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S/T 241-2020 航道整治工程水下检测与监测技术规程.pdf

  • JTS/T 241-2020  航道整治工程水下检测与监测技术规程.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2.1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1-05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港口水运,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3.1检测与监测成果应包括检测原始资料、阶段性的监测报告和最终的检测与监 报告

    报告, 3.3.2检测原始资料应包括检测原始数据及其他相关数据,并附工作记录,工作记录表 宜符合附录A与附录B的有关规定 3.3.3阶段性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内容、简要的监测方法介绍、阶段性监测成果等内容

    3.3.2检测原始资料应包括检测原始数据及其他相关数据,并附工作记录,工作记录表 宜符合附录A与附录B的有关规定:

    隧道标准规范范本价段性监测报告应在施工过程中及时编写提交

    航道整治工程水下检测与监测技术规程(JTS/T 2

    .3.4检测(监测)报告应由检测(监测)人员、校核人员签学,经报告批准人审核签发, 并加盖检测与监测机构的公章或检测与监测专用章:检测(监测)报告封面、靠样式应 符合附录C的有关规定,报告正文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项目及检测(监测)概况; (2)检测(监测)方法及使用的仪器设备、人员组成; (3)检测(监测)资料分析; (4)技术指标、判断依据及检测(监测)成果综述; (5)检测(监测)结论; (6)需要说明的事项及必要的附图和附表; (7)检测(监测)、审核、签发人员的签名; (8)检测与监测机构的相关资质

    4水下检测与监测的主要方法

    4水下检测与监测的主要方法

    4.1.1水下检测与监测可采用声学、光学、机等设备和人工探摸,主要检测与监测方法 可参照表4上确定

    表4.1.1水下检测与监测主要方法

    (1)水下目标的高程变化选用单波束或多波束测深法; (2)具有空间结构的近场目标选用三维扫描声呐扫测法; (3)结构和尺寸已知的预制目标的实时监测选用超短基线检测法; (4)结构和尺寸已知的预制目标实时监测的辅助手段选用基于浮标和卫星定位的轨 迹法; (5)高程特征或声反射特性变化明显的水下目标的事后检测选用侧扫声呐扫测法; 6)高程特征或声反射特性变化明显的近场目标的实时监测选用二维机械式扫描声 纳扫测法; (7)在流速较小、能见度较好的水域,属性或结构复杂的水下目标选用潜水探摸及水 下摄像检测法; (8)简单工况下浅点目标的发现或概略位置确定选用扫床检测法,

    站仪或卫星定位设备!

    航道整治工程水下检测与监测技术规程(JTS/T 2

    4.1.3.3声呐设备应配套声速测重单元 4.1.3.4固定、拖曳、坐底安装设备应配备支架、拖缆、绞架等设施: 4.1.4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时,应进行验证: 4.1.5检测成果图件编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S131)的有关 规定

    4.1.4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时,应进行验证,

    4.2.1单波束测深可用于河床的小比例尺地形调查和工程区的地形检测等

    4.2.1单波束测深可用于河床的小比例尺地形调查和工程区的地形检测等: 4.2.2单波束测深系统宜选用数字式单频或多频回声测深仪,同时配备导航及相关辅助 设备,考虑姿态影响时还应配备姿态传感器

    4.2.3单波束系统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4.2.3.1单波束换能器的安装宜采用挂式,宜距船首1/3~2/5船长处,并应避开螺 旋桨产生的气泡和涡流区域: 4.2.3.2支架安装应使换能器发射波束竖直向下,不得斜置;支架应有较好的刚度,避 免造成仪器抖动: 4.2.3.3不考虑姿态、航向等因素时,卫星定位接收机宜安装在换能器支架正上方,并 整免遮挡;考虑姿态、航向因素时,应严格测定各设备在船体坐标系下的相对位置关系:

    .2.4单波束测深作业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4.2.4.1测线布设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S131)的有关规

    定外,尚应满足下列要求: (1)测线布设有利于检测对象形状、结构的呈现,在确保安全情况下,主测线方向与 对象主轴垂直; (2)主测线间距根据成图比例尺要求选择,一般测线断面间隔不大于图上1.5cm.遇 吉构变化明显的地方加密布设; (3)检查线与主测线垂直相交,总长度不少于主测线的5%,且分布均勾

    4.2.4.2水位观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4.2.4.3单波束施测过程应满足下列要求,

