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5221-2022 民用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标准.pdf

  • DB37T 5221-2022 民用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标准.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6.3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9-16
  • 发 布 人: wqh6085061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建筑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元素信息的分类和编码应符

    5.3.2模型元素包含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模型构件的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宜对应相同细度等 级,且应满足不同设计阶段和各专业的应用要求,宜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要求。 5.3.3模型细度按不同设计阶段进行划分,可分为方案设计模型、初步设计模型、施工图设计模型 其名称和等级代号应符合表5.3.3的要求

    表5.3.3模型细度等级划分

    5.3.4设计模型应由子模型组合而成,子模型应按不同设计专业划分,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 暖通空调、电气等专业。 5.3.5模型构件的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宜对应相同细度等级,也可根据工程实际选择不同细度等 级。 5.3.6在满足模型细度等级的前提下,可使用二维图纸、文档、图像、视频等扩展信息,完善设计 模型的信息内容

    6.1.1BIM设计宜采用协同工作方式土方机械标准规范范本,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共享的管理模式,协同设计宜考虑 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 6.1.2创建设计模型以及内外部交换信息的过程宜在协同平台中进行。协同设计应包括建筑模型 设计生产协同和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协同。 6.1.3设计方应制定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机制,协同设计的工作流程宜包括交付流程和变更流程 6.1.4内部交换信息的协同宜采用基于同一数据源模型的实时协同设计方式, 6.1.5 外部交换信息的协同宜采用协同设计平合或数据接口对接的方式: 6.1.6 对工程项目的设计管理、跟踪、实施及维护宜在协同设计平台上进行。 6.1.7BIM协同设计宜采用协同平台完成数据的交换、审核和发布等,无协同平台可采用传统工 具结合配套协同方式、流程完成BIM工作。

    6.1.1BIM设计宜采用协同工作方式,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共享的管理模式,协同设计宜考虑 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 6.1.2创建设计模型以及内外部交换信息的过程宜在协同平台中进行。协同设计应包括建筑模型 设计生产协同和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协同。 6.1.3设计方应制定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机制,协同设计的工作流程宜包括交付流程和变更流程 6.1.4内部交换信息的协同宜采用基于同一数据源模型的实时协同设计方式, 6.1.5 外部交换信息的协同宜采用协同设计平合或数据接口对接的方式: 6.1.6 对工程项目的设计管理、跟踪、实施及维护宜在协同设计平台上进行。 6.1.7BIM协同设计宜采用协同平台完成数据的交换、审核和发布等,无协同平台可采用传统工 具结合配套协同方式、流程完成BIM工作。

    6.2.1设计方宜采用协同设计平合按项目进度与设计深度提交BIM设计应用成果: 6.2.2设计方按照BIM设计应用需求、周期和实施环境等要素制定协同标准的基本规则,规范生 产活动。 6.2.3BIM协同内容宜涵盖协同工作的流程,其流程包含专业、任务及逻辑等。 6.2.4协同过程中宜确定评审和决策的节点,以及宜满足文件及数据的存储、交换、更新、权限 分级设定、共享和传输功能。 6.2.5BIM设计应用项目负责人宜采用协同平台及时发布会审意见和会审后的BIM设计应用成果 6.2.6设计方宜采用协同设计平台及时更新会审修改后的设计模型。 6.2.7应制定BIM设计数据安全管理规则,包括网络安全控制、数据的定期备份、数据使用权 限等,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6.2.8BIM协同设计宜定期汇总阶段性的BIM设计应用成果

    6.2.1设计方宜采用协同设计平台按项目进度与设计深度提交BIM设计应用成果。 6.2.2设计方按照BIM设计应用需求、周期和实施环境等要素制定协同标准的基本规则,规范生 产活动。 6.2.3BIM协同内容宜涵盖协同工作的流程,其流程包含专业、任务及逻辑等。 6.2.4协同过程中宜确定评审和决策的节点,以及宜满足文件及数据的存储、交换、更新、权限 分级设定、共享和传输功能。 6.2.5BIM设计应用项目负责人宜采用协同平台及时发布会审意见和会审后的BIM设计应用成果 6.2.6设计方宜采用协同设计平台及时更新会审修改后的设计模型。 6.2.7应制定BIM设计数据安全管理规则,包括网络安全控制、数据的定期备份、数据使用权 限等,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6.2.8BIM协同设计宜定期汇总阶段性的BIM设计应用成果

