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J)/T 8324-2019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节能检测标准

  • DB13(J)/T 8324-2019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节能检测标准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5.6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2-23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建筑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4.3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与室内温度差检测方

    4.3.1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宜采用热电偶等温度传感器进行检 测,并应与室内温度同步检测。 4.3.2检测内表面温度时,测点应选在围护结构的屋顶、不同朝 向外墙、不采暖地下室顶板、外窗等易出现热桥部位,具体位置 可采用红外热像仪确定。每个部位不应少于2处,每处不应少于 4个测点。 4.3.3内表面温度传感器连同不少于0.1m长引线应与受检表面 紧密接触,传感器表面的辐射系数应与受检表面基本相同。 4.3.4内表面温度检测应在采暖空调系统正常运行后进行,检测 时间宜选在最冷月和最热月,且应避开气温剧烈变化的天气。检 测持续时间不少于96h,检测数据记录时间间隔不宜超过30min。 4.3.5围护结构非透明部位内表面温差应按下式计算:

    围护结构非透明部位内表面温差逐时值 的算术平均值(℃): 检测持续时间内内表面温度逐时值的算 术平均值(℃); 检测持续时间内室内空气温度逐时值的

    4.3.6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应符合现行河北 省工程建设标准《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13(J)/T273和《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13()/T263中的相应规定。 4.3.7当受检部位的检测结果满足本标准第4.3.6条的规定时,应 判为合格,否则应判为不合格

    抽样标准4.4非透光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方法

    4.4.1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应包括外表面热工缺陷检测、内表 面热工缺陷检测。 4.4.2围护结构热工缺陷宜采用红外热像仪进行检测,检测流程 宜符合本标准附录B的规定、 4.4.3红外热像仪及其温度测量范围应符合现场检测要求。红外 热像仪设计适用波长范围应为8.0um~14.0um,传感器温度分辨 率(NETD)不应大于0.08℃,温差检测不确定度不应大于0.5℃, 红外热像仪的像素不应少于76800点。 4.4.4检测前及检测期间,环境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检测前至少24h内室外空气温度的逐时值与开始检测时的 室外空气温度相比,其变化不应大于10℃; 2检测前至少24h内和检测期间,建筑物围护结构内外平均 空气温度差不宜小于10℃; 3检测期间与开始检测时的空气温度相比,室外空气温度逐 时值变化不应大于5℃,室内空气温度逐时值变化不应大于2℃; 41h内室外风速(采样时间间隔为30min)变化不应大于2

    级(含2级): 5检测开始前至少12h内受检的外表面不应受到太阳直接照 射,受检的内表面不应受到灯光的直接照射; 6室外空气相对湿度不应大于75%,空气中粉尘含量不应异 常。 4.4.5检测前宜采用表面式温度计在受检表面上测出参照温度, 调整红外热像仪的发射率,使红外热像仪的测定结果等于该参照 温度:宜在与自标距离相等的不同方位扫描同一个部位,并评估 临近物体对受检围护结构表面造成的影响;必要时可采取遮挡措 施或关闭室内辐射源,或在合适的时间段进行检测。 4.4.6受检表面同一个部位的红外热像图不应少于2张。当拍摄 的红外热像图中主体区域过小时,应单独拍摄1张以上(含1张) 主体部位红外热像图。应用图说明受检部位的红外热像图在建筑 中的位置,并应附上可见光照片。红外热像图上应标明参照温度 的位置,并应随红外热像图一起提供参照温度的数据。 4.4.7受检外表面的热工缺陷应采用相对面积()评价,受检 内表面的热工缺陷应采用能耗增加比(β)评价。二者应分别根据 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比值; β—受检内表面由于热工缺陷所带来的能耗增加 比:

    T一受检表面主体区域(不包括缺陷区域)的平 均温度(℃); T一一受检表面缺陷区域的平均温度(℃); T一第i幅热像图主体区域的平均温度(℃); T2,一第i幅热像图缺陷区域的平均温度(℃); Al;一一第i幅热像图主体区域的面积(m); A2i第i幅热像图缺陷区域的面积,指与T的温度 差大于或等于1℃的点所组成的面积(m); T一环境温度(℃); i一热像图的幅数,i=l~n; j一一每一幅热像图的张数,j=1~m。 4.4.8受检外表面缺陷区域与主体区域面积的比值应小于10%, 且单块缺陷面积应小于0.5m。 4.4.9受检内表面因缺陷区域导致所在测试区域的冷(热)量损失 曾加比值应小于5%,且单块缺陷面积应小于0.3m。 4.4.10热像图中的异常部位,宜通过将实测热像图与受检部分的 期温度分布进行比较确定。必要时可采用内窥镜、取样等方法 进行确定。 4.4.11当受检外表面的检测结果满足本标准第4.4.8条规定时, 应判为合格,否则应判为不合格。 4.4.12当受检内表面的检测结果满足本标准第4.4.9条规定时, 应判为合格,否则应判为不合格,

