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4281-2022 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节能技术标准.pdf

  • DB34/T 4281-2022  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节能技术标准.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2.6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10-17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建筑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B34/T 4281-2022  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节能技术标准

    窗(包括透光幕墙)传热系数(K)和太阳得热

    1尺寸应符合GB/T5824的规定,并应优先选用GB/T30591 2014规定的常用标准规格的门、窗洞口尺寸。洞口分格宜按照最大玻璃占比的原则进行,兼顾经济性 和安全性。 7.1.5外窗性能和遮阳装置性能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夏季遮阳、冬季得热以及自然采光的需求

    7.2.1应选择一级能效的供暖或供冷系统

    厂房标准规范范本7.2.1应选择一级能效的供暖或供冷系统

    DB34/T42812022

    7.2.2热回收装置换热性能应符合以下更

    a)显热回收装置的显热交换效率不应低于75%; b)全热回收装置的全热交换效率不应低于70%。 7.2.3居住建筑新风单位风量耗功率应小于0.45W/(m/h),公共建筑单位风量耗功率应符合现行公 供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相关要求。 7.2.4新风热回收系统空气净化装置对大于或等于0.5μm细颗粒物的一次通过计数效率宜高于80% 且不应低于60%。

    8.1.1 规划与建筑方案设计

    8.1.1.1城市及建筑群的总体规划应有利于营造适宜的微气候。应通过优化建筑空间布局,合理选择 和利用景观、生态绿化等措施,夏季增强自然通风、减少热岛效应,冬季增加日照,避免冷风对建筑的 影响。建筑的主朝向宜为南北朝向,主入口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 3.1.1.2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应根据建筑功能和环境资源条件,以气候环境适应性为原则,以降 低建筑供暖年耗热量和供冷年耗冷量为目标,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结合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和 遮阳措施等被动式建筑设计手段,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 3.1.1.3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宜采用简洁的造型、适宜的体形系数和窗墙比、较小的屋顶透光面积比 例,相关指标应符合标准相关规定。 8.1.1.4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应采用高性能的建筑保温隔热系统及门窗系统,相关要求和选型宜符合 本文件附录B和附录C。 8.1.1.5遮阳设计应根据房间的使用要求、窗口朝向及建筑安全性综合考虑。可采用可调或固定等遮 阳措施,也可采用可调节太阳得热系数(SHGC)的调光玻璃进行遮阳。南向宜采用可调节外遮阳、可调 节中置遮阳或水平固定外阳的方式。东向和西向外窗宜采用可调节外遮阳或可调中置遮阳设施。 3.1.1.6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地下空间宜采用设置采光天窗、采光侧窗、下沉式广场(庭院)、光 导管等措施提供天然采光,降低照明能耗。 3.1.1.7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应对热桥处理、气密性处理、新风热回收及通风、供冷供热除湿系统以 及噪声控制、气流组织进行专项设计。 3.1.1.8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宜采用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使用光伏一体化时需考虑实际运行效率, 选择高效光伏组件。

    8. 1. 2 性能化设计

    8.1.2.1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应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性能化设计应采用协同设计的组织形式。 8.1.2.2性能化设计应根据本文件规定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要求,并利用能耗模拟计算软件等工 具,优化确定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设计方案。

    8.1.2.3性能化设计流程,宜符合下列要

    设定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 b) 制定设计方案; C 利用能耗模拟计算软件等工具进行设计方案的定量分析及优化; d 分析优化结果并进行达标判定。当能效指标不能满足所确定的目标要求时,修改设计方案重新 进行定量分析及优化直至满足所确定的目标要求:

    e)确定优选设计方案; f)编制性能化设计报告。 8.1.2.4性能化设计应以定量分析及优化为核心,应进行建筑和设备的关键参数对建筑负荷及能耗的 敏感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建筑全寿命期的经济效益分析,进行技术措施和性能参数的优化选取。

