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4021-2017 页岩气平台钻前土建工程作业要求

  • NB/T 14021-2017  页岩气平台钻前土建工程作业要求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2.7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1-06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建筑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5.2.1.1泉眼或露头地下水,应按设计要求,采取有效导排措施后方可填筑。 5.2.1.2公路或井场位于软土、黄土、冻土等区域,符合JTGF10的相关要求。 5.2.1.3当原地面纵坡大于12%或横坡陡于1:5时,应按设计要求挖台阶,或设置坡度向内并大于 4%,宽度大于2m的台阶。 5.2.1.4宜采用水平回填;采用竖向回填时,应从最低点开始作业。 5.2.1.5每层填土松铺厚度不宜大于300mm,并分层压实;填料最大粒径100mm。 5.2.1.6路(场)床顶最后一层时,压实后的厚度不应小于100mm。 5.2.1.7在透水性不好的压实层上填筑透水性好的填料,应在其表面设2%~4%的双向横坡。 5.2.1.8零挖填路(场)基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机械作业时沿路(场)基边线进行,机械翻松土体深度不宜小于300mm。 b)沿路(场)基纵向平整场地,根据路(场)基设计要求做成双侧或单侧排水坡。 c)换填新土时,每层松铺厚度不宜大于300mm,由远及近卸料。 5.2.1.9压路机碾压应沿纵向行走,先两侧再中间,碾压轮迹重叠400mm~500mm,横向接头重叠 400mm~500mm。对压路机不能到达的边角处应采用特殊处理。 5.2.1.10路(场)基压实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5.2.2.1土方开挖应自上而下进行,不应乱挖超挖,严禁掏底开挖。 5.2.2.2并挖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证边坡稳定。并挖至边坡线前,应预留一定宽度,预留的宽度应 保证刷坡过程中设计边坡线外的土层不受到扰动。 5.2.2.3井场开挖前应修筑临时的运土便道,运土便道应与开挖的基槽坑保持安全距离。 5.2.2.4边沟与截水沟应从下游向上游开挖。截水沟通过地面坑凹处时,应将凹处填平夯实。边沟及 截水沟开挖后,应及时进行防渗处理,不得渗漏、积水和冲刷边坡及路基。 5.2.2.5若需要爆破施工时,应交由有资质的专业队伍进行施工,并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5.2.2.6施工边坡高度大于5m的软弱松散路(场)基时,宜采用分层开挖、分层防护和坡脚预加固 技术。

    5.2.3.1边坡按设计要求开挖水利施工组织设计 ,应从开挖面向下分段整修,每开挖2m~3m宜对新挖边坡进行刷坡, 司时清理坡面危石和松动石块。 5.2.3.2填方边坡按设计要求回填,边坡回填宽度宜大于500mm;应从回填面向下分段整修,每次整 修高度不宜超过3m。整修边坡余土,及时清理到回填部位。

    NB/T140212017

    5.2.4.2弃土堆场四周应采取截排水措施,弃土堆放不应影响周边地势的排洪能力。 5.2.4.3耕植土应单独堆放,有利于后期还耕。 5.2.4.4有石质弃土时,应在石质弃土表层堆放耕植土,及时还耕。 5.2.4.5弃土堆放高度应按设计要求,如设计无要求时,堆放高度不宜大于1.5m

    5.3.1.1水泥强度等级为32.5级或42.5级的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 5.3.1.2饮用水(或性畜饮用水)均可用于水泥稳定层施工用水。 5.3.1.3集料用碎石应质地坚硬、耐久、洁净、有良好的级配,用于基层的碎石最大粒径为31.5mm 碎石颗粒应接近立方体。细集料质地应坚硬、耐久、洁净,并具有良好级配。其级配范围应符合表1 规定。

    泥稳定碎石基层集料的配合比应根据现场实际情

    5.3.2水泥稳定层作业

    5.3.2.1应清扫下承层表面的浮料,用压路机复压,表面应平整坚实。 5.3.2.2在下承层上恢复中线,直线段控制桩间距不宜大于10m,平曲线段控制桩间距不宜大于5m, 并设在两例路肩边缘,标志出水泥稳定层的设计高程。 5.3.2.3水泥稳定混合料的拌和宜采用厂拌法,条件不允许时可采用路拌法。 5.3.2.4压路机应执行先静压后动压的原则,静压2~3遍再启动振动器进行碾压,至水泥稳定层表 面平整,无较大起伏。 5.3.2.5接缝和调头处理应采用斜搓对接形式。前一段拌和整平后,留2m~3m不进行辗压,后 段施工时,将前段留下未压部分,再加部分水泥,重新拌和,并与前段一起辗压。 5.3.2.6应在辗压成型并经检测合格后进行洒水养护,养护期不少于7d。养护期间应保持表面潮湿 不得行驶车辆

