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T29-291-202 天津市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技术规程.pdf

  • DBT29-291-202 天津市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技术规程.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1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3-24
  • 发 布 人: wqh6085061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建筑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4.1混凝土、钢筋和钢材

    4.1.1在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混凝土的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和耐 久性基本要求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和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的相 关规定。 4.1.2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预应力混凝土预 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且不应低于C30。预制混 凝土构件的后浇区和叠合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预制构件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4.1.3钢筋的选用及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 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普通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 和浆锚搭接连接时,钢筋应采用热轧带肋钢筋。钢材的选用及各项 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 的规定。

    锻件标准4.1.4钢筋焊接网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

    4.1.5预制构件的吊环应采用未经冷加工的HPB300钢筋或 Q235B圆钢制作。吊装用的专用内埋式螺母或内埋式吊杆及配套 吊具的材料应根据相应的产品标准和应用技术规程选用。

    4.2.2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采用的灌浆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钢筋连接用套筒灌浆料》JGT408的规定,并与钢筋套筒匹配。 1.2.3钢筋浆锚搭接连接接头应采用水泥基灌浆料,灌浆料的性能 应符合《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50448的规定。 4.2.4钢筋锚固板的材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锚固板应用技 术规程》JGJ256的规定。 4.2.5预制构件连接用的预埋件及连接件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专用预埋件及连接 件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4.2.6连接预制构件用焊接材料,螺栓、锚栓和铆钉等紧固件的材 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钢结构 焊接规范》GB50661和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8等的规定, 4.2.7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采用夹心外墙板时,墙板与主体结构

    5.1.1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除按本章规定执行外, 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的有 关要求。 5.1.2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的首层竖向受力构件宜现浇。 5.1.3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应对预制构件在制作、运输及安装阶段 进行验算 5.1.4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下列 规定: 1框架结构的混凝土框架柱采用预制装配,房屋最大适用高 度应满足表5.1.4的要求。

    4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m

    贝的部分 2当结构中竖向构件全部为现浇且楼盖采用叠合梁板时,房 的最大适用高度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及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中 勺规定采用。 3对本条文第1款所述的超过表5.1.4所要求最大适用高度的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并采取有效

    5.1.17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设计应综合考虑预制构件制作和安装 阶段误差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减小误差影响,防止误差累积。预 制构件之间的拼缝宽度不宜小于10mm。 5.1.18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设计应进行施工图设计和预制构件深 化设计,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施工图设计,应完成框架结构的计算分析、构件的截面和 配筋设计、节点连接构造设计和预制构件拼装设计: 2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应根据建筑、结构和机电设备各专业 以及设计、制作和施工各环节的综合要求进行深化设计,协调各专 业和各阶段所用预埋件,其内容和深度应满足预制构件制作、运输 和安装的要求。 5.1.19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各类预制构件及连接构造应按下列 原则进行设计: 1应根据结构方案和传力路径确定预制构件的布置及连接方 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结构分析和构件及连接设计; 2预制构件间的连接应满足刚性连接要求,应满足结构传递 内力的要求,连接应便于施工; 3各类预制构件及其连接构造应按从生产、施工到使用过程 中可能产生的不利工况进行验算。

    1承载力(包括稳定性)计算,应采用荷载的基本组合; 2变形、抗裂验算,应采用荷载的标准组合或准永久组合。 5.2.3预制构件在翻转、运输、吊运、安装等短暂设计状况下的施 工验算,应将构件自重标准值乘以动力系数后作为等效静力荷载标 准值。构件运输、吊运时,动力系数宜取1.5;构件翻转及安装过 程中就位、临时固定时,动力系数可取1.2。当有可靠经验时,动 力系数可根据实际受力情况和安全要求适当增减。 5.2.4预制构件进行脱模验算时,等效静力荷载标准值应取构件自 重标准值乘以动力系数后与脱模吸附力之和,且不宜小于构件自重 标准值的1.5倍。动力系数与脱模吸附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动力系数不宜小于1.2; 2脱模吸附力应根据构件和模具的实际状况取用,且不宜小 于1.5kN/m2。 5.2.5在叠合式受弯构件施工阶段验算中,作用在叠合楼盖上的施 工荷载标准值不宜小于1.5kN/m

