形锚筋,双面加 面层的钢筋网应采用6的S形穿墙筋连接;L形锚 筋的间距宜为600mm,S形穿墙筋的间距宜 ...为900mm;、 5)钢筋网的横向钢筋遇有门窗洞时,单面加固宜将钢

    4加固后砖墙体刚度的提高系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240 实心墙单面加固 240 k = two Tiko two 240 240 实心墙双面加固 Yk Tko two two 空斗墙双面加固 nk = 1. 67(nko = 0. 4)

    武中一 加固后墙体的刚度提高系数:

    3.3 面层加固的施工应符合下

    1面层宜按下列顺序施工:原有墙面清底、钻孔并用水冲 刷,·孔内燥后安设筋并铺设钢筋网,浇水湿润墙面,抹水泥 砂浆并养护,墙面装饰。 2原墙面碱蚀严重时,应先清除松散部分并用1:3水泥砂 浆抹面,已松动的勾缝砂浆应剔除。 3在墙面钻孔时,应按设计要求先画线标出锚筋(或穿墙 筋)位置,并应采用电钻在砖缝处打孔,穿墙孔直径宜比S形筋 大2mm,锚筋孔直径宜采用锚筋直径的1.5~2.5倍,其孔深宜 为100~120mm,锚筋插人孔洞后可采用水泥基灌浆料、水泥砂 浆等填实。 4铺设钢筋网时,竖向钢筋应靠墙面并采用钢筋头支起。 5抹水泥砂浆时,应先在墙面刷水泥浆一道再分层抹灰,

    4钢绞线网放双层布置并绷紧安装,竖问钢绞线网布置在 内侧,水平钢绞线网布置在外侧,分布钢绞线应贴向墙面,受力 钢绞线应背离墙面。 5聚合物砂浆抹面应在界面处理后随即开始施工,第遍 末灰厚度以基本覆盖钢绞线网片为宜,后续抹灰应在前次抹灰初 凝后进行,后续抹灰的分层厚度控制在10~~15mm。 6常温下,聚合物砂浆施工完毕6h内,应采取可靠保湿养 护措施;养护时间不少于7d;雨期、冬期或遇大风、高温天气 时,施工应采取可靠应对措施,

    1板墙应采用呈梅花状布置的锚筋、穿墙筋与原有砌体墙 连接:其左右应采用拉结筋等与两端的原有墙体可靠连接:底部 应有基础;板墙上下应与楼、屋盖可靠连接,至少应每隔1设 置穿过楼板且与竖向钢筋等面积的短筋,短筋两端应分别锚入上 卡层的板墙内,其铺固长度不应小子短筋直径的40错。 2板墙加固采用综合抗囊能力指数验算时,有关构件支承 长度的影响系数应作相应改变,有关墙体局部尺寸的影响系数应 取1.0。

    增设砌体抗震墙加固房屋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抗震墙的材料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应比原墙体实际强度等级高: 级,且不应低于M2.5; 2)墙厚不应小于190mm; 3)墙体中宜设置现浇带或钢筋网片加强:可沿墙高每 隔0.7~1.0m设置与墙等宽、高60mm的细石混凝 土现浇带,其纵向钢筋可采用396,横向系筋可采用 6,其间距宜为200mm;当墙厚为240mm或 370mm时,可沿墙高每隔300~700mm设置一层焊

    Ai = 1→i Ao

    (5. 3. 10)

    式中·i—增设抗震墙加固后第i楼层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 A第讠楼层中验算方向增设的抗震墙i墙段的在12 层高处净截面的面积: 一第i楼层第i墙段的增强系数;对黏土砖墙,无 筋时取1.0,有混凝土带时取1.12,有钢筋网片 时,240mm厚墙取1.10,370mm厚墙取1.08; n一第i楼层中验算方向增设的抗震墙道数。

    5.3.11增设砌体抗震墙施工中,配筋的细石混凝土带可在砌到 设计标高时浇筑,当混凝土终凝后方可在其上砌砖。 5.3.12采用增设现浇钢筋混凝王抗震墙加固砌体房屋时,应符 合下列要求: 1原墙体砌筑的砂浆实际强度等级不宜低于M2.5,现浇 混凝土墙沿平面宜对称布置,沿高度应连续布置,其厚度可为 140~160mm,混凝土强度等级宜采用C20;可采用构造配筋; 抗震墙应设基础,与原有的砌体墙、柱和梁板均应有可靠连 接。 2加固后:.横墙间距的影响系数应作相应改变;楼层抗震 能力的增强系数可按本规程公式(5.3.10)计算,其中,增设墙 段的厚度可按240mm计算,墙段的增强系数,原墙体砌筑砂浆 强度等级不高于M7.5时可取2.8,M10时可取2.5

