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ZS 0024-2018 真空预压地基处理工程技术标准.pdf

  • T/ZS 0024-2018  真空预压地基处理工程技术标准.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4.4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9-15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建筑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T/ZS 0024-2018  真空预压地基处理工程技术标准

    5.4真空和堆载联合预压时,堆载体的坡肩线宜与真空预压边线重合,对于一般软黏土膜上堆载应在 真空预压满载10d后进行。对于高含水率的淤泥类土,应在真空预压满载20d~30d后开始堆载。 5.5采用真空和堆载联合预压时,应分级加载,加载过程中地基向加固区外的侧向位移速率应小于 5mm/d,沉降速率应小于30mm/d。 5.6当堆载采用覆水时,覆水面积应小于真空预压分区面积,挡水围堰外坡脚距离密封沟边缘的距离 宜大于5m。挡水围堰高度不宜大于2m,宽度应通过稳定性计算确定。 5.7水平排水垫层应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连续性,材料宜采用含泥量不大于5%的中砂或粗砂,厚度不 宜小于0.4m,砂料的渗透系数不宜小于1×10cm/s。 5.8水平排水垫层中应设置排水滤管,滤管横向间距直为6m~7m,纵向间距宜为15m~30m。 5.9垂直排水系统宜采用塑料排水板,间距宜为0.7m1.1m,宜采用正方形或三角形布 5.10真空预压垂直排水系统宜穿透软土层,但不应进入下卧透水层。软土层深厚时,对以地基承载力 或稳定性控制的工程,打设深度应低于危险滑动面下3m;对以沉降控制的工程,打设深度应满足工程 地其球全源隆晶的西步

    5.11采用无砂垫层直空预压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打设塑料排水板前,在地面应先铺设一层质量为150g/m~200g/m的塑料编织布; b) 应铺设水平滤管,滤管横向间距宜为2倍塑料排水板间距,纵向间距宜为15m~30m; C) 每根塑料排水板宜与水平滤管采用缠绕方式连接并绑扎固定,其上再铺设1层质量为200g/m 的无纺土工布; 5.12密封膜宜采用2层~3层聚乙烯或聚氯乙烯薄膜。单层密封膜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难时也可直接将密封膜踩入泥面以下0.5m。 5.14当加固区边界透水透气层较深时,密封措施宜采用黏土密封墙。黏土密封墙厚度不宜小于1.2m, 谱体的黏粒含量应大于15%,渗透系数应小于1×10cm/s。 5.15采用真空和堆载联合预压时,密封膜上下均应设置保护层,保护层可采用土工织物。 5.16堆载时,宜先用人工堆载高度为1m的中粗砂或碎石屑等材料,其余堆载材料可用轻型机械进行 堆载。 5.17抽真空设备直采用射流泵,其单机功率不宜低于7.5kW,在进气孔封闭状态下,其真空压力不应 小于95kPa。 5.18抽真空设备宜均匀布置在加固区四周污水处理厂标准规范范本,也可适量布置在加固区中部,每台设备的控制面积宜为 900m2到1100m2。施工后期抽真空设备开启数量应大于总数的80%。 5.19当加固区表层为较厚的超软土层且垫层施工困难时,直采用二次处理方法。先人工打设塑料排水 板至新吹填超软土层底部,将塑料排水板和滤管直接连接,再铺一层无纺土工布,然后铺密封膜抽真空, 待表层吹填超软土强度提高后再进行常规的真空预压处理。 5.20对于欠固结地基,其固结度和沉降计算应分析欠固结因素的影响。

    6.1施工前应对排水材料、密封膜和施工设备的质量与性能进行检验,合格后方能使用。 6.2塑料排水板施工应符合本规范第7.3节的相关规定。 6.3砂垫层中的滤管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滤管应置于排水砂垫层中间; b 滤管之间应采用四通、三通或二通接头牢回连接,连接长度不应小于100mm; 滤管及其连接件在预压过程中应能适应地基变形; d 滤管出膜处应保证密封效果。 6.4当真空预压法采用无砂垫层时,应符合本规范第7.3.6条的相关规定。 6.5当真空和堆载联合预压采用覆水预压时,应符合本规范第7.3.7条的相关规定。 6.6密封沟的开挖与回填应符合下列规定: a)密封沟深度和宽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b) 密封沟内回填的黏土应不含杂质并分层压实; c)密封沟内的塑料排水板沿边坡伸入到水平排水垫层中的深度应大于200mm。 6.7吹填土地基中存在透水夹层时,应设置淤泥密封墙,密封墙可采用双排搅拌桩,搅拌桩直径不宜 小于700mm,搭接宽度不宜小于200mm,成桩搅拌应均匀,黏土密封墙的深度、厚度、黏粒含量和渗透 系数应符合设计要求。

