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 节能设计规范DB42∕T 1757-2021.pdf

  •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 节能设计规范DB42∕T 1757-2021.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9.2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9-16
  • 发 布 人: wqh6085061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建筑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B42/T 1757202

    d)当建筑朝向不利、开窗开口与主导风向夹角过小时,宜配合导风墙、导风板等构件设置,引导 气流进入建筑内部: e)宜采用模拟仿真或实测技术方法开展自然通风创新设计。 5.2.4应通过建筑设计营造良好的自然采光效果,提升室内光环境质量,降低照明能耗,宜采取如下 设计措施: a)在兼顾保温隔热基础上保证立面采光窗的设置面积,应保证主要功能房间窗地面积比不低于 1/6; b) 通过设置采光中庭、天井、天窗、下沉庭院、导光管等措施改善自然采光。 5.2.5 应通过建筑隔热设计减少夏季室内得热,降低空调负荷,宜采取如下设计措施: a 外墙外表面宜采用浅色饰面或隔热反射涂料: 宜结合建筑立面设置垂直绿化提高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 屋面隔热可采取双层通风屋面、坡屋顶、反射隔热涂料、屋顶绿化等方式; d 控制西向和东向的窗墙比,避免大面积开窗。 5.2.6具有遮阳(导光、导风)等功能的构件、太阳能集热器、光伏组件以及立体绿化等应与建筑进 行一体化设计

    a)外墙、户(套)门、外窗、户内分室墙、分户墙、分户楼板、住宅相邻两户房间之间的空气声 隔声性能不应小于GB50118中的高要求标准限值: b)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不应大于GB50118中的高要求标准限值。

    6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a)非透明外围护结构的保温层应连续完整路桥管理及其他,避免出现结构性热桥: b)外保温系统的固定锚栓应采取阻断热桥措施。 6.1.3围护结构保温系统设计时,应对外墙、屋顶、地面内侧进行表面结露验算,确保围护结构内表 面温度高于房间空气露点温度;且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对保温系统耐侯性、抗风荷载、耐冰融等各项性 能要求。

    6.2墙体保温隔热设讯

    6.2.1外墙保温应采用外墙外保温系统和夹心外墙保温系统。 6.2.2 注重保温性能的同时,宜采用热惰性指标大于2.5的墙体结构,提高围护结构的室内蓄热性能。 5.2.3 外墙保温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优先选用高性能、高性价比的保温材料,减少保温层厚度: b 首层外墙室外地面以上500mm及地面以下保温层应采用耐腐蚀、吸水率低的保温材料并采用 防水材料完全包裹; C 保温材料燃烧性能等级要求应符合GB50016的要求。 6.2.4变形缝应采取满填柔性保温材料的保温措施。

    6.3.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地面应设置保温层,楼面应设置保温(隔音)层。 6.3.2地面保温层与土壤接触部位,应采取防水或防潮处理措施。 6.3.3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楼板或外挑楼板的保温层应与外墙保温层连续,不应出现结构性热桥。 6.3.4非居住空间的地下室与土壤接触的地面,应设置防结露保温层

    6.4.1外门窗性能参数控制指标应满足表6

    外门窗性能参数控制指标应满足表6中限值要

    表6外门窗性能参数控制指标

    6. 4.2外门窗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外门窗型材应采用保温隔热性能、耐候性更高,不易变形满足窗户性能强度的型材。玻璃间隔 条应采用暖边间隔条。外门窗选型见附录B表B.1; b 外窗室外侧应设置成品窗台板,避免雨水侵蚀造成保温层的破坏。 6.4.3 外门和户门均应采用保温密闭门。 6.4.4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外门窗,根据GB/T7106,建筑外门窗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7级,水密性等 级不应低于5级,抗风压性能等级不应低于8级;户门气密性能不宜低于6级。 6.4.5外窗(含其他透明围护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a)外窗内表面(包括玻璃边缘)不应结露: b)外窗与基层墙体的交接部位应采用防水隔汽材料粘贴密封; C)外门窗框应采用保温层覆盖。 门窗框与保温层交接部位应采用成品连接件,

