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 15-228-2022 轨道交通工程地下混凝土结构渗漏水治理技术规范.pdf

  • DBJT 15-228-2022 轨道交通工程地下混凝土结构渗漏水治理技术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4.7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7-25
  • 发 布 人: wqh6085061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建筑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对准混凝土裂缝表面粘贴注浆嘴,在压力作用下注人浆液的 方法

    .0.9埋管(针)注浆

    在压力作用下通过理设的注浆管(针)孔向需要注浆的部位 注人注浆材料,切断渗漏水通道的方法。 2.0.104 钻孔注浆 drillinggrouting

    钻孔穿过基层渗漏部位闸阀标准,在压力作用下注入注浆材料并切断 渗漏水通道的方法。

    以液态形式存在,能通过压力设备将其注入受注体后发生凝 胶或固化,使注浆部位物理性状及力学性能得到改善,达到补强 和防渗漏目的的材料。

    2.0.12注浆施工参数

    主要包括注浆压力、注浆量、配合比、注浆速率、稳压时 间、注浆结束标准等注浆施工技术参数

    2.0.13单液注浆法singlefluidgrouting

    singlefluidgroutingmethod

    将浆液配方中的各种组分按比例混合搅拌成浆液,向受注体 内注人的方法

    2.0.14双液注浆法

    按比例将两组分浆液分别泵送至混合器或分别向受注体内同 时注人的方法。

    湿涂膜表面失去粘附力并开始结膜的状态

    3.0.1混凝土结构渗漏水治理前,应先对现场渗漏水情况进行 周查,分析渗漏原因,评估结构状况及渗漏水危害,根据渗漏水 原因及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渗漏水治理方案,根据渗漏水治理方 案的要求验收

    3.0.2当渗漏部位有结构安全隐患时,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的规定进行结构修复,渗漏水治理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结构修复 同步实施或在修复后进行。

    3.0.4有降水和排水条件的,治理前宜先做降水、排水工作。 3.0.5 渗漏水治理应选用绿色环保的材料。 3.0.6J 施工过程采取的安全措施、劳动保护应符合国家及地方 现行有关规定。

    3.0.4有降水和排水条件的,治理前宜先做降水、排水工作。

    3渗漏水的来源和渗漏路径; 4渗漏水的水质情况(是否含有泥沙颗粒、是否受污染 相对于原设计文件其腐蚀性是否变化等): 5渗漏水的压力和流量(渗漏水呈涌水或具明显流动状态 时需量测); 6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情况、渗漏水部位的外观损伤及耐久 性损害程度; 7工程部位的环境及现场温度、湿度情况: 8工程部位其他设备、设施对渗漏水的影响: 9 混凝土结构的使用条件以及其他自然或人为因素对混凝 土结构的影响; 10 渗漏水的发展趋势; 11 其他对混凝土结构渗漏水有影响的因素: 12渗漏现场调查表见本规范附录A。

    4.3.1调查方法包括走访、观察、量测、无损检测、微型钻孔 检测、分析等。 4.3.2走访应主要收集资料、了解渗漏水发生的时间及状况等。 4.3.3观察应主要描述现场感官体验、影像记录渗漏水的现状 及渗漏水部位混凝土结构及其整体结构的外观状况。 4.3.4量测主要对渗漏水部位混凝土缺陷情况、渗漏水渗漏量 进行定量描述。 4.3.5无损检测主要对混凝土缺陷内部做进一步调查,以便对 渗漏水部位混凝土结构损伤程度作出判断。

    4.3.6微型钻孔检测主要针对混凝土结构渗漏水较严重的

    4.3.7分析查明混凝土结构渗漏水产生的原因,可采用定性和

    渗漏水对混凝土结构的危害性分析; 5 渗漏水治理范围; 6 渗漏水治理方法及技术参数: 7 渗漏水治理材料及技术指标: 8 渗漏水治理验收标准; 9 安全防护措施。 5.2.3 渗漏水治理方法一般有表面封闭法、填充密封法、注浆 法和更换止水带法。常用的注浆法包括贴嘴注浆法、理管注浆法 和钻孔注浆法等形式。渗漏水治理方案设计应根据渗漏水类型及 渗漏水性质确定治理方法,参见表5.2.3。

