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T 1335-2020 港口浮式起重机修理技术规范.pdf

  • JT/T 1335-2020  港口浮式起重机修理技术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4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10-10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港口水运,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h 盘式制动器制动摩擦片与制动盘轮缘的水平偏移量小于5mm。 i 盘式制动器基座的轴向位置,使制动盘厚度中心线的偏移量小于0.5mm。 j) 盘式制动器闭合状态时,摩擦片与制动盘之间的接触面积不小于70%。 k 带式制动器在自由状态时,制动带与制动轮之间的间隙为1mm~2mm。 1 块式制动器在自由状态时,制动带与制动轮之间的间隙为0.25mm~0.5m 制动器的制动力矩设定与图纸技术要求保持一致

    a)出现裂纹或制动摩擦面出现直径大于1.5mm、深度大于2mm且多于3处的气孔、砂眼、夹渣; b 制动轮缘(盘)厚度磨损大于设计厚度的30%。 6.7.2制动轮(盘)的摩擦面出现沟痕、磨痕深度大于1.50mm时,应修复。修复后其表面粗糙度应达 到GB/T1031一2009中Ra3.2μm,表面硬度不应低于HRC40~HRC45,在2mm深处的硬度不应低于 HRC35。修复的制动轮,其径向圆跳动和端面圆跳动公差值应符合设计要求或达到GB/T1184—1996 中的9级精度。

    .7.3修复或更换的制动轮(盘)安装时.应满足

    更换的制动轮(盘)符合设计要求; 铸造的制动轮(盘)无裂纹、砂眼、气孔等缺陷,对锻造或钢板割制的制动轮(盘),无表面裂纹 和影响使用性能的内部夹层等缺陷; 制动盘做静平衡,静平衡使制动盘在其外径上的偏心残留量小于下列两值中的较大值: 0.005kg、制动盘和相匹配轮毂等附件质量的0.2%; 修复后制动轮(盘)符合设计要求和JB/T7019的规定

    设备标准6.8开式齿轮、齿圈(齿条)传动

    6.8.1 由传动齿轮、齿圈(齿条)驱动的机构,其传动齿轮、齿圈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齿轮应更换: a) 裂纹; b) 断齿或两相邻的轮齿局部破碎; c) 齿面点蚀损坏达啮合面的10%,且深度达原齿厚的5%; d) 齿厚磨损量达到原齿厚的15%; e 轮齿齿面硬化层磨损量达设计硬化层厚度的85%; f 驱动齿轮内孔或键槽磨损,齿圈定位铰制孔螺栓出现开裂或塑性变形 6.8.2 由传动齿轮、齿圈(齿条)驱动的机构,其传动齿轮、齿圈出现齿面因碰、擦产生局部塑性变形 时,齿轮应修复平整。 6.8.3 修理或更换的齿轮、齿圈(齿条)安装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a 齿轮、齿圈(齿条)符合设计要求; b 相邻齿块在接缝处使用齿形样板检查齿形及节距,齿块接缝处节距偏差为±0.5mm,样板齿数 为5个轮齿长度; 齿面的接触斑点沿齿轮齿长方向和齿高方向符合设计规定; d) 齿轮副的最小法向侧隙、最大法向侧隙符合设计规定; e 驱动齿轮与齿条的啮合接触面大于65%,间隙均匀; f 驱动齿轮副的齿面接触斑点沿轮齿方向不小于50%,沿齿高方向不小于40%; 8) 连接螺栓紧固力矩符合设计要求; h) 使用制造商规定的润滑油充分润滑:

    )动载试验时传动平稳

    6.9.1销针、销齿轮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更换: a)销针、销齿轮磨损量超过设计尺寸的5%时; b)销针、销齿轮有裂纹或永久变形时。

    a 更换的零件符合设计要求; 保证所有销齿轮与销针同时啮合,销针、销齿轮节圆相切; 销齿轮与销针啮合长度不小于70%:

    6.10.1箱体和箱盖出现裂纹应进行焊补修复或更换。修复或更换的箱体和箱盖装配后其间隙应不 大于0.03mm,且无泄漏 6.10.2轴承箱体接合面的配合处磨损在0.03mm以内时,宜用电镀、刷镀方法修复;磨损严重宜用焊 补镗削的方法修复,且应符合设计要求。 6.10.3轴承滚动体或座圈上出现磨损条纹、疲劳剥落、氧化痕迹,内、外圈出现裂纹,隔离环或转动圈 边缘损伤,径向间隙增大(滚珠轴承大于0.2mm、滚柱轴承大于0.25mm)等,应更换轴承。更换的轴承, 轴与轴承装人箱体后应留有0.10mm~0.30mm的轴向窜动量。 6.10.4装配修复或更换的圆柱齿轮,其齿面接触斑点沿齿长方向不少于50%~60%,沿齿高方向不 少于40%~50% 6.10.5圆柱齿轮减速器箱体的轴承孔中心距极限偏差及轴承孔中心线平行度公差应符合 GB/T10095.1、GB/T10095.2的规定。 6.10.6轴承孔中心线应与箱盖、箱体剖分面重合,其偏差不应大于0.3mm。 6.10.7圆柱齿轮副修复或更换安装后,其齿轮副侧隙应符合设计要求。 6.10.8装配修复或更换的圆锥齿轮,其齿面接触斑点沿齿长方向不少于35%~65%,沿齿高方向不 少于40%~70% 6.10.9圆锥齿轮副修复或更换安装后,其锥齿轮副法向侧隙和轴交角极限偏差应符合GB/T11365 的规定与设计要求。 6.10.10装配修复或更换的蜗杆、蜗轮,其接触面积的百分比应符合设计规定。 6.10.11蜗杆副修复或更换安装后,其传动中心距极限偏差、传动轴交角极限偏差、传动中间平面极 限偏差、传动侧隙、蜗杆轴向齿距极限偏差、蜗轮齿距极限偏差应符合GB/T10089的规定与设计要求。 6.10.12修复的蜗杆副经磨合运转300h~600h后,应更换设计规定的润滑油。运行间隔2000h~4000h 或最长不应超过12~18个月应及时对润滑油品进行化验,化验结果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更换润滑油。 6.10.13修复的蜗杆减速器轴承座孔中心线与剖分面的不重合度不应小于0.02mm,轴承座孔中心线 与其端面的垂直度为0.05mm。 6.10.14装配后的蜗杆减速器,其蜗轮轴窜动量在0mm~0.50mm之间。 6.10.15减速器修复后,其噪声、轴承处温升、渗漏现象、理论中心线与实际中心线在安装时的偏差值 应符合GB/T15361的规定。 6.10.16修复或更换的减速器,安装要求如下: a)搬运时应对减速箱安装底面进行保护;

    6.10.16修复或更换的减速器.安装要求如

    0.02mm/m~0.05mm/m为一级分档的水平仪测量箱体的水平延伸部分。调整中心高度应使 用垫片,水平位移宜用干斤顶或螺母或螺栓来完成。平行位移和角度偏差的测量应同时转动 联轴器毂盘,符合设计规定。调整完毕,减速器的底座定位块应牢固可靠。调整垫片应少于3 片宜用不锈钢垫片

    6.11.1齿式联轴器

    a) 裂纹; 断齿; c 联轴器轴孔与轴伸之间松动,键槽磨损,键松动; d)半联轴器的连接螺栓孔磨损严重,连接螺栓有裂纹或塑性变形; e 齿厚磨损量达设计齿厚的15%。 6.11.1.2更换件装配时,半联轴器端面与轴伸中心线的垂直度应控制在0.03mm~0.05mm之间,外齿 轮轴套和轴端配合应符合GB/T1801—2009中H7/n6或H7/16和H7/s6的要求;半联轴器的连接螺栓应 采用六角头铰制孔螺栓,螺栓孔应配对铰孔,配合应符合GB/T1801一2009中H8/n6或H8/k6的要求。 6.11.1.3半联轴器的相对端面圆跳动量和相对径向圆跳动的偏差应小于0.02mm。 6.11.1.4联轴器的润滑油应每6个月更换一次,应无泄漏

    6.11.2梅花形联轴器

    6.11.2.1梅花形联轴器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更换弹性元件或半联轴器或整个联轴器: a 弹性元件老化,出现裂纹,应更换弹性元件; b) 凸缘开裂、磨损或变形; c 联轴器轴孔与轴伸之间出现松动,键槽磨损,键松动, 6.11.2.2联轴器轴孔的中心偏差及联轴器的端面间隙,应符合设备的技术文件要求。若无要求,应 符合下列规定: a 两轴的许用轴向位移为2.0mm~5.0mm; 许用径向位移为0.8mm~1.8mm; 许用角位移为1.0°~~2.0°

