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01TJ 013-2013 超长混凝土结构防裂技术规范.pdf

  • DB2101TJ 013-2013  超长混凝土结构防裂技术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6.6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10-25
  • 发 布 人: kingsj01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建筑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掺加短钢纤维或短合成纤维的混凝土总称。

    由配置受力的预应力钢筋通过张拉或其他方法建立预加应力的 混凝土。

    暖通标准规范范本Jtk 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 Wlim 混凝土最大裂缝宽度限值; C 混凝土的比热容; P 混凝土密度; α 混凝土的温度线膨胀系数; a, 温度作用下的结构应力标准值; W 每m混凝土的水泥用量; W2 每m混凝土的膨胀剂用量; F 每m混凝土的粉煤灰用量; Q2——外加剂水化热; t. 混凝土的龄期; pe 预应力钢筋的有效预压应力; Tmax 混凝土的最高绝热温升; 8, (t) 一 龄期t时混凝土收缩引起的相对变形值: 标准试验状态下混凝土最终收缩引起的相对变形值 M~ M1 考虑各种非标准条件的混凝土收缩修正系数

    3.0.1超长混凝土结构的防裂设计与施工,应遵循“防、放、抗 相结合的原则。 3.0.2超长混凝土结构防裂设计与施工,必须符合节约资源和环境 保护的要求。 3.0.3超长混凝土结构防裂应积极采用经过试验、检测和鉴定并经 实践检验质量可靠的新材料,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 3.0.4超长混凝土结构必须从建筑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工艺 等方面全面系统地采取防裂措施。

    4.1.1超长混凝土结构所用的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 并应有质量证明书和检验合格报告。 4.1.2超长混凝土结构所用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应经过有资质 检测机构检测确定,并应符合设计要求。 4.1.3严禁使用对人体产生危害、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材料

    4.1.1 超长混凝土结构所用的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 并应有质量证明书和检验合格报告。

    4.2.1水泥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规 定的水泥。 配制大体积混凝土宜选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热硅酸盐水泥 低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GB200规定的水泥。当采 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时,宜掺加适量的掺合料,掺合料的种类、掺量 应通过试验确定。 当骨料具有碱活性时,应采用低碱水泥。 4.2.2水泥的比表面积不宜大于350m/kg。水泥中的铝酸三钙 OAE

    4.2.2水泥的比表面积不宜大于350mi/kg。水泥中的铝酸三钙 (C3A)含量不宜大于8%。

    4.2.2水泥的比表面积不宜大于350m/kg。水泥中的铝酸三钙

    4.3.1粗、细骨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 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中的各项技术指标要求。

    4.3.2 细骨料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宜采用水洗中砂,不宜采用细砂; 2 含泥量不应大于2.5%; 3 泥块含量不应大于1%,细度模数不宜小于2.6。 4.3.3 粗骨料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含泥量不应大于1%,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5%; 2粒径不宜大于31.5mm,且不得超过构件截面最小尺寸的1/4, 和钢筋最小净间距的3/4;对混凝土实心板,粒径不宜超过板厚的 1/3;对钢纤维混凝土,粒径不宜大于20mm且不得超过钢纤维长度 的2/3; 3骨料碱活性,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4.3.4骨料中严禁混入影响混凝土性能的有害物质,不得含有烧结 物等。

    4.3.2细骨料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4.3.4骨料中严禁混入影响混凝土性能的有害物质,不得 物等。

    4.4.1掺合料可采用粉煤灰、磨细矿渣粉,其它掺合料应通过试验 确定。 4.4.2粉煤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T1596的规定,预应力混凝土应采用I级粉煤灰。 4.4.3磨细矿渣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 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的规定,且比表面积不宜超过450m/kg。

    4.4.1掺合料可采用粉煤灰、磨细矿渣粉,其它掺合料应 确定。

    4.5混凝土膨胀剂、抗裂防水剂

    4.5混凝土膨胀剂、抗裂防水剂

    4.5.1混凝土膨胀剂、抗裂防水剂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膨胀剂》GB23439的规定。混凝土抗裂防水剂尚应符合表4.5.1 的切宝