    6.5.1屋面保温材料应采用高性能的保温材料,具有一定抗压强度、不易变形、吸水率低等特性。 6.5.2屋面宜设有架空通风隔热层。 6.5.3屋面保温层上方靠近室外一侧,应设置防水(防水透气)层,防水层宜延续到女儿墙顶部盖板 内;屋面保温层下应设置防水隔汽层。保温层宜直接粘结在隔汽层上。隔汽层的Sd值应大于防水层的 Sd值。 6.5.4屋面防水层、保温层与隔汽层之间宜采用干法施工。 6.5.5屋面排水可采用结构找坡的方式,也可采用保温材料找坡的方式;采用保温材料找坡时保温材 料最小厚度应满足屋面热工计算结果。

    7.1.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时,不应产生热桥

    DB42/T 1757202

    7.1.2无热桥设计应遵循以下规

    a)避让规则:不应破坏外围护结构: b 穿透规则:当管线等必须穿透外围护结构时,管线与外围护结构间应预留保温层空间; C 连接规则:保温层在建筑部件连接处应连续无间隙; d)几何规则:避免几何结构的变化,减少散热面积

    7.1.3外墙无热桥设计要点:

    7.2.1建筑围护结构保温层范围内每户室内居住空间、公共空间为气密区,气密区围护结构的墙体、 屋面、地面、外门窗内表面为气密层, 7.2.2气密层应连续并包围整个气密区,气密层宜设置在围护结构内表面,建筑设计施工图中应明确 标注气密层的位置。 7.2.3建筑设计时应进行气密性专项设计,采取保证气密性的技术措施,应对气密层围护结构、门窗 构件、洞口的气密性设计予以重点考虑。 7.2.4墙体施工孔洞应进行封堵处理,直径大于20mm孔洞,封堵处理后室内侧墙体表面应采用耐碱 抗裂网抗裂砂浆抹灰处理或粘贴密封材料。 7.2.5砌体填充墙的抹灰层应连续完整,并设置钢丝网或耐碱抗裂网,抹灰厚度不小于10mm,且不同 材料相交处应采取防开裂措施,砌体填充墙顶部与结构交接部位,宜粘贴具有延展性的密封材料。 7.2.6外门窗与结构墙间缝隙应采用耐久性良好的密封材料密封,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水膜与基层墙体粘贴总宽度不应小于50mm,粘贴应密实,无起鼓漏气现象; b)外门窗与结构墙间缝隙宽度大于10m时,可用自膨胀棉填充。 7.2.7各类管线、风道穿透气密层时,应对洞口进行有效的气密性处理,并符合下列要求:穿透气密 层管线、风道与墙体间密封,可采用孔洞内填充保温材料,缝隙采用B1级低发泡率聚氨酯发泡剂发泡 密实或保温材料填充缝隙后聚氨酯发泡剂发泡密实,内、外侧采用耐碱抗裂网抗裂砂浆抹灰或粘贴防水 隔汽膜进行密封处理,防水隔汽膜与管线、风道和结构墙体的搭接宽度均不小于40mm。

    水膜与基层墙体粘贴总宽度不应小于50mm,粘贴应密实,无起鼓漏气现象: b)外门窗与结构墙间缝隙宽度大于10Ⅲ时,用自膨胀棉填充。 7.2.7各类管线、风道穿透气密层时,应对洞口进行有效的气密性处理,并符合下列要求:穿透气密 层管线、风道与墙体间密封,可采用孔洞内填充保温材料,缝隙采用B1级低发泡率聚氨酯发泡剂发泡 密实或保温材料填充缝隙后聚氨酯发泡剂发泡密实,内、外侧采用耐碱抗裂网抗裂砂浆抹灰或粘贴防水 隔汽膜进行密封处理,防水隔汽膜与管线、风道和结构墙体的搭接宽度均不小于40mm。 7.2.8开关、插座线盒、线管穿透气密层安装时,应进行气密性处理,并符合下列规定: a)位于砌体墙体上的开关、插座线盒、线管,应采用专用工具开设孔槽,安装时先用粘结砂浆抹 于孔槽内,再将开关、插座线盒、线管嵌入孔槽内,将砂浆抹平,使其密实; b)电线套管电线安装完毕后,应在端口处采用密封胶封堵。 7.2.9与室外相通的补风、排风管道穿气密层墙体时,应设电动密封阀,密封阀的气密性应不低于室 内气密性指标。 7.2.10卫生间排风宜采用排风道直接排向室外,排风口处应设置密封性良好的自闭阀,排风扇开关应 与新风系统进风管道的电动密封阀开关联动。 7.2.11装配式建筑围护结构气密性应在墙板交接部位采取密封处理措施。 7.2.12室内采用成品饰面板进行装修时,墙体、楼板内表面应采用满刮腻子或其它密封措施进行密封 处理,成品饰面板安装应避免破坏气密层。