    6.8密封膜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a)密封膜下应铺设一层无纺土工布; b 密封膜加工后的边长应大于加固区相应边长4m,当加固区地质条件复杂时,应加长密封膜并 松弛铺设; 当密封膜采用热合法拼接时,膜的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5mm,不应有热合不紧或融穿现象,孔 洞应及时修补; d 铺膜应从上风侧开始,铺膜时风力不应大于5级; e) 密封沟内的密封膜应紧贴内侧坡面铺平。 6.9抽气期间应经常检查密封膜,破损应及时修补。 5.10 抽真空设备的位置和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5.11 试抽气时间宜为4d~10d,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6.12正式抽气阶段膜下真空压力应符合设计要求。 6.13密封膜上堆载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7.1.6地基处理的加固效果检测应由具有检测资质的检测单位完成。 7.1.7检测单位应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提交验收申请,并在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下达进场检测指令 方可开展检验、检测工作。检测单位应在接到进场指令后3个月内完成现场检测, 7.1.8同期施工的地块区、同期施工的道路区分别作为一个完整检测单元。 7.1.9对检验、检测结果有异议的,应委托建设各方均认可的不低于原检测单位资质的相关检测机构 进行复检,其检测报告经符合合同要求的专家评审后可作为验收依据。

    2.1原状土取样在钻孔中采取,钻孔取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a)勘探布置应参照类似工程经验,且充分利用已有地质资料和设计要求确定;钻孔取样应根据岩 土层性质选取合适的取样器和取样方法,样品尺寸应满足试验要求,其封装、保存和运输应符 合GB50021的有关规定要求; b) 地块区试验区取样点间距一般按地块大小网格状布置,网格间距宜为50m,每2500m布置1个 取样点,且单块分区不应少于6个取样点;地块区非试验区取样点间距一般按地块大小网格状 布置,面积小于15000m时不应少于6个取样点,面积介于15000m~30000m之间时,宜每2500m 布置1个取样点,面积大于30000m时网格间距宜为75m,每5000m布置1个取样点,且单块分 区不应少于2个取样点;取样应避开密封沟,距离不小于6m;吹填土中应分层取样至原状土表 面,距地表0.3m处开始取样,垂直取样间距宜为60cm; C 道路区试验区取样点在道路横断面三等分线上沿纵向交叉布置,取样点间距在道路轴线上的投 影不小于50m,单块分区不少于1个点,且同期处理的同一道路不宜少于6个点;道路区非试 验区取样点在道路横断面三等分线上沿纵向交叉布置,取样点间距在道路轴线上的投影不小于 100m,单块分区不少于1个点,且同期处理的同一道路不宜少于3个点;吹填土地表下0.3m 处开始取样,3m深度以浅垂直取样间距宜为0.5m,3~10m深度垂直取样间距宜为1.0m,其下 间距宜为2.0m,取土深度应超过地基处理深度以下1~2m。 2.2室内土工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室内土工试验项目或测定指标可按表1的规定执行,有特殊要求的,应进行专门性试验,土的 分类应符合GB50021的规定; b)土工试验成果按土层分层进行统计,统计成果应符合GB50021有关规定,一般按同期施工的地 块区、道路区和整个检测场地的地块区、道路区分别统计;对单孔进行统计时,当样本少于6 件时,各指标均采用平均值作为代表值,经综合分析后提出土(岩)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表2室内土工试验项目或测定指标

    注:“}”为必做项目,“+”为根据需要选做项目,颗粒分析为工前勘察内容。

    7.3浅层平板载荷试验

    7.3.1浅层平板载荷试验适合于浅部土层的地基承载力测试,载荷板面积宜采用0.5m或1.0m。 7.3.2道路区试验区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检测点在道路横断面三等分线上沿纵向交叉布置,检测点间距 在道路轴线上的投影宜100m,单块分区不应少于1个检测点,且同期处理的同一道路不应少于3个检 则点。道路区非试验区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检测点在道路横断面三等分线上沿纵向交叉布置,检测点间距 在道路轴线上的投影宜300m,单块分区不应少于1个检测点,且同期处理的同一道路不应少于3个检测 点。 7.3.3地块区同期处理面积宜每15万m布置1个检测点,且不应少于3个检测点。 7.3.4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可作为浅部土层其它的地基承载力测试方法的参考依据。

    7.4.1十字板剪切试验适用于吹泥口附近以外的区域。

    7.4.2地块区试验区十字板剪切试验孔一般按地块大小网格状布置,网格间距宜取50m,每2500m进行 孔试验,且单块分区不少于6孔;地块区非试验区十字板剪切试验孔一般按地块大小网格状布置,面 积小于15000m时不应少于6个试验孔,面积介于15000m~30000m之间时宜每2500m布置1个试验孔, 面积大于30000m时网格间距宜取75m,每5000m进行1孔试验,且单块分区不少于2孔;试验深度 为吹填土处理深度,每间隔0.3m测试土体的不排水抗剪强度。 乙4.3按式1计算地块区吹填土地基承裁力特征值,