    5.3.1在各种设计状况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可采用与现 浇混凝土框架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析。当同一层内既有预制 抗侧力构件又有现浇抗侧力构件时,地震设计状况下宜对现浇抗侧 力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弯矩和剪力进行适当放大。 5.3.2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弹性分析时,节点和接缝的模拟 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预制构件之间采用后浇带连接且接缝构造及承载力满足 本规程中的相应要求时,可按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模拟; 2对于本规程中未包含的连接节点及接缝形式,应按照实际

    情况进行理论和试验研究,确保节点和接缝连接形式合理、安全可

    用下的内力及变形分析,可根据结构受力状态采用等效弹性分析方 法或弹塑性分析方法。弹塑性分析时,宜根据节点和接缝在受力全 过程中的特性进行节点和接缝的模拟,材料的非线性行为可根据现 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确定,节点和接缝 的非线性行为可根据试验研究或有限元精细分析确定。 5.3.4内力和变形计算时,应计入填充墙对结构刚度的影响。当非 承重墙体为轻质墙板填充墙时,可采用周期折减的方法考虑其对结 构刚度的影响,周期折减系数可取0.7~0.9。 5.3.5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在风荷载或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楼层弹 性层间最大位移角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层间最大位移角不 应超过表5.3.5的规定。

    表5.3.5层间位移角限值

    楼盖,均可假定楼盖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楼面梁的刚度可 十入翼缘作用予以增大;梁刚度增大系数可根据翼缘情况近似取为 .3~2.0,叠合梁的刚度增大系数可适当减小。当楼盖开有较大洞口 或局部会产生明显的平面内变形时,在结构分析中应考虑其影响 寸于混合框架中的钢梁,当钢筋混凝土楼板与钢梁间有可靠连接, 可计入钢筋混凝土楼板对钢梁刚度的增大作用,可按现行行业标准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的规定采用

    5.4.1当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时,减震隔 震设计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及《建筑消能减震 技术规程》JGJ297的相关规定。 5.4.2消能减震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地震作用效应计算,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当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工作状态,且消能器处于线性工 作状态时,可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弹性时程分析法。 2当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工作状态,且消能器处于非线性 工作状态时,可将消能器进行等效线性化,采用附加阻尼比和有效 刚度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或弹性时程分析法;也可采用非线性时程 分析方法, 3当主体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时,应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 法。 5.4.3当消能减震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小于非减震结构的50%时 主体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可降低1度执行。隔震结构的水平向减震 系数不大于0.4(设置阻尼器时为0.38)时,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抗 震构造措施可降低1度执行,与抵抗竖向地震作用有关的抗震构造 措施不应降低。

    5.4.4消能减震子结构宜采用现浇:消能减震子结构构件的设计应

    考虑消能器在极限位移或极限速度下的阻尼力作用,并考虑罕遇地 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作用标准值的组合,作用效应组合值应小于 构件的极限承载力,当为间接连接的子结构时,应小于构件的屈服 承裁力。

    位移延性比,其构件设计可按照相关标准执行。 5.4.7延性墙板应先于主体结构屈服,其屈服位移应不大于主体结 构届服位移的2/3。

    6.1.1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的连接节点构造应受力明确、传力可 靠、施工方便、质量可控,满足结构的承载力、延性和耐久性的要 求。 6.1.2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设计时,接缝的正截面承载力应符合现 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预制构件 与现浇混凝土连接接缝的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持久设计状况:

    Y 结构重要性系数,安全等级为一级时不应小于1.1, 全等级为二级时不应小于1.0; Vid 持久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 VE 地震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 V 持久设计状况下梁端、柱端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VuE 地震设计状况下梁端、柱端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V 被连接构件端部按实配钢筋计算的斜截面受剪承载

    Yo 结构重要性系数,安全等级为一级时不应小于1.1,安 全等级为二级时不应小于1.0; Vid 持久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 V 地震设计状况下接缝剪力设计值; V 持久设计状况下梁端、柱端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VuE 地震设计状况下梁端、柱端接缝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被连接构件端部按实配钢筋计算的斜截面受剪承载

