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S465-2017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规程

  • TCECS465-2017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规程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8.8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3-25
  • 发 布 人: 青沐诚信咨询工作室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建筑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18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2.0.5综合效能调适

    在建筑建造的全过程管理中,对建筑各个系统在现场检查、 周适验证、设备性能测试及自控功能验证、系统联合运转、综 果测试验证的整个体系过程进行管理的控制方法。

    3.1.1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应综合考虑项目现状、改造模式、

    3.1.1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目应综合考虑项目现状、改 功能需求等因素进行改造前评估、改造策划法兰标准,并对改造效果 造后评估。

    3.1.2改造前评估和改造策划宜根据改造需求,按照建筑相关专

    开展局部或全面评估与策划,主要包括规划与建筑、结构与 、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电气等。改造后评估主要针对改造部 展

    3.1.4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前评估阶段,应出具评估报告

    告宜包括下列内容: 1 概况; 2评估依据; 3评估内容; 4 评估过程和结果; 5 评估结论与改造建议。 3.1.5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策划阶段,宜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改 造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改造方案可包括下列内容: 1 概况; 2 绿色改造的必要性; 3 改造方案的分析比较; 4 经济性分析; 5 资源利用分析:

    社会环境效益分析; 7 环境保护措施; 风险控制策略; 9 结论与建议。 3.1.6 既有建筑涉及绿色改造部分竣工图纸等相关资料不全时, 应结合现场查勘,进行补充完善。

    1场地安全性及稳定性,包括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影响,场 地及周边存在的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电磁辐射影响、土 壤污染状况等; 2场地无障碍设施的设置,包括场地内道路、组团绿地、公共 服务设施、建筑物内无障碍设施的设置情况等; 3场地内污染物排放情况。 评估方法:查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环评报告、场地地形图、建 筑总平面图、建筑竣工图纸、无障碍设计图纸等,现场检查。 3.2.2既有建筑场地规划与布局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 1场地及周边生态环境,包括场地及周边园林绿地、河道水 系、道路、既有构筑物、构件和设施等现状; 2建筑环境,包括建筑室内外日照、风、声、光环境质量; 3场地交通及停车设施,包括场地内车行、人行路线、机动车 和非机动车停车设施的设置等:; 4场地绿化用地,包括场地内绿地率、集中绿化的现状,复层 绿化的布置等; 5场地雨水控制利用现状,包括场地雨水管线设置和排水能 力,场地径流总量控制率,下凹式绿地、植草沟、透水地面等布置情 况,是否存在场地内涝情况等:

    1场地安全性及稳定性,包括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影响,场 地及周边存在的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电磁辐射影响、土 壤污染状况等; 2场地无障碍设施的设置,包括场地内道路、组团绿地、公共 服务设施、建筑物内无障碍设施的设置情况等; 3场地内污染物排放情况。 评估方法:查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环评报告、场地地形图、建 筑总平面图、建筑工图纸、无障碍设计图纸等,现场检查。

    3.2.2既有建筑场地规划与布局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

    1场地及周边生态环境,包括场地及周边园林绿地、河道水 系、道路、既有构筑物、构件和设施等现状; 2建筑环境,包括建筑室内外日照、风、声、光环境质量; 3场地交通及停车设施,包括场地内车行、人行路线、机动车 和非机动车停车设施的设置等; 4场地绿化用地,包括场地内绿地率、集中绿化的现状,复层 绿化的布置等; 5场地雨水控制利用现状,包括场地雨水管线设置和排水能 力,场地径流总量控制率,下凹式绿地、植草沟、透水地面等布置情 况,是否存在场地内涝情况等:

    6建筑与周边相邻建筑的防火间距,包括消防车道及应急救 援条件的布置与现状等。 评估方法:查阅建筑总平面图、建筑竣工图纸、景观竣工图纸 雨水管线竣工图纸,建筑环境分析报告、停车设施运行记录、消防 设施布局图等,并现场核实。

