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 T 3958-2021 装配式钢-混叠合柱框架结构技术规程.pdf

  • DB34 T 3958-2021 装配式钢-混叠合柱框架结构技术规程.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1.3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9-22
  • 发 布 人: wqh6085061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建筑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2.1.4含管率 steel tube arearatio

    叠合柱的钢管面积与柱全截面面积的比值。

    给排水图纸2.1.5套箍指标 confinement coeffic

    构件截面中钢管面积、钢材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与 混凝土面积、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

    2.2.1作用效应和抗力

    2.2.2材料力学性能

    弹性模量; Ea—4 钢材的弹性模量; Eco 钢管外混凝土弹性模量; Eci 钢管内混凝土弹性模量;

    钢管全截面面积; 钢管截面面积;

    2.2.4计算系数及其他

    3.0.1装配式叠合柱框架结构标准设防类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 应符合表3.0.1的规定,且结构中设置叠合柱的高度不宜小于房 屋总高度的2/3。

    .0.1装配式叠合柱框架结构适用的最

    3.0.2装配式叠合柱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根据其抗震设防类 别、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确定,并应符合《建筑抗震 没计规范》GB50011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等 国家现行标准有关框架结构的规定。装配式叠合柱框架结构标准 设防类房屋抗震等级应按表3.0.2确定

    表 3.0.2 装配式叠合柱框架结构房屋的

    3.0.3预制构件的设计应满足标准化的要求,宜采用建筑信息 化模型(BIM)技术进行一体化设计,预制构件的钢筋应与预留孔 同、预埋件等相协调;预制构件的形状、尺寸、重量等应满足制 作、运输、安装各环节的要求;预制构件的配筋设计应便于工厂 化生产和现场连接。

    3.0.4装配式叠合柱框架结构中,预制构件的连接部位宜设置

    2应根据预制构件的功能和安装部位、加工制作及施工精 度等要求,确定合理的公差; 3应满足制作、运输、堆放、安装及质量控制要求。 3.0.5装配式叠合柱框架结构的质量验收,应在材料和结构等相关 分项工程验收合格的基础上,进行质量控制、资料检查、观感质量 验收及结构性能检验

    4.1.1钢材的选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的有关规定。

    4.1.2装配式叠合柱框架结构的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大 于0.85; 2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应小于20%; 3钢材应有良好的焊接性能和合格的冲击韧性

    2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应小于20%; 3 钢材应有良好的焊接性能和合格的冲击韧性

    4.2.1叠合柱钢管内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钢管外 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 4.2.2钢管内混凝土宜采用自密实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的配 合比设计、施工、质量检验和验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自密实 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3的有关规定。

    4.2.1叠合柱钢管内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钢管外

    4.3.1纵向受力钢筋、箍筋的选用,以及钢筋的屈服强度标准 值、极限强度标准值、抗拉强度设计值、抗压强度设计值及弹性 模量取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的有关规定。

    4.3.2装配式叠合柱框架结构的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宜采用延性、韧性和可焊性较好的钢筋: 纵向受力钢筋和箍筋宜选用不低于HRB400级热轧钢筋

    箍筋也可选用HPB300级热轧钢筋; 3纵向受力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 直不应小于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 值不应大于1.3,且钢筋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 于9%。

    4.4.1焊接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手工焊接采用的焊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非合金钢 及细晶粒钢焊条》GB/T5117或《热强钢焊条》GB/T5118的有 关规定,选择的焊条型号应与主体金属的力学性能相适应: 2自动或半自动焊接采用的焊丝和焊剂应与主体金属的力 学性能相适应。焊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熔化焊用钢丝》GB/T 14957的规定,

    4.4.2焊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 的规定。焊缝的强度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 GB 50017 的规定采用。

    4.4.3连接紧固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4锚栓钢材可采用现行国家标准《碳系结构钢》GB/T70C 规定的Q235钢,《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中规定的 Q355钢、Q390钢或强度更高的钢材; 5栓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弧螺柱焊用圆柱头焊钉》 GB/T 10433 的规定。

    5.1.1采用装配式叠合柱框架结构的建筑型体及其构件布置的 规则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的规定。

    5.1.2叠合柱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

    1对采用叠合柱的楼层,其框架柱宜全部采用叠合柱; 2叠合柱的钢管至少应伸至地下一层的基础内或地下二层 钢筋混凝土柱内。

    5.2.1装配式叠合柱框架结构的作用及作用组合应符合

    5.3.1装配式叠合柱结构弹性计算时,应考虑楼板对梁刚度的 曾大作用。 5.3.2计算装配式叠合柱框架结构的弹性内力和位移时,叠合 主的截面刚度可按下列规定进行计算:

    5.3.1装配式叠合柱结构弹性计算时,应考虑楼板对梁刚度的 增大作用。

    5.3.2计算装配式叠合柱框架结构的弹性内力和位移时,叠合 柱的截面刚度可按下列规定进行计算:

    5.3.2计算装配式叠合柱框架结构的弹性内力和位移时,叠合

    EA=Eco Aco+ Eci Aci+ EaAa El=Eco Ico+Eci Ici+Ea Ia GA = Gco Aco + Gci Aci + GaA

    式中:Eco、Eci、Ea 分别为钢管外混凝土、钢管内混凝土和钢管 的弹性模量; GcoGci、Ga 分别为钢管外混凝土、钢管内混凝土和钢管 的剪切模量: AcovAci、Aa— 分别为钢管外混凝土、钢管内混凝土和钢管 的截面面积; lco、lci、la一—分别为钢管外混凝土、钢管内混凝土和钢管 截面在所计算方向对其形心轴的惯性矩,

    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梁时可取0.05,采用钢梁或PEC组合梁时可 取0.045;设防地震作用下,弹塑性时程分析时可采用与多遇地 震作用下相同的阻尼比:空遇地震作用下推覆分析或等效弹性分 析时,可分别取0.05~0.06和0.06~0.07,也可根据结构构件屈 服情况确定。

    5.3.4装配式叠合柱框架结构的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E应 按表5.3.4采用

    5.3.5在风荷载或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装配式叠合柱框架

    结构按弹性设计方法计算的楼层内最大层间水平位移应满足表 5.3.5 的要求

    5.3.6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装配式叠合柱框架结构薄弱层(部 位)弹塑性层间位移应不大于1/50

    表5.3.4装配式叠合柱框架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表5.3.5装配式叠合柱框架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5.4.1装配式叠合柱框架结构底层柱的下端,其组合的弯矩设 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一、二、三、四级增大系数分别不应小于 1.7、1.5、1.3和1.2;底层柱纵向钢筋应按上下端的不利情况配置。 5.4.2叠合柱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 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组合的剪力设计值 的规定。

    5.4.3叠合柱的轴心受压承载力、偏心受压承载力、斜截面受

    剪承载力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钢管混凝土叠合柱结构技术规程》 T/CECS188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5.4.4叠合柱的轴压比限值不宜超过表5.4.4的规定。叠合

    轴压比可按下式计算:

    n.= N/(f..A.. + 0.9N.)

    式中:ne 叠合柱的轴压比; 叠合柱的轴力设计值: No 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承载力设计值; 钢管外混凝土的轴心受压承载力设计值: Am 钢管外混凝土的横截面面积

    表5.4.4叠合柱轴压比限值

    叠合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

    1矩形截面的宽度和高度,不宜小于350mm;圆柱截面的 直径,抗震等级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 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00mm; 2剪跨比宜大于2; 3矩形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 5.4.6叠合柱钢管外的混凝土厚度及钢管宜符合下列要求: 1截面边长不大于1000mm时,钢管外的混凝土厚度不宜 小于150mm,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时钢管外的混凝土厚度不宜小于 120mm;截面边长大于1000mm时,钢管外的混凝土厚度不宜小 于200mm; 2钢管直径不宜小于100mm,钢管壁厚不宜小于4.5mm; 3钢管混凝土套箍指标不宜小于0.4、不宜大于3,套箍指 标大于3时,不应考虑其超过部分对钢管内混凝土的约束作用,

    1矩形截面的宽度和高度,不宜小于350mm;圆柱截面的 直径,抗震等级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 三级且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00mm; 2剪跨比宜大于2; 3矩形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

    1截面边长不天于1000mm时,钢管外的混凝土厚度不宜 小于150mm,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时钢管外的混凝土厚度不宜小于 120mm;截面边长大于1000mm时,钢管外的混凝土厚度不宜小 于200mm; 2钢管直径不宜小于100mm,钢管壁厚不宜小于4.5mm; 3钢管混凝土套箍指标不宜小于0.4、不宜天于3,套箍指 标大于3时,不应考虑其超过部分对钢管内混凝土的约束作用, 可考虑其作为型钢对叠合柱刚度和承载力的提高作用;套箍指标 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fa 钢管钢材抗拉、抗压强度设计值; fei 钢管内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Aao 钢管截面面积; Agi 钢管内混凝土截面面积

