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50T-299-2018:民用建筑敷设供暖技术标准.pdf

  • DBJ50T-299-2018:民用建筑敷设供暖技术标准.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2.3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8-13
  • 发 布 人: kingsj01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建筑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2.1.12填充层fillercours

    在混凝土填充式辐射供暖地面绝热层上设置加热部件用的 勾造层,起到保护加热部件并使地面温度均匀的作用。

    施工标准规范范本2.1.13绝热层insulatingcourse

    辐射供暖中,用于阻挡热量传递,减少无效热损失,在现场单 独铺设的构造层(不包括预制沟槽保温板和供暖板的保温基板)。 绝热层分辐射面绝热层和侧面绝热层

    2.1.14防潮层moistureproofingcourse

    2.1.15伸缩缝expansionjoint

    补偿混凝土填充层和面层等膨胀或收缩用的构造缝。分头 真充层伸缩缝、面层伸缩缝。

    2.1.16发泡水泥porouscement

    将发泡剂、水泥、水等按配比要求制成泡沫浆料,浇筑于地 面,经自然养护形成具有规定密度等级、强度等级和较低导热系 改的泡沫水泥

    2. 1. 17 填充板 blind board

    供暖板地面供暖系统中,与供暖板的保温基板的材质和厚度 目同、上面粘贴铝锚的半硬质泡沫塑料板,用于敷设输配管和场 充房间内未铺设供暖板的部位

    内层和外层为交联聚乙烯、耐热聚乙烯或聚乙烯,中间层为 增强铝管,层间采用专用热熔胶,通过挤出成型方法复合成一体 的管材,

    2. 1. 19 电热式控制阀 electrical theri

    依靠阀门驱动器内被电加热的温包膨胀产生的推力推 杆,关闭或开启阀门流道的自动控制阀,简称热电阀。

    2.1.20自力式温控阀thermostatvalve

    可人为设定温度,通过温包感应温度产生自力式动作, 外界动力调节流量,从而控制室温恒定的阀门,又称恒温控制

    2.1.21温度控制器thermosta

    能够测量温度并发出控制调节信号的温度自控设备,简 控器。

    q 辐射面单位面积传热量(W/m) Q一—房间热负荷(W) Q; 一未考虑附加的房间热负荷(W) Q2 一 自上层房间地面向下传热量(W) P 计算房间的热负荷值(W)

    tpi——辐射面表面平均温度(℃)

    3.1.1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供、回水温度应由计算确定;供 水温度不应大于60℃,民用建筑供水温度宜采用35℃~45℃;供 回水温差不宜大于10℃,且不宜小于5℃。 3.1.2毛细管网辐射系统供暖时,供水温度宜符合表3.1.2的

    可水温差不宜大于10℃,且不宜小于5℃。 3.1.2毛细管网辐射系统供暖时,供水温度宜符合表3.1.2的 规定,供回水温差宜采用3℃~6℃

    表3.1.2毛细管网供水温度(℃)

    表3.1.3辐射供暖表面平均温度(℃)

    3.1.4辐射供暖热媒的温度、流量和资用压差等参数,应同热源 系统相匹配。热源系统应设置相应的控制装置。

    供水设计温度时,宜在楼栋的供暖热力入口处设置混水装置或换 热装置。

    3.1.6辐射供暖水系统应按设备、管道及其附件所能承受的最 低工作压力和水力平衡要求进行竖向分区设置,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3.1.6辐射供暖水系统应按设备、管道及其附件所能承受

    1现场敷设的加热管及其附件应满足系统工作压力要 2采用供暖板地面辐射供暖时,应根据辐射供暖系统 选择相应承压能力的产品,供暖板的承压能力应根据产品 确定。

    3.1.7地面上的固定设备或

    3.1.8采用地面辐射供暖时,生活给水管道、电气系统管线

    3.1.9采用加热电缆地面辐射供暖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敷设间距等于50mm,且加热电缆连续供暖时,加热电 缆的线功率不宜大于17W/m;当敷设间距大于50mm时,加热电 缆线功率不宜大于20W/m; 2当面层采用带龙骨的架空木地板时,应采取散热措施;加 热电缆的线功率不应大于10W/m,且功率密度不宜大于 80W/m; 3加热电缆布置时应考虑家具位置的影响