    1一一受检表面主体区域(不包括缺陷区域)的平 均温度(℃); T一受检表面缺陷区域的平均温度(℃): T,第i幅热像图主体区域的平均温度(℃); T2,一第i幅热像图缺陷区域的平均温度(℃); A2i一第i幅热像图缺陷区域的面积,指与T的温度 差大于或等于1℃的点所组成的面积(m); T。一环境温度(℃); i一热像图的幅数,i=l~n; j一一每一幅热像图的张数,j=1~m。 受检外表面缺陷区域与主体区域面积的比值应小于10%, 缺陷面积应小于0.5m。 受检内表面因缺陷区域导致所在测试区域的冷(热)量损失 值应小于5%,且单块缺陷面积应小于0.3m。 热像图中的异常部位,宜通过将实测热像图与受检部分的 度分布进行比较确定。必要时可采用内窥镜、取样等方法 定。 当受检外表面的检测结果满足本标准第4.4.8条规定时, 合格,否则应判为不合格。 当受检内表面的检测结果满足本标准第4.4.9条规定时, 合格,否则应判为不合格。

    5.1.1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气密性能检测应按设计文件要求的气 密区域进行检测。 5.1.2现场检测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被测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及气密层必须完工: 2被测建筑物测试前和测试后的室外风速不应大于3m/s,待 则建筑室内外温差乘以建筑空间高度(或建筑部分空间高度), 不宜大于250m·K; 3测试前测量室外空气压力、室内空气压力,且室内、外压 差不应该大于5Pa; 4测试前围护结构上门窗应完全关闭,测试区域内房门全部 开启,使用非透气性布基胶带封堵室内外联通的所有开孔,如自 然风口、机械风口及未进行水封的排污口等: 5在建筑物内外压差测量时,应确保内部压力传感器不受鼓 风设备的影响:外部压力传感器不受室外动压的影响。

    5.2.4气密区的建筑气密性能的检测应按附录(

    5.2.5居住建筑气密性能检测应符合下列规

    1应选取位于不同楼层的不同户型的单元房作为测试样本。 首层、顶层的抽检样本不得少于1套,抽检单元房的样本数量不 得少于整栋住宅总量的20%,且不得少于3套: 2抽检楼梯间的样本数量不得少于整栋建筑楼梯间总量的 50%,且不得少于1个。 5.2.6公共建筑应按不同功能性质和气密区域进行气密性能检 测。被检测气密区域的面积不应小于被动区域总面积的10%,且 每种功能的不同气密区域至少检测1个。 5.2.7气密区的建筑气密性能指标N50≤0.6并符合设计文件要求 时,应判为合格,否则应判为不合格。

    6.1温度、相对湿度检测

    6.1.1室内温度、相对湿度的检测持续时间宜与冷热源系统运行 同步,在建筑物达到热稳定后,应在最冷或最热月进行,测试时 间不少于96h,且数据记录时间间隔最长不得超过30min。测试期 间的室外温度、相对湿度测试应与室内温度、相对湿度的测试同 步进行。当该项检测是为配合其它物理量的检测而进行时,检测 的起止时间应符合相应检测项目检测方法中的有关规定。 6.1.2检测时应关闭被测房间内门窗,待室内温度稳定后再进行 测试。 6.1.3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中,室内温度、相对湿度的检测数量 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设有集中采暖空调系统的建筑物,温度、相对湿度检测数 量应按照采暖系统分区进行选取。当系统形式不同时,每种系统 形式均应检测。相同系统形式应按系统数量的20%进行抽检。同 个系统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房间数量的10%,且不应少于1间房 间。 2未设置集中采暖空调系统的建筑物,温度、相对湿度检测 数量不应少于总房间数量的15%。对于居住建筑,检测数量不应 少于用户总数的10%,并不得少于3户,并至少包括顶层、中 间层和底层各1户。 3检测数量在符合本条第1、2款规定的基础上也可按照委托 方要求增加。