    5.4.1.1片石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5.4.1.1片石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5.4.1.2片石的最小几何尺寸不宜小于150mm,最大几何尺寸不宜大于200mm

    5.4.2手摆片石作业

    2.1为满足多井(多钻机)平台公路及井场使用需求,手摆片石厚度不宜小于400mm .2.2手摆片(块)石基层不宜接铺砌在土基软弱的路段,以免石块不均匀下沉使路面损坏。 2.3片石应自路面边缘逐步推向路中排砌,铺砌时,较大的石块宜砌在边缘部分,较小的砌

    NB/T140212017

    中部分。石块大面朝下,尖端向上,每块石块必须直立,应排砌紧密。石块的长边应与路中线大致垂 直,并应相互错缝,沿路线纵向排砌,不要横排。 5.4.2.4片石铺砌后,应控制在一个大面上,突出片石用手锤敲掉,石屑嵌入片石缝隙。铺砌与填嵌 两项工序必须相隔1m~2m距离分别进行。 5.4.2.5压路机应从边桩位置向中间静压23遍,每次重叠1/2轮迹,前后相邻区段应重登1m 1.5m,再开启振动碾压至面层表面无较大起伏,

    5.5.1.1碎石形状应尽量采用接近立方体并具有棱角为宜,碎石粒径宜为5mm~40mm。 5.5.1.2土的塑性指数宜为18~27,黏土内不得含腐殖土或其他杂质,黏土用量不宜超过 的10%~ 15%

    5.5.2泥结碎石层作业

    5.5.2.1碎石层摊铺直线段控制桩间距不宜大于10m,平曲线段控制桩间距不宜大于5m,并设在两 侧路(场)肩边缘,标志出碎石层的设计高程。 5.5.2.2路槽应按路基横坡设计要求修筑,按1.1~1.3的松散系数摊铺碎石,要求大小颗粒均匀分 布,纵横断面符合要求,厚度一致。主层粒料一般采用粒径35mm~75mm的碎石,面层一般采用粒 径15mm~35mm的碎石。 5.5.2.3泥浆按水与土0.8:1或1:1的体积比进行拌合配制,泥浆应充分包裹碎石。 5.5.2.4初压时采用轻型压路机碾压,碾压宜慢,每分钟25m~35m,轮迹重合250m~300mm。 般碾压6~10遍,至石料无松动为止。 5.5.2.5在预压的碎石上,浇灌泥浆,以灌满孔隙、表面与碎石齐平为度,但碎石棱角仍应露出泥浆 之上。 5.5.2.6 灌浆1h~2h后,待泥浆下注,空隙中空气溢出,表面未干前撒铺5mm~15mm的嵌缝料 (约1m/100m~1.5m/100m)嵌缝料应均匀撒铺。 5.5.2.7路拱横坡宜为1.5%~2.5%

    5.6.1.1石料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5.6.1.2水泥进场应按GB175的有关规定进行复检。 5.6.1.3砂中有害杂物不应超过5%。 5.6.1.4拌制砂浆用水应符合JGJ63的相关规定。 5.6.1.5采用免烧砌块用作挡土墙砌筑材料时,用于制作免烧砌块的原料贮存、堆放、生产应符合 GB18599的相关规定,制成品浸出液应达到GB8978国家污水一级排放标准。 5.6.1.6免烧砌块抗压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如设计无要求时,最小抗压强度应不小于15MPa。 5.6.1.7免烧砌块砌筑前严禁浇水,现场堆放应设置防雨设施,避免雨水浸湿。

    2.1砌筑砂浆应通过试配确定配合比,当砌筑砂浆的组成材料有变更时,其配合比应重新确定

    NB/T140212017

    5.6.2.2凡在砂浆中掺入早强剂、缓凝剂、防冻剂等砂浆外加剂时应进行试配,经检验符合要求后万 可使用。 5.6.2.3砂浆现场拌制时,各组分材料应采用质量计量。 5.6.2.4砌筑砂浆应采用机械搅拌,自投料完算起,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的搅拌时间不得少于 2min,水泥粉煤灰砂浆和掺用外加剂的砂浆的搅拌时间不得少于3min。 5.6.2.5砂浆应随拌随用,水泥砂浆应在3h内使用完毕。当施工期间最高气温超过30℃时,应在拌 成后2h内使用完毕。对掺用缓凝剂的砂浆,其使用时间可根据具体情况延长。

