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J 83-2016: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规范(无水印 带书签)

  • CJJ 83-2016: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规范(无水印 带书签)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9.8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6-18
  • 发 布 人: messi1990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建筑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opeprotection

    防止用地岩主体边坡变迁而设置的斜坡式防护工程,如二 初筑型等护坡工程。

    防止用地岩土体边坡班塌而砌筑的墙体

    2. 0.8 台阶式 stage styl

    水利管理tiny slope style

    用地经改造成平坡和台阶相结合的规划地面形式。

    台阶式用地中每块阶梯内的用

    使用地达到建设工程所需的平整要求的工程处理过程

    2.0.12坡比值gradeofsideslop

    坡面(或梯道)的上缘与下缘之间垂直高差与其水平距离的 比值。

    梯段平台是指连接两个或多个梯段之间的水平部分,分 平台、休息平台两类。转向平台用于梯段转折处,休息平 连续的直线梯段中

    道路或场地设计高程高于原地面高程时,需在原地面填筑部 分土石的用地区域

    道路或场地设计高程低于原地面高程时,需从原地面挖去部 分土石的用地区域

    3.0.1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应与城乡建设用地选择及用地布 局同时进行,使各项建设在平面上统一和谐、竖向上相互协调; 有利于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及景观塑造;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和特色风貌。

    3.0.2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戈

    1 低影响开发的要求: 2城乡道路、交通运输的技术要求和利用道路路面纵坡排 除超标雨水的要求; 3 各项工程建设场地及工程管线敷设的高程要求: 建筑布置及景观塑造的要求: 5 城市排水防涝、防洪以及安全保护、水土保持的要求; 6 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 7 周边地区的竖向衔接要求

    3.0.3乡村建设用地竖向规划应有利于风貌特色保护

    下,宜避免高填、深挖,减少土石方、建(构)筑物基础 工程等的工程量。

    3.0.5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应合理选择规划地面形式与规划

    3.0.6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对起控制作用的高程不

    3.0.7同一城市的用地竖向规划应采用统一的坐标和高程系统。

    3.0.7同一城市的用地竖向规划应采用统一的坐标和高程系统

    4竖向与用地布局及建筑布置

    4.0.1城乡建设用地选择及用地布局应充分考虑竖向

    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城镇中心区用地应选择地质、排水防涝及防洪条件较好 且相对平坦和完整的用地,其自然坡度宜小于20%,规划坡度 宜小于15%; 2居住用地宜选择向阳、通风条件好的用地,其自然坡度 宜小于25%,规划坡度宜小于25%: 3工业、物流用地宜选择便于交通组织和生产工艺流程组 织的用地,其自然坡度宜小于15%,规划坡度宜小于10%; 4超过8m的高填方区宜优先用作绿地、广场、运动场等 开空间; 5应结合低影响开发的要求进行绿地、低洼地、滨河水系 周边空间的生态保护、修复和竖向利用: 6乡村建设用地宜结合地形,因地制宜,在场地安全的前 提下,可选择自然坡度天于25%的用地。 4.0.2根据城乡建设用地的性质、功能,结合自然地形,规划 地面形式可分为平坡式、台阶式和混合式。 4.0.3用地自然坡度小于5%时,宜规划为平坡式:用地自然 坡度大于8%时,宜规划为台阶式;用地自然坡度为5%~8% 时,宜规划为混合式

    4.0.4台阶式和混合式中的台地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台地划分应与建设用地规划布局和总平面布置相协调, 应满足使用性质相同的用地或功能联系密切的建(构)筑物布置 在同一台地或相邻台地的布局要求: 2台地的长边宜平行于等高线布置:

    3台地高度、宽度和长度应结合地形并满足使用要求确定。 4.0.5街区竖向规划应与用地的性质和功能相结合,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公共设施用地分台布置时,台地间高差宜与建筑层高 接近; 2居住用地分台布置时,宜采用小台地形式; 3大型防护工程宜与具有防护功能的专用绿地结合设置。 4.0.6挡土墙高度大于3m且邻近建筑时,宜与建筑物同时设 计,同时施工,确保场地安全。 4.0.7高度大于2m的挡土墙和护坡,其上缘与建筑物的水平 净距不应小于3m,下缘与建筑物的水平净距不应小于2m;高