    7.3.1遮阳设计应根据房间的使用功能、窗的朝向、供暖(冷)能耗及建筑安全性综合考虑。东、西、 南向外窗(透光幕墙)宜设置外遮阳措施,南向外窗宜采用水平外遮阳(可参考图1)、挡板外遮阳(可 参考图2)、活动外遮阳(可参考图3)等;东、西向外窗宜采用活动外遮阳(可参考图3)、垂直外 遮阳(可参考图4)等。

    7.3.2采用固定外遮阳时,应通过不同季节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进行计算分析,对外遮阳构件进行优化 设计。 7.3.3采用绿化遮阳时,应利用植物的布置发挥遮阳的功用,但应考虑影响冬季建筑得热。宜满足如 下技术要求: a)景观设计时,宜考虑在建筑物的南向与西向种植高大落叶乔木; b 可考虑在外墙下种植攀缘植物,利用攀缘植物(如爬山虎)进行遮阳;但应采取防止植物根系 对保温层破坏的措施。 7.3.4 外遮阳的构造设计宜满足如下技术要求: a 外遮阳设计应与主体建筑结构可靠连接,连结件与基层墙体之间应采取无热桥设计技术措施: b)采用卷帘外遮阳时,卷帘盒宜位于保温层外侧。

    DB42/T1757202

    8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设计

    8.1.1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设计时,应对每个房间的冬季热负荷、夏季冷负荷逐时进行计算。 3.1.2供暖、空调方式及其设备的选择,宜根据建筑规模和使用特征,结合当地能源、环境保护、投 资条件及运行费用,经技术经济分析综合论证后确定;且应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余热、废热等, 3.1.3除采用可再生能源供电外,不宜采用直接电热供暖设备或装置。 8.1.4设置供暖、空气调节系统或装置时,宜有分室(户)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控制装置。

    8.2新风热回收及通风系统

    8.2.1户内应设置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有效控制建筑的通风换气热损失;新风热回收系统设计应考 虑全年运行的合理性及可靠性。 8.2.2新风热回收装置类型应结合其节能效果和经济性综合考虑确定。设计时应采用高效热回收装置 同时宜设置新风旁通管。 8.2.3新风热回收系统宜设置低阻高效的空气净化装置。 8.2.4新风系统宜分户独立设置,并按用户需求供应新风量。 8.2.5 高效新风热回收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显热回收装置的温度交换效率不应低于75% 全热回收装置的焰交换效率不应低于65%; 热回收装置单位风量风机耗功率不应大于0.45W/(m/h)。 8.2.6室内通风在过度季节应优先采用自然通风措施,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室内卫生要求或不具备自 然通风条件时,应采用机械通风系统或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结合的复合通风系统;应采用合理的新风处 理方案,并进行气流组织的优化设计。 8.2.7宜结合建筑设计,合理利用被动式通风技术强化自然通风。 8.2.8厨房应设独立的排油烟和补风系统;补风应从室外直接引入,并设保温密闭型电动风阀,且电 动风阀应与排油烟机联动;补风管道应采取保温措施,补风口宜设置在灶台附近。 8.2.9卫生间应设置机械排风系统,卫生间通风换气次数不宜小于3次/h,供暖(冷)期间卫生间排 风系统电动控制开关应与空调新风补风电动阀联动。

