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六篇 房屋抗震设计.pdf

  • 1.6第六篇 房屋抗震设计.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10-30
  • 发 布 人: k31597393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建筑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

    以及阻尼比确定。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5.1.4.1采用;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 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5.1.4.2采用,计算8、9度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 注:1周期大于6.0s的建筑结构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应专门研究; 2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应允许按批准的设计地震动参数采用相应的地震影 响系数。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药品标准直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

    16度时的建筑(建造于IV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除外),以及生土房屋和木结构房 屋等,应允许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但应符合有关的抗震措施要求, 26度时建造于IV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7度和7度以上的建筑结构(生土房屋和 木结构房屋等除外),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抗震验算。 注: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其抗震验算应符合有关规定,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一2002中第11.1.2条与本条等效。 5.2.5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式中VEki—第i层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楼层剪力; 入一一剪力系数,不应小于表5.2.5规定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对竖向不规 则结构的薄弱层,尚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

    第j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G.一第j层的重力荷载代表

    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

    周期介于3.5s和5s之间的结构,可插入取值:

    2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一2002中第3.3.13条与本条等效。 5.4.1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S一一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设计值: 有利时,不应大于1.0; ?Eb、E——分别为水平、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按表5.4.1采用; 2w——风荷载分项系数,应采用1.4; SEh—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SEk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S一一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V一 风荷载组合值系数,一般结构取0.0,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高层建筑应采用 0. 2. 地震作用分项系数表 5. 4. 1

    2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一2002中第3.3.13条与本条等效。 5.4.1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S一一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设计值: ?G——重力荷载分项系数,一般情况应采用1.2,当重力荷载效应对构件承载能力 有利时,不应大于1.0; ?Eb、E——分别为水平、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应按表5.4.1采用; 2w——风荷载分项系数,应采用1.4; SEh—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SEk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 S一一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 W一 风荷载组合值系数,一般结构取0.0,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高层建筑应采用 0. 2. 地震作用分项系数表 5. 4. 1

    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表 5.

    R一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表 5. 4.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 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6.1.2确定

    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 表 6. 1. 2

    注:1建筑场地为I类时,除6度外,可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方 计算要求不应降低; 2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

    1建筑场地为I类时,除6度外,可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

    2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

    2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充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

    3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加强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应允许按抗震墙结构确定其抗震等级。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一2002中第11.1.4条与本条等效。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一2002中第4.8.2条与本条等效。 6.3.3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 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 二、三级不应小于0.3 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3采用,当梁端纵向受 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注:d为纵向钢筋直径,h.为梁截面高度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一2002中第11.3.1、第11.3.6条与本条等效。 6.3.8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8.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 对建造于IV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的数值应增力0.1。

    注:采用HRB400级热轧钢筋时应充许减少0.1: 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应增加0.1. 2柱筛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的筛筋问距和直径,应符合下列要寸

    往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注:d为柱纵筋最小直径:柱根指框架底层柱的嵌固部

    2)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柱根外最大间距 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 凹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3)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一2002中第11.4.12条与本条等效。 6.4.3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 墙不应小于0.20%;钢筋最大间距不应大于300mm,最小直径不应小于8mm. 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纵向及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 0.3%,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一2002中第11.7.11条与本条等效。

    3.3.16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影响 予以折减; 等级应按表4.8.3确定

    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等级

    注:底部带转换层的筒体结构,其框支框架和底部加强部位筒体的抗震等级应按表中框支 的机定采用

    6.1.6框架结构按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之混合形式。框架结构中的 楼、电梯间及局部出屋顶的电梯机房、楼梯间、水箱间等,应采用框架承重,不应采用砌体 墙承重。 10.1.29度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带转换层的结构、带加强层的结构、错层结构和连体结 构。 10.3.3抗震设计时,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1加强层及其相邻层的框架柱和核心筒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采用,一级提高至 特一级,若原抗震等级为特一级则不再提高; 2加强层及其上、下相邻一层的框架柱,箍筋应全柱段加密,轴压比限值应按本规程表 6.4.2的限值减0.05采用。 10.5.28度抗震设计时,连体结构的连接体应考虑竖向地震的影响 10.5.5抗震设计时,连接体及与连接体相邻的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采用;一 级提高至特一级,若原抗震等级为特一级则不再提高, 11.2.19钢一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筒体及型钢混凝土框架的抗

    其框架部分应按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采用:

