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50943-2015 海岸软土地基堤坝工程技术规范

  • GBT50943-2015 海岸软土地基堤坝工程技术规范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7.9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6-28
  • 发 布 人: 18781875029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建筑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15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为减少圈围工程的围堤在施工期间围区内外水位差而在围堤 上预留具有一定宽度的沟通围区内外水流的口门。

    closure work

    園围工程施工期间药品标准,将围堤的龙口

    饱和土层在荷载作用下,某时刻的沉降量与最终沉降量的比 值,以百分比表示。

    stressconsolidationdegree

    饱和土层在荷载作用下,某时刻的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值与 初始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比值,以百分比表示

    displacement method by blasting

    抛石体在自重及爆炸荷载作用下,一次或数次将抛石体“挤 压”入软土地基中,最终形成满足设计抛石断面结构的地基处理 方法。

    2.1.9爆破排淤填石法

    在抛石体前沿淤泥中适当位置理置药包,堆石体在爆炸冲击 波、爆炸高压气团及其重力作用下向淤泥内塌落,形成一定范围和 厚度的落在下卧硬土层上的“石舌”的地基处理方法。

    Q 竖向排水体等效直径的换算系数; Ap一桩的截面积; b一一塑料排水板宽度; B一防护墙底面宽度; C一一地基土的凝聚力; C一一竖向固结系数; c。一土层的压缩指数; 土层的回弹指数; cu—土的不排水三轴试验黏聚力; Ceu一 土的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黏聚力; Cu一 一土的不均匀系数: d一水深; df粗细粒的区分粒径; d3一果 颗粒大小分布曲线上的某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含量 占总质量的3%; ds一果 颗粒大小分布曲线上的某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含量 占总质量的5%; d1o果 颗粒大小分布曲线上的某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含量 占总质量的10%; dio——较细层土颗粒大小分布曲线上的某粒径,小于该粒径 的土含量占总质量的10%; d20——颗粒大小分布曲线上的某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含量 占总质量的20%;

    a 竖问排水体等效直径的换算系数; Ap一桩的截面积; 6一一尊 塑料排水板宽度; B一防护墙底面宽度; C一一地基土的凝聚力; cv一一竖向固结系数; c。一土层的压缩指数; cs一土层的回弹指数; cu—土的不排水三轴试验黏聚力; Ceu一 土的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黏聚力; Cu 一土的不均匀系数; d一水深; di粗细粒的区分粒径; d3一果 颗粒大小分布曲线上的某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含量 占总质量的3%; ds一果 颗粒大小分布曲线上的某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含量 占总质量的5%; d1o果 颗粒大小分布曲线上的某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含量 占总质量的10%; 的土含量占总质量的10%; d20——颗粒大小分布曲线上的某粒径,小于该粒径的土含量 占总质量的20%;

    U 抗冲稳定临界流速; 一一土的内摩擦角; P 堆石体休止角; 土的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所得的内摩擦角;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Ab 地基中各分层中点的附加压力增量; A0 竖向附加压力增量

    3.0.1海岸软土地基堤坝工程的设计除应符合稳定、渗流控制和变 形的技术要求外,尚应符合堤坝周边生态、环境、景观及用海的要求。 3.0.2堤坝工程的防潮(洪)标准应根据防护对象的规模和重要 性按现行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选定。 3.0.3对遭受潮(洪)水灾害或发生事故后损失巨大、影响严重的 坝工程,其防潮(洪)标准宜提高;对遭受潮(洪)水灾害或发生事 故后损失和影响较小的堤坝工程,其防潮(洪)标准宜降低。采用 高于或低于规定防潮(洪)标准进行堤坝工程设计时,应经论证并 报主管部门批准。

    表3.0.4堤坝工程的级别

    3.0.5堤坝工程上的闸、涵、泵站等水工建筑物的级别不应低于 堤坝工程的级别。 3.0.6水工建筑物的级别应根据工程级别及其在工程中的重要 性按表 3. 0. 6 确定。

