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3360–2021 顶管工程技术规程.pdf

  • DB21T 3360–2021 顶管工程技术规程.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0.6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6-30
  • 发 布 人: wqh6085061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建筑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4.1.5所有勘探孔在终孔后应进行封堵。

    4.2.1顶管工程勘探孔应布置在管道设计轴线的两侧,不宜布置在顶管管体范 围内。 4.2.2工作并和接收并的勘探孔应在并的四角或沿并的周边布置,勘察的平面 范围宜超出开挖边界外开挖深度的1倍。 4.2.3 勘探点间距可根据工程类别、地质复杂程度及设计和施工需要,按表4.2.3 综合确定

    表4.2.3顶管勘探孔间距(m)

    4.2.4 每个顶管并勘探扎数量不应少于2个工字钢标准, 复杂地质条件下宜在矩形质管井 的四角或圆形顶管井的周边布置勘探孔并增加勘探孔数, 4.2.5顶管的勘探孔深度应达到管底设计标高以下3m~5m;工作并和接收并的 勘探孔深度不宜小于基坑开挖深度的2倍,特殊情况适当加深。

    勘探孔深度不宜小于基坑开挖深度的2倍,特殊情况适当加深

    4.3.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在已搜集的资料和取得的工程地质调绘、

    岩主工程勘察报告应在已搜集的资科和取得的工程地质调绘、勘探、测 试、试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勘察阶段、工程特点等,进行综合地质分析,做到 勘察报告资料完整、数据真实、内容可靠,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应论据充分、针对 性强,

    验等综合选用。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应按工程地质区(段)及层位分别统计。 4.3.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提供岩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包括:常规物理指标、黏 聚力、内摩擦角、土的变形模量或压缩模量、砂土的最大粒径、渗透系数、地层 与管材的摩擦系数、地基承载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及其他必须的参数,

    4.3.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提供岩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包括:常规物理指标、黏 聚力、内摩擦角、土的变形模量或压缩模量、砂土的最大粒径、渗透系数、地层 与管材的摩擦系数、地基承载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及其他必须的参数。 4.3.4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工程建设场地的稳定性、适宜性评价: 2 对不良地质作用和特殊岩土的工程影响进行评价; 3 地下水和土的腐蚀性评价; 4 工程建设与周边环境相互影响的预测,提出预防措施建议; 5抗震设防烈度大于6度时,对地下水位以下存在的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 进行液化判别。 4.3.5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 2 拟建工程概况; 3 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 4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震效应、地层岩性、不良地质作用及地下

    4.3.5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包括下列内

    岩土的物理力学参数; 有关顶管工程设计和施工措施的建议; 7图表及重要的支撑性资料

    岩土的物理力学参数; 有关顶管工程设计和施工措施的建议; 7图表及重要的支撑性资料。

    5.1.1 顶管管材应根据地质条件、管道用途、管材特性及工程特点确定。 5.1.2 管材可选用钢筋混凝土管、钢管、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顶管或钢筒混凝土 管。 5.1.3 管材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产品技术标准的要求

    5.2.1钢筋混凝土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钢筋混凝土管材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 2 钢筋混凝土管材抗渗等级不宜低于P8; 混凝土和钢筋的选用和计算应满足相关规范,混凝土及钢筋的力学性能 指标,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选用; 4钢筋混凝土管制作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GB/T11836的规定; 5管材接头宜用具有双道橡胶密封圈的钢承口,钢承口接头的钢套管与混 凝土的接缝应采用弹性密封填料勾缝; 6接头钢圈必须有良好的防腐措施,按设计要求进行防腐处理,在有腐蚀 性介质的环境中使用时应适当加大钢圈的厚度。 5.2.2钢筋混凝土管的管节尺寸偏差应符合表5.2.2的规定。

    5.2.2钢筋混凝土管的管节尺寸偏差应符合表5.2.2的规定。

    表5.2.2钢筋混凝土管允许尺寸偏差(mm)

    表5.2.3钢筋混凝土管端面垂直度允许偏差(ml

    5.3.1钢管应符合下列要求:

    5.3.1钢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钢管管材的规格和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的 要求; 2 钢管壁厚应同时符合受力和抗腐蚀的要求,腐蚀量厚度应根据使用年限 及环境条件确定,且不应小于2mm。 5.3.2 钢管的焊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钢管管节长度一般为钢板宽度,同一管节内宜采用一条纵向焊缝; 2 钢管管节接长时,相邻管节纵向焊缝位置错开间距应大于300mm: 管节内、外直缝宜采用理弧自动焊,焊接坡口处必须清除铁锈、油污、 水分和杂物,表面应打磨光滑,焊缝不应有裂缝气孔、夹渣及融合性飞溅等缺陷; 4 焊缝坡口宜采用“V"型或K"型,并且同顶铁的接触面应为平直口; 5 焊缝质量检查应符合设计文件及现行国家标准《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 接工程施工规范》GB50236和《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 范》GB50683的要求。 5.3.3 钢管的防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管内外应做防腐处理; 2 钢管内衬防腐可采用环氧防腐材料或水泥砂浆等; 3 管道外壁防腐层材料可选用环氧沥青漆或环氧玻璃鳞片等; 4 管节两端100mm~200mm在焊缝检查合格后再做防腐处理。 5.3.4 钢管管节尺寸偏差应符合表5.3.4的规定。

    表5.3.4钢管管节几何尺寸允许偏差(mm)

    注:D为管道外径(mm),t为壁厚(mm),椭圆度为同一横剖面上互相垂直的最大直径 与最小直径之差。

    5.4.1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顶管应符合下

    5.4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顶管

    1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顶管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顶 管》GB/T21492的要求; 2顶管的刚度等级不应小于15000Pa,缠绕管管体抗压强度不应小于 75MPa,管端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05MPa; 3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顶管接头可采用双插口接头或承插口接头方式; 4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顶管在顶进时,应在每根管节接口端面、顶铁及中继 间接触面加设木衬垫: 5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顶管用于长距离顶管时应由施工单位进行专项论证。 5.4.2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顶管管道长度充许偏差为有效长度的±0.5%,且不超过 ±30mm,端面垂直度应符合表5.4.2的规定。

    4.2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顶管端面垂直度允许偏差

    5.5.1钢筒混凝土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4 钢简混凝土管质量应符合《顶进施工法用钢简混凝土管》JC/T2092的要 求; 2 制造钢筒用薄钢板的最小屈服强度不应低于215MPa,制造承插接头钢 环所用钢板的最小屈服强度不应低于205MPa; 3制管用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4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普通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规定; 4钢简体可采用螺旋焊、拼板焊或卷简焊,但不得出现“十”字形焊缝

    5钢简混凝土管如用于输送具有腐蚀性介质或海水时,应对管壁混凝土进 行防腐设计,并满足《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的要求,

    表5.5.2钢筒混凝土管尺寸充许偏差(mm)

    5.6.1橡胶密封圈应符合下列要求: 1橡胶密封圈材料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橡胶密封件给、排水管及污 水管道用接口密封圈材料规范》GB/T21873的要求; 2接头用的橡胶密封圈在遇有含油的地下水部位宜选用丁晴橡胶;在含油 弱酸弱碱地下水时宜选用氯丁橡胶;遇霉菌侵蚀时宜选用防霉等级二级及以上的 橡胶;在平均气温低的部位宜选用三元乙丙橡胶: 3橡胶密封圈的尺寸、形状、圈数和材料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5.7.1木衬垫板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木衬垫板应选用质地均匀有弹性的松木、杉木或胶合板 2木衬垫板厚度应为10mm~30mm; 3 木衬垫板应传力均匀,强度和变形符合要求

    6顶管设计6.1一般规定6.1.1顶管设计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使用功能等因素,通过计算合理选择管材、管道理深和顶管井结构形式、施工工艺等。6.1.2在管道穿越软弱地层或重要设施时,应进行地层加固设计。6.1.3在有地下水或穿越江河或穿越溶洞时,应进行稳定性验算。6.1.4顶管管道与既有管道、周边建(构)筑物基础的间距应符合安全验算要求。6.1.5顶管并的形状和尺寸除满足顶管施工要求外,还应结合使用阶段功能要求进行设计。6.2顶管结构上的作用6.2.1顶管结构上的作用,可分为永久作用、可变作用和偶然作用:1永久作用应包括管道结构自重、结构附加恒载、地层压力、静水压力及浮力等;2可变作用应包括地面车辆荷载、施工荷载等:3偶然作用应包括地震作用等。6.2.2荷载代表值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有关规定确定,并应根据施工和使用阶段可能发生的变化,按最不利情况,确定不同荷载组合系数。11