    0= fAo / A)

    4钢管混凝土(包括钢管)截面积与叠合柱截面积的比值不宜 大于0.45; 5钢管含管率不应小于2%、不宜天于15%;对于低、多层装 配式叠合柱框架结构,当钢管混凝土短柱的轴心受压承载力设计值 大于轴力设计值时,含管率不应小于1.2%。含管率可按下式计算:

    P.= Aa0 / A

    式中:Pa 叠合柱钢管含管率: Aao 钢管的截面面积; 叠合柱全截面面积

    5.4.7叠合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中柱及边柱不应小于1%,角 柱不应小于1.1%:建造于IV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 配筋率应增加0.1%; 2钢管外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最小总配筋率应增 加0.1%; 3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 4 纵向钢筋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 5宜对称配筋,且宜集中配置在角部; 6纵向受力钢筋净间距不宜小于50mm、不宜大于200mm, 大于200mm时,应设置纵向构造钢筋; 7纵向钢筋与钢管的最小净距不宜小于30mm。 5.4.8叠合柱应设置箍筋加密区,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箍筋加密区的范围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柱端,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的1/6和500mm 三者的最大值; 2)底层柱的下端不小于柱净高的1/3; 3)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 4)剪跨比不天于2的柱、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 4的柱、一级和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 2一般情况下,加密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

    注:d为柱纵向钢筋最小直径

    3叠合柱的箍筋直径大于12mm时,除底层柱下端外,最 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 4叠合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应按下式规定采用:

    Pv=vfeo/ fy

    注:普通箍指单个矩形箍和单个圆形箍,复合箍指由矩形、多边形、圆形箍或拉筋组 成的箍筋,

    5.4.9叠合柱的箍筋非加密区的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50%; 2箍筋间距,叠合柱不应大于200mm,且不应大于10倍纵 向钢筋直径。

    筋组成(图5.4.10a),或由外围矩(方)形封闭箍和八角形封 闭箍与拉筋组成(图5.4.10b)。拉筋可紧靠箍筋并钩住纵筋; 2绕过钢管的拉筋与钢管相交部分的圆弧宜与钢管同心, 不相交部分宜为直段; 3箍筋加密区的箍筋及拉筋的肢距,绕过钢管的拉筋肢距 不宜大于400mm,其他箍筋及拉筋的肢距不宜大于250mm; 4截面周边纵向钢筋应至少每隔一根位于箍筋的角部或拉 筋的弯钩内; 5梁柱节点核心区的箍筋,当复合箍配置有困难时,可采 用等量大直径箍筋或等量钢板箍,

    图5.4.10叠合柱筋配置方式示意图

    5.5.1装配式叠合柱框架结构可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梁、钢梁 和PEC组合梁。 5.5.2采用预制混凝土梁时,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 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 5.5.3采用钢梁时,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 GB50017中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

    5.5.4采用PEC组合梁时,应按照现行团体标准《部分包覆

    6.1.1装配式叠合柱框架结构的节点连接应满足强度、刚度、 稳定性及抗震要求。 6.1.2构造复杂的重要节点应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等确定其承 载力,并宜通过试验进行验证。 6.1.3节点构造应便于制作、运输、安装、维护,防止积水 积尘,应进行防腐和防火设计

    6.1.3节点构造应便于制作、运输、安装、维护,防止积水、

    6.2柱与柱连接节点设计

    6.2.1柱与柱连接节点需设在略高于梁柱连接节点处。当柱子 截面外包尺寸有变化时,变化过渡段内不宜设置连接节点。 6.2.2框架柱与柱连接节点处柱内钢管采用对接连接,柱拼缝 两侧的纵向钢筋可采用套简灌浆连接,且拼接区域应采用相同强 度等级或更高强度的混凝土现场浇筑,如图6.2.2所示。

    两侧的纵向钢筋可采用套筒灌浆连接,且拼接区域应采用相同强 度等级或更高强度的混凝土现场浇筑,如图6.2.2所示。

    图6.2.2叠合柱上下柱连接节点

    6.2.3叠合柱内钢管对接时,当钢管直径相向时,接缝处应设 置内衬钢管,内衬钢管也可兼作抗剪连接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管对接应采用全熔透焊缝,直焊缝钢管对接时,应错 开上、下段钢管焊缝; 2内衬钢管高度宜为300mm,外径宜比钢管内径小4mm; 3内衬钢管仅作为衬管使用时,其壁厚不宜小于4mm;内 钢管兼作抗剪连接件时,其壁厚不宜小于16mm。 6.2.4不同直径钢管对接时,可采用一段变径钢管连接(图6.2.4 a)或采用内衬钢管连接(图6.2.4b)。采用变径钢管连接时, 变径钢管上下端均宜设置环形隔板,变径钢管的壁厚应不小手所 车接的钢管壁厚,变径钢管的斜度不宜大于1:6。采用内衬钢管 连接时,所连接的钢管直径不应小于50mm