    4.2.4.3单波束施测过程应满足下列要求

    (1)作业前对系统设置的投影参数、椭球体参数、坐标转换参数以及校准参数等数据 进行检查; (2)测量船保持勾速、直线航行,航向变化不大于5°/min,实际航线与计划测线的偏 离不大于测线间距的25%;航向变化超过5°/min或航线偏离大于测线间距的25%时,在 该区域反复加密扫测; (3)作业过程中实时记录船体的位置和姿态信息:

    还应包括姿态改正,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4.2.5.1声速改正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S131)的

    4水下检测与监测的主要方法

    定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1)温差变化较大水域,每间隔Ih~2h加测声速剖面,并及时修正声速参数: (2)当地有实测水文资料时,根据标准声速表进行声速修正,并在浅水区域,将测深 仪水深与测深板测量水深比对,微调修正声速参数; (3)入海口等水域加密声速剖面测量: 4.2.5.2吃水改正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S131)的有关规 定外,静吃水改正量应在作业前后分别测定一次,稳定载荷下静吃水变化超过5cm,应分 析原因,排除安装稳定性因素

    4.2.6单波束测深成果应包括下列内容

    (1)水下地形图或水深图 (2)检测断面图; (3)检测(监测)报告:

    4.3.1多波束测深可用于河床地形调查、铺排范围、方量、建筑物表面坡度等内容的检测 与监测, 4.3.2航道整治工程检测与监测,宜选用高分辨率浅水型多波束测深系统,并应符合下 列规定, 4.3.2.1多波束测深系统的性能应满足水下目标检测的要求,测点密度不应低于目标 最小可辨单元尺寸, 4.3.2.2所选导航、定位、测姿、测向等附属设备的性能,应满足检测精度的需要, 4.3.3多波束测深系统安装检校、测线布设、外业施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多波束 深系统测量技术要求》(JT/T790)的有关规定: 4.3.4多波束测深数据处理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多波束测深系统测量技术要求》 JT/T790)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4.3.4.1多波束测深数据处理完后,应对其进行内外符合比测, 4.3.4.2处理后的测深数据应以网格图或三维谊染图形式呈现床表地形,成图分辨率 不应低于1/2检测自标尺寸: 4.3.4.3根据地形图几何特征确定目标位置和边界范围,目标图上位置的标定误差不 应超过10倍最小成像单元尺寸: 4.3.4.4进行位置和距离检测时,应根据成图软件提供的工具至少量测3次,量测值 取算术平均值

    4.3.4.1多波束测深数据处理完后,应对其进行内外符合比测, 4.3.4.2处理后的测深数据应以网格图或三维谊染图形式呈现床表地形,成图分辨率 应低于1/2检测自标尺寸: 4.3.4.3根据地形图几何特征确定目标位置和边界范围,目标图上位置的标定误差不 立超过10倍最小成像单元尺寸: 4.3.4.4进行位置和距离检测时,应根据成图软件提供的工具至少量测3次,量测值 文算术平均值

    4.3.5多波束测深成果应包括下列内容:

    1)原始数据、所用到的过程数据、水深成果数据潮位、观测和改正资料:

    航道整治工程水下检测与监测技术规程(JTS/T 2

    (2)测量航迹图; (3)检测目标地形染图及量测结果; (4)检测(监测)报告

    4.4三维扫描声呐扫测

    .4.1三维扫描声呐可用于铺排搭接宽度实时监测以及各类水下目标的位置、范国

    4.4.2.1三维扫描声呐系统硬件部分应包括声呐头、云台、接线盒及数据传输电缆,并 银据需要配备定位、姿态传感器、罗经、表面声速剖面仪等硬件设备: 4.4.2.2三维扫描声呐系统软件部分应具备云台转动控制、声呐参数设置、采集数据 记录和显示、点云数据查看、距离和角度量测等功能, 4.4.2.3对点云数据进行编辑、拼接、三维染、特征提取、目标识别等处理时,可选择 点云后处理软件 国微点绘派巨医要

    4.4.3三维扫描声呐可采用载体挂或坐底安装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4.4.3.1载体航挂安装应配备专用声呐搭载装置.搭载装置受水流冲击

    寻影响声学图像识别,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具备上下位置调节功能的搭载装置,每次调整支架的下放深度后重新测定换育 器的吃水深度; (2)系统配置卫星定位罗经时,搭载装置设置标定线,使卫星定位罗经安装方向与换 能器旋转零方向重合