    5.6.3.1挡土墙基础宜采用机械进行开挖,在距基底200mm时用人工开挖清基至设计标高。 5.6.3.2基槽开挖过程中,防止雨水流入或地下水渗出,应采取截留、排水和降水措施。 5.6.3.3基槽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5.6.3.4条石挡土墙第~一皮右块应采用坐浆丁砌的砌筑方式,为丁顺组砌方式,顺右不得超过2 块;当中间部分用毛条石砌时,丁砌料石伸入毛条石部分的长度应不小于200mm。毛条石墙拉结石每 0.7m墙面不应少于1块。 5.6.3.5挡土墙应按设计要求设置变形缝。当设计无相关要求时,每间隔10m~15m设置一道伸缩 缝,缝宽20mm~30mm。在地基土质、断面尺寸及基底标高发生变化时,应在分界处设置沉降缝。 转角处5m范围内不应设置沉降缝。 5.6.3.6分段筑时,其砌筑高低差不应超过1.2m。 5.6.3.7条石墙体每砌3~4皮为一个分层高度,每个分层高度应找平一次;外露面的灰缝厚度不得 大于40mm,两个分层高度间分层处的错缝不应小于80mm。 5.6.3.8砂浆饱满度不应小于80%。 5.6.3.9 挡土墙应按设计规定留设泄水孔,当设计无具体规定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泄水孔应在挡土墙的竖向和水平方向均匀设置,在挡土墙每米高度范围内设置的泄水孔水平 间距不应大于2m。 b)泄水孔直径不宜小于50mm,泄水孔与土体间应设置长宽不小于300mm、厚不小于200mm的 卵石或碎石滤水层,卵石或碎石滤水层应随砌随铺。 5.6.3.10泄水孔应保证通畅。 5.6.3.11勾平缝时,应将灰缝嵌塞密实,缝面应与石面相平,并应把缝面压光。 5.6.3.12勾凸缝时,应先用砂浆将灰缝补平,待初凝后再抹第二层砂浆,压实后应将其抒成宽度为 30mm~40mm的凸缝。 5.6.3.13勾凹缝时,应将灰缝嵌塞密实,缝面宜比石面深10mm~15mm,并把缝面溜光 5.6.3,14 挡土墙内侧回填土应分层回填夯实,其密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5.6.3.15 砂浆强度未达到设计标准时,严禁压路机开启振动碾压回填墙背土。

    .7.1.4混凝土垫层的几何尺寸和标高应满足设

    5.7.1.5预制管涵(板涵)安装采用吊车作业时,吊装前应编制吊装专项方案。 5.7.1.6 现浇结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时,方可进行回填作业。 5.7.1.7涵洞顶面的压实土厚度小于500mm时,应采取补强措施。

    NB/T140212017

    2.1边沟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边沟沟底纵坡应衔接平顺。 2.2平直段上的边沟应从出水口向进水口方向施工,沟底坡度控制点距离不宜大于10m,土 内壁稳定。 2.3边沟的连续长度不宜超过100m,超过时应选择适当地点做出水口或把水引进排水沟

    5.8.1路(场)基主要检查内容:路基宽度、填方区压实度、边坡坡率、纵坡和横坡。 5.8.2路面结构层主要检查内容:结构层厚度及平整度、横坡、路面宽度、水泥稳定基层配合比。 5.8.3挡土墙工程主要检查内容:原材料质量(水泥、河砂、条石)、砂浆配合比及抽样、泄水孔设 置、砌体安砌质量。 5.8.4排水工程主要检查内容:排水纵坡、结构断面尺寸

    6.1.1并架及设备基础的基坑开挖应满足下列规定

    a)基坑深度超过3m,应编制专项的施工方案,确定开挖顺序。 b)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底标高时,应编制降水施工方案。 c)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基坑壁放坡,如设计无要求时应按表2进行放坡。 d)基坑宜采用机械开挖、人工检底。开挖机械距离基坑上部边缘不应小于1.5m。 e)回填土堆放应距基坑上部边缘不少于1m,堆置高度不应超过1.5m。

    6.1.2钢筋制作作业见7.3.1。

    6.1.2钢筋制作作业见7.3.1。 6.1.3模板制作和安装作业见7.4.1,7.4.2.1和7.4.2.4。 6.1.4人工挖孔桩施工前应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应按审批后的方案组织施工作业

    5.2 毛(卵)石混凝土工程

    6.2.1.1石材强度不得低于混凝土强度。 6.2.1.2毛(卵)石在使用前应清除表面杂物、泥土等,保持清洁。 6.2.1.3毛(卵)石最大粒径应不大于200mm。

    ,2.2毛(卵)石混凝

    6.2.2.1严禁使用卵石混凝土浇筑井架基础。 6.2.2.2浇筑时应先浇筑混凝土,再放入毛(卵)石。毛(卵)石应分布均匀,填入的毛(卵)石不 得倾倒成堆,放人量不宜超过总体积的30%。 6.2.2.3毛(卵)石边缘距结构侧面和顶面的净距不应小于100mm。 6.2.2.4混凝土应采取分层浇筑的方式,每层混凝土的厚度不宜超过300mm。 6.2.2.5留设施工缝时,毛(卵)石高度宜露出混凝土面1/3,表面清理干净后浇筑30mm~50mm 的素水泥浆,再浇下一层混凝土。 6.2.2.6振捣应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密实。在毛(卵)石之间插入振动棒,插人下层混凝土50mm, 振捣棒应距模板边缘100mm

