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01/T 0010-2019 沈阳市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

  • DB2101/T 0010-2019  沈阳市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2.5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19-11-29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建筑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4.6.1应对区域水资源状况进行前期调研,遵循低质低用、高质高用的用水原则,对区域用水水量和水质进 行估算与评价,合理规划和利用水资源。应采用合理的水处理技术与设施,提高再生水资源循环利用率。 4.6.2给排水专业策划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1配合规划、建筑、景观专业合理规划场地雨水径流,通过雨水入渗和调蓄措施,减少开发后场地雨水 的外排量。 2制定非传统水综合利用方案。 3当生活热水供应采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及余热、废热时,应与建筑、暖通等相关专业配合制 定综合利用方案。 4.6.3景观用水水源不应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井水

    4.7.1前期调研应包括下列内容:

    DB2101/T0010—2019 1项目所在地适用的常规能源条件及可供项目利用的余热(或废热)等能源资源条件 2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资源条件,包括项目基地与周边的可利用地下水资源、地埋管场地资源和其他可利 用资源。 3项目所在地能源政策。 4.7.2 暖通空调专业策划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供热、空调冷热源形式。 2输配系统方式。 3末端系统形式及区域划分。 4 计量与控制要求。 5 室内环境质量控制指标。 采用能量回收系统的技术合理性分析 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做可行性研究以及技术与经济分析。 3 适宜采用的其他各项节能技术措施,

    4.8.1前期调研应对项目实施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可行性进行调查分析。 4.8.2电气专业策划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1确定合理的供配电系统并合理选择配变电所的设置位置及数量,优先选择符合功能要求的高效节能电 气设备。 2合理应用电气节能技术。 3合理选择节能光源、灯具和照明控制方式,满足功能需求和照明技术指标 4对场地内的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进行评估,当技术、经济合理时,宜将太阳能发电、 风力发电、冷热电联供等作为补充电力能源,并宜采用并网型发电系统。 5根据建筑功能、归属和运营等情况,对动力设备、照明与插座、空调、特殊用电等系统的用电能耗进 行合理的分项、分区、分户计量;评估设置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的可行性。

    4.8.1前期调研应对项目实施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可行性进行调查分析。 4.8.2电气专业策划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1确定合理的供配电系统并合理选择配变电所的设置位置及数量,优先选择符合功能要求的高效节能电 气设备。 2合理应用电气节能技术。 3合理选择节能光源、灯具和照明控制方式医院建设标准,满足功能需求和照明技术指标 4对场地内的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进行评估,当技术、经济合理时,宜将太阳能发电、 风力发电、冷热电联供等作为补充电力能源,并宜采用并网型发电系统。 5根据建筑功能、归属和运营等情况,对动力设备、照明与插座、空调、特殊用电等系统的用电能耗进 行合理的分项、分区、分户计量;评估设置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的可行性。

    DB2101/T 00102019

    5.1.1总体规划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和建筑间距、建筑物退让、建筑高度和景观控制、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 车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应符合沈阳市城市规划管理的相关规定、项目所在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 详规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的要求。 5.1.2场地规划应对场地内外的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可再生资源、建筑遗存、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 施进行调查与评估,以确定场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方式。 5.1.3场地规划应考虑室外环境的质量,应根据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提出的结论与建议,通过优化场地规 划与设计进行生态补偿和生态修复,并采取措施确保场地安全。 5.1.4涉及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的居住区规划建设项目,必须遵守国家与地 方有关规划保护与建设控制规定。 5.1.5既有居住区对生活环境进行的改造与更新,应包括无障碍设施建设、绿色节能改造、配套设施完善、 市政管网更新、机动车停车优化、居住环境品质提升等。

    3.2场地要求与建筑布后

    5.2.1居住区应选择在安全、适宜居住的地段进行建设,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不得在有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威胁的地段进行建设。 2与危险化学品及易燃易爆品等危险源的距离,必须满足有关安全规定。 3存在噪声污染、光污染的地段,应采取相应的降低噪声和光污染的防护措施。 4土壤存在污染的地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应达到住宅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的要求。 5.2.2居住区规划设计应统筹考虑居民的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并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应急防灾的安 全管控要求。 5.2.3居住区应根据其分级控制规模,对应规划建设配套设施和公共绿地。各级生活圈居住区与居住街坊的 用地与建筑控制指标、各级公共绿地控制指标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的规定 5.2.4居住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适度,应合理控制用地的不透水面积并留足雨水自然渗透、净化所需的 土壤生态空间。 5.2.5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当地规划审批要求及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5.3交通组织与公共设施

    DB2101ZT 00102019

    5.4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5.5场地绿化与景观设计

    .5场地绿化与景观设计

    5.5.1场地绿化与景观环境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场地水景的设计应结合雨洪控制设计,并宜进行生态化设计。场地水景应以自然软体为主,保证水质 清洁,水景面积不应大于总绿地面积的30%。 吸多 2充分保护和利用场地内原有树木、植被、地形和地貌景观。 3场地绿化宜保持连续性。 4住宅建筑南侧绿地宽度不宜小于8m,北侧绿地宽度不宜小于3m,东西面绿地宽度不宜小于2m。 5每块集中绿地的面积不小于400m,且至少有1/3的绿地面积在规定的建筑间距范围之外。 6可进入活动休息绿地面积应大于等于总绿地面积的30%。 7空旷的活动、休息场地乔木覆盖率不宜小于该场地面积的30%。应以落叶乔木为主,以保证活动和休息 场地夏有底荫、冬有日照。 8有活动设施的绿地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并与居住区的无障碍系统相衔接。 5.5.2绿化种植种类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选择沈阳地区的适生植物和草种