    表5.2.3根据渗漏类型及渗漏水性质确定治理方法

    主:1.当表面封闭法处理无效时,需再采用注浆法处理。 2.裂缝宽度小于0.2mm时,可采用表面封闭法处理;裂缝宽度大于 0.2mm且渗水量较小时,可采用填充密封法处理;当裂缝较深且渗水 量较大时,应采用注浆法处理。 3.变形缝和施工缝进行渗漏水治理时可结合原防水设计综合考虑。 4.根据实际情况,治理方法可复合使用。 5.采取更换止水带法进行渗漏水治理时,应做专项设计

    5.2.4渗漏水治理方案设计应根据渗漏水治理方法选用治理材

    5.2.4渗漏水治理方案设计应根据渗漏水治理方法选用治理材 料,参见表5.2.4。

    料,参见表5.2.4.

    表5.2.4根据治理方法确定治理材料

    :1.渗漏水较大时宜选用快速固化型环氧树脂。

    2.两种或两种以上注浆材料可复合使用。 3.当壁后或混凝土缺陷部位发生大的突水涌水时,可使用聚氨酯、水泥 水玻璃等注浆材料作为临时性堵水材料

    2.两种或两种以上注浆材料可复合使用。 3.当壁后或混凝土缺陷部位发生大的突水涌水时,可使用聚氨酯、水泥 水玻璃等注浆材料作为临时性堵水材料

    5.2.5渗漏水治理方法应包括下列主要技术要求

    1表面封闭法:治理范围,涂层厚度,涂刷次数及方向等。 2填充密封法:在混凝土表面沿裂缝走向骑缝凿出的U形 或V形沟槽的宽度、深度,材料的配合比,材料的可操作时间 材料的初凝时间,材料的抗压强度及与潮湿界面的粘结强度。 3注浆法:注浆孔大小及深度,注浆孔孔距,注浆孔分布 形式,成孔方式,注浆压力,注浆结束标准,材料的配合比,材 料的可操作时间,材料的初凝时间,材料的抗压强度及与潮湿界 面的粘结强度。 4更换止水带法:止水带的选择应根据原结构对止水带的 要求、变形缝的变形量及水压、止水带的使用环境、经济因素等 条件综合考虑确定,主要参数有止水带用途、形状、材质、规 格、强度、伸展率等。

    5.3明控法混凝土结构渗漏水治理方案设计

    5.3.1明挖法混凝土结构易发生渗漏水的部位有:施工缝(后 尧带)、变形缝、混凝土主体缺陷(孔洞、蜂窝、麻面、裂缝 及结构转换连接部位、抗拨桩与底板连接部位、穿墙管处等。 5.3.2明挖法混凝土结构渗漏水治理可根据渗漏部位、渗漏水 类型和渗漏水性质、选用表5.3.2.中所列的技术措施

    3.2明挖法混凝士结构渗漏水治理技术措方

    注:O一宜选,O一可选,×一不宜选。

    5.3.3地下连续墙作为主体结构或与主体结构组成叠合墙结构 或复合墙结构时,墙体的幅间接缝及墙体的裂缝、空洞等缺陷部 立出现渗漏水时,应与混凝土结构渗漏水治理方法相同。 5.3.4混凝土结构中若有预理注浆系统且完好时,宜先使用预 埋注浆系统注浆

    5.3.5对无法查明渗漏水来源的变形缝,宜对整条变形缝进行 渗漏水治理

    盾构(顶管)法混凝土结构渗漏水治理

    5.4.1盾构(顶管)法混凝土结构易发生渗漏水的部位有:管 片环纵接缝、螺栓孔、吊装孔、隧道进出洞门交接处、隧道与连 接通道相交部位、道床以下管片接头处、预留的壁后注浆孔及管 片主体结构裂缝等。

    5.4.2盾构(顶管)法混凝

    直构(顶管)法混凝土结构渗漏水治理技术

    注:一宜选,O一可选,×一不宜选。

    5.4.3管片壁后若需注浆,应利用管片预留注浆孔进行,注浆 后应对注浆孔采取密封防水措施。

    5.5矿山法混凝土结构渗漏水治理方案设计

    5.5.1矿山法混凝土结构易发生渗漏水的部位有:二衬混凝土 主体缺陷(裂缝、孔洞、蜂窝、麻面)、初衬与二衬混凝土之间 缝隙、壁后脱空、施工缝、变形缝、锚固孔等部位。 5.5.2矿山法混凝土结构渗漏水治理可根据渗漏部位、渗漏水 类型和渗漏水性质,选用表5.5.2中所列的技术措施