    4.4.3.2换能器应安装在噪声低且不易产生气泡的位置,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针对载体下方目标的检测任务,换能器竖直安装,并置于下方; (2)最小吃水处低于载体底部,并避免船体、电缆、支架等对声波的遮挡; (3)换能器的横向、纵向及向安装角度满足系统安装的技术要求,换能器转动中心 轴与竖直轴重合,扫描零方向与载体尾向重合; (4)采用眩挂安装时,系统换能器配备卫星定位、姿态、航向等传感器,基于严密坐标 转换计算换能器中心和各回波的地理坐标; (5)采用坐底式安装时,换能器中心绝对坐标通过铅锤法或超短基线声学定位法实 现绝对地理坐标的确定,定位精度优于米级: 4.4.3.3各传感器的安装及换能器安装、检校方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多波束测深 系统测量技术要求》(JT/T790)的有关规定: 4.4.4三维扫描声呐系统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4.4.4.1外业检测过程中,应精密测量换能器处的声速,在声场结构变化较快的水域 T

    4.4.4.2测站数和设站位置.应根据水下自标结构复杂性和检测要求合

    4水下检测与监测的主要方法

    测站扫描重叠率不应低于扫幅面积的10%,相邻两站不共线的同名标靶不应少于3组: 4.4.4.3每站扫描过程中,应根据扫描对象结构特点,合理选择换能器扫描仰角、扫描 速度和扫描模式,各参数的选择应保证测点精度和密度达到检测要求, 4.4.4.4实时监测时,测站位置的选择应沿作业面推进方向布设,测站间距可与作业 面步进距离相同, 4.4.4.5需进行绝对点坐标检测时,应辅助配备定位、姿态、罗经等传感器,安装时,应 精确校准换能器安装偏差和初始方位角: 4.4.5三维扫描声呐系统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4.4.5.1实时数据处理软件应具备目标检测功能,可根据水平角、俯仰角及斜距计算

    4.4.6三维扫描声呐系统成果应包括下列内容

    4.4.6三维扫描声呐系统成果应包括下列

    (1)三维扫描检测作业的测站分布图、单站数据三维谊染图、单站检测结果图及现块 己录日志; (2)检测(监测)报告

    4.5.1超短基线检测可用于水下目标的定位、软体排搭接宽度及范围的检测与监

    4.5.2超短基线定位系统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4.5.2.1超短基线测量系统硬件应包括1套水声换能器探头、若干个水声信标及信标 回收装置,以及配套的定位、姿态、罗经、表面声速仪等传感器设备: 4.5.2.2系统配套数据采集软件应具有换能器信号控制和回波、定位、姿态、航向等数 居的同步采集功能 4.5.3超短基线定位系统的安装与检校应符合下列规定, 4.5.3.1换能器应采用刚性较好的支架以挂式安装,安装位置应避开船体马达和易 产生气泡的区域, 4.5.3.2换能器各轴系应与船体坐标系平行,并与船体保持10cm以上间隔.探头人 水深度应大于2m: 4.5.3.3配套的定位、罗经、姿态传感器等设备的安装偏差校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多波束测深系统测量技术要求》(.JT/T790)的有关规定, 4.5.3.4超短基线换能器安装的横向偏差、纵向偏差和向偏差,宜采用圆走航法进 行动态校准

    4.5.3超短基线定位系统的安装与检校应符合下列规定

    4.5.3.5难以开展动态校准时.应借助特制校准杆进行校准,

    航道整治工程水下检测与监测技术规程(JTS/T 2

    4.5.4超短基线检测作业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4.5.4.1开机作业前应设置换能器安装偏角、人水深度、声速等参数,并应设置声呐 定位、姿态等传感器的端口参数 4.5.4.2作业前应对超短基线系统进行调试、校核,并将采集的数据与卫星定位测量 的数据进行比对: 4.5.4.3作业应在船周环境噪声小于65dB、海况小于3级、航速低于4kn条件下 进行, 4.5.5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4.5.5.1数据处理过程应包括声速改正、应答器的基阵坐标解算、应答器的船体坐标 系坐标解算和应答器的地理坐标计算等环节, 4.5.5.2每一个应答器应采集多组测量结果,按照3倍或2倍中误差准则剔除粗差 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的检测(监测)结果。 4.5.5.3对水下目标进行检测与监测时,应实时计算超短基线定位数据,并结合水下 目标宽度、形状信息,及时绘制目标在水下的位置和范围