    6.3顶管并的结构形式

    环境要求等因素确定,可采用放坡开挖、钢板桩、灌注桩、地下连续墙或沉井等 结构形式。 6.3.2 当顶管井理埋置较浅、地下水位较低、顶进距离较短时,可选用放坡开挖 或钢板桩。 6.3.3 在地下水位较低或无地下水的地区,可选用灌注桩。 6.3.4 在顶管埋置较深、顶管顶力较大的地区,可采用沉井或地下连续墙。 6.3.5 当场地狭小且周边建筑需要保护时,宜选用地下连续墙。 6.3.6 除沉井外其他形式的工作井,当顶力较大时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反力墙。 6.3.7 工作井宜设计为矩形断面,当开挖深度较大或管线交叉的中间并时可采

    环境要求等因素确定,可采用放坡开挖、钢板桩、灌注桩、地下连续墙或沉井等 结构形式。 6.3.2当顶管井埋置较浅、地下水位较低、顶进距离较短时,可选用放坡开挖 或钢板桩。

    6.3.3 在地下水位较低或无地下水的地区,可选用灌注桩。 6.3.4 在顶管埋置较深、顶管顶力较大的地区,可采用沉井或地下连续墙。 6.3.5 当场地狭小且周边建筑需要保护时,宜选用地下连续墙。 6.3.6 除沉井外其他形式的工作井,当顶力较大时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反力墙。 6.3.7 工作并宜设计为矩形断面,当开挖深度较大或管线交叉的中间并时可采 用圆形或多边形断面。

    6.4顶管并的几何尺寸

    6.4.1 工作并的最小内净长度应等于员管机和管节长度的大天者、十斤顶、后座、 顶铁以及预留作业长度之和。 6.4.2 工作井的最小宽度应根据管道外径及安装富余量确定。 6.4.3 接收井的尺寸应满足顶管机取出或管道连接的要求。 6.4.4 顶管井的深度由管节埋深、管道外径、垫层厚度、导轨高度以及管底操 作空间高度确定。 6.4.5 接收孔尺寸由管道的外径和管道允许偏差确定

    管道总顶力可按下式估算:

    Fo = πD,Lfk + Ns

    D1 一管道外径(m); L一一管道设计顶进长度(m); fk一—管道外壁与土单位面积摩擦系数(kPa); NF—顶管机的迎面阻力(kN); 5.5.2顶管机迎面阻力可按表6.5.2选用

    表6.5.2顶管机迎面阻力计算式

    2R一挤压阻力(kN/m),可取R=300~500kN/m。 6.5.3 采用触变泥浆减阻时,单位面积管壁与土的平均摩擦系数可通过试验确 定,或按表6.5.3选用

    表6.5.3触变泥浆减阻管壁与土的平均摩擦系数(kPa)

    6.6.1反力墙的强度和刚度,应满足承受主顶千斤顶最大反力作用而不发生破 坏或变形的要求。 6.6.2 反力墙设计应结构简单、稳定可靠,可采用整体式或装配式反力墙。 6.6.3 反力墙墙面应与顶管轴线垂直。

    6.6.4 设计反力墙时应充分利用后背土的抗力,并严密控制后背土的压缩变形, 当变形不满足时对后背土进行加固。 6.6.5 反力墙反力计算时,可假定主顶千斤顶的顶力通过反力墙均匀作用于后 背土体,按下式计算:

    P = βB (H2+ 2cH /K, +hHKp)

    7.1.1 顶管施工应根据工程安全、工程质量和环境保护,编制施工方案。 7.1.2 施工场地应合理布置,满足顶管机械组装、管节存放和施工要求。 7.1.3 顶管施工前应编制完善的施工组织设计并经相关部门审查。 7.1.4 顶管施工应建立监控量测体系, 7.1.5 施工作业人员应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7.1.6 顶管施工设备应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7.2.1 顶管机选型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施工要求、周边环境 等因素合理选择机型,可结合表7.2.1综合确定

