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 472-2020 山地建筑结构设计标准.pdf

  • JGJT 472-2020 山地建筑结构设计标准.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2.4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11-21
  • 发 布 人: wqh6085061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建筑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bwer embedding

    upperembeddingstory

    电镀标准掉层结构上接地端所约束及连接的结构整体楼层或吊脚结 底部第一使用楼层

    2.1.8 掉层 floors under the upper embedding end

    具有两个及以上嵌固端的结构单元中位于上接地端以下的 有楼层。

    2. 1. 9 横坡向 perpendicularto the slope direction

    垂直于山地斜坡坡向的方向

    2.1.10 顺坡向along the slope direction

    2.1.11上接地端楼盖f floor at the bottom of upper embedding story

    2.1.11上接地端楼盖flooratthebottomofupperembedding

    2. 2. 1 儿何参数

    2.2.3作用和作用效应

    f 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 fy一钅 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结构总层数

    3.1.1山地建筑结构采用的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3.1.1山地建筑结构采用的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的 相关规定

    地稳定性、建筑接地形式、地震动力效应等因素对结构安全性 影响。

    崩塌、滚石、落石以及岩溶、土洞强烈发育地段,不应选作建 场地。

    3.1.4山地建筑结构设计应保证基础嵌固条件的有效性,用 结构嵌固的边坡应达到罕遇地震作用下不破坏的性能要求。应 取措施保证场地及边坡的稳定性。

    3.1.4山地建筑结构设计应保证基础嵌固条件的有效性

    3.1.5山地建筑的场地类别划分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

    设计规范》(GB50011的原则执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无地下室时,覆盖层厚度应按室外地坪的较高及较低地 面分别确定:取不利场地类别; 2有地下室时,当地下室结构与周边岩土相连时,覆盖层 享度应按室外地坪的较高及较低地面分别确定,取不利场地类 别;当地下室结构与周边岩土脱开时,覆盖层厚度应按开挖地下 室后的标高较高及较低的嵌固端地面分别计算,取不利场地 类别。

    3.1.6山地建筑结构设计,应结合场地开挖形成的支挡结构

    主体结构的实际关系和治理后的岩土边坡稳定性监测结果采用 态设计法。

    3.1.7山地建筑应结合山地地形、岩土边坡条件和建筑功能等 因素布置。应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平面和场地竖向高程设计应 考虑山地斜坡的走向和坡角,依山就势,采用合理的山地建筑结 构形式,不应对原地貌进行大开挖和深填方。 3.1.8山地建筑结构体系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 烈度、建筑高度、结构材料、接地类型、地基条件和施工工艺等 因素,综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宜采用混凝土结构、型钢混凝土 组合结构或钢管混凝土结构,也可采用多层砌体结构、底部框

    3.1.7山地建筑应结合山地地形、岩土边坡条件和建筑功能等 因素布置。应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平面和场地竖向高程设计应 考虑山地斜坡的走向和坡角,依山就势,采用合理的山地建筑结 构形式,不应对原地貌进行大开挖和深填方。

    3.1.9山地建筑结构布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

    规范》GB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的相关规定。掉层结构两相邻 地端之间的高度差、吊脚结构最低和最高接地端之间的高度差 符合表 3. 1. 9 的规定。

    表3.1.9山地建筑结构掉层及吊脚的最大高度差(m)

    注:1重点设防类建筑(乙类)可按本地区设防烈度确定山地结构最大高度差; 2特殊设防类建筑(甲类)宜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后确定。

    3.1.10山地建筑结构不宜兼作支挡结构。当主体结构兼作支挡 结构时,应考虑主体结构与岩土体的共同作用及其地震效应 3.1.11山地建筑结构均应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和抗震验算。

    3.1.10山地建筑结构不宜兼作支挡结构。当主体结构兼作支挡

    3. 1.12下列结构构件的结构重要性系数 %宜不小于1. 1:

    高层建筑影响范围内的边坡支挡结构; 掉层结构上接地层的竖向构件; 吊脚结构吊脚部分的竖向构件

    3.2结构接地类型和计算高度

    3.2.1山地建筑可结合山地地形及水文地质情况,采月

    吊脚等结构形式,并应采用合理的结构接地类型。IV类场地、7 度、8度Ⅲ类建筑场地不宜采用山地建筑结构形式。

    3.2.2山地建筑结构计算高度和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掉层结构计算房屋高度时,当大多数竖向抗侧力构件嵌 固于上接地端时宜以上接地端起算,否则宜以下接地端起算: 2吊脚结构计算房屋高度时,当大多数竖向构件仍嵌固于 上接地端时,宜以上接地端起算,否则宜以较低接地端起算; 3房屋宽度宜按上接地端以上部分房屋宽度计算