    6.3.1基础混凝土施工宜采用商品混凝土,条件限制时可采用现场自拌。 6.3.2若采用砖模时,砖模尺寸不得占用结构面积。 6.3.3混凝土运输、输送、浇筑过程中禁止加水,被污染的混凝土不应用于结构浇筑。 6.3.4混凝土中掺用外加剂的质量及应用技术应符合GB8076和GB50119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6.3.5遇有下列情况时,应重新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a)当混凝土性能指标有变化或有其他特殊情况时。 b)当原材料品质发生显著变化时。

    6.3.6现场拌合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表3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允许偏差值

    c)搅拌混凝土前,搅拌设备应先加水空转数分钟,将积水倒净,使拌筒充分润湿。 d)搅拌装料顺序:石子→水泥→砂→水→外加剂。每盘装料数量不得超过搅拌筒标准容量的 10%。 e)拌第一罐混凝土时,宜增加10%的水泥、水、细骨料,或减少10%的粗骨料。 f)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见表4。

    表4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表

    3.7混凝土浇筑应满足下列规定: a)基坑内浇筑混凝土前,应有排水和防水措施;浇筑时,应清除淤泥和杂物。 b)混凝土分层浇筑的厚度不宜大于600mm。每层浇筑顺序应从低处开始,沿长边方向自一端向 另一端浇筑,也可采取中间向两端或两端向中间浇筑的顺序。 c)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时,其间款时间宜控制在前层混凝土初凝前,将次层混 凝土浇筑完毕。 d)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时间不应超过表5的规定。

    表5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隙的时间

    e)采用装载机等土石方机械转运混凝土时,应清理干净泥土,并宜用同标号砂浆润湿料斗。 f)混凝土因沉降及干缩产生的非结构性的表面裂缝,应在混凝土终凝前予以修整。 5.3.8振动棒振捣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按分层浇筑厚度分别进行振捣,振动棒的前端应插入前一层混凝土中,插人深度不应小于 50mm。 b)振动棒应垂直于混凝土表面并快插慢拔均匀振捣;当混凝土表面无明显塌陷、有水泥浆出现、 不再冒气泡时,可结束该部位振捣。 c)振动棒与模板的距离不应大于振动棒作用半径的0.5倍;振捣插点间距不应大于振动棒作用 半径的1.4倍。 6.3.9 混凝土养护宜采用覆盖浇水养护,养护应满足下列规定: a)覆盖浇水养护应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12h内进行,气温高于30℃时应在2h~3h内开始 养护。 b)混凝土的浇水养护时间,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 不应少于7d;采用其他品种水泥时,混凝土的养护应根据所采用水泥的技术性能确定。养护 期内始终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混凝士的养护用水宜与拌制水相同。

    d)当日平均气温低于5C时,应采取保温措施。

    6.4.1灌注桩施工应具备下列资料

    a)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b)桩基施工图。 c)建筑场地内地下管线、构筑物,邻近危房及构筑物。 d)主要机械及其配套设备的技术性能资料。 e)有关荷载、施工工艺的试验参考资料。 6.4.2钻孔机具及工艺选择应根据桩型、钻孔深度、土层情况、泥浆排放及处理综合确定。 6.4.3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宜用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黏性土、粉土、砂土、填土、碎石土及风化基岩。 6.4.4干作业挖孔灌注桩宜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原土。 6.4.5沉管灌注桩宜用于黏性土、粉土和砂土。 6.4.6成孔设备就位后,必须平整、稳固,确保成孔过程中不发生倾斜和偏移。 6.4.7在成孔钻具上应设置控制深度的标尺,随时观察记录成孔深度。 6.4.8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应符合下列规定: a)泥浆应根据施工机械、工艺及穿越土层情况进行配合比设计。 b)施工期间护筒内泥浆应高出地下水位不小于1m。 c)在清孔时,应不断置换泥浆,直至浇筑水下混凝土。 6.4.9钻孔达到深度,灌注混凝土之前,孔底沉渣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a)端承桩不宜大于50mm。 b)摩擦桩不宜大于100mm。 c)抗水平力桩不宜大于200mm。 6.4.10沉管灌注桩应符合下列规定: a)锤击沉管灌注桩施工应根据土质情况和荷载要求,分别选用单打法、复打法和反插法。 b)混凝土预制桩尖加工质量和埋设位置应与设计相符,桩管与桩尖的接触应有良好的密封性。 c)拔管速度应保持均匀,对一般土层拔管速度宜为1m/min。在软弱土层和软硬交界处拔管速度 宜控制在0.3m/min~0.8m/min。 d)第一次拨管高度应能容纳第二次灌入混凝土量,不应管过高。 e)混凝土充盈系数不应小于1.0,对充盈系数小于1.0的桩应全长复打。 f)对可能断桩和缩颈桩应采用局部复打,复打长度应超过缩颈区1m。 g)成桩后桩身混凝土顶面应高于桩顶设计标高500mm。 6.4.11人工挖孔灌注桩应符合下列规定: a)人工挖孔桩孔径(不含护壁)不应小于1.2m,且不应大于2.5m,孔深不宜大于9m。 b)桩净距小于2.5m时,应间隔开挖,相邻排桩跳挖的最小施工净距离不应小于4.5m。 c)孔内应设置应急爬梯,每班开工前应检查井下的有毒有害气体。 d)当深度超过4m时,应有专门向孔内送风设备,风量不宜小于25L/s。 e)孔口四周应设置护栏,护栏高度不宜小于800mm。 f)孔桩内施工用电应使用安全电压。 g)修筑第一节井圈时,应高出地面150mm~250mm,壁厚应比下节井壁厚度增加100mm 150mm。 h)混凝土护壁搭接长度不应小于50mm;护壁模板拆除时,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6MPa。