    DB2101/T 00102019

    2选择少维护、耐候性强、病虫害少、对人体无害的植物。 3应采用乔木、灌木和草坪结合的复层绿化, 4种植土土层应符合各类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生长条件,一般厚度为:乔木1.2~1.5m,灌木0.6~ 0.9m,地被或草坪0.2~0.4m。 5地下、半地下建筑板上的绿地覆土厚度不宜小于1.5m 5.5.3室外活动场地、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铺地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室外活动场地的铺装应选用透水性铺装材料。 2透水性铺装地面构造应采用渗水基础垫层。

    DB2101/T 0010—2019

    6.1.1建筑设计应按照被动措施优先的原则,优化建筑形体、空间布局、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围护结构保 温、隔热等,降低建筑供暖、空调和照明系统的能耗,改善室内舒适度。 6.1.2根据所在地区地理与气候条件,建筑宜采用最佳朝向或适宜朝向。当建筑处于不利朝向时,宜采取补 尝措施。 6.1.3建筑造型应简约,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结构及构造应合理。 2减少纯装饰性建筑构件的使用。 3对具有太阳能利用、遮阳等功能的建筑室外构件宜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6.2.1宜充分考虑住宅使用人数和使用大 选择适宜的平面尺寸和层高,并符合下列要求: 1住宅套型内宜采用灵活的室内分隔以提高空间使用功能的可变性和改造的可能性, 2住宅建筑的层高不宜超过3m;使用集中空调、新风或地热系统的住宅建筑层高不宜超过3.2m。 5.2.2建筑设计应根据使用功能要求,充分利用外部自然条件,并宜将起居室、卧室等主要居室房间布置在有 良好日照、采光、自然通风和视野的位置,住宅卧室等有私密性要求的空间布置宜避免视线干扰。 6.2.3建筑设计选用的电梯应考虑节能运行。2台以上电梯集中排列设计时,应设置电梯群控装置,并应具有 自动转为节能运行方式的功能。 6.2.4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及门厅附近宜设置便于日常使用的楼梯,楼梯间、电梯候梯厅宜有自然通风和自然采 光。

    6.3日照、采光及自然通风

    6.3日照、采光及自然

    6.3.1住宅建筑的室内各空间的采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相关规定 5.3.2地下空间宜引入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 6.3.3外窗的位置、方向和开启方式应合理设计;外窗的开启面积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标准及规定的要 求。 6.3.4宜考虑在室外环境不利时的自然通风措施。当采用通风器时,应有方便灵活的开关调节装置,应易于操 作和维修,宜有过滤和隔声功能。

    6.4.1建筑物的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外窗的气密性能、屋顶透明部分面积比,应符合 现行国家及地方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现行国家及地方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5.4.2墙体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外墙出挑构件及附墙部件等部位的外保温层应闭合,避免出现热桥 2夹芯保温外墙上的外页墙钢筋混凝土梁、板处,应采取保温隔热措施, 3连续供暖和空调建筑的夹芯保温外墙的内页墙宜采用热惰性良好的重质密实材料。 4非供暖房间与供暖房间的隔墙和楼板应设置保温层。 5温度要求差异较大或空调、供暖时段不同的房间之间应有保温隔热措施。 5.4.3外窗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外窗框与外墙之间缝隙应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填充并用密封材料嵌缝 2外墙外保温墙体上的外窗宜靠外墙主体部分的外侧设置,否则,外窗洞口周边墙面应做保温处理

    6.4.2墙体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DB2101/T00102019

    3金属窗框和幕墙型材应采取隔断热桥措施。 6.4.4屋面女儿墙、外挑部分及出屋面的各类管井等混凝土构件或其他围护结构外露部分,保温层应闭合,避 免出现热桥。

    6.5.1建筑室内的允许噪声级、围护结 及楼板撞击声隔声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 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的规定,环境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规定。 6.5.2毗邻城市交通干道的建筑,应加强外墙、外窗、外门的隔声性能。 6.5.3空调机房、通风机房、发电机房、换热站、水泵房等有噪声污染的设备用房的顶棚、楼面、墙面和门窗 宜采取相应的吸声和隔声措施。 6.5.4电梯井应避免紧邻起居室、卧室等居住空间。电梯井道紧邻其他居住空间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1电梯机房墙面及顶棚应采取吸声处理,门窗应选用隔声门窗,地面应采取隔声处理。 2电梯井道与安静房间之间的墙体采取隔声处理。 3电梯设备应采取减振措施。