    6.11.3联轴器的校正

    6.11.3.1联轴器校正应符合下列规定: 使联轴器轴孔与轴伸的中心线重合,轴径与联轴器外圆圆柱度偏差符合技术要求,联轴器端 面与轴线垂直度偏差符合技术要求; 使两侧轴伸同步旋转,保持测点在两联轴器上的相对位置不变;一 C 校正调整顺序为调整垂直方向使端面平行、径向中心线对齐,然后调整水平方向轴伸倾斜及 偏移,调整完毕做复核检测; d 测量联轴器端面间隙时,使两侧轴伸窜动到端面间隙为最小的位置。 6.11.3.2修复或更换的联轴器安装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每套联轴器安装时,与拆卸时钢印位置一致; b) 刚性联轴器装配时,两轴线的径向位移小于0.03mm; ) 弹性联轴器装配时,两轴线的径向位移和轴向位移小于0.05mm,角度位移小于0.12mm;

    性、齿式联轴器装配时,其配合精度符合技术要习

    .12.1 中心回转轴承磨损量达到设计规定时,应更换。 12.2 更换后的中心回转轴承安装要求如下: a) 中心回转轴承与设计要求的规格相一致; b) 在起重机制造商的指导下或由其指定的服务工程师进行安装: c 中心回转轴承无轴向窜动和转动; d) 安装前后,中心回转轴承充分润滑; 安装后.中心回转轴承转动灵活

    6.13.1 滚轮与反滚轮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更换: 裂纹或踏面有砂眼、气孔、夹渣; b) 踏面有多于5处麻点; c) 踏面有剥离、擦伤; d) 因磨损或其他缺陷,踏面厚度减少量超过设计规定; e) 轮缘厚度磨损量超过设计厚度的40%; f) 轮缘厚度弯曲变形超过设计厚度的20%; g) 轮缘折断。 6.13.2 滚轮与反滚轮轴承出现卡滞应修理。 6.13.3 修理或更换滚轮和反滚轮及其部件,安装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a) 符合设计要求; b) 反滚轮更换时,反滚轮与轨道平面呈直线接触,其间隙符合设计要求; c) 安装前后,滚轮与反滚轮中的轴承充分润滑; d) 安装后.滚轮与反滚轮转动灵活

    6.14轨道与轨道压板

    6.14.1轨道、轨道压板与压板螺栓出现裂纹时,应更换。 6.14.2轨道踏面和侧面磨损大于3mm时,应更换,更换后的轨道应符合设计要求。 6.14.3更换后的轨道端面应对齐,端面的间隙不超过0.5mm,相邻两根轨道的高低差不超过0.5mm; 轨道平面的高低差不超过1/1000(即1mm/1m),整圈最大高度差不超过3mm;轨道直径公差不超过 ±3mm,半径公差不超过2mm。

    .15.1 液压缓冲器及部件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修理或更换: a) 无法正常复位; b) 柱塞表面损伤; c) 缸体开裂或产生永久变形; d) 内泄漏超过设计规定,缓冲失效; e 外泄漏; f) 异常冲击或噪声;

    15.1 液压缓冲器及部件出现下列情况 a) 无法正常复位; b) 柱塞表面损伤; c) 缸体开裂或产生永久变形; 2 内泄漏超过设计规定,缓冲失效; ? 外泄漏; f) 异常冲击或噪声:

    g 缓冲座发生塑性变形或开裂。 6.15.2 修理或更换后的缓冲器及部件应满足以下要求: a) 符合设计技术要求; b) 极限位置,缓冲器柱塞头部与缓冲座间的间隙控制在设计要求范围内; C 修复后的缓冲器其压缩和复位灵活、平稳、缓冲有效

    7.1.1滚动轴承出现下列情况之

    .1.1 滚动轴承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更换: 内、外圈或滚动体工作面上出现磨损条纹、剥落、坑陷、凹陷、刮痕、裂纹、过热退火; b) 保持架出现缺口、边缘损伤、裂纹、碰套、漏铆、铆偏、铆松; c) 内外圈磨损量大于0.3mm; d) 径向游隙极限数值超过技术规定; e 滚动体出现缺损或不足。 7.1.2 滚动轴承修复或更换后应无锈蚀。 7.1.3滚动轴承装配应符合技术文件中的有关规定

    7.2滑动轴承(轴套)