    表7.2.1顶管机选用参考

    7.3.1顶管可采用拼装式后座或整体式后座,强度应按照其承受的最大顶力设 计计算;后座安装应与顶进轴线垂直,后座与反力墙之间宜设传力结构;后座与 井壁之间宜浇筑强度不低于C30的钢筋混凝土。 7.3.2 导轨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导轨宜选用钢材制作,刚度和强度满足施工要求; 2 两导轨安装应顺直、平行、等高,并应固定牢靠,在顶进中不产生位移; 3 导轨对管道的轴心支承角宜为60°。 7.3.3 主顶配置和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千斤顶的规格和数量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实际需要的顶力、工作并允许顶 力及管节充许顶力三项指标: 2千斤顶应在管道轴线两侧对称布置,规格应相同,确保合力的作用点在 管道中心线上; 3 主站油泵应与千斤顶性能相匹配; 4 油泵宜设置在干斤顶附近,油管连接应顺直; 5 电机功率应满足顶进地层的要求。 7.3.4 顶铁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顶铁可采用U形或环形,刚度应符合要求; 2 顶铁与管节间应设置垫圈; 3 安装后的顶铁轴线应与管道轴线平行、对称; 顶铁拼装后应锁定

    7.3.1顶管可采用拼装式后座或整体式后座,强度应按照其承受的最大顶力设 计计算;后座安装应与顶进轴线垂直,后座与反力墙之间宜设传力结构;后座与 并壁之间宜浇筑强度不低于C30的钢筋混凝土

    7.3.2导轨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7.4.1 触变泥浆宜优先选用钠基膨润土,必要时应添加纯碱和高分子化学聚合 物。 7.4.2触变泥浆配合比应根据试验确定,性能指标应满足表7.4.2的要求

    7.4.2触变泥浆性能指标

    7.4.3触变泥浆的注浆量可按照管道与其周围土层之间的环状间隙体积的 1.5~2.0倍估算。注浆以压力控制为主,注浆量控制为辅。根据减阻和控制地面 变形的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注浆量和注浆压力,注浆管出口处应设泥浆单向阀,出 口压力应大于地下水压力。 7.4.4注浆孔的位置应尽可能均匀地分布于管道周围,其数量和间距依据管道 直径和浆液在地层中的扩散性能而定。

    直径和浆液在地层中的扩散性能而定。 7.4.5主注浆口应与管道顶进同步注浆,先注浆后顶进。中继间注浆孔的注浆 应与中继间启动同步,运行中连续注浆

    7.4.5主注浆口应与管道顶进同步注浆,先注浆后顶进。中继间注浆孔的注浆

    工卡平得式贝官科直设 定在静止土压力值与被动土压力值之间,泥水平衡式顶管机宜设定在地下水压力 值加20kPa。

    值加20kPa。 7.5.2顶进过程中应量测监控,实施信息化施工,确保开挖掘进工作面的土体 稳定和土(泥水)压力平衡,实时监测土仓压力,控制顶进速度、挖土和出土量, 减少土体扰动和地层变形。 7.5.3顶进阶段,应严格控制顶进速度和方向。顶管机初始土压力控制值和顶 进速度应根据洞口外侧土体的加固强度和加固体积设定。 7.5.4进入接收并前应提前进行顶管机位置和姿态测量,并根据进口位置提前 进行调整,顶进过程中应实时对顶管机的位置和顶管状态进行测量。 7.5.5顶管机和中继间应设置管道扭转显示装置监控顶进角度,并配备必要的 限扭措施。每顶进一节需测量顶管的偏差,如超过允许值时应及时纠偏,并根据 纠偏效果调整纠偏角度。管道扭转时宜采用单侧压重,或改变顶管机切削刀盘的 转动方向进行纠正。

    7.5.2顶进过程中应量测监控,实施信息化施工,确保开挖掘进工作面的土体 稳定和土(泥水)压力平衡,实时监测土仓压力,控制顶进速度、挖土和出土量, 减少土体扰动和地层变形。 7.5.3顶进阶段,应严格控制顶进速度和方向。顶管机初始土压力控制值和顶 进速度应根据洞口外侧土体的加固强度和加固体积设定。 饰管机食翼细次太盒

    稳定和土(泥水)压力平衡,实时监测土仓压力,控制顶进速度、挖土和出土量, 威少土体扰动和地层变形。 进亚物

    进行调整,顶进过程中应实时对顶管机的位置和顶管状态进行测量。 7.5.5顶管机和中继间应设置管道扭转显示装置监控顶进角度,并配备必要的 限扭措施。每顶进一节需测量顶管的偏差,如超过允许值时应及时纠偏,并根据 纠偏效果调整纠偏角度。管道扭转时宜采用单侧压重,或改变顶管机切削刀盘的 转动方向进行纠正。