    4.5.1混凝土膨胀剂、抗裂防水剂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

    4.5.1混凝土膨胀剂、抗裂防水剂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

    表4.5.1# 抗裂防水剂的性能指标

    4.5.2混凝土膨胀剂可采用硫铝酸钙类、硫铝酸钙一氧化钙类、氧 化钙类膨胀剂。硫铝酸钙一氧化钙类膨胀剂不得用于长期环境温度 为80℃以上的工程;氧化钙类膨胀剂用于有侵蚀性水的工程时,应 掺加活性掺合料。

    4.6.1减水剂、缓凝剂和泵送剂、防冻剂等外加剂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和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泵送剂》 JC473、 《混凝土防冻剂》JC475的规定。

    4.7.1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

    4.7.1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

    术规程》JGJ/T 221 的规定。

    术规程》 JGJ/T 221 的规定。

    1 2之1的规正 合成纤维应采用不含再生链烯烃的纯聚合物,其技术性 现行行业标准《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21的翔知 性能指标应按照国家标准《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合成红

    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21的规定, 各项性能指标应按照国家标准《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合成纤维》

    GB/T21120中规定的试验方法确定。

    4.9.1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HRB400级和HRB335级热轧钢筋,箍 筋宜采用HRB400级和HPB300级热轧钢筋。 4.9.2钢绞线、钢丝应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用钢 绞线》GB5224、《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5223的规定。 4.9.3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筋 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等的规定。 4.9.4金属螺旋管的尺寸和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预应力混凝 土用金属螺旋管》JG/T3013的规定。

    5.1.1不设永久变形缝的地下混凝土结构最大长度应符合表 规定。

    永久变形缝的地下混凝土结构最大长度应符合表5.1.1的

    表5.1.1最大长度(m)

    注:1表中的岩土类别指地下室底板底面接触的土壤类别: 2长度小于等于表中最大长度的超长地下混凝土结构,应按本规范规定编制 防裂设计专篇和防裂专项施工方案; 3长度大于表中最大长度的超长地下混凝土结构,应按本规范附录A进行间 接作用效应分析,并编制防裂设计专篇和专项防裂施工方案、组织专门论证。 5.1.2不设永久变形缝的地上混凝土结构最大长度应符合表5.1.2的 规定。

    表5.1.2最大长度(m)

    注:1住宅建筑长度不得超过表中数值; 2长度小于或等于表中最大长度的超长地上混凝王结构,应按本规范规定编 制防裂设计专篇和防裂专项施工方案; 3长度天于表中最大长度时,应按本规范附录A进行间接作用效应分析并编 制防裂设计专篇和防裂专项施工方案、组织专门论证。

    5.1.3混凝土结构的防裂设计应符

    计规范》GB50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17、现行行业 示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现行宁省地方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21/907的规定和本规范的要求

    1后浇带或膨胀加强带应按本规范第5.1.5条的要求设置,并应 按本规范第5.1.6条的要求设置沉降后浇带: 2后浇带或膨胀加强带应采用填充用膨胀混凝土。膨胀加强带 外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也可采用钢纤维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 3应采取保温隔热、保水养护、延长养护期等减小温度变化或 减小混凝土收缩的有效措施; 4温度作用宜与其他可能同时出现的荷载作用,按承载力极限 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效应组合,并应取各自的最不利 效应组合进行设计,也可根据最不利的温度作用效应确定附加钢解 的配置; 5大体积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可采用60d或90d龄期的强度。 515超长湿凝士结构应按下列要求设置后浇带或膨胀加强带

    .1.5超长混凝土结构应按下列要求设置后浇带或膨胀加强

    1后浇带应设在因收缩变形或温度影响可能引起应力集中、结 构构件产生裂缝可能性较大的部位: 2,膨胀加强带可代替部分或全部后浇带: 3地下混凝土结构设置后浇带、膨胀加强带的最大间距限值宜 符合表5.1.5的规定;

