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51/T 017-2013 四川省民用建筑节能检测评估标准

  • DBJ51/T 017-2013  四川省民用建筑节能检测评估标准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3.6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19-12-16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建筑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BJ51/T 017-2013  四川省民用建筑节能检测评估标准

    围护结构中传热系数明显较大的部位,亦称“冷桥”。系 指嵌入墙体的混凝土或金属梁、柱,墙体和屋面板中的混凝土 肋或金属件,装配式建筑中的板材接缝以及墙角、屋顶檐口、 墙体勒脚、楼板与外墙、内隔墙与外墙连接处等部位、

    2.0.4热工缺陷thermal irreg

    当围护结构中保温材料缺失、分布不均、受潮、混 成存在空气渗透时,则称该围护结构在此部位存在热工

    公厕标准2.0.5透光外围护结构

    sourcesystem(EERsy

    冷源系统单位时间供冷量与单位时间冷水机组、冷 却水泵和冷却塔风机能耗之和的比值

    集中热水采暖系统在正常运行工况下,检测持续时间内, 该系统单位建筑面积单位时间内的补水量与该系统单位建筑 面积单位时间设计循环水量的比值

    处于热态运行中的集中热水采暖系统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时,称该系统处于正常运行工况: 1所有采暖管道和设备均处于热状态。 2某时间段中,任意两个24h内,后一个24h内系统补 水量的变化值不超过前一个24h内系统补水量的10%。 3采用定流量方式运行时,系统的循环水量为设计值的 100%~110%;采用变流量方式运行时,系统的循环水量和扬 程在设计规定的运行范围内

    0.9供热设计热负荷指标

    ceheatingofresidentialquarter 在采暖室外计算温度条件下,为保持室内计算温度, 筑面积在单位时间内需由锅炉房或其他采暖设施通过 网集中供给的热量。

    集中热水采暖系统室外管网的热损失与管网输入总热量 即采暖热源出口处输出的总热量)的比值

    2.0.11水力平衡度levelofhydraulicbalance

    在建筑供水采暖系统中,整个系统的循环水量满足设计条 件时,建筑物热力入口处循环水量检测值与设计值之比。

    法应符合本标准的有关规定。

    3.0.2节能工程检测评估时应其备以下有天技不文件: 1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节能设 计文件; 2工程竣工图纸和建筑节能工程相关技术文件(含与建 筑节能相关的隐蔽工程施工质量的中间验收报告); 3外墙、屋面和采暖管道的保温施工做法或施工方案; 4具有相关资质的检测机构出具的对施工现场随机取样 的外门(含阳台门)、户门、外窗及保温材料的性能复检报告; 5建筑设备的产品合格证或性能检测报告。 3.0.3围护结构的节能性能检测,应按附录A所列的抽样方 法进行抽样,委托方不得指定检测单元和位置。

    4室内、外环境温、湿度检测

    1室内、外环境温、湿度检测按下列规定进行: 1室内温度、湿度的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有集中采暖空调系统的建筑物,温度、湿度检测 数量应按照采暖空调系统分区进行选择。当系统形 式不同时,每种系统形式均应检测。相同系统形式 应按系统数量的20%进行抽检。同一个系统检测数 量不应少于总房间数量的10%。 2)未设置集中采暖空调系统的建筑物,温度、湿度检 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房间数量的10%。 3)检测数量在符合以上两款规定的基础上也可按照委 托方要求增加。 2温度、湿度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原则: 1)3层及以下的建筑物应逐层选取区域布置温度、湿度 测点; 2)3层以上的建筑物应在首层、中间层和顶层分别选取 区域布置温度、湿度测点; 3)气流组织方式不同的房间应分别布置温度、湿度测点。 3温度、湿度测点应设于室内活动区域,且应在距地面 ~1800)mm范围内有代表性的位置,温度、湿度传感器 受到太阳辐射或室内热源的直接影响。温度、湿度测点位 数量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房间使用面积小于16m时,应设测点1个; 2)当房间使用面积大于或等于16m,且小于30m 时,应设测点2个:

    3)当房间使用面积大于或等于30m,且小于60m时, 应设测点3个; 4)当房间使用面积大于或等于60m,且小于100m 时,应设置测点5个; 5)当房间使用面积大于或等于100m时,每增加(20~ 30)m应增加1个测点。 室内平均温度、湿度检测应在最冷或最热月,且在供 共冷系统正常运行后进行。室内平均温度、湿度应进行连 则,检测时间不得少于6h,且数据记录时间间隔最长不 过30min。 空内平均温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Zomi Pm = i=1