    6.3.1协同设计组织架构应设置BIM设计应用息协调人,承担建筑信息模型设计的实施和组织初 调工作。并宜包含项目负责人、设计人、校对人、审核人、协同专职人员,还宜包括合约双方代表。 6.3.2各专业应根据项目规模、模型组织方式、使用的BIM软件等因素,采用合理协同设计方式。

    6.3.3各专业应制定统一的存储与管理标准,实现各专业共享BIM数据。 6.3.4设计单位应定期组织设计模型各专业间审查,并应通过版本管理记录模型文件演变过程,保 证设计模型的时效性、协同性、一致性、完整性。 6.3.5协同设计的数据存储与传输应满足数据安全的要求,宜采用高效的方法和介质进行专门的 存储、传输、更新和维护。 6.3.6BIM设计应用实施过程宜设置协同设计平台负责人员,承担协同平台的实施和维护工作, 其文件内容包括文件及数据的存储及备份、账户和权限管理、工作记录、参与协同工作方法的制定 协同规则的执行和监督等。

    7.1.1BIM设计应用宜涵盖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包括建筑、结构 给排水、暖通空调、电气等专业设计。 7.1.2BIM设计应用通过协同提高各专业沟通效率,优化建筑设计,提升设计质量。 7.1.3BIM设计应用宜在项目实施前,明确各设计阶段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内容,进行BIM设 应用的过程管理,确保模型的创建、应用和交付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7.1.4设计阶段各参与方对专业模型间的资料互提应设置提资要求及交互方式。 7.1.5设计阶段的BIM应用宜结合设计成果交付要求,基于BIM设计应用形成设计归档文件。 7.1.6 设计阶段各专业模型应包含本专业主要技术指标及设计说明信息。 7.1.7 BIM 设计应用应基于最新版本模型成果。应用成果应与其所需的模型版本一致,

    7.2.1方案设计的BIM应用宜通过三维可视化的方式表达设计方案、展现设计意图,并通过模 分析对方案进行优化,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进行成果输出

    7.2.2BIM应用在方案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以及基本应用参见表7.2.2

    表7.2.2方案设计BIM主要工作内容与基本应用

    7.2.3方案设计信息模型应包含场地模型及建筑单体模型

    7.2.4方案设计信息模型应满足辅助方案报批和审批的应用要求,并为后续设计及审批提供符合规 定的基础数据和指导性依据。 7.2.5基于BIM的方案设计应交付最终方案的设计图纸、方案文本以及方案设计信息模型。

    7.3.1初步设计的BIM应用应在方案设计信息模型基础上,分别进行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 空调、电气等专业进一步设计,创建各专业的初步设计信息模型,优化建筑功能布局,完成主要的 专业间配合,协调专业设备间的空间关系。

    表7.3.2初步设计BIM主要工作内容与基本应用

    1H口心 7.3.4基于设计模型在设备管线交叉复杂处对主要干管进行局部的综合排布优化和净高分析。 7.3.5基于初步设计信息模型深化的基础上进行相应工程量计算。 7.3.6基于BIM的初步设计应交付各专业的初步设计报告、设计图纸、设计计算书、工程概算书、 碰撞检测报告以及初步设计信息模型,