    后浇带或膨胀加强带最大间距限值

    注:当采用预应力混凝土且预应力在后浇带和膨胀加强带封闭后建立时,最大 间距限值可按普通混凝土的要求采用。 4地上混凝土结构后浇带、膨胀加强带的最大间距限值,当带 外采用普通混凝土时不宜超过35m;带外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时不 宜超过45m。

    1平面的转折部位; 2房屋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较大处; 3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 4上部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 5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 5.1.7混凝土结构中与土壤或水接触的混凝土构件应采用防水混凝 土,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厚度不应小于250mm; 2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不宜高于C40; 3设计抗渗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的规定,对高层建筑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 疑士结构技术规程》JGJ3的规定 5.1.8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根据环境类别与结构类型,确定相应的裂 缝控制等级和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并应进行受拉边缘应力和正截面 裂缝宽度验算。

    5.1.9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

    规池GBU0TU的有天规定未用。 5.1.10混凝土结构构件的钢筋配置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1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构件所需受力钢筋的全截面最小配筋率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2抵抗温度收缩的钢筋可利用结构原有的钢筋贯通布置,也可 另外设置构造钢筋网,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 3超长方向梁两侧腰筋的间距不宜大于150mm,每侧腰筋的截 面面积不宜小于梁宽与梁腹板高度乘积的0.15%;当采用预应力混 凝土和钢纤维混凝土时不应小于0.10%; 4钢筋配置宜细而密,布筋方式和钢筋间距宜符合表5.1.10的 要求。

    表5.1.10布筋方式和钢筋间距

    5.1.11下列地下混凝土构件或部位应加强配筋:

    5.1.11下列地下混凝土构件或部位应加强配筋: 1墙体单面水平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0%; 2墙与柱、墙与墙的连接部位宜增设直径为8mm~10mm的水 平附加钢筋,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500mm,竖向间距与墙体水平钢筋 相同,间隔布置; 3楼板板底配筋率不应小于0.25%,板顶通长钢筋的配筋率不 应小于0.15%;卧置于地基上的板,其单面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小于 0.20%~0.25%(板的厚度较大时可取下限); 4墙、板的内外和上下宜垂直于膨胀加强带增设间距为100 mm~150mm的附加钢筋,其直径宜为8mm~12mm,长度不应小于 带宽与其两侧各延伸500mm之和:

    5当平面形体有较大凹凸时,在凹角处的楼板、两端阳角处及 端墙处的楼板、与周围梁柱墙等构件整体浇筑且受约束较强的楼板 立增设温度钢筋; 6在结构升口的出入口位置、结构截面变化处、构造复杂的突 出部位、楼板预留孔洞、标高不同的相邻构件连接处等,宜适当加 强配筋。

    5.1.12下列地上混凝土构件或部位应加

    1超长方可端开间的墙体水平筋间距不应天于150mm。以结构 平面形心为中心,两端超出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规定的混凝土结构适用最大长度范围之外的墙体,单面水 平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15%; 2超长方向端开间无剪力墙时,山墙上的柱主筋与箍筋应适当 加强; 3超长方向外梁两侧腰筋的间距宜为150mm,每侧腰筋的截面 面积不应小于梁宽与梁腹板高度乘积的0.15%: 4超长方向的端部及中部楼板、靠近端部的长向墙周围的楼 板、平面形体有较大凹凸时凹角处的楼板、其他长度较长墙体周围 的楼板、膨胀加强带穿过的楼板,以及约束较大、混凝土收缩易弓 起应力集中的其他部位楼板,应在温度应力较大的方向增设单向或 仅向温度钢筋,且应在板顶、底双层配置。长度超过表5.1.2规定 时,全层楼板在超长方向应双层通长配筋,板底配筋率不应小于 0.25%,板顶通长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0.15%; 5楼板较大洞口周围、标高相差较大的相邻构件连接处,宜适 当加强配筋: 6砌筑于竖向结构外围、连续长度较长的围护墙,应采取加密 通长水平筋、设置构造柱和竖向分隔缝等抗裂措施。 5.1.13地下混凝土结构应按下列要求设置保温隔热层: 沉 的

