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487-2008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pdf

  • GB50487-2008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9.6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11-19
  • 发 布 人: iwjh163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建筑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1.0.1 为了统一水科水电工程地盾勘察工作,明确勘察工作深度和要求,保证勘察工作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程适用于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1.0.3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宜分为规划、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招标设计和施工详围设计等阶段。项目建议书阶段的勘察工作宜基本满足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深1主要求。
    1.0.4 病险水库|珠险加国工程勘察宜分为安全评价、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三个阶段。
    1.0.5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除应符合本规泡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0.1水利水电工程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应符合本规范 的有关规定,

    的有火规定。 3.0.2勘察单位在开展野外工作之前,应收集和分析已有的地质 资料,进行现场踏勘,了解自然条件和工作条件,结合工程设计方 案和任务要求,编制工程地质勘察大纲, 斯大纲在执行过程电应根据客观情况变化适时调整

    3.0.2勘察单位在开展野外工作之前,应收集和分析已有的地

    上海标准规范范本3.0.3工程地质期察大纲应包括下列内容

    1任务来源、工程概况、勘察阶段、勘察目的和任务。 2勘察地区的地形地质概况及工作条件。 3已有地质资料、前阶段勘察成果的主要结论及审查、评估 的主要意见。 4 期察工作依据的规程、规范及有关规定。 5 勘察工作关键技术问题和主要技术措施。 6 勘察内容、技术要求、工作方法和勘探工程布置图。 7 计划工作量和进度安排。 8 资源配置及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9 提交成果内容、形式、数量和日期。 3.0.4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应按勘察程序分阶段进行,并应保 证期察周期和勘察工作量。察工作过程中,应保持与相关专业 的沟通和协调。 3.0.5勘察工作应根据工程的类型和规模、地形地质条件的复杂 程度、各勘察阶段工作的深度要求,综合运用各种勘察手段,合理

    程度、各勘察阶段工作的深度要求,综合运用各种勘察手段,合理 布置勘察工作,注意运用新技术、新方法。

    果的基础上布置其他勘察工作, 3.0.7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岩土体的地球物理特性和探测目的 选择物探方法。

    3.0.8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和水工建筑物类型,选择坑(槽)、孔 碱、并等勘探工程,并应有专门设计或技术要求。 3.0.9岩土物理力学试验的项目、数量和方法应结合工程特点、 岩土体条件、勘察阶段、试验方法的适用性等确定。试样和原位测 试点的选取均应具有地质代表性。 3.0.10工程地质勘察应重视原位监测及长期观测二作。对要 根据位移(变形)趋势或动态变化作出判渐或结论的重要地质现 象,应及时布设原位监测或长期观测点(网)。 3.0.11关然建筑材料的勘察工作应确保各勘察阶段的精度和成 果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根据位移(变形)趋势或动态变化作出判断或结论的重要地质现 象,应及时布设原位监测或长期观测点(网)。 3.0.11关然建筑材料的勘察工作应确保各勘察阶段的精度和成 果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3.0.11天然建筑材料的勘察工作应确保各勘察阶段的精度和成 果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3.0.11关然建筑材料的勘察工作应确保各勘察阶段的精度利

    3.0.12对重大复杂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应列专题逊行

    3.0.13工程地质勘察应重视分析工程建设可能引起环境地底 件的改变及其影响。

    3.014勘察工作中的各项源始资料应真实、准确、完整

    3.0.14谢察工作中的各项源始资料应具实、准确、完整,开应及 时整理和分析,

    结合水工建筑物的类型和特点,加强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的 综合分析。报告正文可按照本规范有关条款编写,其附件应符合 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

    4规划阶段工程地质勘察

    择进行地质论证,开提供程地质资料。

    4.1.2规划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了解规划河流、河段或工程的区域地质和地震概况。 2了解规划河流、河段或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各类型水 资源综合利用工程规划选点、选线和合理布局进行地质论证。重 点了解近期开发工程的地质条件。 3了解梯级项址及水库的工程地质条件和主要工程地质间 题,论证梯级兴建的可能性。 4了解引调水工程、防洪排涝工程、灌区工程、河道整治工程 等的工程地质条件。 5对规划河流(段)和各类规划工程天然建筑材料进行普查

    4.2.1 区域地质和地震的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区域的地形地貌形态、阶地发育情况和分布范围。 2 区域内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分布范围,形成时代和岩 性、君相特点,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组成物质和分布。 3区域内的主要构造单元,褶皱和断裂的类型、产状、规模和 构造发展史,历史和现今地震情况及地震动参数等。 4大型泥石流、崩塌、滑坡、喀斯特(岩溶)、移动沙丘及冻土 等的发育特点和分布情况。 5主要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情况,潜水的理深,泉水的出

    露情况与类型等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2.2区域地质勘察工作应在收集和分析客类最新区域地质资 料的基础上,利用卫片、航片解译编绘区域综合地质图,并应根据 需要进行地质复核。

    录、地震区划资料、相关省区仪测地震及地震研究资料、近地区 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评价结论,编绘区域构造与地震中分布图。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确定各工 程场地的地震动参数

    4.2.4区域综合地质图、区域构造与地震震中分布图的比例尺可 选用1:500000~1:200000。编图范围应包括规划河道或引调 水线路两侧各不小于150km。

    4.2.4区域综合地质图、区域构造与地震震中分布图的比例厂

    4.2.5对近期开发工程,宜根据区域地质环境背景,断层活动性、

    4.2.5对近期开发工程,宜根据区域地质环境背景,断层

    4.2.5对近期开发工程,宜根据区域地质环境背景,断层活动性、 历史及现今地震活动性、地震动参数区划等进行区域构造稳定性 分析,

    1.3.1水库区勘察应包括下列内

    1了解水库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2了解可能威胁水库成立的滑坡、潜在不稳定岸坡、泥石流 等的分布,并分析其可能影响。 3了解水库运行后可能对城镇、重大基础设施的安全产生产 重不良影响的不稳定地质体、期岸和浸没等的分布范围。 4了解透水层与隔水层的分布范围、可溶岩地区的喀斯特发 育情况、河谷和分水岭的地下水位,对水库封闭条件及渗漏的可能 生进行分析。 5了解水库区可能对水环境产生影响的地质条件。 6了解重要矿产的分布情况。

    在渗漏、珊岸、浸没、滑坡等工程地质问题且影响工程决策 行相应的工程地质测绘,并应根据需要布置勘探工作,

    行相应的工程地质测绘,并应根据需要布置勘探工作。 4.3.3水库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100000~1:50000, 可溶岩地区可选用1:50000~1:10000。水库渗漏的工程地质 测绘范围应扩大至与渗漏有关的地段。