    7.5.6纠偏时,应在顶进中纠偏,应采用小角度逐渐纠偏。纠正顶管机旋转时, 宜采用挖土方法进行调整或采用改变切削刀盘的转动方向,或在管内相对于机头 旋转的反向增加配重。 7.5.7 管道顶进应连续作业,如遇下列情况时,应暂停顶进,并应及时处理: 顶管掘进机前方遇到障碍; 2 反力墙变形严重; 3 顶铁发生变形现象; 4 管位偏差过大且校正无效; 5 顶力超过管端的允许顶力; 6 油泵、油路发生异常现象; 7 接缝处漏泥浆; 8 地面变形达到控制值; 其他影响安全的情况。

    7.5.6纠偏时,应在顶进中纠偏,应采用小角度逐渐纠偏。纠正顶管机旋转时, 宜采用挖土方法进行调整或采用改变切削刀盘的转动方向,或在管内相对于机头 旋转的反向增加配重。

    7.6.1 中继间的设置应根据估算总质力、管节充许质力和工作并的充许质力计 算确定。 7.6.2 中继间的外径应和管道外径相同,壳体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7.6.3 中继间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止水功能,密封圈应可更换。 7.6.4 中继间应满足曲线顶进或纠偏的需求,具有调整合力中心的功能 7.6.5 顶进结束后应从顶管机向工作井方向逐环拆除中继间,中继间拆除后, 复原管道的结构强度和其他性能不应低于原设计要求。 7.6.6 对中继间应进行分组操纵,从顶管机头向后依次将每段管节向前推移, 每次操纵一组中继间,在所有中继间完成作业后,主顶工作站完成该顶进循环的 最后顶进作业。

    7.6.7 中继间油缸宜固定在支架上,并与管道中心的垂线对称 7.6.8 当中继间油缸多于一台时,宜取偶数,且其规格宜相同。 7.6.9 中继间油缸的油路应并联,每台中继站油缸应有进油、退油的控制系统

    7.6.10中继间吊放入工作坑后,应认真检查各项工作部件是否正常,安装完毕 后应进行试顶

    7.7.1顶管施工应建立地面与地下测量控制系统。 7.7.2 测量控制点应设在不易扰动、视野清楚、便于校核和易于保护处。 7.7.3 页管施工中应测量进方向的垂直和水平偏差,掘进机机身转动,掘进 机姿态,顶进长度等参数。 7.7.4直线顶进施工应采用激光经纬仪或其他具有激光发射功能的测量仪器, 实时测量监控。激光发射的有效距离应大于顶进的长度。首节顶进时,每顶进 200mm~300mm,对中心线及高程测量一次;正常顶进时,每顶进400mm~600mm 对中心线及高程测量一次。 7.7.5 每节管道顶进结束,宜绘制顶管机水平与高程轨迹图,顶进力变化曲线 图。 7.7.6 长距离顶管和曲线顶管宜采用自动测量系统。

    7.8.1 顶管排渣方式应根据管道内径、顶进长度和顶管机类型确定 7.8.2 泥水平衡顶管机的泥水排放,应选用管道运输, 7.8.3 采用土压平衡顶管机时,弃土可用螺旋输送机从泥舱排出,顶进距离较 长的可用泥泵输送,顶进距离较短的可采用矿车运输 7.8.4 挤压式顶管机挤出的块状土,土块较小的可采用人工抛滑输送,土块较 大的宜采用矿车输送。

    长度超过150m的进人操作顶管,应配置通风设施。

    7.9.2 短距离顶管可采用鼓风机通风,长距离顶管应采用压缩空气通风。 7.9.3 管道内供气量不应小于每人25m/h~30m/h,出口排出的浊气应符合环境 保护要求。

    7.10.1顶管施工供电系统应进行计算确定。顶管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应符合《建 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 范》JGJ46以及相关用电规范的规定。 7.10.2施工供电应编制施工用电组织设计,中断供电将造成人身伤亡、重大影 响或重大损失的,应设置双重电源,并能自动切换,动力、照明应分路供电。 7.10.3有人进入的顶管并及顶管内的照明应采用36V的低压防爆行灯。 7.10.4管内供电系统应配备防触电、漏电保护装置。 7.10.5管道内应设有应急照明系统,应急照明宜安装在顶管机和中继间处, 7.10.6应定期对电气设备、电缆线路进行检查,检查频率应符合《建设工程施 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的规定

