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5043-2021 山东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pdf

  • DB37T 5043-2021 山东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46.1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9-04
  • 发 布 人: wqh6085061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建筑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4.2.3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

    4.2.4绿色建筑设计概念方案与实施策略分析应满足下

    1遵循被动措施优先、主动措施优化的原则,以绿色性能 为导向的设计思路贯穿于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 图设计的各个设计阶段以及整个设计流程; 2选用适宜的绿色措施和集成技术:, 3 选用高效能的建筑部品、设备和绿色建材; 4对现有条件不满足绿色建筑自标的,可采取调节、平衡 与补偿措施。

    4.2.5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

    4.3.1绿色建筑设计流程应规范化水利软件、计算,制定的绿色建筑的总目标 与相关指标应指导绿色建筑设计的各个阶段。 4.3.2绿色建筑设计流程应包括以下阶段:

    I 方案设计; 2 初步设计; 施工图设计。

    4.4设计文件要求4.4.1各设计阶段应体现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方面的内容。4.4.2设计方案报批文件应设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其中应包括项目的绿色建筑设计目标、场地规划和室外环境条件、规划设计采用的手段及技术等。4.4.37初步设计说明中应设绿色建筑设计专篇。4.4.4施工图设计说明中应设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并按照《山东省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审查技术要点》的格我填写审查要点。7

    5.2.2场地选址宜选择县备良好市政基础设施的场地

    据市政条件进行场地建设容量的复核

    5.2.3 场地选址应安全可靠,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避开可能产生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地段: 2避开地震时可能产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 及地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等对工程抗震危险的地段; 3在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危险化学品等重大污染源,无 7 易燃易爆危险源威胁及有害有毒物质危害。 5.2.4场地环境质量不应影响人体的安全健康并应满足下列 要求: 1场地大气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衍相关标准的规定,且场地 周边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关标准的规定; 建筑应远离机场、铁路线、具有交通枢纽性质的车站和港口等; 4场地士壤中氢浓度的测定及防护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 5.3场地规划设计 5.3.Y 应遵循被动式策略、优化布局。 1场地规划与设计应遵循被动式策略,适应山东气候特征 尊重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 2场地总体布局合理,建筑物的形式、高度、体量、色调 等应与场地周围环境和城市空间肌理相协调,并避免对周边物理 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5.3.1应遵循被动式策略、优化布局。 1场地规划与设计应遵循被动式策略,适应山东气候特征 尊重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 2场地总体布局合理,建筑物的形式、高度、体量、色调 等应与场地周围环境和城市空间肌理相协调,并避免对周边物理 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5.3.2提高场地空间利用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并满足下列 要求: 1居住街坊用地与建筑控制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 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的规定:

    表5.3.2 居住街坊用地与建筑控制指

    注:1住宅用地容积率是居住街坊内,住宅建筑及其便民服务设施地上建筑面 积之和与住宅用地总面积的比值; 2建筑密度是居住街坊内,住宅建筑及其便民服务设施建筑基底面积与该居住 街坊用地面积的比率(%); 2公共建筑容积率应满足当地规划条件要求,且行政办公 商务办公、商业金融、旅馆饭店、交通枢纽等公共建筑容积率不 宜小于1.0;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公共建 筑容积率不宜小于0.5。

    注:1住宅用地容积率是居住街坊内,住宅建筑及其便民服务设施地上建筑面 积之和与住宅用地总面积的比值; 2建筑密度是居住街坊内,住宅建筑及其便民服务设施建筑基底面积与该居住 街坊用地面积的比率(%); 2公共建筑容积率应满足当地规划条件要求,且行政办公 商务办公、商业金融、旅馆饭店、交通纽等公共建筑容积率不 宜小于1.0;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公共建 筑容积率不宜小于0.5。

    5.3.3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上建筑面积比不应小于5%;公共建筑地下建筑面积与 积比不应小于0.5。

    5.3.4场地周边应有便利的

    1 住宅建筑应满足下列要求中的4项及以上: 1)场地出人口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大于300m; 2)场地出人口到达小学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 3)场地出人口到达中学的步行距离不大于1000m 4)场地出人口到达医院的步行距离不大于YQ00m; 5)场地出人口到达群众文化活动设施的步行距离不大 于800m; 6)场地出入口到达老年人间照料设施的步行距离不大 于500m; 7)场地周边500m范围内具有于3种商业服务设施。 公共建筑应满足个列要求中的3项及以上: 1)建筑内至兼容2种面向社会的公共服务功能; 2)建筑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公共活动空间; 3)电汽车充电桩的车位数占总车位数的比例不低 周边500m范围内设有社会公共停车场: 5) 场地不封闭或场地内步行公共通道向社会开放。 5.3.5场地与公共交通站点应联系便捷。场地人行出入口500m 内应设有公共交通站点或配备联系公共交通站点的专用接驳车 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800m。场地出入口步行距 离800m范围内设有2条及以上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含公共汽 车站和轨道交通站)。