    6.4.12水下混凝土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NB/T140212017

    水下混主浇筑应符合下列规定: a)钢筋笼吊装完毕,应进行二次清孔,并应进行孔位、孔径、垂直度、孔深、沉渣厚度检查。 b)水下混凝土的塌落度宜为180mm~200mm,水泥用量不应小于360kg/m,砂率宜为40%~50% c)水下混凝土宜添加外加剂。 d)导管厚度不宜小于3mm,直径宜为200mm~500mm,接头宜采用快速接头。 e)导管一次埋入混凝土灌注面的长度不应小于0.8m,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300mm 500mm。 f)严禁将导管提出混凝土灌注面。 g)控制拔管速度,专人测量导管埋深及管外混凝土灌注面的高差。 h)应控制最后一次灌注量,超灌注高度宜为300mm~500mm,凿除泛浆高度后,应保证桩项 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标准

    6.5.1基坑深度超过1m或砌筑高度超过地表面1.2m时,应搭设转运石料施工通道。 6.5.2每皮料石宜打天底座,高差超过50mm时,宜采用混凝土垫平,混凝土标号不低于C20,严禁 用石屑干塞垫平料石。 6.5.3不应出现通缝,竖缝错缝间距不宜小于100mm。 6.5.4每皮料石应灌浆、填缝饱满密实,砂浆饱满度不宜小于80%。 6.5.5承受较大设备荷载的基础,顶面宜采用混凝土压顶,混凝土标号不宜低于C20,厚度不宜小于 100mm。 6.5.6设备支座至基础端部边缘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规定时,其距离不宜小于500mm。 6.5.7墙体应按设计要求进行表面加工 设计无规定时,应保证基础轮廊清楚,灰缝饱满

    6.6.1基层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a)抹面前应将基层表面的泥土、污垢等清除干净,并应洒水润湿。 b)抹面前应先涂刷一道素水泥浆

    6.6.2抹灰作业应满足下列规定

    a)抹灰前宜做好防雨措施。 b)每层抹灰厚度不应大于30mm。 c)抹灰层与基础表面间应粘结牢固,无脱层、空鼓和裂缝。 d)井架、柴油机、循环系统等大面积基础表面抹灰宜采用打粑、冲筋方式,灰饼宜用同比例抹灰 砂浆,灰饼大小宜为30mm×30mm,灰饼间距不宜大于3m,灰饼间冲筋宽度不宜大于30mm。 e)泥浆储备罐等长条形基础抹灰宜采用打粑方式,灰饼间距不宜大于2m。 f)抹灰接缝应自然、无明显痕迹 g)基础抹灰面应平整、光滑、无起砂等现象。

    1.1钢结构宜采用热轧工字钢16型以上型号,应符合GB/T706的规定,或热轧H型 175(Q235)型以上型号,应符合GB/T11263的规定。 1.2本材宜采用红松、落叶松或质地坚硬的硬杂木,抗压强度应大于32.8mPa,抗剪强度

    6.3MPa,且无腐烂、虫蛀等缺陷,厚度和宽度应符合GB/TT53对厚板的相天要求。 6.7.1.3钢木基础顶面和底面的木材应高于型钢10mm~20mm,木材填充在型钢框架内压实,木板 之间不应松动。 6.7.1.4型钢内外表面应喷涂防锈漆,漆膜厚度大于150μm,焊缝平整、均匀,无裂纹、无气孔 无未焊透等缺陷,金属焊接应符合GB/T12467的规定。 6.7.1.5钢木基础使用的木材宜采用油浸式防水处理,木材的防腐应符合GB/T22102的相关要求。