    3.3.1 供暖(冷)系统的设置应综合考虑经济技术因素进行性能参数优化和方案比选,宜符合下列规定: 宜采用分户分室供暖(冷)的方式; b 宜采用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 C) 宜采用高能效的供暖(冷)系统; d) 宜兼顾生活热水需要; e) 供暖(冷)空调系统宜采用全自动控制系统。 3.3.2 供暖空调循环水泵、通风机、压缩机等用能设备应采用变频调速等变负荷调节方式。 3.3.3 采用风冷空调设备时,应考虑空调器(机组)室外部分的位置,做到既不影响立面景观,又有 良好的通风换热效果,同时便于室外机的检修和维护。 3.3.4应根据室内环境湿度设计标准设置具有除湿功能的设备,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除湿系统的选用,应进行技术经济分析

    b)可采用空调系统降温除湿、电子除湿、室内移动式专用除湿机等方式除湿,当采用降温除湿时 应保证室内的环境温度: C除湿系统应保证室内设计湿度不高于60%

    8.4供暖及空调冷热源设备

    8.4.1当采用户式燃气供暖热水炉作为供暖热源时,其热效率宜满足表7的

    4.1当采用户式燃气供暖热水炉作为供暖热源时,其热效率宜满足表7的规定,

    采用房间空调器(热泵型)作为房间空气调节系统设备时,其能效比不应低于GB21455中判 同时不应低于表8、表9的要求;制热时设计工况下的性能系数不应低于2.2。

    表8房间空调器能效指标

    表9转速可控型房间空调器能效指标

    8.4.3当采用风管送风式单元式空气调节机组作为房间空气调节系统设备时,其制冷能效比及设计 况下制热能效比不应低于表10的要求

    表10单元式空气调节机组能效指标

    3.4.4采用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时,其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IPLV(C) 或能源效率等级指标AFP不应低于表11、表12的要求。系统冷媒管等效长度应满足对应制冷工况下满 负荷的性能系数不低于3.2,制热时设计工况下的性能系数不应低于2.2。

    DB42/T 1757202

    表11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制冷综合性能系数IPLV(C)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源效率等级指标AF

    9.1.1室内电气设备应采用节能自控设备,水泵、风机宜选用变频设备。 9.1.2室内电气线路设计宜避免穿越气密层墙体。 9.1.3 楼面铺设电气线路,避免铺设于保温层、隔音层下方,宜铺设于混凝土保护层内。 9.1.4 户内具有隔声要求的墙体两侧开关、插座线盒应错位布置,间距不小于200mm。 9.1.5 屋顶防雷设计时,应避免接闪带引下线穿透屋顶女儿墙顶部金属盖板。 9.1.6 条件适宜时可采用太阳能光伏系统提供部分电能

    9.2.1室内照明的照度标准值及照明功率密度值应满足GB50034的规定,其照明功率密度限值应不高 于目标值。 9.2.2照明设计应选择高效节能光源和灯具。宜选用LED光源,其色容差、色度等指标应满足国家标 准要求。 9.2.3公共区域的照明应采取感应控制、定时控制等节能措施。户内宜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室外 道路照明和景观照明系统应能定时、编程或根据室外照度自动控制。 9.2.4建筑物不宜采用过多的外立面照明或设置大幅LED显示屏

    9.3.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应对公共区域和典型户型能耗进行分类分项计量。 .3.2宜对典型户型设置能耗监测管理系统,进行能效分析和管理,实现能耗数据实时监测和动态分 所,并通过智能分析优化能源使用策略。 9.3.3宜对典型户型设置室内环境质量监测系统,主要监测室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TVOC等 室内环境参数。 9.3.4宜对典型户型的供暖、供冷、照明、空调、插座的能耗进行分类分项计量。 9.3.5宜采用具有远程计量功能的智能电表,电表宜为模数化结构并可进行导轨安装

    10. 1 给排水系统

    10.1.1室内地漏等排水设施,均应设置存水弯,保证排水设施气密性。 10.1.2室内产生噪声的管道、风道应包覆保温隔声材料,下水管道应包覆不小于20mm厚的保温隔声 材料。 10.1.3室内排水管道与安装卡件之间应用保温隔声垫隔开。 10.1.4非供暖(冷)地下室内给水、排水管道宜包覆防结露保温材料。 10.1.5地面、楼面给水、热水管道、排水管道不应铺设于保温层内,应铺设于保温层上部混凝土保护 层内。 10.1.6空调室外机设置应考虑冬季除霜排水措施。