    .2.1滑动轴承(轴套)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更换: a 内外圈配合面疲劳剥落、因过热而退火、有明显的氧化或咬伤的痕迹: b) 裂纹、断裂或明显变形; C 内外圈配合面磨损量达到设计直径的2%。 .2.2 更换或修理后的滑动轴承(轴套)安装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a 与配合件接触面大于轴套工作面的60%; b) 与滑动轴承座接触面斑点均布于轴套工作面: C 滑动轴承(轴套)在轴承座中无轴向窜动和转动; d 滑动轴承(轴套)装配后,油孔、油路畅通

    7.3.1 关节轴承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更换: a) 关节轴承断裂; b) 工作面磨损失效,动作时存在串动: c 内外圈与安装孔或销轴出现相对转动; d) 转动时出现卡滞、抖动、摩擦异响。 7.3.2 更换后的关节轴承安装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关节轴承及其与关节轴承配合的内孔和销轴的尺寸和圆度公差满足设计要求; 更换后的关节轴承,转动时灵活; 关节轴承装配后,油孔、油路畅通

    .4.3油封更换后应有效防尘和无渗漏

    7.5.1传动轴出现表面裂纹应更换。

    a)传动轴转速在500r/min及以上,每米长0.15mm,全长0.3mm; b)传动轴转速低于500r/min,每米长0.25mm,全长0.5mm。 7.5.4传动轴出现塑性变形时,应更换。 7.5.5更换的传动轴应符合设计要求轴内润滑油道应畅通

    7.6.1销径磨损量达到设计直径的2%时,应更换。 7.6.2销配合面出现裂纹或缺陷时,应更换。 7.6.3销出现塑性变形时,应更换

    7.7.1键或键槽两侧磨损,应更换 7.7.2花键的配合表面,应无刻痕及擦伤,微小缺陷应修平。具有动配合的花键零件装配后,应能自 如地移动,不应有局部松紧不均现象。 7.7.3更换后.花键轴滑动部分表面硬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7.7.1键或键槽两侧磨损,应更换

    8.1.1液压元件修复后,液压控制阀的压力调定值应符合设计规定:工作液品种及油量应符合设计规定 8.1.2液压系统应按设计规定进行性能试验,液压系统的耐压试验应符合设计规定。 8.1.3进行系统压力试验时,液压系统管路及接头应无异常。

    3.2.1 液压泵工作时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修理或更换: a) 异常振动或噪声; b) 泵内泄严重,过热、油温过高(虽然系统控制元件正常); c 轴封失效,泄漏严重; d) 变量机构失灵(对于变量柱塞泵); e) 泵体开裂。

    8.3.1液压马达工作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修理或更换: 液压马达轴封损坏,外泄严重; b) 异常冲击或噪声; c 壳体开裂。

    .3.2修理或更换的液压马达应符合设计要求。

    8.4.1 液压缸出现下列情况之 a) 爬行; b) 冲击; ) 推力不足,速度不够或逐渐下降; d) 外泄漏; e) 内泄漏; f) 缸体损伤。 8.4.2 修复或更换的缸体内孔的圆度、圆柱度、直线度、表面粗糙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8.4.3 修复或更换的活塞外圆的圆度、圆柱度及活塞外圆与内孔的同轴度、活塞外圆表面粗糙度应符 合设计要求。 8.4.4修复或更换的缸盖装配处的内孔和外圆的圆度、圆柱度,内孔和外圆的同轴度,配合表面粗糙 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液压控制阀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修复或更换: 异常振动与噪声; b) 泄漏; c) 换向失效; d)电磁铁过热或烧毁

    液压控制阀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修复或更换: 异常振动与噪声; b) 泄漏; c) 换向失效; d)电磁铁过热或烧毁

    8.6.1.1金属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修复或更换: a)表面大面积锈蚀、剥落或管夹固定部位磨损、锈蚀严重; b 表面有可见的裂纹、缺陷; 表面变形深度达管径的20%; d 表面有机械损伤,划痕深度达壁厚的10%; e) 连接接头失效, 8.6.1.2更换或修理的金属管及接头应符合GB/T3766的规定;更换的金属管应符合CB/T1102的 技术条件。 8.6.1.3金属管安装前应冲洗并达到系统设计的清洁度要求。

    a 表面龟裂、脱层; 扣压接头部位变形、渗油; c) 异常鼓胀。 8.6.2.2软管更换、安装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b)软管安装前冲洗并达到系统设计的清洁度要求。 8.6.2.3更换的软管应符合.JB/T8727的规定