    净距不应小于3m,下缘与建筑物的水平净距不应小于2m;高 度大于3m的挡土墙与建筑物的水平净距还应满足日照标准 要求。

    道路的横坡且为1: 5.0.3广场竖向规划除满足自身功能要求外,尚应与相道路 和建筑物相协调。广场规划坡度宜为0.3%~3%。地形困难时, 可建成阶梯式广场

    完善的步行系统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人行梯道按其功能和规模可分为三级:一级梯道为交通 区纽地段的梯道和城镇景观性梯道:二级梯道为连接小区间步 行交通的梯道;三级梯道为连接组团间步行交通或人户的梯 道; 2梯道宜设休息平台,每个梯段踏步不应超过18级,踏步 最大步高宜为0.15m;二、三级梯道连续升高超过5.0m时,除 没置休息平台外,还宜设置转向平台,且转向平台的深度不应小 于梯道宽度; 3各级梯道的规划指标宜符合表5.0.4的规定

    表5.0.4林 梯道的规划指标表

    6.0.1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应结合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及 降水量等因素,并与排水防涝、城市防洪规划及水系规划相协 周;依据风险评估的结论选择合理的场地排水方式及排水方向, 重视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和超标径流雨水排放设施相结合,并与竖 向总体方案相适应。

    1满足地面排水的规划要求;地面自然排水坡度不宜小于 0.3%;小于0.3%时应采用多坡向或特殊措施排水: 2除用于雨水调蓄的下凹式绿地和滞水区等之外,建设用 地的规划高程宜比周边道路的最低路段的地面高程或地面雨水收 集点高出0.2m以上,小于0.2m时应有排水安全保障措施或雨 水进艺利田士安

    6.0.3当建设用地采用地下管网有组织排水时,场地高程应有

    6.0.4当城乡建设用地外围有较大汇水汇入或穿越时,宜用截、

    6.0.6冰雪冻融地区的用地竖向热

    7.0.1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应满足城乡综合防灾减灾的要求。

    1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的规定: 2建设用地外围设防洪(潮)堤时,其用地高程应按排涝 控制高程加安全超高确定:建设用地外围不设防洪(潮)提时: 其用地地面高程应按设防标准的规定所推算的洪(潮)水位加安 全超高确定。 7.0.3有内涝威胁的城乡建设用地应结合风险评估采取适宜的 排水防涝措施。 7.0.4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应控制和避免次生地质灾害的发 生;减少对原地形地貌、地表植被、水系的扰动和损毁;严禁在 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进行深挖高填, 7.0。5城乡防灾设施、基础设施、重要公共设施等用地竖向规 划应符合设防标准,并应满足紧急救灾的要求。 7.0.6重大危险源、次生灾害高危险区及其影响范围的竖向规 划应满足灾害蔓延的防护要求。

    8.0.1竖向规划中的土石方与防护工程应遵循满足用地使用要 求、节省土石方和防护工程量的原则进行多方案比较,合理确定。 8.0.2土石方工程包括用地的场地平整、道路及室外工程等的 土石方估算与平衡。土石方平衡应遵循“就近合理平衡”的原 则,根据规划建设时序,分工程或分地段充分利用周围有利的取 土和弃土条件进行平衡。

    8.0.1竖向规划中的土石方与防护工程应遵循满足用地使用要 求、节省土石方和防护工程量的原则进行多方案比较,合理确定。

    8.0.1竖向规划中的土石方与防护工程应遵循满足用地使用要

    8.0.3街区用地的防护应与其外围道路工程的防护相结合。

    .0.3街区用地的防护应与其外围道路工程的防护相结合

    8.0.5相邻台地间的高差宜为1.5m~3.0m,台地间宜采取护坡

    连接,主质护坡的坡比值不应天子0.67,砌筑型护坡的坡比值宜 为0.67~1.0;相邻台地间的高差大于或等于3.0m时,宜采取挡 土墙结合放坡方式处理,挡土墙高度不宜高于6m;人口密度大、 工程地质条件差、降雨量多的地区,不宜采用土质护坡。