    6.1.4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检测,当受检房间使用面积大于 或等于30m时,应设置两个温度、相对湿度测点。 6.1.5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检测,室内温度、相对湿度的测 点数量应符合表6.1.5规定

    表6.1.5室内温、相对湿度测点数量要求

    6.1.6测点位置宜设在被测房间中央的活动区域,且距地面或楼 面700mm~1800mm范围内;温度传感器不应受到太阳辐射或室 内冷热源的直接影响。温度、相对湿度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原则: 13层及以下的建筑物应逐层选取区域布置温度、相对湿度 测点; 23层以上的建筑物应在首层、中间层和顶层分别选取区域 布置温度、相对湿度测点: 3气流组织方式不同的房间应分别布置温度、相对湿度测点, 6.1.7室内温度逐时值和室内平均温度应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trm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的室内平均温度 (℃) ; trm,i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第i个室内逐时温 度(℃); n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的室内温度逐时 值的个数; ti.j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第j个测点的第i 个温度逐时值(℃); P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布置的温度测点 的个数。

    6.1.8室内相对湿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的室内平均相对湿 度(%);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第i个室内逐时相 对湿度(%);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的室内逐时相对

    湿度的个数: 相对湿度逐时值(%); P—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布置的相对湿度测点 的个数。 6.1.9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室内温度、相对湿度检测值应符合设 计要求或现行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 能设计标准》DB13(J)/T273和《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 设计标准》DB13(J)/T263中的相应规定。 6.1.10当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室内温度、相对湿度检测值均符合 本标准第6.1.9条规定时,应判为合格,否则应判为不合格,

    .2.1建筑新风量的检测应确认新风系统或全空气空调系统完成 调试,在供暖空调通风系统正常运行24h后进行,且所有风口应 处于正常开启状态。 6.2.2新风量检测按空调系统比例抽测。当系统形式不同时,每 种系统形式均应检测。 1公共建筑应按相同形式系统应按空调覆盖面积的20%比 例进行抽测。同一系统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房间数量的10%,且 不应少于1间房间: 2居住建筑应按空调系统数量的10%比例进行抽测,且不 应少于1间房间。 6.2.3新风量检测应满足现行《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 范》GB50243的相关规定,采用风口风量法进行检测。

    5.2.4当检测区域为独立新风口时,检测该区域的所有新风口风 量,该区域新风量为所有新风口风量之和。 6.2.5当检测区域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时,应检测该区域所有送 风口风量,同时测试覆盖该区域全空气空调系统的总风量和新风 量,并计算新风量和总风量比值。检测区域新风量按式(6.2.5) 计算:

    式中: Lx 检测区域新风量; L, 检测区域第i个送风口风量; 测区域所属全空气空调系统新风量与总风量比 值。

    L 检测区域第1个送风口风量: 测区域所属全空气空调系统新风量与总风量比 值。 6.2.6检测区域人均新风量为检测区域新风量与该区域人员设计 数量的比值。 6.2.7新风量检测合格指标与判别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居住建筑主要房间的新风量不应小于30(m3/h)。公共 建筑的新风量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 节设计规范》GB50376及设计文件的规定。 2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标准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为合格,否 则应判为不合格。

    3.2.7新风量检测合格指标与判别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居住建筑主要房间的新风量不应小于30(m3/h)。公共 建筑的新风量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 节设计规范》GB50376及设计文件的规定。 2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标准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为合格,否 则应判为不合格。

    6.3二氧化碳浓度检测

    6.3.1建筑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测试应在人员正常使用及暖通空调 系统正常运行24h后进行。 6.3.2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应采用二氧化碳浓度测试仪。测试 时布点方式及计数规则可按照本标准6.1节温度、相对湿度检测

    中的测试方法。 6.3.3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体积分数日平均值不宜大于1000ppm

    6.4细颗粒物PM2.5浓度检测

    6.4.1室内PM2.5含量应在暖通空调系统正常运行24h后进行, 且检测点处的环境平均风速宜小于1m/s。 6.4.2室内PM2.5浓度检测方法应按照《通风系统用空气净化装 置》GB/T34012的相关规定执行。 6.4.3对于建筑中人员长期停留的房间,室内PM2.5浓度24小时 平均值宜不超过35.0ug/m3