    墙垛局部尺寸的局部影响系数应取1.0。

    5.3.14外加钢筋混凝士柱的设计,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外加柱的布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外加柱宜在平面内对称布置: 2)采用钢拉杆代替内墙圈梁与外加柱形成闭合系统时: 钢拉杆应符合本规程第5.3.17条的要求,钢拉杆用 量尚不应少于本规程第5.3.18条关于增强纵横墙连 接的用量规定; 3)内廊房屋的内廊在外加柱的轴线处无连系梁时,应 在内廊两侧的内纵墙加柱,或在内廊楼、屋盖的板 下增设与原有的梁板可靠连接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梁 或钢梁; 4)当采用外加柱增强墙体的受剪承载力时,替代内墙 圈梁的钢拉杆不宜少于2Φ16。 2外加柱的材料和构造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宜采用C20; 2)柱截面可采用240mm×180mm或300mm×150mm; 扁柱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36000mm,宽度不宜大于 700mm,厚度可采用70mm;外墙转角可采用边长 为600mm的L形等边角柱,厚度不应小于120mm; 3)纵向钢筋不宜少于4912,转角处纵向钢筋可采用 1212,并宜双排布置;箍筋可采用6,其间距宜为 150~~200mm,在楼、屋盖上下各500mm范围内的 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4)外加柱宜在楼层1/3和2/3层高处同时设置拉结钢 筋租销键与墙体莲接,亦可沿墙体高度每隔500mm 左右设置锚栓、压浆锚杆或锚筋与墙体连接。 3外加柱加固后,当抗震鉴定需要有构造柱时,与构造柱 有关的体系影响系数可取1.0;当抗震鉴定无构造柱设置要求 寸,楼层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5. 3. 14)

    式中nei 一 外加柱加固后第楼层抗震能力的增强系数; nmj一—第2楼层第i墙段外加柱加固的增强系数;砖墙 可按表5.3.14采用,但B类砖房的窗间墙,增强 系数宜取1.0; 第i楼层中验算方向有外加柱的抗震墙道数

    表5.3.14外加柱加固黏士砖墙的增强系数

    5.3.15外加柱的拉结钢筋、销键、压浆锚杆和锚筋应分别符合 下列要求: 1拉结钢筋可采用212钢解.长度不应小干1.5m.应紧 贴横墙布置;其一端应锚在外加柱内,另一端应锚入横墙的孔洞 内;孔洞尺寸宜采用120mm×120mm,拉结钢筋的锚固长度不 应小于其直径的15倍,并用混凝土填实。 2销键截面宜采用240mm×180mm,人墙深度可采用 180mm,销键应配置418钢筋和26箍筋,销键与外加柱必须 时浇筑。 3压浆锚杆可采用1根14的钢筋,在柱和横墙内的锚固 长度均不应小于锚杆直径的35倍;锚浆可采用水泥基灌浆料等, 锚杆应先在墙面固定后,再浇筑外加柱混凝土,墙体孔压浆前 拉采用压力水将孔洞冲刷干净。 ,,4锚筋适用于砌筑砂浆实际强度等级不低手M2.5的实心 砖墙体,并可采用2钢筋,锚孔直径可依据胶粘剂的不同取

    5.3.16后加圈梁的材料和构造,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5.3.16后加圈梁的材料和构造,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圈梁应现浇,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钢筋可 采用HPB235级或HRB335级热轧钢筋;对A类砌体房屋,7 度耳不超过三层时,顶层可采用型钢圈梁,采用槽钢时不应小于 [8,采用角钢时不应小于L75×6。 2圈梁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mm,宽度不应小于120mm; 圈梁的纵向钢筋,对A类体房屋,7、8、9度时可分别采用 498、410和412,对B类砌体房屋,7、8、9度时可分别采用 4910、412和414;箍筋可采用6,其间距宜为200mm;外加 柱和钢拉杆锚固点两侧各.500mm.范围内的箍筋应加密。 3钢筋混凝土圈梁与墙体的连接,可采用销键、螺栓、罐 栓或锚筋连接:型钢圈梁宜采用螺栓连接。采用的销键、螺栓 锚栓或锚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销键的高度官与圈梁租同,其宽度和锚入墙内的深 度均不应小于180mm:销键的主筋可采用48,箍 筋可采用邮;销键宜设在窗口两侧,其水平间距可 为1~2m; 2)螺栓和铺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2mm,铺入圈梁内的 垫板尺寸可采用60mm×60mm×6mm,螺栓间距可 为 1~1.2m 3)对A类砌体房屋且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低于M2.5 的墙体,.可采用M10~M16的锚栓。 5.3.17代替内墙圈梁的钢拉杆,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每开间均有横墙时,应至少隔开间采用2根2的钢 筋;当多开间有横墙时,在横墙两侧的钢拉杆直径不应小 于14mm。 2沿内纵墙端部布置的钢拉杆长度不得小手两开间:沿横 墙布置的钢拉杆两端应锚入外加柱、圈梁内或与原墙体锚固,但

    5.3.17代替内墙圈梁的钢拉杆,应符合下列量

    1当每开间均有横墙时,应至少隔开间采用2根2的钢 筋;当多开间有横墙时,在横墙两侧的钢拉杆直径不应小 于14mm。 2沿内纵墙端部布置的钢拉杆长度不得小于两开间;沿横 墙布置的钢拉杆两端应锚入外加柱、圈梁内或与原墙体锚固,但 不得直接锚固在外廊柱头上;单面走廊的钢拉杆在走廊两侧墙体

