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41/T 205-2018 河南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pdf

  • DBJ41/T 205-2018  河南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1.6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1-29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建筑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2.0.12建筑遮阳shading

    在建筑门窗洞口室外侧与门窗洞口一体化设计的遮挡太 射的构件。

    2.0.13综合遮阳系数

    2.0.14建筑气密层

    施工质量标准规范范本由防水隔汽材料、抹灰层、气密性部件等形成的防止空气 的连续构造层。

    2.0.15防水隔汽材料

    对建筑外围护结构室内侧的缝隙进行密封,防止空气渗 材料。

    2.0.16防水透汽材料

    对建筑外围护结构室外侧的缝隙进行密封的防水及透出 气的材料。

    2.0.17保温隔热垫块(片

    用于围护结构外侧、固定出挑金属构件的,具有一定抗压强度 玉缩强度和保温隔热性能的材料

    2.0.18温度交换效率sensible heat excha

    显热回收装置在对应风量下,新风进口、出口温差与新风

    口、排风进口温差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全热热回收装置在对应风量下,新风进口、出口恰差与新风进 口、排风进口烩差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在自然界中以原有形式存在的未经加工转换的能量资源,又 称天然能源。

    将某种能源换算成一次能源时,考虑能源在开采、运输和加工 转换过程中造成能源消耗的系数。

    3.1.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应以建筑的能耗指标限值

    3.2.1主要城市供暖年耗热量的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和室外 平均温度条件下的空气密度,应按表3.2.1取值。

    平均温度条件下的空气密度,应按表3.2.1取值。

    表3.2.1主要城市供暖年耗热量的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 和室外平均温度条件下的空气密度

    主要城市供冷年耗冷量空气的调节室外计算温度和室外 度条件下的空气密度,应按表3.2.2取值

    平均温度条件下的空气密度,应按表3.2.2取值。

    表3.2.2主要城市供冷年耗冷量的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 和室外平均温度条件下的空气密度

    2.3主要城市供暖年耗热量和供冷年耗冷量的计算日期,应 3.2.3选用。

    表3.2.3主要城市供暖年耗热量和供冷年耗冷量的计算日期

    3.3.1 供暖年耗热量的室内热工计算参数应按下列规定取值。 1 设计温度:主要房间应取20℃; 2 相对湿度:应取30%~60%。 3.3.2 供冷年耗冷量的室内热工计算参数应按下列规定取值。 1 设计温度:主要房间应取26℃; 2 相对湿度:应取60%

    3.3.1 供暖年耗热量的室内热工计算参数应按下列规定取值。 1 设计温度:主要房间应取20℃; 2 相对湿度:应取30%~60%。 3.3.2 供冷年耗冷量的室内热工计算参数应按下列规定取值。 1 设计温度:主要房间应取26℃; 2 相对湿度:应取60%

    室内环境应全年处于舒适状态,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不使用供暖设施时全年室内温度低于20℃的小时数占

    3.4.1室内环境应全年处于舒适状态,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不使用供暖设施时全年室内温度低于20℃的小时

    全年时间的比例不宜大于10%,当不使用空调设施时全年室内温 度高于28℃的小时数占全年时间的比例不宜大于10%; 2新风量不应小于30m/(h·人); 3 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不宜大于0.1%o。 3.4.2 围护结构的内表面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的温差应符合下 列规定: 墙体不应大于3℃; 2 楼、屋面部分不应大于4℃; 地面不应大于2℃; 4 地下室外墙不应大于4℃。 3.4.3 超低能耗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厅)内的噪声级,应符合表 3.4.3的规定

    4.3卧室、起居室(厅)内的允许噪

    3.4.4超低能耗宿舍居室内的噪声级,应符合表3.4.4的

    低能耗宿舍居室内的噪声级,应符合表3.4.4的规定。

    表3.4.4居室内的允许噪声级

    3.4.5室内空气中的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氢、可

    粒物等污染物浓度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18883规定限值的70%。

    .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建筑气密性指标应符合表3.5.1的

    表3.5.1建筑气密性指标

    注:Nso为在室内外压差50Pa的条件下,每小时的换气次数

    3.5.2建筑气密性能检测方法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

    建筑气密性能检测方法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4.1.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总体规划应有利于营造适