    7.4.1施工图设计的BIM应用宜对初步设计信息模型进行深化和优化,通过多专业的BIM协 计消除专业间的冲突碰撞,绘制全套施工图纸,确保施工图设计质量。

    表7.4.2施工图设计BIM主要工作内容与基本应用

    工程量分析统计全套施工图纸7.4.3宜在初步设计信息模型基础上,通过增加或细化模型元素和相关信息等方式深化施工图设计信息模型,并进行全专业模型整合。7.4.4基于各专业设计模型进行管线综合设计,合理排布各专业的设备、管线,并通过碰撞检测对管线综合成果进行验证。7.4.5基于施工图设计信息模型和相关软件,进行相应工程量统计和计算。7.4.6基于施工图设计信息模型生成必要的三维表达图纸,其三维表达应包括:1设计成果中的主要的平、立、剖图纸宜由设计模型生成;21设计成果中的复杂节点或建筑做法宜增加三维透视图辅助表现设计意图31设计成果中的建筑专业各楼层平、立、剖面图宜增加三维透视图辅助表达各功能空间关系:41设计成果宜增加整体三维透视图辅助表达建筑外观及与周边关系;5重要空间(机房、卫生间、管井、公共走廊、门厅等)宜增加三维透视图辅助表达各功能空间关系。7.4.7施工图设计信息模型应满足辅助图纸审查和审批的应用要求,并能满足后续施工应用要求。7.4.8交付的施工图纸应与各专业施工图设计信息模型一致,满足准确性和合规性要求。7.4.9基于BIM的施工图设计应交付全套各专业施工图纸、项目概算工程量、各专业碰撞及净高分析文件(宜参考附录D)、机电(包含暖通空调专业、给排水专业以及电气专业)管线综合图、设计成果移交表以及全套各专业施工图设计信息模型。7.5专项设计7.5.1专项设计的BIM应用应在相应设计阶段信息模型基础上,根据各专项设计的需求,创建各专项设计信息模型;并基于专项设计信息模型进行建筑性能分析、装配式专项设计、室内装饰深化设计等。7.5.2BIM在建筑性能模拟分析中的应用,包括日照、通风、采光、能耗、消防疏散、环境影响等方面的模拟分析,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模拟分析模型宜基于设计模型进行,可作必要的简化或调整;2与模拟分析相关的基础模型数据应根据设计文件进行设置;3与模拟分析相关的基本地理信息、气候数据应根据实际地点进行设置。7.5.3BIM在装配式专项设计中的应用,包括模型检查、深化图生成、预制构件及部品的统计、预制率统计、装配率统计,以及对预制构件、部件部品等的运输、存放、安装等过程模拟分析,并应满足下列要求:3

    1软件宜采用开发的交换格式进行数据交换,满足不同阶段专业应用需求; 2可根据不同专业选择相适应的深化设计BIM软件,宜具备预制构件建模、预制构件计算分 析、深化设计与拆分、节点与预理件设计、深化图生成、与厂家真实设备对应的构件资源库; 3各应用方在预制构件模型的深化设计、构件生产、施工安装、竣工验收与交付等各阶段应 建立统一的编码与规则。 7.5.4BIM在室内装饰深化设计中的应用,基于施工图设计信息模型,补充室内装饰构件,形成室内 装饰深化设计信息模型,表达室内装饰设计效果。室内装饰深化设计信息模型应满足下列要求 1应区分主体模型构件与室内装饰构件; 2室内装饰构件应避免与设备、机电管线等模型元素发生碰撞; 3实现室内装饰工程量的分项统计。

    8.1.1交付成果宜按设计各阶段模型标准交付,并应便于归档保存、保证数据安全、成果信息准确及 完整。 8.1.2交付成果以通用的数据格式或各方商定的数据格式传递模型信息。 8.1.3交付成果宜包括设计模型、设计图纸、信息表格及相关文档等,不同表达方式间的数据、信息 应一致。 8.1.4交付成果在提交前,交付方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超越使用需求的允余信息,提高信息传递效 率。 8.1.5交付成果中的模型应具有唯一性、结构性、完整性、拓展性、开放性等特点,

    8.1.1交付成果宜按设计各阶段模型标准交付,并应便于归档保存、保证数据安全、成果信息准确及 完整。 8.1.2交付成果以通用的数据格式或各方商定的数据格式传递模型信息。 8.1.3交付成果宜包括设计模型、设计图纸、信息表格及相关文档等,不同表达方式间的数据、信息 应一致。 8.1.4交付成果在提交前,交付方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超越使用需求的允余信息,提高信息传递效 率。 8.1.5交付成果中的模型应具有唯一性、结构性、完整性、拓展性、开放性等特点。

    8.2.1交付成果中的模型细度应符合现行政策及标准的要求,同时应满足相应设计阶段项目模型设计 细度要求。 一用

    细度要求。 8.2.2交付成果中的设计图纸和信息表格等宜由设计模型及数据生成。 8.2.3合同中应规定BIM交付成果的交付内容、交付格式、交付标准及相关的知识产权等内容。 8.2.4交付成果应满足政府职能部门行政审批、管理以及施工图设计审查的要求。