    上都应锚固。 3当钢拉杆在增设圈梁内锚固时,可采用弯钩或加焊 80mm×80mm×8mm的锚板埋入圈梁内;弯钩的长度不应小于 拉杆直径的35倍;锚板与墙面的间隙不应小于50mm 4钢拉杆在原墙体锚固时,应采用钢垫板,拉杆端部应加 焊相应的螺栓;钢拉杆在原墙体锚固的方形钢锚板的尺寸可按表 5. 3. 17 采用。

    3.17钢拉杆方形锚板尺寸(边长×)

    净;圈梁与墙体连接的孔洞应用水冲洗于净;混凝土浇筑前,应 浇水润湿墙面和木模板;锚筋和锚栓应可靠锚固。 2圈梁的混凝土宜连续浇筑,不应在距钢拉杆(或横墙) 1m·以内处留施工缝,圈梁顶面应做泛水,其底面应做滴水槽。 3钢拉杆应张紧,不得弯曲和下垂;外露铁件应涂刷防 锈漆。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

    6.2.4 女儿墙等易倒塌部位不符合鉴定要求时,可控

    5.2.3条的有关规定选择加固

    .3条的有关规定选择加固方法,

    厚度不应小于50mm。 3增设翼墙后,翼墙与柱形成的构件可按整体偏心受压构 件计算。新增钢筋、混凝士的强度折减系数不宜大于0.85;当 新增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比原框架柱高一个等级时,可直接按原强 度等级计算而不再计入混凝土强度的折减系数,

    图6.3.2增设墙与原框架柱的连接 (a)锚筋连接;(b)钢筋混凝土套连接

    6.3.3抗震墙和翼墙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原有的梁柱表面应凿毛,浇筑混凝土前应清洗并保持湿 润,浇筑后应加强养护。 2锚筋应除锈,锚孔应采用钻孔成形,不得用手凿,孔内 应采用压缩空气吹净并用水冲洗,注胶应饱满并使锚筋固定 牢靠。

    6.3.4采用钢构套加固框架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钢构套加固梁时,纵向角钢、扁钢两端应与柱有可靠 连接。 2钢构套加固柱时,应采取措施使楼板上下的角钢、扁钢

    可靠连接;顶层的角钢、扁钢应与屋面板可靠连接;底层的角 钢、扁钢应与基础锚固。 3加固后梁、柱截面抗囊验算时,角钢、扁钢应作为纵向 钢筋、钢缀板应作为箍筋进行计算体育标准,其材料强度应乘以规定的折 减系数。

    1钢构套加固梁时,应在梁的阳角外贴角钢(见图 6.3.5a),角钢应与钢缀板焊接,钢缀板应穿过楼板形成封闭 环形。 2钢构套加固柱时,应在柱四角外贴角钢(见图6.3.5b), 角钢应与外围的钢缀板焊接。 3钢构套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角钢不宜小于L50×6;钢缀板截面不宜小于 40mm×4mm,其间距不应大手单肢角钢的截面最 小回转半径的40倍,且不应大于400mm,构件两 端应适当加密:, 2)钢构套与梁柱混凝土之间应采用胶粘剂粘结

    图6.3.5钢构套加固示意 (a)加固梁:(b)加固柱

    4加固后按楼层综合抗震能力指数验算时,梁柱箍筋构造 的体系影响系数可取1.0。构件按组合截面进行抗震验算,加适 梁的钢材强度宜乘以折减系数0.8;加固柱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柱加固后的初始刚度可按下式计算:

    My = Myo +0. 7Aafayh

    式中M一 原柱现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对A、B类钢筋混 凝土结构给水排水标准规范范本,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 标准》GB50023的有关规定确定; Aa一一柱一侧外包角钢、扁钢的截面面积; fay一一角钢、扁钢的抗拉屈服强度; h一一验算方向柱截面高度。 3)柱加固后的现有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V, 柱加固后的现有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Vyo 原柱现有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对A、B类钢筋混 凝工结构,可按现行国家标《建筑抗震鉴定标 准》GB50023的有关规定确定; A 筒一柱截面内扁钢缀板的截面面积: fay一扁钢抗拉屈服强度; 5一扁钢缀板的间距。 6.3.6车 钢构套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加固前应卸除或大部分卸除作用在梁上的活荷载, 2原有的梁柱表面应清洗净,缺陷应修补,角部应磨出 小圆角。 3楼板凿洞时,应避免损伤原有钢筋。 4构架的角钢应采用夹其在两个方向夹紧,缀板应分段焊 接。注胶应在构架焊接完成后进行,胶缝厚度宜控制在 3~5mm

    ....
  • 建筑标准 技术标准
  • 相关专题:
专题: 公共安全标准 |港口水运施工组织设计 |镀铬标准 |纸箱标准 |钙镁磷肥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