    1转换层位置高度应按本标准第3.2.2条规定的结构高 起算点计算; 2转换层上下结构抗侧刚度宜按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 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等效抗侧刚度比控制

    3.3.5山地高层建筑结构竖向体型突变部位不宜位于掉

    3.4结构规则性3.4.1判定结构规则性时,山地建筑结构应属于一种竖向不规则类型。3.4.2山地建筑结构抗侧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吊脚结构,吊脚部分抗侧刚度分布宜均匀,且不宜小于上层相应结构部分的抗侧刚度:2对掉层结构,上接地端以上楼层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规定验算层抗侧刚度比,掉层及上接地层掉层范围内结构抗侧刚度不宜小于上一层相应结构部分的抗侧刚度。3.4.3吊脚结构的吊脚部分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层相应部位竖向构件的受剪承载力之和的1.1倍;掉层结构的掉层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层相应部位竖向构件的受剪承载力之和的1.1倍。3.4.4掉层、吊脚结构的扭转位移比限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高层混凝土结构时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3的规定。上接地层可仅以楼层水平位移计算位移比。结构第1振型不应为扭转振型。8

    4.1.1山地建筑结构的风荷载标准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相关规定计算:对山地风场效应明 显的区域,可采用实测数据作为计算风荷载标准值的依据 4.1.2风荷载的计算和考虑地形条件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的修 正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有关规 定执行。

    4.2.1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的规定,高层混凝土结构时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规定。 4.2.2当需要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箕孤立的山丘、非岩石和 强风化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内类及内类 以上建筑时,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尚应估计不利 地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可能产生的放大作用,地震影响系数最大 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可根据不利地段的具体情况在1.1~ 1.6范围内采用

    4.2.1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的规定,高层混凝土结构时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规定。 4.2.2当需要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孤立的山丘、非岩石和

    4.3.1岩土压力计算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GB50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和《建筑 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的相关规定外,尚应符合本节有 关规定。

    4.3.2支挡结构应同时考虑岩土压力和水压力的作用。作用

    支挡结构的土压力和水压力,对砂性土应按水土分算计算;对黏 性土可按水土合算计算,也可按地区经验确定, 4.3.3边坡支挡结构的岩土压力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 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中坡顶有重要建筑物的情况确定。 太 巨破刻面日其础周

    支挡结构的土压力和水压力,对砂性土应按水土分算计算 性土可按水土合算计算,也可按地区经验确定

    4.3.3边坡支挡结构的岩土压力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 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中坡顶有重要建筑物的情况确定。 4.3.4对于岩质边坡,当桩基础埋深穿越岩层破裂面且基础周 边与岩石间设有软性弹性材料隔离层或进行了空位构造处理时 可不考虑桩基础的竖向荷载对边坡支挡结构的影响,嵌固端以上 桩身应按框架柱进行设计。

    边与岩石间设有软性弹性材料隔离层或进行了空位构造处理日 可不考虑桩基础的竖向荷载对边坡支挡结构的影响,嵌固端以 桩身应按框架柱进行设计。

    5.1.1山地建筑结构的计算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接地部位的实际约束条件,采用合适的分析软件 建立合理的、与真实受力相符的分析模型,对内力分析结果应分 析判断其合理性; 2应计人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5.1.2山地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应采用下列方法: 1宜采用考虑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 于掉层结构,计算振型数应使各振型参与质量之和不小于总质量 的95%; 2高层建筑结构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 计算。 5.1.3高层建筑结构和8度多层建筑结构应采用不少于两个不 司力学模型的结构分析软件进行整体计算,其余建筑结构宜采用 不少于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结构分析软件进行整体计算。 5.1.4建筑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的弹塑性变形验算 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下列结构应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1)高度大于100m的结构; 2)(7~8)度时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于0.5的钢筋混凝士 框架结构和框排架结构: 3)特殊设防类建筑; 4)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结构。 2下列结构宜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1)7度Ⅲ类、V类场地和8度时乙类建筑中的钢筋混凝