    表5.5.2矿山法混凝土结构渗漏水治理技木

    注:一宜选,O一可选,×一不宜选,

    5.5.3隧洞拱顶部位出现较大空洞时应做专项设计,先加固处 理,再进行渗漏水治理。

    轨枕道床混凝土结构渗漏水治理方

    5.6.1轨枕道床混凝土结构易发生渗漏水的部位有:整体道床 与排水边沟施工缝、主体结构与排水边沟施工缝、道床及排水边 勾与填充层施工缝、主体结构与填充层施工缝、道床底板变形 逢、道床底板裂缝等部位。 5.6.2轨枕道床混凝土结构渗漏水治理可根据渗漏部位、渗漏 水类型和渗漏水性质,选用表5.6.2中所列的技术措施

    表5.6.2轨枕道床混凝土结构渗漏水治理技术措施

    注:〇一宜选,O一可选,一不宜选

    5.6.3注浆过程应对道床沉降进行监测,道床沉降变形应满足 相关的要求。

    6.3.4环氧砂浆应采用干燥骨料与环氧树脂基液进行混合,使 用时基面应处于干燥状态。

    6.3.4环氧砂浆应采用干燥骨料与环氧树脂基液进行混合,使 用时基面应处于十燥状态 6.3.5环氧树脂胶泥可在潮湿或干燥基面上进行施工,但施工 时基面不得有动水或积水存在。

    时基面不得有动水或积水存在

    6.4.1应根据渗漏量、可灌性要求及现场环境等条件选择环氧 树脂、内烯酸盐、水泥类等注浆材料。 6.4.2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合适的注浆材料配合比及技术参数 6.4.3快固型环氧树脂注浆材料宜用于混凝土缺陷的渗漏水 治理,其浆液的密度宜不小于1.0g/cm,初始黏度宜不大于 1000mPa·s,水下初凝时间不大于60min,抗压强度不低于堵漏 部位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潮湿界面粘结强度不低于2.0MPa;慢 固型环氧树脂注浆材料宜用于混凝土缺陷修复或较小的渗漏水 治理。 6.4.4丙烯酸盐注浆材料宜用于无强度要求的混凝土裂缝、变 形缝等的渗漏水治理,不得用于有强度要求的渗漏水部位治理。 6.4.5水泥类复合注浆材料宜用于壁后注浆、道床基底注浆或 有空洞的注浆。 6.4.6有强度要求的渗漏水部位治理,应选用环氧树脂等固结 体强度高的注浆材料。 6.4.7聚氨酯类注浆材料不得用于混凝土结构的永久性渗漏水 治理。 6.4.8渗漏水治理材料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机一有机、有 机一无机材料复合使用,材料复合使用时互相不得产生不良影响。

    树脂、丙烯酸盐、水泥类等注浆材料。 6.4.2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合适的注浆材料配合比及技术参数 6.4.3快固型环氧树脂注浆材料宜用于混凝土缺陷的渗漏水 治理,其浆液的密度宜不小于1.0g/cm,初始黏度宜不大于 1000mPa·s,水下初凝时间不大于60min,抗压强度不低于堵漏 部位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潮湿界面粘结强度不低于2.0MPa;慢 固型环氧树脂注浆材料宜用于混凝土缺陷修复或较小的渗漏水 治理

    6.4.4丙烯酸盐注浆材料宜用于无强度要求的混凝土裂缝、变 形缝等的渗漏水治理,不得用于有强度要求的渗漏水部位治理。 6.4.5水泥类复合注浆材料宜用于壁后注浆、道床基底注浆或 有空洞的注浆。

    6.4.6有强度要求的渗漏水部位治理,应选用环氧树脂等固结 体强度高的注浆材料。

    6.4.7聚氨酯类注浆材料不得用于混凝土结构的永久性渗漏水 治理。

    机一无机材料复合使用,材料复合使用时互相不得产生不良影响。

    5.5.2钢板止水带及辅助配件可选用不锈钢板止水带、合金钢 反止水带、镀锌钢板止水带、普通钢板止水带;宜用不锈钢板止 水带防止因锈蚀导致防水板破坏,失去防水、挡水功能