    表3.0.6水工建筑物的级别

    位于地震烈度7度及以上地区的1级海岸软土地基堤坝 成特别重要堤段,应进行抗震设计

    3.0.7位于地震烈度7度及以上地区的1级海岸软土地基堤坝

    程或特别重要堤段,应进行抗震设

    4.1.1测绘基准坐标系应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应采 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在远离大陆的岛、礁,可采用当地平均海 面高程。

    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在远离大陆的岛、礁,可采用当地平均海 面高程。 4.1.2海岸软土地基堤坝工程应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测量与勘 察工作。测量应按规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四个阶段进 行。勘察应按规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三个阶段进行,对于 规模较大、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应进行施工 勘察。

    察工作。测量应按规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四个阶段进 行。勘察应按规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三个阶段进行,对于 规模较大、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应进行施工 勘察。

    4.1.3勘察与测量成果报告

    4.1.3勘察与测量成果报告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

    规范》GB50021和《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的有关规定。

    4.2.1测量范围及测图比例尺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堤坝测量范围应划分为直接影响范围、间接影响范围及分 析研究范围。 1)直接影响范围为堤坝轴线向两侧展开100m300m,堤 坝一端或两端闭合至自然岸坡或已建工程;当临海侧为 侵蚀性滩岸时应扩至深泓或侵蚀线外; 2)间接影响范围为新建堤坝闭合时对应的围涂区域; 3)分析研究范围为因分析研究确定堤坝潮流、泥沙、潮位及 波浪需要所选取的范围。 2测图比例尺应根据测量工作阶段、影响范围及实际需要确 定,并应符合表4.2.1的规定。

    表4.2.1海岸软土地基堤坝各工作阶段测量要求

    4.2.2控制测量网的基本控制精度应符合国家平面控制测量等 级和高程控制测量等级的规定。图根控制和测站点控制工作应根 据控制测量网进行,测量精度应符合测图比例要求和现行国家标 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等相关标准的规定。

    4.2.3陆域及潮间带地形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可采用航空摄影测量、野外数学化测图及能达到现行国家 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精度要求的其他方法施测。 2应测量海塘、丁坝、顺坝、涵洞、水闸和高滩等表示地理特 正的地物、地貌的位置及高程,并在测图中标示。 3当高滩上有较大冲刷沟时,宜测量其位置和高程,并在测 图中标示,对高滩地上生长的芦苇、树木、丝草等植被,应测绘其地 类界。 4陆域及潮间带地形图的高程标记点宜选在明显的地物点 或地形特征点上,并应均匀分布,高程标记点密度为图上每 00cm内10点~20点。

    4.2.4水下地形测量应采用数字化测图

    宜利用有关部门所设置的固定和临时验潮站建立水位

    制网。当原有验潮站数量不足时,应根据测量精度要求增设控 制点。 2测量深度主测线间距宜为10m~20m,且宜按垂直等深线 方向布设;检查线的数量不宜少于主测线数量的5%,检查线应垂 直于主测线布设。测点间距宜为5m~10m,地形复杂区域宜采用 低值。采用测深仪测深时,测量深度应进行吃水改正、声速改正和 动吃水改正;当水深小于20m时,测量深度充许误差应为0.2m; 当水深大于或等于20m时,测量深度充许误差应为所测深度的 土1%。 3当测图比例尺为1:500时,定位充许误差应为土1.0m;当 比例尺为1:5000~1:1000时,定位允许误差应为土2.0m;当比例 尺为1:50000~1:10000时,定位充许误差应为5.0m。当测深 议换能器与定位中心不在同一垂线上时,应进行偏心改正。 4.水下地形测量时应分析地基表层浮泥、流泥对测量成果的 影响。 4.2.5测量成果应包括下列内容: 1测量的技术设计书、工作总结报告、技术总结报告和自查 报告; 2地形图; 3需要提交的其他资料。