    8.0.7城乡建设用地不宜规划高挡土墙与超高挡土墙。建设场 地内需设置超高挡土墙时,必须进行专门技术论证与设计。 8.0.8村庄用地内的防护工程宜采用种植绿化护坡,减少使用 挡土墙

    8.0.9在地形复杂的地区,应避免大挖高填:岩质建筑边坡宜

    低于30m,土质建筑边坡宜低于15m。超过15m的土质边坡应 分级放坡,不同级之间边坡平台宽度不应小于2m。建筑边坡的 防护工程设置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9.0.1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应贯穿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并符 合下列规定: 1保留城乡建设用地范围内具有景观价值或标志性的制高 点、俯瞰点和有明显特征的地形、地貌; 2结合低影响开发理念,保持和维护城镇生态、绿地系统 的完整性,保护有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价值的区域、地段、地点 和建(构)筑物: 3保护城乡重要的自然景观边界线,塑造城乡建设用地内 部的景观边界线 9.0.2城乡建设用地做分台处理时应重视景观要求,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挡土墙、护坡的尺度和线形应与环境协调; 2公共活动区宜将挡土墙、护坡、踏步和梯道等室外设施 与建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规划; 3地形复杂的山区城镇,挡士墙、护坡、梯道等室外设施 较多,其风格、形式、材料、构造等宜突出地域特色,其比例 尺度、节奏、韵律等宜符合美学规律; 4挡土墙高于1.5m时,宜作景观处理或以绿化遮蔽, 9.0.3滨水地区的竖向规划应结合用地功能保护滨水区生态环 境,形成优美的滨水景观。 9.0.4乡村竖向建设宜注重使用当地材料、采用生态建设方式 和传统工艺。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可采用 “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防洪标准》GB50201 2《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

    《防洪标准》GB50201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规范

    20 基本规定.· 24 竖向与用地布局及建筑布置· 28 竖向与道路、广场.. 32 竖向与排水 36 竖向与防灾· 40 土石方与防护工程 · 43 竖向与城乡环境景观· 48

    1.0.2本规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为依据,适用

    范围为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城市、镇、乡和村庄,并覆盖城市、 镇的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 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乡、村的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规范适应 的重点主体是在城乡“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 法》的要求和实践经验,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主要从高程上解 快四个方面的问题: 1用地地形的利用与整治,使之适合城乡建设的需要: 2满足城乡道路、交通运输的需要; 3解决好地表排水并满足防洪排涝的要求: 4因地制宜,为美化城乡环境创造必要的条件 坚竖向规划依据其主要应解决的同题,决定了它的基本内容。 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的工作内容、深度及其具体作法,与 城乡规划相应的工作阶段所能提供的资料(如地形图比例大小 现状基础资料等)以及要求综合解决的问题相适应。 修建性详细规划或竖向专项规划应包括竖向规划的全部 内容。 本规范的着重点放在“城乡建设用地”与“竖向规划”两个 内涵上。

    建设用地竖向规划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贯彻 国家提出的“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基本建设方针。作为 有统筹、改造、整治城乡建设用地任务的竖向规划,尤应重视工 程的安全:过去由于规划和设计考虑不周所引起的滑坡、崩塌等 欠生灾害以及水士流失、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教训是不少的。 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是在一定的规划用地范围内进行,它 现要使城乡建设用地适宜布置建(构)筑物,满足防洪、排涝 交通运输、管线敷设的要求,文要充分利用地形、地质等环境条 牛。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结合其内在的用地要求 和各自的环境特点,做好高程上的统筹安排。不能把城乡建设用