    6.7.2钢木基础安装

    6.7.2.1铺设钢木基础前,应对地基土进行平整、压实,确保沉降均匀。 6.7.2.2 地基土上部宜做砂石找平层,找平层厚度不宜大于30mm。 6.7.2.3 钢木基础长方向宜垂直井场纵轴线对称布置,钢木基础的定位尺寸偏差不大于20mm。 6.7.2.4 同一组设备的基础上平面应在同一水平面上,基础顶标高偏差不大于±5mm。 6.7.2.5 设备底座边缘至钢木基础边缘距离不小于300mm。 6.7.2.6 使用钢木基础做井架基础时应预埋鼠洞。

    6.7.2.1铺设钢木基础前,应对地基土进行平整、压实,确保沉降均习。 6.7.2.2地基土上部宜做砂石找平层,找平层厚度不宜大于30mm。 6.7.2.3 钢木基础长方向宜垂直井场纵轴线对称布置,钢木基础的定位尺寸偏差不大于20mm。 6.7.2.4 同一组设备的基础上平面应在同一水平面上,基础顶标高偏差不大于±5mm。 6.7.2.51 设备底座边缘至钢木基础边缘距离不小于300mm。 6.7.2.6使用钢木基础做井架基础时应预埋鼠洞。

    .1基坑质量主要检查内容:坑底标高、断面尺寸、基坑边坡坡率、地基土承载力、弃土堆放。 .2基础结构质量主要检查内容:原材料质量(水泥、细骨料、粗骨料、条石)、结构断面尺 浆和混凝土配合比及抽样、基础高差、基础面平整度。 3灌注桩质量主要检查内容:轴线位置、桩径、垂直度、混凝土质量。 4基础抹灰质量主要检查内容:厚度、平整度

    6.8.1基坑质量主要检查内容:坑底标高、断面尺寸、基坑边坡坡率、地基土承载力、弃土堆放。 6.8.2基础结构质量主要检查内容:原材料质量(水泥、细骨料、粗骨料、条石)、结构断面尺寸、 砂浆和混凝土配合比及抽样、基础高差、基础面平整度。 5.8.3灌注桩质量主要检查内容:轴线位置、桩径、垂直度、混凝土质量。 6.8.4基础抹灰质量主要检查内容:厚度、平整度

    7.1.1池类工程包括应急池、返排液和集酸池。 7.1.2池类土石方施工不得影响临近建(构)筑物的安全。 7.1.3池类施工区域位于农业种植区域时,应将耕植土单独存放,相关要求见5.2.4。 7.1.4当地基土与勘察报告不符时,应报告建设单位及勘察设计单位进行处理。 7.1.5池坑壁土质高度超过3m,坑壁防护应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并履行相应的审查程序。

    7.2.1池类开挖前,应对区域内的地表水进行引排、封堵,避免地表水进入池坑平场区域 7.2.2池类场地有地下水时,对地下水采取引排或降低水位的措施,地下水位需降至池底地基标高以 下500mm。 7.2.3池垫层周边宜设置排水沟,设置集水坑不少于2个。 7.2.4池坑土质边坡及坡顶宜用防雨材料覆盖,减少雨水冲刷边坡形成泥水,进入池坑

    7.2.1池类开挖前,应对区域内的地表水进行引排、封堵,避免地表水进入池坑平场区域。 7.2.2池类场地有地下水时,对地下水采取引排或降低水位的措施,地下水位需降至池底地基标高以 下500mm 7.2.3池垫层周边宜设置排水沟,设置集水坑不少于2个。 7.2.4池坑土质边坡及坡顶宜用防雨材料覆盖,减少雨水冲刷边坡形成泥水,进入池坑

    7.3.1钢筋加工作业

    当需要进行钢筋代换时,应办理设计变更文件

    7.3.1.2钢筋加工和存放过程中,应具有场地面封闭的措施,防止钢筋粘附泥土。 7.3.1.3钢筋应进行除锈及清洁作业,操作人员在进入池类施工区域进行钢筋安装时,应清洁鞋底, 避免将泥土等杂物带人施工区域。 7.3.1.4池类钢筋加工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未做明确要求时,应满足GB1499.2和GB50204的 相关要求。

    7.3.1.5受力钢筋弯折应符合以下规定

    a)当设计要求钢筋末端需做135°弯钩时,HRB335级、HRB400级钢筋的弯弧内直径D不应小 于钢筋直径的4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b)钢筋做不大于90°的弯折时,弯折处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 3.1.6箍筋的末端应做弯钩。弯钩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箍筋弯钩的弯弧内直径应不小于受力钢筋的直径。 b)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对一般结构,不应小于90°,对有抗震等要求的结构,应为135° c)箍筋弯后的平直部分长度:对一般结构,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对有抗震等要求的结构 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d)钢筋弯钩制作如图1所示。