    6.6工业化标准设计和建筑材料

    6.6.1建筑设计宜遵循模数协调统一的设计原则进行标准化设计。 6.6.2工业化住宅宜采用工业化建筑体系或工业化部品,可选择下列构件或部品: 1预制混凝土构件、钢结构构件等工业化生产程度较高的构件。 2整体厨卫、单元式幕墙、装配式幕墙、多功能复合墙体、成品栏杆、雨篷等建筑部品。 6.6.33 全装修住宅建筑应做到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装修设计应避免破坏和拆除已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 6.6.4 建筑设计应优先使用经国家、辽宁省和沈阳市建设主管部门推荐使用的绿色建筑材料。 6.6.5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和放射性核素限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相关要求。 6.6.6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的选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规 定。 6.6.7建筑室内外装修应选择耐久性好的材料和建筑构造。 6.6.8建筑设计宜选用下列功能性建筑材料: 1具有保温功能的建筑材料。 2具有防潮、防霉功能的建筑材料。 3具有自洁功能的建筑材料。 4具有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功能的建筑材料。 6.6.9宜采用可再循环、可再利用建筑材料。 6.6.10宜选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

    DB2101ZT 00102019

    7.1.1应避免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案,且不宜采用特别不规则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案。 7.1.2结构方案应在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施工方便的基础上,优先采用节省材料、环保节能以及便于 料循环再利用的结构体系。 7.1.3结构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的规 定。必要时可将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确定高于GB50153的要求。 7.1.4不应采用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材料;不应采用高耗能、污染超标及国家和地方淘汰的材料;不宜采 用国家和地方限制使用的材料。

    7.2.1结构设计宜进行下列优化设计: 1结构体系优化设计。 2结构宜合理进行抗震性能目标优化设计,优先选用规则的建筑形体。 3结构材料(材料种类以及强度等级)比选及优化设计。 4结构构件布置以及截面优化设计。 7.2.2在保证安全性与耐久性的情况下,结构体系优化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结构体系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场地条件、地基、结构材料和施工等 因素,经技术、经济和使用条件综合比较确定。 2不宜采用较难实施的结构。 3不宜采用因建筑形体不规则而形成的特别不规则结构。 4宜根据建筑功能、受力特点选择材料用量较少的结构体系。 5高层和大跨度结构中,可合理采用钢结构、钢与混凝土混合结构、预应力结构等结构体系。 7.2.3结构构件优化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 1高层混凝土结构的竖向构件和大跨度结构的水平构件应进行截面优化设计,宜采用高强钢筋和高强混凝 七。 2大跨度混凝十楼盖结构、宜合理采用预应力梁、预应力混凝十楼板、现浇混凝七空心楼板等, 3由强度控制的钢结构构件,应优先选用高强钢材:由刚度控制的钢结构,应优先调整构件布置和构件截 面,增加钢结构刚度。 4应合理采用具有节材效果明显、工业化生产水平高的结构构件。 7.2.4地基基础设计应结合建筑所在地实际情况,依据地质勘察成果、建筑结构特点及使用要求,综合考虑施 工条件、场地环境和工程造价等因素,经经济技术比较和基础方案比选,就地取材。 7.2.5基础优化设计可以考虑地基基础协同分析与设计,并符合下列规定: 1高层建筑宜考虑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进行协同设计。 2桩基础沉降控制时,宜考虑承台、桩与土的协同作用。 3筱板基础宜根据协同计算结果进行优化设计 4桩基宜优先采用预制桩,钻孔灌注桩宜通过采用后注浆技术提高侧阻力和端阻力。 5宜通过先期试桩确定单桩承载力设计值

    7.3.1结构材料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优先采用高性能、高强度、耐久性好的材料。 2现浇混凝土应采用预拌混凝土。 3砌筑砂浆应采用预拌砂浆。

    DB2101/T 00102019

    4受力钢筋宜合理选用HRB400级及以上高强钢筋。 7.3.2应合理采用高强度结构材料,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钢筋混凝土结构中,HRB400级及以上热轧带肋钢筋用量占受力钢筋总量的比例不小于30% 2钢结构中,Q345及以上高强钢材用量占钢材总量的比例不小于50%

    4受力钢筋宜合理选用HRB400级及以上高强钢筋。 3.2应合理采用高强度结构材料,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钢筋混凝土结构中,HRB400级及以上热轧带肋钢筋用量占受力钢筋总量的比例不小于30%。 2钢结构中,Q345及以上高强钢材用量占钢材总量的比例不小于50%

    DB2101ZT 00102019

    8.1.1给水排水系统设计应安全适用、高效完善、因地制宜、经济合理。 8.1.2给水排水系统的器材、设备应采用低阻力、低水耗产品。 8.1.3给水排水设备、管道布置位置不应对室内居住环境产生噪声污染。