    3.1.10发热电缆辐射供暖宜采用地板式,低温电热膜辐射 宜采用顶棚式。辐射体表面平均温度应符合本标准3.1. 规定。

    3.1.11发热电缆辐射供暖和低温电热膜辐射供暖的加热元件

    在顶棚上布置电缆敷设应考虑灯具、烟感器、喷头、风口、音响等 设备安装位置。

    3.1.14热水吊顶辐射板为金属板的一种,可用于层高3m~30m 的建筑全面供暖和局部供暖,民用建筑其供水温度宜采用40℃~ 95℃的热水。 3.1.15毛细管网辐射系统单独供暖时,宜首先考虑地面理埋置方 式,地板面积不足时,再考虑墙面埋置方式。 3.1.16装配式居住建筑室内供暖系统宜采用低温热水地面辐 射供暖系统。

    1设计说明; 2楼栋内供暖系统和加热部件平面布置图; 3 供暖系统原理图和局部详图: 4温控装置及相关管线布置图,当采用集中控制系统时,应 提供相关控制系统布线图; 5水系统分水器、集水器及其配件的接管示意图; 6地面构造及伸缩缝设置示意图; 7供电系统图及相关管线平面图: 8装配式建筑预留套管应按管道的定位、标高同时结合装 饰、结构专业,绘制预留图。 3.1.18 施工图设计说明中应包括下列内容: 1室内外计算温度; 2采用的辐射供暖系统类型; 3房间总热负荷、热媒总供热量、加热电缆或电热膜总供电 功率; 4热源形式及额定工况下的热媒参数和楼栋集中供暖系统 形式及设计工况下的热媒参数; 5热水系统选用的管材或供暖板、毛细管网及其工作压力, 塑料管材的管系列(S)、公称外径及壁厚,铝塑复合管和铜管的公 称外径及壁厚; 6加热电缆或电热膜配电方案、类型、线功率、片功率、总长

    度、总片数、工作电压、工作温度等技术数据和条件; 7绝热材料的类型、导热系数、表观密度、规格及厚度等; 8采用的温控措施和温控器形式,及其电控系统的工作电 压、工作电流等技术数据和条件;当采用集中控制系统时,应说明 控制要求和原理; 9分户热计量或电能计量方式; 10填充层、面层伸缩缝的设置要求。 3.1.19楼栋内供暖系统和加热部件平面布置图应绘制下列 内容: 1采用水系统时,应绘制分水器、集水器位置及与其连接的 供暖管道; 2采用现场敷设加热部件时,应绘出各房间加热部件的具 体布置形式,标明敷设长度、间距、加热部件管径或规格(线功 率)、各加热部件环路或回路的敷设长度;配电线路布置平面图 (包括电气安全保护); 3采用供暖板、毛细管网地面供暖时,应绘出铺设位置及输 配管走向; 4伸缩缝敷设平面图

    3.2.1辐射地面的构造做法应根据其设置位置和加热部件的类 型确定,不同类型辐射供暖地面构造做法可按本标准附录A选 用。辐射地面的构造应由下列全部或部分组成: 1 楼板或与土壤相邻的地面; 2 防潮层(对与土壤相邻地面); 3 绝热层; 4 加热部件; 5 填充层:

    6隔离层(对潮湿房间); 7面层。 3.2.2直接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楼板或与不供暖房间相邻的地板 作为供暖辐射地面时,必须设置绝热层。 3.2.3供暖辐射地面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与土壤接触的底层地面作为辐射地面时,应设置绝热 层且绝热层与土壤之间应设置防潮层; 2潮湿房间的混凝土填充式供暖地面的填充层上、预制沟 槽保温板或预制轻薄供暖板供暖地面的面层下,应设置隔离层。 3.2.4地面辐射供暖面层宜采用热阻小于0.05(m·K/W)的 材料。 3.2.5混凝土填充式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绝热层热阻应符合下列 规定:

    6隔离层(对潮湿房间); 7面层。 3.2.2直接与室外空气接触的楼板或与不供暖房间相邻的地板 作为供暖辐射地面时,必须设置绝热层。

    .2.3供暖辐射地面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3.2.5混凝土填充式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绝热层热阻应符合

    1采用泡沫塑料绝热板时,绝热层热阻不应小于表 的数值:

    3.2.6采用预制沟槽保温板或供暖板时,与供暖房间相邻的楼 板,可不设置绝热层。其他部位绝热层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土壤上部的绝热层宜采用发泡水泥; 2直接与室外空气或不供暖房间相邻的地板,绝热层宜设 在楼板下,绝热材料宜采用泡沫塑料绝热板; 3绝热层厚度不应小于表3.2.6的数值