    地竖向规划当作平整土地、改造地形的简单过程,而是为了使各 项建设用地在布局上合理、高程上协调、平面上和谐,以获得最 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目的。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 本国策,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工作要努力切实执行好这一基本 国策,充分发挥土地潜力,集约、节约用地。 整理用地竖向的自的是为了使规划建设用地能更有效、更 好地满足城乡各项建设用地的地面使用要求,但应充分尊重原 始地形地貌,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 作用。 在建设用地整理过程中,以较优的竖向方案来最大限度地减 少竖向工程量(包括合理运距、土石方和防护工程量),是节约 建设资金的重要手段与方法。 保护城乡生态环境、丰富城乡环境景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和特色风貌也是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工作中的基本出发点 1.0.4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村镇规划编制办法》的要 求和实践经验,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主要从高程上解决五个方 面的问题: 1尊重自然地形,合理利用自然地形与河流水系;对规划 建设用地加以适度的利用与整治,使之适合城乡建设的需要。 2通过优化调整用地竖向方案,确定合理的规划地面形式 和控制高程(包括控制点高程、台地的规划地面高程、桥面高程 以及通航桥梁的底部高程等),合理组织交通与场地竖向的衔接 关系,给出适宜的场地规划高程与坡度。 3划分原始地形地貌和规划后排水分区,结合竖向设计 明确地表径流的主要排放通道,解决好城乡建设用地排水、防 劳、防地质灾害等问题,确保建设用地安全。 4因地制宜,为美化和丰富城乡生态和环境景观创造必要 的条件。 5满足城乡建设用地综合防灾、应急救援与保障的需要,

    面的可题: 1尊重自然地形,合理利用自然地形与河流水系;对规划 建设用地加以适度的利用与整治,使之适合城乡建设的需要。 2通过优化调整用地竖向方案,确定合理的规划地面形式 和控制高程(包括控制点高程、台地的规划地面高程、桥面高程 以及通航桥梁的底部高程等),合理组织交通与场地竖向的衔接 关系,给出适宜的场地规划高程与坡度。 3划分原始地形地貌和规划后排水分区,结合竖向设计 明确地表径流的主要排放通道,解决好城乡建设用地排水、防 劳、防地质灾害等问题,确保建设用地安全。 4因地制宜,为美化和丰富城乡生态和环境景观创造必要 的条件。 5满足城乡建设用地综合防灾、应急救援与保障的需要,

    保护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确保用地安全。 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的工作内容、深度及其具体做法,由 城乡规划各个规划阶段所能提供的资料(如地形图比例大小、现 状基础资料等)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决定

    3.0.1本条主要针对总体规划阶段,应在竖向上进行总体控制 的内容提出规定。城乡建设用地选择与用地布局,是城乡总体规 划的首要任务。这一阶段的竖向规划,首先要进行建设用地的选 择,分析研究和充分利用地形、地貌,节约用地,尽量不占或少 占耕地:其次对一些需要采取工程处理措施才能用于城乡建设的 地段(区、块、街坊),要提出处理方案,包括建造桥梁、修筑 防洪排涝设施、场地平整的总体意向以及治理不良地质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 乡风貌、城乡空间环境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之相反,随看经 济实力增强和施工技术的发展,近年出现很多大力改造地形的项 自,有些已直接引发次生灾害,没直接引发灾害的,对生态环境 的长远影响尚无法进行评估,因此竖向规划必须要在保护生态环 境的前提下,提出改造用地和塑造景观的方案;针对一些城市为 了防洪,将位于水滨的历史文化环境破坏始尽,有此城市把立交 桥修在重要的历史文物旁边,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本次增加这 一条规定。 3.0.2本条主要针对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竖向规划需要与之切 调的内容作出要求。 1存在洪涝灾害威胁的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应使城乡

    3.0.2本条主要针对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竖向规划需

    1存在洪涝灾害威胁的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应使城乡 建设用地不被淹没和侵害,确保用地安全。低影响开发是近年开 始强调的生态建设理念:强调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 特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 隆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的城市雨水管理 理念。因此,竖向规划在排水防涝、城市防洪的同时还要考虑满 足雨水滞、蓄、渗、用要求的竖向措施。