    8.2.1建筑平均日生活给水、生活热水的用水标准,应小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 中节水用水定额上限值。 8.2.2生活给水系统应充分利用城镇供水管网的水压直接供水。经批准后可采用叠压供水系统。 8.2.3供水系统应选用优质管材、管配件及附件,采用可靠的连接方式,避免管网漏损。 8.2.4供水系统应避免超压出流,用水点供水压力不大于0.20MPa。 8.2.5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宜首先利用工业余热、废热、地热、太阳能和可再生低温能源等作为热水供应的热媒 8.2.6局部热水供应系统宜采用太阳能、电能、燃气及空气源热泵机组等作为热水供应热源。 8.2.7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设计应采取保证用水温度的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全日热水供应系统的用水点出水温度达到45℃的放水时间不应天于15s。 2系统应有保证用水点处冷、热水供水压力平衡的措施,最不利用水点处冷、热水供水压力差不宜大于 0.02MPa 3热水供应系统的保温层厚度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8175中经济厚度计算。 8.2.8绿化应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节水灌溉的绿化面积比例应大于90%。 2绿化灌溉宜采用土壤湿度感应器、雨天关闭装置等节水控制措施。 3绿化宜种植无须永久浇灌植物。

    8.3.1给水排水系统的加压水泵,应根据管网水力计算选择水泵扬程,水泵应工作在高效区,并采用满足国家 规定能效等级的电动机。 8.3.2住户内的水嘴、淋浴器、便器及冲洗阀等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的规定, 水嘴、坐便器、淋浴器的用水效率不应低于国家现行有关卫生器具用水效率等级标准规定的2级标准。 8.3.3每个居住单元及不同用途的给水管上应设置水表,应选用高灵敏度计量水表,计量水表安装率达100% 8.3.4采用有效措施降低排水噪声。

    8.3.1给水排水系统的加压水泵,应根据管网水力计算选择水泵扬程,水泵应工作在高效区,并采用满足国家 规定能效等级的电动机。 8.3.2住户内的水嘴、淋浴器、便器及冲洗阀等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的规定, 水嘴、坐便器、淋浴器的用水效率不应低于国家现行有关卫生器具用水效率等级标准规定的2级标准。 3.3.3每个居住单元及不同用途的给水管上应设置水表,应选用高灵敏度计量水表,计量水表安装率达100% 8.3.4采用有效措施降低排水噪声。

    8.4.1雨水利用工程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雨水调蓄、处理及回用方案。 8.4.2雨水外排宜采取总量控制措施,设计控制雨量不应小于10.5mm 8.4.3景观水体应结合雨水利用设施进行设计,且采用生态水处理技术保障水体水质。 8.4.4绿化浇灌、道路冲洗、洗车、冲厕等用水应合理使用非传统水。 8.4.5非传统水源利用过程中,必须采取确保使用安全的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非传统水源管道严禁与生活饮用水给水管道连接。 2水池(箱)、阀门、水表及给水栓、取水口均应有明显的非传统水源的标志。 3采用非传统水源的公共场所的给水栓及绿化的取水口应设带锁装置。 4管道外壁应按有关标准的规定涂色和标志。

    8.4.1雨水利用工程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雨水调蓄、处理及回用方案。 8.4.2雨水外排宜采取总量控制措施,设计控制雨量不应小于10.5mm 8.4.3景观水体应结合雨水利用设施进行设计,且采用生态水处理技术保障水体水质。 8.4.4绿化浇灌、道路冲洗、洗车、冲厕等用水应合理使用非传统水。 8.4.5非传统水源利用过程中,必须采取确保使用安全的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非传统水源管道严禁与生活饮用水给水管道连接。 2水池(箱)、阀门、水表及给水栓、取水口均应有明显的非传统水源的标志。 3采用非传统水源的公共场所的给水栓及绿化的取水口应设带锁装置。 4管道外壁应按有关标准的规定涂色和标志。

    DB2101/T 00102019

    9.1.1暖通空调系统的形式,应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建筑功能的要求,遵循被动措施优先、主 动措施优化的原则合理确定。 9.1.2房间设计温度、相对湿度和采用集中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 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规定, 9.1.3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对每一供暖、空调房间或区域进行冬季热负荷和夏季逐时冷负荷计算。 9.1.4暖通空调设备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空调冷热源、空气处理设备、空气与水输送设备的容量应以冷、热负荷和水力计算结果为依据。 2设备选择应考虑容量和台数的合理匹配,保证系统在部分负荷运行时仍具有较高的效率,

    9.2暖通空调冷热源

    9.2.1空调与供暖系统冷热源的选择应结合方案阶段的绿色建筑策划,通过技术经济比较而合理确定,应遵循 下列原则: 1优先采用可供利用的废热、电厂或其他工业余热作为热源。 2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 3有城市或区域热网的地区,集中式空调系统的供热热源宜优先采用城市或区域热网。 4合理采用蓄冷蓄热空调。 9.2.2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热源不应采用直接电热方式。当采用电供暖时,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当地电力充足和供电政策支持。 2建筑所在地无法利用其他形式的能源。 3采用电蓄热方式供暖,并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4由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供暖,以电加热作为补充,并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9.2.3房间空调器、单元式空调机、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等能效等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评价值要求。 9.2.4设置集中供暖、空调冷热源时,应合理选配冷、热源机组容量与台数。供暖、空调系统冷热源设备的能 效比应符合现行辽宁省地方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1/T2885中相关规定 9.2.5安装分体式空气调节器(含风管机、多联机)时,室外机的安装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通风良好、吸入与排出空气不发生明显短路,并安全可靠。 2远离高温或含腐蚀性、油雾等排放气体。 3可方便对室外机的换热器进行清扫。 4机组运行的噪声和排放气流应符合周围环境要求