    表 3.2.6 预制沟槽保温板和供暖板供暖地面的绝热层厚度

    层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填充层材料及其厚度宜按表3.2.7选择确定; 2加热电缆应敷设于填充层中间,不应与绝热层直接接触; 3细石混凝土填充层上部应根据面层的需要铺设找平层; 4 没有防水要求的房间,水泥砂浆填充层可同时作为面层 找平层。

    表3.2.7混凝土填充式辐射供暖地面填充层材料和厚度

    3.2.8预制沟槽保温板辐射供暖地面均热层设置应符合下列 规定: 1加热部件为加热电缆时,应采用铺设有均热层的保温板 加热电缆不应与绝热层直接接触;加热部件为加热管时,宜采用 铺设有均热层的保温板; 2直接铺设木地板面层时,应采用铺设有均热层的保温板 且在保温板和加热管或加热电缆之上宜再铺设一层均热层 3.2.9采用供暖板时,房间内未铺设供暖板的部位和敷设输配 管的部位应铺设填充板。采用预制沟槽保温板时,分水器、集水 器与加热区域之间的连接管,应敷设在预制沟槽保温板中。 3.2.10毛细管网换热器的安装方式可分为三种:顶面安装、立

    3.3.1当采用热水吊顶辐射供暖,屋顶耗热量大于屋面总耗热 量的30%时,应加强屋顶保温措施。 33.2热水品顶辐射板的有效散热量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3.3.2热水吊顶辐射板的有效散热 里确定付 1当热水吊顶辐射板倾斜安装时,应进行修正。辐射板安 装角度的修正系数应按表3.3.2确定; 2辐射板中的流体应为流。当达不到系统所需最小流量 时,辐射板的散热量应乘以1.18的安全系数

    表3.3.2辐射板安装角度修正系数

    .3.3辐射板的最高平均水温应根据辐射板安装高度和其面利 占顶棚面积的比例按表3.3.3确定。

    表3.3.3热水吊顶辐射板最高平均水温(℃)

    .3.4热水吊顶辐射板与供暖系统供、回管连接方式,可采用 关或串联,同侧或异侧连接,并采取使辐射板表面温度均匀,流 组力平衡的措施。

    .3.5布置全面供暖的热水吊顶辐射板安装时,应使室内人

    1热水吊顶辐射板的安装高度,应根据人体的舒适度确定; 2安装吊顶辐射板时,宜沿最长的外墙平行布置; 3设置在墙边的辐射板规格应大于在室内设置的辐射板 规格; 4层高小于4m的建筑物,应选择较窄的辐射板; 5房间应预留辐射板沿长度方向热膨胀余地; 6 辐射板装置不应布置在对热敏感的设备附近

    3.4.1辐射供暖房间热负荷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相关规定进行 计算。

    3.4.1辐射供暖房间热负荷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相关规定进行

    计算。 3.4.2全面辐射供暖室内设计温度可降低2℃。 3.4.3局部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应按全面辐射供暖的热负荷 乘以表3.4.3的计算系数的方法确定

    表3.4.3局部辐射供热负荷计算系数

    .4.4进深大于6m的房间,宜以距外墙6m为界分区,分别计 章热负荷,并进行管线布置。

    .4.5对敷设加热部件的建筑地面和墙面,不应计算其传热

    3.4.6当采用地面辐射供暖的房间(不含楼梯间)高度大

    ,应在基本耗热量和朝向、风力、外门附加耗热量之和的基码 二,计算高度附加率。每高出1m应附加1%,但最大附加率不应 于8%。 4.7采用分户热计量或分户独立热源的辐射供暖系统,应者 意间歇运行和户间传热等因素。

    时,应在基本耗热量和朝向、风力、外门附加耗热量之和的 上,计算高度附加率。每高出1m应附加1%,但最大附加率 大王8%。

    3.5辐射面传热量的计算

    5.1辐射面传热量应满足房间所需供热量的需求。辐射面 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辐射面单位面积传热量(W/m); 辐射面单位面积辐射传热量(W/m); 辐射面单位面积对流传热量(W/m?): 辐射面表面平均温度(℃); 室内非加热表面的面积加权平均温度(℃): 室内空气温度(℃)

    t一室内空气温度(℃)。 3.5.2混凝土填充式热水辐射供暖地面向上供热量和向下传热 量应通过计算确定。当辐射供暖地面与供暖房间相邻时,其单位 地面面积向上供热量和向下传热量可按本标准附录B确定。 3.5.3预制沟槽保温板、供暖板及毛细管网辐射表面向上供热 量,以及向下传热量应按产品检测数据确定。 3.5.4房间所需单位地面面积向上 供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量应通过计算确定。当辐射供暖地面与供暖房间相邻时,其单位 地面面积向上供热量和向下传热量可按本标准附录B确定。