    4.3.1勘察前应搜集拟建工程概况、地形、区域地质、遥感与地 震、地下管线、已有地质资料及设计意图等有关资料,并应进行现 场踏勘,编制勘察大纲。

    4.3.2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察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的有关规定,并应根据勘察目的及场地岩土层特性,优先采 用钻探、十字板剪切、静力触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

    2十字板剪切、静力触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等勘探方法应与钻 探等其他勘探方法配合使用。 3对海涂面表层流泥,宜选用柱状透明采泥器等取样设备探 明其厚度与底界面。 4.3.3勘探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点布置宜利用当地类似工程经验和已有地质资料。 2各阶段均应布置纵、横勘探部面,横部面宜垂直岸线布置: 每一工程地质单元的横剖面不应少于一个,且应满足表4.3.3的 要求。堤坝两端和孤岛(山体)两侧均应布置控制钻孔。当险情多 发、地质条件复杂、存在特殊地质体或不良地质现象时,应加密勘 探点或进行专门地质论证。

    表4.3.3海岸软土地基堤坝勘探点布置表

    3横剖面上宜在堤坝中心及内、外侧分别布置勘探孔3个~ 6个。软土地基上的堤坝,宜以钻孔和十学板剪切试验孔为主,静 力触探孔为辅;十字板剪切试验孔宜布置在钻孔或静力触探孔附 近,且不宜单独布置。 4在险工段、龙口段、物性异常以及塘、沟、坎等地段,勘探孔 应呈网格状布置。 5涵闻、泵站等交建筑物的勘探点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和下列规定:

    1)可行性研究阶段可沿闸轴线布置1个纵剖面,孔距宜为 50m~100m;横部面宜顺水流方向布置,且不应少于1 个,孔距宜为100m~200m; 2)初步设计阶段应结合建筑方案呈网格状布置,孔距宜为 20m~50m,大中型涵闸纵横勘探剖面均不宜少于3个: 小型涵闸不宜少于1个。 6勘探孔深度应根据地质条件和设计需要确定,且宜符合下 列规定: 1)堤坝钻孔深度宜为堤坝高度的3倍~5倍,当软土层厚 或埋深大时取上限,反之可取下限;孔深尚应满足渗流、 地基处理和稳定分析的要求;当基岩出露或理深浅时, 钻孔宜揭穿强风化层并深入中(弱)风化岩层3m~5m; 2)闸(站)勘探孔进入底板以下的深度宜为闸底板宽度的 1.0倍~1.5倍: 3)当采用桩基时,孔深应满足沉降计算要求,且宜深人桩底 以下5m~10m; 4控制性钻孔宜深入塘、沟、坎等深坑或最大冲刷深度以下 5m~10m; 5)水文地质试验和长期观测钻孔宜根据水文地质条件 确定。 7钻进方法、孔径、孔内测试项自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 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有关规定。在细粒土和粉细砂层中不 应采用螺旋钻进或冲击钻进。钻进的回次进尺应根据岩土性质、 钻进方法等确定,且不应大于2.0m和取芯管管长。 8各阶段应进行天然建筑材料勘察,绘制天然建筑材料分布 图,评价天然建筑材料储量、质量和交通运输条件等。 4.3.4取样与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3.4取样与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钻孔中取样应根据岩土层性质选取取样器和取样方法,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有关规定

    软土、细粒土中应采取原状样,砂和砂砾卵石层可采取扰动样。取 样宜采用快速连续静压法,遇硬黏土等压人困难的土层时,可采用 重锤少击方式取土,但应有良好的导向装置。 2取样间距宜为2.0m~2.5m,在主要土层中应有足够数量 的代表性原状土样,且应满足数理统计的要求。 3样品尺寸应满足试验要求,其封装、保存和运输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的有关规定。 4室内岩土试验项目可按表4.3.4的规定执行,当有特殊要 求时,可进行专门试验;土的分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 勘察规范》GB50021的有关规定。