    8.3.1交付成果验收移交应遵循合同相关约定,特殊情况由移交双方协商确定。 8.3.2交付成果的验收应审核模型完整性、模型细度及信息一致性。 8.3.3交付成果验收移交应提交验收成果清单,经合同双方确认后方可移交。BIM成果移交表模板宜 符合本标准附录E的规定。

    交付成果验收移交应遵循合同相关约定,特殊情况由移交双方协商确定。 2交付成果的验收应审核模型完整性、模型细度及信息一致性。 3交付成果验收移交应提交验收成果清单,经合同双方确认后方可移交。BIM成果移交表模板 合本标准附录E的规定。

    8.4.1交付成果应满足城建档案管理单位不同阶段数字化归档要求。

    8.4.1交付成果应满足城建档案管理单位不同阶段数字化归档要求。 8.4.2交付成果宜考虑后期运维的需求,保证设计模型数据的延续性 8.4.3交付成果宜满足CIM基础平台业务系统的要求。

    8.4.1交付成果应满足城建档案管理单位不同阶段数字化归档要求。 8.4.2交付成果宜考虑后期运维的需求,保证设计模型数据的延续性 8.4.3交付成果宜满足CIM基础平台业务系统的要求。

    附录A模型组织推荐表

    表A.0.1建筑结构专业系统模型组织表

    表A.0.2给排水专业系统模型组织表

    表A.0.3暖通空调专业系统模型组织表

    表A.0.4电气专业系统模型组织表

    表A.0.5智能化系统模型组织表

    附录B模型颜色配置推荐表

    表B.0.1建筑模型颜色

    表B.0.2结构模型颜色

    表B.0.3机电管线颜色

    注:机电专业包含暖通空调专业、给排水专业以及电气专业

    附录C各专业模型细度表

    表C0.1建筑模型细度

    表C.0.2结构模型细度

    “·”表示应表达的内容,“○”表示宜表达的内容,“一”表示

    表C.0.3给排水模型细度

    注:“”表示应表达的内容,“O”表示宜表达的内容, ”表示可不具备内容。

    表C.0.4暖通空调模型细度

    ”表示应表达的内容,“○”表示宜表达的内容,“一”表示可不

    表C.0.5电气模型细度

    表C.0.5电气模型细度

    表达的内容,“○”表示宜表达的内容, ”表示可不具备内容。

    附录D碰撞检测综合报告模板表D.0.1碰撞检测综合报告基本信息图纸名称图纸编号图纸版本问题编号问题位置涉及专业模型名称问题分析问题描述修改意见问题截图复核人复核时间问题更正结果描述模型展示修改结果结果获取时间模型更正时间校对、审核、审定人员签名30

    附录E BIM成果移交表

    表E.0.1BIM成果移交表

    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 “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 《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GB/T51212 《建筑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GB/T51269 《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51301 《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制图标准》JGJ/T448

    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新建、改建、扩建的民用建筑全生命期设计阶段建筑信息模型的设计应用, 并为施工与监理、运营与维护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提供基础模型。 1.0.3各地市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BIM实施指南或相应标准,以推动BIM技术在当地的落地应 用工作,

    2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新建、改建、扩建的民用建筑全生命期设计阶段建筑信息模型的设计应月 施工与监理、运营与维护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提供基础模型。 3各地市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BIM实施指南或相应标准,以推动BIM技术在当地的落地 作。

    3.0.2本条规定设计阶段BIM的总体应用目标,将BIM技术优势与传统设计充分融合,优化设计过 程,实现: 1通过BIM的性能化分析优化设计方案,提高建筑性能; 2通过三维可视化提升各专业沟通效率; 3通过基于BIM的多专业协同设计与模型整合,减少设计缺陷,减少后期设计变更, 3.0.5设计阶段的BIM,应根据工程全生命期各阶段、各专业的BIM应用策划,考虑虚拟建造、功 能模拟、性能分析、技术经济计算等应用的模型与信息需求,提前做出规划,以实现BIM及信息在 后续环节中的顺利过渡,避免重复建模