    9.3.1热力站位置设置合理,位于供暖负荷中心,二次网供暖面积不宜大于100000m,供热半径不宜超过500m。 9.3.2集中供暖系统的供回水温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散热器供暖系统的供回水温度宜采用75/50℃,供回水温差不宜小于20℃。D 2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供水温度宜采用3545℃,供回水温差不宜大于10℃且不宜小于5℃, 3毛细管网辐射系统供回水温差宜采用36℃, 9.3.3冷热水循环系统的耗电输热比应符合辽宁省现行地方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1/T2885中的 相关规定。 9.3.4供暖系统采用变流量水系统时,循环水泵宜采用变频调节方式。 9.3.5集中供暖系统的供回水系统设计工况下各并联环路间(不包括公共段)的阻力损失的相对差值大于15% 时,应采取水力平衡措施。 9.3.6以蒸汽作为暖通空调系统及生活热水热源的汽水换热系统,蒸汽凝结水应回收利用

    9.3.1热力站位置设 大于100000m,供热半径 寸500m 9.3.2集中供暖系统的供回水温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散热器供暖系统的供回水温度宜采用75/50℃,供回水温差不宜小于20℃。D 2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供水温度宜采用35~45℃,供回水温差不宜大于10℃且不宜小于5℃。 3毛细管网辐射系统供回水温差宜采用36℃。 9.3.3冷热水循环系统的耗电输热比应符合辽宁省现行地方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1/T2885中的 相关规定。 9.3.4供暖系统采用变流量水系统时,循环水泵宜采用变频调节方式。 9.3.5集中供暖系统的供回水系统设计工况下各并联环路间(不包括公共段)的阻力损失的相对差值大于15% 时,应采取水力平衡措施。 9.3.6以蒸汽作为暖通空调系统及生活热水热源的汽水换热系统,蒸汽凝结水应回收利用

    DB2101/T 0010—2019

    9.4.1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应结合建筑设计确定全年各季节的自然通风措施,应做好室内气流组织,提高自然 通风效率,减少机械通风和空调的使用时间。当在大部分时间内自然通风不能满足降温要求时,宜设置机械 通风或空气调节系统,设置的机械通风或空气调节系统不应妨碍建筑的自然通风。 9.4.2设有集中新风供应的住宅建筑,宜合理利用排风对新风进行预热(预冷)处理,降低新风负荷。无集中新 风供应的住宅建筑,宜分户或分室设置带热回收功能的双向换气装置。 9.4.3集中通风及空调系统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应符合现行辽宁省地方标准《公共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 DB21/T1899中的相关规定

    9.5.1通风空调与供暖系统应进行监测与自动控制,包括冷热源、风系统、水系统等参数监测 态显示、自动控制、工况自动转换、能量计算以及中央监控管理等。监测与控制的方案应根据建筑功 能、 关标准、系统类型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9.5.2对建筑物供暖通风空调系统能耗应进行分项和分级计量;对不同能源应分类计量。 9.5.3冷热源系统的自动控制应能根据负荷变化、系统特性进行优化运行。 9.5.4室内主要供暖系统和空调设施应设置室温自动控制装置。 9.5.5地下车库风机宜采用多台风机并联方式或设置风机调速装置,并宜根据使用情况对通风机设置定时启停 (台数)控制或根据车库内一氧化碳浓度进行自动运行控制。

    DB2101/T00102019

    0.1.1电气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相 合理配置相关系统与设备。 10.1.2电气设备应采用安全可靠、高效节能的电气产品,严禁使用已被国家淘汰的产品。

    10.2.1住宅建筑应由公共电网供电。当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采用绿色能源作为补充。 10.2.2当采用绿色电力能源时,应避免造成对环境、景观及安全的影响, 10.2.3当绿色能源发电系统与公共电网联网时,应采取必要措施确保电网安全。 10.2.4变配电所宜靠近负荷中心。 10.2.5居住区的配电干线电缆宜按经济电流密度选取。

    10.3.2住宝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宜大于表10.3.2的规定。

    10.3.2住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不宜大于表10.3.2的规定

    表10.3.2照明标准值

    DB2101/T 0010—2019

    10.4.1住宅小区应选用[D,Yn11」接线组别的节能型配电变压器,其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不宜高于《三相配电 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20052中能效等级2级的规定 10.4.2住宅建筑中设备选用的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在额定输出功率的效率不宜低于《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 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8613中能效等级2级的规定, 10.4.3全装修住宅项目选择家用电器时,宜采用达到中国能效标识2级以上等级的节能产品。 10.4.4根据合理参数选择电梯,宜选用节能型和具有开放协议接口的电梯。

    住宅小区应选用[D,Yn11」接线组别的节能型配电变压器,其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不宜高于《三相配 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20052中能效等级2级的规定 住宅建筑中设备选用的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在额定输出功率的效率不宜低于《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 值及能效等级》GB18613中能效等级2级的规定 全装修住宅项目选择家用电器时,宜采用达到中国能效标识2级以上等级的节能产品。 根据合理参数选择电梯,宜选用节能型和具有开放协议接口的电梯。