    3.1建筑围护结构设计时,应进行削弱或消除热桥的专项设计,围护结构应保证保温层的连续性。 3.2外墙无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结构性悬挑、延伸等宜采用与主体结构部分断开的方式; 外墙保温为单层保温时,应采用锁扣方式连接;采用双层保温时,应采用错缝粘结方式,避免 保温材料间出现通缝; C 墙角处宜采用成型保温构件; d 保温层采用锚栓时,应采用断热桥锚栓固定,采用保温材料断热处理可参考图1: 应避免在外墙上固定导轨、龙骨、支架等可能导致热桥的部件;必需固定时,应在外墙上预理 断热桥的锚固件,并宜采用减少接触面积、增加隔热间层及使用非金属材料等措施降低传热损 失,空调板安装可参考图2; 穿墙管预留孔洞直径应大于管径100mm以上。墙体结构或套管与管道之间应填充厚度不小 于50mm的保温材料,穿墙套管做法可参考图3。

    图1断热锚栓安装做法

    图2空调支架安装方法

    DB34/T42812022

    图4活动外遮阳安装做法

    图5活动外遮阳侧口安装做法

    1.3.4屋面热桥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屋面保温层应与外墙的保温层连续,不得出现结构性热桥;当采用分层保温材料时,应分层错 缝铺贴,各层之间应有粘结。 6 屋面保温层靠近室外一侧应设置防水层,防水层应延续到女儿墙顶部盖板内;屋面结构层上 保温层下应设置隔汽层;屋面隔汽层设计及排气构造设计应符合GB50345的规定。 女儿墙等突出屋面的结构体,其保温层应与屋面、墙面保温层连续,不得出现结构性热桥。女 儿墙、土建风道出风口等薄弱环节,宜设置金属盖板,以提高其耐久性,金属盖板与结构莲接 部位,应采取避免热桥的措施。女儿墙做法可参考图6。 d 穿屋面管道的预留洞口应大于管道外径100mm以上。伸出屋面外的管道应设置套管进行保护, 套管与管道间应填充保温材料,保温材料厚度不小于50mm。排气管做法可参考图7。 落水管的预留洞口应大于管道外径100mm以上,落水管与女儿墙之间的空隙使用发泡聚氨酯 进行填充。落水管做法可参考图8。 f)设备安装时应在保温外侧做基础平台,设备安装在基础平台上。

    DB34/T42812022

    金属盖板 脂胀螺栓 质 钢混摄土热块 保理层 保温屋 水 附加防水层 找平品 钢筋混及土面饭

    图6突出屋面女儿墙及盖板保温构造做法

    图7出屋面管道保温构造做法

    DB34/T 42812022

    图9非采暖地下室顶板保温构造做法1

    图10非采暖地下室顶板保温构造做法2

    8. 1. 4 建筑气密性

    图11非采暖地下室顶板保温构造做法3

    图12覆土采暖地下室顶板保温构造做法

    3.1.4.1建筑围护结构气密层应连续并包围整个外围护结构,建筑设计施工图中应明确标注气密层的 位置。当建筑采用钢结构以及木结构时,应进行气密性专项设计。建筑围护结构气密层应连续并包围整 个外围护结构如图13所示,

    DB34/T42812022

    图13气密层标注示意图

    8.1.4.2围护结构设计时,应进行气密性专项设计,围护结构宜采用简洁的造型和节点设计,减少或 避免出现气密性难以处理的节点。 8.1.4.3建筑设计应选用气密性等级高的外门窗,外门窗与门窗洞口之间的缝隙应做气密性处理。 8.1.4.4气密层应依托密闭的围护结构层,并选择适用的气密性材料。 8.1.4.5围护结构洞口、电线盒、管线贯穿处等易发生气密性问题的部位应进行节点设计,并应对气 密性措施进行详细说明;穿透汽密层的电力管线等宜采用预埋穿线管等方式,不应采用桥架敷设方式。 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在外墙布置接线盒和插座。电线盒气密性处理可参考图14。

