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4293-2022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 DB34/T 4293-2022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8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10-17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建筑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B34/T 4293-2022  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

    土且标,在设计阶段不得突破或必

    为满足建设需求设定的期望目标,主要依靠性能化设计自 主确定技术指标。

    2.0.7 气候响应设计 climate responsive design

    基于当地气候特征和项目所在区域的微气候环境,从自然 通风、自然采光、建筑遮阳、保温隔热等方面优化,达到营造优 良建筑本体条件的设计过程

    以建筑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为性能目标,利用建筑模 拟工具,对设计方案进行逐步优化固定资产标准,最终达到预定性能目标要 求的设计过程。

    在设定计算条件下,单位面积年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生 活热水、电梯的终端能耗量和可再生能源系统发电量,利用能 源换算系数统一换算到标准煤当量后,两者的差值

    2.0.10年供暖耗热量

    在设定计算条件下,为满足室内环境参数要求,单位面积 年累计消耗的需由室内供暖设备供给的热量。

    2.0.11年供冷耗冷量

    在设定计算条件下,为满足室内环境参数要求,单位面积 年累计消耗的需由室内供冷设备供给的冷量

    2.0.12建筑气密性

    building air tightness

    filding air tightness

    建筑物在封闭状态下阻止空气渗透的能力。用于表征建 筑物或房间在正常密闭情况下的无组织空气渗透量。通常采 用压差实验检测建筑气密性,以换气次数N50,即室内外50Pa 压差下换气次数来表征建筑气密性

    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系统中可再生能源 利用量占其能量需求量的比例

    设计建筑和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差值,与基准建 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比值

    在设定计算条件下,设计建筑不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 建筑能耗综合值与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差值,与基准 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比值。

    2.0.16防水隔汽材料

    对建筑外围护结构室内侧的缝隙进行密封并兼具防水及 防止空气渗漏功能的材料。

    对建筑外围护结构室外侧的缝隙进行密封并兼具防水及 允许水蒸气透出功能的材料

    3.0.1近零能耗建筑设计应根据项目周边气候特征

    3.0.1近零能耗建筑设计应根据项目周边气候特征和场地条 牛,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改善自然通风采光、提升围护结构热工 生能等措施,降低建筑冷热负荷,最大幅度提高用能设备与系 统的效率,达到超低能耗建筑。在超低能耗建筑的基础上,利 用可再生能源对建筑能源消耗进行平衡和替代,达到近零能耗 及零能耗建筑。

    3.0.2近零能耗建筑应以室内环境、建筑气密性、透光外围护 结构、整体能耗与能效为约束性指标,非透光外围护结构、能源 设备及系统等性能为推荐性指标

    3.0.2近零能耗建筑应以室内环境、建筑气密性、透光外

    3.0.3近零能耗建筑应采用性能化设计、精细化施工和全过

    3.0.4近零能耗建筑应进行全装修,全装修不应破坏建筑气

    3.0.4近零能耗建筑应进行全装修,全装修不应破坏建筑气 密层和影响气流组织,并宜采用获得绿色建材标识(或认证)的 材料与部品

    3.0.5建筑能耗指标计算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A的规定

    4.0.1建筑主要房间的室内热湿环境设计参数应符合表4.0.1 的规定

    4.0.1主要房间室内热湿环境参数

    注:1冬季室内相对湿度不参与设备选型和能效指标计算; 2当不设置冬季供暖设施时,冬季室内热湿环境可不参与设备 选型和能效指标计算

    注:1冬季室内相对湿度不参与设备选型和能效指标计算; 2当不设置冬季供暖设施时,冬季室内热湿环境可不参与设备 选型和能效指标计算

    1居住建筑的卧室、起居室、餐厅、书房等主要房间室内 新风量取30m/(h人)和最小新风量的较大值: 2公共建筑的新风量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 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376的规定。 4.0.3建筑主要房间的室内噪声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居住建筑室内噪声昼间不应大于40dB(A),夜间不应 大于30dB(A); 2酒店类建筑的室内噪声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 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室内允许噪声级一级的规定; 3其他建筑类型的室内允许噪声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室内充许噪声级高要求 标准的规定