    4.4.1坝址谢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了解坝址所在河段的河流形态、河谷地形地貌特征及河谷 地质结构。 2了解坝址的地层岩性、岩体结构特征、软弱岩层分布规律、 看体渗透性及卸御荷与风化程度。了解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 厚度、层次、物质组成、渗透性,以及特殊土体的分布。 3了解坝址的地质构造,特别是大断层、缓倾角断层和第四 纪断层的发育情况。 4了解坝址及近坝地段的物理地质现象和岸坡稳定情况。 5了解透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情况,地下水理深及补给、径 流、排泄条件。 6了解可溶岩坝址略喀斯特洞穴的发育程度、两岸喀斯特系统 的分布特征和坝址防渗条件。 7分析坝址地形、地质条件及其对不同坝型的适应性。 4.4.2近期并发工程坝址勘察除应符合本规范第4.4.1条的规 定外,尚应重点了解下列内容: 1坝基中主要软弱层的分布、物质组成、天然性状。 2 坝基主要断层、缓倾角断层和破碎带性状及其延伸情况。 3 项肩岩体的稳定情况。 4当第四纪沉积物作为坝基时,土层的层次、厚度、级配、性 状、渗透性、地下水状态。 5当可能采用地下厂房布置方案时,地下洞室朋岩的成洞条件

    6当可能采用当地材料坝方案时,溢洪道布置地段的地形地 质条件及筑坝材料的分布与储量。

    .4.3坝址的勘察方法应符合下

    1坝址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峡谷区可选用1:10000~1: 5000,丘陵平原区可选用1:50000~1:10000。测绘范围应包括 比选坝址、绕坝渗漏的岸坡地段,以及附近低于水库水位的娅口、 古润道等。 2在地形和岩性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可布置1条顺河物探部 面和1~3条横河物探剖面,近期开发工程应适当增加。物探方法 的选择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 3坝址勘探宜符合下列规定: 1)沿坝址代表性轴线可布置1~3个钻孔,河床较为开阔的 坝址,河床钻孔数可适当增加。近期开发工程坝址或地 质条件较为复杂的坝址可布置3~5个钻孔,其申两岸至 少各有1个钻孔。峡谷地区坝址,两岸宜布置平碱,平酮 应进人相对完整的岩体。 2)河床控制性钻孔深度宜为坝高的1~1.5倍。在深厚覆 盖层河床或地下水位低于河水位地段,钻孔深度可粮据 需要加深。 3)钻孔基岩段应进行压水试验。 4)钻孔基岩段宜进行综合测试。 4坝区主要岩土体应取样做岩矿鉴定和少量室内物理力学 试验。 5对地下水、地表水进行水质简分析。 4.5引调水工程 4.5.1 引调水工程线路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了解沿线地形地貌特征。 2了解沿线地层岩性,第四纪沉积物的分布和成因类型。

    3了解沿线地质构造特征。 4了解沿线的水文地质条件,可溶岩区的喀斯特发育特征。 5了解沿线崩塌、滑坡、泥石流、地下采空区、移动沙丘等的 分布情况。 6了解沿线沟谷、浅埋隧洞及进出口地段的覆盖层厚度,岩 体的风化、卸荷发育程度和山坡的稳定性。 7了解主要渠系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和主要工程地质问 题。 8了解沿线矿产、地下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的分布。 4.5.2引调水工程线路的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收集分析引调水工程区域地质、航(卫)片解译资料,编 绘综合地质图。 2引调水工程线路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可选用 1:50000~1:10000,测绘范围宜包括各比选线路两侧各1000~ 3000m,对于深理长隧洞宜适当扩大。 3根据地形和地质条件选用合适的物探方法。物探部面应 结合勘探剖面布置,并应充分利用勘探钻孔进行综合测试。 4沿渠道心线宜布置期探剖面,勘探点间距宜控制在 3000~5000m之间,勘探点深度根据需要确定。沿线的不同地貌 单元、地下采空区、跨河建筑物等地段应布置钻孔。 5隧洞沿线的谢探点宜布置在进出口及浅理段。 6应测定沿线地下水位,并取水样进行水质简分析。 7引调水工程沿线主要岩土层,可进行少量室内试验。根据 销要进行原位测试。

    4.6.1防洪排涝工程期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了解工程区的地形地貌特征。 2 了解工程区地层的成因类型、分布和性质,特别是工程性

    质不良岩土层的分布情况。 3了解对工程有影响的物理地质现象分布情况。 4了解工程区水文地质条件。 4.6.2 防洪排涝工程的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调查、访问、收集分析有关资料。 2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50000~1:10000,测绘 范围应包括线路两侧各1000~3000m。 3根据需要进行少量勘探和室内试验工作

    4.7.2灌排渠道及渠系建筑物

    1了解地形地貌特征。 2了解地层岩性和第四纪沉积物的分布情况,尤其是工程性 质不良岩土层的分布情况。 3了解泥石流、地面沉降、地下采空区、移动沙丘等的分布情 况。 4了解水文地质条件。 4.7.3灌排渠道及渠系建筑物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50000~1:10000,测绘 范围宜包括各比选线路两侧各1000~3000m。 2根据需要开展地面物探工作。 3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沿灌排渠道宜布置勘探剖面,勘探点宜结合渠系建筑物 布置。 2)勘探面上的期探点间距宜控制在3000~5000m。 3)勘探工作以坑探为主,结合建筑物要布置少量钻孔,钻

    孔深度根据建筑物类型和地质条件确定 4岩上试验以物理性质试验为主,主要岩土层的试验累计组 数不应少于3组。 4.7.4 区水文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了解水文、气象、农田水利及水资源利用状况。 2了解主要含水层的空间分布及其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的 补给、排泄、径流条件,初步划分水文地质单元。 3了解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4了解土壤盐溃化的类型、程度及其分布特征。 5对于可能利用地下水作为灌溉水源的灌区,圈定可能富水 地段,概略评价地下水资源,估算地下水充许升采量。 4.7.5灌区的水文地质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调查收集灌区水文、气象、土壤、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等资料。 2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50000~1:10000,测绘 范围应根据灌区规划面积和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确定。 3根据需要开展物探工作。 4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部面宜沿水文地质条件和壤盐渍化变化最大的方 向布置,面间距根据复杂程度确定。 2)每个地貌单元应有坑或孔控制。 3)钻孔孔深应达到潜水位以下5~10m;地下水资源勘探孔 的孔深应能够确定主要含水层的理深、厚度。 5根据需要开展水文地质试验工作。