    6.5.1室内噪声检测应在室内未端设备正常运行工况下,以及背 景噪声在末端空调关闭后,应选择对室内噪声较不利的时间进行。 6.5.2室内噪声检测应满足现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附录A的相关规定,采用积分声级计法进行检测。 6.5.3室内噪声合格指标与判别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居住建筑的室内噪声叠间不应大于40dB(A),夜间不应大 于30dB(A)。酒店类建筑的室内噪声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 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室内允许噪声级一级的要求; 其他建筑类型的室内充许噪声级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 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室内允许噪声级高要求标准的规定。 2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标准第1款的规定时,应判为合格,否 则应判为不合格。

    7.0.6热回收新风机组交换效率现场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进行交换效率的测试之前应先完成新风量、排风量的测 试; 2应在热回收新风机组的新风进口、送风出口、回风进口布 置温湿度测点,温湿度测试应采用具有自动记录功能的温湿度测 试仪表。 3应在热回收新风机组稳定运行30min后开始交换效率的 测试,各个位置处的温湿度测试频次不应低于1次/min,测试时 间不少于30min,且应完成至少30次测量。 4测试时新风进口、回风进口的空气温差不应小于8℃。 7.0.7热回收新风机组新风单位风量耗功率应按式(7.0.7)计算:

    热回收新风机组新风单位风量耗功率, W/(m/h); 热回收新风机组的输入功率,W; 热回收新风机组的新风量,m3/h

    式中:nwd、ns、h 分别为机组的显热、湿量、全热交 换效率,%; toAVtsAVtRA 分别为新风进口、送风出口、回风 进口的干球温度,℃: doAVdsA、dRA 分别为新风进口、送风出口、回风 进口的含湿量,g/(kg干); hoA、hs4、hr4一—分别为新风进口、送风出口、回风 进口的烩值,kJ/kg。

    合格指标与判定方法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显热回收机组的显热交换效率不应低于设计要求; 2全热回收机组的全热交换效率不应低于设计要求; 3居住建筑新风单位风量耗功率应小于0.45W/(m3/h),公共 建筑单位风量耗功率应满足现行河北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13(J)81的相关要求。 4当检测结果符合本条第1款或第2款,且符合第3款的规 定时,应判为合格,否则应判为不合格

    附录A检测仪器仪表性能要求

    A.0.1检测仪器仪表性能应符合表A.0.1的规定

    .1检测仪器仪表性能要求

    附录B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流程

    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流程应符合图B.0.1的规定

    图B.0.1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流程

    附录C被动区气密性(鼓风门法)检测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应这样做的,采用 “可”。 2本标准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标准执行的写法为: 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 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应这样做的,采用 “可”。 2本标准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标准执行的写法为: 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河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节能检测标准》DB13(J)/T8324 2019,经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9年9月9日以第52号公 告批准发布。 为便于有关人员在使用本规程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有关条文 规定,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规程的条文说明,对条 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 旦是,本条文说明不具备与规程正文同等的法律效力,仅供使用 者作为理解和把握条文规定的参考。

    总则. 32 L 术语和符号 33 2.1术语. 33 3 基本规定 34 4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 4.1 一般规定。 ..36 4.2 保温性能检测方法 .36 4.3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与室内温度差检测方法.. 4.4 非透光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方法. ...37 6 室内环境检测, 42 6.1 温度、相对湿度检测. 6.2 新风量检测.. 6.3 二氧化碳浓度检测.. 6.4 细颗粒物PM2.5浓度检测. .45 6.5 噪声检测 .46 热回收新风机组检测 48

    1.0.1近年来,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作为国际上快速发展的能效 高且居住舒适的建筑,是未来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重要途 经。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对实施能源资源消费革命发展战 略,推进城乡发展从粗放型向绿色低碳型转变,对实现新型城镇 化,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领域的检测技术还处于研究阶 段,标准制定存在空白。被动式超低能耗技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的效果如何,是否真正能够为实现建筑超低能耗做出贡献,这些 都需要通过检测来进行印证。同时,随着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评 价工作的开展,在对此类建筑进行评价时,可能会出现缺乏充分 的数据资料支持评价结果的现象。因此必须进行被动式超低能耗 建筑检测才能获得相关必要的数据,由此来支撑相应的评价结果 同时,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建成后,在保证室内环境舒适的前提 下,是否达到相关的设计参数和用能指标,对被动式超低能耗建 筑的发展至关重要。 1.0.2既有建筑改造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工程的检测可参照本 规程执行,包括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 1.0.3建筑热工性能和能耗指标仅仅是建筑产品众多质量特征的 一个方面,因此,在按本标准进行节能检测时,尚应符合国家现 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0.2建筑的气密性关系到室内热湿环境质量、空气品质、隔声 性能,对建筑能耗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是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重 要技术指标