    外窗和透光幕墙的气密性能分别不应低于8级和4级; 外门、分隔供暖空间与非供暖空间户门气密性能不应

    低于6级; 3建筑外窗(包括透光幕墙)传热系数可按表4.0.4选取

    3建筑外窗(包括透光幕墙)传热系数可按表4.0.4选取

    表4.0.4建筑外窗(包括透光幕墙)传热系数(K)

    注:同一朝向的外窗(包括透光幕墙)或屋顶透光部分如全部采用可

    注:同一朝向的外窗(包括透光幕墙)或屋顶透光部分如全部采用可 调节外遮阳或可调节中置遮阳措施时,该朝向的外窗(包括透光 幕墙)或屋顶透光部分的传热系数允许增加0.4W/(m·K)

    0.6一2近零能耗居住建筑能耗控

    注:本表也适用于非住宅类居住建筑

    1居住建筑、公共建筑本体性能指标应分别符合第4.0.6 条、第4.0.7条的规定; 2建筑本体和周边可再生能源产能量不应小于建筑年终 端能源消耗量。

    5.1.1近零能耗建筑应在结合气候特征及场地微气候环境进 行气候响应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性能化设计。 5.1.2性能化设计应根据标准规定室内环境参数和能耗指标 要求,利用模拟计算软件等工具,优化确定近零能耗建筑的设 计方案。

    计方案。 5.1.3根据当地气候和资源条件等因素,应充分利用可再生 能源、余热及其他低碳能源,合理利用雨水、日照和气候等自然 资源。

    能源、余热及其他低碳能源,合理利用雨水、日照和气候等自然 资源。

    5. 2 规划与建筑

    5.2.1建筑场地规划应有利于营造适宜的微环境,应符合下 列规定: 1根据场地风环境分析优化建筑空间布局,通过建筑布 高、道路走向、局部架空等方法,在夏季主导风向上预留风路 营造适宜的室外风环境; 2建筑主体的主人口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朝向为南向 或接近南向,为建筑日照、采光与通风创造条件; 3合理控制场地透水铺装材料应用,优先选用浅色面层 材料; 4场地绿化采用复层绿化,在活动场地、广场设置养木或 沟筑物遮荫,降低场地热岛效应; 5场地内应进行噪声专项分析,采取降噪措施使声环境 指标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规定

    比、较小的屋顶透光面积比例

    5.2.3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直然通风,并应符合下列

    5.2.3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目然通风,开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住宅建筑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应达到 8%以上; 2公共建筑室内70%的功能空间在过渡李典型工况下自 然通风换气次数达到2次/h; 3合理控制主要功能区域的空间进深,内走廊应在端头 设置开窗; 4当公共建筑体量较大且外立面开窗难以形成有效通风 时,可在建筑中引入中庭或天并,中庭或天并顶部需设置通风 天窗、通风塔等通风构造; 5当建筑朝向不利、开窗开口与主导风向夹角过小时,宜 配合导风墙、导风板等构件设置,引导气流进入建筑内部。 5.2.4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住宅建筑卧室、起居室的窗地面积比应达到1/6以上; 2公共建筑室内60%的功能空间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 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要求; 3天进深公建应结合采光模拟计算优化建筑的进深,可 设采光中庭、采光天井等措施改善自然采光,中庭、天井的四周 墙面、地面宜米用浅色材料; 4大进深空间的顶层和地下空间可采用导光筒、导光 维、采光大窗和下沉庭院等设施,改善大然采光效果。 5.2.5应充分利用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能力,降低建筑用能 需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形体设计宜通过挑檐、外廊等形成自遮阳效果; 2 外围护结构外表面宜采用浅色饰面或隔热反射材料; 3 宜结合建筑立面设计设置垂直绿化; 4屋面可采取双层通风屋面、屋顶绿化、坡屋顶和反射隔

    1住宅建筑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应达到 8%以上; 2公共建筑室内70%的功能空间在过渡季典型工况下自 然通风换气次数达到2次/h; 3合理控制主要功能区域的空间进深,内走廊应在端头 设置开窗; 4当公共建筑体量较大且外立面开窗难以形成有效通风 时,可在建筑中引入中庭或天井,中庭或天并顶部需设置通风 天窗、通风塔等通风构造; 5当建筑朝向不利、开窗开口与主导风向夹角过小时,宜 配合导风墙、导风板等构件设置,引导气流进人建筑内部