    8.1.1施工前应结合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条件、施工方法与进度计划等 制定详细的施工监测方案。监测方案应包含监测项目、测点布置、监测方法、监 测频率及监测报警等内容。 8.1.21 监测范围应包含顶管工程施工影响区域,不应小于2倍基坑开挖深度或 2倍顶管理深空间范围。 变形监测基准点应设置在施工影响区域外,基准点的埋设应符合《建筑 变形测量规范》JGJ8的有关规定,冻土区应埋设在冻结深度以下的稳定土层中。 8.1.4 在顶管施工开始前应完成测点布置并取得监测初始值 8.1.5 监测工作应贯穿于顶管工程施工全过程,监测期应从顶管工程施工前开 始,直至顶管工程完成并且地面变形稳定为止。 8.1.6 监测数据应连续、真实。

    8.2.1 顶管工程的施工监测应采用可靠的监测仪器,并由专人进行巡视检查。 8.2.2 监测内容应包括顶管并、管道结构以及周边环境。 8.2.3 顶管井的施工监测项目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 范》GB50497执行。 8.2.4 管道顶进施工时及竣工后变形稳定之前,应对影响区域的地面沉降、建 (构)筑物变形、地下管线位移、反力墙变形等进行监测。 8.2.5 管道穿越地铁、铁路、公路或特殊管线时,监测项目、控制标准、监测 周期应符合相关设施的保护规定

    8.3.1 顶管工程监测点应布置在监测对象内力及变形的关键部位。 8.3.2 监测点的设置应稳固、便于观测且不易破坏。 8.3.3 顶管井的施工监测点布置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 规范》GB50497执行。 8.3.4 顶进施工时,应沿管道轴线每10m布置一个地面沉降监测点,每10~30m 布置一个沉降监测断面。 8.3.5 顶进施工穿越地铁、铁路、公路或特殊管线时,测点布置应符合相关设 施的保护规定。

    8.4.1监测频率应根据工程要求确定,能够反映监测项目的重要变化过程,并 可随监测对象变化进行调整。 8.4.2 顶管井的施工监测频率可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 范》GB50497执行。 8.4.3 监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监测值变化幅度超出规范要 求时,应提高监测频率或实时跟踪监测。 8.4.4 监测项目控制值应根据地层稳定性和周边环境安全或使用要求确定。 8.4.5 变形监测项目可按表8.4.5进行分级管理

    表8.4.5变形监测管理等级

    9.0.1施工过程的安全检查应符合《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的有关规 定。 9.0.2管道内应配备有害气体测试仪和通风设备,有害气体检测应符合《作业 场所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通用技术要求》GB12358的有关规定。 9.0.3 施工期间噪声应按《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的规定 控制。 9.0.4买 采用化学材料施工、焊接作业、防腐作业、登高作业等具有一定危险性 作业时,应有专项施工保护措施,保证工人安全施工。 9.0.5 废土、渣土、废泥浆的处置应符合有关部门的规定。施工过程产生的废 土、渣土及废泥浆应集中堆放,且不得堆放在顶管并周边。废土、渣土及废泥浆 应及时外运,外运车辆应为密封车或有遮盖自卸车,车辆及车胎应保持干净,不 粘带泥块等杂物,防止污染道路。 9.0.6施工现场应设置排水系统,严禁向排水系统排放泥浆。排水沟的废水应 经沉淀过滤达到标准后排入排污系统。 9.0.7 施工现场出入口处应设置冲洗设施、污水池和排水沟,应由专人对进出 车辆进行清洗保洁。 9.0.8 夜间施工应办理相关手续,并应采取措施减少声、光对周边产生的不利 影响。

