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试行)》(云建震〔2020〕178号).pdf

  • 《云南省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试行)》(云建震〔2020〕178号).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3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7-14
  • 发 布 人: 老实牛仔裤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建筑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5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云南省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试行)》(云建震〔2020〕178号

    注:1.结构总楼层数取两侧楼层的较大值。 2.错层楼层数按楼层错标高的楼盖数量进行统计,取两侧错层楼盖数的较大值(示意图中 错层楼层数为5层)

    注:1.结构总楼层数取两侧楼层的较大值。 2.错层楼层数按楼层错标高的楼盖数量进行统计,取两侧错层楼盖数的较大值(示意图中 错层楼层数为5层)

    无缝钢管标准(c)掉层结构(未设置上接地端楼盖)

    1山地建筑结构掉层及吊脚的最大高度差(m)

    注:1.重点设防类建筑(乙类)可按本地区设防烈度确定山地结构最大高度差; 2.特殊设防类建筑(甲类)宜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1度后确定。 8高宽比适用值。 结构的高宽比超过《高规》和《高钢规》规定值的30%不大于40%时,计为不 规则1分;当超过规定值的40%不大于50%时,计为不规则2分;当超过规定值的 50%时,计为不规则3分。

    2.4其他超限建筑工程的界定2.4.1其他超限建筑工程按表2.4.1进行界定。表2.4.1其他超限建筑工程序简称简要涵义《抗规》《高规》和《高钢规》等规范、规程暂未列入的其他高层建筑结特殊类型超构。限建筑特殊形式的大型公共建筑及超长悬挑结构,特大跨度的连体结构等。空间网格结构或索结构的跨度大于120m悬挑长度大于40m,钢筋混凝土薄壳跨度大于60m,整体张拉式膜结构跨度大于60m,屋盖结构单元大跨屋盖超的长度大于300m。限建筑屋盖结构形式为常用空间结构形式的多重组合、杂交组合以及屋盖形体或支撑边界条件特别复杂的大型公共建筑。注:1.大型公共建筑的范围可参见《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以下简称《设防分类标准》);2.超长悬挑结构指主体结构悬挑长度大于15m的悬挑结构,特大跨度的连体结构指连体跨度大于36m的连体结构;3.支承边界条件特别复杂指屋盖支承形式特别复杂,如采用多种支座形式、支承构件多种形式并存、与地面和建筑物楼盖同时连接、支承在3个及以上独立结构抗震单体上等。20

    3.0.1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应按《云南省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管理办法》的要 求提供技术资料,包括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送审报告、 电子资料(包括建筑和结构初步设计图纸、完整的结构计算模型和数据及其他相关 资料,采用隔震减震技术的,还应包括隔震减震设计专项资料)等,并满足下列要 求: 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包括岩土特性参数、地基承载力、场地类别、剪切波 速测试成果及地基基础方案,以及结构分析所需的地震动参数。处于抗震不利地段 的场地,应有相应的液化判别、边坡稳定评价、软土震陷估计、断裂影响和地形影 响等抗震性能评价内容。 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送审报告。必须说明超限的类型和程度,提出有 效控制结构抗震安全性的技术措施及对策,包括抗震技术措施的适用性、可靠性, 整体结构特别是重要部位或可能存在的薄弱部位的加强措施。对所预期的抗震性能 目标进行论证,包括中震作用分析以及罕遇地震作用的弹塑性分析。当房屋高度超 过《高规》B级高度,或者房屋高度、平面和竖向规则性等三方面均不满足规范、 规程的有关规定时,要求提供充分的依据,如试验研究成果、所采用的抗震新技术 和新措施,必要时还应提交不同结构体系和方案的分析对比等。 3结构设计计算书。应包括软件名称和版本,力学模型,电算的原始参数(设 防烈度和设计地震分组或基本加速度、所计入的单向或双向水平及竖向地震作用、 周期折减系数、阻尼比、输入地震时程记录的时间、地震名、记录台站名称和加速 度记录编号,风荷载、雪荷载和设计温差等),结构自振特性(周期,扭转周期比: 对超高层、多塔、连体类和复杂屋盖含必要的振型),整体计算结果(对高度超限、 规则性超限工程,含侧移、扭转位移比、楼层受剪承载力比、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 值和地震剪力系数、楼层刚度比、结构整体稳定、墙体(或筒体)和框架承担的地 震作用分配等;对屋盖超限工程,含屋盖挠度和整体稳定、下部支承结构的水平位 移和扭转位移比等),主要构件的轴压比、剪压比(钢结构构件、杆件为应力比)控 制等。