    孔深度根据建筑物类型和地质条件确定。 4岩上试验以物理性质试验为主,主要岩土层的试验累计统 数不应少干3组

    数不应少于3组。 4.7.4灌区水文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了解水文、气象、农田水利及水资源利用状况。 2了解主要含水层的空间分布及其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的 补给、排泄、径流条件,初步划分水文地质单元。 3了解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4了解土壤盐溃化的类型、程度及其分布特征。 5对于可能利用地下水作为灌溉水源的灌区,定可能富水 地段,概略评价地下水资源,估算地下水充许开采量。 4.7.5灌区的水文地质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调查收集灌区水文、气象、土壤、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7.4灌区水文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4.7.5灌区的水文地质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调查收集灌区水文、气象、土壤、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等资料。 2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50000~1:10000,测绘 范围应根据灌区规划面积和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确定。 3根据篇要开展物探工作。 4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部面宜沿水文地质条件和壤盐渍化变化最大的方 向布置,面间距根据复杂程度确定。 2)每个地貌单元应有坑或钻孔控制。 3)钻孔孔深应达到潜水位以下5~10m;地下水资源勘探孔 的孔深应能够确定主要含水层的埋深、厚度。 5根据需要开展水文地质试验工作

    4.8.1河道整治工程谢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8.1 河道整治工程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 了解区域地质特征,分析主要区域构造对河势的影响 了解河道整治地段的地形地貌和河势变化情况。

    3广解河道整治地段地层岩性,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 重点了解松散、软弱、膨胀、易溶等工程性质不良岩土层的分布情 况。 4了解河道整治地段崩塌、滑坡等物理地质现象的分布与规 模。 5了解河道整治地段的水文地质条件。 6了解河道整治地段河岸利用现状与观测成果各类已建岸 边工程对河道的影响。 7了解河道整治工程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和主要工程地 质问题。

    1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50000~1:10000,测绘 范围应包括河道整治地段内的所有工程建筑物,并满足规划方案 的需要。 2不同地貌单元和护岸、裁弯等工程地段可布置勘探坑、孔 3可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提出主要岩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 根据需要进行少量试验验证。 4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水质分析,

    .9.1应对规划工程所需的天然建筑材料进行普查。 9.2对近期开发工程所需的天然建筑材料宜进行初查,初步评 推荐料场的储量、质量及开采、运输条件

    4.10.1规划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正文应包括绪言、区域地质 概况、各规划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结论和附 件等。 LAETc

    程度和本阶段完成的勘察工作量。 4.10.3区域地质概况应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地 震、物理地质现象和水文地质条件等。 4.10.4流域水利水电综合利用规划各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应按 梯级序次编写,各梯级可按水库、坝址等建筑物分别编写,内容包 括基本地质条件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初步分析。 4.10.5引调水工程各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按取水建筑物、渠 道及渠系建筑物、隧洞等编写,内容包括基本地质条件及主要工程 地质问题初步分析。

    程度和本阶段完成的勘察工作量。 4.10.3区域地质概况应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地 暖、物理地质现象和水文地质条件等。 4.10.4流域水利水电综合利用规划各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应按 梯级序次编写,各梯级可按水库、坝址等建筑物分别编写,内容包 括基本地质条件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初步分析。 4.10.5引调水工程各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可按取水建筑物、渠 道及渠系建筑物、隧洞等编写,内容包括基本地质条件及主要工程 地质间题初步分析。 4.10.6流域防洪规划各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应按水库、提防、河 道整治等分别编写,内容包括基本地质条件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初步分析。 4.10.7灌区工程应按灌排渠道、渠系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及灌 区水文地质条件分别编写。渠道及渠系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应包 括基本地质条件及主要工程地质向题初步分析;灌区水文地质条 件应包括基本水文地质条件、土壤类型、地下水理深等,对灌区施 灌后可能产生的盐溃化、沼泽化等次生灾害进行分析;当采用地下 水作为灌溉水源时,应包括地下水资源初步评价的有关内容。 4.10.8河道整治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可按工程类型分别编写, 内容包括区域地质特征与河势、基本地质条件及主要工程地质问 题初步分析。 4.10.9天然建筑材料宜结合规划方案和料源类型编写。

    4.10.6流域防洪规划各方案的工程地质条件应按水库、堤防、河 道整治等分别编写,内容包括基本地质条件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初步分析

    4.10.7灌区工程应按灌排渠道、渠系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及灌 区水文地质条件分别编写。渠道及渠系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应包 括基本地质条件及主要工程地质向题初步分析;灌区水文地质条 件应包括基本水文地质条件、土壤类型、地下水理深等,对灌区施 灌后可能产生的盐溃化、沼泽化等次生灾害进行分析;当采用地下 水作为灌溉水源时,应包括地下水资源初步评价的有关内容。 4.10.8河道整治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可按工程类型分别编写

    4.10.8河道整治工程的工程地质条件可按工程类型分别编写: 内容包括区域地质特征与河势、基本地质条件及主要工程地质问 题初步分析,

    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基

    5.1.1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应在河流、河段或工程规划

    5.1.1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应在河流、河段或工程规划 方案的基础上选择工程的建设位置,并应对选定的坝址、场址、线 路等和推荐的建筑物基本形式、代表性工程布置方案进行地质论 证,提供工程地质资料

    5.1.2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进行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确定场地地震动参数,并对工 程场地的构造稳定性作出评价。 2初步查明工程区及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存在的主要工 程地质问题,并作出初步评价。 3进行天然建筑材料初查。 4进行移民集中安置点选址的工程地质勘察,初步评价新址 区场地的整体稳定性和适宜性。

    5.2.1 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区域构造背景研究。 2 活断层及其活动性质判定。 3 确定地震动参数。 5.2.2 区域构造背景研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收集研究坝址周围半径不小于150km范围内的沉积建 造、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变质作用、地球物理场异常、表层和深部 构造、区域性活断层、现今地壳形变、现代构造应力场、第四纪火山 活动情况及地震活动性等资料,进行Ⅱ、Ⅲ级大地构造单元和地震

    1收集研究坝址周围半径不小于150km范围内的沉积 造、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变质作用、地球物理场异常、表层和深 构造、区域性活断层、现今地壳形变、现代构遣应力场、第四纪火 活动情况及地震活动性等资料,进行Ⅱ、Ⅲ级大地构造单元和地