    代中m——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的室内平均相对湿度(%); Prm,i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第i个室内逐时相对 湿度(%); n一一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的室内逐时相对湿度的 个数; 对湿度逐时值(%); P一一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布置的相对湿度测点的 个数。 ,0.4室内温度、湿度合格指标与判别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湿度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当 设计文件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 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 2当检测结果满足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判定为合格, 否则判定为不合格。

    4.0.4室内温度、湿度合格指标与判别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湿度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当 设计文件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 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 2当检测结果满足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判定为合格, 否则判定为不合格。

    5墙体、屋面、楼地面节能性能检测

    5.1.1墙体、屋面热工缺陷检测按下列规定进行: 1 应在墙体、屋面节能检测前进行。 2 热工缺陷检测主要分为外表面和内表面热工缺陷检测。 3热工缺陷检测设备应采用红外热像仪。红外热像仪温 度测量范围应符合现场检测要求,工作波长应为(8.0~14.0) um,传感器温度分辨率(NETD)应小于0.08°C,温差检测 确定度应小于0.5°C,像素不应少于76800点。 4检测应在房间供热或供冷系统运行稳定后进行。检测 寸的环境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测前至少24h内的室外空气温度逐时值与开始检 测时的室外空气温度相比,其变化不应大于10°C, 2)检测前至少24h内和检测期间,建筑物外围护结构 内外空气温度差的逐时值均不宜小于10°C。 3)检测期间与开始检测时的空气温度相比,室外空气 温度逐时值变化不应大于5°C,室内空气温度逐时 值变化不应大于2℃。 4)在进行外表面热工缺陷检测时,0.5h内的室外风速 变化不应大于2级(含2级),且最天风力不应大于 5级。 5)在进行外表面热工缺陷检测时,被测外表面在检测 开始前至少12h内不应受到太阳直射:在进行内表 面热工缺陷检测时,被测内表面应避免灯光直射。

    5检测前宜采用表面式温度计在被测表面上测出参照温 度,调整红外热像仪的发射率,使热像图反映的表观温度等于 该参照温度:应在与自标距离相等的不同方位扫描同一部位, 检查邻近物体对被测建筑表面是否造成影响;必要时可采取遮 挡措施或关闭室内辐射源,或在合适的时间段进行检测。 6应首先进行普测,然后对异常部位进行详细检测。 7异常部位宜通过实测热像图与被测部分的预期温度分 布进行比较确定,实测热像图中出现的异常,若非建筑设计或 热(冷)源、测试方法等原因造成,则可认为是缺陷。必要时 可采用内窥镜、取样等方法进行确定。 8同一个热工缺陷部位的热像图不应小于2张。若拍摄 的热像图中主体区域过小时,应单独拍摄1张以上(含1张) 主体部位热像图。被测部位在建筑中的位置应用图说明,并应 附上可见光照片。热像图上应标明参照温度的位置,并应随热 象图一起提供参照温度数据。 9被测建筑热工缺陷的计算按照附录B的规定进行。

    5.1.2热工缺陷检测的合格指标与判断方法应符合下

    1被测外表面缺陷区域与主体区域面积的比值应小于 20%,且单块缺陷面积应小于0.5m。被测外表面的检测结果 满足本条规定时,判为合格,否则判为不合格。 2被测内表面因缺陷区域导致的能耗增加比值应小于 5%,且单块缺陷面积应小于0.5m。被测内表面的检测结果满 足本条第1款规定时,判定为合格,否则判定为不合格

    5.2现场传热系数检测

    5.2.1墙体、屋面及楼地面现场传热系数检测按下

    。1墙体、屋面及楼地面现场传热系数检测按下列规定进

    高温侧表面温度与低温侧表面

    注:表中K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设计值;Th为测试期间高温侧表面平 均温度;T为测试期间低温侧表面平均温度。

    8检测期间,应同步记录热流密度和内、外表面温度, 记录时间间隔不应大于30min。可记录多次采样数据的平均 直,采样间隔宜短于传感器最小时间常数的1/2。 9检测数据分析宜采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当算术平均法 计算误差不能满足要求时可用动态分析法。 10当采用算术平均法进行数据分析时,应按下式计算热阻