    2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当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时,对8度设防烈度,其房屋高度不应超过100mm: 3有框支层的剪力墙结构,除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外,均按一般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取用。 5.4.5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型钢混凝土框架梁,梁端应设置箍筋加密区,其加密区长度 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应满足表5.4.5要求,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

    注:表中h为钢混凝土梁的梁高。

    6.2.1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型钢混凝土框架柱,柱端箍筋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 直径应按表 6.2. 1 的规定采用

    框架柱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

    注:1对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柱,当箍筋最小直径不小于Φ10时,其箍筋最大间距可取150mm

    2剪跨比不天于2的框架柱、框支柱和一级抗震等级角柱应沿全长加密箍筋,箍筋间距 100mm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一2001

    7.1.2多层房屋的层数和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7.1.2的规定,

    2多层房屋的层数和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7.1.2的规定

    4多层砌体结构抗震设计

    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值(m)

    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应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到山尖墙的1/2高度处: 2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允许比表中数据适当增加,但不应多于1mm; 3本表小砌块砌体房屋不包括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房屋。 2对医院、教学楼等及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应比表7.1.2的规定降低3m, 层数相应减少一层;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再适当降低总高度和 减少层数。 注:横墙较少指同一楼层内开问大于4.20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40%以上。 3横墙较少的多层砖砌体住宅楼,当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并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时,其 高度和层数应允许仍按表7.1.2的规定采用。 *《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JGJ137一2001中第5.1.4条与本条等效。 7.1.5房屋抗震横墙的问距,不应超过表7.1.5的要求:

    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应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到山尖墙的1/2高度处: 2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允许比表中数据适当增加,但不应多于1mm; 3本表小砌块砌体房屋不包括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房屋。 2对医院、教学楼等及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应比表7.1.2的规定降低3m, 数相应减少一层;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再适当降低总高度和 减少层数。 注:横墙较少指同一楼层内开问大于4.20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40%以上。 3横墙较少的多层砖砌体住宅楼,当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并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时,其 高度和层数应允许仍按表7.1.2的规定采用。 *《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JGJ137一2001中第5.1.4条与本条等效。 7. 1.5房屋抗震横墙的问距,不应超过表 7. 1.5 的要求:

    房屋抗震横墙最大间距(m)

    注:1多层砌体房屋的顶层,最大横墙间距应允许适当放宽

    2表中木楼、屋盖的规定,不适用于小砌块砌体房屋 7.2.7各类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

    式中f——砌体沿阶梯形截面破坏的抗震抗剪强度设计值; f,一非抗震设计的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

    砌体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

    α。为对应于重力荷载代表值的砌体截面平均压

    *《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JGJ137一2001中第5.2.10条与本条等效

    《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JGJ137一2001中第5.2.10条与本条等效。

    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

    4.2普通粘土砖,多孔粘土砖房屋

    7.3.1多层普通砖、多扎砖房,应按下列要求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程(以下简称构 造柱): 1构造柱设置部位,一般情况下应符合表7.3.1的要求。 2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按表7.3.1的要求 设置构造柱,且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均应按外墙处理。 3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按表7.3.1的要求 设置构造柱;当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为外廊式或单面走廊式时,应按2款要求设 置构造柱,但6度不超过四层,7度不超过三层和8度不超过二层时,应按增加二层后的层 数对侍

    1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或木楼,屋盖的砖房,横墙承重时应按表7.3.3的要求设 置圈梁:纵墙承重时每层均应设置圈梁, 且抗震横墙上的圈梁间距应比表内要求适当加密。

    砖房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要求

    2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与墙体有可靠连接的房屋,应允许不另设

    时,但楼板沿墙体周边应加强配筋并应与相应的构造柱钢筋可靠连接。 *《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JGJ137一2001中第5.3.5条与本条等效。 7.3.5多层普通砖、多孔砖房屋的楼、屋盖应符合下列要求: 1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伸进纵、横墙内的长度,均不应小于120mm 2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当圈梁未设在板的同一标高时,板端伸进外墙的长 度不应小于120mm,伸进内墙的长度不应小于100mm,在梁上不应小于80mm 3当板的跨度大于4.8m并与外墙平行时,靠外墙的预制板侧边与墙或圈梁拉结。 4房屋端部大房间的楼盖,8度时房屋的屋盖和9度时房屋的、屋盖,当圈梁设在板底 时,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应相互拉结,并应与梁、墙或圈梁拉结。