    1地面上没有房屋、且距室外地面的高度不大于1.5m的地下 室顶板应设置保温隔热层

    2 室外地面下1.5m以内的地下室外墙应设置保温隔热层: 3 保温隔热层宜为表观密度不小于30kg/m的XPS板。 5.1.14 下列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中标注: 1 混凝土所用原材料的特别要求; 2 混凝土的养护及拆模时间: 3 基坑回填; 4 对后浇带、膨胀加强带的施工要求; 5 保温隔热措施

    5.2.1补偿收缩混凝土宜用于混凝土结构自防水、工程接缝填充、 超长混凝土结构、大体积混凝土等工程。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性能指 标应符合表5.2.1的规定。

    表5.2.1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性能指标

    2后浇带、膨胀加强带应采用填充用膨胀混凝土,其性能 合表5.2.2的规定

    表5.2.2填充用膨胀混凝士的性能指标

    5.2.3补偿收缩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的测定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土膨胀剂》GB23439的规定执行。 5.2.4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试验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 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的规定执行。填充用膨胀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试验,应按现行行业标准《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 技术规程JGJ/T178的规定执行。

    技术规程》JGJ/TT/8的规定热行。 5.2.5后浇带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后浇带的宽度不宜小于800mm: 2、沉降后浇带应沿地下室结构的底板、楼板、墙体连续封闭设 置; 3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受力钢筋宜截断后搭接; 4后浇带宜设在距支座1/3净跨处或受力和变形较小处; 5后浇带混凝土应在两侧混凝土龄期达60d以上浇筑,当带外 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时,龄期可减少,但不宜少于28d。沉降后浇带 混凝土尚应在两侧建筑沉降差符合要求后浇筑; 6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d。 5.2.6膨胀加强带的构造除应符合本规范第5.2.5条2、3、4、6款 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膨胀加强带的宽度宜为2m~3m 2膨胀加强带设置部位宜与所替代的收缩后浇带一致。 5.2.7当按本规程第5.1.5条要求设置膨胀加强带时,混凝土可连续 浇筑,地下混凝土结构连续浇筑长度不宜超过120m,地上混凝土结 构连续浇筑长度不宜超过本规范第5.1.2条的规定。 5.2.8在设计图纸中应注明不同结构构件与部位的限制膨胀率指标 要求,不应标注抗裂防水剂或膨胀剂的掺量。

    5.2.5后浇带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后浇带的宽度不宜小于800mm; 2、沉降后浇带应沿地下室结构的底板、楼板、墙体连续封闭设 置; 3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受力钢筋宜截断后搭接: 4后浇带宜设在距支座1/3净跨处或受力和变形较小处: 5后浇带混凝土应在两侧混凝土龄期达60d以上浇筑,当带外 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时,龄期可减少,但不宜少于28d。沉降后浇带 混凝土尚应在两侧建筑沉降差符合要求后浇筑:

    长加强带的构造除应符合本规范第5.2.5条2、3、4、6款 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膨胀加强带的宽度宜为2m~3m: 2膨胀加强带设置部位宜与所替代的收缩后浇带一致。 5.2.7当按本规程第5.1.5条要求设置膨胀加强带时,混凝土可连续 浇筑,地下混凝土结构连续浇筑长度不宜超过120m,地上混凝土结 构连续浇筑长度不宜超过本规范第5.1.2条的规定。 5.2.8在设计图纸中应注明不同结构构件与部位的限制膨胀率指标 要求,不应标注抗裂防水剂或膨胀剂的掺量

    本节所指预应力混凝土仅用于防止或减轻超长混凝土结

    5.3.1本节所指预应力混凝土仅用于防止或减轻超长混

    温度作用下所产生裂缝。

    5.3.2预应力钢筋的设置范围、数量应按计算要求确定,并宜符合 下列要求:

    5.3.3预应力钢筋的有效预应力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有关规

    1板的长度超过60m时,可采用后浇带或临时施工缝对结构分 段施加预应力; 2将梁和支承柱之间的节点设计成在张拉过程中可产生无约束 滑动的滑动支座; 3当未能按上述措施考虑柱和墙对梁、板的侧向约束影响时

    中可配置附加钢筋承担约束作用产生的附加弯矩,同时应 作用对梁、板中有效预压应力的影响

    裂缝,合成纤维混凝土适用于控制混凝土早期塑性收缩裂缝。对抗 裂要求较高的结构构件,宜采用掺加纤维的补偿收缩混凝土。

    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CB50010的规定采用。

    5.4.3钢纤维混凝土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值以及钢纤维混凝

    件承载力计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IGJ/T221 的有关规定。

    5.4.4钢纤维混凝土的受压和受拉弹性模量以及剪变模量应根据钢

    钢纤维混凝王的泊松比和线膨胀系数可取与普通混凝土相同值, 并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CB50010的规定采用

    5.4.5钢纤维混凝土中的纤维体积率不宜小于0.35%,合成纤维混 凝土中的纤维体积率宜为0.10%。纤维的最终掺量应经试验验证确 定。

    5.4.5钢纤维混凝土中的纤维体积率不宜小于0.35%,合成纤维混

    5.4.6合成纤维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各项强度标准值及设计值、弹

    5.4.6合成纤维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各项强度标准值及设 性模量、泊松比和线膨胀系数等,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 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采用

    5.4.7合成纤维混凝土结构构件承载力可按同强度的普通混凝土结 构构件计算。

    5.4.8合成纤维混凝土的限裂效能等级不宜低于二级,限裂效能等 级的评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5.4.8合成纤维混凝土的限裂效能等级不宜低于二级,限裂效能等

    级的评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纤维混凝土应用技

    GJ/T221、中国工程建筑标准化协会标准《纤维混凝土结 程》CECS38的规定。

    5.1.1混凝士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GB/T14902 现定的预拌混凝土,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士质量控制 标准》GB50164的规定。主要生产、计量和检验设备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并应定期检定、校准。 6.1.2混凝土所用材料除应符合本规范第4章的规定外,尚应符合 下列要求: 1水泥使用时,水泥的温度不应超过60℃。不得使用过期或受 朝结块的水泥,不得将不同品种、不同强度等级、不同厂家的水泥 混合使用; 2应优先选用洁净、级配良好的中砂和级配良好、空隙率较小 的粗骨料。冬期施工时,不得含有冰雪等物。泵送混凝土的粗骨料, 其最大粒径不得大于输送管径的1/4; 3掺合料在运输与储存中应有明显标志,严禁与水泥等粉状材 料混淆; 4选用外加剂时,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做水泥适应性及实际 效果试验,确定选用外加剂的品种及掺量; 5材料进场后,骨料应按不同品种、不同规格分别堆放。水泥 立按不同品种、不同强度等级及牌号分别储存在专用仓储罐内;粉 煤灰及矿渣粉应分别存在标志明显的专用仓储罐内;粉状膨胀剂及 抗裂防水剂应严防受潮结块。并按规定进行复验。 6.1.3混凝土受侵蚀介质作用时,应按介质的性质选用相应的水泥

    6.1.4应严格控制混凝土拌合物中氯化物总含量,并提供混凝土原 材料及混凝土中氯化物的总含量计算书。混凝士拌合物中氯离子含 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处于干燥环境或者有防潮措施的钢筋混凝土,不得超过胶 凝材料质量的1.0%; 2对处于潮湿而不含氯离子环境中的钢筋混凝土,不得超过胶 凝材料质量的0.3%; 3对处于潮湿并含有氯离子环境中的钢筋混凝土,不得超过胶 凝材料质量的0.1%; 4对预应力混凝土及处于易腐蚀环境中的钢筋混凝土,不得超 过胶凝材料质量的0.06%。