    5.3.5场地与公共交通站点应联系便捷。场地人行出入

    内应设有公共交通站点或配备联系公共交通站点的专用接驳 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800m。场地出入口步 离800m范围内设有2条及以上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含公 车站和轨道交通站)。

    5.3.6场地交通设计须满足下列要求

    5.3.6场地交通设计须满足下列要求: 1应充分利用场地周边现有交通网络,并评估项自建成后 对现有区域交通网络的影响; 2建筑、室外场地、公共绿地、城市道路相互之间应设置 连贯的无障碍步行系统,并提供配套的休想设施; 3场地内宜采取人车分流措施: 4场地内道路系统应便捷顺畅,满足消防救护及减灾救 灾等要求; 5场地内路面应设置防滑措施。

    5.3.7场地内应合理设置停车场

    5.3.8场地设计应强调公共开空间的便捷性,城市绿地、广

    1场地出入口到达城市公园绿地、居住区公园、广场的步 行距离不大于300m; 2到达中型多功能运动场地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

    5.3.9合理设置健身场地和空间 1室外健身场地面积应不小于总用地面积的0.5%; 2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25m的专用健身慢行道,健身慢行 道长度不小于用地红线周长的1/4且不小于100m; 3室内健身空间的面积应不小于地上建筑面积的0.3%且 X 不小于60m?; 4楼梯间应具有天然采光和良好的视野,且距离主入口的 距离不大于15m。 5.3.10场地绿化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下 1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宅建筑所在居住街坊内人 均集中绿地面积,新区建设项目不应低于0.5m/人,旧区改建 项目不应低于0.5m/人;住宿建筑和公共建筑绿地率不应小于 当地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凶核发的规划设计条件;公共建筑的绿 2场地栽植壤影响植物正常生长时,应进行土壤改良; 3应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种植适应当 地气候和主壤条件的植物,且应无毒害、易维护,种植区域覆土 深度和排水能力应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并应采用乔、灌、草结合 的复层绿化。本地植物指数宜不低于0.7。场地内80%树种产地 与运输范围宜控制在500km内,且不应选用从原生态地区移植 过来的大树; 4绿化设计应满足场地使用功能、绿化安全间距、绿化效 果及绿化维护的要求: 5场地绿容率计算值不宜低于3.0。

    场地内应设置便于识别和使用的标识系统,并应具有安

    全防护的警示和引导标识系统,

    5.4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场地规划应充分保护蚁修复 勿 元 合理布同建 筑及景观,适当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宜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 水域、湿地、植被等,保持场地内的生态系统与场地外生态系统 的连贯性; 2 采取净地表层土回收利用等生态补偿施; 3根据场地实际状况,采取其他生态恢复或补偿措施。

    5.4.2场地规划应对场地的生

    及周边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当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保持用地内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高土地的 生态价值; 2应调查场地内的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场地原有植被, 对古树名木采取保护措施,使场地内建筑布局与现状树木有机结 合,维持或恢复场地植物多样性; 3X应调查场地和周边地区的动物资源分布及动物活动规律, 规划有利于动物跨越迁徙的生态走廊; 4 应采取措施,恢复或补偿场地和周边地区原有生物生存 的条件; 5在邻近城市干道及邻近湿地、公园、林地、河流等生态 敏感区的地块内设绿化缓冲带,缓冲带具有雨水过滤和滞留 功能。

    5.4.5场地的竖向设计应有利于雨水的收集或排放,应有

    织雨水的下渗、滞蓄或再利用;对大玉10lm的场地应进行雨水 控制利用专项设计。

    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下凹式绿地、水花园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 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不少于40%; 2衔接和导不少于80%的屋面雨水进人地面生态设施; 3衔接和导不少于80%的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 4X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达到50%,透水铺 装路面设计应满足路基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等要求。 5.4.7 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 量控制,其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应小于60%

    4.8场地规划设计应合理布局室

    1室外吸烟区应布置在建筑主出入口的主导风的下风向, 与所有建筑出入口、新风进风口和可开启窗扇的距离不应小于 8m,且距离儿童和老人活动场地不应小于8m:

    准》GB3096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场地周边的噪声现状进行检测,并对项目实施后的环 境噪声进行预测; 厅信 2噪声敏感建筑物应远离噪声源: 3对固定噪声源,应采取适当的隔声和降噪措施:对交通 干道的噪声,应采取设置声屏障或降噪路面等措施

    1应利用地形合理布局建筑朝向,充分利用自然光降低建 筑室内人工照明能耗,宜采用光环境模拟优化建筑规划布局; 2住宅建筑的日照标准、日照间距应符合规范及地区相关 规定。有照要求的公共建筑应按规范确定日照标准,并应避免 3应合理进行场地和道路照明设计,室外照明不应对居住 建筑外窗产生直射光线,场地和道路照明不得有直射光射入空 中。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照明干 扰光限制规范》GB/T35626和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 计规范》JGJ/T163的规定; 4建筑外表面的设计与选材应合理,有效避免光污染,玻 璃幕墙的可见光反射比及反射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玻璃幕墙光热性能》GB/T18091的规定。 5.5.3场地规划时,风环境应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 筑的自然通风,并满足以下要求: 1根据室内外风环境状况和需求对各类室外活动场地空间布 高进行优化,合理设置区域或用地内的微风通道,改善风环境: 2建筑规划布局应营造良好的风环境,保证舒适的室外活 动空间和室内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减少气流对区域微环境和建 筑本身的不利影响; 3宜进行场地风环境典型气象条件下的模拟预测,优化建 筑规划布局; 4建筑布局宜避开冬季不利风,并宜通过设置防风墙、 板、防风林带、微地形等挡风措施阻隔冬季冷风。多层居住建筑 宽度不宜大于60m,高层居建筑宽度不大于50m

    标准《玻璃幕墙光热性能》GB/T18091的规定。

    5.5.4场地规划时可采取

    1应合理布置用地和建筑,效利用廊道自然通风,降低 室外热岛效应:, 2场地绿化宜采用立体绿化和复层绿化方式增加遮阴比例, 场地中处扌建筑阴影区外的步道、游憩场、庭院、广场等室外活 动场地应通过设置乔木、花架等措施提高遮阴面积比例,住宅建 筑不低于30%,公共建筑不低于10%; 3场地中处于建筑阴影区外的机动车道,路面太阳辐射反 射系数不小于0.4或设有遮阴面积较大的行道树的路段长度超 过70%; 4屋顶的绿化面积、太阳能板水平投影面积以及太阳辐射 反射系数不小于0.4的屋面面积合计宜达到75%

    0.1.1建筑设计应按照被动措施优先的原则,优化建筑形体和 内部空间布局,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采用圃护结构保 温、隔热、遮阳等措施,降低建筑的供暖、空调和照明系统的负 荷,提高室内舒适度。

    6.1.2建筑设计应根据周围环境和场地条件,综合考

    建筑内外的声、光、热等因素,权衡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 建筑布局、朝向、形体和间距筹进行优张设计。建筑宜采用南北 向或接近南北向,使建筑获得食好的白照、通风、采光和视野。

    外机位、外墙花池之体绿化等外部设施应与建筑主体结构统 设计,并应具备安装、检修与维护条件。

    6.1.4建筑设计的各种技术措施应结合其性能特点、适用条件、 实施效和经济效益等因素,经过综合比较分析后合理选用。 6.1.5>建筑造型应符合建筑功能和技术的需求,结构及构造应 合理

    6.1.6建筑外门窗必须安装牢固,其气密性、抗风压性能和水

    6.1.6建筑外门窗必须安装牢固,其气密性、抗风压

    6.1.8走廊、疏散通道等通行空间应满足紧急疏散、应急救护

    6.1.8走廊、疏散通道等通行空间应满足紧急疏散、

    等要求,且应保持畅通。

    1采取措施提高阳台、外窗、窗台、防护栏杆等的安全防 护水平; 2建筑物出入口均设外墙饰面、门窗玻璃意外脱落的防护 措施,并与人员通行区域的遮阳、遮风或挡雨措施结合 3利用场地或景观形成可降低坠物风险的缓冲区下隔离带。 6.1.10 建筑应采用具有安全防护功能的玻璃、箕备防夹功能的