    4.1.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总体规划应有利于营造适宜的 医。通过优化建筑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和利用景观、生态绿化 施,夏季增强自然通风,减少热岛效应;冬季充分利用日照,减 风对建筑的影响,

    建筑的平、立、部面设计及空间组织和门窗洞口设置应有利于纟 室内自然通风。

    4.1.3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

    执冬冷地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建筑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各朝向的窗墙面积比应通过性能化设 优化分析确定,并不宜大于表4.1.4规定的限值

    4.1.4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各朝向的窗墙面积比应通过性

    计方法经优化分析确定,并不宜大于表4.1.4规定的限值

    表4.1.4窗墙面积比限值

    4.1.5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外墙材料不应使用表观密度小于 500kg/m的加气混凝土砌块、普通单排孔或双排孔和其他轻质的 或大孔洞的砌块,

    窗、下沉式广场或绿地、光导管等措施提供天然采光,降低 能耗。

    置与室内空间布局的关系,缩短风管长度,并合理利用排风过流 区,营造合理的气流组织。

    4.2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取值应以满足本标准的供暖年耗 和供冷年耗冷量指标为目标,按照性能化设计原则,通过能耗 人计算进行优化分析后确定。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宜符合表 1的规定。

    表4.2.1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

    4.2.2东、西和南外窗的综合遮阳系数宜符合表4.2.2的规定。

    4.2.2东、西和南外窗的综合遮阳系数宜符合表4.2.2的规定。

    表4.2.2综合遮阳系数

    1外围护结构应采用外保温系统,且保温层应连续完整,减 少出现结构性热桥:

    4.2.4保温材料的选择应符合

    2屋面保温材料选择时,除满足更高的保温性能外,还 有较低的吸水率和较好的抗压性能

    4.2.5外门窗气密性能不宜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4.2.6外门窗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4.2.7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保温和外墙装饰防火性能及

    4.3.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外围护结构应严格控制热桥的产生,并 进行减少热桥的专项设计。

    4.3.2外墙减少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外墙外保温采用单层保温材料时,宜采用锁扣方式连接; 采用双层保温材料时,应采用错缝粘接方式,避免保温材料间出现 通缝。 2保温层应采用断热桥锚栓固定。 3墙角处宜采用成型保温材料构件。 4不宜在外墙上固定龙骨、支架等可能形成热桥的部件;必 须固定时,应在外墙上预埋具有阻断热桥的锚固件,并采用相关措 施,降低传热损失。

    5管道穿外墙部位应预留套管并预留足够的保温间隙;施工 图设计文件中应给出节点设计大样及详细做法说明。 6户内开关、插座接线盒等不宜设于外墙上,以免影响外墙 保温性能

    ,1屋面保温层与外墙的外保温层应连续,避免出现结构性 热桥。 2屋面保温层上应设置防水层,防水层应延续到女儿墙顶部 盖板内。 3女儿墙等突出屋面的构件,其保温层应与屋面、墙面保温 层连续,避免出现结构性热桥。女儿墙、风道出风口等薄弱处,宜 设置金属盖板;金属盖板与结构连接部位,应采取减少热桥的 措施。 4出屋面管道的预留洞口应天于管道外径,并满足保温层厚 度要求;伸出屋面外的管道应设置套管进行保护,套管与管道间应 设置保温层

    4.3.4地下室和地面减少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下室外墙外保温层应与地上部分保温层连续,并应采用 防水性能好的保温材料;保温层外侧和内侧宜分别设置一道防 水层。 2当有地下室时,其外墙外保温层的埋置深度应向下延伸至 地下室底板标高处。 3当没有地下室时,建筑首层地面应进行保温处理,其外墙 保温层的埋置深度从室外地坪算起,向下延伸到冻土层以下且不 应小于1000mm。

    4.3.5外门窗减少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

    表面与基层墙体外表面齐平,门窗位于外墙外保温内侧,外门窗与 基层墙体的连接件,应有阻断热桥的处理措施。 2外窗应设置带滴水线的室外成品窗台板。 3室外成品窗台板与窗框之间应有结构性连接,并采用密封 材料密封;室外成品窗台板和窗框的接缝与保温层之间,应采用预 压膨胀密封带密封,密封带粘胶一侧应粘贴在室外成品窗台板和 窗框上。