    3.0.3本条主要规定了六方面的文件。第1款设计文件包括但不 限于:设计评价文件、施工图审查合格书、施工图纸及相关变更 文件(设计评价后发生影响超低能耗建筑关键指标性能变化的应 提交设计变更审查通过文件):第2款涉及工程峻工图纸和技术 文件。只有研读了工程竣工图纸和文件才能对工程有一个全面的 了解,也才能着手下一步节能检测的方案设计工作;第3、4款是 为了控制住用于建筑建造过程中的材料、设备的质量。检测报告 应包括以下内容:门窗传热系数、气密性等级,玻璃的可见光透 射比、遮阳系数,保温材料的密度、导热系数和强度等参数的报 告,活动式可调外遮阳的检测报告:第5款《施工组织方案》应 包括但不限于:外墙、屋面及地面工程,门窗工程,供暖空调和 通风系统及设备,给排水系统及设备安装,建筑能耗与环境监测 系统,电气工程,室内外装饰、装修等施工组织内容,以及针对 热桥控制和气密性保障等关键环节制定的专项施工方案;第6款 是为了防止与节能有关的隐蔽工程出现施工质量问题。 3.0.4节能检测涉及检测数据,而数据又关联到仪器仪表的不确 定度,不确定度的确定有待于仪器设备的标定或校准,只有这样 节能检测中所得到的数据的不确定度才能溯源,否则,检测所得 到的数据将是毫无意义的。法定计量部门出具的证书有两种,即 检定证书和校准证书。本标准附录A的有关仪器仪表的性能要求 的规定是最低要求,不能突破

    4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

    4.1.1本条文明确规定了非透光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检测的范围和 内容。具体包括:外墙、屋面的传热系数、屋面和东西墙体的隔 热性能、热工缺陷等检测。通常,严寒、寒冷地区除重点检测外 墙、屋面的传热系数外,还应检测其热工缺陷及热桥部位内表面 温度

    4.2保温性能检测方法

    .2保温性能检测方法

    4.2.2对于隐框、全玻等类型玻璃幕墙及隐框采光顶,其构造无 金属构件暴露在面板外表面。因此,可以按照热流计法进行检测, 计算时应采用日落后1h至次日日出前1h的检测数据处理得到受 检部位的传热系数。 4.2.3热流计法适用于垂直于热流方向的准均匀材料组成、各向 异性方向的尺寸与平行于热流计的壁面相比很小的构件测试。对 其他类型的构件,则采用热箱法测传热系数。热箱法的特点是测 量结果为代表“面”的数据,所以适合测试均质材料墙体及空心 砌块等非均匀构造墙体,不适用于具有上下连通的通孔构造的空 心砌块墙体。 传热系数现场测试方法选用条件宜符合表4.2.3的要求

    表4.2.3传热系数现场测试方法选用表

    3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与室内温度差检测方法

    1.3.1热电偶反应灵敏、成本低、 易制作和适用性强,在表面温 度的测量中应用最广,本标准优先推荐使用热电偶。

    4.4.1、4.4.2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是影响建筑物节能效果和 热舒适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缺陷,主要分围 护结构外表面和内表面热工缺陷。通过热工缺陷的检测,剔除存 在严重热工缺陷的建筑,以减小节能检测的工作量。由于采用红 外热像仪进行热工缺陷的检测,具有纵览全局的效果,所以,在 对建筑物围护结构进行深入检测之前,宜优先进行热工缺陷的检 沁