    对计算结果应进行分析。时程分析结果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对多个软件的计算结果应加以比较,按规范的要求确认其合理性、有效性。风控制 时和屋盖超限工程应有风荷载效应与地震效应的比较。 4初步设计文件。设计深度应符合《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的要求, 3.0.2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应包括以下主要技术内容: 1抗震设防依据和抗震设防标准; 2抗震概念设计、性能目标和基本要求,主要结构布置; 3建筑、设备及其他专业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协调,以及各专业设计内应该包括 的抗震设计内容; 4所用的计算软件、力学模型、技术参数的设定、关键部位结构构件的计算分 析等是否符合结构实际受力情况,结构抗震设计计算的主要结果; 5主要抗震构造措施及结构薄弱部位的抗震措施; 6场地勘察成果及场地抗震性能评价,地基和基础设计方案及处理措施; 7相关的抗震试验数据、研究成果和特殊参数取值,可能存在的影响结构安全 的其他问题。 对于特殊体型(含屋盖)或风洞试验结果与荷载规范规定相差较大的风荷载取值 以及特殊超限高层建筑工程(规模大、高宽比大等)的隔震、减震设计,宜由相关 专业的专家在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前进行专门论证。

    3.0.3试验数据和研究成果要求

    1试验数据和研究成果应有明确的适用范围和结论。 2对超高很多的工程,结构体系特别复杂、结构类型(含屋盖形式)特殊的工 程,现行国家设计标准以外的结构体系(结构形式)的高层建筑,当设计依据不足 时,应选择整体结构模型、结构构件、部件或节点模型进行必要的抗震性能试验研 究。 3对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的工程,当设计依据不足时,也应补充必要 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4.1.7多塔、连体、错层等复杂体型的结构,应尽量减少不规则的类型和不规则的 程度;应注意分析局部区域或沿某个地震作用方向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分别采取相 应加强措施。

    4.1.8对高度超限或规则性超限工程,不应问时其有转换层、加强层、错层、连4

    4.1.10出屋面结构和装饰构架自身较高或体型相对复杂时,应参与整体结构分析 材料不同时还需适当考虑阻尼比不同的影响,应特别加强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保 证大震下不落

    4.1.13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当结构安全与建筑形体等方面出现矛盾时,应 以安全为重:建筑方案(包括局部方案)设计应服从结构安全的需要。

    4.2结构抗震设防类别

    4.2.1抗震设防类别应符合《设防分类标准》中相关规定,对于该规范中未列出的 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工程,其抗震设防分类应按专门规定执行;使用功能、规模与《设 防分类标准》示例类似或相近的建筑,应按该示例划分其抗震设防类别。如养老设 施建筑中,老年人用房的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应按重点设防类进行抗震设计。

    满足至最近楼梯间出入口的最大距离不大于40米,且相邻的疏散出入口最近边缘 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米并至少有两个疏散口。 4.2.4地上商场与地下商场相连时,若地下商场的疏散出入口在地上商场内部,商 业面积应按地上商场和借用该疏散出入口所对应的地下商场面积之和叠加计算。

    满足至最近楼梯间出入口的最大距离不大于40米,且相邻的疏散出入 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米并至少有两个疏散口

    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米并至少有两个疏散口 4.2.4地上商场与地下商场相连时,若地下商场的疏散出入口在地上商场内部,商

    4.3.1关于岩土工程勘察成果及运用

    4.3场地勘察成果及地基基础的设计

    1建设工程抗震专项审查前,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完成岩主工程勘察。 2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按规范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和地 质灾害,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对危险地段,严禁建 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3处于抗震不利地段时,应有相应的边坡稳定评价、断裂影响和地形影响等场 地抗震性能评价内容。 4波速测试孔数量和布置应符合规范要求;测量数据的数量应符合规定;波速 测试孔深度应满足覆盖层厚度确定的要求。 5液化判别孔和砂土、粉土层的标准贯入锤击数据以及粘粒含量分析的数量应 符合要求;液化判别水位的确定应合理。 6场地类别划分、液化判别和液化等级评定应准确、可靠;脉动测试结果仅作 为参考。 7对建筑物有潜在威胁或直接危害的滑坡、泥石流、危岩崩塌、滚石、落石以 及岩溶、土洞强烈发育地段,不应选作建设场地。 43地基和基础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地基基础类型合理,地基持力层选择可靠。基础在荷载作用下具有足够的承 载力和稳定性。对不良地质、抗震不利的情况采用的措施有效。 2建筑物总沉降量和差异沉降量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主楼和裙房设置沉降缝 时应正确进行利弊分析,设置沉降后浇带时,应合理确定位置及封闭时间。 3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根据建筑物用途、基础形式、地质水文条件、相邻建筑物 地基士冻胀和融陷的影响等合理确定。