    5.6超短基线定位系统资料应包括下列内

    (1)应答器与目标关系示意图; (2)定位成果图; (3)实际作业环境记录表; (4)检测(监测)报告

    4.6.2侧扫声呐系统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4.6.2.1侧扫声呐系统硬件组成应包括主机、换能器及附属拖缆等装备;并应随船配 套卫星定位设备,其平面定位精度应达到亚米级, 4.6.2.2随机软件应具有声呐控制、状态监视、灰度增益、数据记录、图像回放、简单量 测等功能;进行目标绝对位置、范围的检测时,还应配套专业后处理软件,后处理软件应具 备底部跟踪、灰度均衡、斜距改正、地理编码、条带镶嵌等功能: 4.6.3侧扫声呐系统宜采用拖电模式安装,卫星定位天线应垂直固定安装在船顶开阔区 域,同时记录拖缆拖挂点及卫星接收机在船体坐标系下的相对位置。

    4.6.4侧扫声呐扫测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4.6.4.1检测作业前,应了解检测对象分布范围、水下障碍物、施工标志、特殊水深会

    4.6.4.2测线布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1)测线长度综合考愿水下目标分布范围、设备安全等因素而定; (2)侧扫声呐测线布设宜沿河道逆流直线布设,航速相对于流速大于2m/s时,采月 顶流布设;

    4水下检测与监测的主要方法

    (3)扫幅宽度为拖鱼距离水底表面高度的3倍~8倍,拖鱼速度结合目标大小和换有 器脉冲发射频率综合确定; (4)多条带扫床时,测线间距D≤2nR,其中R为侧扫单侧量程,n为相邻条带覆盖率 仅值范围为0.5~0.8:

    (3)扫幅宽度为拖鱼距离尔底表面高度的3倍~8倍,拖鱼速度药 器脉冲发射频率综合确定; (4)多条带扫床时,测线间距D≤2nR,其中R为侧扫单侧量程,n为相邻条带覆盖率 取值范围为0.5~0.8 4.6.4.3施测过程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S131)的有关规 定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1)减少风浪、潮流对拖鱼的影响,测量船航速保持稳定,航速保持在低于4kn; (2)数据采集时,合理调整增益系数,并将增益系数记录在每天的测量记录中; (3)扫幅、脉冲速率与航速相配合; 4)实时数据采集时,观察地貌数据的质量,针对可疑目标做好位置标记; (5)作业过程中填写天气状况、海域环境、表层声速等测量记录,实时记录声呐异常 图像的位置特征等信息; 6)每天的测量结果及时处理并备份,及时发现施测中存在的问题; (7)航向变化或航速变化时,合理收放拖缆长度, 4.6.5侧扫声呐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4.6.5.1侧扫声呐数据实时处理应包括回波图像的实时增益、扫幅范围的调整、图像 的量化、导航数据的转换等: 4.6.5.2侧扫声呐数据后处理应包括数据预处理、拖鱼位置的估算、海底线检测、灰度 均衡化、斜距改正、地理编码、镶嵌成图等: 4.6.6基于侧扫声呐图像开展水下检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4.6.6.1根据图像强度变化或阴影确定目标位置和边界范围,目标像素位置的确定不 应超过10倍最小成像单元尺寸,像素地理坐标应结合定位、拖缆长度、航向进行计算, 4.6.6.2距离检测时,应根据成图比例尺量取目标距离3次,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 的检测结果

    4.6.4.3施测过程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S131)的有关规 定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1)减少风浪、潮流对拖鱼的影响,测量船航速保持稳定,航速保持在低于4kn; (2)数据采集时,合理调整增益系数,并将增益系数记录在每天的测量记录中; (3)扫幅、脉冲速率与航速相配合; 4)实时数据采集时,观察地貌数据的质量,针对可疑目标做好位置标记: (5)作业过程中填写天气状况、海域环境、表层声速等测量记录,实时记录声呐异常 图像的位置特征等信息; (6)每天的测量结果及时处理并备份,及时发现施测中荐在的问题; (7)航向变化或航速变化时,合理收放拖缆长度