    建筑功能空间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2地下空间的利用现状。 评估方法:查阅建筑总平面图、建筑竣工图纸等,现场检查

    1外墙构造形式、传热系数及热工缺陷; 2屋面构造形式及传热系数; 3外窗、透光幕墙、屋顶透光部分传热系数、太阳得热系数 遮阳系数及气密性; 4地下室、外墙、室内、屋面防水安全性及可靠性。 评估方法:查阅建筑竣工图纸,外窗、透光幕墙、屋顶透光部分 物理性能和热工性能检测报告,地下室、外墙、厕浴间地坪、楼板 屋顶渗漏检测报告等,现场检查。 3.2.5既有建筑加装电梯可行性的评估应包括下列内容:

    1建筑使用者改造意愿调研; 2加装电梯对建筑结构、消防、日照、楼间距、外部使用空间 等的影响; 3既有建筑场地的供电资源条件。 评估方法:查阅建筑、结构竣工图纸;软件模拟加装电梯后对 建筑日照环境的影响;现场建筑结构检测,并评价加装电梯对结构 的影响程度;查阅供电情况报告。

    3.2.6既有建筑安全性鉴定应包括下列内容:

    地基基础的检测鉴定:

    2结构构件和非结构构件的完损状况、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 构造及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可靠性检测; 3结构构件材料力学性能检测及主体结构和构件的变形检 测; 4根据既有建筑结构的现状和改造目的及后续使用年限,依 据相关标准,综合评估结构的安全性。 评估方法:查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竣工图纸、使用情况和修 资料,现场检测,分析验算评估,出具安全性鉴定报告。

    1既有建筑物所处工作环境; 2结构构件材料的耐久性检测。 评估方法:查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竣工图纸和资料,环境调 查记录、修改造资料、结构构件表面覆盖的材料等,必要时对结 构耐久性能进行现场检测。

    3.2.9既有建筑供暖系统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

    1供暖系统基本信息,包括热源设备、输配系统及末端系统 的形式,系统与设备使用年限及现状、管道使用状况、设备能效、分 户热计量系统及能源计量装置设置情况、自控系统配置及运行情 况、节能调节控制策略等; 2供暖系统运行现状,包括系统供热量、蒸汽耗量,热源设备 运行效率,系统补水率、热水循环水泵耗电输热比、管网水力失调 度,管道保温性能等;

    3供暖系统能源消耗量,包括燃煤、燃气、燃油耗量、耗电量 和水量等。 评估方法:查阅集中供暖系统竣工图纸、设备材料表、设备产 品合格证,能源审计报告、系统运行记录、水力平衡测试报告、能耗 记录、能耗管理系统统计数据等,现场检查

    3.2.10既有建筑通风空调系统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

    T通风空调系统基本信息,包括冷热源系统、输配系统及未 端系统的形式、通风系统的形式、系统使用年限及运行现状、管道 使用状况、设备能效、自控系统配置及运行情况、调节控制策略,以 及不同空调区域业态、每日空调运行时段及时长等; 2通风空调系统运行状况,包括空调系统能效比、空调末端 能效比,冷热源供回水温度、供水量、运行效率,风机单位风量耗功 率、冷热水系统输送能效比,冷却水系统冷却效果,末端设备的送 风量和送风参数,通风系统的送/排风量等; 3节能运行措施,包括系统节能运行策略、能量回收装置设 置、管道保温性能、分项计量设置、能耗管理系统设置等; 4通风空调系统能源耗量,包括建筑总用电量,冷热源设备 用电量、输送设备用电量、末端设备用电量,燃料消耗量等。 评估方法:查阅通风空调系统工图纸、分项计量工图纸 设备材料表、设备产品合格证,系统运行记录、能源审计报告、节能 运行管理文件、能耗管理系统技术文件、能源管理系统统计数据 等,现场检测。