    3.5.3预制沟槽保温板、供暖板及毛细管网播身 供 量,以及向下传热量应按产品检测数据确定。 3.5.4房间所需单位地面面积向上供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量,以及向下传热量应按产品检测数据确定。

    式中:q1 房间所需单位地面面积向上供热量(Wm); Qi——房间所需地面向上的供热量(W); F,一—房间内敷设供热部件的地面面积(m); Q 房间热负荷(W); Q2 自上层房间地面向下传热量(W)。

    3.6.1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水质及其保证措施应符合国家现行

    3.6.1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水质及其保证措施应符合国家现行 有关标准的要求。供暖板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应设置脱气除污器。 毛细管网辐射系统应独立设置系统,并设置脱气除污器。 3.6.2户内系统的热媒温度、压力或资用压差等参数与热源不 元配时,应根据需要采取设置换热器或混水装置等措施。换热器 或混水装置宜接近终端用户

    3.6.3采用集中热源的住宅建筑,楼内供暖系统设计应符合下

    1应采用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形式: 2同一对立管宜连接负荷相近的户内系统; 3一对共用立管在每层连接的户数不宜超过3户; 4共用立管接向户内系统的供、回水管应分别设置关断阀, 其中一个关断阀应具有调节功能; 5共用立管和分户关断调节阀门,应设置在户外公共空间 的管道井或小室内; 6每户的分水器、集水器,以及必要时设置的热交换器或混 水装置等入户装置宜设置在户内,并应远离卧室等主要功能 房间; 7采用分户热计量的系统应安装相应的热计量或热量分摊 装置; 8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工作压力不应大于0.8MPa。 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宜竖向分区。 3.6.4对设置独立热源的户内系统,循环水泵的流量、扬程应符 合户内供暖(冷)系统的要求,系统定压值应符合加热部件的承压 要求。

    5分支环路的设置应符合下列

    1连接在同一分水器、集水器的相同管径的各环路长度宜 接近;现场敷设加热管时,各环路长度不宜超过120m;当各环路 长度差距较大时,宜采用不同管径的加热管,或在每个分支环路 上设置平衡装置; 2各主要房间应独立设置环路,面积小的附属房间内的加 热管、输配管可串联; 3进深和面积较大的房间,当分区域计算热负荷时,各区域 应独立设置环路; 4不同标高的房间地面,不宜共用一个环路。 3.6.6加热管的敷设间距和供暖板的铺设面积,应根据房间所 需供热量、室内计算温度、平均水温、地面传热热阻等确定。 3.6.7加热管距离外墙内表面不得小于100mm,与内墙距离宜 为200mm~300mm。距卫生间墙体内表面宜为100mm ~150mm

    度均匀的原则,并考虑管材充允许的最小弯曲半径,采用回折 平行型等布管方式。热负荷或冷负荷明显不均匀的房间,宜 温管段或低温管段优先布置于房间热负荷或冷负荷较大的 或外墙侧。

    6.9加热管应按系统实际工作条件确定,并应符合行业标准

    3.6.11输配管宜采用与供暖板内加热管相同的管材。 3.6.12每个环路进、出水口,应分别与分水器、集水器相连接。 分水器、集水器最大断面流速不宜大于0.8m/s。每个分水器、集 水器分支环路不宜多于8路。每个分支环路供回水管上均应设 置可关断阀门。