    表4.3.4室内岩土试验项目表

    注:“”为必做项目;“十”为根据需要选做项

    5在规划阶段可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提出各岩土层物理力 学参数建议值,可取少量试样进行试验;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每 工程地质单元每个主要土层累计有效试验组数不应少于6组;初 步设计阶段不应少于10组。 6试验成果均应按工程地质单元分层统计各指标的组数、平 均值、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变异系数、标准值、大值平均值、小 直平均值等,经综合分析后提出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7当附近有腐蚀性评价资料时,可直接采用。否则,应取样 试验,并按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有关规 定进行腐蚀性评价。 8应根据十字板剪切试验结果计算各试验点的峰值强度、重 塑土强度和灵敏度,并绘制单孔不排水抗剪强度随深度变化曲线 和斜率图,且宜绘制同一地质单元十字板剪切试验成果综合斜率 图。十字板不排水抗剪强度应根据土层条件和当地经验进行修 正,不宜直接采用

    5.1.1堤身结构应安全、经济、耐久,就地取材,便于施工,并应满 足防汛和管理的规定。

    足防汛和管理的规定。 5.1.2堤身设计应根据地形、地质、潮(洪)水、风浪的情况进行, 并应符合生态保护和绿化景观的要求。堤身各部位的结构与尺寸 应经计算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并应符合生态保护和绿化景观的要求。堤身各部位的结构与月

    应经计算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5.1.33级及以上软土地基堤坝工程,置对堤项越浪量、防浪墙 和护面结构稳定性等通过模型试验进行验证

    5.2.1当采用淤泥、淤泥质土作为筑堤材料时,可采取加大堤身 断面、放缓边坡或堤身分层水平排水固结等措施保证堤身稳定。 5.2.2海砂不得用于钢筋混凝土,当用于素混凝土时,应经过试 验和论证

    5.2.3素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钢筋混凝土强

    5.2.3素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 宜低于C25,用于1级、2级堤坝的混凝土应采取防腐蚀措施, 5.2.4当采用除淤泥及淤泥质土外的黏性土作为填筑材料时,其 压实度应符合表5.2.4的规定

    压实度应符合表5.2.4的规定

    5.2.5石渣料作为堤身填料时,孔隙率不宜大于24%。

    5.3.1海岸软土地基堤坝工程的形式应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 原则,根据堤段所在的地理位置、重要程度、地质条件、筑堤材料 水流及风浪特性、施工条件、运用和管理要求、环境景观、工程造价 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土堤等;根据堤身断面形式,可选择斜坡式堤、陡墙式堤或

    1斜坡式断面宜用于风浪较大的堤段,当滩涂面较高时,可 采用在土堤临海侧护面的形式;当滩涂面较低时,宜在临海侧设抛 石棱体。 2陡墙式断面宜用于风浪较小、堤基较好的堤段,临海侧宜 采用重力式或箱式挡墙,底部应采取抛石基础或与压载相结合的 防护措施。 3混合式断面宜用于滩涂面低、风浪作用强的堤段,宜在设 计高潮位处设置消浪平台,消浪平台的宽度宜为1倍~2倍设计 波浪高度,且不宜小于3.0m。 5.4.2堤坝设计潮位、波浪重现期及安全加高应根据堤坝工程级 别按表 5, 4. 2 取值

    5.4.2堤坝设计潮位、波浪重现期及安全加高应根据堤坝工程级 别按表 5. 4. 2 取值。

    堤坝设计潮位、波浪重现期及安全加高

    5.4.3在进行堤顶高程计算时,波浪爬高累积频率应按表5. 取值。

    表5.4.3波浪爬高累积频率标准

    5.4.4当采用瑞典圆弧法和简化毕肖普法时,堤坝整体抗滑稳定 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5.4.4的规定。当采用其他稳定分析方法 时,其安全性应另作论证

