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S993-2022 密拼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

  • T/CECS993-2022 密拼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21.3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10-31
  • 发 布 人: easygoing198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建筑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T/CECS993-2022 密拼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

    2.2. 1 材料性能

    fck 与各施工阶段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相应的轴 抗压强度标准值;

    ftk一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 抗拉强度标准值

    2. 2. 2 几何参数

    工程施工数据Wo1 预制底板换算截面受拉边缘的弹性抵抗矩; W。 预应力叠合板换算截面受拉边缘的弹性抵抗矩; W.c 预制底板换算截面受压边缘的弹性抵抗矩; 1x 预应力叠合板预应力方向跨度; la 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 h 预应力叠合板总厚度; h2 叠合层厚度; as 预制底板非预应力方向受力钢筋合力点到预制底板 底面的距离; as2 附加钢筋合力点到结合面的距离; A.1 预制底板非预应力方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 A2 预应力叠合板板间接缝处附加钢筋的截面面积

    3.0.1叠合板混凝土力学性能指标和耐久性应符合现行

    3.0.1叠合板混凝土力学性能指标和耐久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预制底板混 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叠合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 于C30。

    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预制底板混 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叠合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 于C30。 3.0.2普通钢筋可采用HRB335、HRB400、HRB500、HRBF400、 HRBF500、HPB300钢筋,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3.0.3预应力筋宜采用消除应力螺旋肋钢丝,消除应力螺旋肋 钢丝的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T5223的有关规定。 3.0.4吊环应采用未经冷加工的HPB300级钢筋或Q235B圆钢 制作,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

    IRBF500、HPB300钢筋,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 吉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3.0.3预应力筋宜采用消除应力螺旋肋钢丝,消除应力

    钢丝的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T5223的有关规定 3.0.4吊环应采用未经冷加工的HPB300级钢筋或Q235B圆钢 制作,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

    4.1.3 四边支承的预应力叠合板宜按下列规定确定计算简图: 1 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不大于2时,宜按双向板设计; 2 当长边与短边长度之比大于2时,宜按单向板设计。 4.1.4 预应力叠合双向板应采用密拼整体式接缝 4.1.5 预应力叠合单向板应采用密拼分离式接缝 4.1.6 预应力叠合板宜采用弹性方法进行分析,预制底板应采 用弹性方法进行分析。 4.1.7连续预应力叠合单向板,可采用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进 行分析,负弯矩调幅幅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 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4.1.8施工阶段无支撑的预应力叠合板,应计入二次叠合受力 的影响,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4.1.9施工阶段有可靠支撑的预应力叠合板,可按整体受弯构 件设计计算。

    预应力叠合板设计中的荷载应取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的

    4.2.1预应力叠合板设计中的荷载应取施工阶段和使

    较大值,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50009的有关规定。

    50009的有关规定。 4.2.2预应力叠合板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4.2.3计算预应力叠合双向板在预应力布置方向的纵向受力钢 筋时,对跨中和支座弯矩宜进行调整,调整系数不宜小于1.2。 4.2.4预应力叠合双向板板间接缝处附加钢筋的配置应符合下 列规定: 1当附加钢筋承受拉力时,附加钢筋的截面面积应按下列 公式计算:

    2当附加钢筋承受压力时,附加钢筋的截面面积除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最小配筋率 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式规定:

    A2 ≥ 0. 6A.l

    As1 预制底板非预应力方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 (mm); A.2 预应力叠合板板间接缝处附加钢筋的截面面积 (mm); ho 全截面有效高度(mm); ho2 接缝截面有效高度(mm); h 预应力叠合板总厚度(mm); h2 叠合层厚度(mm); as1 预制底板非预应力方向受力钢筋合力点到预制底 板底面的距离(mm); as2 附加钢筋合力点到结合面的距离(mm)。

    4.2.5垂直于预应力方向的板底裂缝控制等级宜为三级,并应

    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进行验算;预应力方向的板底裂缝控制等级宜为二级,并应按下 列公式验算:

    Ock Ope

    :ck 使用阶段按荷载标准组合计算控制截面抗裂验算 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MPa); Opc 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在控制截面抗裂验算边缘 混凝土的法向预压应力(MPa); ftk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MPa): MiGk 预制底板和叠合层自重标准值在计算截面产生的 弯矩值(N·mm),应根据叠合层浇筑施工阶段的 支撑设置情况计算; M2k 第二阶段荷载标准组合下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矩 值(N:mm); M2Gk 第二阶段面层、吊顶等自重标准值在计算截面产 生的弯矩值(N·mm); M2Qk 使用阶段可变荷载标准值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矩 值(N:mm); Wo1 预制底板换算截面受拉边缘的弹性抵抗矩 (mm3); W。 预应力叠合板换算截面受拉边缘的弹性抵抗矩 (mm3),此时,叠合层的混凝土截面面积应按弹 性模量比换算成预制底板混凝土的截面面积。

    :Ock 使用阶段按荷载标准组合计算控制截面抗裂验算 边缘的混凝土法向应力(MPa); pc 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在控制截面抗裂验算边缘 混凝土的法向预压应力(MPa); ftk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MPa): MiGk 预制底板和叠合层自重标准值在计算截面产生的 弯矩值(N·mm),应根据叠合层浇筑施工阶段的 支撑设置情况计算; M2k 第二阶段荷载标准组合下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矩 值(N:mm); M2Gk 第二阶段面层、吊顶等自重标准值在计算截面产 生的弯矩值(N·mm); M2Qk 使用阶段可变荷载标准值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矩 值(N:mm); Wo1 预制底板换算截面受拉边缘的弹性抵抗矩 (mm3); W。 预应力叠合板换算截面受拉边缘的弹性抵抗矩 (mm3),此时,叠合层的混凝土截面面积应按弹 性模量比换算成预制底板混凝土的截面面积

    4.2.6预应力叠合板的挠度验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4.2.7预应力叠合板应根据使用功能的要求,按国家现行标准

    2.7预应力叠合板应根据使用功能的要求,按国家现行标准 昆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 程》JGI3的有关规定进行竖向自振频率验算

    1脱模验算时,等效静力荷载标准值应取构件自重标准值 乘以动力系数后与脱模吸附力之和,且不宜小于构件自重标准值 的1.5倍;其中,动力系数不宜小于1.2;脱模吸附力应根据实 际状况取用,且不宜小于1.5kN/m; 2运输和吊运验算时,等效静力荷载标准值应取构件自重 标准值乘以动力系数,动力系数宜取1.5; 3堆放和安装验算时,等效静力荷载标准值应取构件自重 标准值乘以动力系数,动力系数可取1.2。 4.3.4预制底板的施工活荷载标准值应按实际情况计算,且不 宜小于1.5kN/m。 4.3.5预制底板在相应各阶段验算中,由预应力产生的混凝土 法向应力,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4.3.5预制底板在相应各阶段验算中,由预应力产生的温

    法向应力,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50010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4.3.6预制底板应进行正截面抗裂验算,在荷载标

    预制底板预应力方向的裂缝控制等级应为二级,并应按下列公式 验算:

    Dck Ope < fmk

    Mik = Mick + Miok

    式中:ck 荷载标准组合下,控制截面抗裂验算边缘的混凝 土法向应力(MPa); pc 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在控制截面抗裂验算边缘 混凝土的法向预压应力(MPa); fik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MPa): Mik 第一阶段荷载标准组合下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矩 值(N:mm); MiGk 预制底板和叠合层自重标准值在计算截面产生的 弯矩值(N·mm); MiQk 第一阶段施工活荷载标准值在计算截面产生的弯 矩值(N·mm); 预制底板换算截面受拉边缘的弹性抵抗矩 (mm3)。 .3.7 预制底板正截面边缘混凝土压应力应符合下列公式规定:

    Occ +Opc≤ 0. 8fck Mak Occ= W

    中:cc 各施工阶段在荷载标准组合作用下产生的构件正截 面边缘混凝土压应力(MPa); pc 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在正截面边缘混凝土的法向 预压应力(MPa); fck 与各施工阶段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相应的轴心 抗压强度标准值(MPa),按国家标准《混凝土结 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表 4.1.3以线性内插法确定; Mak 各施工阶段在荷载标准组合作用下等效组合截面弯