    6.2.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遵照下列原则

    1配合比设计应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55进行; 2必须满足设计所要求的强度、膨胀性能、抗裂性、耐久性等 技术指标和施工工作性的要求: 3膨胀剂或抗裂防水剂应根据工程要求的限制膨胀率设计值 施工及技术经济效益事先选定其品种和掺量

    2混凝土配合比应符合下列

    1混凝土最小胶凝材料用量不应低于300kg/m,其中最低水泥 用量不应低于220kg/m3(以硅酸盐水泥为基准),混凝土最大水胶比 不应大于0.45; 2用水量不宜大于180kg/m; 3砂率宜为35%~45%; 4膨胀剂或抗裂防水剂的掺量,用于补偿混凝土时宜为

    30kg/m~50kg/m;用于填充用膨胀混凝土(后浇带、膨胀加强带) 时,宜为40kg/m~60kg/m,合理掺量应经试验确定; 5掺合料的掺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粉煤灰掺量宜为15%~30%,预应力混凝土不得超过25%; (2)矿渣粉掺量宜为10%~30%; 6合成纤维的掺量宜为0.5kg/m~1.0kg/m,具体掺量应根据抗 裂要求确定; 7配制钢纤维混凝土必须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纤维混凝土》 JC/T3064的要求,钢纤维的掺量一般体积率为0.4%~0.8%,可采 用国产的铣削钢纤维,用量为30kg/m3~60kg/m; 8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 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中有关预应力分项工程的要求; 9掺入引气剂或引气减水剂时,混凝土含气量应控制在3%~ 5%; 10为延缓混凝土拌合物的初凝时间,宜选用缓凝型泵送剂; 11 混凝土拌合物入泵落度宜控制在(180±20)mm; 12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不宜少于10h,高温季节(气温28℃以 上)时,不宜少于14h,冬期施工时不宜迟于7h; 13混凝土的含碱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当骨料含碱活 生时,含碱量不应超过3kg/m。 6.2.3混凝土的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试配时应进行抗裂性试验 和混凝土水化热计算。

    5.2.4混凝土配合比确定后

    6.3.1混凝土的各种原材料必须采用专用计量器具进行称量,计量 装置应定期检定,并定期进行静态动态计量校正。使用前应对计量 设备进行零点校核。

    5.3.2、混凝土配料必须按配合比准确计量,每盘混凝土各组成材料 的允许偏差不应大于下列规定: 1水、水泥、外加剂、掺合料及膨胀剂或抗裂防水剂、合成纤 维或钢纤维为±1%; 2粗、细骨料为±2%。 6.3.3对骨料含水率的检测,每一工作班不应少于一次,在含水率 变化较大时或雨天生产时应增加检测次数,并应及时调整生产配合 比。

    .4.1混凝土制备时,掺合料和外加剂应与混凝土其他原材料一起 入搅拌机中,搅拌均匀。合成纤维混凝土及钢纤维混凝土的搅拌 没料次序和方法可与普通混凝土相同,也可采用将合成纤维或钢纤 准和粗、细骨料、水泥、掺合料先干拌,而后加水和外加剂湿拌的 方法,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钢纤维混凝土应延长1min~2min;合 发纤维混凝土应延长20s~40s。当采用先干拌后湿拌工艺搅拌钢纤 准混凝土拌合物时,干拌时间不宜少于1.5min。合成纤维混凝土拌 合物中的纤维应均匀、分散、不结团、且颜色一致,不得出现离析 水现象。每一工作班对搅拌时间至少应抽检二次。 5.4.2混凝土的落度应在搅拌站和浇筑地点分别取样检测,每 工作班不应少于二次检测,如有疑问,应随时检测,并以浇筑地点 勺检测值为准,同时还应观察混凝士拌合物的和易性,不应有泌水 离析分层现象出现。 .4.3混凝土拌合物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应按不合格处理: 1 错用配料单已无法补救: 2 混凝土配料时,任意一种材料计算失控或漏配; 3拌合不均匀或夹带生料; 4出机口混凝土珊落度超过最大充许值或严重泌水、离析分层