    4超高层桩基础应根据当地地质情况合理确定桩长,合理选用后注浆等措施、 合理确定后注浆对承载力的提高。采用后注浆技术的桩基础,应分别按注浆和不注 浆的方式分别进行试桩,并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桩的承载力。

    4.3.3结构的嵌固应符合下列要求:

    K."K,K, K。=K+K4 K。/K,≥2 K为各部分等效冈 度。

    注:如需考虑地库顶板作为上部塔楼的嵌固端, 应满足上图要求。 4在山(坡)地建筑中出现地下室各边填埋深度差异较大时,宜单独设置支挡 结构,不宜采用主体结构或地下室外墙挡土;当无法避免时,应按照《构筑物抗震 设计规范》GB50191附录N的规定进行地震作用下土压力的计算,并充分考虑其对 结构的不利影响

    4.4结构超限程度与相应的结构性能目标的设定

    4.4.1严格执行规范、规程的强制性条文,并注意系统掌握、全面理解其准确内涵 和相关条文。 4.4.2综合考虑抗震设防类别及标准、结构超限情况、场地条件、震后损失、修复 难易程度和大震不倒等各项因素确定抗震性能目标。即在预期水准(如中震、大震 或某些重现期的地震)的地震作用下结构、部位或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变形、损坏 程度及延性的要求。 4.4.3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并具有针对性。可分别 针对整个结构、结构局部的重要部位、结构的关键构件,以及建筑构件和机电设备 支座等设定性能目标。 注:关键构件是指该构件的失效可能引起结构的连续破坏或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应根 据工程实际情况分析确定。例如:水平转换构件及其支承的竖向构件、大跨连体结构的连接体及 其支承的竖向构件、大悬挑构件及其支承的竖向构件、加强层伸臂和周边环带结构的竖向支撑构 件、承托上部多个楼层框架柱的腰桁架、长短柱在同一楼层且数量相当时该层各个长短柱、扭转 变形很大部位的竖向(斜向)构件、重要的斜撑构件等。 4.4.4设计应选定分别提高结构或其关键部位(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变形能力, 或同时提高抗震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具体指标,尚应计及不同水准地震作用取值的 不确定性而留有余地。

    4.4.1严格执行规范、规程的强制性条文,并注意系统掌握、全面理 和相关条文。

    注:关键构件是指该构件的失效可能引起结构的连续破坏或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应相 据工程实际情况分析确定。例如:水平转换构件及其支承的竖向构件、大跨连体结构的连接体及 其支承的竖向构件、大悬挑构件及其支承的竖向构件、加强层伸臂和周边环带结构的竖向支撑 件、承托上部多个楼层框架柱的腰桁架、长短柱在同一楼层且数量相当时该层各个长短柱、扭 变形很大部位的竖向(斜向)构件、重要的斜撑构件等。

    4.4.4设计应选定分别提高结构或其关键部位(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变形能力,

    4.4.4设计应选定分别提高结构或其关键部位(构件)的抗震承载力、变形能力, 或同时提高抗震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具体指标,尚应计及不同水准地震作用取值的 不确定性而留有余地。 结构提高抗震承载力目标举例:水平转换构件在大震下受弯、受剪极限承载力复 核。坚向构件和关键部位构件在中震下偏压、偏拉、受剪屈服承载力复核,同时受

    结构提高抗震承载力目标举例:水平转换构件在大震下受弯、受剪极限承载力 核。竖向构件和关键部位构件在中震下偏压、偏拉、受剪屈服承载力复核,同时受

    剪截面满足大震下的截面控制条件。竖向构件和关键部位构件中震下偏压、偏拉、 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复核。加强层及相邻上下一层的剪力墙、外框柱中震正截面承载 力抗弯不屈服、斜截面承载力抗剪弹性;伸臂桁架上下弦杆、环带桁架上下弦杆正 截面承载力不屈服、斜截面承载力弹性,

    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复核。加强层及相邻上下一层的剪力墙、外框柱中震正截面承载 力抗弯不屈服、斜截面承载力抗剪弹性;伸臂桁架上下弦杆、环带桁架上下弦杆正 截面承载力不屈服、斜截面承载力弹性。 4.4.5应合理确定大震下结构的变形要求;确定所需的延性构造等级。 4.4.6按抗震性能目标论证抗震措施(如内力增大系数、配筋率、配箍率和含钢率) 的合理可行性;通过大震弹塑性分析的损伤及变形,分析结构薄弱部位,验证结构 的安全性,