    3.6.13分水器前应设置过滤器:分水器的总进水管与集水器的

    总出水管之间宜设置清洗供暖系统时使用的旁通管,旁

    平便管开来作芳通管使用,平衡管上不应设直1。通管和年 衡管的管径不应小于连接分水器和集水器的进出口总管管径。 3.6.14分水器、集水器上均应设置手动或自动排气阀。 3.6.15加热管出地面与分水器、集水器连接时,其外露部分应 加柔性塑料套管。 3.6.16每个分支环路埋设部分不应设置连接件。 3.6.17装配式居住建筑户内供暖系统的供回水管道应敷设在 架空地板内,并且管道应做保温处理。当无架空地板内时,供暖 管道应做保温处理后敷设在装配式居住建筑的地板沟槽内。 3.6.18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分、集水器宜设置在架空 地板上面或其他便于维修管理的位置。 3.6.19装配式居住建筑设计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系统的工作压力不应大于0.8MPa; 2宜按房间划分供暖环路并配置室温自动调控装置; 3地面加热管上面不应设置与该系统无关的其他管道与管 线。地面加热管铺设应预留其他管线的检修位置。

    3.7.1管道的压力损失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3.7.1管道的压力损失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P 加热管的压力损失(Pa); △Pm—摩擦压力损失(Pa); AP 局部压力损失(Pa);

    3.7.2铝塑复合管及塑料管的摩擦阻力系数,可按下列公式 计算:

    中:入 摩擦阻力系数; 6 一水的流动相似系数; Re,一实际雷诺数; U 水的流速(m/s); 从 与温度有关的运动黏度(m?/s) Re. 阻力平方区的临界雷诺数; kd一 管子的当量粗糙度(m),对铝塑复合管及塑料管, (m); 管子的计算内径(m); dw一 管外径(m); Ad. 管外径允许误差(m):

    3.7.3铜管的摩擦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2.51 K/dn 1 (Rev 3.72 dnu Re μ1

    3.7.7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分水器、集水器环路的总压

    3.8.1加热电缆热线间距不宜小于100mm。加热电缆热线与外 墙内表面距离不得小于100mm,与内墙表面距离宜为200mm ~300mm。

    3.8.2加热电缆长度和布线间距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e)β·Qi Pr F, S~1000

    式中:L一一按加热电缆产品规格选定的电缆总长度(m); e一向下传热量占加热电缆供热功率的比例,根据地面 构造按表3.8.2取值; β一一考虑家具等遮挡的安全系数; Qi——房间所需地面向上的散热量(W),按本标准第3.5. 4条计算确定; P一加热电缆额定电阻时的线功率(W/m),根据加热电 缆产品规格选取; S一加热电缆布线间距(mm); F 一敷设加热电缆的地面面积(m)

    表3.8.2加热电缆供暖地面向下传热量占加热电缆供热功率的比例

    注:计算条件为:加热电缆外表面温度为45℃、敷设间距为200mm;采用聚苯乙烯: 塑料板时,绝热层厚度为20mm,填充层厚度为40mm;采用发泡水泥时,绝热层厚 可40mm,填充层厚度为35mm

    3.8.3每个房间宜独立设置加热电缆回路。当房间所需供热功 率和加热电缆总长度超过产品规格中单根加热电缆的最大总功 率或总长度时,应将电缆分设成2个或多个独立回路。每个回路 加热电缆的最大总功率或总长度确定时,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不宜超过所选温控器的额定工作电流; 2不应超过产品规格限制。 3.8.4加热电缆宜采用平行型布置。

    3.9电热膜供暖系统设计

    3.9.1 建筑物供暖房间所需要的电热膜数量,应按下式进行 计算:

    N=(1+k)P/P.

    式中:N 所需电热膜的数量(片); P 计算房间的热负荷值(W); Pm 每片电热膜对供暖房间的有效功率(W); k 附加运行系数,取0.2。

    3.9.2所需电热膜数量的计算结果出现小数时,应取

    钢管标准3.9.3顶层房间地面安装电热膜时需考虑通过楼板向下传热增 加电热膜的片数。

    3.9.4确定房间内安装电热膜片数时,应校核地面或棚面

    的平均温度,且不应高于本标准第3.1.3条或第3.9.6条的最高 限值。

    3.9.5电热膜供暖的地面宜设置伸缩缝。伸缩缝不应小 于8mm。

    3.9.5电热膜供暖的地面宜设置伸缩缝。伸缩缝不应小

    3.9.6安装电热膜的棚面表面平均温度不应高于36℃。

    3.9.6安装电热膜的棚面表面平均温度不应高于36℃。 3.9.7安装电热膜时应采用金属龙骨做骨架GB/标准规范范本,龙骨应直接固定 在房间上部楼板表面。

    3.9.10饰面完成后,不应再做二次装修和遮挡

    ....
  • 相关专题:
专题: 土壤标准 |角钢标准 |稀土标准 |电镀标准 |检测试验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