    (a)采用变径钢管连接构造

    (b)采用内衬钢管连接构造

    图6.2.4不同直径钢管对接构造

    6.3梁柱连接节点设计

    点,如图6.3.1所示。叠合柱、预制钢筋混凝土梁与后浇混凝土、 灌浆料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键槽,并满足现行行业标准《装 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的相关要求。

    图6.3.1叠合柱与预制钢筋混凝土梁连接

    1梁的纵筋宜采用直径较大的钢筋,但直径不应大于叠合 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 2梁的纵向钢筋可采用并筋方式布置; 3钢筋弯折绕过钢管时,在柱截面以内的弯折角度不宜大 于1:6,在柱截面以外的弯折角度不宜天于1:12; 4在节点核心区内,有连接接头的梁纵筋不应超过总面积 的50%。 6.3.3预制钢筋混凝土梁的纵筋穿过叠合柱内钢管进行连接 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梁的纵筋单筋穿过钢管时,钢管壁上可开圆形穿筋孔: 其直径不宜小于d+(58)mm,d为钢梁纵向钢筋实测直径; 2梁的纵筋并筋穿过钢管时,钢管壁上可开椭圆形穿筋孔 孔的大小应考虑施工时纵筋能顺利穿过; 3穿筋孔的环向净距不应小于孔的长径,钢管壁开孔的截 面损失率不宜大于30%,超过时应采用内衬段或外套管段与钢管

    1梁的纵筋宜采用直径较大的钢筋,但直径不应大于叠合 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 2梁的纵向钢筋可采用并筋方式布置; 3钢筋弯折绕过钢管时,在柱截面以内的弯折角度不宜大 于1:6,在柱截面以外的弯折角度不宜天于1:12; 4在节点核心区内,有连接接头的梁纵筋不应超过总面积 的50%。

    净距不应小于孔长直径的2.5倍;计算时钢结构计算、软件,钢管可取未开孔截面 的面积; 4钢管壁上开孔的位置,应考虑节点不同方向梁纵筋标高 的差异。

    6.3.4叠合柱与钢梁的连接应符合下列

    1连接节点可采用栓焊连接或全螺栓连接,也可采用单边 螺栓端板连接,如图6.3.4所示; 2采用栓焊连接或全螺栓连接时,宜在工厂将短梁焊接于 叠合柱内钢管壁上,同轴梁段现场拼接时,采用翼缘焊接连接、 腹板螺栓接(图6.3.4a)或翼缘、腹板均为螺栓连接(6.3.4b) 节点设计详见附录A:

    (c)单边螺栓连接 图6.3.4叠合柱与钢梁连接

    3采用单边螺栓连接时,单边螺栓应沿柱中心线对称布置。 节点承受弯矩时,由螺栓强度和柱壁强度控制的节点抗弯承载力 应大于由端板控制的节点抗弯承载力。节点设计详见附录B

    6.3.5叠合柱与PEC组合梁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连接节点可采用栓焊连接或全螺栓连接天然气标准规范范本,也可采用单边 螺栓端板连接,如图6.3.5所示。现场拼接的区域可采用相同强 等级或提高一级的混凝土后浇包覆; 2采用栓焊连接或全螺栓连接时,宜在工厂将短梁焊接于 叠合柱内钢管壁上,同轴梁段现场拼接时,采用翼缘焊接连接、 腹板螺栓连接(图6.3.5a)或翼缘、腹板均为螺栓连接(6.3.5b) 设计时PEC组合梁可按照钢梁设计,节点设计详见附录A;

    (c)单边螺栓连接 图6.3.5叠合柱与PEC组合梁连接

    3采用单边螺栓连接时,单边螺栓应沿柱中心线对称布置。 节点承受弯矩时,由螺栓强度和柱壁强度控制的节点抗弯承载力 应大于由端板控制的节点抗弯承载力。节点设计详见附录B。

    ....
  • 相关专题: 装配式钢  
专题: 饮用水标准 |水利管理 |螺旋钢管标准 |接地线标准 |肉制品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