    式中R一一夜 被测部位热阻[(m·K)/W]; Sy——被测部位内表面温度的第j次测量值(℃); SEj一一被测部位外表面温度的第j次测量值(C); 11轻型围护结构[单位面积比热容<20kJ/(m.K)1宜 采用夜间采集的数据计算热阻。当经过连续4个叠夜测量之后 相邻两次测量的计算结果相差不大于5%时即可结束测量。 12重型围护结构[单位面积比热容≥20kJ/(m·K)]应 使用全天数据计算热阻,且只有在满足下列条件时方可结束 测量: 1)热阻的末次计算值与24h之前计算值相差不大于5%; 2)检测期间的第一个int(2×DT/3)天内与最后一个 同样长的天数内热阻的计算值相差不大于5%。 (注:DT为检测持续天数,int表示取整数部分。) 13采用动态分析方法的计算软件应经过权威机构的鉴 定。宜使用与现行行业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32 相配套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计算。 14围护结构被测部位传热系数按下式计算:

    K——被测部位传热系数[W/(m·K)]; R一内表面换热阻(m·K/W),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中附表2.2的规 定采用; R—一被测部位热阻(m·K/W); R。一外表面换热阻(m·K/W),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 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中附表2.3的规 定采用。 传热系数检测的合格指标与判断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5.2.2传热系数检测的合格指标与判断方

    1被测部位传热系数应满足设计要求:当设计图 具体规定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被测部位传热系数检测结果满足本条第1款的我 判定为合格,否则判定为不合格。

    5.3.1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检测按下列

    5.3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检测

    5.3.1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检测按下列规定进行: 1宜采用热电偶等温度传感器检测表面温度,检测仪表 应符合本标准第5.2.1条第3款的有关规定。 2表面温度测点应选在被测部位温度最低处,具体位置 可采用红外热像仪扫描确定。室内环境温度检测点应设于室内 活动区域中央。当被测房间使用面积天于或等于30m时,应 设置两个测点。室外环境温度测点应设置在距离建筑物(5~ 10)m且距地面高度大于1.5m的百叶箱内,宜在建筑物的2 个不同朝向布置室外环境温度测点。 3表面温度传感器连同0.1m长引线应与被测部位表面 紧密接触,传感器表面的热辐射率应与被测表面基本相同。 4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检测应在采暖系统正常运行后进 行,检测时间宜选在最冷月,且应避开气温剧烈变化的天气。 检测持续时间不应少于72h,检测数据应逐时记录,记录时间

    间隔不应大于30min。 5室内外计算温度条件下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应按下式 计算:

    中 室内外计算温度条件下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C); 检测期内被测房间的室内环境平均温度(°C): Cim 检测期内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平均值(°C); te 检测期内室外环境平均温度(°C); tai 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取18°℃: tde 冬季室外计算温度(C),应根据设计要求或现 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 中第2.0.1条的规定采用。

    5.3.2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检测的合格指标与判断方法应符

    合下列规定: 1在室内外计算温度条件下,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不 应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在确定室内空气露点温度时,室内 空气相对湿度按60%计算; 2被测部位检查结果满足本条第1款规定时,判定为合 格,否则判定为不合格

    5.4屋面和西向外墙隔热性能检测

    屋面和西向外墙隔热性能检测按下列规定进行:

    5.4.1屋面和西向外墙隔热性能检测按下列规定进行: 1隔热性能检测应在竣工12个月后的夏季进行,检测持 续时间应不少于24h: 2检测开始前2天及检测期内应为晴天或少云天气,检

    测期内室外逐时空气温度最高值不宜低于当地夏李室外计算 温度最高值2.0C; 3检测时被测外墙及屋面所在房间的窗应全部开启,保 持良好的自然通风环境。白天直射到被测外墙及屋面外表面的 阳光不应被其他物体遮挡。 4检测时应同时检测被测屋面或西向外墙的内外表面温 度、室内外空气温度。室内外空气温度和内外表面温度的检测 应分别符合本标准第4.0.1条和第5.2.1条的规定。 5表面温度传感器应对称布置在被测主体部位的两侧, 与热桥部位的距离应大于屋面(墙体)厚度的3倍以上。表面 温度测点应避开主体部位热工缺陷处,具体位置可采用红外热 象仪扫描确定。每侧表面温度测点应至少布置3点,其中1点 应布置在接近检测面中央的位置。 6内表面逐时温度应取内表面所有测点相应时刻检测结 果的平均值。 5.4.2屋面和西向外墙隔热性能检测的合格指标与判断方法 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屋面和西向外墙的内表面温度逐时检测最高值不应高 于室外空气温度逐时检测最高值; 2当被测部位的内表面温度逐时检测最高值不高于室列 空气逐时温度检测最高值时,判定为合格,否则判定为不合格