    5.2.4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住宅建筑卧室、起居室的窗地面积比应达到1/6以上; 2公共建筑室内60%的功能空间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 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要求; 3天进深公建应结合采光模拟计算优化建筑的进深,可 设采光中庭、采光天井等措施改善自然采光,中庭、天井的四周 墙面、地面宜米用浅色材料; 4大进深空间的顶层和地下空间可采用导光筒、导光纤 维、采光天窗和下沉庭院等设施,改善天然采光效果。 5.2.5应充分利用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能力,降低建筑用能 需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形体设计宜通过挑檐、外廊等形成自遮阳效果; 2 外围护结构外表面宜采用浅色饰面或隔热反射材料; 宜结合建筑立面设计设置垂直绿化; 屋面可采取双层通风屋面、屋顶绿化、坡屋顶和反射隔 热材料等隔热措施; 5控制西向和东向的窗墙比,避免大面积开窗,当采取窗

    1住宅建筑卧室、起居室的窗地面积比应达到1/6以上; 2公共建筑室内60%的功能空间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 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要求; 3大进深公建应结合采光模拟计算优化建筑的进深,可 设采光中庭、采光天井等措施改善自然采光,中庭、天井的四周 墙面、地面宜米用浅色材料; 4大进深空间的顶层和地下空间可采用导光筒、导光纤 维、采光天窗和下沉庭院等设施,改善天然采光效果,

    墙面积比超过限值,应采取遮阳措施。 5.2.6建筑主要房间的细颗粒物(PM2.5)24h平均值不应高于 75μg/m,可吸入颗粒物(PMl。)24h平均值不应高于150ug/m。 5.2.7充分利用具有蓄能和调湿功能的建筑构件参与调节室 内空气温湿度环境,营造适宜的热辐射环境,提升室内环境舒 适度与整体能效。

    5.3.1非透光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可按表5.3.1选取

    5.3.1非透光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可按表5.3.1选取

    3.2屋面保温设计应符合下列表

    1 屋面保温层应与外墙保温层连续: 2屋面保温层靠近室外一侧应设置防水层,防水层应延续 到女儿墙顶部盖板内;屋面结构层上和保温层下应设置隔汽层; 3对女儿墙等突出屋面的结构体,其保温层应与屋面、墙 面保温层莲续,不得出现结构性热桥;女儿墙、土建风道出风口 等薄弱环节,可设置耐腐金属盖板,提高耐久性,金属盖板与结 连接部位,应采取消除热桥的措施; 4穿屋面管道的预留洞口宜大于管道外径100mm以上; 伸出屋面外的管道应设置套管进行保护,套管与管道间应填充

    保温材料,保温材料厚度不小于50mm; 5落水管的预留洞口宜大于管道外径100mm以上,落水 管与女儿墙之间的空隙使用发泡聚氨酯进行填充 5.3.3外墙保温材料可按本标准附录M进行选型,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 外墙保温可采用外保温、自保温或组合保温等形式; 外围护结构的保温层应连续完整: 采用双层保温时,应采用错缝粘结方式; 4 墙角处宜采用成型保温构件; 外保温层应采用断热桥锚栓固定; 外墙上固定导轨、龙骨、支架等可能导致热桥的部件 时,应在外墙上预埋断热桥的锚固件。 5.3.4外墙悬挑、延伸等构件宜采用与主体结构断开的方式 当无法与主体结构断开时,应采用保温层整体连续包裹,降低 热桥影响。

    5.3.5地下室和地面热桥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下室外墙外侧保温层应与地上部分保温连续,并应 采用吸水率低的保温材料;地下室外墙外侧保温层应延伸到地 下冻土层以下,或完全包裹住地下结构部分,地下室外墙外侧 呆温层内部和外部宜分别设置一道防水层,防水层应延伸至室 外地面以上。 2无地下室时,地面保温与外墙保温应连续,无热桥

    5.3.6外窗可按本标准附录 N设计选型,并符合下列规定:

    1选用高性能门窗系统,玻璃配置应采取增加中空玻璃 层数、情性气体、边部密封构造及真空层等加强玻璃保温隔热 性能的措施; 2窗洞口四周需作保温处理,避免外窗处形成热桥,优先 采用节能型附框。