    区(带)划分,复核区域构造与地震震中分布图。 2收集与利用区域地质图,调查项址周围半径不小于25km 范围内的区域性断裂,鉴定其活动性。当可能存在活动断层时,应 进行项址周围半径8km范围内的坝区专门性构造地质测绘,测绘 比例尺可选用1:50000~1:10000。评价活断层对坝址的影响。 3引调水线路区域构造背景研究按本条第1款进行:范围为 线路两侧各50~100km。 5.2.3活断层的判定内容应包括活断层的识别、活动年代、活动 性质、现今活动强度和最大位移速率等。 5.2.4活断层可根据下列标志直接判定: 1 错动晚更新坦(Q)以来地层的断层。 2断裂带的构造岩或被错动的脉体,经绝对年龄测定,最 新一次错动年代距今10方年以内。 3根据仪器观测,沿断裂有大于0.1mm/年的位移。 4沿断层有历史和现代中、强震震中分布或有晚更新世以来 的古地震遗迹,或者有密集面频繁的近期微震活动。 5在地质构造上,证实与已活断层有共生或同生关系的断 裂。 5.2.5其有下列标志之一的断层,可能为活断层,应结合其他有 关资料,综合分析判定: 1沿断层晚更新世以来同级阶地发生错位;在跨越断裂处水 系、山脊有明显同步转折现象或断裂两侧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物 厚度有明显的差异。 2沿断层有断层陡坎,断层三角面平直新鲜,山前分布有连 续的大规模的崩塌或滑坡,沿断裂有串珠状或呈线状分布的斜列 武盆地、沼泽和承压泉等。 3沿断层有水化学异常带、同位素异常带或温泉及地热异常 带分布。 5.2.6活断层的活动年龄应根据下列鉴定结果综合判定:

    这(帮)划分,复核区域构造与地震震中分布图。 2收集与利用区域地质图,调查项址周围半径不小于25km 范围内的区域性断裂,鉴定其活动性。当可能存在活动断层时,应 进行项址周围半径8km范围内的坝区门性构造地质测绘,测绘 比例尺可选用1:50000~1:10000。评价活断层对坝址的影响。 3引调水线路区域构造背景研究按本条第1款进行:范围为 线路两侧各50~100km。 5.2.3活断层的判定内容应包括活断层的识别、活动年代、活动

    5.2.5其有下列标患之一的断层,可能为活断层,应结合其他有 关资料,综合分析判定: 1沿断层晚更新世以来同级阶地发生错位;在跨越断裂处水 系、山脊有明显同步转折现象或断裂两侧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物 厚度有明显的差异。 2沿断层有断层陡坎,断层三角面平直新鲜,山前分布有连 续的大规模的崩塌或滑坡,沿断裂有串珠状或呈线状分布的斜列 武盆地、沼泽和承压泉等。 3沿断层有水化学异常带、同位素异常带或温泉及地热异常 带分布。 5.2.6活断层的活动年龄应根据下列鉴定结果综合判定

    5.2.6活断层的活动年龄应根据下列鉴定结果综合判定:

    1活断层上毅的未被错动地层的年龄。 2被错动的最新地层和地貌单元的年龄。 3断层中最新构造岩的年龄

    1坝高大于200m的工程或库容大于10×10"m的大(1)型 工程,以及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 0.10g地区且坝高大于150m的大(1)型工程,应进行场地地震安 全性评价工作。 2对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 0.10g地区,土石坝坝高超过90m、混凝土坝及浆砌石项坝高超过 130m的其他大型工程,宜进行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3对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或等于 0.10g地区的引调水工程的重要建筑物,宜进行场地地震安全性 评价工作。 4其他大型工程可按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动参数区划 图》GB18306确定地震动参数。 5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应包括工程使用期限内,不同超越概 斑水平下工程场地其出的地需动数

    率水平下,工程场地基岩的地震动参数。

    5.2.8在构造稳定性方面,坝(场)址选择应符合下列准则:

    1坝(场)址不宜选在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 速度大于或等于0.40g的强震区。 2天项等主体建筑物不宜建在活断层上。 3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建坝时,应进行专门论证。

    5.3.1水库区工程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初步查明水库区的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可能的渗漏地段, 估算可能的渗漏量。 2初步查明库岸稳定条件,确定崩塌、滑坡、泥石流、危岩体

    及潜在不稳定岸坡的分布位置,初步评价其在大然情况及水库运 行后的稳定性。 3初步查明可能期岸位置,初步预测水库运行后的岸形式 和范围,初步评价其对工程、库区周边城镇、居民区、农由等的可能 影响。 4初步查明可能产生浸没地段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初步 预测水库漫没范围和严重程度。 5初步研究并预测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发震位置及强 度。 6调查是否存在影响水质的地质体。 5.3.2水库渗漏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初步查明可溶岩、强透水岩土层、通向库外的大断层、古河 道以及单潮(低矮)分水岭等的分布及其水文地质条件,初步分析 渗漏的可能性,估算水库建成后的渗漏量。 2碳酸盐岩地区应初步查明略喀斯特的发育和分布规律、隔水 层和非喀斯特岩层的分布特征及构造封闭条件、不同层组的喀斯 特化程度,主要喀斯特泉水的流量及其补给范围、地下水分水岭的 位置、水位、地下水动态,初步分析水库渗漏的可能性和渗漏形式, 估算渗漏量,初步评价对建库的影响程度和处理的可能性。喀斯 特渗漏评价应符合本规范附录C的规定。 3修建在干河谷或悬河上的水库,应初步查明水库的垂向渗 漏和侧向渗漏情况,以及地下水的外渗途径和排泄区。 5.3.3水库库岸稳定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初步查明库岸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 及物理地质现象等。 2初步查明库岸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 3初步查明库岸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调查水上、水下与水 位变动带稳定坡角。 4初步查明水库区对工程建筑物、城镇和居民区环境有影响

    的滑坡、崩塌和其他潜在不稳定岸坡的分布、范围与规模,分析库 岸变形失稳模式,初步评价水库蓄水前和蓄水后的稳定性及其危 害程度。 5由第四纪沉积物组成的岸坡,应初步预测水库玥岸带的范 围。 6进行库岸稳定性工程地质分段。 5.3.4水库浸没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调查当地气候,降雨,冻土层深度,盐渍化、沼泽化的历史 及现状等自然情况。 2初步查明水库周边的地貌特征,潜水含水层的厚度,地层 岩性、分层、基岩或相对隔水层的理藏深度,地下水位以及地下水 的补排条件。 3初步查明土壤盐溃化、沼泽化现状、主要农作物科类、根须 层厚度、表层土的毛管水上升高度。 4调查城镇和居民区建筑物的类型、基础形式和理深及是否 存在膨胀土、黄土、软工等工程性质不良岩土层。 5预测浸没的可能性,初步确定浸没范围和危害程度。浸没 判别应符合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 5.3.5水库区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质箱编的R1:50000~110000件