    矩标准值(N·mm); Wcc一预制底板换算截面受压边缘的弹性抵抗矩(mm3) 3.8预制底板正截面边缘混凝土拉应力应符合下列公式规定

    OctOp≤ftk Mak Wol

    式中:et 各施工阶段在荷载标准组合作用下产生的构件正截 面边缘混凝土拉应力(MPa); Opc 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在正截面边缘混凝土的法向 预压应力(MPa): 与各施工阶段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相应的轴心 抗拉强度标准值(MPa),按国家标准《混凝土结 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表 4.1.3以线性内插法确定。 Mk一 各施工阶段在荷载标准组合作用下等效组合截面弯 矩标准值(N·mm); Wo1一 预制底板换算截面受拉边缘的弹性抵抗矩(mm3)。 4.3.9不 模板、预制底板及支架的变形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模板挠度不得大于模板构件计算跨度的1/400; 2预制底板挠度不得大于预制底板构件计算跨度的1/400; 3支架的轴向压缩变形值或侧向弹性挠度值不得大于计算 高度或计算跨度的1/1000。 4.3.10预制底板在短暂设计状况下的挠度验算,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且应使 用预制底板的短期刚度进行验算

    5.1.1预制底板厚度不应小于50mm;预应力叠合板的后浇混 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应小于70mm,预应力叠合双向板的叠合层厚 度尚不应小于预制底板厚度的1.3倍。 5.1.2预应力叠合板普通钢筋及预应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5.1.3预应力叠合单向板跨度大于4m或预应力叠合双向板短 向跨度大于4m时,叠合板的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应 设置结合面抗剪构造钢筋(图5.1.3),且应符合下列构造规定:

    5.1.预制底板厚度不应小于50mm;预应力叠合板的后浇混

    (C)结合面抗剪构造钢筋

    图5.1.3结合面抗剪构造钢筋构造及布置示意 预制底板;2一预应力筋;3一结合面抗剪构造钢筋; lx一预应力叠合板预应力方向跨度

    图5.1.3结合面抗剪构造钢筋构造及布置示意 预制底板;2一预应力筋;3一结合面抗剪构造钢筋; lx一预应力叠合板预应力方向跨度

    1结合面抗剪构造钢筋应均匀布置在预制底板的两端,板 端布置区段的长度不宜小于预应力叠合板预应力方向跨度的1/4, 相邻抗剪筋的间距不宜大于400mm; 2结合面抗剪构造钢筋宜采用马凳形状,直径不应小于 6mm,底部宜设置在非预应力方向受力钢筋或构造钢筋以下, 顶部应延伸至叠合层上层钢筋; 3结合面抗剪构造钢筋的中间凹肋及凸肋的长度宜为 200mm,端部凹肋的长度宜为100mm。 5.1.4当预应力叠合板需要设置洞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洞口短边应垂直于预应力筋方向,且长度不应大于 400mm; 2洞口宜避开预应力筋,当洞口尺寸大于预应力筋间距时, 洞口内穿过的预应力筋数量不应超过3根; 3预制底板上的洞口应在构件制作阶段预留(图5.1.4), 预留洞口需要截断预应力筋、非预应力方向受力钢筋时,应在构 件制作阶段在孔洞四周设置洞边加强钢筋,洞边加强钢筋直径不 应小于10mm,数量不应小于2根,伸出孔洞边的距离不应小 王1:

    5.1.4预制底板预留洞口加强措施

    一预制底板:2一预应力筋: 非预应力方向受力钢筋:4一附加钢筋

    4洞口内的钢筋应待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强度达到设计强度 时方可剪断。

    5.1.5预制底板间接缝不宜设置在叠合板的跨中区域。

    5.2.1在预制底板板端100mm宽度范围内,应设置3根与预应 力筋垂直的构造钢筋,且直径不应小于6mm。 5.2.2预应力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第一根预应力筋距板边 的间距不应小于50mm且不应大于100mm。 5.2.3预应力叠合双向板在预制底板内的非预应力方向受力钢 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相邻预制底板内,非预应力方向受力钢筋应水平错开 间距宜为20mm~40mm; 2板间接缝端的非预应力方向受力钢筋应弯起伸出预制底 板顶面(图5.2.3),并应延伸至叠合层上层钢筋,弯起点距离 板底端部不应小于30mm且不应大于50mm,弯起角度不应小于 15°且不应大于60°