    图14电线盒气密性处理示意图

    4.6不同围护结构的交界处以及排风等设备与围护结构交界处应进行密封节点设计,并对气密 进行详细说明

    结构的交界处以及排风等设备与围护结构交界处应进行密封节点设计,并对气密性

    8.1.5供热供冷系统

    8.1.5.1供热供冷系统冷热源选择时,应综合考虑经济技术因素进行性能参数优化和方案比选,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a)宜采用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或多联机系统,宜采用如磁悬浮机组等更高能效的供冷系统; b 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一次能源的使用。 8.1.5.2供热供冷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优先选用高能效等级的产品,并应提高系统能效; b) 应有利于直接或间接的利用自然冷热源; C 应考虑多能互补集成优化; d 应根据建筑负荷灵活调节; e 应兼顾生活热水需求,居住建筑应利用太阳能供应热水。 8.1.5.3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采用的循环水泵、通风机等用能设备应采用变频调速等变负荷调节方式。 8.1.5.4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应根据其冷热负荷特征,优化确定新风再热方式或采取适宜的除湿技术 措施。

    8.1.6.1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应设置新风热回收系统,新风热回收系统设计应考虑全年运行的合理性 及可靠性。

    及可靠性。 8.1.6.2新风热回收装置类型应结合其节能效果和经济性综合考虑确定。设计时应采用高效热回收装 置,且做好送风房间和排风房间的合理规划,尽可能减少管道的长度。 8.1.6.3新风热回收系统宜设置低阻高效的空气净化装置。 8.1.6.4新风热回收系统应采取防冻措施。 8.1.6.5居住建筑新风系统宜分户独立设置,并应按用户需求供应新风量。 8.1.6.6居住建筑厨房宜设置独立补风系统,可选择开启窗户形式进行补风,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补风宜从室外直接引入,补风管道应保温,并应在入口处设保温密闭型电动风阀,且电动风阀 应与排油烟机联动; 6 补风口应尽可能设置在灶台附近; C 采用开启窗户方式进行补风时需在用户手册中体现

    8. 1. 7 照明、电梯与计量

    准要求。 8.1.7.2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应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3.1.7.3电梯系统应采用节能的控制及拖动系统:当设有两台及以上电梯集中排列时,应具备群控功 能;电梯无外部召唤,且电梯轿厢内一段时间无预设指令时,应自动关闭轿厢照明及风扇;宜采用变频 调速拖动方式,高层建筑电梯系统可采用能量回馈装置。 3.1.7.4超低能公共耗建筑应对能耗进行分类分项计量。公共建筑应对冷、热、电等不同能源形式进 行分类计量,并对照明、电梯、风机、水泵等设备用电进行分项计量

    8. 1. 8监测与控制

    DB34/T42812022

    a 应监测建筑室内环境、人员数量和使用方式以及室外环境参数等信息; b) 应监测电、自来水、蒸汽、热水、热/冷量、燃气、油或其他燃料等的消耗量; 当采用可再生能源时,应对其单独进行监测: d) 应对网络机房、食堂、开水间、制冷机房、换热机房和锅炉房等部位的用能实行重点监测 用于计费结算的电、水、热/冷、蒸汽、燃气等表具,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f 制备生活热水消耗的热量和燃料量应单独监测。 8.1.8.2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楼宇自控系统应以供需平衡为目的,根据末端房间需求实时调节冷 热源的供给,降低设备使用时间及能耗输出,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最终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并节约能源。 楼宇自控系统应实现管理、控制及传感执行等功能。 3.1.8.3暖通空调系统应具备部分负荷条件下的调节措施,其末端设备应根据相应区域人员情况自动 启停或调节