    力设计值; YRE一—接缝受剪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0.85; 一接缝受剪承载力增大系数,抗震等级为一、二级取1.2 抗震等级为三、四级取1.1。 6.1.3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中,节点及接缝处的纵向钢筋连接宜根 据接头受力、施工工艺等要求选用机械连接、套筒灌浆连接、浆锚 搭接连接、焊接连接和绑扎搭接连接等连接方式 1当采用套筒简灌浆连接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套筒灌 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JGJ355的规定,接头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 《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中I级接头的性能要求; 2当采用挤压套筒连接时,接头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钢筋机 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中I级接头的性能要求,并应提出钢筋 对中精度要求;预制构件之间应预留足够的后浇段。挤压套筒应用 前应将套筒与钢筋装配成接头进行型式检验。预制柱钢筋采用挤压 套筒连接时,柱底宜设置支腿,支腿应能承受不小于2倍被支承预 制构件的自重; 3纵向钢筋采用浆锚搭接连接时,应对灌浆料和被连接钢筋进 行力学性能试验,并对预留孔成孔工艺、孔道形状和长度、构造要 求、灌浆料和被连接钢筋进行适用性的试验验证;直径大于20mm 的钢筋不宜采用浆锚搭接连接,直接承受动力荷载构件的纵向钢筋 不应米用浆锚搭接连接: 4其余连接方式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5.1.4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灌浆料、坐浆材料的结合面应设置 租糙面、键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粗 糙面的面积不宜小于结合面的80%,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应小于 4mm; 2预制梁与后浇混凝士叠合层之间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预

    制梁端面应设置键槽(图6.1.4)并设置粗糙面,粗糙面的面积不 宜小于结合面的80%,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应小于6mm,键槽的尺 寸和数量应按相关规定计算确定,键槽的深度t不宜小于30mm, 宽度W不宜小于深度的3倍且不宜大于深度的10倍,键槽可在垂 直受力方向贯通截面,当不贯通时槽口距离截面边缘不宜小于 50mm,键槽间距宜等于键槽宽度,键槽端部斜面倾角不宜大于30° 3预制柱的底部应设置键槽且宜设置粗糙面,柱顶应设置粗糙 面,粗糙面的面积不宜小于结合面的80%,预制柱端叠合面的粗糙 面凹凸深度不应小于6mm,键槽应均匀布置,键槽深度不宜小于 30mm,键槽端部斜面倾角不宜大于30°

    图6.1.4梁端键槽构造示意图 1一键槽:2一梁端面

    6.1.5预制构件纵向钢筋宜在后浇混凝土内直线锚固;当直线锚固 长度不足时,可采用弯折、锚固板、锚头等机械锚固措施,并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现行行业标 准《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GJ256的相关规定, 6.1.6应对连接件、焊缝、螺栓或铆钉等紧固件在施工阶段和使用

    阶段中的各种不利荷载组合进行承载力验算,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和《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 等有关标准的规定。 6.1.7预制构件的制作精度和连接部位构造处理,应与连接方式相 适应。预制构件尺寸、连接筋、预留孔洞及预理件等位置应准确 并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6.1.8预制楼梯与支承构件之间宜采用简支连接,当采用简支连接 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制楼梯两端宜分别设置固定铰支座和滑动铰支座,其转动 及滑动变形能力应满足结构层间位移的要求; 2预制楼梯端部在支承构件上的最小搁置长度不应小于 100mm,在预制楼梯设置滑动铰的端部应采取防止滑落的构造措 施。

    6.2.1预制构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6.2.1预制构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根据结构方案和传力途径的要求,确定预制构件的布置及 构造; 2预制构件的设计应满足建筑使用功能; 3预制构件的形状、尺寸、重量等应充分考虑制作、运输、 安装各环节的要求。 6.2.2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预制构件的设计应按下列不同状况,分 别进行验算: 1对持久设计状况,应对预制构件进行承载力、变形和裂缝 控制验算: 2对地震设计状况,应对预制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