    0.2.1热水供应系统的热源,宜利用工业余热、废热,充分利用太阳能、空气源、地源等可再生能源, 有条件时可利用空调系统余热,可考虑多种热源互补。 0.2.2具备太阳能集热条件,且需供应热水的建筑,应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并应与建筑进行一体化 设计。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应满足GB50364要求。 0.2.3采用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等系统时,降低能耗综合效能应不低于同条件应用的太阳能热水系 充 10.2.4生活热水能耗的计算,其热水用量指标应符合GB50555的要求

    DB42/T 1757202

    A.1.1超低能耗建筑的年供暖需求、年供冷需求、供暖、空调及照明年一次能源消耗量应采用专用软 件计算。

    件计算。 A.1.2使用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的供暖、供冷能耗计算软件时,可参考下列要求: 可采用月平均或逐时动态计算方法; 应计算围护结构传热、太阳辐射得热、建筑内部得热、渗漏热损失以及新风供应、热回收、外 遮阳装置等形成的供暖、供冷负荷; 计算中应考虑建筑热惰性对负荷的影响。 A.1.3 采用逐时动态计算软件时,可参考下列设置: a 应具备全年8760小时逐时负荷和能耗计算功能,负荷和能耗计算的时间步长不应超过1小时; ) 软件具备输出全年逐时负荷和能耗数据; 可设置渗漏换气量或换气次数: 可分别设置逐时工作日和节假日室内人员数量、照明功率、电气设备功率、室内温度、供暖和 空调系统运行时间。 A.1.4 能耗指标计算的方法和基本参数,可参考如下数据: a 年供暖需求、年供冷需求计算范围应包括围护结构传热、太阳辐射得热、建筑内部散热散湿、 建筑渗漏通风和处理新风的显热和潜热负荷;处理新风的冷热负荷应扣除从排风中回收的冷热 量; b)各种能源种类一次能源换算系数见表A.1

    表A.1一次能源换算系数

    DB42/T1757—2021表A.1一次能源换算系数(续)能源类型平均低位发热量次能源换算系数渣油41816 kJ/kg液化石油气50179 kJ/kg炼厂干气46055 kJ/kg油田天然气38931 kJ/m30.123(kgce/kWh热量)气田天然气35544 kJ/m3煤矿瓦斯气14636~16726kJ/m3焦炉煤气16726~17981kJ/m高炉煤气3763 kJ/m热力0.15(kgce/kWh热量)按当年火电发电标准煤耗或电力0.36(kgce/kWh热量)生物质能0.025(kgce/kWh热量)电力(光伏、风力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自用)0注1:表中数据引自GB/T2589;生物质能换算系数参考国外数据:注2:各种能源折算为一次能源的单位为标准煤当量;注3:实际消耗的燃料能源应按其低位发热量折算到kWh,再按表中一次能源换算系数折算到标准煤量。c)气象参数按JGJ/T346的规定计算;d)照明能耗的计算可考虑自然采光和自动控制的影响。A.1.5计算建筑能耗指标,可参考下列设置:a)建筑的形状、大小、朝向、日照时间、内部的空间划分和使用功能、建筑构造尺寸、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做法、外窗遮阳系数、窗墙面积比应与建筑设计文件一致;b)起居室、卧室、餐厅、书房、卫生间等为供暖、供冷区域,按设置供暖和供冷调节计算。A区供暖期为11月27日到次年3月4日,B区供暖期为11月15日到次年3月15日;A区、B区空调期为6月1日到9月15日;c)房间人数、电器设备功率密度按表A.2设置,照明系统的照明功率密度值按照设计值或取2W/m,房间人员在室率、电器设备使用率、照明开启时间可参考JGJ/T449中的附录C。表A.2房间人员、设备内热设置(居住建筑)建筑类型人数(人)电器设备功率密度(W/m)居住建筑4LOd)人均新风量按30m/h选取,每户不少于4人;对于建筑面积大于150m的住宅,还应满足GB50736中新风量规定:e)建筑渗漏通风热损失计算时,应参照设计的气密性指标;f)供暖、供冷系统的系统形式和能效应与设计文件一致。15