    6.5.3橡胶止水带可根据混凝土结构形式选用理人式或背贴式,

    应满足耐老化的基本要求

    6.5.4止水带形式及材料宜参照原设计要求执

    7.2.7涂刷封闭材料时应先沿同一方向涂刷第一道封闭材料;

    7.2.9表面封闭防水涂料应按材料使用说明书进行配制,宜按

    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用量不宜小于1.5kg/m;渗透型环氧树脂

    7.2.11对表面封闭处理部位应根据封闭材料要求进行养护。 7.2.12对于表面封闭法治理后再次出现的渗漏点,宜在渗漏点 处进行钻孔注浆治理

    7.3.1填充密封法宜用于潮湿、无较大渗漏水的施工缝、变形 缝、裂缝等部位,但有列车运行的轨行区上方、隧道腰拱以上部 位,不宜用填充密封法。

    7.3.2当裂缝宽度大于0.2mm且深度在50mm以内,无较

    漏水且无贯穿时,可采用开U形或V形槽方式填充微膨胀水泥 快固水泥、环氧砂浆或环氧树脂胶泥

    7.3.3填充密封法宜按下列施工流程进行:基面清理一→基面修

    7.3.3填充密封法宜按下列施工流程进行:基面清理一→基面修

    度不得小于处理部位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常用环氧胶泥、乳胶水 泥等材料对混凝土表层的缺陷进行修补。

    5mm~6mm的U形或V形槽,深度稍大于裂缝原来的深度: 当裂缝较大或较深时,沿裂缝方向凿成深30mm~50mm、宽为

    100mm~150mm的U形或V形槽 7.3.6开槽完成后应对槽内用钢丝刷、高压水或风冲扫清理于 净,槽内要求无浮尘、泥垢,对修补部位应进行全面的凿毛处 理,保证槽内基面粗糙、干净

    7.3.8填充止水材料应做到连续、均匀、密实、饱满,与基层 粘结牢固。

    7.3.8填充止水材料应做到连续、均匀、密实、饱满,与基层

    施工环境温度、槽的大小和形状、操作的快慢等因素,宜按“少 量多次的原则随配随用,宜控制每批配料在30min内用完 7.3.10对于较重要的构件或部位,可在裂缝填补后,在裂缝表 面用环氧树脂粘贴1层~3层玻璃布或粘贴碳纤维布