    4.4.5应合理确定大震下结构的变形要求;确定所需的延性构造等级。

    4.4.5应合理确定大震下结构的变形要求;确定所需的延性构造等级。

    的合理可行性;通过大震弹塑性分析的损伤及变形,分析结构薄弱部位,验证结构 的安全性。

    4.5结构计算分析和结果

    4.5.1高层建筑结构的

    4.5.1高层建筑结构的分析模型应根据结构实际情况确定,分析模型应能较准确地 反映结构中各构件的实际受力状况,其约束边界应与实际相符。分析软件的计算结 果应确认其有效后方可作为工程设计的依据。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应采用至少两个 不同力学模型进行整体计算,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4.5.2正确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注意计算假定与实际受力的差异(包 括刚性板、弹性膜、分块刚性板的区别),通过结构各部分受力分布的变化,以及最 大层间位移的位置和分布特征,判断结构受力特征的不利情况。 4.5.3计算结果均应采用图形表达的方式,对层剪力及倾覆力矩、框剪比和框弯比、 层平均位移及层间位移角、扭转位移比、楼层侧向刚度比、楼层抗剪承载力比等主 要计算指标进行描述。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计算应符合下

    1分析模型应正确、合理地反映地震作用的传递途径和楼盖在不同地震动水准 下是否整体或分块处于弹性工作状态。 2弹性分析可采用线性方法,弹塑性分析可根据性能目标所预期的结构弹塑性 状态,分别采用等效线性化方法、静力或动力非线性分析方法。 3结构非线性分析模型相对于弹性分析模型可有所简化,但二者在多遇地震下 的线性分析结果应基本一致;可通过与理想弹性假定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着重发 现构件可能破坏的部位及其弹塑性变形程度

    4.5.5对于结构的弹塑性分析,高度超过200m或扭转效应明显的结构应采用动力 弹塑性分析;高度超过300m的结构应做两个独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 4.5.6结构总地震剪力以及各层的地震剪力与其以上各层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 值,应符合《抗规》的要求,II、IV类场地时尚宜适当增加。当结构底部计算的总 地震剪力偏小需调整时,其以上各层的剪力、位移也均应适当调整。 基本周期大于6s的结构,计算的底部剪力系数比规定值低20%以内,基本周期 3.5~5s的结构比规定值低15%以内,即可采用规范关于剪力系数最小值的规定进行 设计。基本周期在5~6s的结构可以插值采用。 6度(0.05g)设防且基本周期大于5s的结构,当计算的底部剪力系数比规定值 低但按底部剪力系数0.8%换算的层间位移满足规范要求时,即可采用规范关于剪力 系数最小值的规定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

    值,应依据超限的具体情况大于规范的规定值;楼层刚度比值的控制值仍需符合规 范的要求。

    4.5.8计算分析要求:

    1当采用两个软件进行分析时,计算所得的质量、主要周期相对误差不应大于 5%;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得的层间剪力,除顶部个别楼层外,相对误差不大于10%。 2计算位移指标限值时,可假定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但当楼板可 能产生较明显的面内变形时,计算时应考虑楼板的面内变形影响。 3当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进行竖向地震分析时,宜采用与荷载相关的Ritz 问量法求解。 4对“L”、“T”“十”型等平面不规则结构,应补充验算多角度方向地震作用 4.5.9当计算结果有明显疑问时应另行专项复核。 4.5.10对于超长结构应根据当地情况合理确定温度作用(温差),采用恰当方法进 行温度分析对其效应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并对温度应力较大部位采取加强措施。超 长结构端部竖向构件、斜撑等构件的设计应考虑温度作用的不利影响。

    4.5.11舒适度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的舒适度。楼盖结构的舒适度应符合《高规

    当大悬挑或楼板跨度较大时,舒适度的控制应适当加强。 2风振舒适度要求。应根据建筑高度、高宽比、结构自振频率及阻尼比等多种 因素,并要借鉴工程经验及有关资料,判断高层建筑是否需要考虑横风向风振的影 响,如建筑高度超过150m或高宽比大于5的高层建筑应考虑横风向风振。

    4.5.12施工阶段模拟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必要时(如特别复杂的结构、高度超过200m的混合结构、静载下构件竖向 压缩变形差异较大的结构等),应有重力荷载下的结构施工模拟分析,当施工方案与 施工模拟计算分析不同时,应重新调整相应的计算。 2带伸臂、斜撑等构件的结构,应有重力荷载下的结构施工模拟分析,当伸臂 桁架、斜撑采用后连接时应复核施工过程中结构在可能的风荷载(10年基本风压) 作用下的承载能力和变形,