    5.3.5水库区的工程地质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程地质测绘的比例尺可选用1:50000~1:10000,对 可能威胁工程安全的滑坡和潜在不稳定岸坡,可选用更大的比例 尺 2测绘范围除应包括整个库盆外,还应包括下列地区: 1)略斯特地区应包括可能存在渗漏的河间地、邻谷和坝 下游地段。 2)盆地或平原型水库应测到水库正常蓄水位以上闻能没没 区所在阶地后缘或相邻地貌单元的前缘。 3)峡谷型水库应测到两岸坡顶,并包括坝址下游附近的塌 滑体、泥石流沟和潜在不稳定岸坡分布地段。

    3物探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采用综合物探方法,探测库区 滑坡体,可能发生渗漏或浸没地区的地下水位、隔水层的埋深、古 河道和略斯特通道以及隐伏大断层破碎带的延伸情况等。 4水库区勘探剖面和勘探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可能渗漏地段水文地质勘探韵面应平行地下水流向或垂 直渗漏带布置。勘探部面上的钻孔应进人可靠的相对隔 水层或可溶岩层中的非喀斯特化岩层。 2)漫没区水文地质勘探部面应垂直库岸或平行地下水流向 布置。勘探点宜采用试坑或钻孔,试坑应挖到地下水位 钻孔应进人相对隔水层。 3)岸预测剖面应垂直库岸布置,水库死水位或陡坡脚高 程以下应有坑、孔控制。 4)滑坡体应按滑动方向布置纵横部面。部面上的勘探坑, 孔、竖并应进入下伏稳定岩上体5~10m,平碱应揭露可 能的滑动面。 5岩土试验应根据需要,结合勘探工程布置。有关岩土物理 力学性质参数,可根据试验成果或按工程地质类比法选用。岩土 物理力学性质参数的取值应符合本规范附录E的规定。 6可能发生渗漏或浸没的地段,应利用已有钻孔和水井进行 地下水位观测。重点地段宜理设长期观测装置进行地下水动态观 测,观测时间不应少于一个水文年。对可能渗漏地段,有条件时应 进行连通试验。 7近坝库区的大型不稳定岸坡应布置岩土体位移监测和地 下水动态观测。 5.3.6水库诱发地震预测应包括下列内容: 1进行全库区的水库诱发地震地质环境分区。 2预测可能诱发地震的库段。

    5.3.7水库诱发地震预测研究工作宜包括下列内容:

    1初步查明水库区及影响区地层岩性、火成岩的分布和岩体 结构类型。 2初步查明水库区及影响区区域性和地区性断裂带的产状 规模、展布、力学性质、现今活动性、透水性及与库水的水力联系。 3初步查明水库区及影响区中新生代构造盆地的分布、其达 界断裂的现今活动性、透水性及与库水的水力联系。 4初步查明水库区及影响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泉水和温泉的 分布、地热异常分布,喀斯特发育程度、规模及与库水的关系。 5收集水库区及影响区历史地震记载和现代仪测地震。 6了解水库区的现今构造应力场。 7 初步查明水库区岸坡卸荷变形破坏现象和采矿洞分布 及规模。 8初步查明水库区及影响区天然喀斯特塌陷和矿洞塌陷的 规模和频度。 9水库诱发地震的预测研究工作应充分利用水库区工程地 质勘察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成果

    5.4.1坝址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初步查明坝址区地形地貌特征,平原区河流坝址应初步查 明牛轭湖、决口口门、沙丘、古河道等的分布、埋藏情况、规模及形 态特征。当基岩埋深较浅时,应初步查明基岩而的倾斜和起伏情 况。 2初步查明基岩的岩性、岩相特征,进行详细分层,特别是软 岩、易溶岩、膨胀性岩层和软弱夹层等的分布和厚度,初步评价其 对坝基或边坡岩体稳定的可能影响。

    3初步查明河床和两岸第四纪沉积物的厚度、成因类型、组 茂物质及其分层和分布,湿陷性黄土、软土、膨胀土、分散性土、粉 细砂和架空层等的分布,基岩面的埋深、河床深槽的分布。初步评 价其对坝基、坝肩稳定和渗漏的可能影响。 4初步查明坝址区内主要断层、破碎带,特别是顺河断层和 缓倾角断层的性质、产状、规模、延伸情况、充填和胶结情况,进行 节理裂隙统计,初步评价各类结构面的组合对坝基、边坡岩体稳定 和渗漏的影响。 5初步查明坝址区地下水的类型、赋存条件、水位、分布特征 及其补排条件,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理深、厚度、连续性、渗透性: 进行岩土渗透性分级,初步评价坝基、坝肩渗漏的可能性、渗透稳 定性和渗控工程条件。君土体渗透性分级应符合本规范附录F 的规定,上的渗透变形判别应符合本规范附录G的规定。 6初步查明坝址区岩体风化、御荷的深度和程度,初步评价 不同风化带、御荷带的工程地质特性。岩体风化带划分应符合本 规范附录H的规定,岩体御荷带划分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了的规 定。 7初步查明坝址区崩塌、滑坡、危岩及潜在不稳定体的分布 和规模,初步评价其能的变形破坏形式及对坝址选择和枢纽建 筑物布置的影响。迈坡稳定初步评价应符合本规范附录K的规 定。 8初步查明坝址区泥石流的分布、规模、物质组成、发生条件 及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的范围,初步评价其发展趋势及对坝址 选择和枢纽建筑物布置的影响。 9可溶岩坝址区应初步查明喀斯特发育规律及主要洞穴、通 道的规模、分布、连通和充填情况,初步评价可能发生渗漏的地段、 渗澜量,略斯特洞穴对坝址和枢纽建筑物的影响。 黄土地区应初步查明黄土略喀斯特分布、规模及发育特征,初步 评价其对坝址和枢纽建筑物的影响,

    10初步查明坝址区环境水的水质,初步评价环境水的腐蚀 性。环境水腐蚀性判别应符合本规范附录L的规定。 11初步查明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初步提出岩土体物理 力学参数。 12初步评价各比选坝址及枢纽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提 出坝址比选和基本坝型的地质建议,

    5.4.2坝址的勘察方法应符合下

    1工程地质测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程地质测绘范围包括各比选坝址主副坝、导流工程和 枢纽建筑物布置等有关地段。当比选坝址相距在2km 及以上时,可分别单独测绘成图。 2)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5000~1:2000。 2物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物探方法应根据勘察自的及坝址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和 岩土体的物理特性等确定。 2)物探剖面宜结合勘探剖面布置,并应充分利用孔进行 综合测试。 3)坝址两岸应利用平耐进行岩体弹性波测试。 3坝址勘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比选坝址应布置一条主要勘探部面。坝高70m及以 或地质条件复杂的主要坝址,应在主要勘探剖面上、下 游布置辅助勘探部面。 2)主要期探部面勘探点间距不应大于100m。其中,河床部 位不应少于2个钻孔。两岸项肩部位,在设计正常密水 位以上也应布置钻孔。 3)峡谷区河流坝址两岸项肩部位应分高程布置平桐。项高 在70m及以上或拱项,在设计正常蓄水位以上根据需 要布置平桐。 4)土石坝应沿河流方向布置渗流分析勘探部面,勘探钻孔