    表5.4.4堤坝整体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注:1正常运用条件指设计正常应用条件 2非常运用条件I指施工条件:

    注:1止常运用条件指设计止常应用条件:

    2非常运用条件I指施工条件; 3非常运用条件Ⅱ指正常运用条件与地震条件的组合。

    5.4.5在进行堤坝的强度和稳定性计算时,波浪累积频率

    5.4.5取值。表5.4.5波浪累积频率堤坝形式部位设计内容波浪累积频率(%)防浪墙、陡墙强度和稳定性1陡墙式基床、护底块石稳定性5防浪墙强度和稳定性1斜坡式护面块石稳定性13护底块石稳定性13注:当平均波高与水深比值不大于0.3时,宜采用5%。5.4.6防浪墙抗滑、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5.4.6的规定。表5.4.6防洪墙抗滑、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类 别防浪墙抗滑稳定防浪墙抗倾覆稳定堤坝工程的级别123512345安正常运用条件1.351.301.251.201.151.551.501.451.40全非常运用条件I1.201.151.101.051.051.501.45.401.351.30系数非常运用条件Ⅱ1.1011.051.051.001.001.401.301.301.201.205.4.7堤坝龙口度汛、堵口潮位设计重现期可根据建筑物级别按表5.4.7取值。表5.4.7龙口度汛、堵口潮位设计重现期(年)堤坝建筑物级别134、5时段潮位龙口度汛30≤T<5020≤T<3010≤T<20全年设计重现期龙口堵口20≤T<3010≤T<205≤T<105非汛期注:1T表示潮位设计重现期;2当工程级别高但围区规模小时,经论证后,设计重现期可降低一级。5.4.8堤坝起始地面和顶高程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堤坝设计起始地面应根据地质资料确定,且应从浮泥或流20:

    泥的底面起算。 2堤坝顶高程应按下式计算

    Z,=H,+Rr+Ah

    5.4.9坝顶宽度应符合下列规负

    1不含防浪墙的堤坝顶净宽应根据地基条件、防汛、施工、管 理、结构等需要确定。1级、2级、3级堤坝顶净宽分别不宜小于 7.5m、5.5m、4.5m,4级、5级堤坝顶净宽不宜小于3.5m。 2道路不宜设置在堤坝顶,可设置在堤坝的背海侧,宜与平 台相结合,其宽度不应小于8m。结合防汛和管理的要求,当在堤 坝顶通车时,应设置会车道,会车道处的路面宽度不应小于6.5m,

    有效长度不应小于20m。 3防浪墙净高不宜大于1.2m。防浪墙埋置深度应大于 0.5m。防浪墙宜设在临海侧,经过论证或模型试验验证后,防浪 墙也可设在堤坝项内侧。防浪墙每隔8m~12m宜设一条沉 隆缝。

    5.4.10堤身边坡应符合下列规负

    1堤身边坡的坡比应按堤身材料与结构形式经稳定计算确 定。初步设计时可按表5.4.10选取。当堤型为混合式时,宜根据 工程经验确定,

    表5.4.10堤身两侧边坡坡比值

    2当临海侧设置消浪平台时,其顶面及顶面以下1.0m范围 内的护面结构应加强,对于3级及以上堤坝,应根据波浪模型试 验,加强消浪平台及上下段护面结构。 3临海侧坡脚应设置护脚,防止冲刷堤脚。对滩涂冲刷严重 的堤段,应增设堤脚防护措施。

    5.5.1堤身的防渗土体宽度和厚度应经渗流及渗透稳定计算确 定,并应满足施工和构造的要求。渗流计算及渗透稳定验算应符 合本规范第6章的规定。

    5.5.2堤坝不同填料与士体之间应设置反滤层。土工纠

    反滤层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E 50290的规定进行设计。

    5.5.3堤坝防渗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渗土体顶部宽度不应小于1.0m,其顶部高程应高于设 计高潮位0.5m,并应对防渗土体薄弱部位进行渗流稳定验算。 2防渗土体顶部应预留沉降量,预留值宜为0.3m。 3堤身的防渗土料应就地取材,当采用多种土料时,宜将抗 渗性好的土料填筑于临海侧。 4主、副石堤坝之间的防渗土体宽度应大于最大水位差的 4倍。

