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997-2011 复合保温钢筋焊接网架混凝土剪力墙(CL建筑体系)技术规程

  • DB63/T 997-2011  复合保温钢筋焊接网架混凝土剪力墙(CL建筑体系)技术规程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55.7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19-12-12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建筑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f一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f,一边缘构件内纵向钢筋抗拉(压)强度设计值; f.一CL墙板内纵(横)向钢筋抗拉(压)强度设计值。

    2.2.2 作用 X 和作用效应

    N一轴向力设计值; V一剪力设计值; Vcb一考虑地震作用的竖向荷载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剪力 设计值; M一弯矩设计值; M一梁端截面弯矩设计值; Fek一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Ge一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S一荷载效应组合设计值; R一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设计值。

    外墙标准规范范本e。一组合偏心距; h一楼层层高; h—CL墙板截面高度; 1.一纵向钢筋锚固长度; b一CL墙板总厚度; b—CL墙板实有混凝土截面厚度或实体剪力墙厚度; Au一楼层层间弹性水平位移; A一CL墙板实有混凝土水平截面面积; AmCL墙板竖向钢筋总截面面积;

    Ys一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Xmax一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出一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

    4.1.1抗震设防类别丙类CL建筑体系的抗震等级应

    .1抗震设防类别内类CL建筑体系的抗震等级应按表4.1.

    确定。其它抗震设防类别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 定执行。

    表 4. 1.1 CL 建筑体系抗震等级

    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

    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 抗震等级。

    4.1.2CL建筑体系房屋适用高度应满足以下要求:

    对剪力墙结构6度及7度抗震设防区,房屋高度不应大于 100m;8度抗震设防区,房屋高度不应大于80m;9度时房屋高度不 应大于24m对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6度及7度抗震设防区,房屋 高度不应大于80m;8度抗震设防区,房屋高度不应大于50m;9度 时不应采用框支剪力墙结构。 4.1.3CL墙板进行设计计算时,墙体厚度仅取较厚侧混凝土截面厚 度参人计算,但应考虑较薄侧混凝土的刚度增大作用和自重荷载。 4.1.4抗震设计时,CL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 2房屋高度大于24m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底部两层

    和墙体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房屋高度不大于24m时,底 部加强部位可取底部一层。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其底 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落地 剪力墙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 3当结构计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的底板或以下时,底部加 强部位尚宜向下延伸到计算嵌固端。

    4.1.5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应满足下列要求

    1框支层内剪力墙应采用实体剪力墙,外墙根据计算需要可 采用CL墙板或实体剪力墙。 2落地剪力墙截面总面积不应小于上层剪力墙截面总面积 的50%。 3转换层楼板厚度不应小于180mm。 4转换层楼板配筋及上下层刚度比应满足《高层建筑凝土结 构设计规程》JCJ3的要求。

    4.2建筑设计与结构布置

    4.2.1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要求。建筑的平面和立面 设计宜规则,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4.2.2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4.2.2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抗侧力结构平面布置应使纵横向均符合规则、对称要求 对不规则结构宜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采取抗震加 强措施。 2抗侧力结构沿竖向应均匀变化,避免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3结构平面和竖向布置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有关规定。

    4.2.3在 CL建筑体系中,结构局部可采用小墙肢但应笠合以

    4.2.3在CL建筑体系中,结构局部可采用小墙肢,但应符合以下

    4.2.4外墙、分户墙、楼电梯间墙宜采用CL墙板,其它内承重墙

    部分框支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其他部位设 置构造边缘构件。

    =2XG/ ZxC:

    式中,F一j振型i质点的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α;一相应于j振型自振周期的地震影响系数; X一j振型i质点的结构水平相对位移; i一j振型的参与系数; G.一集中于质点i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5.1.1CL建筑体系的内力和位移可按弹性方法计算,楼层梁和连 梁可考虑局部塑性变形引起的内力重分布。 5.1.2CL建筑体系属于剪力墙结构,可采用平面结构空间协同 空间杆一墙板元等有限元计算模型。内力和位移计算时一般可 假定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相应地设计时应采取必要 措施保证楼板平面内的整体刚度。当楼板会产生明显的平面内变 形时,计算应考虑其影响,或对按刚性假定的计算结果进行调整。 饼