    2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是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城乡的主 要活动都是围绕车辆和人行交通进行的。与交通设施的高程相衔 接,是竖向规划的关键工作之一,同时应结合低影响开发,合理 利用道路路面纵坡排除超标雨水。 3竖向规划就是统筹协调城乡用地的控制高程关系,综合 分析与解决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高程关系,使各项建设在平面上 统一和谐、竖向上相互协调。 4竖向规划要满足城乡各类建设用地的使用要求,对建筑 群体造型的好坏、景观效果的优劣也有相当的影响,竖向规划理 应为城乡建筑群体空间布置和景观设计创造和谐、均衡、优美的 条件,为城乡空间环境增辉、为城乡景观添色。增强城乡的可游 赏性、可识别性。 5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开发建设 顶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的规定,满足水土保持的 要求。 6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历史文化 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的规定。历史街区、地段与建筑 的用地竖向是其历史文化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历史文化的保 护内容。 7规划区周边地区的竖向是该规划区竖向规划的主要依据 之一,所以应与其相衔接。 3.0.4竖向规划(尤其是山区、丘陵城镇的竖向规划)的土石 方及防护工程,对建设工程投资和工期影响较大。因此,要求通 过精心规划,既满足各项工程建设的需要,文使上述工程的工程 量适度;充分利用和合理改造地形,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进 而达到工程合理、建设与使用安全、造价经济、景观美好的 效果。 3.0.5竖向规划方案要根据建筑规划布局、交通运输要求、地 面排水与防洪排滢、市政工程管线敷设、土石方工程以及防护工

    面排水与防洪排涝、市政工程管线敷设、土石方工程以及防护工 程等的要求,结合地形地貌、地质与水文条件合理选择规划地面

    形式和竖向规划方法进行综合比较确定。 规划地面形式,是竖向规划的主要工作,对规划方案起看重 要的作用,本规范第4章专门作了规定。 由于城乡规划的各阶段要求的内容深度以及自然地形条件和 等征不同,故采用的竖向规划方法也有繁简不同。一般采用三种 方法,即纵横断面法、设计等高线法、标高坡度结合法(文称 标高箭头法”,即直接定高程法)。 纵横断面法:按道路纵横断面设计原理,将用地根据需要的 精度绘出方格网,在方格网的每一交点上注明原地面高程及规划 设计地面高程。沿方格网长轴方向者称为纵断面,沿短轴方向者 称为横断面。便于建立计算机三维地形模型及后续填挖方的 计算。 设计等高线法:用设计等高线和标高表示建设用地改造后的 地形。可以体现设计后的地形起伏和场地坡向情况,也容易算出 现划设计范围内任一点的原地形及规划地面标高。 标高坡度结合法:根据竖向规划设计原则,在设计范围内直 接定出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的场地(或室外地面)标高、道路交 叉点、变坡点的标高、铁路轨顶标高、明沟沟底标高以及地形控 制点的标高:将其标注在竖向规划图上,并以箭头表示各地面排 水坡向。 根据调查,平原及微丘地形常用设计等高线法;山区、深丘 地形常采用标高坡度结合法:丘陵地形前两法兼用:道路和带状 用地宜采用纵横断面法:深丘、山区天的台块用地为适应特别精 度要求,也可使用设计等高线法。塑造地形为自标的专项竖向规 刘宜兼用设计等高线法和纵横断面法。 3.0.6城乡建设用地范围确定后,城乡规划一般在总体规划阶

    段首先要初步确定一些控制点高程,如防洪顶、公路与铁路交 叉控制点、大中型桥梁、主要景观点等,这些控制点往往具有唯 性,对整个城区的路网和排水系统起着控制作用。这些点高程 且改动可能带来系统性问题,因此局部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

    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不要轻易改动总体规划或专项规划确定的控 制点位置和高程。如果上位规划没有给出这些点的高程,那就需 要扩大研究范围,研究与之相关的系统进行确定。 初步确定控制点标高时应特别慎重,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 条件,在大比例(值)图上工作确定后再用小比例(值)的规划 图表示;或者初定高程后经现场察并实测后决定,以保证其较 为符合实际。 3.0.7一些地方由于基础测绘工作的滞后,造成同一城镇甚至 城镇中同一建设区域采用不同的坐标和高程系统,给城乡规划编 制和管理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同一城镇尤其同一建设区域建 立统一的坐标和高程系统是保障竖向规划技术质量的必需条件 座标系统建议采用1954年北京座标系、1980年西安座标系 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系统建议采用1956黄海高程 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吴淞高程基准、珠江高程基准。表1 “水准高程系统换算参数表”取值为全国平均值,为竖向规划工 作提供一个参考值,具体工作中应采用当地精密水准网点高程基 准换算值。 在进行城市竖向规划的同时可以构建DEM数据库