    间距视翡要确定。土石坝的混凝土建筑物应沿建筑物轴 线布置勘探部面。 5)当存在影响坝址选择的顺河断层、河床深槽和潜在不稳 定岸坡等不良地质现象时,应布置钻孔,可视需要布置平 桐。 6)软弱夹层及主要缓倾角结构面勘探应布置探井(大口径 钻孔)和平桐。 7坝址区有较厚粉细砂或软土、淤泥质土等工程性质不良 岩土层分布时,应布置原位测试孔。 8)对影响坝址选择的重要地质现象,应根据需要布置专门 性的期探工作。 坝址勘探钻孔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峡谷区坝址河床钻孔深度应符合表5.4.2的规定,两岸 岸坡上的钻孔深度应达到河水位高程以下,并进人相对 隔水层。

    表5.4.2峡谷区坝址河床钻孔深度

    2)平原区建在深厚覆盖层上的坝,勘探钻孔进人建基面以 下的深度不应小于坝高的1.5倍,在此深度内若遇有泥 炭、软土、粉细砂及强透水层等时,还应进人下卧承载力 较高的土层或相对隔水层。 当基岩理深小于坝高的1.5倍时,钻孔进人基岩深 度不宜小于10m。 3)间溶岩地区钻孔深度可根据其体情况确定。 4)控制性钻孔或专门性钻孔深度应按实际需要确定,

    5水文地质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中应观测地下水位,收集勘探过程中的水文地质资 料。 2)基岩地层应进行钻孔压(注)水试验,测定岩体透水率或 渗透系数;根据需要采用物探方法测试地下水的有关参 数。 3)第四纪沉积物应进行钻孔抽水或注水试验,测定渗透系 数。 4)可能存在集中渗漏的地带应进行连通试验。 5)应进行水质分析。 6岩土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主要岩石(组)室内试验累计有效组数不应少于6 组。每一主要土层室内试验累计有效组数不应少于6 组。 2)土基应根据土的类型选择标准贯人、动力触探、静力触 探、十字板剪切等方法进行原位试验,主要土层试验累计 有效数量不宜少于6组(段、点)。河床深厚砂卵石层 取样与原位测试宜符合本规范附录M的规定。 3)控制项基稳定和变形的岩土层可进行原位变形和剪切试 验:剪切试验不少于2组,变形试验不少于3点。 4)特殊岩土应根据其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专门试验。 长期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察期间应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对推荐的坝址应布置 地下水长期观测孔。 2)影响坝址选择的潜在不稳定岸坡应进行岸坡位移变形观 测,观测线应在平行和垂直可能位移变形的方向布置。

    5.5.1发电引水线路期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5.5发电引水线路及厂址

    1初步查明引水线路地段地形地貌特征和滑坡、泥石流等不 良物理地质现象的分布、规模。 2初步查明引水线路地段地层岩性、覆盖层厚度、物质组成 和松散、软弱、膨胀等工程性质不良岩土层的分布及其工程地质特 性。隧洞线路尚应初步查明喀斯特发育特征、放射性元素及有害 气体综。 3初步查明引水线路地段的褶皱、断层、破碎带等各类结构 面的产状、性状、规模、延伸情况及岩体结构等,初步评价其对边坡 和隧洞围特稳定的影响。 4初步查明引水线路岩体风化、御荷特征,初步评价其对渠 道、隧洞进口、傍山浅理及明管铺设地段的边坡和洞室稳定性的 彩响。 5初步查明引水线路地段地下水位、主要含水层、汇水构造 和地下水溢点的位置、高程,补排条件等,初步评价其对引水线 路的影响。隧洞尚应初步查明与地表溪沟连通的断层破碎带、溶 斯特通道等的分布,初步评价掘进时突水(泥)、涌水的间能性及对 围君稳定和周边环境的可能影响。 6进行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初步提比有关物理力学参 数。 7迹行隧洞凰岩工程地质初步分类。围岩工程地质分类应 符合本规范附录N的规定

    5.5.2地面式厂房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初步查明场址区地形地貌特征及岩体风化带、御荷带、倾 到体、滑坡、崩塌堆积体、喀斯特、地下采空区等的分布,初步评价 对广房及附属建筑物场地稳定的影响。 2初步查明场址区的地层岩性,软弱和易溶岩层、软土、粉 细砂、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分散性土的分布与理藏条件,并 对君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承载能力作出初步评价。对可能地 震液化上应进行液化判别,土的地震液化判别应符合本规范附

    录P的规定。 3初步查明场址区的地质构造、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等的 性质、产状、规模和展布情况,结构面的组合关系及其对厂址和边 坡稳定的影响。 4初步查明场址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初步评价电站压力前 池的渗漏、渗透稳定条件以及基坑开挖发生涌水、涌砂的可能性。 5进行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初步提出有关物理力学性 质参数

    5.5.3地下广房勘察除应符合本规范第5.5.1条的有关规定列

    1初步查明地下厂房和洞群布置地段的君性组成和君体结 构特征及各类结构面的产状、性状、规模、空间展布和相互切割组 合情况,初步评价其对项拱、边墙、洞群间岩体、交岔段、进出口以 及高压管道上覆岩体等稳定的影响。 2初步查明地下厂房地段地应力、地温、有害气体和放射性 元素等情况,初步评价其影响

    1)引水线路测绘范围应包括线路及两侧300~1000m,厂址 测绘范围应包括广房和附属建筑物场地及周围200~ 500m。 2)水线路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10000~1:2000,隧洞 进出口段及厂址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2000~1:1000。 2宜采用综合物探方法探测覆盖层厚度、地下水位、古河道 隐伏断层、喀斯特洞穴等,并应利用钻孔和平进行综合测试。 3勘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沿引水线路轴线应布置勘探部面。出口、调压、高压 管道和厂房等场地宜布置横部面。勘探点应结合地形地 质条件布置。