    图5.2.3预应力叠合双向板的预制底板板 间接缝端部构造示意

    1一预制底板;2一非预应力方向受力钢

    5.2.5预制底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 面,粗糙面的面积不宜小于结合面的80%,凹凸深度不应小 于4mm。

    5.2.6预制底板应采用吊环作为吊点,吊点数量及布置

    图5.2.6吊环构造示意

    整体式接缝构造应符合下列规

    1 接缝处应在预制底板顶面设置垂直于板缝方向的附加 钢筋; 2附加钢筋截面面积应按本规程第4.2.4条的规定计算确 定,且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250mm,附加钢筋伸 入两侧叠合层的长度不应小于1.2la(图5.3.1); 3垂直于附加钢筋方向应布置横向分布钢筋,钢筋直径不宜 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每侧的钢筋数量不应少于2根。

    图5.3.1密拼整体式接缝构造示意

    1接缝处应在预制底板顶面设置垂直于板缝方向的附加 钢筋; 2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底板内非预应力方向构 造钢筋截面面积,且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 250mm,附加钢筋伸入两侧叠合层的长度不应小于附加钢筋直 径(d)的15倍(图5.3.2); 3垂直于附加钢筋方向应布置横向分布钢筋,钢筋直径不 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每侧的钢筋数量不应少于 2根。 5.3.3预应力叠合板的预应力筋伸入板端支座时,应在支承梁 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锚固,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

    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锚固,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

    图5.3.2密拼分离式接缝构造示意

    预制底板;2一后浇混凝土叠合层;3一预应力筋;4一非预应力方向构造钢筋 5一结合面抗剪构造钢筋;6一后浇层内钢筋;7一附加钢筋;8一横向分布钢筋

    5.3.4预应力叠合板的预应力筋不伸入板端支座时,

    1支座处应在预制底板顶面设置垂直于板端的附加 附加钢筋的截面面积应满足承载力要求,且不应小于预制底板内 预应力筋截面面积的1/3; 间距不宜大王250mm(图L5.3.4)

    立力筋截面面积的1/3; 2附加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图5.3.4);

    图5.3.4预应力筋不伸入板端支座的构造示意 预制底板;2一非预应力方向受力钢筋或构造钢筋;3一预应力筋; 4一结合面抗剪构造钢筋;5一支座中心线;6一支承梁或墙; 7一附加钢筋:8一横向分布钢筋

    3附加钢筋伸入楼板的长度不应小于1.2l。;当附加钢筋承 受压力时,附加钢筋伸入支座的长度不应小于附加钢筋直径 (d)的15倍,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当附加钢筋承受拉力时, 附加钢筋伸人支座的长度不应小于la; 4垂直于附加钢筋方向应布置横向分布钢筋,在搭接范围 内不宜少于3根,且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 于250mm。 5.3.5预应力叠合双向板在非预应力方向的板端支座处可采用 附加钢筋的连接形式(图5.3.5),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图5.3.5预应力叠合双向板非预应力方向的板端支座构造示意 1一预制底板;2一非预应力方向受力钢筋;3一预应力筋; 4一结合面抗剪构造钢筋;5一附加钢筋;6一横向分布钢筋:

    一支座中心线:8支承梁或墙

    1附加钢筋的面积应满足承载力要求,且不应小于非预应 力方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3: 2附加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 3附加钢筋伸人楼板的长度不应小于1.2l.;当附加钢筋承 受压力时,附加钢筋伸入支座的长度不应小于附加钢筋直径 (d)的15倍,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当附加钢筋承受拉力时

    附加钢筋伸入支座的长度不应小于La; 4垂直于附加钢筋方向应布置横向分布钢筋,在搭接范围 内不宜少于3根,且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 于250mm。 5.3.6预应力叠合单向板在非预应力方向的板端支座处可采用 附加钢筋的连接形式(图5.3.6),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预制底板内非预应力方向构 造钢筋截面面积; 2附加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 3附加钢筋伸入支座的长度不应小于附加钢筋直径(d) 的15倍,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伸入楼板的长度不应小于附加 钢筋直径(d)的15倍; 4垂直于附加钢筋方向应布置横向分布钢筋,钢筋直径不 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