    7.3.11填充密封处理后应对处理部位表面进行修复。

    7.3.12对于填充密封法治理后再次出现的渗漏点,宜在渗漏点

    7.3.13治理完成后应按材料使用要求进行养护

    7.4.1注浆法宜用于施工缝、后浇带、变形缝、管片接缝以及

    7.4.1注浆法宜用于施工缝、后浇带、变形缝、管片接缝以及 混凝土缺陷(蜂窝、孔洞)、宽度大于0.2mm的裂缝和水压较大 或渗漏量较大的渗漏水治理

    7.4.2注浆法常用材料应采用环氧树脂、丙烯酸盐、水泥类复 合材料等。

    7.4.2注浆法常用材料应采用环氧树脂、丙烯酸盐、水泥类复

    7.4.3注浆法宜按下列施工流程进行:基面清理一布置孔位一

    7.4.3注浆法宜按下列施工流程进行:基面清理一布置孔位一 钻孔(埋管/贴嘴)一→封闭并检查一→注浆一→待凝一拆管一→表面 修复。

    7.4.4注浆时应遵循少量多次、低压慢注、稳压渗透的原则。

    7.4.5有补强要求的混凝土裂缝渗漏水治理,宜采用钻孔注 浆法。

    7.4.5有补强要求的混凝土裂缝渗漏水治理,宜采用钻孔注

    7.4.6注浆时应从渗漏水部位的下方任上方或从注浆位置低的 端开始,缓慢注入,使浆液在缝内向另一端流动填充,同时应 将注浆体内空气从预留未封闭的注浆孔排出。 7.4.7注浆施工前应进行注浆试验,选择合理的浆液配比、注 浆压力、初凝时间、终凝时间等注浆参数。 7.4.8注浆过程中应密切观测并记录进浆速度和进浆量的变化 情况。 7.4.9单液注浆时,浆液配制宜遵循“少量多次”和“控制浆 温”的原则;双液注浆时浆液配比应按材料使用说明,结合现场 实际情况试验确定 7.4.10注浆宜连续进行,中断后至恢复注浆施工的间隔时间不 宜超过材料的初凝时间或30min。 7.4.11注浆过程中,当观察到浆液从所有注浆嘴中外溢时可终 止注浆。 7.4.12注浆全部结束且注浆材料固化后,应按工程要求处理注 浆嘴(管)、封孔,并清除外溢的注浆材料。 7.4.13注浆过程中应做好混凝土结构的变形监测,防止因注浆 引起结构位移、开裂等现象,

    实际情况试验确定。 7.4.10注浆宜连续进行,中断后至恢复注浆施工的间隔时间不 宜超过材料的初凝时间或30min。 7.4.11 注浆过程中,当观察到浆液从所有注浆嘴中外溢时可终 止注浆。

    浆嘴(管)、封孔,并清除外溢的注浆材料。 7.4.13注浆过程中应做好混凝土结构的变形监测,防止因注浆 引起结构位移、开裂等现象

    7.4.14贴嘴注浆施工时,注浆嘴宜布置在裂缝较宽的位置及其

    交叉部位。注浆嘴间距可为200mm~300mm,裂缝封闭宽度宜 大于 50mm (图 7.4.14)。

    1一注浆嘴;2一裂缝;3一封缝材料 图7.4.14贴嘴注浆布孔

    7.4.15埋管注浆施工可分为开槽埋管法和非开槽埋管法两种。

    一压力灌浆管;2一开V形槽,无机材料封堵;3一混凝土裂缝 图7.4.15开槽埋管(针)法示意

    2采用开槽方式埋管时,可沿混凝土裂缝走向骑缝凿U形 或V形沟槽。 3开槽宜采用电动切割机升槽,沟槽宜平整。 4沟槽内应分段嵌填速凝型快固材料,并在材料初凝前用 力将拌合料压在待封堵区域,直至材料完全硬化。 5应沿沟槽间隔留置引水孔和排气孔(也可用注浆嘴作弓 水孔和排气孔),弓水孔在注浆完成后应采用无机防水堵漏材料 封闭。

    7.4.16混凝土裂缝钻孔注浆应符合以下要求:

    1注浆孔宜交叉布置在裂缝两侧或均匀布置在渗漏水治理 区域范围;钻孔间距根据渗漏水情况、混凝土结构缺陷等可按 200mm~500mm布置。 2注浆孔可斜穿裂缝,注浆孔垂直深度宜为混凝土结构厚 度的1/3~1/2,注浆针管深入注浆孔的深度不宜大于钻孔深度 的1/2。 3对渗水压力大及宽度较大的裂缝,可分两次钻孔注浆 第一次注浆孔深度不宜小于混凝土结构厚度的1/3,第二次注浆 孔垂直深度不宜小于混凝土结构厚度的1/2(图7.4.16)。 4对于厚度不大于200mm的混凝土结构钻孔注浆时,宜沿 裂缝垂直结构面钻孔,钻孔深度宜为结构厚度的1/2。 5钻孔注浆前,应使用钢筋检测仪确定钻孔位置的钢筋分 布情况,钻孔时应避开钢筋。

    1一注浆嘴;2一注浆孔浅孔;3一注浆孔深孔;4一裂缝 图7.4.16钻孔注浆的布孔

    6钻孔结束后,应使用单向刷或气泵将孔内粉末及碎屑清 理于净,防止或减少粉未、碎屑堵塞注浆孔,影响注浆效果 7理设注浆管时,应采用强度高的堵漏材料或改性环氧砂 浆封堵注浆孔孔口,确保注浆管与钻孔紧密结合。 8封缝前应打磨及清理混凝土基层,基层处理应满足封缝 材料的施工工艺要求。