    4连接板厚度应根据计算确定,不宜小于10mm,且不小于0.6 倍钢筋直径。

    6.3.1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楼盖宜采用预制叠合楼板,装 配整体式混合框架结构宜采用压型钢板、钢筋桁架楼承板等在施工 现场免支模的楼(屋)盖体系, 6.3.2叠合楼盖与梁之间的连接应满足传递水平力的要求,并采取 相应的措施保证楼板平面内的整体刚度。 6.3.3用于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楼盖的叠合板应符合下列规定: 1带肋预制板的底板厚度不应小于35mm,折算平均厚度不应 小于50mm;其他叠合板的预制板厚度不宜小于60mm。后浇混凝土 叠合层厚度不应小于60mm; 2跨度小于6m的叠合板,宜采用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或预 制带肋混凝土叠合板; 3跨度大于6m的叠合板,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板,且叠 合板的跨度不宜大于12m。 5.3.4叠合板可根据预制板接缝构造、支座构造、长宽比按单向板 或双向板设计

    (b)带接缝的双向叠合板(c)无接缝双向叠合板 图6.3.4预制叠合板布置形式示意

    1一预制板;2一梁;3一板侧分离式接缝;4一板侧整体式接缝 对长宽比大于2的叠合板,可采用分离式接缝连接(图6.3.4a) 并按单向板设计:对长宽比不大于2的四边支承叠合板,当其预制 板之间采用整体式接缝(图6.3.4b)或无接缝(图6.3.4c)时,可按 双向板设计。 6.3.5叠合板支座处的纵向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6.3.6单向叠合板板侧的分离式接缝宜配置附加钢筋(图6.3.6),

    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板端构

    一附加钢筋;6一横向分布钢

    6单向叠合板板侧的分离式接缝宜配置附加钢筋(图6.3.6), 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缝处紧邻预制板顶面宜设置垂直于板缝的附加钢筋,附

    加钢筋伸入两侧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d为 附加钢筋直径); 2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板中该方向钢筋面积,钢 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

    可叠合板板侧分离式接缝构

    1一后浇混凝土叠合层;2一预制板;3一后浇层内钢筋;4一附加钢筋 6.3.7双向预制叠合板接缝可采用后浇带的形式(图6.3.7),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叠合板板底外伸钢筋应允许在同一区段内连接,接缝两侧 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可在接缝中焊接或搭接连接 2当接缝两侧板底纵向受力钢筋在接缝中搭接时(图6.3.7), 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制板板底外伸钢筋为直线形时(图6.3.7a),钢筋搭 接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的有关规定; 2)预制板板底外伸钢筋端部为90°或135°弯钩时(图 6.3.7b、6.3.7c),钢筋搭接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有关钢筋锚固长度的规 定,端部90°或135°弯钩钢筋弯后直段长度分别为12

    和5d(d为钢筋直径); 3)以上做法接缝宽度不宜小于200mm; 3板侧应设置处理为粗糙面:

    b)板底纵筋未端带90°弯钩搭提

    (c)板底纵筋未端带135°弯钩搭接 图6.3.7双向叠合板整体式接缝构造示意 1一通长受力钢筋;2一预制板板底外伸钢筋;3一预制板 4一后浇混凝土叠合层:5后浇层内钢筋 6.3.8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应满足下列要求:

    (c)板底纵筋未端带135°弯钩搭接 图6.3.7双向叠合板整体式接缝构造示意 1一通长受力钢筋;2一预制板板底外伸钢筋;3一预制板 4一后浇混凝土叠合层:5后浇层内钢筋 6.3.8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应满足下列要求:

    1桁架钢筋宜沿构件主要受力方向布置; 2桁架钢筋距板边不应大于300mm,间距不宜大于600mm; 3桁架钢筋弦杆直径不宜小于8mm,腹杆钢筋直径不应小于 4mm。 6.3.9未设置桁架钢筋或未采用预制带肋底板的叠合板,在下列情 下,叠合板的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应设置抗剪构造钢 筋: 1单向叠合板跨度大于4.0m时,距支座1/4跨范围内; 2双向叠合板短向跨度大于4.0m时,距四边支座1/4短跨范围 内; 3悬挑叠合板; 4悬挑板的上部纵向受力钢筋在相邻叠合板的后浇混凝土锚 固范围内: 5承受较大荷载的叠合板。 6.3.10叠合板的预制底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设置的抗剪构 造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抗剪构造钢筋宜采用马形状,间距不宜大于400mm,钢 肪直径d不应小于6mm,伸入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不应小于40mm; 2马钢筋宜伸到叠合板上、下部纵向钢筋处,预埋在预制 反内的总长度不应小于15d,水平段长度不应小于50mm。 .3.11叠合板的负弯矩钢筋应设置在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内,应按 叠合受弯构件计算其配筋。叠合板的构造配筋应与现浇板相同,其 从向钢筋最小配筋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的要求。 6.3.12阳台板、空调板宜采用叠合构件或预制构件。预制构件应 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叠合构件的负弯矩钢筋应在相邻叠合板的后 尧混凝土中锚固并应置于后浇层中主要受力钢筋下侧,叠合构件中 预制板板底钢筋的错固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板底为构造配筋时,其钢筋锚固应符合本规程第6.3.5条 第1款的规定; 2当板底为计算要求配筋时,钢筋应满足受拉钢筋的锚固要 求。

    FEhk=βe QmaxG

    7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设计

    7.2.3在地震设计状况下,预制柱底水平接缝采用灌浆料连接时的 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图7.2.2叠合梁端部抗剪承载力计算参数示意

    1一后浇节点区;2一后浇混凝土叠合层:3一预制

    浇节点区;2一后浇混凝土叠合层:3一预制梁

    一预制键槽根部截面:5一后浇键槽根部截面

    ViDe =0.8N +1.65AdJf.f 2当预制柱受拉时 ViDE =1.65Ad Adf

    ViDE一一地震作用承载力极限状态下接缝承载力设计值; f一一预制构件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一一垂直穿过结合面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N一一与剪力设计值V相应的垂直于结合面的轴向力设计值, 取绝对值进行计算; Asd销栓钢筋面积,取穿过结合面所有钢筋的面积。 7.2.4预制混凝土叠合梁的设计应符合本规程和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现行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

    构技术规程》JGJ1中的有关规定。

    (a)矩形截面预制梁

    7.3.2叠合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7.3.1叠合框架梁截面构造

    1一后浇混凝土叠合层:2一叠合板底板;3一预制框架梁

    置;如被开口箍勾住的梁上部纵向钢筋只在一侧受到楼板的约策, 则箍筋帽的90°弯钩应全部设在有楼板的一侧,弯钩平直段长度不 应小于10d。 3框架梁箍筋加密区长度内的箍筋肢距:一级抗震等级,不 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且不应大于300mm; 三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且不应 大于350mm

    7.3.3叠合梁可采用对接连接(图7.3.3),并符合下列规定:

    工程计价标准规范范本(a)采用整体封闭箍筋的叠合梁

    (b)采用组合封闭箍筋的叠合梁 图7.3.2叠合梁钢筋构造示意 1一预制梁;2—预制箍筋;3一上部纵筋;4—箍筋帽

    (b)采用组合封闭箍筋的叠合梁 图7.3.2叠合梁钢筋构造示意

    1连接处应设置后浇段,后浇段长度应满足梁下部纵向钢筋 连接及作业的空间要求; 2梁下部纵向钢筋在后浇段内宜采用机械连接、套筒灌浆连 接或焊接连接; 3后浇段内的箍筋应加密,箍筋间距不应大于5d(d为纵向钢 筋直径),且不应大于100mm

    图7.3.3叠合梁连接节点示意 一预制:2一钢筋连接接头:3一后浇段

    图7.3.3鲁合梁连接节点示

    国家标准1一预制梁:2一钢筋连接接头;3一后浇段

    ....
  • 技术标准
  • 相关专题: 框架结构  
专题: 建材标准 |化工标准 |硅钢片标准 |暖通空调图纸、图集 |bs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