    1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系统类型、集热器类型、集热器总面积 太阳能保证率、贮水箱容积、辅助热源类型及容量等,太阳能热水 系统的集热系统效率、贮水箱热损因数、供热水水温、水压及水质 等; 2太阳能光伏系统类型,主要设备、部件的设置和技术参数, 电能计量装置的设置情况等;

    3地源热泵系统的系统类型、热泵机组性能参数、地源换热 器形式及数量等,地源热泵系统地源侧、机组用户侧进出水温、水 流量,系统及机组运行能效等; 4其他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类型、性能参数及运行参数。 评估方法:查阅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竣工图纸、设备材料表 设备产品合格证、系统运行记录等,现场检测。

    3.2.12既有建筑内热湿环境与空气品质的评估应包括下列内

    1室内热湿环境,包括室内空气温度、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外 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建筑室内通风状况、住户室内热湿环境的主 观感受等; 2室内空气品质。 评估方法:以现场检测为主,辅助进行用户问卷调研。 V给水排水

    3.2.13既有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

    1供水系统设置和运行合理性,包括供水方式、供水系统分 区、供水管网水质、末端用水压力、是否充分利用市政水压等; 2供水系统水质检测; 3管道使用年限和运行使用情况、供水管网管材、管件及管 网漏损情况; 4用水计量装置设置情况和建筑用水量,包括是否按供水用 途、管理单元或付费单元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用水计量装置的读数 准确性,建筑总用水量及不同用途用水量; 5热水系统设置合理性,包括系统循环和管道保温情况、配 水点出水温度达到45℃的时间、是否有保证用水点处冷/热水供 水压力平衡的措施、热水锅炉形式和能效等级; 6排水系统的设置合理性和使用现状,包括雨污水是否分流 排放、排水管是否出现堵塞渗漏现象、污水排放水质是否满足相关 标准要求等:

    7给水排水系统隔声减振措施的设置合理性,包括设备是否 存在噪声振动干扰、给水排水管道水流声是否存在对噪声敏感房 间的干扰等。 评估方法:查阅给水排水系统竣工图纸、设备材料表、产品说 明书、产品合格证,水平衡测试报告、污水水质检测报告等,进行二 次供水设施进出水水质检测、末端用水水质、压力随机抽样检测 进行水压试验,现场检查

    3.2.14既有建筑用水器具与设备的评估宜包括下列

    1各类卫生器其的使用年限、完好程度、数量、用水效率等 级、节水器具使用比例等; 2循环或加压水泵使用年限、额定参数、运行效率及能耗; 3绿化灌溉方式、绿化灌溉设备及运行情况、绿化灌溉自动 控制系统及用水量; 4空调冷却水补水量、冷却塔蒸发耗水量、冷却水水质。 评估方法:查阅给水排水、暖通、景观竣工图纸,给水排水设备 表、产品说明书或节能性能检测报告,绿化灌溉用水计量装置计量 数据、绿化灌溉及冷却水系统运行记录、冷却水系统用水量计量报 告、冷却水水质检测报告等,现场检查。

    1非传统水源利用,包括是否采用非传统水源,非传统水源 用途、利用率、水处理工艺、出水水质等; 2景观水体补水水源、补水量、处理工艺、水质等。 评估方法:查阅给水排水、景观竣工图纸,非传统水源当地相 关主管部门许可证明、用水计量记录和统计报告、水质检测报告: 景观水补水计量记录和统计报告、景观水水质检测报告,现场检 查。

    3.2.16既有建筑供配电系统的评估应包括下列内

    16既有建筑供配电系统的评估应包括下列内容: 供配电系统的电压等级及配电方式:

    供配电系统的电压等级及配电方式:

    2变压器台数、装机容量及功率; 3主要设备的选型及运行情况; 4电能计量方式、计量表设置以及电能数据采集、计量和存 诸现状; 5电能质量,主要包括电压偏差、三相电压不平衡度、功率因 数、谐波电压及谐波电流等; 6自备电源设置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情况。 评估方法:查阅电气竣工图纸、主要产品型式检验报告、电能 计量表运行数据,现场检测。 3.2.17既有建筑照明系统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 1 照明种类及照明方式; 2光源、灯具及辅件的类型、效率或效能; 3照明数量及质量,主要包括照度、均匀度,核查显色指数 色温和眩光; 4照明控制方式; 5照明功率密度。 评估方法:查阅电气竣工图纸、产品说明书、自控装置产品型 式检验报告,能源审计报告、照明质量检测报告、照明功率密度值 检测报告、运行能耗数据等,现场检测。 3.2.18既有建筑能耗管理系统及智能化系统的评估宜包括下列 内容: 1 能耗监测管理系统的功能和能耗计量装置设置的合理性; 2智能化系统的配置情况; 3电梯智能化控制措施,即是否采用电梯群控、扶梯感应启 停及变频等自动控制措施; 4大功率机电设备控制措施。 评估方法:查阅电气工图纸、智能化系统专项深化设计竣工 图纸、电梯系统专项深化设计竣工图纸,能源审计报告、运行能耗 数据,现场检查。

    5照明功率密度。 评估方法:查阅电气竣工图纸、产品说明书、自控装置产品型 式检验报告,能源审计报告、照明质量检测报告、照明功率密度值 检测报告、运行能耗数据等,现场检测。 3.2.18既有建筑能耗管理系统及智能化系统的评估宜包括下列 内容: 1 能耗监测管理系统的功能和能耗计量装置设置的合理性; 2智能化系统的配置情况; 3电梯智能化控制措施,即是否采用电梯群控、扶梯感应启 停及变频等自动控制措施; 4大功率机电设备控制措施。 评估方法:查阅电气竣工图纸、智能化系统专项深化设计竣工 图纸、电梯系统专项深化设计竣工图纸,能源审计报告、运行能耗 数据,现场检查。

    3.3.1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策划应包括评估结果分析、项目定位与 分项目标分析、技术方案确定、静态投资回收期分析、社会经济及 环境效益分析、实施策略、风险控制方案等,项目定位应综合考虑 项目规划、评估结果、功能需求、经济投资等确定

    3.3.2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宜

    价标准》GB/T51141,结合项目实际情况、使用需求定位等石 项目标、技术方案及落实措施,选择的技术路线、技术措施、讠 备及材料应相互匹配

    3.3.4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策划方案应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或系统 的应用潜力,并应在现有设备或系统不适宜继续使用时,再进行局 部或整体改造更换。

    3.4.1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工程竣工验收之后,应进行改造

    3.4.3对于实施绿色改造的项目,宜对改造部位或改造措放

    单项或综合评价,进而判定改造部位或改造措施是否符合设 求。

    4.1.1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场地应安全,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目 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等污染源、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 无超标电磁辐射、污染土壤等有害有毒物质的危害,当无法满足时 应进行相应的治理

    4.1.2进行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场地内不应有排放污

    4.2.1场地交通设计宜通过统筹规划,使场地内车行、人行路线 清晰合理,使用方便,满足交通和消防需求,宜采取改造路网、调整 路宽、增设人行道、修整路面、调整出入口等措施,有条件的可设置 自行车专用道。

    4.2.2场地内的停车场地和停车设施应布置合理、方便快捷、设

    1自行车停车位宜设置遮阳、防雨设施; 2机动车宜采用立体停车、停车楼、地下停车库、子母车位等 节约用地的方式; 3宜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对外开放; 4 应在场地内设置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鼓励新能源汽车的

    5宜设置停车库(场)智能管理系统。 4.2.3既有住宅小区进行绿色改造时,应设置室外运动场地、儿 童活动场地、休闲交流空间,配置健身器材、儿童娱乐设施、休息座 椅等。