    符合下列规定: 1下列结构应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1)高度大于100m的结构; 2)(7~8)度时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于0.5的钢筋混凝土 框架结构和框排架结构; 3)特殊设防类建筑; 4)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结构。 2下列结构宜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1)7度Ⅲ类、IV类场地和8度时乙类建筑中的钢筋混凝

    形计算,可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法等。 结构高度较高时,宜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 5.1.6对受力复杂的结构构件,宜按应力分析的结果校核配 设计。

    式中:Mo 倾覆力矩; MR 抗倾覆力矩; K一 抗倾覆安全系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和8 度分别取2.0、1.5和1.1。 5.1.8楼盖应采用考虑楼板面内弹性变形的计算模型进行补充 内力分析。吊脚结构首层楼盖、掉层结构上接地端楼盖和上接地 层楼盖的框架梁应补充按偏拉(压)构件设计,取包络值。 5.1.9结构重力二阶效应计算时,房屋高度应按本标准第 3.2.2条规定的山地建筑结构高度起算点计算。 5.1.10掉层结构中掉层部分的抗侧力构件以及上接地层抗侧力 构件、吊脚结构中吊脚部分的抗侧力构件,地震剪力宜进行放 大。掉层结构和吊脚结构的上接地层非接地抗侧力构件可按其下 端假定为固端的模型计算结果进行调整;上接地层以下的掉层和 吊脚部分地震剪力取值不应低于调整后上接地层对应非接地构件 的剪力。

    倾覆力矩; 抗倾覆力矩; 抗倾覆安全系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和8 度分别取 2. 0、1. 5和1.1。

    构件、吊脚结构中吊脚部分的抗侧力构件,地震剪力宜进行 大。掉层结构和吊脚结构的上接地层非接地抗侧力构件可按其 瑞假定为固端的模型计算结果进行调整;上接地层以下的掉层 吊脚部分地震剪力取值不应低于调整后上接地层对应非接地构 的剪力。

    2.1 建筑结构计算模型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

    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和《高 会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中相关规定外,尚应符合本 节有关规定。

    5.2.2建筑应根据接地方式选择合理的计算模型(图5.2.2)

    5.2.2建筑应根据接地方式选择合理的计

    图5.2.2结构计算模型示意 拉梁等连接构件单元;2一连接弹簧单元

    5.2.3在进行构件分析和设计时,宜考虑上接地竖向构件自 的扭转效应。

    6.1.1山地建筑结构的地基基础设计,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IGI94外,尚应符合本章的规定

    5.1.2应充分保护利用天然排水系统和山地植被。当须改变

    1.3山地建筑结构的地基应进行地基承载力、地基变形和边 地基稳定性验算。受地下水和洪水影响时,尚应进行地下室抗 平验算。

    6.1.4边坡上的山地建筑结构基础,多层建筑时宜嵌入临空外

    倾滑动面以下,高层建筑时应嵌人临空外倾滑动面以下。位于 质边坡时,尚宜在基础与外倾滑动面以上岩体间设隔离层

    和稳定性的安求。高层建巩直直地下至。 5.1.6山地建筑结构上接地与下接地之间的边坡宜采用独立的 支挡结构。当设防烈度为7度及以下、土质边坡高度小于5m或 岩质边坡高度小于8m,且主体结构能适应相应的岩土侧压力作 用时,可利用主体结构或地下室侧墙兼做支挡结构

    5.2.1边坡上的山地建筑结构,除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 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要求进行地基承载力验算外,尚 应进行边坡地基承载力验算。

    面的岩质边坡上的基础,边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根据坡上建筑 物基础反算的基础底面极限压力除以地基承载力安全系数的方式 估算。对位于无外倾结构面、岩体完整、较完整或较破碎且稳定 的岩质边坡上的基础,边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根据地基承载力 特征值进行折减估算。