    表1水准高程系统换算参数表

    :1高程基准之间的差值为各地区精密水准网点之间 2转换后高程系统一原高程系统十换算参数

    4竖向与用地布局及建筑布置

    4.0.1规划用地布局结构与用地的地形和地貌特征密切相关,

    4.01规划用地布局结构与用地的地形和地貌特征密切相天: 而竖向规划所研究的就是将自然状态的用地改造为城乡建设 用地。 本条规定主要针对总体规划阶段进行用地选择和确定功能分 区时竖向上的总体控制。这里提到的自然坡度和规划坡度都是 定范围内的平均坡度。 规划坡度是指某一区域用地经改造后的平均坡度。通常这个 玻度用于总体规划阶段确定主要控制点高程、初定排水方案。虽 然这个坡度在最终修建时可能是不存在的,但山区丘陵城镇往往 以此确定最大填挖高度和主次干道控制高程,排水困难的平原据 比协调用地、道路与排水总体方案。因为这是一个平均坡度,所 以采用的最大、最小坡度除铁路外都不是极限值。表2为城乡主 要建设用地适宜规划坡度。表2将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规划适宜 坡度由原来的15%、30%改为10%和25%,主要考虑相对于过 去,土石方工程及室外工程造价在项自总投资中占比越来越小: 汤地平整填挖高已普遍增大:而机动车使用频度越来越高,较为 平坦的场地更经济环保。表中数据只是普适性参考值。特殊的山 地城市、个别景观建筑几平不受场地坡度限制

    表2城乡主要建设用地适宜规划坡度表(%)

    4.0.2平原微丘地区通常规划为平坡式,山区通常规

    .0.5街区竖向规划主要解决如何改造街区内用地以满足

    4.0.5街区竖向规划主要解决如何改造街区内用地以满足街区 (坊)用地与其外围道路及管线的联系及协调各地块之间的竖向 关系。

    1人流较为集中的公共设施区,台地间高差者与层高接近: 有利于室内外交通联系和无障碍设计。公共建筑层高大多接近 m,如果台地间高差达到两倍:已达8m:出现高挡士墙:已不 属于普遍情况。 2居住建筑体量小、重复形象较多、建筑空间功能单一、 人流和车流量都小:采用小台地方式能较好地顺应地形变化,有 利于居住区空间整体的丰富变化和形成局部的宜人尺度。 3大型防护工程往往不仅是用地自身稳定的一般工程防护 昔施,常常会伴有减噪、除尘、防风、防沙、防洪甚至防火等特 殊防护需求,需要配套具有特殊防护功能的专用绿地或其他措 施,竖向规划中应因地制宜地使之有机结合,可更好地发挥其防 护作用,并获得较好的景观效果

    4.0.6鉴于近年由于相邻施工引发事故频有发生,本

    加本条规定,要求紧邻建筑的挡土墙应与建筑同时设计、施工

    以减少在建建筑在施工中场地失稳,或已建建筑因其下方挡土墙 施工开挖造成场地失稳。 4.0.7挡土墙和护坡上、下缘距建筑物水平净距2m,已可满足 布设建筑物散水、排水沟及边缘种植槽的宽度要求(图1)。但 上、下缘有所不同的是:上缘与建筑物的水平净距还应包括挡士 墙顶厚度,种植槽应可种植养木,至少应有1.2m以上宽度,故 应保证3m。下缘种植槽仅考虑花草、小灌木和爬藤植物种植。 亚格控制3m以上挡土墙与建筑物的水平净距除以上基本间距要 求外,还应满足建筑日照标准控制要求,具体应依据当地日照标 准规定执行。

    图1挡土墙与建筑间的最小间距示意图(单位:mm)

    另外,挡墙、护坡与建筑物的水平净距还应考虑其上部建 构)筑物基础的侧压力、下部建筑基础开挖对挡土墙或护坡稳 定性的影响等因素,如有管线等其他设施时还应满足有关规范要 求,本条所定仅为不考虑任何特殊情况时的最小间距要求。