    10.5.1住宅建筑的电能计量应分户、分用途计量,除应符合相关专业要求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1每个住户应设置电能计量装置。 2公共区域的照明应设置电能计量装置。 3电梯、热力站、给水设备、排水设备、空调设备等应分别设置独立分项电能计量装置。 4可再生能源发电应设置独立分项计量装置。 10.5.2住宅建筑的公共机电设施宜设置自动控制装置。 10.5.3公共部位或户内采用集中空调系统的全装修住宅宜设置自动控制装置,并宜具有空气质量监控功能。 10.5.4有条件时,居住区周界防范系统宜与周界照明设备联动。

    10.5.1住宅建筑的电能计量应分户、分用途计量,除应符合相关专业要求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1每个住户应设置电能计量装置。 2公共区域的照明应设置电能计量装置。 3电梯、热力站、给水设备、排水设备、空调设备等应分别设置独立分项电能计量装置。 4可再生能源发电应设置独立分项计量装置。 10.5.2住宅建筑的公共机电设施宜设置自动控制装置。 10.5.3公共部位或户内采用集中空调系统的全装修住宅宜设置自动控制装置,并宜具有空气质量监 10.5.4有条件时,居住区周界防范系统宜与周界照明设备联动。

    DB2101/T 00102019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DB2101/T 00102019

    DB2101/T 00102019

    沈阳市地方标准 沈阳市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 DB2101/T0003—2019 条文说明

    DB2101/T 00102019

    总 基本规定 F 绿色建筑策划与绿色设计文件 4. 1 一般规定. 4.2策划内容. 4.3绿色设计文件, 4.4规划建筑专业 4.5结构专业. 4.6给水排水专业. 4.7 暖通空调专业.. 4.8电气专业, 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 5. 1 一般规定 5.2场地要求与建筑布局 5.3交通组织与公共设施. 5.4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5.5场地绿化与景观设计 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 6. 1 一般规定 6.2 空间合理利用, 6.3 日照、采光及自然通风. 6. 4 围护结构, 6.5室内声环境 6.6工业化标准设计和建筑材料 结构设计 7. 1 般规定 7. 2 结构优化设计 结构材料选用, 给水排水设计 8. 1 般规定 8.2 节水系统 8.3 设备与器具 8.4 非传统水利用 暖通空调设计 9. 1 一般规定 9. 2 暖通空调冷热源 9.3 供暖系统, 4 9.4 通风空调系统 2 9.5 自动控制与检测。 10电气设计 10. 1 一般规定 10.2 供配电系统

    DB2101/T0010—2019 10.3照明 . 10.4电气设备 10.5计量与智能化,

    DB2101/T 00102019

    1.0.1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资源消耗总 量逐年迅速增长,环境污染严峻,资源消耗量巨大,浪费严重,因此,在建筑行业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大 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设计是建筑全寿命周期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主导了建筑从选材、施工、运营、拆除等环节对资源和 环境的影响,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从场地规划、设计阶段入手,规范和指导我市绿色建筑的设计,推进建筑 业的可持续发展。

    1.0.1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资源消耗总 量逐年迅速增长,环境污染严峻,资源消耗量巨大,浪费严重,因此,在建筑行业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大 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设计是建筑全寿命周期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主导了建筑从选材、施工、运营、拆除等环节对资源和 环境的影响,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从场地规划、设计阶段入手,规范和指导我市绿色建筑的设计,推进建筑 业的可持续发展。

    DB2101/T 0010—2019

    3.0.1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各类用地性质,建筑用地得到城市土地和规划管理部门批准,按照城市规划管理 相关规定进行建筑设计,是判断场地建设有无破坏当地文物、自然生态、基本农田的基本条件;在场地设计 中,新建建筑所在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样是绿色建筑在场地设计中必须遵守的规定。 3.0.2绿色设计应该综合考虑在建筑设计使用年限内所采用技术的合理性和经济性,有些技术、设备和材料 虽然初期投入的成本较低,但在建成后运营中维护、管理成本会很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技术其实也是 种浪费;而有些技术、设备和材料虽然初期成本较高,但却减少了运营使用中的维护成本,提高了使用效率, 故综合分析比较非常重要 3.0.3绿色设计是指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进行的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与建筑的规模、性 能、品质和经济造价有关,应该针对住宅建筑的特点综合考虑建筑安全、耐久、经济、美观、实用等因素, 进行绿色策划,确定合理的定位目标,避免因片面追求过高的星级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绿色设计策划是建筑设计方案阶段必要的内容。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是建筑设计不可缺少 的三个阶段,绿色设计应融合贯穿于各阶段设计中。通过编制绿色设计专篇强调建筑绿色设计重要性,并在 每一个设计阶段逐步深化技术内容,保证绿色设计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同时保持建筑、结构、机电设备各专 业协调一致,同时在施工图设计文件按专业提出本项目绿色技术对施工和运营管理的要求,确保绿色技术的 客实。 3.0.4绿色设计过程中应以共享、平衡为核心,通过优化流程、增加内涵、创新方法实现集成设计,全面审核、 宗合权衡设计中每个环节涉及的内容,以集成工作模式为业主、工程师和项目其他关系人创造共享平台,使 技术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绿色设计的共享有两个方面内涵:第一是建筑设计的共享,建筑设计是共享参与的过程,在设计的全过 程中要体现权利和资源的共享,关系人共同参与设计。第二是建筑本身的共享,建筑本是一个共享平台,设 计的结果是要使建筑本身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现在与未来的共享提供一个有效、经济的交流 平台。 实现共享的基本方法是平衡,没有平衡的共享可能会造成混乱。平衡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根本,是需求、 资源、环境、经济等因素之间的综合选择。要求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时改变传统设计思路,全面引入绿色理念, 结合建筑所在地的特定气候、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并将其融合在设计方法中。 集成包括集成的工作模式和技术体系。集成工作模式衔接业主、使用者和设计师,共享设计需求、设计 手法和设计理念。不同专业的设计师通过调研、讨论、交流的方式在设计全过程捕捉和理解业主或使用者的 需求,共同完成创作和设计,同时达到技术体系的优化和集成 绿色设计强调全过程控制,各专业在项目的每个阶段都应参与讨论、设计与研究。绿色设计强调以定量 化分析与评估为前提,提倡在规划设计阶段进行如场地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通风、日照和天然采光、围护结 节能、声环境优化等多种技术策略的定量化分析与评估。定量化分析往往需要通过计算机模拟,现场检测 或模型实验等手段来完成,这样就增加了对各类设计人员特别是建筑师的专业要求。因此,绿色建筑设计是 对现有设计管理和运作模式的创造性变革,是具备综合专业技能的人员、团队或专业咨询机构的共同参与, 并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成果的过程。 绿色设计强调从方案设计入手,将绿色设计策略与建筑的表现力相结合,重视建筑的精神功能和社会功 能,重视与周边建筑和景观球 或忽视地域性和艺术性的设计