    改造,场地内人行道、绿地、停车场、建筑出入口改造后应满足现行 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要求。

    4.2.5既有建筑场地内的绿化景观改造,应采取下列措施:

    应保护和修复场地内的原有植被; 2 应合理增加绿地面积和植物种类; 3 应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 小面积绿地宜整合成集中公共绿地; X 5 宜设置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 6 如场地有风环境问题,宜采取微地形、种植乔木、设置构筑 物等措施改善建筑室外风环境

    4.2.6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时,应采取下列雨水利用措施

    1进行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改造,宜利用下凹式绿地、雨水花 园、树池、雨水塘、景观水体调蓄雨水; 2宜将硬质铺装地面改造成透水铺装; 3应优化场地竖向设计,让道路、广场、屋面的雨水以重力流 方式进人绿地、雨水花园等地面生态设施。 4.2.7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设有景观水体的项目,应结合雨水利用 设施进行景观水体设计,采取下列措施: 1应根据降雨量、汇水面积、场地竖向等场地条件,合理设计 进入水体的雨水径流途径、径流量,确定水体的位置、规模、水位 等,雨水应以重力流形式进入水体; 2宜利用绿地、前置塘、人工湿地等地面生态设施,削减径流 污染;

    4.2.7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设有景观水体的项目,应结合雨水

    1应根据降雨量、汇水面积、场地竖向等场地条件,合理设计 进入水体的雨水径流途径、径流量,确定水体的位置、规模、水位 等,雨水应以重力流形式进入水体; 2宜利用绿地、前置塘、人工湿地等地面生态设施,削减径流 污染:

    宜利用水生动、植物净化水体。

    4.3.1在建筑功能改造提升时,应改善原有建筑的功能

    .3.1在建筑功能改造提开时,应改善原有建巩的功能和 或少拆、改,优化建筑的功能布局,保证建筑内部交通流线顺 下干扰,提高空间利用率。

    1对于有地下空间的建筑,宜改善原有地下空间的天然采 光、自然通风效果,提高地下空间的使用效率和环境质量; 2对于无地下空间的建筑,宜根据建设条件,合理增建地下 空间。

    4.3.3公共建筑室内功能空间改造,应采用轻

    4.3.6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时,对于建筑物出现渗漏、防水材料服

    4.4.1在进行围护结构墙体改造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应综合考虑防火、安全、防水等日 2对于严寒和寒冷地区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应优先采取 温系统;

    3夏热冬冷地区应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围护结构现有条 件选用适宜的保温、隔热措施; 4夏热冬暖地区宜采取反射隔热涂料、浅色饰面、遮阳等隔 热技术措施。

    保温、隔热性能,外门窗改造应综合考虑安全、采光、视野、隔 阳、通风、气密性、水密性和热工性能要求,选用符合相应标准 能要求的节能门窗,门窗框与墙之间应设置保温密封构造

    4.4.4对严寒和寒冷地区,在建筑入口处应设置门斗,

    郎,居住建筑宜设置保温门,公共建筑宜设置挡风防渗透自推 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入口处宜设置自控门或 幕、外遮阳等保温、隔热措施

    4.4.5屋面改造应满足下列要求

    1屋面改造应满足保温隔热、防水及结构安全性,平屋面宜 改造成坡屋面; 2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宜采用涂刷反射隔热涂料、设置 有保温隔热基层的通风架空屋面、种植屋面等措施。

    2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宜采用涂刷反射隔热涂料、设置 有保温隔热基层的通风架空屋面、种植屋面等措施。 4.4.6建筑遮阳设计应综合考虑遮阳装置对建筑立面效果、通 风、采光、抗风和耐久性能的影响,选择适宜的遮阳形式,宜采用活 动外遮阳措施

    风、采光、抗风和耐久性能的影响,选择适宜的遮阳形式,宜采用活 动外遮阳措施

    4.5.1环境噪声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的规定,当无法满足环境噪声要求时应采取隔声降噪措施。 4.5。2既有建筑居住区或建筑群环境进行绿色改造时,应采取适 宜的措施降低建筑室外环境的热岛效应。