    无论在规划设计过程或建设过程中,道路的竖向都是确定其他用 地竖向规划的最重要的控制依据之一,也是规划管理的重要控制 衣据之一,基于道路竖向规划在整个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中的 也位和作用。道路竖向规划所遵循的原则,既包含自身的技术要 求,文强调与其他用地在竖向上的协调。 1道路服务于城乡各项建设用地,只有与两侧建设用地竖 可规划的结合才能满足用地的交通和排水需要。同时,道路竖向 高程的合理确定,对相邻用地及道路本身挖填方起着决定性作 用,减少挖填方对保护自然地貌有着重要作用。另外,道路往往 具有景观视线通廊和景观轴线的作用,道路竖向高程控制得当可 以提升观景效果的作用。因此道路竖向应有利于塑造城乡景观。 2道路的竖向规划与平面规划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平面 线形变化往往带来竖高程的变化,规划中通常通过调整平面规 划来解决竖向中的矛盾关系。因此竖向规划与平面规划相互反 贵、交叉进行,是优化方案的必由之路,在山区城镇和乡村 庄)道路规划中这种结合更为重要。 3城乡建设用地中已确定的某控制高程是道路竖向规划 的基础,如道路、立交枢纽、铁路、对外公路、主要景观点以及 防洪(潮)提高程等。 4道路跨越江河、湖泊和明渠的净空要求考虑的因素有 是否通航、设计洪水位、雍水、浪高或最高流冰面、流放物体 如竹、木伐)高度等。对手通航河道,桥下净空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的规定。道路与道路、轨道 交通进行立体交叉时,最小净高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城市道路

    工程设计规范》CJJ37、《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GB146.2或 其他轨道交通要求。道路与其他设施立体交叉时,也应满足相关 净高要求。 5提倡步行、自行车交通是低碳社会重要表现,道路竖向 现划应满足步行、自行车交通要求;无障碍交通是为满足残疾人 的交通要求而设置的。道路竖向规划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 得设计规范》GB50763的规定

    道路的下凹处应考虑设置排除超标雨水的行泄通道。特别是 买际工程中立交下凹桥区易成为城市积滞水点,排水形式宜采用 周蓄与强排相结合的方式,雨水口设置应满足下凹桥区雨水重现 期标准,数量宜考虑1.2~2.0的安全系数,当条件许可时宜取 上限。雨水调蓄设施的设计宜结合立交雨水泵站集水池建设,有 效容积按立体交叉道路汇水区域内7mm~15mm降雨量确定: 排水重现期应满足立交标准并提高3年以上:雨水调蓄设施排空 时间不应超过12h。 2村庄道路纵坡规划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村庄整治技术规 范》GB50445。考虑我国山区村庄众多及各地规划设计部门反 贵意见,山区村庄道路纵坡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可以适当放宽 处理。 3路拱坡度的确定应以有利手路面排水和保障行车安全平 急为原则。道路横坡应根据路面宽度、路面类型、纵坡及气候条 生确定,道路纵坡大时横坡取小值,纵坡小时取大值:严寒地区 络拱设计坡度宜采用小值。在确定或验核道路两侧用地的竖向控 制高程时一般是从道路中心线高程推算至红线高程,此时,需要 考虑道路横坡影响。 5.0.3广场的竖向规划与广场的平面布局和周边条件(道路 建筑物、地形、自然环境等)紧密相关。本条中广场的规定、规 划坡度的规定引自《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37一2012。 5.0.4步行系统为城镇和乡村(庄)必不可少的交通设施,而 人行梯道是山区步行系统的主要设施,为满足人们上、下坡时的 心理和体力需要及景观要求,规定了人行梯道的坡度值、休息平 台及转折平台等的技术指标。梯道宽度指人行的净宽度,不含梯

    人行梯道是山区步行系统的主要设施,为满足人们上、下坡时的 心理和体力需要及景观要求,规定了人行梯道的坡度值、休息平 台及转折平台等的技术指标。梯道宽度指人行的净宽度,不含梯 道内绿化带及设施带。而上述指标和梯道的功能与级别相关,为 比,本规范对梯道进行了分级,以便于规划设计时参照取值。 1人行梯道分级参照住建部颁发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 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关于城市道路步行道分级标准分为三级, 司时兼顾梯道景观要求。