    6.3边坡勘察及稳定性验算

    6.3.1山地建筑结构的边坡工程应进行初步勘察和详细察, 当场地条件复杂、设计施工方案发生较大变更、施工中出现地基 边坡变形或失稳、岩溶区采用集中力较大的嵌岩端承桩时,应进 行施工勘察。作为拟建物地基的边坡工程勘察除满足本节规定 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中 对于地基及边坡勘察的相关规定。 6.3.2边坡工程勘探平面范围应包括坡面区域和坡面外区域, 坡面外区域的探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1岩质边坡的勘探范围不应小于边坡高度,受外倾结构 面控制的岩质边坡的勘探范围尚不应小于外倾结构面影响 范围; 2对于可能按土体内部圆弧形破坏的土质边坡勘探范围不 应小于1.5倍坡高度;对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后部 立大于可能的后缘边界,前缘应大于可能的剪出口位置; 3土质基坑的勘探范围不应小于基坑深度的2倍; 4岩土混合边坡的勘探范围应根据岩、土质边坡破坏模式 和影响范围按不利原则确定; 5勘察范围尚应包括可能对建筑物有潜在安全影响的区域。 6.3.3勘探线应以垂直边坡走向或平行主滑方向布置为主,在 拟设置支挡结构的位置应布置平行和垂直支挡结构轴线的勘探 线。详细勘察的勘探线、点间距应符合表6.3.3的规定。每一单 独边坡段勘探线不应少于2条,每条探线不应少于2个勘 探点,

    表6.3.3详细勘察的勘探线、点间距

    注: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简单时,勘探线、点间距可取大值

    支挡位置的控制性探孔深度应根据可能选择的支挡结构形式 定。对于重力式挡墙、扶壁式挡墙应进入持力层不小于5m; 于锚杆挡墙应进人持力层不小于2m;对于悬臂桩进入嵌固段 深度土质时不宜小于悬臂长度的1.5倍,岩质时不小于1.0倍

    试孔数量不应少于3个;勘察等级为乙级及以下的边坡工程, 坡岩体宜进行声波测试,测试孔数量不宜少于3个。

    破碎、破碎和极破碎的岩质边坡宜在不影响边坡安全条件下, 过抽水、压水或渗水试验确定水文地质参数

    6.3.7边坡工程勘察除应进行地下水力学作用和地下水物理

    化学作用的评价以外,尚应分析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和对边坂 力状态的影响,并应考虑雨季和暴雨过程的影响,

    6.3.9对大型待填的填土边坡宜进行料源勘察,针对可

    料地点,查明用于边坡填筑的岩土工程性质,为边坡填筑的设计 和施工提供依据

    5.3.10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进行建筑物荷载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验算。

    .3.10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下列建筑地基边坡应进行罕遇地震作用参与组合下的边

    坡稳定性验算: 1 特殊设防和重点设防类建筑; 2岩质边坡高度超过8m、土质边坡高度超过5m; 3顺层边坡; 4设防烈度为7度和8度时。 6.3.13交 建筑地基边坡罕遇地震作用下稳定性验算,滑体、条块 或单元的地震作用可简化为作用于滑体、条块或单元重心处、指 向坡外(滑动方向)的水平静力,其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Qc = αwW Qc; = αw W

    滑体、第i计算条块或单元单位宽度地震作 用(kN/m); 骨体、第i计算条块或单元单位宽度自重 (含坡顶建筑物作用)(kN/m); 边坡综合水平地震系数,由抗震设防烈度按 表6.3.13确定。

    表6.3.13边坡综合水平地震系数

    6.4.1山地建筑结构基础设计除应符合本节的规定,尚应按现 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的有关规定 执行。

    执行。 6.4.2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 司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当部分采用 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时,应考虑可能的沉降差异和水平荷载对 桩基的不利影响,在基础、上部结构的相关部位采取相应措施。

    6.4.2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

    的桩,其桩身纵向钢筋应通长设置。桩顶以下5倍桩径范围和土 岩交界面上下1倍桩径范围内箍筋应加密。 6.4.4位于斜坡或邻近坡顶的桩基础应考虑桩与坡地的相互影 响,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1不宜采用挤土桩; 2桩端应设置在边坡或斜坡潜在破裂面以下足够深度的稳 定岩土层内

    7.1.2吊脚结构首层楼盖、掉层结构接地端楼盖及未设置接地 端楼盖时的上接地层楼盖不应采用楼层错层,开洞面积不应超过 25%,有效楼板宽度不应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 7.1.3剪力墙结构不应全部采用短肢剪力墙。在规定水平地震 作用下,短肢剪力墙所承担的底部倾覆力矩不应大于结构底部总 地震倾覆力矩的40%。 7.1.4吊脚结构首层及以下的外侧剪力墙、掉层结构上接地层 及以下的外侧剪力墙,宜设端柱或翼墙。 7.1.5吊脚结构的吊脚柱不宜采用异形柱

    7.1.5吊脚结构的吊脚柱不宜采用异形柱

    1水平地震作用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 式要求:

    式中:VEki 第i层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楼层剪力: 剪力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GB50011取值; 结构总层数: G; 第i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验算掉层结构掉层部 分的楼层剪力时,G,只考虑掉层部分竖向对应部 位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2吊脚、掉层结构所有接地部位基底剪力之和应符合下式 要求:

    Veko ≥> Ge

    表7.2.1柱端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注:1d为柱纵向钢筋直径:

    2柱根指接地柱下端箍筋加密区

    2吊脚结构吊脚柱及上接地层柱、掉层结构各接地层柱, 箍筋应全柱段加密,体积箍筋率宜提高10%。 7.2.2吊脚结构首层及掉层结构上接地层框架梁纵向钢筋配置 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至少各配置两根纵向通长钢筋: 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顶面和底面的通长筋最小配筋百分 率取0.25和55f/f中的较大值: 2上接地层楼盖与竖向构件相连的梁,除应满足本条第 款要求外,通长钢筋尚不应小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 大截面面积的1/4。沿梁腹板高度应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直 径不小于14mm的腰筋。 7.2.3吊脚结构首层楼盖应采用现浇梁板体系。多层吊脚结构 首层楼盖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高层吊脚结构不宜小于 150mm,楼板配筋应采用双层双向通长布置,单层单向配筋率 不应小于0.25%。 7.2.4掉层结构上接地端宜设置与掉层部分连接的现浇梁板式 接地楼盖。当设置接地端楼盖时,多层掉层结构接地端楼盖的楼 板盾库不宝小工10

    大截面面积的1/4。沿梁腹板高度应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直 径不小于14mm的腰筋。 7.2.3吊脚结构首层楼盖应采用现浇梁板体系。多层吊脚结构 首层楼盖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高层吊脚结构不宜小于 150mm,楼板配筋应采用双层双向通长布置,单层单向配筋率 不应小于0.25%。 7.2.4掉层结构上接地端宜设置与掉层部分连接的现浇梁板式 接地楼盖。当设置接地端楼盖时,多层掉层结构接地端楼盖的楼 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高层掉层结构接地端楼盖楼板厚度不 宜小于150mm。当未设置接地端楼盖时,上接地层楼盖的楼板 享度不应小于150mm。以上部位配筋均应采用双层双向通长布 置,单层单向配筋率不应小于0.25%。

    7.2.3吊脚结构首层楼盖应采用现浇梁板体系。多层吊脚结构 首层楼盖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高层吊脚结构不宜小于 150mm,楼板配筋应采用双层双向通长布置,单层单向配筋率 不应小于0.25%。 7.2.4掉层结构上接地端宜设置与掉层部分连接的现浇梁板式

    7.2.3吊脚结构首层楼盖应采用现浇梁板体系。多层吊脚结

    首层楼盖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高层吊脚结构不宜小 150mm,楼板配筋应采用双层双向通长布置,单层单向配筋 不应小于0.25%。

    接地楼盖。当设置接地端楼盖时,多层掉层结构接地端楼盖的楼 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螺母标准,高层掉层结构接地端楼盖楼板厚度不 宜小于150mm。当未设置接地端楼盖时,上接地层楼盖的楼板 享度不应小于150mm。以上部位配筋均应采用双层双向通长布 置,单层单向配筋率不应小于0.25%。

    8.1.2山地砌体房屋的建筑布置和结构体系,除应符合现行

    屋盖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或装配整体式楼、屋盖,且板厚不 于120mm。其他楼层楼、屋盖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或装配

    8.2.1山地砌体房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的规定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或芯柱,吊脚部分、掉 层部分及上接地层,应按房屋增加2层后的层数设置钢筋混凝土 构造柱或芯柱,且构造柱或芯柱的间距不应大于4m。 8.2.2山地砌体房屋现浇混凝土圈梁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每层外墙应设置圈梁; 2在软弱黏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地基 上设置的基础圈梁,截面高度不应小于240mm,沿梁全长顶面 和底面至少应各配置两根通长的纵向钢筋,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16mm,箍筋最小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 3掉层部分及上接地层的楼层圈梁,截面高度不应小于 180mm,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至少应各配置两根通长的纵向钢 筋,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

    8.2.5同一结构单元宜采用同一类型的基础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用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景观标准规范范本,采用 “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3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5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 8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 ?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

    ....
  • 相关专题: 山地建筑  

相关下载

专题: 园林养护管理 |电器标准 |港口水运施工组织设计 |招标投标 |抽样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