    时间可适当加长。检测期间温度变化的影响,可以通过对同一对 象检测结束时的图像与开始的图像的分析来检查,如果变化在 1℃2℃以内,那么就可以认为测试满足要求。 4.4.6用红外热像仪对围护结构进行检测时,为了消除发射率设 置误差,需要对实际发射率进行现场测定。测定发射率的方法很 多,现场诊断过程中主要采用涂料法和接触温度法。本标准推荐 采用接触温度法,即采用表面式温度计在所检测的围护结构表面 上测出参照温度,依此温度来调整红外热像仪的发射率。在实际 险测中,也可以采用涂料法。在热谱图分析时,通过软件调整发 射率,使红外热像仪的测定结果等于参照温度。为了便于检查数 据,防止数据处理出现错误,本标准要求在红外热谱图上应标明 参照温度的位置,并随热谱图一起提供参照温度的数据。红外检 测时,临近物体对被测围护结构产生显著影响的情况有两种, 种是被测围护结构表面的粗糙度很低,它的发射率也很低,而反 射率高:另一种情况是临近物体相对于被测围护结构表面的温差 很大(如散热器或空调设备)。这两种情况都会在被测的围护结 构表面上产生一个较强的发射辐射能量。从不同方位拍摄的目的 是为了消除邻近辐射体的影响。遇有被测围护结构表面的粗糙度 很低及临近物体相对于被测的围护结构表面的温差很大时,要注 意选择仪器的测试位置和角度,必要时,采取避挡措施或者关闭 室内辐射源。 4.4.7在本标准中,将所检围护结构热工缺陷以外的面积称为主 本区域。围护结构外表面缺陷在本标准中,是采用主体区域平均 温度与缺陷区域平均温度之差来判定的,其原因在于,外表面红 外检测受到气候因素及环境因素影响较大,要消除这些因素的影

    响,往往给检测带来很多限制,影响检测的效率。如果不采用温 度,而采用温差来作为评价的依据,则可以消除气候因素及环境 因素的影响。另外,围护结构外表面缺陷主要是相对主体区域而 言的,采用红外热像仪,主体区域平均温度很容易确定,因此采 用主体区域平均温度作为比较的基础,而将与主体区域平均温度 (T)的温度差≥I℃的点所组成的区域定义为缺陷区域。 尽管公T可以反映缺陷的严重程度,但并不能说明由此缺陷造 我的危害大小。相对面积反映了缺陷的影响区域。A是指受检 部位所在房间外墙面(不包括门窗)或者屋面主体区域的面积。 房间的高度从本层地面算到上层的地面(无地下室的建筑底层从 室内地面底层算起,有地下室的建筑从本层地面算起),最顶层 房间高度,从最顶层地面算到平屋顶的外表面,有闷顶的斜屋面 算到闷顶内保温层表面,无闷顶的斜屋面算到屋面的外表面。房 间的平面尺寸,按照建筑的外廓尺寸计算,两相邻房间以内墙外 边线计算,这样计算,可以使得每一个房间包括两个构造柱(如 果有的话)。平屋顶面积按照房间外廓尺寸计算,两相邻房间以 内墙外边线计算:斜屋顶按照建筑物外墙以内的实际面积计算。 A2.ij是指受检部位所在外墙面(不包括门窗)或者屋面上所有缺 陷区域的面积。 围护结构内表面热工缺陷检测是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的最 后一个环节,围护结构内表面热工缺陷检测是在室内进行,采用 能耗增加比作为热工缺陷检测的判据,有利于消除气候及环境条 件的影响,提高检测精度。 4.4.9尽管围护结构内表面热工缺陷部位所占面积较小,但对热 耗增加值应小干

    5%;为了防止单块缺陷面积过大对用户舒适性造成影响,与外表 面一样,取单块缺陷面积0.3m作为限值。 4.4.10热像图中所显示的异常通常代表了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 快陷。但围护结构的构造差异、结构中设置的由通风空气层或理 设在围护结构中的热水(冷水)管道、热源等都会影响热像图。 已知围护结构的预期温度分布,有利于建筑热工缺陷的判断。预 期温度分布可通过所检测的建筑围护结构和设备的相关图纸及其 也结构文献,通过计算、经验、实验室试验、现场测试获得,也 可以通过无缺陷的建筑围护热像图来获得

    6.1温度、相对湿度检测

    贯和素养等因素的制约,理想的测点位置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所以,从可操作性出发,本标准提出700mm的下限规定值,700mm 这个数据是根据室内主要家具的高度确定的,1800mm是按照人 的一般身高来确定的。所以,在室内活动区域内距地面700mm~ 800mm范围内布置测点对室内温度的检测既有一定的代表性又 具有可操作性。其三,不应受到太阳辐射或室内热源的直接影响, 列如,温度传感器不能放在易被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不能靠近 照明灯管、灯泡、散热器、采暖立管等处,为避免阳光的照射, 应加装防护罩

