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SPSTC 64-2021 装配式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规范.pdf

  • T/CSPSTC 64-2021  装配式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3.4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3-11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建筑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T/CSPSTC 64-2021  装配式建筑施工测量技术规范

    5.5.1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资料,须经两人独立检核、确认合格有效后方可使用 5.5.2数据计算校核指标应符合GB50026的规定。 5.5.3内业计算数字的取位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内业计算数字的取位

    5.5.4内业计算完成后edi标准,应汇总下列资料!

    a)平面控制网图; b) 各项外业观测资料; c)全部内业计算资料及成果表; d)技术说明

    6.1.1高程控制测量应包括场区高程控制网和建筑物高程控制网。 6.1.2高程控制网采用水准测量和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建立。水准测量的等级可根据场 区的实际需要依次分为二、三、四等,四等高程控制测网也可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建立。 6.1.3高程控制网点应选在土质坚实,便于施测、使用并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距基坑边缘不应小于基 坑深度的两倍,控制点数量不少于3个。

    高程控制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线、附合路线或结点 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规定

    场区高程控制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线、附合路线

    T/CSPSTC 64=2021

    表6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3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行

    表7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6.2.4大中型施工项目的场区高程测量精度,不应低于 等水准。其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6的 规定。 6.2.5场区水准点,可单独布设在场区相对稳 ,也可设置在平面控制点的标石上。水准点的 间距宜小于1km,距离建(构)筑物不宜/

    .1建筑物高程控制,应采用水准测量。附合路线闭合差,不应低于四等水准要求。 .2建筑物高程控制点布设宜在每一幢建(构)筑物附近设置不少于2个。 .3水准点可设置在平面控制网的标桩或外围的固定地物上,也可单独埋设。当场区高程控制点 施工建筑物小于200m时,可直接利用

    .1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资料,须经两人独立检核、确认合格有效后方可使用 .2内业计算数字的取位应符合表8的规定

    T/CSPSTC 64=2021

    表8内业计算数字的取位

    6.4.3内业计算完成后应汇总下列资料

    6.4.3内业计算完成后,应汇总下列资料 a)高程控制网示意图; b) 各项外业观测资料;

    7.1.1构件加工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模具测量、预留预埋测量、成品检测、预拼装测量等。 7.1.2预制构件加工前,应校核构件设计图纸。测量放样前,依据图纸计算测量放样数据,绘制放样简 图,测量放样数据和简图均应进行对算、互检。 7.1.3根据构件加工制作需要配备满足测量精度的设备,测量仪器、量具应按规定进行检定,经检定合 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7.2.1依据构件几何尺寸和模具组装需要放样出中线、控制边线。 7.2.2异型构件测量放样采用坐标法放样。 7.2.3模具组装前,模板平整度、板面弯曲、几何尺寸应满足相关设计要求。 7.2.4模具组装完成后应进行模具整体几何尺寸等测量,测量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7.2.5预制构件模具尺寸偏差应符合表9的要求。设计有特殊要求的,尚应符合设计要求

    表9预制构件模具尺寸的允许偏差

    T/CSPSTC 64=2021

    7.3.1依据预留、预理与构件儿何尺

    .3.1依据预留、预理与构件 出中线、控制边线。 7.3.2预留、预埋安装允许偏差应符 设计有特殊要求的,尚应符合设计要求

    T/CSPSTC 64=2021

    7.3.3预制构件中预埋门窗框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1的要求。 设计有特殊要求的,尚应符合设计要求。

    表11门窗框安装允许偏差

    表12预制构件尺寸的允许偏差

    T/CSPSTC64—20218.1.3当施工测量采用内控法进行轴线竖向投测时,应在基准层底板上预埋钢板,划十字线钻孔,作为向上传递轴线基准点,并宜在各层楼板对应位置预留200mmX200mm孔洞。8.1.4轴线竖向投测允许误差应符合表13的规定,表13轴线竖向投测允许误差项目允许误差/mm每层3H≤30530

    T/CSPSTC 64=2021

    8.1.7预制构件安装完成后,应按本规范的要求逐项检查安装偏差并形成检查记录。

    8.2.1安装施工前应在预制构件和已完成的结构上测量放线设置安装定位标志。 8.2.2混凝土预制构件安装就位后,应根据水准点和轴线校正位置,混凝土预制构件安装尺寸偏差应 符合表16的规定

    表16安装尺寸最大允

    8.2.3装配式结构中后浇混凝土连接钢筋预埋件安装位置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7的规定

    表17连接钢筋预埋件安装位置允许偏差

    注:检查预埋件中心线位置时,应沿纵、横两个方向两侧并取其中较大值

    8.2.4装配式结构安装完毕后,预制构件安装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8的规定。

    T/CSPSTC 64=2021

    表18预制构件安装尺寸的充许偏差

    .2.5预制构件安装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9的

    表19预制构件安装尺寸允许偏差

    .6预留孔的规格、位置、数量和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连接钢筋偏离套筒或孔洞中心线不应超过5mm .7外墙板间拼缝宽度不应小于15mm,且不宜大于20mm。 .8构件搁置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梁隔搁置长度不应小于20mm,楼面板搁置