    2)隧洞进口、傍山、浅理、明管铺设等地段以及存在重天 地质问题的地段应布置探钻孔或平。 3)地下厂房区可布平桐。 4)引水隧洞、地下厂房钻孔深度宜进人设计洞底、广房建基 面高程以下10~30m,但不应小于隧洞洞径或地下厂房 跨度。 地面广房钻孔深度,当地基为基岩时宜进入建基面 商程以下20~30m;当地基为第四纪沉积物时应根据地 质条件和建筑物荷大小综合确定。 4勘探过程中应收集水文地质资料。隧洞和建筑物场地钻 孔应根据露要进行抽水、压(注)水试验和地下水动态观测。 5岩土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主要君上层室内试验累计有效组数不应少于6组。 2)特殊君应根据其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专门试验。 3)工基厂址的主要土层应进行原位测试。 6隧和地下广房可利用平桐或钻孔进行岩体变形参数、岩 体波速等原位测试。 7隧洞和地下广房应利用平碱或钻孔进行地应力、地温、有 善气体和放射性元絮测试。岩爆的判别宜符合本规范附录Q的 规定。

    5.6.1溢洪道助察应包括下列内

    5.6.1溢洪道期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初步查明溢洪道区地形地貌特征及滑坡、泥石流、崩塌体 等的分布和规模。 2初步查明溢洪道区地层君性,覆盖层厚度、物质组成,基岩 风化、卸荷深度和岩土体透水性。 3初步查明溢洪道区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缓倾角结构面 等的性质、产状、规模和展布情况,结构面的组合关系

    4进行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初步提出有关物理力学参数 5初步评价溢洪道边坡、泄洪闸基的稳定条件以及下游消能 段岩体的抗冲条件和冲刷坑岸坡的稳定条件。 5.6.2溢洪道的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5000~1:2000。当溢洪 道与坝址邻近时,可与坝址一并测绘成图。 2勘探部面应沿设计溢洪道中心线和消能设施等主要建筑 物布置,钻孔深度宜进入设计建基面高程以下20~30m,泄洪闸基 钻孔深度应满足防渗要求。 3泄洪闸基岩钻孔应进行压水试验。 4主要岩土层室内试验累计有效组数不应少于6组。 5.7渠道及渠系建筑物 5.7.1渠道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初步查明渠道沿线的地形地貌和喀斯特塌陷区、古河道 移动沙丘、地下采空区及矿产等的分布与规模。对于穿越城镇、工 矿区的渠道,应调查和探测地下构筑物、地下管线等。 2初步查明渠道沿线的地层君性,重点是工程性质不良君工 层的分布及其对渠道的影响。特殊土勘察要点应符合本规范附录 R的规定。 3初步查明渠道沿线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地下水补排条 件、水位、水质、岩土体的渗透性、土壤的盐溃化现状,并对环境水

    4进行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初步提出有关物理力学参娄 5初步评价溢洪道边坡、泄洪闸基的稳定条件以及下游消 段岩体的抗冲条件和冲刷坑岸坡的稳定条件

    4进行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初步提出有关物理力学参数。 5初步评价溢洪道边坡、泄洪闸基的稳定条件以及下游消能 段岩体的抗冲条件和冲刷坑岸坡的稳定条件。 5.6.2溢洪道的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5000~1:2000。当溢洪 道与坝址邻近时,可与坝址一并测绘成图。 2勘探部面应沿设计溢洪道中心线和消能设施等主要建筑 物布置,钻孔深度宜进入设计建基面高程以下20~30m,泄洪闸基 钻孔深度应满足防渗要求。 3泄洪闻闸基岩钻孔应进行压水试验。 4主要岩土层室内试验累计有效组数不应少于6组。

    5.6.2溢洪道的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5.7.1渠道勘察应包括下列内

    5.7渠道及渠系建筑物

    1初步查明渠道沿线的地形地貌和喀斯特塌陷区、舌河道 移动沙丘、地下采空区及矿产等的分布与规模。对于穿越城镇、工 矿区的渠道,应调查和探测地下构筑物、地下管线等。 2初步查明渠道沿线的地层君性,重点是工程性质不良君王 层的分布及其对渠道的影响。特殊土勘察要点应符合本规范附录 R的规定。 3初步查明渠道沿线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地下水补排条 件、水位、水质、岩土体的渗透性、土壤的盐溃化现状,并对环境水 文地质条件的可能变化进行初步预测。 4初步查明榜山渠道沿线崩塌体、滑坡体、泥石流、洪积扇 残坡积土等的分布、规模及覆盖层厚度,基岩风化带、御荷带深度 地质构造和主要结构面的组合等,并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 5初步查明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初步提出君上物理力学参 数。 6行渠道工程地质初步分段。对可能发生严渗漏、漫

    没、地震液化、岩土膨胀、黄土湿陷、滑場、冻胀与融沉等工程地质 问题作出初步评价。膨胀上的判别应符合本规范附录S的规定。 黄上湿陷性及湿陷起始压力的判定应符合本规范附录T的规定。 5.7.2渠系建筑物勘察除应符合本规范第5.7.1条的规定外,尚 应包括下列内容: 1初步查明建筑物区水文地质条件,对地基渗漏和渗透稳定 条件及基坑升挖过程中发生润水、涌砂的可能性作出初步评价。 2结合建筑物基础形式,初步查明各君土层的物理力学性 质。 3应对建筑物地基进行工程地质初步评价。 5.7.3渠道及渠系键筑物的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渠道可选用1:10000~1:5000, 渠系建筑物可选用1:2000~1:1000。 2工程地质测绘范围应包括各比选渠线两侧各500~ 1500m,渠系建筑物应包括对建筑物可能有影响的地段,对高边坡 及傍山渠段测绘范围应适当护大。 3宜采用物探方法探测覆盖层厚度、君体风化程度、地下水 位、古河道、隐伏断层、略斯特洞穴、地下采空区、地下构筑物和地 下管线等。 4期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沿渠道中心线应布置勘探坑、孔,勘探点间距500~ 1000m;勘探横部面间距1000~2000m,横部面上的钻孔 数不应少于3个。山渠道期探点应适当加密,高边坡 地段宜布置勘探平碱。 2)渠系建筑物宜布置纵、横勘探部面,建筑物轴线钻孔间距 宜控制在100~200m之间,剖面上的钻孔数不宜少于3 个。 3)挖方渠道钻孔深度宜进人设计渠底板以下5~10m,填方 渠道钻孔深度应能满足稳定分析的要求:渠系建筑物钻

    孔深度宜进人设计建基面以下20~30nml,或进人基础以 下一定深度。特殊情况应适当加深。 4)钻孔在钻进过程中应收集水文地质资料·并应根据需要 进行抽水、压(注)水试验和地下水动态观测,对可能存在 渗漏、浸没或盐溃化地段,应进行野外注水试验。 5 岩土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应以室内试验为主。原位测试方 法宜根据土(岩)类和工程要选择。 2)对特殊上应进行专门试验。 3)渠道各工程地质单元(段)和渠系建筑物地基主要岩土层 的室内试验累计有效组数不应少于6组。