    袋,不宜用于护面结构。充泥管袋长宽比宜为2.1~3.5。每层填 筑高度宜为0.6m,边坡坡比不宜大于1:1.5。

    5.6.1护面形式应根据工程等级、波浪高度、堤型等条件选用。 护面结构的厚度可根据现行行业标准《海堤工程设计规范》SL435 的有关规定计算。对允许部分越浪的堤坝,顶面和背海侧坡面及 坡脚应根据越浪量大小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5.6.2砌石及混凝土防护墙和护坡应在顺线方向设变形缝,砌 石结构分缝间距宜为10m,混凝土结构分缝间距宜为15m,钢筋混 凝土结构分缝间距宜为20m。 5.6.3堤坝顶应在堤身基本稳定后进行护面,护面可采用碎石、 泥结石、沥青混凝土、浆砌块石、混凝土等材料,并应根据不充许越 浪和充许部分越浪的工况和防护要求选用护面材料和进行结构设 计。顶护面应设置横向坡度,坡度宜为1%~3%。 5.6.4防浪墙应采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毛石混凝土、灌砌块石 或浆砌块石等结构,不应采用干砌块石,并应进行自身的强度和稳

    5.6.1护面形式应根据工程等级、波浪高度、堤型等条

    5.6.1护面形式应根据工程等级、波浪高度、堤型等条件选用。 护面结构的厚度可根据现行行业标准《海堤工程设计规范》SL435 的有关规定计算。对允许部分越浪的堤坝,顶面和背海侧坡面及 坡脚应根据越浪量大小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石结构分缝间距宜为10m,混凝土结构分缝间距宜为15m,钢解

    5.6.3堤坝项应在堤身基本稳定后进行护面,护面可采用碎石 泥结石、沥青混凝土、浆砌块石、混凝土等材料,并应根据不充许越 浪和允许部分越浪的工况和防护要求选用护面材料和进行结构设 计。堤顶护面应设置横向坡度,坡度宜为1%~3%。

    5.6.4防浪墙应果用混凝工、钢筋混凝土、毛石混凝士、灌砌块石 或浆砌块石等结构,不应采用干砌块石,并应进行自身的强度和稳 定计算

    石、混凝土灌砌块石、钢筋混凝土面板、混凝土及预制混凝土异形

    块体、混凝土栅栏板及混凝土连锁护堤块等,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3级及以上堤段临海侧坡面,宜采用砌石或混凝土护坡, 其护面层结构尺寸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海堤工程设计规范》SL435 计算确定。3级以下堤段临海侧在平均高潮位以上范围可采用草 皮、混凝土框格草皮等护坡。 2波浪作用小的堤段可采用干砌块石或条石护面,护坡砌石 的始未处及与建筑物的交接处应采取封边措施。也可采用混凝土 或浆砌块石、灌砌块石框格,加强固定干砌块石护面的整体性,并 应设置沉降缝,沉降缝的间距宜为8m~12m,当地基软弱时取 小值。 3波浪作用强烈的堤段临海侧护面宜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 凝土异形块体,异形块体的结构及布置可根据消浪要求,经计算确 定。重要段应通过波浪模型试验确定。 4对不直接临海的堤段,宜沿堤线采取植草、空心螺母块植 草等形式护坡;对堤前滩地宽且风浪较小的堤段,可选用植物护 坡;对于风浪较大、生态景观要求高的堤段,也可采用工程措施与 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护坡形式。 5在护面层与抛石体之间应设垫层,面层表面应平整。垫层 可采用自然级配石渣或碎石,其厚度宜为20cm~40cm,含泥量不 应大于5%;对透空式混凝土异形块体护坡的形式,垫层以上尚应 设置块石找平层,其块石粒径不宜小于混凝土异形块体的最大空 隙;护面层与土体之间,在垫层以下尚应设置反滤层,反滤层可采 用土工织物或充砂管袋。 5.6.6临海侧陡墙式挡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挡墙应进行抗滑、抗倾覆稳定计算,挡墙基底的最大压力 不应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2倍。 2挡墙基底宜设垫层,并宜根据堤身高度设置堆石基础。 3挡墙应设置排水孔。