    .4.17壁后钻孔注浆应符合以下要求

    1钻孔应钻穿结构外墙,有外包防水层的,不宜钻穿防水 层;钻孔直径宜为50mm~70mm,钻孔间距宜为10m~15m。 2注浆管可采用钢管或塑料管,应装有阀门:注浆管直径 宜为20mm~30mm,注浆管宜凸出外墙300mm~500mm,理 入墙内不宜小于300mm。注浆管与钻孔间的空隙应采用快速封 堵材料堵塞密封。 3注浆可采用纯水泥浆,当需要控制注浆范围或注浆总量 时,可在纯水泥浆内掺人水玻璃,水玻璃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主浆压力根据现场试验确定,注浆过程中应蓝测压力的变化。 4注浆时,宜打开相邻注浆管阀门,让水或水泥浆流出 当流出的水泥浆和注入的水泥浆液一致时,关闭阀门,相管可 不注浆,采取跳跃式注浆。当注浆完成后,如发现结构外墙有渗 漏,可进行二次补注。 5注浆过程中,应对结构进行变形监测。 6注浆完成,待浆液固结强度达到要求后,应将注浆管切

    除,将包管的快速封闭材料凿除,并做防锈防腐蚀处理。 7.4.18注浆施工结束,待浆液固结强度达到要求后,注浆管应 采用切割法切除,不得采用锤击敲打。

    7.5.1采取更换止水带法进行渗漏水治理时,应做专项设计。 7.5.2更换止水带法宜用于施工缝、后浇带、变形缝部位的渗 漏水治理。当用钻孔注浆等方法将渗漏水堵住之后,若原止水带 受损失去止水作用时,应对原止水带进行更换

    7.5.3止水带可选择钢板止水带和橡胶止水带等。

    7.5.4更换止水带宜按下列施工流程进行:注浆止水一取

    7.5.5止水带部位钻孔宜钻至止水带安装位置的底部,并到达 止水带的迎水面处。

    7.5.5止水带部位钻孔宜钻至止水带安装位置的底部,并到达

    触的混凝土基层表面条件应符合设计及施工要求。 7.5.7安装内置式密封止水带,转角处应使用专用修补材料做 成圆角或钝角。

    7.5.8止水带外设保护装置施工时,应米取措施避免造成止水

    7.5.9更换止水带应严格按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

    8.3.2注浆参数包括注浆孔(嘴)数量、间距、深度,注浆压 力,注浆量,注浆结束标准等,应符合设计或方案要求;可采用 现场旁站抽查、查看施工记录等方式进行检查。 8.3.3注浆施工不得对周边结构产生实质性的破坏影响,可采 用直接观察法、小锤敲击、超声波检测、取样检查等方式进行 检查

    8.3.3注浆施工不得对周边结构产生实质性的破坏影响,可采 用直接观察法、小锤敲击、超声波检测、取样检查等方式进行 检香

    9.0.1渗漏水治理施工作业前,应对施工人员加强施工安 劳动保护教育。

    城市道路标准规范范本9.0.2现场作业人员防护装备配备和使用应按现行国家

    《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第1部分:总则》GB/T39800.1的有 关规定执行,人体不得直接接触化学灌浆材料。高空作业必须搭 没稳固的施工平台或采取稳固的吊装设施,作业人员在高空作业 必须佩戴安全带

    9.0.5作业现场应采取相应通风措施,作业人员应在上风口

    9.0.6作业现场使用的有挥发性的化学材料应密封贮存,防止

    有害气体逸出。操作人员必须穿防护服并戴口罩、手套和防护眼 镜,严禁毒性材料与皮肤接触和入口。存放化学材料的地点应阴 京通风,且应有明显的警示标志。 007依业耐场右月

    有害气体逸出。操作人员必须穿防护服并戴口罩、手套和防护眼 镜,严禁毒性材料与皮肤接触和入口。存放化学材料的地点应阴 京通风路桥管理及其他,且应有明显的警示标志。 9.0.7作业现场有易燃、易爆化学材料时,不得使用明火或可 起静电等诱发火源的物质、器具等。 9.0.8作业现场应设置应急冲洗装置和配备应急药品,如施工 人员皮肤或眼部不小心接触到化学品,应立即用清水或生理盐水 中洗。若严重受伤,必须立即前往医院检查治疗。 9.0.9作业现场的废料、废浆以及材料包装物等应集中进行无 害化处理不得随音排放抛至

    ....
  • 相关专题:
专题: 建筑软件、计算 | 取样标准 |过滤器标准 |硬度标准 |建筑节能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