    DB42/T 1757202

    DB42/T 1757202

    A.2.1年供暖、供冷需求计算: a)年供暖需求计算应根据规定的供暖起止日期,进行逐时热负荷计算并累加,即为年供暖总需求, 与供暖空间使用面积的比值为年供暖需求; 年供冷需求计算应根据规定的供冷起止日期,进行逐时冷负荷计算并累加,即为年供冷总需求, 与供冷空间使用面积的比值为年供冷需求: C 年供暖、供冷计算起止日期应根据A.1.5确定。 A.2.2 供暖、空调及照明年一次能源消耗量计算: a 一次能源消耗量应包括年供暖、供冷和照明一次能源消耗量: 年供暖、供冷和照明一次能源消耗量应统一折算到标煤当量后,再进行求和计算,能源换算系 数应按表A.1确定; 照明系统能耗应根据照明功率密度和照明开关时间,通过软件计算获得; d 年供暖、供冷和照明一次能源消耗量按下式计算:

    2.1年供暖、供冷需求

    表B.1常见建筑外窗热工性能性能参考表

    [1] GB/T31433建筑幕墙、门窗通用技术条件 2] GB 50033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3] GB 50096 住宅设计规范 4] GB 50176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5] GB 50180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6] GB 50345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 [7] GB 50352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 [8] GB 50368 住宅建筑规范 9] GB/T 50378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0] GB/T 50668 节能建筑评价标准 [11] GB/T 51350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 [12] JGJ 113 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 [13] JGJ 134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14] JGJ/T 151 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 15] JGJ 289 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隔离带技术规程 [16] JGJ/T449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标准

    DB42/T 1757202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 Passive ultra low energy consumption residential building energy saving design specification

    Passive ultra low energy consumption residential building energy saving design specification

    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新建新建、扩建和改建居住建筑

    DB42/T 1757202

    5.1.1湖北属夏热冬冷地区,与北方地区在气候特征、生活习惯、用能习惯上有许多差异,被动式超 氏能耗建筑的技术路径也有不同特点,借鉴当地传统建筑节能措施,在总体布局、朝向、采光通风、室 内空间布局方面营造适宜的微气候环境,减少热岛效应是一条有效的路子。 5.1.2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设计和以往的节能设计有很大的不同,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是 以建筑能耗值为控制目标,要经相应的软件计算确定,所以,在设计上应转变传统的设计理念;被动式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设计必须贯彻“因地制宜,被动措施优先、主动措施优化”的原则。 5.1.3在建筑的规划设计方面,应优化建筑布局和朝向,避开当地冬季的主导风向;同时建筑的布局 和设计还要以冬季保温和获取太阳得热为主,兼顾夏季隔热遮阳要求,过渡季节还应能实现充分的自然 通风。 5.1.4建筑设计中,在建筑平面、立面上不宜有过多的凹凸,以使建筑的体形系数最优;建筑体形系 数是影响建筑能耗最重要的因素,从降低建筑能耗的角度出发,应将体形系数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5.1.5建筑外窗的保温隔热性能比外墙差很多,窗墙面积比越大,采暖和空调能耗也越大。因此,从 降低建筑能耗的角度出发,必须限制窗墙面积比

    .2.1 湖北夏热冬冷地区要注重与地域气候的适应性。 a 特别应该注意夏季通风隔热遮阳,冬李充分利用太阳辐射得热,过渡季节充分利用自然通风, 并充分考虑自然采光: b 围护结构应做到无热桥和高气密性,这对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能耗指标影响较大,尤其 是关键部位,绘制节点大样图有助于做好无热桥和气密性设计; C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室内装修应由建设方统一组织实施,一则可避免浪费,节约建材, 二则有利于避免装修对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和气密性的损坏。 2.2通过采用保温隔热性能更高的非透明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等级更高的外门窗以及 无热桥设计、建筑整体的高气密性设计是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重要设计内容。遮阳和隔热设计是 复热冬冷地区要特别注意的节能设计措施。

    a)夏季和过渡季主导风向下可开启外窗形成内外表面风压差,达到较好通风效果; b)主要功能区域的空间进深大于层高的5倍不利于通风; c)当建筑体量较大时,在建筑中引入中庭或天并,可以显著改善通风效果;中庭或天并顶部设置 通风天窗、通风塔等通风构造可以更好的利用热压通风效应