    1建筑出入口及平台、公共走廊电梯门厅、厨房、浴室、 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XT331规定的B&、Bw级; 2建筑室内外活动场所采用防滑地面,防滑等级达到现行行 业标准《建筑地面变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331规定的A级; 3建筑坡道、楼梯踏步防滑等级达到现行行业标准《建筑 地面工程防滑技术规程》JGJ/T331规定的Ad、Aw级或按水平地 面等级提高一级,并采用防滑条等防滑构造技术措施。 6.1.12 建筑应具有安全防护的警示和引导标识系统。 6.1.13 建筑设计宜反映地域特色,因地制宜传承地域建筑 文化

    能和环境分析技术,对建筑朝向、方位、形状、围护结构、内部 空间布局等进行分析和优化,并在设计深化过程中进行完善和 检验

    6.1.15建筑设计宜遵循模数协调统一的设计原则,住宅、宾馆 等建筑宜进行标准化设计,推进建筑的工业化和产业化。 6.1.16宜采用建筑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并满足节能设计标 准要求

    6. 2建筑空间布局与利用

    6.2.1 建筑设计应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建筑空间与设施宜实现 共享: 1建筑设计应避免不必要的高大空间及过大的过渡性、辅 助性空间; 2应充分利用建筑的坡屋顶密间和其他不易使用的空间; 火屋面等设置公共步行通道 公共活动空间等开放空间并箕满晟鑫天候的使用需求,增加公 众的活动与交流空间人提离公共间的利用效率; 4建筑中休穿间、 空间、会议设施、健身设施等空 间及设施宜共:) 5公建筑、住宅建筑停车场位置设计时应满足错时共享 要求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 开放的要求。

    6.2.2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并符合下列规定:

    1新建建筑地下空间宜与相建筑地下空间相连通或整体 开发利用; 2地下空间应与地下、地面交通系统有效连接; 3地下空间宜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并与地面景

    相适应,可采取如下提升建筑适变性的措施: 1公共建筑中可变换功能的空间宜采用大开间或灵活隔墙 隔断)等便于拆改和再利用的空间分隔方式; 2住宅建筑平面应考虑户内居室的可转换性及转换后的舒适 性,宜采用大空间布置方式,并应采用轻质隔墙划分套内空间; 3应设置公共管井,集中布置设备庄管线,给排水、强弱 电、供暖通风等竖井及分户计量控制箱的位置不宜影响建筑功能 或空间变化。

    并宜将人员长期停留的房闻布置在有良好日照、采光、视野和自 然通风的位置,住宅剧起瘦、阳台、医院病房、旅馆客 房、厕所(卫生闽等空间布置应避免视线干扰。

    6.2.5建筑室肉热环境要求相同或功能相近、空间高度相似的

    6.2.6X有安静要求,人员长期居住、工作的房间或场所应远离 有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空气污染的房间或场所,当相邻设置 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6.2.7设备机房、管道井宜靠近负荷中心布置。机房

    的设置应便于设备和管道的维修、改造和更换,在设计时应预留 检修门、检修通道、扩容空间、更换通道等。

    梯间,楼梯间宜靠近电梯候梯厅 且距离室外出人口的距离不宜大

    于15.0m,楼梯间在地面以上各层宜有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 6.2.9公共建筑机械通风系统中的新风进风口、排风口设置应 符合下列规定: 1进风口应远离污染源,下缘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m,当 设在绿化地带时,不宜小于1m: 2排风口设置应避开人员活动区,排风口距地面和上人屋 面距离不宜小于2m; 7 在同一高度时,宜在不同方向设置,且水采距离不宜小于10m。 6.2.10采用分体式空气调节器的建筑,应预留室外机安装条 件,并符合下列规定: 1预留的室外机位应与拟定翰机大小相匹配,并应为室 外机安装和日常维护设置安金和方便操作的平台; 2室外机应采思座式安装秀式固定在专用平台板(架) 上,专用平台板渠)应与建筑主体结构连接,室外机底座与 专用平台板(架)应安装牢固,并应采取防止坠落措施; 3空调室外机的冷媒管线暴露于室外的部分与墙体或平台 4室外机应能通畅地向室外排放空气和自室外吸人空气, 室外机位的格栅应保障空调有效散热: 5室外机不应设置在建筑大并、封团内走廊等通风不良食的 位置;设于住宅建筑凹口内时,与凹口内的卧室或起居室的外窗 距离应不小于1.5m; 6空调冷凝水应有组织排放,并应采取防雨水倒灌及外墙 防潮的构造措施;