    1初步查明水闸及泵站场地的地形地貌,重点为古河道、牛 现湖、决口口门等的位置、分布和鲤藏情况。 2初步查明水闻及泵站场地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的 分布。 3初步查明水闻及泵站场地的地层结构、君上类型利物理力 学性质,重点为工程性质不良岩土层的分布情况和工程特性。 4初步查明地下水类型、埋深及岩土透水性,透水层和相对 隔水层的分布,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初步评价地表水、地下水对 混凝土及钢结构的脑蚀性。 5进行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初步提出岩土物理力学参 数。 6初步评价建筑物场地地基承裁力、渗透稳定、抗滑稳定、地 熊液化和边坡稳定性等。

    5.8.2水闸及泵站场址的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围应包括比选方案在内的所有建筑物地段,进水和泄水方向应包 括可能危及工程安全运行的地段。 2可采用物探或调查访问方法确定古河道、牛轭湖、决口口 门、沙丘等的分布、位置和埋藏情况。宜采用物探方法测定土体的 动力参数。 3纵、横勘探面和勘探点应结合建筑物、场址的地形地质 条件布置;主要探部面的钻孔间距宜控制在50~100m之间,每 条剖面不应少于3个孔。 4闸基勘探钻孔进人建基面以下的深度,不应小于闸底板宽 斐的1.5倍,在此深度内遇有泥炭、软土、粉细砂及强透水层等工 程性质不良君土层时,钻孔应进人下卧的承载力较高的土层或相 对隔水层。当基岩理深小于闻底板宽度的1.5倍时,钻孔进人基 岩深度不宜小于5~10m。 5泵站期探钻孔深度,当地基为基岩时宜进人建基面以下 10~15m,当地基为第四纪沉积物时应根据持力层情况确定。 6分层取原状土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及渗透试验。各 建筑物地基主要岩土层的室内试验累计有效组数均不应少于6 组;当主要持力层为第四纪沉积物时,应根据土层类别选择合适的 原位测试方法,每一主要土层试验累计有效数量不宜少于6组 (段、点)。 7根据需要进行抛水试验、压(注)水试验、地下水动态观测 工作。应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

    5.9.1深埋长隧洞勘察除应符合本规范第5.5.1条的有关规定 外,尚应包括下列内容: 1初步查明可能产生高外水压力、突(浦)水(泥)的地质条 件。 2初步查明可能产生围岩较大变形的岩组及大断裂破碎带 ·32

    的分布及特征。 3初步查明地应力特征及产生岩爆的可能性。 4初步查明地温分布特征。 5初步评价成洞条件及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提出地质超前 预报的初步设想。 5.9.2深埋长隧洞进出口段及浅埋段的勘察方法应符合本规范 第5.5.4条的有关规定

    4初步查明地温分布特征。 5初步评价成洞条件及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提出地质超前 预报的初步设想。 5.9.2深埋长隧洞进出口段及浅埋段的勘察方法应符合本规范 第5.5.4条的有关规定。 5.9.3深埋段的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收集本区已有的航片、卫片、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图及相关 资料,进行分析与航片、卫片解译。 2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50000~1:10000,测绘 范围应包括隧洞各比选线及其两侧各1000~5000m,当水文地质 条件复杂时可根据需要扩大。 3选择合适的物探方法,探测深部地质构造特征、喀斯特发 育特征等。 4宜选择合适位置布置深孔,进行地应力、地温、地下水位 岩体渗透性、岩体波速等综合测试。 5进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5.10.1堤防及分蓄洪工程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0.1提防及分备供 1初步查明新建堤防各堤线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及存 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间题,并对堤线进行比较,初步预测防挡水后 可能出现的环境地质间题。 2调查已建堤防工程散浸、管、堤防溃口等历更险情。对 提身质量进行检测、评价。 3初步查明已建堤防堤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及存在 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结合历年险情隐想对堤基进行初步分段评 价。

    4初步查明堤岸岸坡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并对岸坡 稳定性进行初步分段评价。 5初步查明分蓄洪区围堤,转移道路、桥梁和安全区内各建 筑物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及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6初步提邮各土(岩)层的物理力学参数。 5.10.2堤防及分蓄洪工程的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下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50000~1:10000。新建 提防测绘范围为堤线两侧各500~2000m,已建堤防为堤线两侧各 300~1000m,开应包括各类险情分布范围。 2勘探纵部面沿堤线布置,钻孔间距宜为500~1000m:横部 面垂直堤线布置,间距宜为纵面上钻孔间距的2~4倍,孔距宜 为20~200m。钻孔进人堤基的深度宜为堤身高度的1.5~2.0 倍。 3应取样迹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及渗透试验。每一工程地 质单元各主要土(岩)层试验累计有效组数不应少于6组。

    乳制品标准5.11.1灌区的工程地质勘察内容应符合本规范第5.7.1 5. 7. 2 条的规定

    5.11.2灌区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进行渠道纵横部面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 10000~~1:1000。 2渠道勘探以坑、孔为主,间距宜为500~1000m,深度宜进 人设计渠底板以下不小于5m或根据需要确定;各建筑物场地应 布置钻孔,钻孔深度宜进人设计建基面以下20~30m,或进人基础 以下一定深度。 3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应以室内试验为主。原位测试方 法宜根据土(岩)类和工程需要选择。 5.11.3灌区水文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初步查明地层岩性、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和分布情 况。 2初步查明主要含水层的空间分布及其水文地质特征,地下 水的补给、排泄、径流条件及其动态变化规律。 3当采用地下水作为灌溉水源时,初步查明主要含水层水 质、补给量、储存量和充许开采量。对拟建水源地的可性进行评 价。 4初步查明地下水的水质、土壤盐溃化的类型、程度及其分 布特征。 5初步确定地下水埋深临界值和地下排水模数。 6初步评价土壤改良的水文地质条件,提出防治土壤盐溃 化沼泽化的建议

    石油标准5.11.4灌区的水文地质勘察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文地质测绘比例尺可选用1:50000~1:10000,测绘 范围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确定。 2进行地面物探和水文测并工作。 3勘探部面一般应沿水文地质条件和土壤盐渍化变化最大 的方向布置,勘探点、线的间距应根据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合理确 定。 4进行水文地质试验和地下水动态观测工作,

    ....
  • 水利标准
  • 相关专题: 水利水电  
专题: 煤炭标准 |化工标准 |水利施工组织设计 |档案标准 |装修CAD图纸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