    实践证明,没有统一协同设计平台、设计软件和构件资源库,BIM设计应用过程中,经常出 息丢失现象。统一资源是保障设计质量和效率的必要手段

    4.2.1BIM软件是BIM应用的首要条件。各个专业设计阶段侧重点不同,对BIM应用需求也不同, 因此,各专业应根据实际BIM应用需求选择BIM软件,BIM软件的选择应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信息 化技术发展需要高度契合。 4.2.2BIM软件应用能力尤其是数据互用能力,是BIM软件适用能力的评判标准。目前市场中存在 不少实际上并不成熟的BIM软件,这类软件或应用功能不完善,或数据导入或输出格式不能共享。 因此本标准提出在选择BIM软件时应进行相关要求能力的分析和验证。 4.2.3BIM的核心是信息传递共享及应用,通常在不同阶段、不同专业所使用的BIM软件各不相同, 选择BIM软件时在满足专业功能的前提下应优先考虑选择信息能够高效准确转换的软件,以便减少 大量重复工作,极大提高生产效率。 4.2.5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逐渐普及特别是物联网、移动通信及地理信息技术,因此BIM软件 应考虑具备与这些技术集成和融合的能力。

    4.3.1搭建基于BIM的协同设计平台是BIM设计应用的前提条件,通过BIM协同设计平台,实现 BIM设计各专业的协同工作,实现相关数据存储的完整性和传递的准确性。BIM协同设计平台可以采 用信息化平台方式或共享文件夹的方式实现。BIM协同设计平台作为数据和信息的共享平台,应依据 项目和企业实际需求和管理特点来搭建,

    4.3.2BIM协同设计平台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权限设置,能够为各专业提供一个统一

    过将各种设计标准与流程的内置,可以提高各专业的配合效率,并有利于提高设计质量。

    协同平台区应包括编辑区、共享区、发布区、归档区,各工作区应符合以下规定: 1编辑区为各参与方的独立工作区域,该区域用于对文件进行编辑。 2共享区为各参与方的过程交互区域,该区域提供满足一定交互条件的编辑区文件供各参与方 参考。 3发布区为各参与方文件的公开发布区域,该区域内发布宜完成质量确认的文件。 4归档区为各参与方的节点交付区域,该区域存放包括编辑区、共享区以及发布区的需归档内 容。 5鉴于国内外的BIM模型应用软件种类较多,因此,建立BIM协同设计平台时应考虑良好的数 据扩展性,且宜与常用的BIM软件兼容。BIM协同设计平台支持的数据格式应满足设计单位较为长

    5.2.3BIM设计工作开始前,宜根据本条内容做前期工作准备及项目编制的基本要求。同时应符合国 家标准有关要求,

    5.2.4BIM设计模型创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文件命名应根据项目特征、专业及用途,对文件夹及相应文件进行相应的命名或编码。 2模型创建应按照专业、方向、系统、工作要求和文件大小进行拆分,如需进行模型整体计算 时模型可不必拆分。 3各专业模型构件应采用不同颜色区分系统,构件颜色宜与传统设计图层设置一致。 模型构件的颜色标准宜采用附录B的规定,亦可由合同双方共同商定或自定义。 在BIM设计应用过程中,统一命名规则是开展协同工作的基础,也是规范模型搭建的首要工作 规范命名有利于模型的搭建、修改和分析,并为后续的模型应用提供资源与便利。 1文件名命名可根据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模型文件命名 宜包含以下内容:项目名称或简称、项目区域、楼层或标高、专业名称或简称、系统名称或简称、 建模日期或时间、文件版本等。各设计单位也可根据本单位要求自行建立文件命名规则。 构件命名 由于BIM项目中构件类型较多,制定统一的命名规则不仅有助于构件的分类管理,提高建模效 率,还可以保证使用BIM技术完成工程量统计的准确性。构件命名宜包含以下内容:构件名称、构 件类型/型号、专业名称(可选)、参数(可选)、备注等。 图纸命名

    由于BIM项目中构件类型较多,制定统一的命名规则不仅有助于构件的分类管理,提高建模 还可以保证使用BIM技术完成工程量统计的准确性。构件命名宜包含以下内容:构件名称、 型/型号、专业名称(可选)、参数(可选)、备注等。

    图纸作为设计阶段最重要的输出成果,也应有统一的命名规则。命名中可包含专业名称、图纸 图纸编号以及出图日期等

    由于BIM项目涉及文件类型及文件数量较多,为方便BIM项目的查询和管理灭火系统标准规范范本,宜设置项目文件 夹结构并统一文件夹命名规则,以实现在规定文件夹中保存BIM数据的目的。文件夹命名应包含 个项目中的多个独立元素(如:多个专业、单体、区域等),分别储存BIM数据。除此之外还应设 置共享、存档、接收文件夹来存储不同参与方、不同时期的BIM数据。 本节内容也可根据国家标准《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制图标准》JGJ/T448进行统一编制。 2同一项目中各构件颜色宜按本节执行。 3专业模型搭建要求。 建筑专业:建立项目基准文件、利用建筑构件搭建初步模型、进行专业内协调与模型优化、施工 图模型调整、出具BIM成果、深化局部模型。