    4.6.1时程波的选取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符合《抗规》中5.1.2条相关规定。输入地震时程应包括记录的时间、地震 名、记录台站名称等,且不宜采用同一地震事件。 2结构时程分析的嵌固端应与反应谱分析一致,所用的水平、竖向地震时程曲 线应符合规范要求,持续时间一般不小于结构基本周期的5倍(即结构屋面对应于 基本周期的位移反应不少于5次往复);弹性时程分析的结果也应符合规范的要求, 即采用三组时程时宜取包络值,采用七组时程时可取平均值。时程分析底部剪力与 反应谱底部剪力对比时,需采用相同的周期折减系数。 4.6.2当弹性时程分析法求得的楼层剪力大于采用相同的周期折减系数的振型分 解反应谱法时,仅对弹性时程分析法求得的楼层剪力偏大楼层进行地震作用进行放 大。当采用不同的周期折减系数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另行设计时,应计入采用

    基本周期的位移反应不少于5次往复);弹性时程分析的结果也应符合规范的要求, 即采用三组时程时宜取包络值,采用七组时程时可取平均值。时程分析底部剪力与 反应谱底部剪力对比时,需采用相同的周期折减系数。 4.6.2当弹性时程分析法求得的楼层剪力大于采用相同的周期折减系数的振型分 解反应谱法时,仅对弹性时程分析法求得的楼层剪力偏大楼层进行地震作用进行放 大。当采用不同的周期折减系数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另行设计时,应计入采用 相同的周期折减系数的弹性时程分析的放大系数。进行设防地震作用下的等效反应 谱法分析时(如性能设计、中震墙肢名义拉应力验算等),应计入多遇地震弹性时程 分析的放大系数。

    4.6.2当弹性时程分析法求得的楼层剪力大于采用相同的周期折减系数的

    4.6.3提取关键构件(如转换构件、弱连接楼盖、收进处竖向构件等

    对比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相应结果,为关键构件的承载力设计提供依据。 4.6.4出屋面结构和装饰构架自身较高或体型相对复杂时,宜采用时程分析方法补 充计算,明确其鞭梢效应,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按中震弹性或大震安全进行验算。

    4.7.1弹塑性分析时,应合理确定分析参数,须采用实际截面尺寸和配筋,并计入 重力二阶效应,应考察结构破坏顺序及关键部位的破坏情况,应着重于发现薄弱部 位和提出相应加强措施。 注:弹塑性分析重点:1)验算大震弹塑性变形;2)复核结构的屈服或耗能机制是否与设计 意图相符:3)找出结构的薄弱层或薄弱部位并采取针对措施

    4.7.2静力弹塑性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结构高度不超过150m、结构构件在平面内的布置基本对称、均匀且不存在 竖向不规则时,可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 2应提供能力谱曲线与需求谱曲线,大震性能点对应的顶部位移,底部剪力和 弹塑性层间位移角。 3分析时应计入高振型的影响,可采用“规定水平地震力”分布形式;若结构 明显不对称,应沿正反两个方向进行推覆。

    4.7.3动力弹塑性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照预定的大震性能目标,进行层间位移角与强度等方面的复核。 2提供基底剪力和顶点位移的时程曲线,并进行分析判断。 3应采用符合构件实际本构关系的模型,考察结构破坏顺序及关键部位的破坏 情况,获取相应的应力、应变及损伤指标,并进行分析判断。 4当采用两个动力弹塑性分析软件分析时,应对比分析基底剪力、层间位移、 顶点位移、关键构件的内力与变形及破坏状态

    高度和规则性超限高层审查要点

    5.1高度超限高层审查要点

    5.1.5构件延性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中震时出现小偏心受拉的混凝土构件应采用《高规》中规定的特一级构造 中震时双向水平地震下墙肢全截面由轴向力产生的平均名义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 强度标准值时宜设置型钢承担拉力,且平均名义拉应力不宜超过两倍混凝土抗拉强 度标准值(可按弹性模量换算考虑型钢和钢板的作用),全截面型钢和钢板的含钢率 超过2.5%时可按比例适当放松,但名义拉应力不宜超过三倍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

    加强其他的剪力墙,提高整体抗震性能。 3对于高度超过规范20%的框架核心筒结构(框架剪力墙)中的混凝土剪力墙 约束边缘构件的箍筋构造要求,除规范、规程要求的范围外宜上延至轴压比较小的 楼层(如轴压比0.25),以增强第一道防线的延性。 4当房屋周边存在较短墙肢时,墙肢应按框架柱的要求进行设计,并满足强柱 弱梁的要求。