    7.3.2钢筋连接和安装作业

    池类钢筋连接应采用焊接。搭接方法如图2所方

    3.2.1池类钢筋连接应采用焊接。搭接方法如图

    3.2.2采用搭接焊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a)采用搭接焊时,焊接端钢筋应预弯,并应使两钢筋的轴线在一直线上。 b)搭接焊时,应采用两点固定。定位焊缝与搭接端部的距离应大于或等于20mm。 c)施焊时,应在搭接焊形成焊缝中引弧。在端头收弧前应填满弧坑,并应使主焊缝与定位焊缝 的始端和终端熔合。 d)搭接焊的焊缝厚度不应小于主筋直径的0.3倍,焊缝宽度b不应小于主筋直径的0.7倍。 e)同一根钢筋超过2个以上接头时,宜采用闪光对焊或电弧焊。两根同牌号、相同或不同直径 的钢筋闪光对焊时,其径差不得超过4mm。焊接工艺参数宜在大、小直径钢筋焊接工艺参数 之间偏大选用,两根钢筋的轴线应在同一直线上。 3.2.3施工前应预制相同混凝土强度的钢筋垫块,以符合钢筋保护层要求。 3.2.4采用双层钢筋网时,在两层钢筋间应设置马凳筋,以固定钢筋间距。马凳筋宜采用直径 2mm~14mm的钢筋制成。 3.2.5马凳筋高度应根据保护层厚度和放置位置计算,马凳筋布置按设计要求。设计无规定时,马 毫筋间距不宜大于900mm。 3.2.6马凳筋应与底板筋可靠连接,宜采用绑扎,每边不宜少于两个绑点。 3.2.7内墙两侧和外墙内侧的水平分布钢筋应伸至转角外边,并分别向两侧水平弯折,弯折长度不 小于15d。外墙外侧的水平分布钢筋应在墙端外角处伸人相邻墙体,并与该墙外侧的水平分布钢筋 答接,搭接点距离墙外角不应小于500mm。 3.2.8当墙竖向钢筋定位或腋角钢筋定位与底板水平筋有冲突时,应调整底板水平筋,确保墙竖向 网筋或腋角钢筋就位。若调整后底板水平筋间距大于设计间距20mm及以上时,宜增加1根水平筋。

    7.4.1.1池墙模板及支架承载力计 合按新浇筑混凝土对模板侧面的压力(Gk)和风荷载 (Q3)(参见附录A)。变形验算荷载取值按新浇筑混凝土对模板侧面的压力(Gk)。 7.4.1.2模板及支架材料的技术指标应符合JGJ162的有关规定

    7.4.2模板制作和安装作业

    7.4.2.1模板应按图加工、制作。通用性强的模板宜制作成定型模板。 7.4.2.2 底板模板宜采用砖模,模板外侧不宜回填。 7.4.2.3 池类通道不应少于2处。通道宽度不宜小于1.2m,坡度不宜大于30°。 7.4.2.4 支架立柱和竖向模板安装在基土上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设置具有足够强度和支承面积的垫板,且应中心承载。 b)基土应坚实,并应有排水措施。 7.4.2.5 腋角或集水坑坡面模板宜采用预埋件固定,预埋件应具有止水功能。 7.4.2.6 池墙模板安装时应有临时稳定措施。 7.4.2.7) 应按设计要求设置止水片,当设计未对止水片设置位置做出具体要求时,止水片应设置在胶 角以上,高度不宜大于1m。 7.4.2.8金属止水钢板应平整、尺寸准确,其表面的铁锈、油污应清除干净,不得有砂眼、钉孔;接 头应按其厚度分别折叠咬接或搭接;咬接或搭接处都应采用双面焊接,搭接长度应不小于50mm。 7.4.2.9止水钢板安装应牢固,位置准确,与施工缝垂直;其中心线应与施工缝中心线对正,不得在 止水钢板上穿孔或铁钉固定就位。

    7.4.2.10墙体模板对拉螺栓应选用止水螺栓。 7.4.2.11 模板对拉螺栓直径不宜小于12mm,间距参见附录B、附录C计算确定。 7.4.2.12采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作为模板支撑时,内衬钢管间距不宜大于200mm,外衬钢管应设置 2根,应与对拉螺栓连接。 7.4.2.13池墙内侧模板钢管支撑点预埋件高度不宜超过底板厚度的三分之二,宜焊接在马凳筋上, 间距不宜大于3m。 7.4.2.14模板安装应保证混凝土结构构件各部分形状、尺寸和相对位置准确,并应防止漏浆。 7.4.2.15池类墙体模板应在内外两侧设置检查孔。 7.4.2.16 模板安装完成后,应将模板内杂物清除干净。 7.4.2.17 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应喷洒润湿,控制水量,减少积水