    7对周围环境不应造成热污染和噪声污染 6.2.11建筑室内宜设置健身空间,其面积不宜小于地上建筑面 积的0.3%且不小于60m,并配套设置淋浴、更衣设施

    对周围环境不应造成热污染和噪声污染

    6.3.1应结合场地自然条件,优化建筑形体和空间面布局, 对建筑物的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外窗与 透光幕墙的气密性能、屋顶透光部分面积比等进行节能设计,并 应符合山东省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6.3.2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3.2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应符合下

    1在室内设计温度、湿度条件下人建筑非透光围护结构内 表面不得结露: M 2供暖建筑的屋面、处墙内部不应产生冷凝; 3屋顶和外墙隔热性能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 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要求。 6.3.3公共建筑及寒冷地区B区的居住建筑的南向外窗(包括 阳台的透光部分)宜设置水平外遮阳,东西向外窗宜设置可调节 遮阳设施以改善室内热舒适:可调节遮阳设施应兼顾通风和冬季 日照。 6.3.4交 建筑墙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外墙出挑构件及附墙部件、凸窗不透光的顶板、底板及 侧墙等部位应做外保温处理,避免出现热桥; 2夹芯保温及其他自保温墙体外墙上的钢筋混凝土梁、板 处,应采取保温隔热措施: 3有连续供暖和空调的建筑,采用夹芯保温外墙的内侧墙

    宜采用热惰性良好的重质密实材料; 4供暖房间与非供暖房间的隔墙和楼板应满足保温要求; 5温度要求差异较大或供暖、空调时段不同的房间之间应 有保温隔热措施

    宜采用热惰性良好的重质密实材料: 4供暖房间与非供暖房间的隔墙和楼板应满足保温要求; 5温度要求差异较大或供暖、空调时段不同的房间之间应 有保温隔热措施。 6.3.5建筑外窗及幕墙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居住建筑的北向供暖房间不应设置凸窗,其他朝向不宜 设置凸窗,凸窗不透光的顶板、底板及侧墙的传热系数应符合现 行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2外窗或幕墙与外墙之间缝隙应采用数保温材料填充并 用密封材料嵌缝; 3外门窗洞口外侧周边墙面应做徕温处理。 6.3.6 屋顶设计宜采取下列保温热措施: 1 屋面宜选用浅色屋面M 2寒冷地区B区的建筑平屋顶宜设置架空通风层,坡屋顶 的阁楼层宜有通风措施 3宜设置屋顶绿化,屋顶绿化的面积占可设置屋顶绿化屋 面面积的比例不宜小于30%; 4采光屋面宜设置可调节遮阳装置。 层建筑、多层建筑及高层建筑的低层部分的西向外墙 5.3.7 宜采用垂直绿化,有条件时建筑的东西向和南向宜采用垂直绿 化。采用藤本植物进行垂直绿化的水平方向种植长度不宜小于建 筑周长的6%。

    6.3.5建筑外窗及幕墙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居住建筑的北向供暖房间不应设置凸窗,其他朝向不宜 设置凸窗,凸窗不透光的顶板、底板及侧墙的传热系数应符合现 Y 行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2外窗或幕墙与外墙之间缝隙应采用效保温材料填充并 用密封材料嵌缝; 3外门窗洞口外侧周边墙面应做保温处理。

    6.4.1在进行建筑规划与单体设计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6.4.1在进行建筑规划与单体设计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 准》GB50180以及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对建筑日照标准的规定, 应使用日照模拟软件进行日照分析。当住宅建筑有4个及4个以 上居住空间时,应至少有2个居住空间满足日照标准的要求。 6.4.2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住宅建筑的卧室、起居室、厨房的窗地面积比不应低于 1/6,其侧面采光的采光系数标准值不应低于2呢>住宅建筑的 公共空间宜有天然采光,其采光系数标准值不低于1%; 2公共建筑按面积计算的60%以上的主要功能空间的室内 采光系数标准值,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CB50033的要求; 3民用建筑的主要功熊房间应有合理的控制眩光措施; 4 设置遮阳设施时应满足照和采光标准的要求。 6.4.3有条件时/谊菜取玉刻措施改善采光不足的建筑室内空 可和地下空间天然采光效果: 1采史庭、采光井、采光天窗、半地下室等; 2X设置导光管、反光板、反光镜、集光导光装置、棱镜玻 璃窗等; 民用建筑中大进深空间内区的采光系数标准值满足现行 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要求的面积比例宜天 于等于60%; 4地下空间宜有天然采光,且地下空间采光系数标准值大 于等于0.5%的面积不宜小于首层地下室面积的10%。