    8.6.3.1管夹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修复或更换:

    8.6.3.1管夹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修复或更换: a) 卡座变形、开裂、缺失; b) 连接螺栓松动、缺失、变形; c 固定支座变形、开裂。 8.6.3.2更换或修理的管夹应符合GB/T3766的规定。

    8.7.1蒸能器出现损坏应更换,

    8.7.2更换的蓄能器应符合设计要求

    3.8.1 液压油箱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修理或更换: a) 外部端盖或内置式液压泵安装孔位密封老化或损坏,泄漏严重; b 箱体局部裂纹、缺陷、泄漏; 油液老化、变质严重,油箱需系统清理。 3.8.2修复或更换的油箱应符合设计要求

    过滤器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清洗或更换: a)滤芯变形或击穿; b)壳体油液渗漏; c 堵塞发讯器发出报警讯号

    8.10液位温度报警器

    液位温度报警器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更换: a 液位点或温度点无信号输出; b) 液位点或温度点输出信号不随相应液位或温度变化而改变; c) 液位或温度变化输出不灵敏; d)输出误差过大,

    液位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更换: 密封处渗漏: b) 输出不灵敏; 无液位; d) 指示误差大; 液位变化无信号输出

    加热器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更换: a)渗漏; b)工作失效; c)跳闸。

    8.13.1 水冷却器出现下列情况之 一时,应修复或更换: a) 管壁穿孔; b) 管壁破裂; c) 油液高温报警; d) 密封失效; e) 出现报警指示, 8.13.2 风冷却器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修复或更换: a) 流道管路渗漏或破裂; b) 密封失效; c) 油源高温报警; d) 风扇叶片破损; e) 电机失效。

    8.14液压元件和辅件的维修与安装

    液压元件和辅件的维修和安装应符合CB/T1102的规

    9.1.1润滑元件修复后,润滑控制阀的压力调定值应符合设计要求;润滑油品种及油量应符合设计 规定。 9.1.2润滑系统的管道压力试验应符合设计技术文件的规定,未规定时,双线式系统试验压力应为 系统工作压力的1.25倍,非双线式系统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试验压力下管道焊缝及连接处应无 异常。 9.1.3检查数量为全部管路和接头。 9.1.4检验方法为观察检查及检查施压记录。 9.1.5润滑系统管路及接头进行系统压力试验时应无显常

    . a)异常振动或噪声; 泵内泄严重,过热、油温过高(虽然系统控制元件正常); c 轴封失效,泄漏严重; d)泵体开裂。

    JT/T1335—20209.2.2修复或更换的润滑泵或补脂泵应符合设计要求9.3油位开关9.3.1油位开关出现低油位无报警时,应修复或更换。9.3.2修复或更换的油位开关应符合设计要求。9.4润滑换向阀9.4.1润滑换向阀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修复或更换:a)异常振动与噪声;b)泄漏;c)换向动作异常;d)液控异常。9.4.2修复或更换的润滑换向阀应符合设计要求。9.5分配器9.5.1分配器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修复或更换:a)分配器动作异常;b)指示调节装置指示杆处泄漏。9.5.2修复或更换的分配器应符合设计要求。9.6润滑管路9.6.1润滑金属管9.6.1.1润滑金属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修复或更换:a)表面大面积锈蚀、剥落或管夹固定部位磨损、锈蚀严重;b)表面有可见的裂纹、缺陷;c)表面变形深度达管径的20%;d)表面有机械损伤,划痕深度达壁厚的10%;e)连接接头失效。9.6.1.2修理或更换的金属管及接头应符合GB/T3766的规定。9.6.2润滑软管(胶管)9.6.2.1润滑软管(胶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更换:a)表面龟裂、脱层;b)扣压接头部位变形、渗油;c)异常鼓胀。JT9.6.2.2软管更换、安装时,应符合下列要求:a)弯曲半径符合供应商的安装要求;b)软管安装前经过清洗并达到系统设计的清洁度要求。9.6.2.3更换的软管应符合JB/T8727的规定。9.6.3润滑管夹9.6.3.1润滑管夹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修复或更换:a)卡座变形、开裂、缺失;14

    b)紧固螺栓松动、缺失、变形; c)固定支座变形、开裂。 9.6.3.2修理或更换的管夹应符合GB/T3766的规定。

    b)紧固螺栓松动、缺失、变形;