    3建筑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太阳得热系数可按表5.3.6 选取

    下窗(包括透光幕墙)太阳得热系数(

    5.3.7东向、西向、南向外窗(透光幕墙)以及屋顶透光部分应 采取外遮阳措施,优先通过建筑形体设计形成自遮阳效果。

    1外窗安装方式应从避免热桥及保障气密性角度,根据 墙体的构造方式进行优化设计; 2外窗外表面与基层墙体的联结处应采用防水透汽材料 钻贴,外窗内表面与基层墙体的联结处应采用防水隔气材料粘贴; 3外遮阳设计应与主体建筑结构可靠连接,连接件与基 层墙体之间应设置保温隔热垫块。 5.3.9可调节式外遮阳宜采用电动控制方式。 5.3.10采用固定外遮阳时,南向宜采用水平式外遮阳,东向

    5.3.11采用绿化遮阳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不影响结构安全及采光前提下,在建筑物的南向与 西向种植高大落叶养木,利用绿化植物对建筑进行遮阳; 2采取立体绿化方式对外围护结构进行遮阳隔热时,应对 攀爬植物对外墙的危害进行专项设计,并应满足消防安全要求

    12建筑应进行气密性专项设计,围护结构气密层应连续 围整个外围护结构.并应在建筑施工图中明确标注气密层

    5.3.12建筑应进行气密性专项设计,围护结构气密层

    5.3.13各类管道穿透气密层及外墙时,应对洞口进行有效的 气密性处理,并符合下列规定: 1穿墙管预留孔洞直径宜大于管径100mm以上,管道与 洞口之间的缝隙应采用岩棉或聚氨酯等保温材料填实; 2外围护结构内侧应采用防水隔气膜粘贴,防水隔气膜 与管道和结构墙体的搭接宽度均不小于40mm; 3外围护结构外侧应采用防水透气膜粘贴,防水透气膜 与管道和结构墙体的搭接宽度均不小于40mm。 5.3.14开关、接线盒在外墙上安装时应进行有效的气密性处 理,并符合下列规定: 1砌体墙体上安装开关、插座线盒,应在砌筑墙体时预留 孔槽,安装线盒时应先用石膏灰浆封堵孔槽,再将线盒底座嵌 入孔位内,使其密封; 2对于穿透气密层的电线套管,在墙体内预埋套管时,应 采用专用密封胶带密封接口,同时用石膏灰浆将套管与线盒接 口处封堵密实; 3套管内穿线完毕后,应采用密封胶对开关、插座等的管 口进行有效封堵; 4排气道采取防止支管回流和井道泄漏的措施,排气道 外立面与墙立面的缝隙应进行密封处理。

    非水管道连接时,必须在排水口以下设存水弯: 1构造内无存水弯的卫生器具或无水封的地漏: 2其他设备的排水口或排水沟的排水口; 3水封装置的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mm。

    5.4.1新建建筑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时,应与建筑一体化设 计,并符合下列要求:

    太阳能集热器设计使用寿命不低于15年; 居住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太阳能保证率不低于50%;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辅助热源宜采用空气源热泵。 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集热效率应符合表5.4.2的规定

    表5.4.2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集热效率

    5.4.3新建建筑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时,应与建筑一体化设 计,并符合下列要求: 1太阳能光伏组件设计使用寿命不低于25年: 2根据光伏组件在设计安装条件下光伏电池最高工作温 度设计其安装方式,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3应给出系统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全年发电量参照附 录L执行; 4太阳能光伏系统用能优先采用首发自用的方式; 5光伏系统应符合《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GB51348 建筑光伏系统应用技术标准》GB/T51368的要求。 5.4.4太阳能光伏组件效率应符合表5.4.4的规定

    表5.4.4太阳能光伏组件初始效

    5.4.5光热或光伏系统进行建筑一体化设计时,应有效解决 构件在外围护上连接引起的热桥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 1当组件安装支架不与建筑构件直接连接时,应计算和 论证其安全性; 2当组件安装支架与建筑结构构件直接连接或为其一部 分时,应防止保温层、防水层的破坏,并作有效的热桥阻断处理。 5.4.6太阳能光伏系统应对其发电量、光伏组件背板表面温