    6.4.2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除应符合现行

    6.4.4建筑主要功能房间

    扰,并满足下列要求: 1居住建筑与相邻建筑的直接间距宜大于18m,且无视线 干扰;套型有2个及2个以上卫生间时,至少有1个卫生间设有 外窗; 2公共建筑中的主要功能房间应能通过外窗看到室外自然 景观,且无视线干扰

    1居住建筑与相邻建筑的直接间距宜大于18m,且无视线 干扰;套型有2个及2个以上卫生间时,至少有1个卫生间设有 外窗; 2公共建筑中的主要功能房间应能通过外窗看到室外自然 景观,且无视线干扰。 6.5建筑风环境 十,使空间布局 剖面和门窗设置有利于组织室内自然通风。宜对建筑室内风环境 进行计算机模拟,优化自然通风设计 6.5.2建筑进行通风组织设计时宜符合下列规定: 1房间平面宜采用有利手形成穿堂风的布局,避免采用单 侧通风的布局; 2固定装修攻家具不宾切断室内通风路径; 3房间门部宜设计可开启上亮,卫生间门下部应设置通 风百叶或距地留有不小于20mm的缝隙。 6.5.3X建筑应结合节能、采光、通风、防噪等要求合理设计外 窗的莅置、方向和开启方式,高层建筑应避免风压对窗户开启方 式的影响。

    6.5.1建筑应对自然通风、气流组织进行设计,使空间布局、 剖面和门窗设置有利于组织室内自然通风。宜对建筑室内风环境 进行计算机模拟,优化自然通风设计。

    1房间平面宜采用有利手形成穿堂风的布局,避免采用单 侧通风的布局; 2固定装修及家具不宾切断室内通风路径; 3房间门部宜设计可开启上亮,卫生间门下部应设置通 风百叶或距地留有不小于20mm的缝隙。 6.5.3X建筑应结合节能、采光、通风、防噪等要求合理设计外 窗的莅置、方向和开启方式,高层建筑应避免风压对窗户开启方 式的影响。

    6.5.4优化建筑空间平面布局和构造设计,改善自然通风效

    并符合下列规定: 1住宅建筑外窗的有效通风换气面积不应小于所在房间地 面面积的5%; 2公共建筑外窗应设可开启窗扇,其有效通风换气面积不

    宜小于所在房间外墙面积的10%; 3透光幕墙应设可开启窗扇,且其可开启部分的面积不应 小于透光幕墙面积的5%;当透光幕墙受条件限制无法设置可开 启窗扇时,应设置通风换气装置。

    1采用挑檐、导风墙、捕风窗、拔风井、通风道自然通 风器、太阳能拔风道、无动力风帽等诱导气流的措施,拔风井 通风道等设施应可控制、可关闭; 2设有中庭的建筑宜在上部设置可开启郊窗,在适宜季节 利用烟囱效应引导热压通风;可开启处窗在冬季应能关闭

    6.5.6有条件时宜采取下列措施

    2地下至 3地下室设置通风井小窗。 大 6.6建筑声环境 6.6.1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允许噪声级宜低于现行国家标 准《民角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 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 6.6.2 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隔声性能良好,且满足以下要求: 1外墙、隔墙、门窗、楼板的空气声隔声性能不宜小于现 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 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 2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不宜大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 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

    1 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功能应安排合理,没有明显的噪声 干扰; 2宜采用同层排水或其他降低排水噪声的有效措施。 6.6.4宜根据声环境的不同要求对各类房间进行区域划分;产 生较大噪声的设备机房等噪声源空间宜集中布置,远离工作 休息等有安静要求的房间。噪声源的位置还应满是不列要求: 1 宜将噪声源设置在地下; K 2 不应将水泵房等噪声源设于住宅的正下方或正上方; 3 电梯机房及电梯井道应避兔写安静要求的房间紧邻; 4 产生噪声的洗手间等辅助用房宜集中布置,上下层对齐。 6.6.5 当受条件限制,产连较大噪的设备机房、换热站、管 井等噪声源空间与有窃静要求的间紧邻时,应采取下列隔声减 振措施: 1噪声源空间的门不应直接开向有安静要求的使用空间; 2噪源空间与有安静要求的空间之间的墙体和楼板应做 隔声处理,门窗应选用隔声门窗; 噪声源空间的墙面及顶棚应做吸声处理; 锅炉房、变压器室、制冷机房、空调机房、通风机房、 发电机房、水泵房、电梯机房、电梯井道等噪声源房间内的设备 均应采取有效的隔声减振措施。 6.6.6公共建筑中的多功能厅、接待大厅、大会议室和其他有