    (5.1.31 (5.1.32)

    式中%一结构重要性系数,对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结构构件,不应 小于1.1;对安全等级为二级或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1.0:

    S一作用效应的组合设计值,应符合本规程5.1.5~5.1.8 的规定; R一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RE一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取值。

    5.1.4地震作用计算原则

    1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建筑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 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 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2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人双向水平地震 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 法计人扭转影响。 3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 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不宜大 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结构 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之比不应大 于0.9。

    5.1.5无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应按下

    S=cSck+QSQk+中wwSwk 式中S一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c一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一楼面活荷载分项系数; w一风荷载的分项系数; Sck一永久荷载效应标准值;

    Sk一楼面活荷载效应标准值; Swk一风荷载效应标准值; o、中w一分别为楼面活荷载组合值系数和风荷载组合值 数,当永久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应分别取0.7租 0.0;当可变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应分别取和0 6或0.7和1.0。 注:对书库、档案室、储藏室、通风机房和电梯机房,本条楼面活荷载组合 值系数取0.7的场合应取0.9。 5.1.6无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荷载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 用: 1承载力计算时: 1)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c: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对由可变 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1.2,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 1.35;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应取1.0; 2楼面活荷载的分项系数%o:一般情况下应取1.4; 3)风荷载的分项系数w应取1.4。 2位移计算时,本规程公式5.1.5中各分项系数均应取1.0。 5.1.7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时,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 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 S=cScE+EhSEhk+wwSwk (5.1.7) 式中S一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效应组合设计值; ScE一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 SEhk一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 数或调整系数; c一重力荷载分项系数,应为1.2,当重力荷载效应对结构 有利时,取不大于1.0:

    S=cSce + eh Sehk +wYwS.

    Eh一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为1.3。 w一风荷载效应分项系数; Swk一风荷载效应标准值; 中w一为风荷载组合值系数,一般结构取0.0,风荷载起控制 作用的高层建筑,应采用0.2。 位移计算时,上述公式(5.1.7)中各分期项系数均应取1.0。 5.1.8非抗震设计时,应按本规程5.1.5的规定进行荷载效应的 组合;抗震设计时,应同时按本规程5.1.5条和5.1.7条的规定进 行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除四级抗震等级的结构构件 外,按本规程5.1.7条计算的组合内力设计值,尚应按本规程的有 关规定进行调整。

    5.1. 9 CL 建筑体系位移验算应符合以下要求

    式中△一楼层层间弹性水平位移; h一楼层层高。

    CL墙板受剪截面应符合下列要

    式中V一截面剪力设计 按5.2.3进行调整后的值来用; b一截面混凝土计算厚度;采用A法时取较厚侧混凝土厚度

    hw一截面有效高度; f。一混凝土受压强度设计值; 入一计算截面处的剪跨比,即M/(Vhm),其中M°、V°分 别取与V同一组组合的、未进行内力调整的弯矩和剪 力设计值。 5.2.2,矩形截面独立实体剪力墙墙肢截面高度hw不宜小于截面 厚度bw的8倍,不应小于bw的5倍。当hw/bw<8时,其在重力 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轴压比,抗震等级为一、二、三时分别不宜 大于0.5、0.6、0.7;当为无翼缘或端柱的一字形时,其轴压比限值 相应降低0.1。

    享度bw的8倍,不应小于bw的5倍。当hw/bw<8时,其在重 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轴压比,抗震等级为一、二、三时分别不 大于0.5、0.6.0.7;当为无翼缘或端柱的一字形时,其轴压比限 相应降低0.1。

    5.2.3截面内力应进行以下调整

    1一级抗震等级的CL结构墙体各截面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以 下要求: 1)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应按墙底截面组合弯矩设计值采用; 2)其它部位可按墙肢组合弯矩设计值的1.2倍采用。 2CL结构墙体底部加强部位墙肢截面的剪力设计值,一、二、 三级抗震等级时按下式调整,四级抗震等级及无地震作用组合时 不调整。