    5.2.1结构的第一或第二振型不应以扭转为主。

    5.2规则性超限高层审查要点

    1对于细腰位置,应采用细腰部位楼盖非刚性的模型计算。 2当楼板局部开大洞或错层导致长短柱共用,长柱宜按短柱的剪力复核承载力 对处于关键部位的穿层柱尚应进行稳定性分析。 3当开洞较大时,楼板应具有传递地震作用的能力,宜进行截面受剪承载力验 算。必要时可控制中震作用下楼板拉应力不超过1ftk,或大震作用下楼板钢筋不屈服 的要求。 4当开洞对楼盖整体性影响很大,不能视为一个楼层计算时,宜与相邻层并层 计算,复核并层后相邻楼层的刚度和承载力,检验是否存在薄弱层和软弱层。 5.2.3多塔楼的大底盘楼板应按弹性楼板考虑。当大底盘楼板削弱较多,不能协调 多塔楼共同工作时,应补充罕遇地震作用下单塔的弹塑性分析。 5.2.4转换层应严格控制上下刚度比。上部墙体开设边门洞等的水平转换构件,应 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必要时,宜采用重力荷载下不考虑墙体共同工作的手算复核; 转换层应按弹性楼板假定计算结构的内力和变形,且小震下落地抗震墙墙肢不应出 现小偏心受拉。当转换梁上部剪力墙偏置,分析时应考虑偏心对转换梁及相关构件 的不利影响。

    5.2.5对于错层结构,计算分析模型应能反映错层影响,必要时应对

    5.2.6当连体结构中的连体跨度较大时,应分别采用水平为主和竖向为主两种工况 进行时程分析的补充计算,并与反应谱计算的结果进行包络设计。采用刚性连接时 应注意复核中震作用下被连接结构远端的扭转效应,提高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支座 部位水平构件应延伸一跨,竖向构件宜向下延伸至嵌固端。 5.2.7水平加强层的设置数量、位置、结构形式,应认真分析比较;伸臂的构件内 力计算应采用弹性膜,宜采用平面内零刚度楼板假定进行伸臂桁架杆件的设计,上 下弦杆应贯通核心筒的墙体,墙体在伸臂斜腹杆的节点处应采取措施避免应力集中 导致破坏,斜腹杆宜至少伸入墙体一个节间。条件允许时,伸臂宜采用减震设计, 减少加强层刚度突变,控制其地震损伤,提高其耗能作用。 5.2.8对高宽比超限的结构,应加强地下室相关范围对塔楼的约束能力。当地下室 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高宽比超限方向地下一层塔楼外相关范围与首层 塔楼范围内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0.5,且塔楼外地下室相关范围内相关构件应在相应 方向满足中震不屈的要求。塔楼周边构件的强度及构造措施均应根据超规的比例: 进行适当加强。

    的抗倾覆稳定性,并加强桩身与承台板之间的连接,可在仅考虑塔楼投影内地下室 结构的情况下,桩筱之间的连接钢筋满足极限强度的要求。

    5.2.10房屋高宽比一般不应超过规范规定值的50%,否则应专门研究,充分论证 并以专篇加以论述。

    6.1屋盖结构体系和布置

    6.1.1应明确所采用的结构形式(如桁架、拱架、网架、网壳、索膜、索网、张弦 弦支穹顶组合而成的大跨度钢屋盖)、受力特征、传力特性,刚度的连续性和均匀性 下部支承条件的特点,以及具体的结构安全控制荷载和控制目标。 6.1.2屋盖结构应具有合理的整体刚度、稳定性、承载力、抗倾覆能力、抗风振能 力、抗塌(连续塌)能力。对于下部支承结构,其支承约束条件应与屋盖结构 受力性能的要求相符。

    调能力。 6.1.4对平面桁架、拱架,张弦结构,应明确给出提供平面外稳定的结构支撑布置 和物生西球

    6.1.4对平面桁架、拱架,张弦结构,应明确给出提供平面外稳定的结构支撑布置 和构造要求。 615对不常用的层盖结构形式。应给出所采用的结构形式与常用结构形式的主要

    6.1.4对平面桁架、拱架,张弦结构,应明确给出提供平面外稳定的结构支撑布置 和构造要求,

    6.1.5对不常用的屋盖结构形式,应给出所采用的结构形式与常用结构形式的主量 不同。

    6.2.1应严格控制屋盖结构支座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和下部支承结构变形(含竖向 收缩徐变等)导致的差异沉降。并宜采取有效措施减小支座差异沉降引起的屋盖约 构内力变化

    收缩徐变等)导致的差异沉降。并宜采取有效措施减小支座差异沉降引起的屋盖结 构内力变化。 6.2.2对静力荷载作用下水平力较大的屋盖结构,其抗水平力支承构件(结构)应 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刚度。

    6.2.2对静力荷载作用下水平力较大的屋盖结构,其抗水平力支承构件(绍 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刚度。

    构的地震作用直接、可靠传递到下部支承结构。支座布置宜均匀对称,应具有合

    的水平刚度避免产生过大的地震扭转效应。支座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允许变形能 力,宜具备一定耗能和复位能力;应采取必要的限位、防坠落措施,以保证支座在 罕遇地震下安全可靠。