    5.4.7空气源热泵系统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空气源热泵机组的有效制热量,应根据室外温、湿度及 结、除霜工况对制热性能进行修正; 2采用空气源多联式热泵机组时,还需根据室内、外机组 之间的连接管长和高差修正

    水机在名义制热工况和规定条件下,性能系数(COP)不应低于 表5.4.8规定的数值,并应有保证水质的有效措施

    表5.4.8空气源热泵热水机额定性能系数(COP

    .4.9 空气源热泵室外机组的安装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确保进风与排风通畅,且避免短路; 2 应避免受污浊气流对室外机组的影响; 3 噪声和排出热气流应符合周围环境要求; 4 应便于对室外机的换热器进行清扫和维修: 5 室外机组应有防积雪措施; 6 应设置安装、维护及防止坠落伤人的安全防护设施。 4.10 地理管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方案设计前,应进行工程场地状况调查,确定地源热泵 系统实施的可行性与经济性;当地理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建

    1方案设计前,应进行工程场地状况调查,确定地源热泵 系统实施的可行性与经济性;当地理管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建 筑面积不低于5000m时,应进行岩土热响应试验;

    2地热热泵机组的能效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水(地)源 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30721规定的节能评价值; 3应根据建筑全年冷、热负荷特性,进行地源侧热平衡计 算,确定合理的地源热泵系统配置方案; 4地源热泵机组应实现群控管理,并对输配系统、机组进 行变频节能控制; 5地源热泵系统应对代表性房间室内温度系统地源侧与 用户侧进出水温度和流量、热泵系统耗电量进行监测。 5.4.11地源热泵机组的全年综合性能系数应符合表5.4.11 的规定

    表5.4.11地源热泵机组全年综合性能系数

    (LED),建筑室内照度和照明功率密度指标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的有关规定。

    5.5.2照明控制应符合下列

    1照明控制应结合建筑使用特点及天然采光情况,进行 分区、分组控制; 2走廊、楼梯间、门厅、卫生间、停车库等公共场所的照 明,应采用声光、感应或智能控制: 3大空间、多功能、多场景场所的照明,应采用智能照明 控制系统;

    4设置电动遮阳的场所,宜设照度控制与其联动; 5当采用自然光导光装置时,照度有上限要求的场所,应 具备照度调节功能; 6对于人员长期停留空间,应设置就地控制装置。 5.5.3电梯处于空载时应具有延时关闭轿相内照明和风扇的 功能,并采用变频调速或带能量反馈的节能技术。两台及以上 电梯集中设置时,可实现群控功能。 5.5.4照明产品、变压器、普通风机、供水水泵等电气设备的 能效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照明灯具及镇流器的能效不低于相应产品能效标准的 节能评价值要求; 2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 (电力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052规定的节能评 价值; 3普通风机的效率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通风机能效限 定值及能效等级》GB19761规定的节能评价值; 4供水水泵效率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清水离心泵能效 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9762规定的节能评价值。

    5.5.5根据项目需求,宜结合可再生能源系统设置储能装置

    5.5.5根据项目需求,宜结合可再生能源系统设置储

    5.5.6冷热源设计应符合下列

    宜选用热泵类设备作为空调冷热源; 2 场地条件适宜、技术经济合理时,宜采用地源热泵系统。 5.5.7 当采用分散式房间空气调节器作为冷热源时,其全年

    性能系数(APF)和制冷季节能效比(SEER)应符合表5.5.7的 规定。

    表5.5.7房间空气调节器全年性能系数(APF 和制冷季节能效比(SEER)

    5.5.8当采用户式燃气热水炉作为热源时,其热效率应符合 表 5. 5. 8 的规定

    表5.5.8户式燃气热水炉热效率

    注:表中1为热水炉或采暖炉额定热负荷和部分热负荷(热水状 态为50%的额定热负荷,供暖状态为30%的额定热负荷)下两 个热效率值中的较大值,12为较小值。

    注:表中1为热水炉或采暖炉额定热负荷和部分热负荷(热水状 态为50%的额定热负荷,供暖状态为30%的额定热负荷)下两 个热效率值中的较大值,12为较小值。

    5.5.9当采用户用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冷水)机组作为供

    氏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冷水)机组

    下的能效应符合表5.5.10的规定

    表5.5.10风冷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全年性能系数(APF)