    5.6.6临海侧陡墙式挡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5.6.6临海侧陡墙式挡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挡墙应进行抗滑、抗倾覆稳定计算,挡墙基底的最大压力 不应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2倍。 2挡墙基底宜设垫层,并宜根据堤身高度设置堆石基础。 3挡墙应设置排水孔。 4挡墙与墙后填土之间应设碎石或石渣过渡层,也可设土工

    5.6.10已建堤坝护面的加固措施应根据其等级、波浪状

    有护面的损坏程度等综合确定。新加固部分墙体的沉降缝位置应 与原墙一致。

    6.1.1在海岸软王地基上筑堤应进行渗流与渗透稳定验算、抗滑 与抗倾覆稳定验算及沉降计算。 6.1.2宜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断面形式、堤高和波浪条件基本相 同的原则,将堤坝划分为若干段,每段应选择1个~2个有代表性 的断面进行渗透稳定、整体抗滑稳定验算。 6.1.3渗流场的水头、压力、坡降和渗流量等水力要素可按现行 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的有关方法计算。 6.1.4防护墙基底应力应按不同水位与波浪力的最不利组合验 算。在进行堤坝边坡和堤基整体抗滑稳定验算时,应计入渗流作 用及潮位升降的影响。 6.1.5应根据堤基的地质条件、土层的压缩性、地基排水条件、堤 身的断面尺寸、地基处理方法、荷载大小及加载过程等,选取有代 表性的断面进行沉降计算。 6.1.6黏性土层的压缩量计算宜包括应力历史和加载路径的 影响因素。原始地基在非正常固结状态时,沉降计算应包括超 固结比的影响因素。计算软土地基的沉降过程宜采用应变固 结度

    灌注桩标准规范范本6.1.5应根据堤基的地质条件、土层的压缩性、地基排水条件、提

    6.1.6黏性土层的压缩量计算宜包括应力历史和加载路径的 影响因素。原始地基在非正常固结状态时,沉降计算应包括超 固结比的影响因素。计算软土地基的沉降过程宜采用应变固 结度。

    .2.1 堤坝渗流坡降及出逸坡降应按下列水位计算: 1 设计高潮(水)位; 2 潮水降落时临海侧堤身内的水位; 3 施工期间的高潮(水)位。

    6.2渗流计算及渗透稳定验算

    6.2.2渗流应按堤身和地基渗透系数各向异性进行计算。计算 渗透流量时宜采用土层渗透系数的大值平均值,计算水位降落时 的浸润线宜用小值平均值。

    6.2.2渗流应按堤身和地基渗透系数各向异性进行计算。

    的浸润线宜用小值平均值。 6.2.3 渗透稳定应进行下列判断和验算: 1 管涌、流土、接触冲刷或接触流失等土的渗透变形类型; 2 堤身和堤基土体的渗透稳定; 3 堤坝背海侧渗流出逸段的渗流坡降。 6.2.4 无黏性土渗透变形形式的判别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均匀系数不大于5的土,其渗透变形为流土。 2对于不均匀系数大于5的土,可采用下列方法判别: 1)流土:

    邮政标准2)过渡型取决于土的密度、粒级、形

    2)过渡型取决于土的密度、粒级、形状

    ....
  • 土地标准
  • 相关专题: 软土地基  

相关下载

专题: 工字钢标准 |乳制品标准 |水质标准 |园林养护管理 |资料范本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