    10.1三相交流电动机

    0.1.1 三相交流电动机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修理或更换: a) 机座与端盖裂纹; b) 冷却风扇破损、变形、风道堵塞; c) 在额定负载状态下,电动机的负载电流超过额定值、异常气味、冒烟、温升异常; d) 电动机堵转或声响异常; 绝缘老化; 电动机轴承失效。 0.1.2 修复或更换的三相交流电动机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电动机的维修与验收符合交流电动机修理工艺指标和技术规范的要求。 b) 安装与验收符合GB50170的规定 C 变频调速专用三相异步电动机绝缘规范符合GB/T21707的要求或厂家标准。 d) 3个月以上未使用的电动机,在安装前清洁、检查润滑系统,检查电机保护和控制装置,校正至 符合技术要求;紧固电机螺栓,测量绝缘电阻符合规定,检查电动机的线路电压和接法符合铭 牌规定,电动机引出线与线路连接牢固,机壳接地可靠。 e 启动前转动电动机轴,转动灵活。 电动机运行平稳,无异常振动、杂声。 8) 电动机的启动、空载及额定电流均符合产品使用技术条件的要求。 h 电动机的噪声限值符合GB10069.3的规定 电动机温升稳定,相间和相对地的绝缘电阻不小于产品技术参数的规定, 风罩滤网表面清洁,进风正常。 k) 电动机轴承的润滑保养根据电动机铭牌要求执行;对于绝缘轴承,检查并确认绝缘轴承无 劳路。 每年检查电动机接线盒的密封性,盒内无尘土、异味。接线柱上做标记,根据标记检查紧固件 无松动。 0.1.3 修复或更换的电动机,安装要求如下: 搬运应对电动机及其安装底面进行保护。 6) 调整水平与电动机轴线对齐,这两项操作宜分别进行。 C 调整时,应以减速器为基准,电动机底座下的垫片应不超过3片,宜用不锈钢垫片。垂直位 移宜用垫片来调整,水平位移宜用千斤顶或螺母、螺栓来调整。平行位移和角度位移的测 量应同时转动联轴器毂盘,并满足技术要求的规定。调整完毕,电机的底座定位块应牢固 可靠

    0.1.1 三相交流电动机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修理或更换: a) 机座与端盖裂纹; b 冷却风扇破损、变形、风道堵塞; C 在额定负载状态下,电动机的负载电流超过额定值、异常气味、冒烟、温升异常; d) 电动机堵转或声响异常; ) 绝缘老化; f 电动机轴承失效。 0.1.2 修复或更换的三相交流电动机应符合下列要求: 电动机的维修与验收符合交流电动机修理工艺指标和技术规范的要求。 b) 安装与验收符合GB50170的规定 变频调速专用三相异步电动机绝缘规范符合GB/T21707的要求或厂家标准。 d) 3个月以上未使用的电动机,在安装前清洁、检查润滑系统,检查电机保护和控制装置,校正至 符合技术要求;紧固电机螺栓,测量绝缘电阻符合规定,检查电动机的线路电压和接法符合铭 牌规定,电动机引出线与线路连接牢固,机壳接地可靠。 e 启动前转动电动机轴,转动灵活。 电动机运行平稳,无异常振动、杂声。 8) 电动机的启动、空载及额定电流均符合产品使用技术条件的要求。 h 电动机的噪声限值符合GB10069.3的规定 电动机温升稳定,相间和相对地的绝缘电阻不小于产品技术参数的规定, 风罩滤网表面清洁,进风正常。 k 电动机轴承的润滑保养根据电动机铭牌要求执行;对于绝缘轴承,检查并确认绝缘轴承无 劳路。 每年检查电动机接线盒的密封性,盒内无尘土、异味。接线柱上做标记,根据标记检查紧固件 无松动。 0.1.3 修复或更换的电动机,安装要求如下: 搬运应对电动机及其安装底面进行保护。 b) 调整水平与电动机轴线对齐,这两项操作宜分别进行。 C 调整时,应以减速器为基准,电动机底座下的垫片应不超过3片,宜用不锈钢垫片。垂直位 移宜用垫片来调整,水平位移宜用千斤顶或螺母、螺栓来调整。平行位移和角度位移的测 量应同时转动联轴器毂盘,并满足技术要求的规定。调整完毕,电机的底座定位块应牢固 可靠