    阳台楼梯室外空调机隔板安装允许偏差应符合

    T/CSPSTC 64=2021

    .2.10主结构钢柱安装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1

    21主结构钢柱安装的

    .2.11墙板安装后的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2

    墙板安装后的尺寸允许偏

    T/CSPSTC 64=2021

    8.3内装部品安装测量

    模块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3的规定

    8.3.1模块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3的

    表23模块外形尺寸允许偏差

    撑模块的基础中心线标高等控制尺寸和预埋件螺栓数量的规格位置应符合设计规定并满足 个模块安装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4的规定

    表24模块安装允许偏差

    8.3.4模块单位工程中的钢平台、楼梯、钢栏杆安装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相关规定,其安装允许偏差 应符合表25的规定。

    表25钢平台、楼梯、钢栏杆安装允许偏差

    8.4设备与管线安装测量

    T/CSPSTC 64=2021

    8.4.1设备就位前,应按施工图和相关建筑物的轴线、边缘线、标高线测定安装的基准线。 8.4.2平面位置安装基准线与基础实际轴线或与墙(柱)的实际轴线、边缘线的距离,其允许偏差应为 ±20mm。 8.4.3设备定位基准的面、线或点对安装基准线的平面位置和标高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6的规定。

    8.4.4楼板、墙板内并列敷设的管距不应小于25mm,导管埋深不应小于25mm。 8.4.5导管穿过板墙或楼板时,穿墙套管应与板面平齐穿楼板上端口宜高出楼面10mm~30mm,套 管下口与楼面平齐,

    8.4.4楼板、墙板内并列敷设的管距不应小于25mm,导管埋深不应小于25mm。 8.4.5导管穿过板墙或楼板时,穿墙套管应与板面平齐穿楼板上端口宜高出楼面10mm~30mm,套 管下口与楼面平齐,

    9.1.1变形测量主要内容包括:施工过程中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水平位移、主体倾斜、裂缝监测、应 力监测等。 9.1.2变形测量工作开始前,测量单位根据测区条件、测量任务等方面的要求编制详细的监测方案。 监测方案应经设计、监理、建设等单位认可。 9.1.3变形测量中需要建立监测控制网,应对监测网进行周期观测,对变形测量成果应及时处理和进 行变形分析,并对变形趋势做出预报。 9.1.4变形测量的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应根据设计给定的或有关规范规定的建筑物变形允许值,并顾 及建筑结构类型、地基土的特征等因素进行选择。 9.1.5变形测量的方法应根据建(构)筑物的地质情况、施工条件、观测精度及周围环境选定。 9.1.6变形测量的观测周期应根据下列因素确定:

    a) 应能正确反映建筑物的变形全过利 b) 建筑物的结构特征与施工进度; c) 变形的性质、大小与速率; d)变形对周围建筑物和环境的影响。

    9.2变形测量基准网的建立

    9.2.1变形测量基准网由

    9.2.1变形测量基准网由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组成,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变形测量基准网由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组成,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位置,且不少于三个; 当基准点离所测建筑距离较远,致使变形测量作业不方便时,宜设置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应 设在靠近观测目标且便于和基准点联测的位置:

    T/CSPSTC 64=2021

    基准点的标石、标志埋设后,应达到稳定后方可开始观测,并定期复测。复测周期在建筑施工 过程中宜每12月复测一次,施工结束后每季度或每半年复测一次。 9.2.2垂直位移监测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结点网或附合路线,其主要技术要求和观测方法应符合表27 的规定。

    表27垂直位移监测网各等级水准观测技术要求

    注1:n为测段的测站数: 注2:观测一等网时,视线长度≤15m,前后视距差≤0.3m,前后视距累积差≤1.5m。

    注1:"为测段的测站数

    9.2.3水平位移监测网可采用建筑基准线、三角网、边角网、导线网等形式,宜采用独工 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8的规定

    2.3水平位移监测网可采用建筑基准线、三角网、边角网、导线网等形式,宜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8的规定。

    表28水平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9.3.1垂直位移观测应测定建筑物的垂直位移量、垂直位移差,并计算垂直位移速率和建(构)筑物的 倾斜度。

    布直在变形明显而文有代表性的部位 b)标志应稳固可靠、便于观测和保存、不影响施工及建筑物的使用和美观 16

    c)点位宜在构件出厂前进行设置,应避开暖气管、落水管、配电盘等临时构筑物。 9.3.3垂直位移观测应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或液体静力水准测量等方法进行。其主要技术要求应根据 工程需要的观测等级确定并符合表29的规定。

    表29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9.3.4垂直位移观测周期应符合下列规定!

    a)结构施工期间每增加2~4层观测一次; b) 外界发生剧烈变化时,出现不均匀垂直位移时,应增加观测次数; 施工期间因故暂停施工超过三个月,应在停工时及复工前进行观测; d 结构封顶后,每三个月观测一次;峻工后每六个月观测一次,直至基本稳定(1mm/100d~ 4 mm/100 d) 为止,