    b) 应监测电、自来水、蒸汽、热水、热/冷量、燃气、油或其他燃料等的消耗量; 当采用可再生能源时,应对其单独进行监测: 应对网络机房、食堂、开水间、制冷机房、换热机房和锅炉房等部位的用能实行重点监测 用于计费结算的电、水、热/冷、蒸汽、燃气等表具,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f 制备生活热水消耗的热量和燃料量应单独监测。 8.1.8.2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楼宇自控系统应以供需平衡为目的,根据末端房间需求实时调节冷 热源的供给,降低设备使用时间及能耗输出,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最终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并节约能源 楼宇自控系统应实现管理、控制及传感执行等功能。 3.1.8.3暖通空调系统应具备部分负荷条件下的调节措施,其末端设备应根据相应区域人员情况自动 启停或调节。 3.1.8.4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应以单个房间或室内区域为控制对象,遵循被动手段优先的原则, 实现整体集成、优化控制和精细化管理。房间控制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 a 应在一个系统内集成并收集温度、湿度、风速、空气质量、照明、遮阳、人体存在等与室内环 境控制相关的物理量; 6 应包含房间的遮阳控制、照明控制、供冷、供热和新风末端设备控制,相互之间具有联动关系; ) 应通过策略算法,以满足房间设计的环境参数需求为前提,降低房间综合能耗为目的,自动确 定当前房间的模式进行调控,或根据用户指令执行不同的空间场景模式控制方案; d 在不牺性舒适性的前提下,通过预置的程序自动控制照明、遮阳、暖通空调设备,使房间重新 回到舒适与能源效率的平衡状态。 8.1.8.5当有多种能源供给时,应根据系统能效对比等因素进行优化控制。采用可再生能源系统时, 应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供给。 新网 控制然人工利面

    ,1.8.4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应以单个房间或室内区域为控制对象,遵循被动手段优先的原则, 实现整体集成、优化控制和精细化管理。房间控制系统应具备下列功能: a 应在一个系统内集成并收集温度、湿度、风速、空气质量、照明、遮阳、人体存在等与室内环 境控制相关的物理量; b 应包含房间的遮阳控制、照明控制、供冷、供热和新风末端设备控制,相互之间具有联动关系; C 应通过策略算法,以满足房间设计的环境参数需求为前提,降低房间综合能耗为自的,自动确 定当前房间的模式进行调控,或根据用户指令执行不同的空间场景模式控制方案; 在不牺牲舒适性的前提下,通过预置的程序自动控制照明、遮阳、暖通空调设备,使房间重新 回到舒适与能源效率的平衡状态。 1.8.5当有多种能源供给时,应根据系统能效对比等因素进行优化控制。采用可再生能源系统时 代生田丽生

    8.1.8.6新风机组的运行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 应根据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调整相应的风机转速及新风阀开度; b) 宜提供触摸屏、移动端操作软件等便捷的人机界面; C 应设置压差传感器检测过滤器两侧压差变化; d 寒冷地区的新风热回收装置应具备防冻保护功能; 应根据最小经济温差(熔差)控制新风热回收装置的旁通阀或联动外窗开启自然通风

    8.2.1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施工和质量控制应针对热桥控制、气密性保障等关键环节制定专项施工方 案;施工前,应对现场工程师、施工人员、监理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先进行样板施工。 3.2.2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围护结构保温工程应实行专业化施工,应选用配套供应的外保温系统材料 其型式检验报告中应包括外保温系统耐候性检验项目

    8.2.3围护结构保温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围护结构保温施工应预理件安装完成并验收合格后进行。保温施工应在基层处理、结构预理件 安装完成且验收合格后进行。外保温施工前,外门窗应安装完毕并验收合格; b 围护结构的保温层应粘贴平整且无缝隙,固定方式不应产生热桥; 围护结构上的悬挑构件、穿透围护结构的管道等热桥部位应进行阻断热桥处理; d 装配式夹心外墙板竖缝、横缝应做热桥处理。 3.2.4 外门窗(包括天窗)应整窗进场,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外门窗安装前结构工程应已验收合格,门窗结构洞口平整; b)外门窗与基层墙体的连接件应进行阻断热桥的处理:

    c)门窗洞口与窗框连接处应进行防水密封处理; d)窗底应安装窗台板散水,窗台板两端及底部之间与外保温的缝隙应先用预压膨胀密封带填塞; 门洞窗洞上方应安装滴水线条。 8.2.5当设计有外遮阳时,应在外窗安装已完成、外保温尚未施工时确定外遮阳的固定位置,并安装 连接件。连接件与基层墙体之间应进行阻断热桥的处理。 8.2.6围护结构气密性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防水隔汽材料的材质应根据粘贴位置基层的材质和是否需要抹灰覆盖防水隔汽材料进行选择 b) 建筑结构缝隙应进行封堵; c) 围护结构不同材料交界处、穿墙和出屋面管线、套管等空气渗漏部位应进行气密性处理; d 气密性施工应在该节点热桥处理之后进行,气密性施工不应产生热桥。 8.2.7 装配式结构气密性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对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外墙板内叶板,竖缝宜采用现浇混凝土密封方式,横缝应采用高强度灌浆 料密封; 装配式框架结构外墙板内叶板,竖缝和横缝均宜采用柔性保温材料封堵,并应在室内侧粘贴防 水隔汽膜或涂刷防水隔汽层进行气密性处理: C 外叶板竖缝和横缝宜先在夹心保温表面涂刷防水透汽层,再从板缝口填充直径略大于缝宽的 通长聚乙烯棒,聚乙烯棒表面与排水空腔外边缘齐平。板缝口宜灌注耐候硅酮密封胶,且耐候 硅酮密封胶在缝口应呈凹形; d)装配式夹心外墙板与结构柱、梁之间的竖缝和横缝应在室内侧设置防水隔汽层,再进行抹灰等 处理。 8.2.8门窗和空调新风系统安装完成后,装修开始前宜对热桥及气密性关键性部位进行热工缺陷和气 密性检测,查找漏点并及时修补。

    b)建筑结构缝隙应进行封堵; C 围护结构不同材料交界处、穿墙和出屋面管线、套管等空气渗漏部位应进行气密性处理; d)气密性施工应在该节点热桥处理之后进行,气密性施工不应产生热桥。 8.2.7 装配式结构气密性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对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外墙板内叶板,竖缝宜采用现浇混凝土密封方式,横缝应采用高强度灌浆 料密封; b) 装配式框架结构外墙板内叶板,竖缝和横缝均宜采用柔性保温材料封堵,并应在室内侧粘贴防 水隔汽膜或涂刷防水隔汽层进行气密性处理: 外叶板竖缝和横缝宜先在夹心保温表面涂刷防水透汽层,再从板缝口填充直径略大于缝宽的 通长聚乙烯棒,聚乙烯棒表面与排水空腔外边缘齐平。板缝口宜灌注耐候硅酮密封胶,且耐候 硅酮密封胶在缝口应呈凹形; d)装配式夹心外墙板与结构柱、梁之间的竖缝和横缝应在室内侧设置防水隔汽层,再进行抹灰等 处理。 8.2.8门窗和空调新风系统安装完成后,装修开始前宜对热桥及气密性关键性部位进行热工缺陷和气 密性检测,查找漏点并及时修补。 8.2.9机电系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机电系统安装应避免产生热桥和破坏围护结构气密层; b) 对风系统所有散开部位均应做防尘保护; c) 机组安装及管道施工过程中应作消声隔振处理。 8.2.10 进场材料和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保温工程所用材料进场时,应进行施工现场见证取样复验,复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 外门窗(包括天窗)应整窗进场。外门窗、建筑幕墙(含采光顶)及外遮阳设施进场时,应进 行施工现场见证取样复验,复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外门窗所用防水透汽材料、防水隔汽材 料进场时,应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其品种、规格、性能应符合设计和相关标准的要求。 C 供暖与供冷系统设备及施工所用材料进场时,应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其类型、材质、性能、 规格及外观应符合设计要求;对设备系统工程施工所用的保温绝热材料应进行施工现场取样 复验,复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同一厂家的分散式热回收装置应进行现场抽检,送至实验室 检测,检测方法应符合GB/T21087的规定,检测结果符合本文件附录E的要求。抽检数量为 5%,但不得少于2台; d 照明设备进场时,应进行施工现场见证取样复验,复验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 e)太阳能热利用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备进场时,应进行施工现场见证取样复验,复验结果应 符合设计要求。 8.2.11 各道工序之间应进行交接检验,上道工序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并做好隐蔽工程记录和影 像资料,隐蔽工程检查应包含以下内容: 外墙基层及其表面处理、保温层的敷设方式、厚度和板材缝隙填充情况;锚固件安装与热桥处 理:网格布铺设情况:穿墙管线保温密封处理等:

    8.2.9机电系统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DB34/T42812022

    6 屋面、地面基层及其表面处理、保温层的敷设方式、厚度和板材缝隙填充质量;防水层(隔汽、 透汽)设置;雨水口部位、出屋面管道、穿地面管道的处理等; C 门窗、遮阳系统安装方式:门窗框与墙体结构缝的保温处理:窗框周边气密性处理,连接件与 基层墙体间的断热桥措施等; d)女儿墙、窗框周边、封闭阳台、出挑构件、预理支架等重点部位的施工做法。 8.2.12建筑主体施工结束,门窗安装完毕,内外抹灰完成后,精装修施工开始前,应按附录D进行建 筑气密性检测,检测结果应符合本文件气密性指标要求。 3.2.13设备系统施工完成后,应进行联合试运转和调试,并应对供暖通风供冷和照明系统节能性能以 及可再生能源系统性能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

    最利于建筑节能的运行方案,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立足建筑设计,充分利用建筑构件和设备的功能实施控制调节: b)根据室外气象参数和建筑实际使用情况做出动态运行策略调整 8.3.2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应在正式投入使用的第一个年度进行建筑能源系统调适。系统调适应 等合下列要求: a 应覆盖主要的季节性工况和部分负荷工况; 应覆盖中控系统及所有联动工作的用能系统和建筑构件; 调适工作宜从正式投入使用开始延续至第三个完整年度结束: d 当建筑使用过程中发生建筑使用功能的重大改变,或对用能系统进行了改造时,应在建筑正式 恢复使用的第一个年度再次进行完整的系统调适。 3.3.3 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运行参数的记录和数据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除符合本规范对各项能耗数据的记录要求外,还应记录建筑同期的人员使用情况、室外环境参 数等建筑运行信息; b) 应每年根据建筑的能耗数据、建筑的使用情况记录和气象数据,对建筑的年度运行情况进行分 析,及时调整运行策略或使用方式; C 建筑的年运行数据应与上一年度本建筑的运行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或与相同气候区、相同功能 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运行数据进行横向比对分析; d 必要时应对建筑用能系统进行再调适; 能耗数据宜向社会公布。 3.3.4 被动式超低能耗应针对私人使用空间编制用户使用手册,并对业主及使用者进行宣传贯彻。被 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应在公共空间设公告牌,将与节能有关的用户注意事项等信息进行明示, 8.3.5对建筑气密性有要求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当建筑的门窗洞口或其他气密部位进行了改造或 施工时,应确保施工质量,必要时可进行二次检测。 8.3.6 应定期对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进行检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检验的时间间隔不宜超过三年 6 对于热工性能减退明显的部位应及时进行整改: 除定期例行检验外,高强度雨雪冰雷之后应增加有针对性的检验工作

    a)立足建筑设计,充分利用建筑构件和设备的功能实施控制调节; b)根据室外气象参数和建筑实际使用情况做出动态运行策略调整。 832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箱应在正式投入使用的第一个年度进行建箱能源系统调适。系统调适应

    和蓄热降低夏季制冷时间和冬季采暖时间。新风机组的运行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根据过滤器两侧压差变化及时清理或更换过滤装置; b)当室外温湿度和空气质量适宜时,应最大限度利用新风排出室内余热余湿:

    )当供暖、制冷设备开启时,应根据最小经济温差(烩差)控制新风热回收装置的旁通阀开闭。

    9.1.1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建造完成后,应对其是否达到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要求给予评价。当被 评价的建筑符合本文件第4章、第5章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相关参数、指标要求时,应对其进行被动式 超低能耗建筑进行评价、根据其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情况可分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和零 能耗建筑三个等级。 9.1.2评价应以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与评价软件模拟计算的结果为基础,并结合实际测试或监测 结果,综合判定。 9.1.3评价应以单栋建筑为对象;对于设计中以户或以单元为设计单位的居住建筑,可结合建筑的实 际情况,以户或单元为对象进行评价。 9.1.4评价工作应贯穿整个设计、建造与运营过程,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营评价两部分。建筑竣工验收 运营一年后,宜对居住建筑进行运营评价,应对公共建筑进行运营评价。 9.1.5从事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检测的机构应具有相应检测资质,检测申使用的仪器仪表应具有法定 计量部门出具的有效期内的检定合格证或校准证书,从事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检测的人员应经过相关 专业技术培训。