    4.6.5侧扫声呐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的量化、导航数据的转换等: 4.6.5.2侧扫声呐数据后处理应包括数据预处理、拖鱼位置的估算、海底线检测、灰度 衡化、斜距改正、地理编码、镶嵌成图等 4.6.6基于侧扫声呐图像开展水下检测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4.6.6.1根据图像强度变化或阴影确定目标位置和边界范围,目标像素位置的确定不 应超过10倍最小成像单元尺寸,像素地理坐标应结合定位、拖缆长度、航向进行计算, 4.6.6.2距离检测时,应根据成图比例尺量取目标距离3次,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 的检测结果, 4.6.6.3范围检测时,应对各条带图像进行地理编码镶嵌,根据图像特征勾勒作业范 围,与设计图进行叠加比对,

    4.6.7侧扫声呐扫测资料应包括下及

    (1)侧扫声呐扫测区域测线布设资料; (2)处理后的条带图像及拼接图像; (3)检测(监测)报告:

    4.7二维机械式扫描声呐扫测

    .7.1二维机械式扫描声呐扫测可用于铺排质量检测与监测和各类水下目标的位置、南 围检测与监测:

    4.7.1二维机械式扫描声呐扫测可用于铺排质量检测与监测和各类水下自标的位置、范 围检测与监测, 4.7.2二维机械式扫描声呐应根据检测与监测要求选择相应声呐换能器,换能器测图分 辨率应满足水下目标最小检测单元的可视性要求,其最小分辨率尺寸可按式(4.7.2)进

    辨率应满足水下目标最小检测单元的可视性要求,其最小分辨率尺寸 行计算

    航道整治工程水下检测与监测技术规程(JTS/T 2

    式中R一一垂直径向可分辨最小尺寸(m); C声速(m/s); T一一发射声波脉冲宽度(us); H一探头距床底高度(m); L一水平距离(m); 一一发射声呐探头步进角度() 4.7.3二维机械式扫描声呐进行各类水下目标的位置、范围检测与监测时,可配备姿态 传感器、罗经、表面声速面仪、定位仪等硬件设备: 4.7.4二维机械式扫描声呐的安装方式,应符合第4.4.3条的规定, 4.7.5二维机械式扫描声呐测站布设应有利于水下目标检测与监测的需要,并应符合下 列规定 4.7.5.1实时检测时,测站位置的选择宜沿作业面推进方向布设,测站间距与作业面 每次移动距离相同: 4.7.5.2范围检测需进行多测站扫描图像的融合处理时,测站位置应在检测区域内均 匀分布,测站间距不应大于有效扫幅宽度的50%, 4.7.6二维机械式扫描声呐扫测作业,应调整各参数使检测目标处于系统的最佳探测范 围内,作业过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4.7.6.1换能器离检测目标的水平距离应处于成像分辨率变化缓慢区域,换能器离检 测目标水平距离下限应大于系统分辨率极值位置,其值按式(4.7.6)计算,上限可根据检测

    围内,作业过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表4.7.6系统分链率随扫描速度和水平距离变化参考表(m)

    注:表中为声波信号频率675kllz、脉冲长度25u*时的分辨率

    4水下检测与监测的主要方法

    4.7.6.2换能器扫描过程中,应根据声能方程实时调整回波强度的增益系数,使近场 和远场回波强度均衡一致,单站检测时,应在增益系数调整完成后,方可开始记录回波 数据: 4.7.6.3静态检测时,回波数据记录应至少包括1个完整的圆周测回: 4.7.6.4施测过程中应在测区代表性水域采用声速仪测定水下声速,声速测定后应将 换能器吃水深度处声速值输入处理器中,声速剖面测量时间间隔不应超过6h,如测区跨 度大或水文情况复杂,应调查测区的声速变化情况,声速变化小于2m/s时,可不分区测 量,否则应分区测量, 4.7.6.5静态测量过程中,载体或平台应锚定,应实时监控导航、罗经、姿态等配套设 备的传感器运转、数据记录情况,现场检测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应停止作业: 4.7.6.6施测过程中应实时监测风速、风向、流速、流向等施测环境的变化.施测环境 应满足施工和水下检测作业的安全条件: 4.7.6.7作业过程中应记录扫幅宽度、扫描速度等关键参数的设置: 4.7.6.8每天测量结束后应备份检测与监测数据,核对系统参数并检查数据质量和完 整性,发现测区漏空、回波信号质量差等不符合检测与监测要求的情况,应进行补测, 4.7.7二维机械式扫描声呐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4.7.7.1检测作业前,应对扫描图像进行斜距成图改正,宜采用单波束测深法获取换 能器至床表的高度;不具备条件时,应根据二维扫描图像水柱区域半径估算换能器距底高 度初值,并微调该值,使斜距改正后的图像目标畸变最小: 4.7.7.2实时检测工作可借助采集软件的量测工具进行,目标位置的确定应以目标回 波强度突变的前沿为准,距离量测时,应对同组目标进行3次以上量测,两次量测结果之 间的偏差不应超过3个最小成图单元尺寸,符合要求则对3次结果取算术平均值作为最 终的量测值,否则应重新选择目标和量测, 4.7.7.3多站测量时,应对各站测量成果进行镶嵌处理,镶嵌应以各站换能器平面坐 标为中心,将经过方位角改正的各扫描图像堆叠至同一地理坐标框架下,相邻站间公共区 域可按加权平均法实现多源图像的归一化:

    4.7.6.2换能器扫描过程中,应根据声能方程实时调整回波强度的增益系数,使近场 远场回波强度均衡一致:,单站检测时,应在增益系数调整完成后,方可开始记录回泥 据。

    .8.1探摸摄像检测可用于较低流速、浅水区域的水下目标的定性检测;配置钢尺或测 ,可对水下目标进行简单的量测,

    4.8.2探模摄像系统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流、水下摄像系统、潜水装置系统、清淤冲沙系统、水下通信系统等

    航道整治工程水下检测与监测技术规程(JTS/T 2

    4.8.2.2水下摄像系统应包括水面主机、通信缆、水下摄像头、录像机、水下照明灯具 等,并具备声频、视频信号记录功能.其技术指标应满足检测分辨率的要求。

    等,并具备声频、视频信号记录功能,其技术指标应满足检测分辨率的要求: 4.8.3探摸摄像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4.8.3.1探摸摄像检测前,应收集和熟悉水下检测目标属性及标识区域位置,了解和 掌握作业区域的水深、流速、流向、水下能见度、气象和泥沙淤积等相关资料, 4.8.3.2探摸摄像检测前,技术人员应连接水下摄像、通信等系统,并进行调试 4.8.3.3潜水员应按操作手册做好下水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4.8.3.4技术人员应根据检测区域提前规划好船舶定位区域,船舶定位区域宜保证检 则对象在潜水员下水后的移动范围内

    4.8.3探摸摄像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4.8.3.5探摸摄像检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对象、检测数量及其他相关参数,并由专人负责备份和保管:

    (1)完整的摄像视频资料; (2)探摸摄像报告及现场作业日志; (3)检测(监测)报告。

    4.9.1扫床包括硬式扫床和软式扫床,可用于浅点检测:

    4.9.1扫床包括硬式扫床和软式扫床,可用于浅点检测: 4.9.2硬式扫床检测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航道整治工程施工规范》(JTS224)的有 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4.9.2.1硬式扫床应采用固定式安装,其硬件应包括船舶、扫杆、定深杆、支撑杆、横杆 以及拉绳等。硬式扫床架应有足够的刚度,使用时的变形值不应大于50mm: 4.9.2.2硬式扫床架应在船头或船中部一侧甲板空旷区域安装,扫床架下放后,应调 整拉绳将扫杆放至设定的扫床深度: 4.9.2.3硬式扫床作业应满足下列要求:

    4.9.2.3硬式扫床作业应满足下列要求:

    (1)采用卫星定位系统记录实时扫床轨迹图; (2)扫床底架碰到浅点时,停船检查扫架是否变形,并在轨迹图中标记; (3)扫床轨迹的重叠宽度不小于Im

    软式扫床检测除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S131)的

    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4水下检测与监测的主要方法

    4.9.3.1软式扫床具安装时,底索钢缆每节长度应根据作业现场条件和作业要求确 定,必要时应适当增加配重

    4.9.3.2软式扫床作业应满足下列要求

    (1)扫床线沿测区流向或航槽轴向逆水流或逆潮流方向布设; (2)扫床过程中,配置检查船不断检查扫床提高量,底索提高量不大于0.3m; (3)扫床速度控制在4kn以内; (4)出现底索脱挂、割断或发现其他可疑情况时,进行补扫

    4.9.4扫床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1)水位记录表; (2)扫床轨迹图; (3)扫床记录表; (4)检测(监测)报告