    4.5.3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允设

    隔声性能及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 筑隔声设计标准》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宜采用下列隔声降噪 措施: 1建筑的顶棚、楼面、墙面和门窗宜采取吸声和隔声措施; 2楼板隔声性能不满足时,宜采取弹性面层、弹性垫层、隔声 吊顶等措施; 3屋面板为轻型屋盖时,应采取降低屋面板隔绝雨点噪声的 措施; 4对建筑内通风空调设备、末端风口的噪声与振动的房间进 行隔声处理,室内的设备和管道应进行减振和隔振处理; 5对毗邻电梯井道的功能房间(住宅居住空间、医院病房、教 室、办公室、旅馆客房等)应采取内墙隔声措施。 4.5。4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对天然采光不足 的建筑空间,应采取相关技术措施增加大然采光,同时应考虑建筑

    4.5.4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对天然采光不足

    4.5.5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应减少光污染,并避免产生新的光污

    4.5.6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应满足建筑的自然通风的要文

    法形成流畅的通风路径时,宜设置辅助通风装置以加强建筑 然通风性能。

    5.1.1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应确保建筑主体结构、非结构构件及 连接安全、可靠。 5.1.2抗震加固方案应根据鉴定结果经综合分析后确定

    6.2.1对于鉴定不符合要求的女儿墙、门脸、出屋顶烟因等 扇伤人的非结构构件,应予以拆除或降低其高度,必要时应力 对作为建筑遗迹进行保留展示的非结构构件,应采取保证安 专门措施,

    5.2.2既有建筑改造应根据新的建筑功能确定建筑安全

    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加固时应根据建筑的后续使用年限采 应的标准、验算方法和构造措施

    应的标准、验算方法和构造措施, 5.2.3结构改造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原有结构构件,避免不必要 的拆除或更换,原结构构件的利用率不应小于70%。保留利用原 有结构构件和新增结构构件应满足下列要求: 1对于保留利用的结构构件,应有确保安全的针对性措施; 2新增构件与原有构件之间需要连接时,应采取合理可靠的 连接方式; 3新增抗震墙、柱等竖向构件应有明确、可靠的传力途径。

    2.4抗震加固设计应满足下

    1对鉴定结果经综合分析后,应对结构加固方案进行优化诊 计,宜采用具有良好减震性能且其部件损伤后易于更换的隔震、汇 能等结构控制技术;

    5.2.7对单层排架结构的改造,应着重解决原有结构体

    1改造中宜保留原单层厂房的柱间支撑和屋面支撑系 需改变时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加固措施; 2室内增层时宜采用内嵌钢结构框架的方案,并与原结 开设计,合理避让原排架柱牛腿及基础。新增楼板与原厂房 设抗震缝分隔开。

    5.2.8对多层框架结构的改造,针对原框架柱轴压比超限、框架

    1加强结构整体性,可根据建筑布置采取适当增设剪力墙或 翼墙,或增大柱截面、增设支撑等措施: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构件 的连接,如新增钢梁采取有效措施与原框架柱、柱边外包角钢连 接,使得节点为刚性节点; 2柱轴压比超限时,可采取增大截面或外包型钢加固; 3新增楼面可采用钢梁组合楼盖,以减小结构自重: 4对于单向框架,可通过新增次方向框架梁或进行节点加 固,将原单向框架改为双向框架,也可通过增设消能减震装置减小 次框架方向的地震作用。 味标加#口 量

    改为多跨框架或改为框架一抗震墙受力体系:

    1 沿单跨框架的方向新增钢筋混凝土框架柱; 2新增抗震墙(支撑)、翼墙、抗震支撑等抗侧力构件; 3增加耗能支撑等减震措施。

    5.2.12对地基基础承载力进行计算时,应考虑地基长期压密的 影响,充分发挥原有地基承载能力,减少地基基础的加固工程量, 当需要进行加固时,可采取下列措施: 1当基础底面压力设计值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0%以内 时,可采用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习沉降能力的措施; 2当基础底面压力设计值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0%及以 上时或建筑已出现不容许的沉降和裂缝时,可采取放天基础底面 积、加固地基或减少荷载的措施; 3当增设地下空间时,新增基础应与原有基础脱开,并采取 措施减小对原有基础的影响

    5.3.1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应合理应采用高强度结构材料,并应符 合下列规定: 1新增混凝土构件纵向受力钢筋应采用不低于400MPa的 热轧带肋钢筋或预应力筋; 2宜采用高强混凝土; 3在满足刚度及构造要求的前提下,宜选用高强钢材。 5.3.2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应合理采用耐久性好的结构材料,如高 耐久性混凝、耐候结构钢或涂覆耐候型防腐涂料的结构钢等

    5.3.3当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过程中新增木构件时,对新增

    应进行防火、防腐、防虫害等处

    5.3.4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应合理采用环保性和耐久性

    5.3.5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宜采用简约化、功能化、轻量化装

    1新增围护墙和分隔墙应采用轻质材料; 2宜选用工厂化生产的装修部件和部品。 5.3.6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新增材料宜采用可再利用材料利 循环材料。

    5.3.7在保证使用安全性和

    6.2.1暖通空调设备改造应根据改造诊断结果,结合改造后的使 用需求,对适合保留使用的原有机电系统和设备进行再利用,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能效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 率等级》GB19577的能效限定值且使用年限不大于10年的原有 空调冷水机组应加以利用; 2效率不低于现行行业标准《锅炉节能技术监督管理规程》TSG G0002的限定值,且能满足安全运行要求的原有锅炉可加以利用; 3改造后缺少空调机房的建筑,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

    宜采用变频多联机、空气源热泵等冷热源设备,充分利用屋厂 他户外地面空间。

    6.2.2新增冷热源机组的能效指标应达到现行国家标准《么

    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要求,其运行效率应满足现行国 准《空气调节系统经济运行》GB/T17981的规定;房间空气 器、家用燃气热水炉等的能效等级应满足相关现行国家标准 能评价值。

    6.2.3空调系统改造应合理选配空调冷、热源机组台数与容

    并实施根据负荷变化调节制冷(热)量的控制策略,改造后空 源的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和空调系统的电冷源综合制 能系数(SCOP)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机 GB50189的有关规定。

    6.2.4冷水机组出水或回水温度应根据建筑实际负荷的变化进

    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 准》GB50189中的规定进行计算,合理选择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热 水循环泵和通风空调系统风机,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 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有关规定计算空调冷热 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合理选择空调冷热水系统循 环水泵

    6.2.6暖通空调系统应按下列房间功能要求和负荷特性等

    1 使用时间不同; 2 功能相差较大; 3 温湿度基数和充许波动范围不同: 4 对空气洁净度要求不同: 5 噪声标准要求不同,以及有消声要求和产生噪声的空调

    6.2.9供暖空调水系统应进行水力平衡调试,当设计工况下并联

    6.2.12暖通空调系统能耗管理系统应按冷热源、输配

    1靠近通风、空气调节与制冷机房,且声环境要求较高的房 间,可采用密封门窗、堵塞空洞和设置隔振器,辅以降低声源噪声 的吸声措施满足环境噪声标准; 2暴露在室外的冷却塔、空气源冷(热)水机组等,可通过在 其进、排风口设置消声设备,或在其周围设置隔声屏障等措施达到 环境噪声要求; 3选择消声设备时,应根据系统所需消声量、噪声源频率特 性和消声设备的声学性能及空气动力特性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 较确定。