    DB2101/T00102019

    4绿色建筑策划与绿色设计文件

    41.1.1绿色设计策划的目的是指明绿色设计的方向,预见并提出设计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完善建筑设计内 容,将总体规划思想科学地贯彻到设计中去,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绿色设计策划的成果将直接决定下一阶段方案设计策略的选择,对于优化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至关重要。 绿色设计策划时宜提倡采用本土、适宜的技术,提倡采用性能化、精细化与集成化的设计方法,对设计 方案进行定量验证、优化调整与造价分析,保证在全寿命周期内经济技术合理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建筑工程 的投资。 绿色建筑强调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过大的建筑面积设置、不必要的功能布置,造成空间闲置,以及 设施、设备的过分高端配置等都是对资源的浪费,也是建筑在运行过程中资源消耗大、效率低的重要原因。 而这些问题往往可以在策划阶段得到解决。 41.1.2设计策划目标的确定和实现,需要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所有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需综合平衡各阶段、 各因素的利益,积极协调各参与方、各专业之间的关系。通过组建“绿色团队”确立项目目标,是实现绿色 建筑最基础的步骤。 “绿色团队”的组成可包括建筑开发商、业主、建筑师、工程师、咨询顾问、承包商等。传统的设计流 程,是由每个成员完成他们的职责,然后传递给下一家。而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应从分阶段、划区块的工作 模式,转换到多学科融合的工作模式,“绿色团队”成员要在充分理解绿色建筑目标的基础上协调一致,确保 项目目标的完整实现,

    4.2.1绿色设计策划是设计团队知识管理和创新增值的过程。通过策划,可以对项目开发中的各个方面进行 充分调查和研究,为项目目标的实现提供解决途径。 4.2.2绿色设计前期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项目所处的自然环境、建设环境(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市场 环境以及建筑环境等,结合政策环境与宏观经济环境,为项目的定位和目标的确定提供支撑。 绿色设计前期调研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场调查、场地分析和对开发企业或业主的调查等。首先对用地 环境进行分析与研究,包括场地状况、周边环境、道路交通等,由此得出绿色设计策划的环境分析,包括人 流、绿地构成及与周边道路的关系等;其次进行市场环境分析与研究,并考虑市场需求,使策划具有市场适 应性

    4.2.1绿色设计策划是设计团队知识管理和创新增值的过程。通过策划,可以对项目开发中的各个方面进行 充分调查和研究,为项目目标的实现提供解决途径。 4.2.2绿色设计前期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项目所处的自然环境、建设环境(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市场 环境以及建筑环境等,结合政策环境与宏观经济环境,为项目的定位和目标的确定提供支撑。 绿色设计前期调研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场调查、场地分析和对开发企业或业主的调查等。首先对用地 环境进行分析与研究,包括场地状况、周边环境、道路交通等,由此得出绿色设计策划的环境分析,包括人 流、绿地构成及与周边道路的关系等;其次进行市场环境分析与研究,并考虑市场需求,使策划具有市场适 应性。 4.2.3确定绿色建筑的目标与定位,是建设单位和设计师们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实现绿色建筑的第一步。绿 色建筑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 绿色建筑总体目标和定位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如地理、气候和水文等)、社会条件(如经济发展水平、 文化教育与社会认识等)、项目的基础条件(是否满足国家、沈阳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控制项要求)等方面。 目的总体目标应满足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项目的规模、组成、功能和标准应经济适宜。 在明确绿色建筑建设的总体目标后,可进一步确定符合项目特征的节能率、节水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绿地率及室内外环境质量等分项目标,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的确定提供基础。 4.2.4明确绿色建筑建设目标后,应进一步确定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和运营管理等指标值 确定被动技术优先原则下的绿色建筑方案,采用适宜、集成的技术体系,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和产品。 优先通过场地生态规划、建筑形态与平面布局优化等规划设计手段和被动技术策略,利用场地与气候特 征,实现绿色建筑性能的提升;无法通过规划设计手段和被动技术策略实现绿色建筑目标时,可考虑增加高 生能的建筑产品和设备的使用, 应基于保证场地安全、保持场地及周边生态平衡、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等原则,判断场地内 是否存在不适宜建设的区域。当需要在不适宜建设的区域进行项目建设时,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恢复 或补偿场地及周边地区原有地形、地物和生态系统 4.2.5在确定绿色设计技术方案时,应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包括技术可行性、成本效益和风险等分析 与评估。首先,可将方案与绿色建筑相关认证控制项或相关强制要求一一对比,审查项目有无成为绿色建筑 的可能性,可根据需要编制并填写绿色设计可行性控制表。如果初步判断不满足,可寻求解决方案并分析解