    航道整治工程水下检测与监测技术规程(JTS/T 2

    5水下软体排护底检测与监测

    5.1.1水下软体排护底检测与监测内容应包括搭接宽度、铺设范围、排体形态: 5.1.2检测与监测作业应收集相关资料并对其可靠性及准确性进行复核,资料收集除

    5.1.1水下软体排护底检测与监测内容应包括搭接宽度、铺设范围、排体形态:

    应符合第3.1.2条的规定外,尚应包括下列内容: (1)设计图、完工图、交工图和竣工图: (2)作业区域水深数据和水底地形图: (3)作业区域的水文资料和潮位记录; (4)其他相关的资料

    .2.1排体搭接宽度检测与监测方法应根据水深、流速等要素选择,宜按表5.2.1的期 定选用

    表5.2.1排体搭接宽度主要检测或监测方法

    生:1采用探摸摄像检测法应提前 2D型系混凝土块软体排监测宜采用二维机械式扫描声呐扫测或三维扫描声呐扫测:

    二维机械式扫描声呐扫测、三维扫描声呐扫测进行排体搭接宽度监测时宜采用载体躯挂安装方式

    .2.2排体搭接宽度检测与监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5.2.2.1采用铺排轨迹法、超短基线检测、二维机械式扫描声呐扫测或三维扫描声呐 扫测进行排体搭接宽度监测时应至少沿通条搭接方向每20m设置一测点: 5.2.2.2采用探摸摄像检测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已监测的铺排区域抽样频率不低于通条总数的5%;

    5水下软体排护底检测与监测

    (2)未监测的铺排区域抽样频率不低于通条总数的20%; (3)抽检的通条至少选择两处进行探摸摄像检测,排体长度超过200m时增加一处: 5.2.2.3采用侧扫声呐扫测或多波束测深进行排体搭接宽度检测时,工况条件允许时 立对铺排区域进行全扫测: .2.3排体搭接宽度检测与监测精度不应低于0.5m 2.4铺排施工期排体搭接宽度检测作业宜在一周内进行: 2.5排体搭接宽度检测与监测成果应包括检测与监测点布置图、检测与监测成果分析 等,并应符合第4章的有关规定

    表5.3.1排体铺设范围检测与监测方法

    注:0采用二维机械式扫描声呐扫测法或三维扫描声呐扫测法可采用载体舵挂安装方式,并应配置(NSS与姿 佳感盟

    ②声呐图像不清晰时,可辅助潜水员探摸摄像法进行验证 被检测区域出现大量淤积时,宜先进行清淤作业; 采用多波束测深时宜在铺排船离开沉排区域后实施

    .3.2排体铺设范围检测与监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5.3.2.1采用多波束测深时,工况条件允许下应扫测排体所有的守护区域, 5.3.2.2采用二维机械式扫描声呐扫测或三维扫描声呐扫测时应根据检测需要合理 布置,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测区布置具有代表性且均勾分布; (2)测区内设计守护区域边缘每隔200m~300m取一个检测点,重点区域加密布置 (3)进行排体铺设范围监测时对排体边界进行全覆盖扫测: 5.3.3排体铺设范围检测与监测精度不应低于0.3m: 5.3.4排体铺设范围检测与监测应在后一道工序开始前进行

    5.4.1排体形态检测与监测方法应根据水深、流速等要素选择 取样标准,宜按表 选用

    工程水下检测与监测技术规程(JTS/T241—2020

    表5.4.1排体形态检测方法

    采用二维机械式扫描声呐扫测时,水深≤25m时,可采用载体般挂安装方式;水深>25m时,可采用坐底安装 方式:

    2采用三维扫描声呐扫测时,水深≤35时,可采用载体挂安装方式;水深>35m时,可采用坐底安装方式; 酸采用坐底安装方式时应使设备在河床上平整布放

    4.2排体形态检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

    5.4.2.1采用多波束测深时,工况条件充许下应对铺排区域进行全扫测: 5.4.2.2采用二维机械式扫描声呐扫测或三维扫描声呐扫测时,点的设置应符合第 5.3.2.2款的规定

    5.4.3排体形态检测的精度不应低于0.5m: 5.4.4排体形态检测应在后一道工序开始前进行, 5.4.5排体形态检测成果应包括检测点布置图、检测成果分析等机电标准规范范本,并应符合第4章的有 柯宝

    .4.5排体形态检测成果应包括检测点布置图、检测成果分析等,并应符合第4章的有 关规定

    ....
  • 检测标准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给排水施工组织设计 |市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路桥管理及其他 |海洋标准 |机械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