    6.2.14既有建筑进行绿色改造,宜合理采用下列低成本的节能 改造技术: 1合理增设变频装置,提高冷水(热泵)机组的实际运行效 率; 2采用叶轮切削技术或更换水泵的措施,解决水泵选型过大 的问题,提高水泵的实际运行效率。

    6.3热湿环境与空气品质

    6.3.1暖通空调系统的末端装置应能实现现场独立调节。

    吸用 光现物独立焗卫 6.3.2通风空调系统应根据不同类型民用建筑室内环境的要求 设置空气净化装置,降低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物浓度,并符合下列 规定: 1医院等卫生要求较高的空调系统应采用同时具有除尘、杀 菌、除味功能的空气净化装置: 2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空调系统应采用具有除尘、杀菌功 能的空气净化装置; 3对于净化要求高且经济条件许可时,可在组合空调机组或 风机盘管机组出风口处安装空气净化装置; 4空气净化装置不应产生新的污染且应有检查口便于日常 维护。 6.3.3改造后气流组织应合理。不同功能房间应保证一定压差 避免产生异味空间的气味或污染物扩散至室内其他区域或室外主 要活动场所。 6.3.4在人员密度较大或室内空气品质要求较高的主要功能区 域,宜对CO2浓度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并与通风空调系统联动, 使CO2浓度满足卫生标准的要求。 6.3.5有害挥发性有机物宜实现室内污染物浓度超标实时报警,

    1医院等卫生要求较高的空调系统应采用同时具有除尘、杀 菌、除味功能的空气净化装置; 2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空调系统应采用具有除尘、杀菌功 能的空气净化装置; 3对于净化要求高且经济条件许可时,可在组合空调机组或 风机盘管机组出风口处安装空气净化装置; 4空气净化装置不应产生新的污染且应有检查口便于日常 维护。

    6.3.3改造后气流组织应合理。不同功能房间应保证一定压差

    避免产生异味空间的气味或污染物扩散至室内其他区域或室 要活动场所。

    6.3.4在人员密度较大或室内空气品质要求较高的主要功能区

    并与通风系统联动,其限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 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规定。

    6.3.6地下车库宜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CO浓度监测装置, CO浓度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 的有关规定

    件允许时,既有燃煤锅炉宜改造为燃气锅炉;接近或超出使用寿命 的燃气锅炉和燃油锅炉宜更换为冷凝式锅炉。

    6.4.3回收利用排风冷(热)量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并应

    存在峰谷电价差的地区公差标准,宜在技术经济比较后合理增设蓄

    6.4.6建筑屋面、周边场地等位置条件允许时,可合理增

    生能源利用系统、空气源热泵机组为建筑提供生活热水、空调冷 量。增设的系统或机组不得降低相邻建筑的日照标准。

    量。增设的系统或机组不得降低相邻建筑的日照标准。

    7.1.1给水排水系统改造应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改造方案,统筹、 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

    准中的节水、节能和保护环境的要求

    7.2.1给水排水系统的水质、水量、水压应满足建筑用水的要求, 并采取下列措施: 1进行系统整体改造前,应调查收集原有给水系统的运行数 据,包括市政管网水压、水量、供水可靠性、水泵能耗情况等,据此 合理设计给水系统,充分利用市政供水压力; 2进行给水系统整体改造或管网局部改造时,应采取减压限 流的节水措施,建筑用水点处供水压力不应大于0.2MPa,且不应 小于用水器具要求的最低工作压力; 3污水应达标排放,技术经济分析合理时,可考虑废水的回 收再利用; 4管道、设备存在噪声超标和扰民情况时,应采取有效的隔 振降噪措施

    7.2.2现有给水系统应进行管道漏损情况检测天然气标准规范范本,并采取下列避免

    1给水系统中使用的管材、管件、阀门,应符合国家现行 标准的要求。管道和管件的工作压力不得大于产品标准标利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试验、检测与鉴定 |铁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包装标准 |灰铸铁标准 |镀铬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