    2要求设置休息平台、转向平台,主要为了满足人们生理 和心理需要,尤是为了老年和体弱者的需要。转向平台深度过 小,将成为步行通道的卡口,可能形成交通阻塞,不利安全。 3梯道的坡度系包括阶梯、休息平台、转向平台的全程坡 度。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 CJJ69、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发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 规划设计导则》,三级梯道休息平台深度最小值调为1.5m,三级 梯道宽度最小值调为2m

    6.0.1对各类城乡建设用地而言,如何合理有效地组织建设用 地的场地排水,当建设用地有可能受到洪水灾害威胁时,是采用 防”还是采用“排”,是选择筑堤还是选择回填建设用地方案 这些问题的慎重选择与妥善解决,都需要对建设用地所处场地的 自然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和所在地区的降水量(不同频率、不 同城市设防标准所对应的降水量)等因素作综合分析,兼顾现状 与规划、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的协调关系:在有可能受到内 涝灾害威胁时,场地内应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多 种措施进行不同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后,合理地确定城乡建设用 地的场地排水方式,并协调城乡建设用地区域的防洪、防涝规划 方案。 严格保护和科学梳理自然排水水系是组织场地排水的最基础 工作,系统地统筹、保留、适度整治或改造自然河流及湖塘沟渠 作为受纳水体是先决条件:然后才可能有条件地、合理地选择场 地排水方式,组织场地内的排水系统:进行不同方案的技术经济 化较后,再优化确定城乡建设用地的系统性排水与雨水利用方案 低影响开发是近儿年借鉴发达国家雨水管理与利用经验提出 的新的理念,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是城市内涝防治综合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为落实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 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4年10月 22日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构建(试行)》,并组织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竖向 规划是直接关系到低影响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竖向规划要 重视与低影响开发模式的紧密结合。主要是与组织安排透水铺 装、设置下凹式绿地、留辟生物滞留场地与设施、蓄水池、雨水

    罐、规划利用湖库、湿塘、湿地等进行系统的规划布局和竖向上 的有机衔接

    检测标准表3各种场地的地面排水坡度(%)

    :停车场停车方向地面坡度宜小于0.

    6.0.4在用地复杂的地区,城

    较天的外来汇水需汇入或穿越城乡建设用地区域之后才能自然顺 肠地排出去,因此,在做用地竖向规划时若不要善组织,任由外 围的雨水进入城乡建设用地区域内的雨水排放系统,则将大大增

    加城乡建设用地区域内的管网投资,甚至影响整个雨水排放系统 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此时宜在城乡建设用地区域的外围设置截、 滞、蓄等相关设施;当外围汇水必须穿越城乡建设用地才能排出 去时,则应在城乡建设用地内设置排(导)洪沟

    加城乡建设用地区域内的管网投资,甚至影响整个雨水排放系统 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此时宜在城乡建设用地区域的外围设置截、 带、蓄等相关设施:当外围汇水必须穿越城乡建设用地才能排出 去时,则应在城乡建设用地内设置排(导)洪沟。 6.0.5村庄因其建设规模不大,为节省投资、方便组织地面雨 水排向周边自然沟渠,因此其用地竖向规划宜结合建筑散水与道 路生态边沟等自然排水设施建设用地的场地雨水排入村庄周边的 自然水系:使用排水暗管(渠)反而不易与周边自然沟渠取得高 程上的有利衔接;同时,为保证村庄的用地安全,可在场地外侧 设置排水沟,截留并引导外围来水从建设场地外排出。在缺水地 区可考虑雨水的回收利用方案评定标准,在进行用地竖向规划时注意利用 地下水窖、洼地、池塘、湖库等蓄留一部分雨水,以利于雨水的 资源化利用。城镇有条件的地区也应采用类似的生态集水、排水 组织方式

    ....
  • 相关专题: 城乡建设  
专题: 石化标准 |水利施工组织设计 |公共安全标准 |电镀标准 | 电线电缆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