    门窗框与墙体间密封缺陷

    6.1.1外门窗框与墙体间密封缺陷检测按下列规负

    1未隐蔽的门窗框与墙体间的缝隙可观察检查缝隙填嵌 材料类型及饱满程度。已隐蔽的外门窗框与墙体间的密封缺陷 可采用红外热像仪进行检测,也可打开门窗框与墙体间的缝隙 检查。 2当采用红外热像仪进行外门窗框与墙体间密封缺陷检 则时,红外热像仪的性能参数应满足本标准5.1.1条第3款的规 定。检测前及检测期间,环境条件应符合本标准5.1.1条第4款 条规定。检测步骤宜按照本标准5.1.1条第5、6款的规定进行 3受检表面同一个部位的红外热像图,不应少于2张。 当拍摄的红外热像图中,主体区域过小时,应至少单独拍摄 张主体部位红外热像图。应采用图示说明受检部位的红外热修 图在建筑中的位置,并应附上可见光照片。红外热像图上应标 明参照温度的位置,并应同时提供参照温度的数据。 4红外热像图中的异常部位,宜通过将实测热像图与受 检部分的预期温度分布进行比较确定。必要时,可打开门窗框 与墙体间缝荫确定

    .1.2外门窗框与墙体间密封缺陷检测的合格指标与判断方

    观察密封材料的类型及饱满程度,缝隙表面是否光滑、顺 直,有无裂纹出现。当出现裂纹宽度大于1mm,长度大于 20mm时判定为不合格。

    6.2外门窗气密性能检测

    6. 2. 1外门窗气密性能检测按下列规定进行:

    采用静压箱检测外门窗气密性能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建筑外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现场检测方法》JG/T211 的相关规定。

    6.2.2外门窗气密性能检测的合格指标与判断方法应符合下

    1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 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进行分级,级别符合设计要求 时,判定为合格,否则判定为不合格。 2对于已获得国家或四川省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认证 的产品,在确保实际应用窗型与标识证书窗型一致后,宜直接 采用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证书中的气密性能数值

    6.3外门窗保温性能检测

    6.3.1外门窗保温性能检测按下列规定进行:

    6.3.1外门窗保温性能检测按下列规定进行: 1现场抽取相同材质、规格、型号、尺寸的外门窗各 撞,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 法》GB/T8484在实验室进行检测,作为测试结果。 2若外门窗尺寸过大或整窗取样困难时,可现场量测尺 寸并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型材、玻璃,在实验室测试基础上,按 现行行业标准《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151 的规定计算冬李传热系数。

    6.3.2外门窗保温性能检测的合格指标与判断方法应符合下 列规定:

    6.3.2外门窗保温性能检测的合格指标与判断方法应符合下

    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法

    法》GB/T8484的规定定级,级别符合设计要求时,判定为合 格,否则判定为不合格。 2对于已获得国家或四川省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认证 的产品,在确保实际应用窗型与标识证书窗型一致后,宜直接 采用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证书中的传热系数值。

    外门窗综合遮阳系数检测

    6. 4. 1外门窗综合遮阳系数检测按如下规定进行:

    玻璃、型材及门窗的太阳光总透射比和遮阳系数,按照现 行行业标准《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151及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玻璃可见光透射比、太阳光直接透射比 太阳能总透射比、紫外线透射比及有关窗玻璃参数的测定》 GB/T2680进行检测和计算。

    太阳能总透射比、紫外线透射比及有关窗玻璃参数的测定》 GB/T2680进行检测和计算。 6.4.2外门窗综合遮阳系数检测的合格指标与判断方法应符 合如下规定: 1按设计要求进行判定,符合设计要求时,判定为合格 否则判定为不合格。 2对于已获得国家或四川省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认证 的产品,在确保实际应用窗型与标识证书窗型一致后,宜直接 采用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证书中的遮阳系数值。

    6.4.2外门窗综合遮阳系数检测的合格指标与判断方法应符

    门窗外遮阳设施性能检测

    6.5.11门窗外遮阳设施性能检测按下列规定进行: 1对于固定外遮阳设施,检测的内容应包括结构尺寸、 安装位置和安装角度。对活动外遮阳设施,还应包括遮阳设施 的转动或活动范围及柔性遮阳材料的光学性能