    窗框上。 4.3.6悬挑阳台宜采用阳台板与主体结构断开的设计;阳台板靠 挑梁支撑时,保温材料应将挑梁和阳台结构体整体包裹,减少热桥 产生。

    挑梁支撑时,保温材料应将挑梁和阳台结构体整体包裹,减少热桥 产生。

    1当采用固定式建筑遮阳时,可用保温材料将固定式建筑遮 阳设施完全包裹,或从固定式建筑遮阳悬挑处将热桥阻断: 2当采用活动式建筑遮阳时,应在活动式建筑遮阳设施与外 墙外保温系统连接节点处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防止形成结构性 热桥。

    4.4.1每个居住单元应具有各自的包绕整个采暖空间的、连续完 整的建筑气密层,并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明确标注建筑气密层 位置。 4.4.2围护结构宜采用简洁的造型和节点设计,减少或避免出现 建筑气密性难以处理的节点。 4.4.3应结合密闭性围护结构层,选择适宜的建筑气密层材料。 4.4.42 外墙外保温系统中穿透构件与保温层之间的接缝、门窗框

    4.4.3应结合密闭性围护结构层,选择适宜的建筑气密层材米

    4.4.5外门窗框与洞口之间应采用防水隔汽材料和防水透汽

    1室内侧门窗框与洞口四周表面应采用防水隔汽材料密封; 2室外侧门窗框与洞口四周外墙表面应采用防水透汽材料 密封。

    4.4.6门窗洞口、电气接线盒、管线贯穿处等易出现建筑气密性

    可题的部位应进行节点设计,并对建筑气密性构造措施 说明。

    4.5.1外窗性能和建筑遮阳设施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夏季遮阳、冬 李得热以及天然采光的需要。 4.5.2东、西、南向外窗宜设置有效的遮阳,并与建筑立面、门窗 洞口一体化设计。 4.5.3当冬季有采暖需求房间的外门窗设计遮阳时,应采用固定 式建筑遮阳、活动式建筑遮阳、活动式中间遮阳。 4.5.4外遮阳设计应与主体建筑结构可靠连接,连接件与基层墙

    4.6围护结构防潮设计

    4.6.1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CB5017 规定对屋面、外墙进行内部冷凝验算,对围护结构进行内表面 验算。

    水层,以防止冷凝受潮,并符合下列规定: 1外围护结构的建筑构造应满足水蒸气“难进易出”的原则 严禁出现外围护结构内部冷凝现象。 2应在屋面结构层与保温层之间设置隔汽层;保温层上设置 防水层。 3宜在地面保温层靠近土壤一侧设置防水层。

    5.1.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供暖、供冷方式及设备选择,应根据 节能要求,考虑当地资源情况、环境保护、能源效率及用户对供暖 供冷运行费用可承受的能力等综合因素,经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后 确定。

    5.1.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冷热源应优先利用地热能、 可再生能源。

    5.2.1冷热源宜采用分散式冷热源,经技术经济分析,可采取集 中式冷热源,并应设置能量计量装置和具备室温调控功能。 5.2.2供暖、供冷设备选型时,宜优先选用能效等级为一级的 产品。 5.2.3热源选择时,除满足供暖、新风处理要求外,宜兼顾生活热 水的用热需求。

    5.2.4当采用空调系统进行供暖、供冷和通风时,空调系统

    置的空调装置和系统时,室外机的安装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确保进风与排风通畅: 2 应避免污浊气流的影响: 3 噪声和排热应符合周围环境要求;

    4应便于对室外机的换热器进行清扫。 6冷热源系统必须具有防霜冻功能,内部不得出现霜冻

    5.3.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充分利用建筑物的自然通风,降低室 内供暖和供冷消耗量。 5.3.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采用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通过回收 利用排风中的能量降低年供暖、供冷消耗量,实现超低能耗自标。 5.3.3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新风系统宜分户独立设置;应进行风 量平衡计算,排风量宜为新风量的90%~100%。