    5.2.5建筑隔热设计是夏热冬冷地区减少夏季空调负荷的重要技术措施

    a) 外墙外表面采用浅色饰面或隔热反射涂料可减少外墙吸收辐射热量: 宜结合建筑立面设计垂直绿化,在增加景观资源、改善区域微气候的同时,提高围护结构保温 隔热性能; 屋面隔热可采取双层通风屋面、坡屋顶、反射隔热涂料、隔热屋面、屋顶绿化等方式 双层通风屋面:在屋面上层再安装一层建筑材料,进行屋面防晒隔热,使最顶楼层不会受太阳 辐射而温度过高,提高最顶楼层舒适度。增设坡屋顶也属于一种双层通风屋面; 反射隔热涂料:是集反射隔热于一体的新型降温材料,材料能对400nm2500nm范围的太阳 红外线和紫外线进行高反射,不让太阳的热量在物体表面进行累积升温,文能自动进行辐射热 量散热降温,把物体表面的热量辐射到空中去;还有架空隔热屋面、蓄水隔热屋面、种植隔热 屋面(屋顶绿化)等形式。 5.2.6具有遮阳(导光、导风)等功能的构件、太阳能集热器、光伏组件以及立体绿化等应与建筑进 行一体化设计。一则使得建筑更美观,二则可避免二次装修,节约建筑材料。三则避免形成热桥及对建

    筑气密性的破环。 5.2.7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舒适性高于普通居住建筑,在建筑设计时要注重隔音措施,优先采 用具兼顾隔音效果的材料, 应满足

    3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6.1.1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保温隔热要求远超一般建筑,墙体保温层厚度会有所增加,当采用 外保温时,保温层厚度增加,会带来粘贴的可靠性、耐久性及外饰面选择受限问题;内保温时,保温层 会占据更多的室内使用面积。因此,应优先选用高性能保温隔热材料,降低保温隔热层厚度。 6.1.2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现行穿过保温层的锚栓通常为金属制品,由于金属制品的导热系数较大, 会造成室内热量通过连接件向室外散失。因此,固定锚栓应采取阻断热桥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6.2墙体保温隔热设计

    6.2.1外墙外保温系统对主体结构起到保护作用,有利于室温保持稳定,改善室内热环境,同时有利 于提高墙体的防水和气密性, 外墙夹芯保温就是在建筑外墙的内叶墙和外叶墙之间填充优质保温材料,从而使外墙具有良好的保 温效果。近几年来,随着产业化住宅在我国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型外墙夹芯保温技术(预制复合外墙 呆温板技术),即将保温材料放在混凝土墙体结构中间,与整个墙体一起在预制构件厂内浇注成整体形 成的新的绝热保温体系;预制外墙内侧是受力的结构层,中间为保温层,最外侧是保护层。通过阻热性 能非常好的玻璃纤维连接件把结构层、保温层和保护层连成一个整体,以保证保温层与结构同寿命并且 避免热桥,提高保温效果;外墙夹芯保温优点是将绝热材料设置在外墙中间,有利于发挥墙体本身对外 界的防护作用;同时达到很好的防火效果;缺点是易产生热桥,内部空腔易形成空气对流,施工相对困 难,抗震性差 外墙内保温系统将保温材料复合在承重墙内侧,施工简便,造价相对较低;缺点是难以避免“热桥” 的产生,墙体内表面易结露、潮湿、甚至发霉,防水和气密性差,不利于室内蓄热,同时占用房屋的使 用面积。 6.2.2围护结构的热情性是指围护结构对外界温度波动的抵抗能力,围护结构热惰性越大,建筑物内 表面温度受外表面温度波动影响就越小。我国的粘土建筑墙体一般很厚,除了坚固的原因,还有就是增 大热情性,冬暖夏凉,平衡冷热峰值。 6.2.4变形缝处如不采取保温措施,会造成变形缝两侧墙体内外温差较大,易产生冷凝水附着在墙体上