    .3.6预应力叠合单向板非预应力方向的板端支座构造示意 1一预制底板;2一非预应力方向构造钢筋;3一预应力筋; 4一结合面抗剪构造钢筋;5一附加钢筋;6一横向分布钢筋: 7一支座中心线:8一支承梁或墙

    图5.3.6预应力叠合单向板非预应力方向的板端支座构造示意 1一预制底板;2一非预应力方向构造钢筋;3一预应力筋; 4一结合面抗剪构造钢筋;5一附加钢筋;6一横向分布钢筋: 7一支座中心线;8一支承梁或墙

    5.1.3预制底板生产前应组织设计、生产、施工单位进行技

    1 预制底板的制作应包括下列工艺流程 1 模台清理及涂刷脱模剂; 2 预应力筋牵引安装; 3 预应力筋初张拉; 4 预应力筋张拉; 5 锁筋板及模板安装; 6 非预应力筋及预埋安装绑扎: 7 混凝土浇筑振捣; 8 预制底板顶面粗糙面处理; 9 养护;

    11吊装拆模。 6.2.2台座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且应满足预 应力筋张拉前后各阶段荷载和工艺要求。 6.2.3制作预制底板的侧模和端模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 稳定性,且应满足预制底板预留孔、插筋、预埋吊件及其他预埋 件安装定位的要求。

    稳定性,且应满足预制底板预留孔、插筋、预埋吊件及其他 件安装定位的要求。

    6.2.4模具拼装前应进行表面清理,脱模剂不得污染钢筋表面 6.2.5模具拼装完成后,应进行尺寸偏差检验,模具安装充许 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6.2.5的规定

    6.2.4模具拼装前应进行表面清理,脱模剂不得污染钢筋

    2.5模具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注:L为模具与混凝土接触面中最长边的尺寸。

    1进厂时,应全数检查外观质量,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的有关规定抽取试 件做屈服强度、受拉强度、伸长率、弯曲性能和重量的偏差检

    验,检验结果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T5223的有关规定; 2预应力筋的下料长度应根据台座的长度及锚具、夹具长 度等经过计算确定;钢筋的调直与切割应使用专用机械设备,不 得采用电弧或气焊切割; 3预应力筋的安装、定位和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文件的 规定。 6.2.7预应力筋张拉控制应力应符合设计文件及专项施工方案 的规定。当预制底板制作中需要超张拉时,调整后消除应力钢丝 的张拉控制应力(ocon)不应超过极限强度标准值(fptk) 的80%

    1应采用全部预应力筋整体张拉方式; 2预应力筋张拉时,应从零应力加载至初拉力后,量测伸 出值初读数,再以均匀速率加载至张拉控制力; 3张拉过程应避免预应力筋断裂或脱滑,在浇筑混凝土前 发生断裂或滑脱的预应力筋应予以更换: 4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应对实际建立的预应力值与设计 给定值的偏差进行控制;应以每工作班为一批,抽查预应力筋总 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 6.2.9预制底板制作尺寸、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规格、位置及 数量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 6.2.10预制底板混凝土浇筑前,预应力放张及镭锚固时应进行隐 蔽工程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6.2.11混凝土工作性能指标应根据预制底板的生产工艺确定,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预应力筋放张时,预制底板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立方体 试块的抗压强度不应低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75%,且不 应低于30MPa; 2放张前,应拆除限制构件变形的模具; 3宜采取缓慢放张工艺进行整体放张; 4放张后,预应力筋的切断顺序,宜从放张端开始逐次切 断向另一端。 6.2.16当预应力筋全部断开后,可采用专用吊具进行吊装,吊 装脱模后应进行质量检查,达到出厂标准后应在构件上设置标 识,标识应包括工程名称、构件编号、生产日期、生产单位、出 厂检验合格章、吊点位置、安装方向、安装顺序等基本信息。