    5.3.4室内气流组织设计,宜按下列两种方式进行

    1送风口应设置在起居室、卧室等主要活动区,排风口可集 中设置在卫生间、浴室或其他区域。室内楼梯间、过道和开式餐 厅可作为过流区;当室内有循环空气时,回风口宜设置在活动区或 过流区。 2每个房间或主要活动区均设置送风口,对于无回风口的房 间,应考虑门缝、门或墙面设置溢流口等措施。 5.3.5 通风系统管路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缩短风管长度; 2 采用直管路设计,避免转弯; 3 在设计初期确定通风系统的管路方案。 5.3.6 通风系统的风速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 1 管路应进行水力计算。室外进风口和排风口风速宜为 3m/s~4m/s:室内主风管内风速宜为2m/s~3m/s:支风管内风 速不宜天于2m/s;送风口、回风口风速宜为1.5m/s~2.0m/s。 2室内空气流速不宜大于0.15m/s。 3室内送风口宜可调节风量。

    5.3.7室外进风口和排风口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负

    5.3.7 室外进风口和排风口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新风进风口应设在室外空气较清洁的地方。 2新风口和排风口宜不同方向,且距离不宜小于4m。应避 免进风、排风短路:新风进风口和燃气热水器燃烧废气排放口宜不 同方向,水平布置时距离不宜小于10m。 3进风口下缘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0m,当设在绿化带时, 不宜小于1.0m:朝向人员活动场所的排风口下缘距人员活动地坪 不宜小于2.2m。 4应防止异物、雨水进入室内,外形美观,耐久性好。 5.3.8与室外连通的新风和排风管路均应安装保温密闭型电动 风阀,并与系统联动;当系统处于关闭状态时,应确保新风和排风 管路风阀处于关闭状态。 5.3.9亲 新风系统宜设置旁通措施,并与外窗开启感应装置联动。 5.3.10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的热回收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显热回收装置的温度交换效率不应低于75%; 2 全热热回收装置的熔交换效率不应低于70%; 3热回收新风机组或一体式热回收新风热泵机组室内机单 位风量风机耗功率应小于0.45W/(m/h); 4寒冷地区宜根据项目技术经济分析情况选用全热回收装 置或显热回收装置,夏热冬冷地区宜选用全热回收装置: 5新风系统新风量具有可调节功能; 6新风系统可根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进行调节和控制。 5.3.11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应设置低阻高效率的空气净化装 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新风入口处的空气净化装置应满足以下要求:对于大于等 于0.5μm的细颗粒物的一次通过计数效率宜高于80%(即高中效 过滤器),且不应低于60%(即中效1型过滤器),并应设置预过滤 器;回风宜设置中效1型过滤器。

    1新风进风口应设在室外空气较清洁的地方。 2新风口和排风口宜不同方向,且距离不宜小于4m。应避 免进风、排风短路;新风进风口和燃气热水器燃烧废气排放口宜不 同方向,水平布置时距离不宜小于10m。 3进风口下缘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0m,当设在绿化带时, 不宜小于1.0m;朝向人员活动场所的排风口下缘距人员活动地坪 不宜小于2.2m。 4应防止异物、雨水进人室内,外形美观,耐久性好。 5.3.8与室外连通的新风和排风管路均应安装保温密闭型电动 风阀,并与系统联动;当系统处于关闭状态时,应确保新风和排风 管路风阀处于关闭状态。

    5.3.9新风系统宜设置旁通措施,并与外窗开启感应装置联

    1显热回收装置的温度交换效率不应低于75%; 2全热热回收装置的熔交换效率不应低于70%; 3热回收新风机组或一体式热回收新风热泵机组室内机单 立风量风机耗功率应小于0.45W/(m/h); 4寒冷地区宜根据项目技术经济分析情况选用全热回收装 置或显热回收装置,夏热冬冷地区宜选用全热回收装置: 5新风系统新风量具有可调节功能; 6新风系统可根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进行调节和控制。 5.3.11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应设置低阻高效率的空气净化装 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新风入口处的空气净化装置应满足以下要求:对于大于等 于0.5μm的细颗粒物的一次通过计数效率宜高于80%(即高中效 过滤器),不应低于60%(即中效1型过滤器),并应设置预过滤 器:回风宜设置中效I型过滤器