    7.4.3模板拆除和维护作业

    7.4.3.1模板拆除时,可采取先支的后拆、后支的先拆,并应从上而下进行拆除。 7.4.3.2模板对拉螺栓和模板支撑预埋件,应采用振动较小的拆除方式。切除点应用防水材料涂刷, 厚度不应小于1mm。 7.4.3.3当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核棱角不受损伤时,方可拆除侧模。 7.4.3.4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当日气温超过30℃时,松开模板时间不宜大于8h,拆模时间不宜大 于36h。 7.4.3.5采用低水化热水泥:当日气温超过30℃时,松开模板时间不宜大于10h,拆模时间不宜大于 48h。 7.4.3.6拆除模板和支架时不得抛扔,应分类堆放,及时清运。 7.4.3.7模板拆除后应将其表面清理干净,应及时修复变形和损伤部位

    7.5.1.1未经处理的返排液严禁用于混凝土养护用水。 7.5.1.2对于有抗渗、抗冻融要求的混凝土,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7.5.1.3矿物掺合料的品种和等级应根据设计、施工要求,以及工程所处环境条件确定,并应符合国 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矿物掺合料的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7.5.1.4地理条件允许的地方,宜选用商品混凝土。 7.5.1.5现场采用自拌混凝土按6.3执行

    7.5.2混凝土浇筑作业

    7.5.2.1混凝土输送应符合下列规定: a)采用搅拌运输车运送混凝土,到场混凝土塌落度损失不能低于设计配合比要求。 b)混凝土应根据工程所处环境条件,添加合适的外加剂,防止早期裂缝产生,达到质量要求。 c)输送混凝土的管道、容器、溜槽不应吸水、漏浆,并应保证输送通畅。输送混凝土时,应根 据工程所处环境条件采取保温、隔热防雨等措施

    7.5.2.2混凝士输送泵的选择及布置应符

    c)输送泵设置的位置应满足施工要求,场地应平整、坚实,道路应畅通。 7.5.2.3根据商品混凝土运输车台数、运输时间,计算混凝土每小时浇注量,划分浇注区域(浇筑高 度),制定浇筑顺序。 7.5.2.4浇筑混凝土前,应清除模板内或垫层上的杂物;表面干燥接触面应洒水湿润;现场环境温度 高于35℃时,宜对金属模板外侧进行洒水降温;洒水后不应留有积水。 7.5.2.5混凝土运输、输送入模的过程宜连续进行,从运输到输送入模的延续时间不宜超过表6的规 定,且不宜超过表7的限值规定。掺早强型减水外加剂、早强剂的混凝土以及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 应根据设计及施工要求,通过试验确定允许时间。

    表6运输到输送入模的延续时间

    7.5.2.7底板混凝土应先浇注腋角处底板,施工缝以下的混凝土应控制在底板混凝土终凝前完成 7.5.2.8池墙模板内混凝土倾倒高度不应大于3m,超过3m应增设窜筒、溜管和溜槽等设施。 7.5.2.9在混凝土初凝前和终凝前宜分别对墙顶和底板表面进行抹面处理。 7.5.2.10严禁采用堆叠的方式浇筑集水坑斜面混凝土

    7.5.3施工缝处混凝土浇筑作业

    7.5.3.1施工缝应留设在设计标注位置,如设计未做规定时,宜留置于腋角顶面位置。 7.5.3.2施工缝处理,应将混凝土表面凿毛、止水片和钢筋上的浮浆清理干净,并湿润表面。 7.5.3.3浇筑混凝土时,应先铺筑一层20mm~30mm同标号的水泥砂浆。 7.5.3.4混凝土供应量无法满足连续浇筑要求时,应按施工缝要求处理混凝土接触面

    玻璃钢管标准7.5.4混凝土振捣作业

    4.1混凝士振捣应能使模板内各个部位混凝土密实、均匀,不应漏振、欠振、过振。 4.2混凝土振捣应采用插人式振动棒,并根据供料速度配置足够的振捣棒,并按6.3.8执行。 4.3混凝土分层振捣的最大厚度应符合表8的规定。

    表8混凝土分层振捣的最大厚度

    7.5.4.4施工缝与变形缝混凝土的振捣应符合

    .4施工缝与变形缝混凝土的振捣应符合下列条款: a)施工缝边角处应加密振捣点,并应适当延长振捣时间。 b)钢筋密集区域应选择小型振动棒辅助振捣、加密振捣点,并应适当延长振捣时间。

    ppp7.5.5混凝土养护作业

    a)池底和池墙混凝土应采用覆盖养护。 b)覆盖养护宜在混凝土裸露表面覆盖塑料薄膜、塑料薄膜加麻袋、塑料薄膜加草帘进行。 c)塑料薄膜应紧贴混凝土裸露表面,塑料薄膜内应保持有凝结水。

    .6.1变形缝处混凝土断面的 距混藏七表面的距离不应小子止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压力容器标准 |商业标准 | 矿产标准 |工业标准 |园林施工组织设计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