    2用于检测外遮阳设施结构尺寸、安装位置、安装角度 或活动范围的量具的不确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长度尺:应小于2mm; 2)角度尺:应小于2°。 3活动外遮阳设施转动或活动范围的检测应在完成5次 以上的全程调节后进行。 4遮阳材料的光学性能检测应包括太阳光反射比和太阳 光直接透射比。太阳光反射比和太阳光直接透射比的检测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玻璃可见光透射比、太阳光直接透射比 太阳能总透射比、紫外线透射比及有关玻璃参数的测定》 GB/T 2680 的规定

    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玻璃可见光透射比、太阳光直接透射比 太阳能总透射比、紫外线透射比及有关玻璃参数的测定》 GB/T2680的规定。 6.5.2门窗外遮阳设施性能检测的合格指标与判断方法应符 合下列规定: 1受检外窗外遮阳设施的结构尺寸、安装位置、安装角 、转动或活动范围及遮阳材料的光学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 2受检外窗外遮阳设施的检测结果均满足本条第1款的 规定时,判定为合格,否则判定为不合格

    1受检外窗外遮阳设施的结构尺寸、安装位置、安装角 度、转动或活动范围及遮阳材料的光学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 2受检外窗外遮阳设施的检测结果均满足本条第1款的 规定时,判定为合格,否则判定为不合格

    3太阳能系统集热器和储水装置视为提供热水的热源。 7.1.5空调系统检测仪表的不确定度必须满足本标准附录C 的要求。

    水(热泵)机组实际性能系

    7.2.1冷水(热泵)机组实际性能系数检测按下列规定进行: 1冷水(热泵)机组实际性能系数的检测数量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对于2台及以下(含2台)的同型号机组,应至少 抽取1台; 2)对于3台及以上(含3台)的同型号机组,应至少 抽取2台。 2冷水(热泵)机组实际性能系数的检测方法应符合下 列规定: 1)检测工况下,应每隔(5~10)min读1次数,连续 测量60min,并应取每次读数的平均值。 2)供冷(热)量测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D的规定。 3)冷水(热泵)机组的供冷(热)量应按下式计算:

    V.p.c.Ar 3600

    式中 一一冷水(热泵)机组的供冷(热)量(kW); V一冷水平均流量(m/h); △t一一冷水进、出口平均温差(°℃); p一一冷水平均密度(kg/m); c——冷水平均定压比热[kJ/(kg·°℃)]。 (注:P、c可根据介质进、出口平均温度由物性参数表查取

    4)电驱动压缩机的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 输入功率应在电动机输入线端测量。输入功率检测 应符合本标准附录E的规定。 5)电驱动压缩机的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的 实际性能(COP)应按下式计算:

    COPx Q (W.g/3600)+p

    式中 W一检测工况下机组平均燃气消耗量(m/h),或燃 油量消耗量(kg/h); q——燃料发热值(kJ/m或kJ/kg); kW)。 7.2.2冷水(热泵)机组实际性能系数检测的合格指标与判 断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测工况下,冷水(热泵)机组实际性能系数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 2当检测结果满足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判定为合格 否则判定为不合格。

    断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测工况下,冷水(热泵)机组实际性能系数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 2当检测结果满足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判定为合格, 否则判定为不合格

    7.3水系统回水温度一致性检测

    7. 3. 1 水系统回水温度一致性检测按下列规定进行:

    7.3.1水系统回水温度一致性检测按下列规定进行: 1与水系统集水器相连的一级支管路均应进行水系统回 水温度一致性检测。 2水系统回水温度一致性的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测位置应在系统集水器处; 2)检测持续时间不应少于24h,检测数据记录间隔不 应大于1h。 7.3.2水系统回水温度一致性检测的合格指标与判断方法应 符合下列规定: 1检测持续时间内,冷水系统各一级支管路回水温度间 的充许偏差为1C;热水系统各一级支管路回水温度间的充许 偏差为2C。 2当检测结果满足7.3.2条第1款的规定时,判定为合格 否则判定为不合格

    7.4水系统供、回水温差检测

    7.4.1水系统供、回水温差检测按下列规定进行: 1检测工况下启用的冷水机组或热源设备均应进行水系 统供、回水温差检测。 2水系统供、回水温差的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冷水机组或热源设备供、回水温度应同时进行检测; 2)测点应布置在靠近被测机组的进、出口处,测量时 应采取减少测量误差的有效措施:; 3)检测工况下,应每隔(510)min读数1次,连续