    6.2.1本条规定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新风量检测的基本条件。 6.2.2本条规定了新风量检测的抽检数量。 6.2.3《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附录E.2 对风口风量的检测仪器及检测方法做了详细规定,新风量检测应 满足标准的相关规定。 6.2.5送风口风量检测应采用风口风量法进行检测,并应满足《通 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附录E.2的规定。全 空气空调系统的总风量和新风量应采用风管风量法进行检测,并 应满足《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附录E.1 的规定。全空气系统室内送风来自于新风与室内回风的混合,无 去在送风口直接测量出新风量,故需要分别测量空调系统的总风 量和新风量,通过新风量在总风量中的占比与送风口风量两项结 果,计算新风量。

    内新风量判定指标是人均新风量。建筑实际运行

    水电站标准规范范本6.3二氧化碳浓度检测

    6.3.1本条规定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检测的 基本条件。 6.3.2现行标准对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实验室检测方法做出规

    6.4细颗粒物PM.浓度检测

    6.4.1本条规定了超低能耗建筑室内PM2.5浓度检测的基本条件。 6.4.2《通风系统用空气净化装置》GB/T34012附录B规定了室 内PM2.5浓度检测的检测仪器、要求、方法及步骤,室内PM2.5 浓度检测应满足标准相关规定。 6.4.3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 径小于等于2.5um的颗粒物。越小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危害越大。 直径10um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而直径2um以下的细 颗粒物可深入到支气管和肺泡,其携带的有毒有害物质会直接影 向肺的通气功能,诱发人体疾病,威胁人体健康。因此,随着人 们对细颗粒物PM2.5影响人体健康认识的逐渐深入,室内细颗粒 物PM2.5浓度已成为室内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由于室内PM2.5浓度分布受室外环境影响较大,非单纯设计 施工及节能运行措施能达到对室内PM2.5浓度的绝对控制,故室 内PM25浓度检测应作为运行评价的必要检测项且,但其检测结

    果不能成为判定建筑是否达到超低能耗的依据。本标准中给出的 判定指标仅作分析参考使用

    6.5.1根据房间的使用功能,房间的室内允许噪声级分为昼间标 准,夜间标准及单一全天标准。因此,为检验室内噪声级是否符 合标准规定,对于室内充许噪声级分为间标准,夜间标准的房 间,例如住宅中的卧室、旅馆的客房、医院的病房等,室内噪声 吸的测量分别在昼间,夜间两个时段内进行:对于室内充许噪声 级为单一全天标准的房间,例如教室、办公室、诊室等,室内噪 声级的测量在房间的使用时段进行。 测量应选择在对室内噪声较不利的时间进行,测量应在影响 严重的噪声源发声时进行。例如:临街建筑,一般情况下,道 交通噪声是影响室内噪声级的主要噪声,测量应在昼间、夜间、 交通繁忙、车流量较大的时段内进行;当影响较严重的噪声是飞 机飞行噪声时,测量应在飞机经过架次较多的时段内进行。当建 筑物内部的服务设备是影响较严重的噪声源时,例如电梯水泵等, 测量应在这些设备运行时进行。 6.5.2《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附录A对室内噪声检 测仪器及检测方法做了详细规定,室内噪声检测应满足标准相关 规定。

    6.5.3本条参照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

    更用功能特点和环境质量要求,将声环境功能区分为五种类型, 其中要求最高的为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昼间等效声 级限值为50dB(A),夜间等效声级限值为40dB(A)。现行国 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对高要求住宅的卧 室、起居室(厅)内允许的噪声级为卧室昼间允许噪声级为40dB (A),夜间允许噪声级为30dB(A)。室内噪声不仅和建筑所 处的声功能区、周边噪声源的情况有关,而且和建筑物本身的隔 雷设计密切相关。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采用高性能的建筑部品, 应具有较好的隔声能力。根据国内外的标准和现有隔声技术情况, 确定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应具备较高水平的室内声环境。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通过技术手段控制室内自身的声源和来 自室外的噪声光伏发电标准规范范本,室内噪声源一般为通风空调设备、电器设备等; 室外噪声源则包括来自建筑外部的噪声(如周边交通噪声、社会 生活噪声、工业噪声等),设计过程中应计算外墙、楼板、分户 墙、门窗的隔声性能验证建筑室内的声环境是否满足要求。

    ....
  • 建筑节能 检测标准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 |电力弱电管理、论文 |ppp |给排水工艺、技术 |设备设计图纸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