    5.2.5CL建筑体系高层建筑的连梁截面要求及承载力计算均书

    式中M、M一分别为梁左、右端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考虑地震作 用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对一级抗震等级且两端均为 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一端的弯矩应取零。 L,一连梁净跨; Vcb一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梁端截面 剪力设计值; mb一剪力增大系数,一级为1.3,二级为1.2,三级为1.1。 5.2.6CL结构墙体底部加强部位,其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 的轴压比不宜超过表5.2.6的限值。

    表5.2.6CL结构墙体轴压比限值

    注:N一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CL结构墙体墙肢底部轴向压力设计值; A,一CL结构墙体混凝土截面总面积; f一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6.1.1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6.1.1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CB 50010中现浇剪力墙结构规定执行。 6.1.2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CL墙板钢筋焊接网的保护层最

    表6.1.2CL墙板钢筋焊接网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3附加连筋及焊网的铺固与搭接应满足《钢筋焊接网混凝士 结构技术规程》JGJ11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CB50010的相关 规定。 6.1.4实体剪力墙的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材质、直径、间距、配

    筋率等均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规定。

    6. 1.5 边缘构件

    扶壁柱的范围可按图6.1.6采用,其配筋应满足计算要求,且 配筋率不宜小于0.7%,箍筋直径不小于6,间距不大于150mm。 外侧混凝土墙板应设拉筋与扶壁柱锚拉,直径不小于8,间距不大 于500mm

    6.1.7地下室墙体及配筋构造 对于一、二、三级抗震等级房屋高度大于24m时的建筑,与上 部CL结构墙体相对应部位均应设置实体混凝土墙,墙厚不应小于 上部墙体总厚度,墙体截面设计除应满足承载力要求外,尚应考虑 变形、抗裂及防渗要求。墙体内应设置双层双向钢筋绑扎网或焊 网,竖向和水平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

    6.2.1CL墙板斜插钢筋(腹筋)应满足以下要求:

    1穿过保温板的部分除应进行镀锌处理外尚应进行二次防 腐处理,二次防腐层厚度不应小于0.1mm,伸人混凝土的长度不应 小于5mm。 21与任一方向的夹角不得小于15°。 3直径不应小于保温板厚度的1/60且不应小于3mm。 4数量不应小于50个/m。 5分布均匀。

    1穿过保温板的部分除应进行镀锌处理外尚应进行二次防 腐处理,二次防腐层厚度不应小于0.1mm,伸人混凝土的长度不应 小于5mm。 21与任一方向的夹角不得小于15°。 3直径不应小于保温板厚度的1/60且不应小于3mm。 4数量不应小于50个/m。 5分布均匀。

    CL墙板具体构造措施应按表6

    设置构造墙框柱时,CL墙板在楼面及屋面处均宜按图6.2.3 的范围设置暗梁。纵筋配筋率对于一级抗震等级不宜小于0.4和 30f/f,中的较大值;二、三级抗震等级及非抗震设防的房屋高度大 于24m时,不应小于414,其余不应小于412。箍筋直径不宜小 于6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

    6.2.4 CL 墙板连梁

    图6.2.3CL墙板暗梁范围

    1连梁计算高度可按下列两种方式考虑。一般宜按下列第 一种计算,当截面不满足计算要求时,应按下列第二种高度重新计 算,此时对受力较大连梁应采取加强措施,如增设交叉斜筋等。 1)按墙体开大洞口(将洞口开至楼板顶面)考虑,参见图6.2.4(a)。 2)按墙体开实际洞口考,参见图6.2.4(b)。 2当按第一种连梁高度计算时,连梁的纵筋及箍筋均应满足 计算配筋要求,此时窗台下墙体与边缘构件或相邻墙板的连接,应

    满足抗裂要求。 当按第二种连梁高度计算时,楼层梁及窗台下墙板作为整体连梁 考虑并应可靠连接。其墙板的竖向钢筋应满足连梁计算抗剪箍筋要求 等强度,整体连梁纵向钢筋,应配置在楼层梁底部及窗台下墙板顶 面。对楼层梁顶部钢筋可按构造要求设置,对一、二、三级抗震等级房 屋高度大于24m时不应小于214,其余不应小于212。