    干适地晨下女生可菲。 6.2.5当支座采用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时,应考虑支座的实际刚度和阻尼,并应保证 大震下支座本身与连接的承载力与位移限值。采用摩擦型支座时,应采用合理、可 靠的支座节点分析模型计算,宜采用铰接模型。所有支座均应复核大震下的位移。

    大震下支座本身与连接的承载力与位移限值。采用摩擦型支座时,应采用合理、可 靠的支座节点分析模型计算,宜采用铰接模型。所有支座均应复核大震下的位移。

    6.3屋盖的性能目标和抗震措施

    6.3.1应明确屋盖结构的关键杆件、关键节点和薄弱部位,提出保证结构承载力 稳定的具体措施,并详细论证其技术可行性

    6.3.1应明确屋盖结构的关键杆件、关键节点和薄弱部位,提出保证结构承载力和 稳定的具体措施,并详细论证其技术可行性。 6.3.2应对关键杆件、关键节点及其支承部位(含相关的下部支承结构构件)提出比 现行规范(规程)更严格的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要求和预期性能目标,并提供达到预 期性能目标的充分论证依据。选择预期水准的地震作用设计参数时,中震和大震可 仍按规范的设计参数采用。 性能自标举例:关键杆件在大震下拉压极限承载力复核。关键杆件中震下拉压 承载力设计值复核。支座环梁中震承载力设计值复核。下部支承部位的竖向构件在 中震下屈服承载力复核,同时满足大震截面控制条件。连接和支座满足强连接弱构 件的要求。

    6.3.4从严控制关键杆件应力比及稳定要求。在重力和中震组合下以及重力与风荷 载、温度作用组合下,关键杆件的应力比控制应比规范的规定适当加严或达到预期 性能目标。

    必要时应进行试验验证。对复杂结构形式,应防止个别关键构件失效导致屋盖整 连续倒塌的可能。

    6.4屋盖结构计算分析与控制

    1计算软件应准确反映构件受力和结构传力特征。计算模型应计入屋盖结构与 支座、下部支承结构的协同作用(带入整体模型)。屋盖结构与支座、下部支承结构 的主要连接部位的约束条件、构造应与实际情况相符。 2整体结构计算分析时,应考虑下部支承结构、支座与屋盖结构不同阻尼比的 影响。若各支承结构单元动力特性不同且彼此连接薄弱,应采用整体模型与分开单 独模型进行静载、地震、风荷载和温度作用下各部位相互影响的计算分析比较,合 理取值。 3设防烈度7度(0.15g)及以上时,跨度大于24米的屋盖应考虑竖向地震为 主的地震作用效应组合。 4结构形式复杂、支撑条件复杂的屋盖结构,且长度大于300米的超长屋盖结 构,应补充考虑地震行波效应的多点地震输入和局部场地效应。 5对超大跨度(如跨度大于150m)或特别复杂的结构,应进行罕遇地震下考 虑几何和材料非线性的弹塑性分析。 6对于大跨度上人屋盖,舒适度的控制应适当加强, 7必要时应进行施工安装过程分析。地震作用及使用阶段的结构内力组合,应 以施工全过程完成后的静载内力为初始状态。

    6.4.2屋盖稳定性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对关键杆件的长细比、应力比和整体稳定性控制等提出比现行规范(规程) 更严格的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和要求。应考虑关键构件失效对屋盖整体稳定性的 影响,防止连续性倒塌的可能。 2单层网壳、厚度小于跨度1/50的双层网壳,拱(实腹式或格构式)、钢筋混 凝土薄壳,应进行整体稳定验算;应合理选取结构的初始几何缺陷,并按几何非线 性或同时考虑几何和材料非线性进行全过程整体稳定分析。钢筋混凝土薄壳尚应同 时考虑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对稳定性的影响。

    4.3屋盖雪荷载、风荷载作用应符合下列

    1屋盖结构的基本风压和基本雪压应按重现期100年采用;索结构、膜结构 长悬挑结构、跨度大于120m的空间网格结构及屋盖体型复杂时,风载体型系数和风 振系数、屋面积雪(含融雪过程中的变化)分布系数,应比规范要求适当增大(不 低于10%)或通过风洞模型试验或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体型复杂时宜通过风洞试验 确定,有可靠的相似工程风洞试验资料时也可作为设计的参考依据,应依据当地气 象资料考虑可能超出荷载规范的风荷载。天沟和内排水屋盖尚应考虑排水不畅引起 的附加荷载。 2对索结构、整体张拉式膜结构、悬挑结构、跨度大于120m的空间网格结构 跨度大于60m的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应严格控制屋盖在静载和风、雪荷载共同作 用下的应力和变形。 3应考虑雪荷载不利布置的影响,进行不均匀分布、半跨均匀分布荷载补充验 算,确保结构承载力和稳定性;屋盖坡度较大时尚宜考虑积雪融化可能产生的滑落 冲击荷载。 4风荷载作用下的整体结构计算分析应考虑下部支承结构与屋盖结构不同阻 尼比的影响。