    井等噪声源空间与有安静要求的奏间紧邻时,应采取下列隔声减 振措施: 1噪声源愛间的门不应直接开向有安静要求的使用空间; 2噪源空间与有安静要求的空间之间的墙体和楼板应做 隔声处理,门窗应选用隔声门窗; 噪声源空间的墙面及顶棚应做吸声处理; 锅炉房、变压器室、制冷机房、空调机房、通风机房 发电机房、水泵房、电梯机房、电梯井道等噪声源房间内的设备 均应采取有效的隔声减振措施。

    声学要求的重要房间应进行专项声学设计,并宜采用优化空间形 体,合理布置声反射板、吸声材料等措施满足相应功能要求

    6.6.7下列场所的顶棚、楼板、墙面和门窗宜采取吸声和隔声 措施: 1学校、医院、旅馆、办公楼等公共建筑的走廊及门厅等 人员密集场所; 2车站、体育场馆、商业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 6.6.8毗邻城市交通干道的建筑,应加强外墙、外窗外门的 隔声设计,住宅建筑的沿街外窗的空气声隔声性能应符合相关标 准规定;宜将走廊、卫生间等辅助用房设于毗邻车道一侧或可使 用声屏障等设施阻隔交通噪声。 6.6.9住宅、学校、医院、旅馆、办公等对楼板计权标准化撞 击声压级有要求的房间可采用浮筑楼板、弹性面层、隔声吊顶、 阻尼板等措施加强楼板撞击声隔声设让父浮筑楼板的隔声减振垫 应沿墙体上翻且不应低于Qmm。当采用地面辐射供暖时,可结 合地面供暖的保温层提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 6.6.10当建筑采轻型屋盖时,屋面宜采用铺设阻尼材料、设 入 置吊顶等措施防止降雨噪声。 6.7室内空气质量 6.7Λ室内空气中的氨、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总挥发性 有机物、复等污染物浓度比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18883规定限值的降低幅度不应小于10%。建筑室内和建 筑主出人口处应禁止吸烟,并应在醒目位置设置禁烟标志。 6.7.2建筑应防止厨房、卫生间的排气倒灌。公共建筑在室内 禁止吸烟的前提下可设置室外吸烟区,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工 三

    6.6.7下列场所的顶棚、楼板、墙面和门窗宜采取吸声和隔声 措施: 1学校、医院、旅馆、办公楼等公共建筑的走廊及门厅等 人员密集场所; 2车站、体育场馆、商业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 6.6.8毗邻城市交通干道的建筑,应加强外墙、外窗外门的 隔声设计,住宅建筑的沿街外窗的空气声隔声性能应符合相关标 准规定;宜将走廊、卫生间等辅助用房设于毗邻车道一侧或可使 K 用声屏障等设施阻隔交通噪声。

    击声压级有要求的房间可采用浮筑楼板、弹性面层、隔声吊顶、 阻尼板等措施加强楼板撞击声隔声设计浮筑楼板的隔声减振垫 应沿墙体上翻且不应低于mm。当采用地面辐射供暖时,可结 合地面供暖的保温层提高楼板撞声隔声性能

    6.7Λ室内空气中的氨、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总挥发性 有机物、等污染物浓度比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18883规定限值的降低幅度不应小于10%。建筑室内和建 筑主出入口处应禁止吸烟,并应在醒目位置设置禁烟标志。

    室外吸烟区布置在建筑主出入口的主导风的下风向, 与

    6.8.1建筑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及国家标准《老年人照料 建筑设计标准》JGJ450和《无障设认规范》GB50763的 规定,并应形成连续的无障碍系统X

    1居住建筑每巢元应设翼至少1部可容纳担架的电梯; 2建筑公共活劫区、供老年人和儿童使用的用房和设施应 无尖锐突出,墙、柱、建筑家具等阳角处应有避免磕碰的保护 措施,合理设置可供安全撑扶的设施; 人员经常使用的地下空间应设置完善的无障碍设施; 住宅户内楼地面宜无高差。

    6.8.3交通枢纽站、高速公路服务站、医院、商业中心

    博览建筑等公共场所应布置方便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使用的无 障碍厕卫空间、母婴空间和设施,并满足下列要求: 1应设置母婴室,配置相应的母婴设备,并设置可供哺乳 的座椅;