    10.0.1施工单位整理编制竣工资料,向建设单位提出报验申请。由建设单位组 织专业工程管理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和相关单位对工程及工程 资料进行验收。 10.0.2工程峻工验收前,应完成施工现场清理和复原,以及必要的外观检查和 质量检验。 10.0.3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程施工质量应满足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的要求,符合本规程和相关专 业验收规程的规定; 参加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各方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格; 3 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应在施工单位自行检查,评定合格的基础上进行; 4 隐蔽工程在隐蔽前应由施工单位通知监理等单位进行验收,并形成验收 文件; 5对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工程应进行试验或检测,承担检测的单位 应具有相应资质。 10.0.4管道外观应符合下列规定: 管内清洁,无杂物、油污: 2 管节无破损,有缺陷的部位应修补密实、表面光洁: 3 管道内平顺、无突变、无形变; 管道接口缝隙内填料饱满、密实,且与管道内表面齐平; 5 管道与工作坑洞口连接紧密、牢固,无漏水、涌砂; 注浆孔全部封闭,无渗水、漏浆; / 接口橡胶圈正确安装,无位移、脱落: 8 管道及管道接口无渗水。 10.0.5 直线顶管贯通后的允许偏差应符合 10.0.5的规定

    表10.0.5直线顶管允许偏差(mm)

    注:S为顶进长度(m)

    10.0.6曲线顶管贯通后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0.0.6的规定。

    安全标准:10.0.6曲线顶管允许偏

    注:D,为管道外径(mm),r为曲率半径(m)

    10.0.7工程峻工验收后,建设单位应将有关文件和技术资料归档。 10.0.8工程应经过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条文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时,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 要求(规定)”。非必须按所指定标准执行时,写法为“可参照.....执行”

    )《碳素结构钢》GB/T700 2) 《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 3 《作业场所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通用技术要求》GB12358 4)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 5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顶管》GB/T21492 6 《橡胶密封件给、排水管及污水管道用接口密封圈材料规范》GB/T21873 7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8)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9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 10)《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规范》GB50236 1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 12)《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683 13)《顶进施工法用钢简混凝土管》JC/T2092 14)《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 15)《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 16)《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

    1总则... 30 3基本规定. 4顶管工程勘察.. .31 4.3勘察报告. .31 5管材与接头 ..31 5.1一般规定.. .31 5.2钢筋混凝土管... 5.3钢管.. ..32 6顶管设计 6.2顶管结构上的作用.. ..32 6.5顶力估算. .32 6.6反力墙.. 7顶管施工 7.2顶管机选型. .33 7.4触变泥浆... .33 7.5顶进与纠偏. .33 7.9通风. .34 7.10供电. 8施工监测 8.1一般规定.. .34 8.4监测频率和报警. .34 9安全和环境保护 35

    1.0.1目前城市建筑物密度高、交通流量大,为减小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页管技术为地下工程提供了一种比较好的思路。顶管法是一种在不中断交通、不 拆除建筑物、不迁改管线的条件下修建地下工程的施工方法,多用于下穿繁忙的 交通要道、下穿建构筑物、下穿管线、河道等,其优势在于其施工过程的封闭性、 机械化、高效性和安全性。 经济性方面,顶管法土建造价相对较高,因此也限制了一些应用,但综合考 虑明挖法的占道费用和管线迁改费用、建筑物保护费用等,顶管法造价和明挖法 造价差别可能不太明显;但从工期上来说顶管法具有较高的优势,顶管段节省了 占道和管线迁改的前期工期,而且每天3m~5m的掘进速度也是明挖和暗挖很难 达到的。对于一般埋深较浅的地下通道来说,暗挖法一般风险较高,顶管法较为 安全。 1.0.2本规程适用于圆形断面顶管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及验收。 1.0.4本规范涉及的主要标准包括《碳素结构钢》GB/T700、《混凝土和钢筋 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作业场所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通用技术要求》 GB12358、《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玻璃纤维增强塑 料顶管》GB/T21492、《橡胶密封件给、排水管及污水管道用接口密封圈材料规 范》GB/T2187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 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规范》GB50236、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标准》GB50497、《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 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683、《顶进施工法用钢筒混凝土管》JC/T2092、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等,

    3.0.1顶管与周围环境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综合管廊标准规范范本,所以应对工程沿线上受到顶管施 工影响的区域应详细勘察各项资料,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最终确定顶管方案 3.0.3在充分掌握与顶进施工相关的现场资料并完成顶管设计后,应根据设计 图纸和实际施工条件编制完善的施工组织设计,对操作人员展开培训和技术交底 明确职责分工。

    ....
  • 相关专题: 顶管  
专题: 电子标准 |给排水图纸 |电子产品标准 |灰铸铁标准 |出口产品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