    6.4.4超长屋盖的温度作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长度大于300米的超长屋盖结构的温度分析,应选择和建立合理的温度场, 宜取30年一遇的最高、最低日平均温度确定温差值。且应分别考虑施工、合拢和使 用三个不同时期各自的不利温差。 2应综合采取建筑保温隔热措施、施工措施、结构构造措施,控制、缓解超长 屋盖温度应力。

    7.1.1减震设计除满足国家规范、规程相关要求外尚应按云南省相关要求执行。 7.1.2应有减震设计专篇,内容包含减震目标、设计说明、主要分析结果及结论、构造 大样等。

    房屋高度不超过《抗规》规定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最大适用高度,支撑框架按刚度 配的多遇地震倾覆力矩可按设计需要确定:如果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且房屋高度超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最大适用高度但小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二者最 大适用高度的平均值,底层的支撑框架按刚度分配的多遇地震倾覆力矩应大于结构总地 震倾覆力矩的50%。当结构中含有在罕遇地震下可能屈服的普通钢支撑时,则应按含与 不含该部分普通钢支撑两种模型进行多遇地震作用的计算,并宜取二者的较大值。 7.1.12采用黏滞消能器的结构,多遇地震作用下当存在消能器位移小于0.1Uo(Uo为 消能器设计位移)的耗能时,应当对消能阻尼器对应位移下的性能进行实测验证或不考 虑阻尼器平均位移小于0.1Uo位移所对应附加阻尼比的影响。 7.1.13消能器可采用平面图、立面图的形式,给出各个消能器的布置位置及其编号, 且编号应当与后续减震文本中的数据表格相对应。 7.1.14消能器的设计指标应根据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计算结果确定,并应满足《建筑消 能阻尼器》JG/T209相关要求, 7.1.15减震设计成果中应提出检验方法。消能器的检验方法应满足《建筑消能阻尼器》

    且编号应当与后续减震文本中的数据表格相对应。 7.1.14消能器的设计指标应根据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计算结果确定,并应满足《建筑消 能阻尼器》JG/T209相关要求, 7.1.15减震设计成果中应提出检验方法。消能器的检验方法应满足《建筑消能阻尼器》 IG/T209相关要求。

    7.1.15减震设计成果中应提出检验方法。消能器的检验方法应满足《建筑消能阻尼器 JG/T209相关要求。

    7.2.1当采用不同的计算软件对消能减震结构进行设计时水质标准,各计算模型应保持一致。在 弹性模型周期折减系数相同的条件下,各软件计算所得的质量、周期相对误差不应大于 5%;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得的层间剪力,除顶部个别楼层外,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0%。 7.2.2减震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主体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 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多条时程曲线计算主体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 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95%;弹塑性时程分析时,各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主体结构的底 部剪力、上部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等主要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不宜大于3。 7.2.3减震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时程分析应包含楼层剪力、层间位 移角、消能器出力和变形、消能器滞回曲线等内容。

    7.2.4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可按《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JGJ2

    在计算结构总应变能时,宜采用楼层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与对应楼层平均总位移(楼)

    质心位移)的乘积的一半,并应同时给出层间位移供校核;楼层中未屈服的消能器的剪 力应计入楼层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可采用累计能量比较法等其他可靠的方法进行校核、 7.2.5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 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在计算等效阻尼比时,结构总应变能和消能器耗能应按地震输入 方向与垂直方向的总和计算。

    当采用销轴等存在间隙的方式连接阻尼器时附加阻尼比尚应进一步折减。 7.2.7在计算屈曲约束支撑(BRB)的刚度时,应考虑相连节点板与BRB产品本体的 串联刚度。

    7.2.7在计算屈曲约束支撑(BRB)的刚度时,应考虑相连节点板与BRB产品本体的 串联刚度。 7.2.8减震结构应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弹塑性时程分析应包含结构 损伤情况、弹塑性层间位移角、消能器出力和变形、消能器滞回曲线、消能器耗能占比

    损伤情况、弹塑性层间位移角、消能器出力和变形、消能器滞回曲线、消能器耗能占比 等内容。应给出设置和未设置消能器的典型立面的弹塑性发展过程,且应满足“强柱弱 梁”的要求:应给出结构顶点弹性位移与弹塑性位移的对比情况。

    旅游标准7.3消能子结构、消能部件的计算和构造要求

    ....
  • 相关专题: 抗震  
专题: 槽钢标准 |建筑软件、计算 |紧固件标准 |布线标准 |粉煤灰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