    9.2.1应鼓励选用获得绿色建材标识(认证)或高性能节能标识(认证)的门窗、保温(隔热)材料、 照明灯具、新能源设备、冷(热)源机组、供冷(供暖)末端设备、热回收装置、遮阳、室内装修材料 等产品,评价时,对获得标识的产品可采 (可的方式,对未取得标识的产品,应限制使用。

    a 施工图审查应重点核查围护结构关键节点构造及做法是否符合保温及气密性要求,包括保温 构造、门窗洞口密封、气密层保护措施及是否采取新风热回收系统,厨房及卫生间通风是否采 取节能措施等: b 能耗指标核算应包括供暖年耗热量和供冷年耗冷量及年供暖供冷照明一次能源消耗量的核算 能耗指标应采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与评价软件对建筑能耗进行计算并出具IBE、PHPP或 PHD等常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评价软件能耗计算报告。 .3 施工质量评价作为运营评价的一部分应在建筑物竣工验收后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对建筑外围护结构整体进行气密性检测。当以户或单元为对象进行评价时,应以户或单元为 单位进行气密性测试;检测方法及结果应符合本文件附录D的要求; 应对围护结构热工缺陷进行检测。对照设计和施工方案观察检查,核查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受 检内表面因缺陷区域导致的能耗增加比值应小于5%,且单块缺陷面积应小于0.3m。当受检 内表面的检测结果符合此规定时,应判为合格,否则应判为不合格: C 应对新风热回收装置性能进行检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对于集中式热回收装置,应进行现场检测,检测方法及检测结果应符合本文件附录E新风热 回收装置热回收效率现场测试方法的要求; 分散式热回收装置应核查进场复验结果; 时生盒性能

    DB34/T42812022

    d)应核查外墙保温材料、门窗、装修主材等关键产(部)品应为高性能节能产品或绿色建材产品; 否则,应核查其见证取样检测报告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或相关规定; e)应由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 9.2.4运营评价还应包含室内环境检测和实际能耗评估。 .2.5室内环境检测应包含室内温度、湿度、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新风量、室内PM2.5含量,二氧 化碳浓度及室内环境噪声。 9.2.6实际能耗评估应以供暖、供冷、通风、生活热水、照明及电梯年一次能源消耗量为评价指标,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能耗指标检测应以整栋建筑或典型户能耗为检测对象,计量时间以一年 为一个周期; b 公共建筑应直接采用分项计量的能耗数据,并对其计量仪表进行校核后采用:居住建筑应以栋 或典型用户电表、气表等计量仪表的实测数据为依据,经计算分析后采用。 9.2.7当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评价完成后,可向其颁发有效期为两年的设计评价证书;当运营评 介完成后,应向其颁发被动 评价证书,完成整个评价工作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与评价软件应符合下

    DB34/T42812022

    表A.1空气调节和供暖系统的且运行时间

    最A.2不同类型房间人员、设备、照明内热设置

    DB34/T42812022

    注:新风开启率按人员在室率进行计算。

    A.1.4供暖、供冷、通风、生活热水、照明、电梯一次能源消耗量按式(A.1)计算:

    A 式中: A 建筑处理后楼面面积。 九 类型能源的一次能源系数,一次能源系数应符合A.1.5条的规定; En 供暖系统的能源消耗(kWh); Ec 供冷系统的能源消耗(kWh); E 通风系统的能源消耗(kWh); Ed 生活热水的能源消耗(kWh); E 照明系统的能源消耗(kWh); Ee 电梯系统的能源消耗(kWh); Er,i 场地内或附近产生的类型可再生能源的产能量(kWh); Erd,i 外界输入的i类型可再生能源的产能量(kWh)。 1.5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应按式(A.2)计算:

    式中: ET一 建筑供暖、供冷、通风、生活热水、照明、电梯一次能源消耗量,kWh/m; A 建筑处理后楼面面积。 f 类型能源的一次能源系数,一次能源系数应符合A.1.5条的规定: En 供暖系统的能源消耗(kWh); E 供冷系统的能源消耗(kWh); E 通风系统的能源消耗(kWh); Ed 生活热水的能源消耗(kWh); E 照明系统的能源消耗(kWh); Ee 电梯系统的能源消耗(kWh); Er,i 场地内或附近产生的i类型可再生能源的产能量(kWh); Erd,i 外界输入的i类型可再生能源的产能量(kWh)。 1.5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应按式(A.2)计算:

    DB34/T42812022

    烟图、通风道、 f 地下室、阁楼等主要功能房间面积小于辅助房间面积的楼层,辅助房间面积应按60%计算使 用面积。 .2.2 公共建筑能耗指标应以处理后楼面面积为基准,并符合下列规定: a. 建筑处理后楼面面积等于建筑围护结构内设置供暖或供冷设施的各功能空间的使用面积之和 b) 门厅、走道、楼梯口与楼梯平台、设备间、设施间按照60%计入使用面积; 楼梯、电梯、通风道、管井等均不应计入使用面积。

    3.1计算公共建筑基准建筑供暖、供冷、通风、生活热水、照明及电梯全年一次能源总消耗量时 等合下列规定: a)建筑的形状、大小、内部的空间划分和使用功能、建筑构造、围护结构做法、窗墙比应与设计 建筑一致; b 建筑空气调节和供暖系统的运行时间、室内温度、照明开关时间、房间人均占有的使用面积及 在室率、人员新风量及新风机组运行时间表、及电器设备功率密度及使用率应与设计建筑一致 照明功率密度值应按照表A.4确定;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和冷热源性能应符合GB50189的规定,未规定的参数应与设计建筑一致; d 按照设计建筑实际朝向建立基准建筑模型,并将建筑依次旋转90°、180°、270°,取四个 不同方向的模型负荷计算结果相加取平均值,作为基准建筑负荷; 基准建筑的供暖、供冷系统形式按照表A.4确定

    表A.4基准建筑供暖、供冷系统形式

    3.2公共建筑节能率计算应当以设计建筑和基准建筑全年的供暖、供冷、通风、生活热水、照 梯的一次能源总消耗量作为依据,基准建筑与设计建筑供暖、供冷、通风、生活热水、照明及电 电量、耗煤量和耗气量都应换算为一次能源消耗量,节能率应按式(A.3)计算:

    式中: 一设计建筑本体节能率,%; E 一一设计建筑供暖、供冷、通风、生活热水、照明及电梯系统全年一次能源总消耗量(kWh/m)

    DB34/T4281—2022附录B(规范性)围护结构保温及构造做法B.1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外墙宜采用外墙外保温、内外保温结合的构造形式或夹心保温的构造形式,在特殊条件下也可采用其它保温构造形式,并应采用重质围护结构。B.2采用外保温形式时,外墙保温系统防火性能及防火隔离带的设置应符合GB50016和JGJ289的规定。B.3外墙保温系统用有机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不应低于B2级探伤标准,典型设置防火隔离带的有机保温板薄抹灰外保温系统基本构造参考表B.1。表B.1有机保温板外保温系统基本构造基本构造构造示意图保温层抹面层??④?基找粘保防辅底增面饰层平结温火助层强层面4墙防层板隔联材层8体水离结料4层带件②???4涂混凝聚合料?土墙有机抹物水胶玻面抹保温板、锚纤面饰各种泥防粘胶4防火栓网胶面砌体水砂剂隔离带浆浆砂浆墙浆等B.4无机保温板系统用无机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不应低于A2级,典型无机保温板薄抹灰外保温系统基本构造可按表B.2选用。28

    DB34/T42812022

    附录C (规范性) 外门窗设计选型及热工性能 C.1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外门窗除应符合本文件规定的节能性能要求外,还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的其 他性能要求 C.2常见建筑外窗和玻璃门热工性能可参考表C.1选用

    电气设备标准规范范本附录C (规范性) 外门窗设计选型及热工性能

    附录C (规范性) 外门窗设计选型及热工性能

    表C.1常见建筑外窗热工性能性能表

    ....
  • 相关专题:
专题: 路桥设计、计算 |食用油标准 |暖通空调施工组织设计 |建筑技术论文 |安全网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