    图6.2.4连梁截面示意图

    3构造要求 1)连梁顶面、底面纵向钢筋伸人墙内钢筋锚固长度,抗震设计 时不应小于1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1.,且不应小于600mm。 2)沿连梁全长箍筋构造应等效于相应抗震等级框架梁端箍筋 加密区构造要求,箍筋直径不宜小于6,间距不应大于150mm。 3)顶层连梁纵向钢筋伸入墙体的长度范围内,应配置间距不 大于150mm的构造箍筋,其直径同连梁箍筋直径。 4)连染两侧沿染高范围内应设置纵向构造钢筋(腰筋),其直径不 应小于10,间距不应大于200mm。对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梁两

    侧纵向构造的钢筋(腰筋)的总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3%

    建筑高度不大于36m的结构内部小墙肢应米用L形和T形头 体混凝土截面,其截面尺寸对一、二、三级抗震等级应满足图6.2.5 (a)、(b)要求;对四级抗震等级及非抗震设防建筑,应满足图6.2. 5( c) (d)要求。

    图 6.2.5 小墙肢

    一、二、三、四级抗震等级时纵筋配筋率分别不应小于1.2% 1.0%、0.9%、0.8%。其轴压比应分别不大于0.3、0.4、0.5、0.6。 纵筋直径不应小于14,且不应大于20。柱中箍筋间距不应大于 200mm,箍筋直径对一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10,二、三级抗震等级 不应小于8,四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6,箍筋间距加密区不应大 于100mm,非加密区不应大于150mm。箍筋肢距均不应大于 200mm。

    注:当房间长宽比接近于1.0时,横向壁率宜与纵向相同。

    3.1、起外围护、填充、隔断、保温作用的自承重CL墙板与结构 体的连接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CB50011的相关要求,

    6.3.1、起外围护、填充、隔断、保温作用的自承重CL墙板

    图7.0.3CL墙板楼板处节点构造 1—15厚挤塑泡沫聚苯板(B2级)加网格布薄抹灰; 或15厚硬泡聚氨酯(B2级)加网格布薄抹灰。

    7.0.4CL墙板热工设计时考虑斜插钢筋及保温板压缩的影响,保 温板导热系数应乘以修正系数a,当选用EPS板时取1.50、选用 XPS板时取1.40。 CL墙板主墙体作为外围护结构墙体时的传热系数可参见附录B

    8.1.1CL结构工程的施工,应建立完善的技术、质量、安

    CL结构工程的施工,应建立完善的技术、质量、安全管理

    保证体系工字钢标准,编制详尽的施工方案。

    8.1.2CL墙体工程应为主体结构分部的于分

    8.1.3检验批、分项工程,CL墙体子分部工程的质重验收记

    准》GB50300及国家相关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 8.1.4一、二层的CL建筑体系及采用轻型屋顶(恒荷载≤2. 5KN/m)的三层CL建筑体系中的复合剪力墙可采取两侧喷射混 凝土的施工工艺,喷射混凝土质量及试块的留设应满足《混凝土喷 射技术规程》的要求。

    8.1.5CL墙板与边缘(柱、梁)构件,可选用工具式组合模

    断主筋),将卡件安装后用高标号水泥砂浆嵌固或用塑料胀管螺丝 固定。 2在CL隔墙板上安装卡件或支架钢筋标准规范范本,应采用无齿锯开孔,用 C10混凝土或M10水泥砂浆将卡件与支架进行嵌固。 3接线盒、开关、插座在CL隔墙板(体)上安装时采用无齿锯 开孔,用M10水泥砂浆进行安装嵌固。 4线路安装按常规做法进行。 5给水排水及电气设备的安装按国家现行有关规范执行。 3.1.11对施工人员应进行岗前培训,正式施工前对各工序还应 故好技术交底。 113CL地板

    ....
  • 焊接标准
  • 相关专题: 剪力墙  
专题: 医药标准 |能源标准 |标准血压 |水利工艺、技术交底 |市政管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