    4.3.2绿色设计专篇应由建筑设 机共同编制。任坝目建议十 阶段、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或投标的方案设计应根据需求进行绿色设计策划,所编制的绿色设计策划书,作 为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投标方案或方案设计说明中的绿色设计专篇,并应在投资总额中计入绿色技术的 经济费用。 4.3.3对于确立绿色建筑定位目标的建筑项目石油天然气标准规范范本,绿色设计应作为初步设计中专项设计内容之一,在初步设计 中由建筑专业牵头,汇总各专业的技术措施,统一编制绿色设计专篇。本阶段的绿色设计专篇,可为业主或 开发商施工招标和主要设备采购提供技术依据。 4.3.4施工图设计阶段,各专业应结合各自独立的施工图设计说明,按专业编制专项说明,明确各专业设计 应落实的技术措施以及必要的施工和运营的控制要求

    4.4.2策划方案中应明确具体措施,保证室内外坏境质量。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现代建筑产业发展,在住宅建筑的绿色设计中,有条件时宜主动考虑采用可工业化 筑结构体系。

    4.6.1水资源状况与当地的区域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城市发展状况等密切相关。应在区域规划的同时,对当 地的水资源状况、水量和水质进行调查、估算与评价,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4.6.2沈阳市属于水质型缺水地区。非传统水源的利用应优先考虑雨水资源的利用,并确定合理的水处理工 艺。

    4.7.1常规能源条件包括:电力、燃油、燃气、区域集中供冷供热等。 可再生能源利用,如考虑采用地源热泵供暖空调系统,应按照现行沈阳市地方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 现程》DB2101/T01的规定,在地源热泵系统方案设计前,进行工程场地状况调研,宜结合工程地质勘探,对 线层地热能资源条件进行初步分析。 4.7.2住宅建筑宜优先选择区域集中供热系统;随着人们对室内空气品质要求的提高,独立新风系统可以作为 顶目方案策划的一个选项。 利用可再生能源时,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方可采用。如考虑采用地源热泵供暖空调系统 矿产标准,应认 真分析已有的浅层地热能资源勘察报告,当考虑采用土壤源热泵形式时,还需了解可供埋管的场地位置及面 积等实际情况,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有效依据

    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是最常用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冷热电联供具有靠近用户、梯级利用、一

    能源利用效率高、环境友好、能源供应安全可靠等特点,是一种成熟的能源综合利用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将 配合空调动力专业进行前期调研。 前期调研时应结合项目特点及设施地区的可再生能源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对建筑外观、环境质量影响作 出正确的评估,需要与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是否采用此类技术。 公共电网通常比用户自备的电源更为经济也更为可靠,所以正常情况下应把公共电网作为常用电源,可再生 能源和冷热电联供仅作为补充电力能源。 4.8.2在方案策划阶段应制定合理的供配电系统、智能化系统方案,优先利用市政提供的可再生能源,并尽量 设置变配电所和配电间居于用电负荷中心,合理规划电气线路,减少线路损耗,提高供电质量,优先选择符 合功能要求的效率高、损耗低的节能技术和电气设备,确保绿色设计真正融合在整个设计过程之中,保证绿 色设计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建筑、结构、机电设备各专业协调一致,保证绿色技术的落实, 当建筑所处环境适合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绿色能源的应用时,可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是否采用此 类技术。 公共电网通常比用户自备的电源更为经济也更为可靠,所以正常情况下应把公共电网作为常用电源,可 再生能源和冷热电联供发电仅作为补充电力能源, 当项目地块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系统、冷热电联供时,应征得有关部门的同意,优先采用并 网型系统。 根据建筑功能特点和运营情况,实行能源消费分户、分类、分项计量,评估设置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 的可行性,能更好地实现绿色建筑高效利用资源、灵活管理、应用方便、安全舒适等要求,并可达到节约能 源的目的。

    ....
  • 相关专题: 住宅  
专题: 给排水图纸 |市政常用表格 |螺丝标准 |设备安装技术、工艺 |房地产项目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