    9.4.1水平位移测量应测定

    9.4.1水平位移测量应测定 位移速率, 9.4.2水平位移监测点位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设计文件要求的监测点; b) 施工过程中结构安全性突出的特征构件; 变形较显著的关键点、建筑物承重墙柱拐角; d)大型构筑物的顶部、中部和下部。

    9.4.3观测标志宜采用反射棱镜、反射片等

    9.4.4水平位移观测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视准线法、激光准直法、前方交会法等方法。水平位移观测 点的精度等级,应根据工程需要的观测等级确定。 9.4.5水平位移观测的周期,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综合确定,宜与垂直位移观测的 周期一致。

    9.5主体倾斜、裂缝测量、应力监测

    9.5.1建(构)筑物主体的倾斜观测,宜测定顶部观测点对其相应底部观测点的偏移值。在同一铅垂面 上设立上、下观测点,并应分别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进行观测。对整体刚度较好的建(构)筑物亦可 采用基础垂直位移量差值推算出主体倾斜值

    a)裂缝测量包括裂缝所在位置、走向、长度及宽度等项目; b 当裂缝表面平整,可在裂缝处绘制方格网坐标时,用钢尺量测;当裂缝在三维方向上均有变化 时,应埋设特制的能测定三维变化的标志,用游标卡尺量测; 对重要的裂缝,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于裂缝两侧埋设标点,用游标卡尺定期测定两标点间的 距离变化,在裂缝的起点与终点设立标志,观测其长度及走向变化;

    裂缝测量的周期应根据其裂缝变化速度而定。开始时可半月测一次,以后一月测一次。当发 现裂缝加大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9.5.3应力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力监测应结合装配式建筑自身结构特点,综合考虑监测周期、监测部位、环境条件、监测频率 等因素,采用合适的监测方法和仪器设备; b) 应力监测点应合理布设,并按期进行监测; 监测仪器的安装和埋设应按计划进行,安装完成后及时进行测读,过程中妥善保护监测仪器和 设备。

    9.6变形测量资料整理

    9.6.1每次变形观测结束后,应及时进行资料整理。资料整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观测记录内容应真实完整,成果应符合精度要求; b) 数据处理,成果图表及检验分析资料应完整、清晰: c 图式符号应规格统一、注记清楚。 9.6.2 各项变形测量应根据需要提交下列有关资料: a) 基准点与观测点点位分布图; b) 基准点、变形测量成果表; C 变形量分别与时间、荷载等要素的关系曲线图; d) 根据已获得的成果分析建筑物变形原因及变形规律,提出观测建议: e) 变形观测完成后应提交总结报告及采用测量仪器检定检验资料

    0.1.1峻工测量前应收集经当地城市规划部门审批的建筑物设计总平面图、建筑物施工设计图和规 刘钉桩放线成果。 10.1.2峻工测量的坐标和高程系统应与原施工坐标和高程系统一致。如原控制点被破坏,应予以恢 复或重新建立,恢复后的控制点点位精度,应能满足细部点测量的精度要求。 10.1.3峻工总图的比例尺,宜选用1:500;当建筑物密集且1:500比例尺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选用 :200比例尺。 0.1.4峻工总图图幅大小、图上注记、线条规格,应与原设计图一致;图例符号,应采用GB/T50103。 10.1.5峻工总图编绘完成后,应经原设计及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会签

    0.2.1装配式建筑物应实测峻工图,宜采用全站仪测图及数字编辑成图的方法,当不能满足运营管 里、维修等时应建立建筑物模型。 0.2.2装配式建筑物测定各主要角点坐标和高程、首层高程、结构层数、主体房顶高程等。 0.2.3测定建筑物坐标的角点应与规划部门审批的建筑物设计总平面图一致,矩形建筑不应少于 点,圆形建筑不应少于4点,异形建筑应以满足控制建筑物形状的足够点位为准。 0.2.4主要角点坐标点的点位中误差和细部高程点的高程中误差,应符合表30的规定

    T/CSPSTC642021

    卫生标准表30主要角点点位与高程中误

    10.2.5采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应符合CH/Z3017相关要求。

    10.2.5采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应符合CH/Z3017相关要

    3.1峻工总平面图应标注建筑物名称(或建筑物编号)、层数、首层地坪高程、建筑物总高度、出人 置等内容。 3.2立面图应标注室外地坪与首层地坪、楼顶、女儿墙之间高差。 33一成里数理应等合下列机定

    J.3.3 a) 外业观测和数据处理记录规范、齐全; b) 检查验收记录完整,各项指标明确; c)技术文档齐全、完整,内容真实,表述准确; d)各项作业记录、技术资料和成果应签署完整

    a)外业观测和数据处理记录规范、齐全; b) 检查验收记录完整,各项指标明确; c)技术文档齐全、完整,内容真实,表述准确; d)各项作业记录、技术资料和成果应签署完整

    土建标准规范范本T/CSPSTC 64=2021

    ....
  • 建筑标准
  • 相关专题:
专题: 水利管理 |bs标准 |技术标准 |过滤器标准 |评定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