    6.4.1外门窗玻璃的夏季、冬季SHGC(太阳得热系数)对建筑能耗有显著影响,夏季SHGC越大,太 辐射透过玻璃进入室内造成的供冷需求越大;冬季SHGC越大,有利于太阳辐射透过玻璃进入室内降 低供热需求,因此超低能耗建筑必须严格控制夏季、冬季SHGC取值,该值的计算需考虑遮阳设施以及 玻璃自身的遮阳系数: 可见光透过率过低会影响室内采光,选用外门窗玻璃时,可见光透过率不得小于0.50。 6.4.2外门窗选择应根据能耗指标的要求,对窗框型材和玻璃配置进行组合,并计算相应指标,选取 最为经济合理的外窗形式;外窗可采用断桥铝合金窗、塑料窗、木窗、铝木复合窗等,并采用中空复合、

    矿产标准DB42/T 1757202

    外门窗型材影响门窗的保温隔热性能和安全耐久性能;由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玻璃外门窗 常采用中空复合、中空复合充惰性气体、真空复合玻璃等方式来实现较好的热工性能,而暖边间隔条是 应用于两层玻璃之间的隔断材料,传热系数小,可实现保温减噪的功能,优质的暖边间隔条不仅可以延 长中空玻璃的使用寿命,还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水分进入、气体泄漏。 外窗台上应安装金属或耐久性好的其它材料窗台板,并符合下列要求: a)当窗框下口具备安装窗台板的条件时,窗台板应固定在窗下框上;不具备安装条件时,窗台板 应固定在铺设于窗框下部的隔热垫块上,同时做好防水处理: 金属窗台板与窗之间应有结构性连接;金属窗台板上应设有滴水线: 金属窗台板下侧与外墙保温层的接缝处,采用低密度聚氨酯发泡胶粘结与密封,边缘处应采用 防水密封处理: d)金属窗台板两侧端头应上翻,并嵌入进窗侧口的外墙保温层中;上翻端头与外墙保温层的接缝 处,应采用防水密封处理。 6.4.4为了减少建筑供暖(冷)的能耗损失、减少室内冷辐射、提高室内隔音效果,要求外门、户门、 外窗具有良好的气密性;为保证门窗的气密性符合本条文的规定,应采用符合要求的专用门窗。 6.4.5门窗框与结构墙体之间的接缝应采用耐久性良好的由防水隔汽膜和专用粘接剂组成的密封系统 密封;防水隔汽膜应一侧有效地粘贴在门窗框或附框的侧面,另一侧与结构墙体粘贴,并应松弛地覆盖 在结构墙体和门窗框或附框上,防水隔汽膜或防水透汽膜的搭接宽度均应不小于100mm。

    7.1.1无热桥设计是我国现行建筑节能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日 应对围护结构热桥进行处理: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热桥影响远远超过普通节能建筑,因此热桥处 理是实现建筑超低能耗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 7.1.2无热桥专项设计是指对围护结构中潜在的热桥构造进行加强保温隔热,以降低热流通量的设计 工作,热桥专项设计应遵循避让规则、击穿规则、连接规则、几何规则。 7.1.3穿外墙管道是无热桥设计的重点部位,容易造成较大的热桥效应和较差的气密性结果,可按图 1设计。

    外墙保温板固定锚栓因数量多,容易形成热桥,保温板应采用断热桥锚栓固定,可按图2设计。

    图2外墙保温锚栓构造做法

    7.1.4屋面与女儿墙、檐口、外墙等连接部位避免出现结构性热桥,应做好保温层的连接处理。此部 应长度大,一且出现热桥,对建筑能耗需求影响大,尤其对顶层住宅的室内环境和能耗需求影响显著。 对穿越屋面的结构,如风道、烟道、管井、管道等,其外侧的保温层应与屋面、墙面保温层连续。 屋面女儿墙、土建风道(烟道)等保温层顶部是薄弱环节,宜受到日晒雨淋的自然侵蚀或人为的踩压破 坏,宜采用铝合金盖板进行保护。 屋面保温做法可按图3设计

    儿墙保温做法可按图4设

    女儿墙保温做法可按图4设计。

    安全阀标准图3屋面保温构造做法

    ....
  • 相关专题: 节能  
专题: 螺旋钢管标准 |硅钢片标准 |镀铬标准 |照明设计标准 |钢筋工程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