    2无障碍卫生间内应设置可供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使用 的卫生器具、婴儿打理台、儿童固定座椅等护婴设施。 6.8.4建筑家具、服务窗(台)、卫生器具、导示标识、安全 抓杆扶手和用材等应符合全龄人体工学的使用要求,满足坐姿 触感和视觉的无障碍要求。 ? 6.8.5人流密集的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公园、博览建筑等公 共场所出入口处,以及轨道交通站台安全闸门前,宜设置老幼病 残孕优先候车区

    2无障碍卫生间内应设置可供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使用 的卫生器具、婴儿打理台、儿童固定座椅等护婴设施 6.8.4建筑家具、服务窗(台)、卫生器具、导示标识、安全 抓杆扶手和用材等应符合全龄人体工学的使用要求,满足坐姿 触感和视觉的无障碍要求。 6.8.5人流密集的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公园、博览建筑等公 共场所出入口处,以及轨道交通站台安全闸门前,宜设置老幼病 残孕优先候车区。 6.8.6 建筑设计宜为医疗服务和紧急救援提供便利条件,并满 足下列要求: 冷 宜配置基本医学救援设施X 2 宜设置医疗急救绿色通道: 3 6.9.1民用建全装修工程质量、选用材料及产品质量应符合 国家和山东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6.9.2X建筑造型要素应简约,应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 AA

    6.8.6建筑设计宜为医疗服务和紧急救援提供便利条件,

    ,4选用的装饰装修材料应满足国家现行绿色产品评价标准

    中对有害物质限量的要求, 6.9.5建筑装修选用工业化内装部品占同类部品用量比例宜有 1种部品种类达到50%以上。 6.9.6装修设计应合理减少楼地面现浇层和墙面抹灰的厚度 墙面宜采用清水混凝土或无抹灰设计

    7.1.1结构设计宜选用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及可工化建 造的建筑结构体系,并充分考虑节省材料、施工便捷7保护环境 等措施。 7.1.2 结构设计宜进行以下优化设计,以达到节材效果: 地基基础优化设计; 2 结构体系优化设计; 3 4 构件布置以及截面述化设计 建筑材料选遵循饮下原则 7.1.3 1 应选择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的材料,且宜采用可再 循环、可再利用材料,并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 2宜采用高性能、高强度材料; 3X宜选用本地生产的材料; 严禁采用国家及地方限制使用或淘汰的材料; 禁止采用高耗能、污染超标的材料

    7.1.1结构设计宜选用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及可工业 造的建筑结构体系路桥施工组织设计 ,并充分考虑节省材料、施工便捷7保护 等措施。

    7.2.1 新建建筑可适当提高结构的设计荷载取值。 7.2.2 结构布置宜提高对建筑布局的适应性。 7.2.3 结构方案应满足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

    规则和特别不规则的结构方案,不宜采用不规则结构 7.2.4合理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应对关键部位、关键构件及 节点按“中震不屈服”及更高的抗震性能自标进行设计,宜合 理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宜采用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7.2.5在保证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前提下,宜通过结构体系优化 设计,降低材料用量。结构体系优化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不宜采用较难实施的结构及因建筑形体不规则而形成的 超限结构; 2应根据受力特点选择材料用量较少的结构体系; 3抗震设防烈度8度区和7度(0.5g)区,甲类建筑应采 用隔震或消能减震结构,乙类建筑宜采用隔震或消能减震结构, 高烈度地震区、防灾救灾、医院学校重要基础设施等重点设防 类的公共建筑宜采用隔震结构或钢结构, 7.2.6结构构件优化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层混凝结构的竖向构件和大跨度结构的水平构件应 进行截面优化设计;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楼板、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夹心楼板等; 3由强度控制的钢结构构件,宜选用高强钢材;由刚度控 制的钢结构,宜调整构件布置。

    规则和特别不规则的结构方案,不宜采用不规则结构。 7.2.4合理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应对关键部位、关键构件及 节点按“中震不屈服”及更高的抗震性能自标进行设计,宜合 理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宜采用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7.2.5在保证安全性与耐久性的前提下,宜通过结构体系

    1高层混凝土结构的竖向构件和大跨度结构的水平构件应 进行截面优化设计; 2跨度混凝土楼盖结构服务质量标准,宜合理采用有粘结预应力梁、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楼板、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夹心楼板等; 3由强度控制的钢结构构件,宜选用高强钢材:由刚度控 制的钢结构,宜调整构件布置。

    7.3.1地基基础设计应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坚持就地取材

    ....
  • 相关专题: 绿色建筑  
专题: 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 |管材标准 | 矿产标准 |电器标准 |粉煤灰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