    测量60min,并应取每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检测值。 7.4.2水系统供、回水温差检测的合格指标与判断方法应符 合下列规定: 1检测工况下,水系统供、回水温差检测值不应小于设 计温差的80%; 2当检测结果满足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判定为合格, 否则判定为不合格

    7.5.1水泵效率检测按下列规定进行

    水泵效率检测按下列规定进行: 检测工况下启用的循环水泵均应进行效率检测; 水泵效率的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测工况下,应每隔(5~10)min读数1次,连续 测量60min,并应取每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检测值 2)流量测点宜设在距上游局部阻力构件10倍管径,且 距下游局部阻力构件5倍管径处。压力测点应设在 水泵进、出口压力表处。 3)水泵的输人功率应在电动机输入线端测量,输入功 率检测应符合本标准附录E的规定。 4)水泵效率应按下式计算:

    p.g·AH 3.6.P

    式中 n 水泵效率; 水泵平均水流量(m/h); P 水的平均密度(kg/m3),可根据水温由物性参数

    表查取; g——自由落体加速度,取9.8m/s; AH一水泵进、出口平均压差(m); P一水泵平均输入功率(kW)。 7.5.2 水泵效率检测的合格指标与判断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测工况下,水泵效率检测值应大于设备铭牌值的80% 2当检测结果满足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判定为合格, 否则判定为不合格

    7.5.2水泵效率检测的合格指标与判断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检测工况下,水泵效率检测值应大于设备铭牌值的80%: 2当检测结果满足本条第1款的规定时,判定为合格, 否则判定为不合格

    7.6冷源系统能效系数检

    7.6.1冷源系统能效系数检测按下列规定进行:

    冷源系统能效系数检测按下列规定进行: 所有独立冷源系统均应进行冷源系统能效系数检测。 冷源系统能效系数检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测工况下,应每隔(5~10)min读数1次,连续 测量60min,并应取每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检测的 检测值。 2)供冷量测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D的规定。 3)冷源系统的供冷量应按下式计算:

    V.p.c.Ar 3600

    GB/标准规范范本式中 2——冷源系统的供冷量(kW); V一一冷水平均流量(m/h); △t一一冷水平均进、出口温差(°C); 冷水平均定压比热[kJ/(kg·°C)l C

    注:P、c可根据介质进、出口平均温度由物性参数表查取。 4)冷水机组、冷水泵、冷却水泵和冷却塔风机的输入 功率应在电动机输入线端同时测量:输入功率检测 应符合本标准附录E的规定。检测期间各用电设备 的输入功率应进行平均累加。 5)冷源系统能效系数(EERsVs)应按下式计算:

    EER.sys o ZN.

    式中 EERsys—冷源系统能效系数(kW/kW); ZN;一一冷源系统各用电设备的平均输人功率之和 (kW)。 7.6.2冷源系统能效系数检测的合格指标与判断方法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冷源系统能效系数检测值不应小于表7.6.2的规定。

    表7.6.2冷源系统能效系数限值

    2当检测结果满足7.6.2条第1款的规定时,判定为合格 否则判定为不合格。

    7.7.1锅炉运行效率检测按下列规定进行:

    7.7.1锅炉运行双率检测按下列规定进行: 1采暖锅炉日平均运行效率的检测应在采暖系统正常运 行120h后进行白砂糖标准,检测持续时间不应少于24h。 2检测期间,采暖系统应处于正常运行工况,燃煤锅炉 的日平均运行负荷率应不小于60%,燃油和燃气锅炉瞬时运行 负荷率不应小于30%,锅炉日累计运行时数不应少于10h。 3燃煤采暖锅炉的耗煤量应按批计量。燃油和燃气采暖 锅炉的耗油量和耗气量应连续累计计量。 4在检测持续时间内,煤样应用基低位发热值的化验批 数应与采暖锅炉房进煤批次一致,且煤样的制备方法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工业锅炉热工性能实验规范》GB/T10180的有关 规定。燃油和燃气的低位发热值应根据油品种类和气源变化进 行化验。 5采暖锅炉的输出热量应采用热计量装置连续累计计量。 6 热计量装置中供回水温度传感器应靠近锅炉本体安装。 7 采暖锅炉日平均运行效率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
  • 建筑节能 检测标准
  • 相关专题: 节能  
专题: 检测试验 |认证标准 |玩具标准 |安全标准 |教育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