    浇筑混凝土前、预应力放张及锚固时应进行隐蔽工程检

    查,检查内容应包括下列内容: 1钢筋的牌号、规格、数量、位置、间距; 2受力钢筋的连接方式、接头位置、接头质量、接头面积 百分率、搭接长度、锚固方式及锚固长度; 3非预应力方向受力钢筋的弯起点位置、起角度、弯起 长度; 4 钢筋、预应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5预埋件、吊环、插筋、预留孔洞、预埋线盒的规格、数 量、位置及固定措施; 6局部加强筋的牌号、规格、数量和位置; 7 预应力筋的品种、规格、级别、数量、位置; 8预应力筋的锚具、连接器和锚垫板的品种、规格、数量 和位置; 9预应力张拉质量; 10 预应力放张前构件混凝土强度; 11 预应力筋放张锚固阶段的内缩量。 6.3.2 预应力筋张拉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应力控制方法张拉时,张拉力下预应力筋的实测伸 长值与计算伸长值的相对允许偏差应为士6%; 2消除应力钢丝的张拉控制应力不应超过极限强度标准值 的80%。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张拉记录。 6.3.3预应力筋张拉后应检查位置偏差,张拉后预应力筋的水 平位置与设计位置的偏差不应大于5mm,竖向位置不应大于预 制底板厚度的4%。 检查数量:每工作班抽查预应力筋总数的3%,且不少于3根。 检验方法:尺量。 6.3.4错固阶段张拉端预应力筋的内缩量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

    平位置与设计位置的偏差不应大于5mm,竖向位置不应 制底板厚度的4%。 检查数量:每工作班抽查预应力筋总数的3%,且不少于 检验方法:尺量。

    6.3.4锚固阶段张拉端预应力筋的内缩量应符合设计

    定;当设计无具体规定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墩头夹具内缩量不应大于1mm; 2锥塞式、夹片式夹具内缩量不应大于5mm。 检查数量:每工作班抽查预应力筋总数的3%,且不少于 3根。 检验方法:尺量。 6.3.5预制底板脱模后,应对成品的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进行 全数检查,检验方法可采用目测或量测的方法 6.3.6预制底板外观质量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 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当板底或板顶面在垂直预应力筋方向出现裂缝时应属于 严重缺陷; 2增加预制底板顶面粗糙面检查项目,当顶面粗糙面不符 合设计文件规定时可属于一般缺陷。 6.3.7预制底板不应有严重缺陷,不宜有一般缺陷;对出现 股缺陷的构件应进行修补处理,并重新检查验收。 6.3.8预制底板顶面粗糙面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和量测

    贝市低极仪 具体规定时,拱起挠度不应大于l./360(l.为预制底板长度 图6.3.9)。

    图6.3.9预制底板反拱示意 1一预制底板

    6.3.10 预制底板的尺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6.3.10的 规定

    5.3.10 预制底板的尺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6.3.10 定

    3.10预制底板的尺寸允许偏差和

    续表 6.3. 10

    6.3.11预制底板接缝端非预应力方向受力钢筋斜伸段伸出角度

    6.3.11预制底板接缝端非预应 历中技中用安 及长度应按设计文件的规定检查验收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尺量 6.3.12预埋件、预留孔洞、预留钢筋、吊环的规格、数量和位 置应按设计文件的规定检查验收。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压力容器标准, 检验方法:观察和量测。

    6.3.13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构件生产批次随机抽取标准养护试件,取样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 1231 的有关规定。

    检验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GB/T50107的有关规定执行。

    .3.14 预制底板的质量证明文件应包括下列内容: 1 产品合格证; 2 钢筋、预应力筋检验报告; 3 混凝土强度检验报告; 4 合同要求的其他质量证明文件。 3.15 产品合格证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合格证编号; 2 设计图纸编号; 3 制造厂名称、商标及出厂日期; 4 标记、规格; 5 混凝土、钢筋、预应力筋力学性能的评定结果: 6 隐蔽工程检查评定结果; 7 外观质量和规格尺寸检验评定结果; 8 检验部门盖章、检验负责人签字

    6.4.1预制底板混凝土达到设计文件规定的强度时方可 吊装和运输

    吊装和运输。 6.4.2应制定预制底板的运输与存放方案施工质量标准规范范本,方案内容应包括运 输时间、次序、存放场地、运输路线、固定要求、存放支垫及成

    6.4.2应制定预制底板的运输与存放方案,方案内容应包括运 输时间、次序、存放场地、运输路线、固定要求、存放支垫及成 品保护措施等

    6.4.3预制底板吊运应符合

    ....
  • 相关专题:
专题: 纸箱包装标准 |建筑CAD图纸 |建筑软件、计算 |ppp |不锈钢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