    结构专业:建立项目共享建筑专业基准文件、进行专业内协调与模型优化、施工图模型调整、出 具BIM成果、深化局部模型。 机电专业(包含暖通空调专业、给排水专业以及电气专业):建立项目共享建筑专业基准文件、 明确初步管线排布方案、各专业主管道模型搭建、初次碰撞检测、各专业模型调整与深化、二次碰撞 检测、专业内及专业间协调与模型优化、施工图模型调整、出具BIM成果、深化局部模型。

    5.3.1在BIM设计应用的不同阶段中,每一个阶段及每个专业模型都应具有一个模型细度等级。模 型交付成果细度的确定应以模型细度等级为依据并保持一致。 5.3.2模型信息包含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两者之间有相关性,例如:建筑的保温板,厚度是几何 信息,保温性能是非儿何信息,保温性能会随着厚度的改变而改变。 5.3.3LOD即LevelofDevelopment的简称,意为多细节层次,用于定义模型中模型元素的细度高低 模型等级区间的制定是根据国内及省内设计技术现状,并充分对应国际通用标准。 5.3.4模型细度等级根据不同的设计专业划分,自前民用建筑除了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空调、 电气专业外,还有景观、智能化、内装、幕墙、装配式等专业。在具体实施中可将上述专业根据技术 要求划分更为详细的细度等级。 5.3.5在BIM实施中可根据设计应用需求,从专业模型细度等级表中选择等级组合。同一专业儿何 不同专业亦可选用不同的细度等级

    6.1.1协同设计应按协同参与主体分为专业内的设计协同、专业间的工作协调以及各参与方之间的管 理协同,各协同工作应基于设计阶段的建筑信息模型进行。协同工作的管理模式应基于BIM数据管 理,管理模式要点包括: 1确定评审和决策的节点以及BIM数据内容要求。 2确定各参与方可提供支持的BIM资源。 3确定各参与方的BIM实施分工、数据交互及交付的方式和内容。 4建立各参与方基于BIM数据的沟通协同机制。 5基于BIM数据的协作特点实现各参与方并行工作。 6设定BIM数据交互及交付的管理流程。 设计阶段根据各专业和设计任务及相关方的信息交换需求,分为设计方内部协同和各方的外部协 同两种情况,不同的协同设计要求宜采用不同的协同方式。 6.1.3各层级的BIM协同流程中宜包括交付流程和变更流程,交付流程用于质量保证,变更流程用 于整体协调。交付流程宜按以下节点顺序进行: 1发布前进行交付内容的质量验证。 2发布交付物并指定接收对象。 3接收方接收交付物并进行质量确认。 4对于存在质量问题的交付物,接收方记录并反馈。 5发布方确认、修改并再次发布。 6接收方确认修改后的内容并确认接收。 变更流程宜按以下节点顺序进行: 1变更发起方判断变更类型,明确变更要求并发起变更。 2变更管理方(业主方或代甲方)判断变更是否成立及影响范围,并选定变更的执行方。 3执行方确认变更要求后执行变更,并向变更影响范围内各方作变更后的质量确认,质量确认 过程可按照交付流程进行。 4影响范围内各方确认变更执行方的变更内容,并根据确认的变更内容调整已方已交付内容。 5变更管理方确认变更执行并指导变更实施。 6.1.4内部协同是专业内部共同完成约定的任务模型过程,模型信息写入同一数据源中,应遵循以下 原则: 1为保证实时的数据共享,建立统一的数据源模型。 2进行项目策划,分配设计任务,保证各设计者协同工作顺畅有序。 3根据硬件配置,制定模型文件建立及存储方式,避免超负荷运行带来工作损失