    2空气净化装置宜安装在进风口、回风口、热回收装置 风前、换热器前或其他合适的位置。

    2空气净化装置宜安装在进风口、回风口、热回收装置的进 风前、换热器前或其他合适的位置。 5.3.12寒冷地区的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应设置防冻措施,防冻 措施可采用以下方式: 1采用加热装置预热室外空气。可采用电加热方式;有集中 供暖时,宜利用热网回水加热。 2采用地道风(土壤热交换器)预热室外空气。冬季预热出 口风温不宜低于4℃。

    5.3.14厨房应设置独立的排油烟补风系统,补风口设置应

    1补风口宜尽可能设置在灶台附近; 2补风应从室外直接引入,补风管道引入口处应设与排 机联动的保温密闭型电动风阀; 3排油烟系统未开启时,补风口必须关闭严密,不得漏风 4补风管道应采取保温措施,防止结露

    处宜设消声装置及软连接。在新风管进入卧室、起居室等房间前 宜在管道上设置消声器或消声弯头。

    5.3.16新风机组宜安装于厨房 封闭阳台等通风条件好

    5.3.16新风机组宜安装于厨房、卫生间、封闭阳台等通风条 的辅助用房内,并且不宜靠近声环境要求较高的房间;当必须 时,应采取隔声、吸声和隔振措施,

    5.3.17冬季室内送风口温度不得低于16℃。

    6.1.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给水排水设计应符合现行

    6.1.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给水排水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和《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CB50555的相关规定。 6.1.2有热水供应时,应有保证用水点处冷水、热水供水压力平 衡和稳定的措施。

    6.1.4景观用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并水。

    6.2.1市政管网供水压力和水量充足时,应充分利用市政管网的 水压直接供水。 6.2.2市政管网供水压力或水量不能满足供水要求时,应设置二 次加压设施,且应满足下列要求: 1各分区的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的静水压力不应大于 0.45 MPa。 2分区内低层部分应设减压设施,保证各用水点供水压力不 大于0.20MPa,且不应小于用水器具要求的最低压力。 6.2.3应结合市政条件、建筑物高度、安全供水、用水系统特点等 因素,综合考虑选用合理的加压供水方式。市政条件许可的地区

    因素,综合考虑选用合理的加压供水方式。市政条件许可的地区 宜采用叠压供水设备,但需要取得当地供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

    作时高效率运行。应选择具有随流量增大扬程逐渐下降特性的供 水加压泵。

    6.2.5二次加压泵房应靠近负荷中心设置,当加压泵房设置在多 层地下室时,应设置在距离用水点较近的楼层。 6.2.6给水调节水池或水箱、消防水池或水箱应设置溢流管道和 溢流报警装置,溢流废水宜排至再生水调节池回收利用。 6.2.7中水、雨水、循环水以及给水深度处理的水处理宜采用自 用水量较少的处理设备。

    管道设置计量水表应符合下列规定: 人户管上应设计量水表 2 小区及单体建筑引入管上应设计量水表; 加压分区供水的贮水池或水箱前的补水管上宜设计量 水表; 4 机动车清洗用水管上应安装水表计量; 采用地下水水源热泵为热源时,抽、回灌管道应分别设计 量水表; 6满足水量平衡测试及合理用水分析要求的管段上应设计 量水表。

    6.3.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生活热水应优先采用太阳能等可再 生能源;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应与建筑设计同步进行,并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太阳能热水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安 装条件等综合因素,选择其类型、色泽和安装位置,并应与建筑物 整体及周围环境相协调; 2太阳能集热器的规格宜与建筑模数相协调; 3安装在建筑屋面、阳台、墙面和其他部位的太阳能集热器

    项目管理、论文6.3.4集中生活热水加热器的设计供水温度不应高于60℃。

    1 被加热水侧阻力不宜大于0.01MPa; 2安全可靠、构造简单、操作维修方便; 3热媒入口管应装自动温控装置。

    6.3.6生活热水供回水管道、水加热器、贮水箱(罐)等

    保温处理措施。室外保温直埋管道不应埋设在冰冻线以上

    7.1.3变压器低压侧应设置集中无功补偿装置,补偿后低压侧功 率因数不应低于0.90。 7.1.4应合理选择变压器的容量和数量螺栓标准,并使各变压器的三相负 荷保持平衡。

    7.1.3变压器低压侧应设置集中无功补偿装置,补偿后低压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园林施工组织设计 |文化标准 |建筑造价、预算、定额 |冶金标准 |建筑常用表格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