    7.5.1测试深度较浅时,可以作为距离吹泥口较近的地块区检测辅助手段;测试深度较深时,适宜作 为道路区检测辅助手段。 7.5.2地块区试验区,按地块大小网格状布置,网格间距宜取50m,每2500m进行1孔试验,且单块分 区不少于6孔;试验深度不小于吹填土处理深度,测试点竖向间距宜0.1m。 7.5.3道路区试验区检测点在道路横断面三等分线上沿纵向交叉布置,检测点间距在道路轴线上的投 影宜为50m,单块分区不少于1点,且同期处理的同一道路不宜少于6点;道路区非试验区检测点在道

    路横断面三等分线上沿纵向交叉布置船舶标准,检测点间距在道路轴线上的投影宜为100m,单块分区不少于1点, 且同期处理的同一道路不宜少于3点;试验深度为道路二次处理深度以下1~2m,测试点竖向间距宜 0.1m。 7.5.4按式(2)计算地块区吹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s = Aq. + β

    fas = Aq. + β

    3.1.1检测评价内容包括地块区和道路区的地基承载力、地块区的交工面标高和道路区的工后沉降。 也基承载力为主控验收项目,交工面标高和工后沉降为一般验收项目。 3.1.2地块区地基承载力验收宜以室内土工试验为主,结合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等原位测试进行综合评 判。 3.1.3道路区地基承载力验收宜以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为主,结合静力触探试验进行综 合评判。 3.1.4同期施工的地块区、同期施工的道路区分别作为一个整体验收单元。 3.1.5评定结果分合格和不合格。评定为不合格的区块,经加固、补强后重新评定。

    8.2.1室内土工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先根据土体力学指标(直剪快剪和直剪固快)采用《工 程地质手册》(第四版)按塑性状态计算公式计算,再根据各项指标的垂向变化、相邻取样点间变化及 参考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综合确定检测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8.2.2为客观反映吹填土和软基真空预压的处理效果,室内土工试验和原位测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 征值应满足以下要求:

    a)统计值不小于设计要求; b)不小于设计要求的数量不少于参加统计数量的70%; c)不小于设计要求的70%的数量不少于参加统计数量的95%; d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统计值、合格率、保证率中任意一项不满足要求的为不合格。评定为不合 格时,对出现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设计要求的70%的单块分区进行补测,补测测点数量为该 单块分区原有测点数量的2倍,补测后重新进行统计、评定。 8.2.3地块区吹填土交工面标高应采用平均值,地块区吹填土交工面标高偏差应满足允许标高正负偏 差要求。交工面标高测值偏差不超过正负充许标高偏差的,该点吹填主交工面标高合格。交工面标高测 直偏差超过正充许偏差的,统计时按正充许偏差取值。同期施工的地块区20%测点测值超过负充许标高 扁差的,该地块区的吹填土交工面标高不合格。同期施工的地块区、整个加固区应分别满足设计要求, 参加统计的测值的平均值满足设计要求的为合格,不满足设计要求的为不合格。 8.2.4道路区二次处理达到设计要求的真空预压卸载标准卸载完工后,应根据原位监测资料采用双曲 线法推算二次处理荷载条件下道路设计使用年限内总沉降,通过以设计荷载(填筑至路面设计标高,并 按规划道路等级考虑道路交通荷载)按线性比例换算得到设计荷载条件下设计使用年限内总沉降灌溉水质标准,其与 实测沉降的差值为工后沉降。推算得到的工后沉降应满足设计要求,同时不得超过设计计算沉降与实测 亢降的差值。非试验区道路区二次处理后推算的设计使用年限内总沉降应通过在道路医试验区填筑实际 道路荷载(包括填筑至路面设计标高,并按规划道路等级考虑道路交通荷载超载)的原位监测实测沉降 数据推算成果予以修正。

    8.3.1检验检测成果应形成验收报告,包括地基承载力检测报告和测量检测报告。 8.3.2地基承载力检测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工程概况、检测概述、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地基承载力验 收方法、验收结果、结论及附图、附表、附件等。 8.3.3测量检测报告包括地块区交工面标高检测报告和道路区工后沉降监测报告;地块区交工面标高 检测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工程概况、测量概述、地块区交工面标高验收方法、验收结果、结论及附图、 附表、附件等;道路区工后沉降监测报告的基本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原位监测概述、设计计算概述、道 路区工后沉降验收方法、验收结果、结论及附图、附表、附件等。

    ....
  • 相关专题:
专题: 教育标准 |布线标准 |评定标准 |检测标准 |纺织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