    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JGJ13

    4.4.1跨度大于6m的屋架和跨度大于4.8m的梁,其支承面处应设置混凝土或钢筋混凝 土垫块;当墙中设有圈梁时,垫块与圈梁应浇成整体。 4.5.1多孔砖砌筑的住宅、宿舍、办公楼等民用房屋:当层数在四层及以下时,墙厚为 90mm时,应在底层和檐口标高处各设置圈梁一道,墙厚不小于240mm时,应在檐口标高 处设置圈梁一道;当层数超过四层时,除顶层必须设置圈梁外,至少应隔层设置。 5.1.5多层房屋抗震横墙的最大间距,不应超过表5.1.5的规定

    墙厚190mm时多孔砖房屋构造柱设置

    1圈梁应闭合,遇有洞口应上下搭接。圈梁应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处或紧靠板底; 2当圈梁在规定的间距内无横墙时,应利用梁或板缝中设置钢筋混凝土现浇带替代圈梁, 5.3.7多孔砖房屋的楼,屋盖应符合下列规定: 1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板伸进外墙的长度不应小于120mm,伸进不小于 240mm厚内墙的长度不应小于120mm,伸进190mm厚内墙的长度不应小于90mm; 2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当圈梁未设在板的同一标高时,板伸进外墙的长度 不应小于120mm,伸进不小于240mm厚内墙的长度不应小于100mm,伸进190mm厚内墙 的长度不应小于80mm;板在梁上的支承长度不应小于80mm; 3当板的跨度大于4.8m并与外墙平行时,靠外墙的预制板侧边应与墙或圈梁拉结: 4房屋端部大房间的楼盖,8度时房屋的屋盖和9度时房屋的楼、屋盖,当圈梁设在板 底时,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应相互拉结,并应与梁、墙或圈梁拉结。 5.3.10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装配式楼梯段应与平台板的梁可靠连接,不应采用墙中悬挑式踏步或踏步竖肋插入墙 体的楼梯,不应采用无筋砖砌栏板; 2在8度和9度区,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根Φ6通长钢筋,

    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

    4.3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房屋

    7.4.1小砌块房屋应按表7.4.1的要求设置钢筋混凝土芯柱,对医院、教学楼等横墙 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按表7.4.1的要求设置芯柱。

    小砌块房屋芯往设置要求

    7.4.4小砌块房屋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应按表7.4.4的要求设置,圈梁宽度不应 nm,配筋不应少于4Φ1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小砌块房屋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要求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3一2001

    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构造

    8.1.3钢结构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系 数,并采取不同的抗震构造措施。 8.3.1框架柱的长细比,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不超过12层的钢框架柱的长细比,6~8度时不应大于120/235/fa,,9度时不应大于 100/235/ fa

    2超过12层的钢框架柱的长细比,应符合表8.3.1的规定:

    超过12层框架的柱长细比限值

    钢结构中心支撑杆件长细比限值

    钢结构中心支撑板件宽厚比限值

    8.5.1偏心支撑框架消能梁段的钢材屈服强度不应大于345MPa.消能梁段及与消能 跨内的非消能梁段,其板件的宽厚比不应大于表18.5.1规定的限值,

    注:表列数值适用于Q235钢,当材料为其他牌号钢材时,应乘以/235/f。

    5.3.3第一阶段抗震设计中,框架支撑(剪力墙板)体系中总框架任一楼层所承担的地 震剪力排水管道标准规范范本,不得小于结构底部总剪力的25%。 6.1.6按7度及以上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其抗侧力框架的梁中可能出现塑性铰的区段 板件宽厚比不应超过表6.1.6规定的限值。

    框架梁板件宽厚比限值

    注:1表中,N为梁的轴向力,A为梁的截面面积,f为梁的钢材强度设计值 2表列值适用,=225N/mm的Q235钢,当钢材为其他牌号时,应乘以/235/f. 6.3.4按7度及以上抗震设防的框架柱板件宽厚比,不应大于表6.3.4的规定。

    6.4.5在多遇地震效应组合作用下,人字形支撑,V形支撑,十字交叉支撑和单斜杆支 撑的斜杆内力应乘以增大系数。 6.5.4耗能梁段与在连接时,不应设计成曲屈服型

    《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

    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一2001

    6混合承重结构抗震设计

    家电标准6.1底部框架和多层内框架房屋

    ....
  • 相关专题: 抗震  
专题: 包装标准 |螺旋钢管标准 |水利标准 |农业标准 |建筑常用表格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