    6.4.1混凝土制备时,掺合料和外加剂应与混凝土其他原材料一起 投入搅拌机中,搅拌均匀。合成纤维混凝土及钢纤维混凝土的搅拌 投料次序和方法可与普通混凝土相同,也可采用将合成纤维或钢纤 维和粗、细骨料、水泥、掺合料先干拌,而后加水和外加剂湿拌的 方法,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钢纤维混凝土应延长1min~2min;合 成纤维混凝土应延长20s~40s。当采用先干拌后湿拌工艺搅拌钢纤 维混凝土拌合物时,干拌时间不宜少于1.5min。合成纤维混凝土拌 合物中的纤维应均匀、分散、不结团、且颜色一致,不得出现离析 泌水现象。每一工作班对搅拌时间至少应抽检二次。

    必水现家。母 6.4.2混凝土的落度应在搅拌站和浇筑地点分别取样检测,每 工作班不应少于二次检测,如有疑问,应随时检测,并以浇筑地点 的检测值为准,同时还应观察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不应有泌水 离析分层现象出现。 6.4.3混凝土拌合物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应按不合格处理: 1 错用配料单已无法补救;

    6.4.2混凝士的珊落度应在搅

    1 错用配料单已无法补救; 2 混凝土配料时,任意一种材料计算失控或漏配; 3 拌合不均匀或夹带生料: 出机口混凝土落度超过最大允许值或严重泌水、离析分层

    .1运输时比工杆合物应保 性,不应广生力层、离机现 象。应避免合成纤维混凝土拌合物成团;钢纤维混凝土拌合物在运 输过程中防止产生离析、分层。运输频率应保证混凝土施工的连续 性。运送容器应内壁光滑平整,不漏浆,且应有防晒、防风、防雨 雪、防寒等设施

    6.5.2装料前应将运输车筒内残余混凝土及积水排净,运输过程中 严禁向筒内加水。

    6.5.3运输车应设明显标志,标明该车混凝土强度等级

    6.5.4混凝土拌合物从装料、运输、卸料泵送、浇筑完毕的延续时 间,当气温不高于25℃时,不宜超过3h;当气温高于25℃时,不宜 超过2h。

    6.5.5混凝土出厂时,应持有混凝土公司的发货单。发货单应标明 需方、供方,工程名称,混凝土强度等级,供货日期,运输车号 供货数量,发车时间,入泵时间,供需双方签名。

    6.5.5混凝土出厂时工程计价标准规范范本,应持有混凝土公司的发货单。发货单应标明

    6.6.1混凝土拌合物运输至浇筑地点,其册落度应符合施工要求。 当拌合物的册落度损失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必须返回站内调整 严禁直接加水或二次流化。 6.6.2预拌混凝王交货检验的珊落度测试和混凝土试件的制作,均 应在交货地点由施工单位具有相应资格的技术人员和供货单位的相 关人员共同进行,并应由具有相应资格的工程监理人员见证取样送 检。

    6.6.3混凝土的标准养护试件成型后宜立即送标准养护室,拆模厂

    12h以内应送到指定的试验

    6.7.1混凝土拌合物的泵送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泵送技术 规程》JGJ/T10的要求。对纤维混凝土可采用泵送施工,泵的功率应 比泵送普通混凝土泵大20%。为保证连续泵送,必要时可降低泵送 速度。 6.7.2应根据工程特点、输送距离、输出量和混凝土浇筑计划选择 泵车,并确定泵车的数量及位置。泵车应设置在场地平整坚实,便 于供料、浇筑和配管的位置。

    6.7.2应根据工程特点、输送距离、输出量和混凝土浇筑计划选择 泵车,并确定泵车的数量及位置。泵车应设置在场地平整坚实GBT标准规范范本,便 于供料、浇筑和配管的位置。

    6.7.3混凝土拌合物的泵送应连续进行。

    ....
  • 相关专题:
专题: 市政工艺、技术 |阀门标准 |水利技术论文 |通信标准 |建筑节能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