    5.5.12当采用燃气锅炉时,在名义工况和规定条件下,锅炉的 设计热效率应符合表5.5.12的规定

    表5.5.12锅炉名义工况下的热效率(%)

    5.5.13居住建筑新风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应小于0.45W/ (m3/h),公共建筑单位风量耗功率比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公 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

    1应具备旁通功能,在过渡李或室内外熔差(温差)较小 时,新风可经旁通管直接进入室内或空气处理装置;

    2宜具备自动运行控制功能,可设定旁通控制运行策略 及风量调节控制; 3排风量/新风量的比值宜在0.8~0.9内; 4热回收新风机组的性能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5.14规定:

    5.14热回收新风机组的热回收效

    5.5.15热泵型新风环境控制一体机性能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

    5.5.15热泵型新风环境控制一体机性能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热泵型新风环境控制一体机能效系数应符合表5.5.15 的规定;

    酒店标准规范范本5热泵型新风环境控制一体机能交

    2热泵型新风环境控制一体机热回收性能应满足本标准 第5.5.14条的规定。 5.5.16室内送、回风口布置时应进行气流组织分析,避免送风 回风短路。 5.5.17集中空调应采用高效率的空调水泵和风机并进行管路 优化设计。 5.5.18 应采取适宜的技术措施降低过渡李节空调系统能耗。 5.5.19 应根据空调负荷特征,选取适宜的除湿技术措施。 5.5.20 厨房应设置独立的排油烟系统,并符合下列规定:

    优化设计。 5.5.18应采取适宜的技术措施降低过渡季节空调系统能耗。 5. 5. 19 应根据空调负荷特征,选取适宜的除湿技术措施。 5. 5. 20 厨房应设置独立的排油烟系统,并符合下列规定:

    1排油烟机应选择体积流量小、捕集率高的设备; 2宜设置独立的补风系统,补风口应设置在灶台附近,补 风从室外直接引入,并设保温密闭型电动风阀,且电动风阀与 排油烟机联动; 3公共建筑餐饮厨房宜设置烟气热回收系统,

    5.6.1建筑应设置室内环境质量和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对建 筑室内关键参数和建筑分类分项能耗进行监测和记录,并应符 合下列规定: 1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应满足现行地方标准《公共建 筑能耗监测系统技术规范》DB34/T1922; 2居住建筑应对公共部位的主要用能系统进行分类和分 项计量; 3当采用可再生能源时,应对其发电量及供冷热量进行 单独计量。

    5.6.2建筑应设置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监控的设备范围应包括供配电、供暖空调、遮阳装置、 照明和电梯等; 2监控模式应与建筑设备的运行工艺相适应,并应满足 对实时状况监控、管理方式及管理策略等进行优化的要求; 3监控系统应与房间的遮阳控制、照明控制、供冷、供热 和新风末端设备实现联动控制; 4应具有向建筑内相关集成系统提供建筑设备运行、维 护管理状态等信息的条件; 5宜提供触摸屏、移动端操作软件等便捷的人机界面。

    1在人员密度相对较大且变化较大的区域,根据CO2浓 度或人数/人流,修改最小新风比或最小新风量的设定值; 2根据最小经济温差控制新风热回收状组织的旁通阀,

    或联动外窗开启进行自然通风; 3在地下停车库,根据车库内CO浓度或车辆数,调节通 风机的运行台数和转速; 4对于变配电室等发热量和通风量较大的机房,根据发热 设备使用情况或室内温度螺母标准,调节风机的启停、运行台数和转速 5.6.4智能照明的运行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照明的远程控制功能应能实现主要回路的开关控制; 2 监控系统对照明的自动启停功能应能按照预先设定的 时间表控制相应回路的开关; 3照明的自动调节功能包括设定场景模式、修改服务区 域的照度设定值、启停各照明回路的开关或调节相应灯具的调 光器等。

    ....
  • 相关专题:
专题: 暖通空调图纸、图集 |玩具标准 |烟草标准 |设备安装技术、工艺 |电缆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