    4设置互不十涉的协同工作权限,非权限方不能修改。 6.1.5外部协同应能从下游专业平台获取需求信息,并为下游提供数据源。应遵循如下原则: 1对外的数据交换协作过程,宜采用专业的协同设计平台软件或数据交换软件完成, 2协同中,保持与深化模型协调一致,保证模型数据的安全性及可追朔性。 3异地协同,受带宽的影响,应采用阶段的或定期的数据交互方式,以保证并行工作的数据传 输效率,使协同工作能够正常进行。 外部协同则是与全生命期相关过程的协同。外部协同注重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方便性及安全性 宜基于统一格式的轻量化的数据通过协同平台进行协同工作。 6.1.7有无BIM协同设计平台都可以完成BIM工作,只不过有BIM协同设计平台可以更方便的完成 模型数据的提资、在线审核、一键发布轻量化模型等工作。若没有平台,这一类的工作将借助于传统 工作完成,如使用邮件或QQ完成模型发送和提资,制作Word审核意见表等。

    6.2.1BIM设计成果不同阶段可规定提交不同的成果,并由设计单位及时发布至协同平台以便进行设 计成果的及时审核、共享工作。 6.2.2依据BIM工作总体应用目标和需求、BIM工作开展的周期、时间紧张程度、BIM设计应用的 网络环境、空间地域环境等因素,综合制定需要协同的内容。 6.2.3BIM协同工作流程按照实施的层次分为建设阶段、专项应用和具体任务三个层级,应设定建设 价段层级流程衔接各阶段,并设定建设阶段层级内部流程衔接各专项应用。 BIM协同工作流程的设定应包括角色、活动、逻辑、时限四个要素: 1角色包括流程的负责人、流程的关键人员和流程的执行者。 2活动包括流程各节点操作和BIM数据输入输出条件。 3逻辑包括节点之间的关系、判断条件和流转方向。 4时限包括流程整体和节点的处理时效。 6.2.5通过设计协同审核流程,对重要节点提交的设计成果定期组织成果审核,结合审阅和批注,实 现对设计成果的有效审核以及成果质量管控。 6.2.6BIM设计的核心就是通过协同解决信息沟通不畅造成的各专业错漏碰缺的问题,因此基于模型 会审意见应及时发布至协同设计平台并跟踪落实会审意见执行情况,实现协同工作的闭环管理 6.2.7BIM设计启动前为保证数据的及时性、一致性和安全性,应统一规定数据共享、更新机制,数 据存储机制并制定网络安全规则、数据的定期备份及灾难恢复机制、数据使用权限的规定等。

    6.2.1BIM设计成果不同阶段可规定提交不同的成果,并由设计单位及时发布至协同平台以便进行设 计成果的及时审核、共享工作。 5.2.2依据BIM工作总体应用目标和需求、BIM工作开展的周期、时间紧张程度、BIM设计应用的 网络环境、空间地域环境等因素,综合制定需要协同的内容。 5.2.3BIM协同工作流程按照实施的层次分为建设阶段、专项应用和具体任务三个层级设备安装规范,应设定建设 价段层级流程衔接各阶段,并设定建设阶段层级内部流程衔接各专项应用。 BIM协同工作流程的设定应包括角色、活动、逻辑、时限四个要素: 1角色包括流程的负责人、流程的关键人员和流程的执行者。 2活动包括流程各节点操作和BIM数据输入输出条件。 3逻辑包括节点之间的关系、判断条件和流转方向。 4时限包括流程整体和节点的处理时效。 5.2.5通过设计协同审核流程,对重要节点提交的设计成果定期组织成果审核,结合审阅和批注,实 现对设计成果的有效审核以及成果质量管控。 5.2.6BIM设计的核心就是通过协同解决信息沟通不畅造成的各专业错漏碰缺的问题,因此基于模型 会审意见应及时发布至协同设计平台并跟踪落实会审意见执行情况,实现协同工作的闭环管理 5.2.7BIM设计启动前为保证数据的及时性、一致性和安全性,应统一规定数据共享、更新机制,数 据存储机制并制定网络安全规则、数据的定期备份及灾难恢复机制、数据使用权限的规定等。

    1BIM协同组织宜按本节要求进行组织,BIM模型总协调人员宜具有项目管理和模型应用及管 经验,负责设计过程中BIM相关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 1制定项目计划和BIM协同标准,并监督执行:

    ....
  • 相关专题:
专题: 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 |ppp |钢筋工程 |锅炉标准 |供暖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