    排除线路、连接、参数设置等外部故障后,确认为交流变频器元件故障时,应更换元件 应定期检查交流变频器,冷却风扇、仪表、指示灯应工作正常,出现异常应及时检修。 交流变频器的供电装置、调节控制反馈单元、触发单元装置、保护装置、主电路接口板等出现

    故障时,应修理或更换。 10.2.4出现接地故障时,应用接地电阻测试仪分段检查外部线路、电动机,排除外部故障后,绝缘栅 双极型晶体管(IGBT)出现异常时应更换。 10.2.5每台交流变频器应定期检修。 10.2.6交流变频器检修时,应符合供应商的相关规定

    10.3.1高压动力电缆绝缘发生老化应修复或更换。 10.3.2高压动力电缆运行中,绝缘电阻迅速下降应修复或更换, 10.3.3高压动力电缆修复或更换后的验收应符合GB50168的规定 10.3.4更换后的悬挂用柔性电缆应满足相应的设计技术标准

    0.4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和上位机(人机交Z

    10.4.1PLC出现故障时

    0.4.1PLC出现故障时,按使用说 书和设计要求进行维修或更换。 0.4.2上位机出现故障时,按使用说明书和设计要求进行维修或更换。 0.4.3PLC和上位机出现通信故障时,应检查其参数配置、通信线路及通信模块,并检修、更换。

    0.4.1PLC出现故障时,按使用说明书和设计要求进行维修或更换。 0.4.2上位机出现故障时,按使用说明书和设计要求进行维修或更换。 0.4.3PLC和上位机出现通信故障时,应检查其参数配置、通信线路及通信模块,并检修、更换

    电器出现故障时,按使用说明书和设计要求维修

    1.1整机限位出现故障时,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1.1整机限位出现故障时,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1.2力矩限制器出现以下状况时,立即修理或更换,并满足如下要求: a 排除风浪和船舶运动的影响,吊钩重量实际显示数值与设定值相差超过5%,应重新设定,使 其误差小于5%。 b) 吊钩负荷信号丢失 压力容器标准,检查相应吊钩负荷传感器及其线路,修理或更换后应有效、可靠,符合设 计要求。 C 力矩限制系统宜一年校正一次。负荷传感器校正应采用三个负载工况(空载、半额定载荷及 额定负载)进行负荷传感器的曲线设定。吊钩额定载荷大于或等于500t时,应采用超过3点 的多点校正。校正时,实际重量与显示读数之间的偏差应小于5%。 1.3所有紧急停止按钮应有效、可靠,符合设计要求,否则应立即予以更换

    重大修复或更换后的验收应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实施,维修后应编制相 大纲,并按大纲的规定进行试验

    检验港口浮式起重机各工作机构、主要结构件、电气系统及液压系统、安全保护装置等在 试验下的工作性能及承载能力,应符合设计要求

    验证港口浮式起重机的承载能力.应符合设计规定

    12.5试验报告及验收

    12.5.1试验结束后,应出具试验报告;检验员、验船师应签字确认;任何特殊事项,应备注在试验报 告中。 12.5.2试验结束后,吊钩与钢丝绳接触的表面应进行打磨,满足磁粉检测(MT)表面探伤的要求后, 重新油漆。 2.5.3港口浮式起重机维修后的验收应满足本标准第4章~第11章的要求,性能参数应达到试验 大纲的规定

    12.5.1试验结束后,应出具试验报告;检验员、验船师应签字确认;任何特殊事项,应备注在试验报 告中。 12.5.2试验结束后,吊钩与钢丝绳接触的表面应进行打磨,满足磁粉检测(MT)表面探伤的要求后 重新油漆。 2.5.3港口浮式起重机维修后的验收应满足本标准第4章~第11章的要求,性能参数应达到试验 大纲的规定

    JT/T13352020

    给排水工艺、技术[1] GB/T3811一2008起重机设计规范 [2] GB 6067.1—2010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1部分:总则 [3] GB/T 18453—2001 起重机维护手册 [4] GB/T 20776—2006 起重机械分类 [5] GB/T 23723.1—2009 起重机安全使用第1部分:总则 [6] GB/T 23724.12009 起重机 检查第1部分:总则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林业标准 |焊接标准 |医疗器械标准 |闸阀标准 |工程技术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