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术交底(史上最全).pdf

  • 建筑工程技术交底(史上最全).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4-02
  • 发 布 人: 薛晓禅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竣工内业资料,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3.2就位桩机:打桩机就位时,应对准桩位,保证垂直稳定,在施工中不发生倾斜、移动。 3.3起吊预制桩:先拴好吊桩用的钢丝绳和索具,然后应用索具捆住桩上端吊环附近处,一般不 宜超过30cm,再起动机器起吊预制桩,使桩尖垂直对准桩位中心,缓缓放下插入土中,位置要准确: 再在桩顶扣好桩帽或桩箍,即可除去索具。 3.4稳桩。桩尖插入桩位后,先用较小的落距冷锤1~2次,桩入上一定深度,再使桩垂直稳定, 10m以内短桩可目测或用线坠双向校正:10m以上或打接桩必须用线坠或经纬仪双向校正,不得用目测 桩描入时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0.5%。桩在打入前,应在桩的侧面或桩架上设置标尺,以便在施工中观 测、记录。 3.5打桩:用落锤或单动锤打桩时,锤的最大落距不宜超过1.0m。;用柴油锤打桩时,应使锤跳

    注:d为桩的直径或截面边长。

    5.1桩应达到设计强度的70%方可起吊,达到100%才能运输, 5.2桩在起吊和搬运时,必须做到吊点符合设计要求,应平稳并不得损坏。 5.3桩的堆放应符合下列要求: 5.3.1场地应平整、坚实,不得产生不均匀下沉。 5.3.2垫木与吊点的位置应相同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并应保持在同一平面内。 5.3.3同号的桩应堆放在一起,而桩尖应向一端。 5.3.4多层垫木应上下对齐,最下层的垫木应适当加宽。堆放层数一般不宜超过4层。 5.4妥善保护好桩基的轴线和标高控制桩。不得由于碰撞和振动而位移。 5.5打桩时如发现地质资料与提供的数据不符时,应停止施工,并与有关单位共同研究处理。 5.6在邻近有建筑物或岸边、斜坡上打桩时,应会同有关单位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施工时应随 时进行观测,确保避免因打振动而发生安全事故 5.7打桩完毕进行基坑开挖时,应制定合理的施工顺序和技术措施,防止桩的位移和倾斜。 6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预制桩必须提前定货加工,打桩时预制桩强度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并应增加养护期 个月后方准施打。 6.2桩身断裂。由于桩身弯曲过大、强度不足及地下有障碍物等原因造成,或桩在堆放、起吊、 运输过程中产生断裂,没有发现而致。应及时检查。 6.3桩顶碎裂、由于桩顶强度不够及钢筋网片不足、主筋距桩顶面大小,或桩顶不平、施工机具 选择不当等原因所造成。应加强施工准备时的检查 6.4桩身倾斜。由于场地不平、打桩机底盘不水平或稳桩不垂直、桩尖在地下遇见硬物等原因所 造成。应严格按工艺操作规定执行。 6.5接桩处拉脱开裂。连接处表面不干净、连接铁件不平、焊接质量不符合要求、接桩上下中心 线不在同一条线上等原因所造成。应保证接桩的质量。 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7.1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出厂合格证。 7.2试或试验记录。 7.3补桩平面示意图

    3.4.3套管理设深度:在粘性土中不宜小于1m,在砂土中不宜小于1.5m,并应保持孔内泥浆面 高出地下水位1m以上。 3.5继续钻孔:防止表层土受振动,钻孔时不要让泥浆水位下降,当钻至持力层后,设计无 特殊要求时,可继续钻深1m左右,作为插入深度。施工中应经常测定泥浆相对密度。 3.6孔底清理及排渣 3.6.1在粘土和粉质粘土中成孔时,可注入清水,以原土造浆护壁。排渣泥浆的相对密度应控制 在1.1~1.2。 3.6.2在砂土和较厚的夹砂层中成孔时,泥浆相对密度应控制在1.1~1.3;在穿过砂夹卵石层或 容易孔的土层中成孔时,泥浆的相对密度应控制在1.3~1.5。 3.6.3吊放钢筋笼:钢筋笼放前应绑好砂浆垫块;吊放时要对准孔位,吊直扶稳,缓慢下沉,钢 筋笼放到设计位置时,应立即固定,防止上浮, 3.7谢水清底;在钢筋笼内插入混凝土导管(管内有射水装置),通过软管与高压泵连接,开动 泵水即射出。射水后孔底的沉渣即悬浮于泥浆之中 3.8浇筑混凝土:停止射水后,应立即浇筑混凝土,随着混凝土不断增高,孔内沉渣将浮在混凝 土上面,并同泥浆一同排回贮浆槽内。 3.8.1水下浇筑混凝土应连接施工;导管底端应始终埋入混凝土中0.81.3m;导管的第一节底 管长度应≥4m。 3.8.2混凝土的配制: 3.8.2.1配合比应根据试验确定,在选择施工配合比时,混凝土的试配强度应比设计强度提高 10%15%。 3.8.2.2水灰比不宜大于0.6。 3.8.2.3有良好的和易性,在规定的浇筑期间内,落度应为16~22cm;在浇筑初期,为使导管 下端形成混凝土堆,落度宜为14~16cm。 3.8.2.4水泥用量一般为350~400kg/m。 3.8.2.5砂率一般为45%~50%。 3.9拔出导管:混凝土浇筑到桩顶时,应及时拔出导管。但混凝土的上顶标高一定要符合设计要 求。 3.10插桩顶钢筋:桩顶上的插筋一定要保持垂直插入,有足够锚固长度和保护层,防止插偏和 插斜。 3.11同一配合比的试块,每班不得少于1组。每根灌注桩不得少于1组。 3.12冬雨期施工: 3.12.1泥浆护壁回转钻孔灌注桩不宜在冬期进行。 3.12.2雨天施工现场必须有排水措施,严防地面雨水流入桩孔内。要防止桩机移动,以免造成 桩孔歪斜等情况。 4质量标准 4.1保证项目:

    工程名称 交底部位 工程编号 日期 时,导管插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宜小于1m。 6.4施工中应经常测定泥浆密度,并定期测定粘度、含砂率和胶体率。泥浆粘度18~22s,含砂 率不大于4%~8%。胶体率不小于90%。 6.5清孔过程中,必须及时补给足够的泥浆,并保持浆面稳定。 6.6钢筋笼变形:钢筋笼在堆放、运输、起吊、入孔等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操作工人的技术交底, 严格执行加固的技术措施。 6.7混凝土浇到接近桩顶时,应随时测量顶部标高,以免过多截桩或补桩。 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7.1 水泥的出厂证明及复验证明。 7.2 钢筋的出厂证明或合格证,以及钢筋试验单抄件。 7.3试桩的试压记录。 7.4 补桩的平面示意图。 灌注桩的施工记录。 7.6 混凝土试配申请单和试验室签发的配合比通知单。 7.7 混凝土试块28d标养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技术负责人: 交底人: 接交人:

    2.1.8.2机动小翻斗车或手推车,装卸运土或运送混凝土。 2.1.8.3长、短棒式振捣器。部分加长软轴、混凝土搅拌机、平尖头铁锹、胶皮管等 2.1.8.4溜筒、盖板、测绳、手把灯、低压变压器及线坠等。 2.2作业条件: 2.2.1地上、地下障碍物都处理完毕,达到“三通一平”。施工用的临时设施准备就绪 2.2.2场地标高一般应为承台梁的上皮标高,并经过夯实或碾压。 2.2.3分段制作好钢筋笼,其长度以58m为宜。 2.2.4根据图纸放出轴线及桩位点,抄上水平标高木概,并经过预检签证。 2.2.5施工前应作成孔试验,数量不少于两根。 2.2.6要选择和确定钻孔机的进出路线和钻孔顺序,制定施工方案,做好技术交底。 3 操作工艺 3.1工艺流程:

    5.5安装钻扎机、运输钢筋宠以及浇筑混凝土时,均应注意保护好现场的轴线桩、高程桩。 5.6桩头外留的主筋插铁要妥善保护,不得任意弯折或压断 5.7桩头混凝土强度,在没有达到5MPa时,不得碾压,以防桩头损坏。 6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孔底虚土过多:钻孔完毕,应及时盖好孔口,并防止在盖板上过车和行走。操作中应及时清 理虚土。必要时可二次投钻清土。 6.2塌孔缩孔:注意土质变化,遇有砂卵石或流塑淤泥、上层滞水层渗漏等情况,应会同有关单 位研究处理。 6.3桩身混凝土质量差:有缩颈、空洞、夹土等,要严格按操作工艺边浇筑混凝土边振捣的规定 执行。严禁把土和杂物混入混凝土中一起浇筑。 6.4钢筋笼变形:钢筋笼在堆放、运输、起吊、入孔等过程中,没有严格按操作规定执行。必须 加强对操作工人的技术交底,严格执行加固的质量措施。 6.5当出现钻杆跳动、机架晃摇、钻不进尺等异常现象,应立即停车检查。 6.6混凝土浇到接近桩顶时,应随时测量顶部标高,以免过多截桩和补桩。 6.7钻孔进入砂层遇到地下水时,钻孔深度应不超过初见水位,以防塌孔。 7 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7.1水泥的出厂证明及复验证明。 7.2钢筋的出厂证明或合格证以及钢筋试验单抄件。 7.3试桩的试压记录。 7.4 补桩的平面示意图 7.5灌注桩施工记录。 7.6混凝土试配申请单和试验室签发的配合比通知单。 7.7 混凝土试块28d标养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7.8 商品混凝土的出厂合格证。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中粘土、粉质粘土及含少量砂、石粘土层,且地下水位低的人 工成孔灌注桩工程。 2施工准备 2.1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水泥:宜采用325号~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 2.1.2砂:中砂或粗砂,含泥量不大于5%。 2.1.3石子:粒径为0.5~3.2cm的卵石或碎石;桩身混凝土也可用粒径不大于5cm的石子,且 含泥量不大于2%。 2.1.4水:应用自来水或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 2.1.5外加早强剂应通过试验选用,粉煤灰掺合料按试验室的规定确定。 2.1.6钢筋:钢筋的级别、直径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有出厂证明书及复试报告。 2.1.7一般应备有三木搭、卷扬机组或电动葫芦、手推车或翻斗车、镐、锹、手铲、钎、线坠、 定滑轮组、导向滑轮组、混凝土搅拌机、吊桶、溜槽、导管、振捣棒、插钎、粗麻绳、钢丝绳、安全 活动盖板、防水照明灯(低压36V、100W),电焊机、通风及供氧设备、扬程水泵、木轨、活动爬梯、 安全帽、安全带等。 2.1.8模板:组合式钢模,弧形工具式钢模四块(或八块)拼装。卡具、挂钩和零配件。木板、 木方,8号或12号槽钢等。 2.2作业条件: 2.2.1人工开挖桩孔,并井壁支护应根据该地区的土质特点、地下水分布情况,编制切实可行的施 工方案,进行井壁支护的计算和设计。 2.2.2开挖前场地应完成三通一平。地上、地下的电缆、管线、旧建筑物、设备基础等障碍物均 已排除处理完毕。各项临时设施,如照明、动力、通风、安全设施准备就绪。 2.2.3熟悉施工图纸及场地的地下土质、水文地质资料,做到心中有数 2.2.4按基础平面图,设置桩位轴线、定位点;桩孔四周撒灰线。测定高程水准点。放线工序完 成后,办理预检手续。 2.2.5按设计要求分段制作好钢筋笼。 2.2.6全面开挖之前,有选择地先挖两个试验桩孔,分析土质、水文等有关情况,以此修改原编 施工方案。 2.2.7在地下水位比较高的区域,先降低地下水位至桩低以下0.5m左右。 2.2.8人工挖孔操作的安全至关重要,开挖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技术交底;操作前对 吊具进行安全可靠的检查和试验,确保施工安全。 3操作工艺 3.1工艺流程:

    3.7架设垂直运输架:第一节桩孔成孔以后,即着手在桩孔上口架设垂直运输支架。支架有:木 搭、钢管吊架、木吊架或工字钢导轨支架几种形式;要求搭设稳定、牢固。 3.8安装电动葫芦或卷扬机:在垂直运输架上安装滑轮组和电动或穿卷扬机的钢丝绳,选择适当 位置安装卷扬机。如果是试桩和小型桩孔,也可以用木吊架、木轨或人工直接借助粗麻绳作提升工 具。地面运土用手推车或翻斗车。 3.9安装吊桶、照明、活动盖板、水泵和通风机。 3.9.1在安装滑轮组及吊桶时,注意使吊桶与桩孔中心位置重合,作为挖土时直观上控制桩位中 心和护壁支模的中心线。 3.9.2并底照明必须用低压电源(36V、100W)、防水带罩的安全灯具。桩口上设围护栏。 3.9.3当桩孔深大于20m时,应向并下通风,加强空气对流。必要时输送氧气,防止有毒气体的 危害。操作时上下人员轮换作业,桩孔上人员密切注视观察桩孔下人员的情况,互相响应,切实预防 安全事故的发生。 3.9.4当地下水量不大时,随挖随将泥水用吊桶运出。地下渗水量较大时,吊桶已满足不了排水, 先在桩孔底挖集水坑,用高程水泵沉入抽水,边降水边挖土,水泵的规格按抽水量确定。应日夜三班 抽水,使水位保持稳定。地下水位较高时,应先采用统一降水的措施,再进行开挖。 3.9.5桩孔口安装水平推移的活动安全盖板,当桩孔内有人挖土时,应掩好安全盖板,防止杂物 掉下砸人。无关人员不得靠近桩孔口边。吊运土时,再打开安全盖板。 3.10开挖吊运第二节桩孔土方(修边),从第二节开始,利用提开设备运土,桩孔内人员应戴好 安全帽,地面人员应拴好安全带。吊桶离开孔口上方1.5m时,推动活动安全盖板,掩蔽孔口,防止卸 土的土块、石块等杂物坠落孔内伤人。吊桶在小推车内卸土后,再打开活动盖板,下放吊桶装土。 桩孔挖至规定的深度后,用支杆检查桩孔的直径及并壁圆弧度,上下应垂直平顺,修整孔壁。 3.11先拆除第一节支第二节护壁模板,放附加钢筋,护壁模板采用拆上节支下节依次周转使用, 如往下孔径缩小,应配备小块模板进行调整。模板上口留出高度为100mm的混凝土浇筑口,接口处应 捣固密实。拆模后用混凝土或砌砖堵严,水泥砂浆抹平,拆模强度达到1MPa。 3.12浇筑第二节护壁混凝土:混凝土用串桶送来,人工浇筑,人工插捣密实。混凝土可由试验 确定掺入早强剂,以加速混凝土的硬化。 3.13检查桩位中心轴线及标高:以桩孔口的定位线为依据,逐节校测。 3.14逐层往下循环作业,将桩孔挖至设计深度,清除虚土,检查土质情况,桩底应支承在设计 所规定的持力层上。 3.15开挖扩底部份:桩底可分为扩底和不扩底两种情况。挖扩底桩应先将扩底部位桩身的圆柱 体挖好,再按扩底部位的尺寸、形状自上而下削土扩充成设计图纸的要求;如设计无明确要求,扩底 直径一般为1.5~3.0d。扩底部位的变径尺寸为1:4。 3.16检查验收:成孔以后必须对桩身直径、扩头尺寸、孔底标高、桩位中线、并壁垂直、虚土 厚度进行全面测定。做好施工记录,办理隐蔽验收手续。 3.17吊放钢筋笼:钢筋笼放入前应先绑好砂浆垫块,按设计要求一般为70mm(钢筋笼四周,在 主筋上每隔3~4m左右设一个Φ20耳环,作为定位垫块);吊放钢筋笼时,要对准孔位,直吊扶稳、缓 慢下沉,避免碰撞孔壁。钢筋笼放到设计位置时,应立即固定。遇有两段钢筋笼连接时,应采用焊接

    5.2已挖好的桩孔及时放好钢筋笼,及时浇筑混凝土,间隔时间不得超过4h,以防方。有地下 水的桩孔应随挖、随检、随放钢筋笼、随时将混凝土灌好,避免地下水浸泡。 5.3桩孔上口外圈应做好挡土台,防止灌水及掉土。 5.4保护好已成形的钢筋笼,不得扭曲、松动变形。吊入桩孔时,不要碰坏孔壁。串桶应垂直放 置,防止因混凝土斜向冲击孔壁,破坏护壁土层,造成夹土。 5.5钢筋笼不要被泥浆污染;浇筑混凝土时,在钢筋笼顶部固定牢固,限制钢筋笼上浮。 5.6桩孔混凝土浇筑完毕,应复核桩位和桩顶标高。将桩顶的主筋或插铁扶正,用塑料布或草帘 围好,防止混凝土发生收缩、干裂。 5.7施工过程妥善保护好场地的轴线桩、水准点。不得碾压桩头,弯折钢筋。 6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垂直偏差过大:由于开挖过程未按要求每节核验垂直度,致使挖完以后垂直超偏。每挖完 节,必须根据桩孔口上的轴线吊直、修边、使孔壁圆弧保持上下顺直。 6.2孔壁塌:因桩位土质不好,或地下水渗出而使孔壁塌。开挖前应掌握现场土质情况,错 开桩位开挖,缩短每节高度,随时观察土体松动情况,必要时可在孔处用砌砖,钢板桩、木板桩封 堵;操作进程要紧凑,不留间隔空隙,避免孔。 6.3孔底残留虚土太多;成孔、修边以后有较多虚土、碎砖,未认真清除。在放钢筋笼前后均应 认真检查孔底,清除虚土杂物。必要时用水泥砂浆或混凝土封底。 6.4孔底出现积水:当地下水渗出较快或雨水流入,抽排水不及时,就会出现积水。开挖过程中 孔底要挖集水坑,及时下泵抽水。如有少量积水,浇筑混凝土时可在首盘采用半干硬性的,大量积水 时义排除困难的情况下,则应用导管水下浇筑混凝土的方法,确保施工质量。 6.5桩身混凝土质量差:有缩颈、空洞、夹土等现象。在浇筑混凝土前一定要做好操作技术交底, 坚持分层浇筑、分层振捣、连续作业。必要时用铁管、竹杆、钢筋钎人工辅助插捣,以补充机械振捣 的不足。 6.6钢筋笼扭曲变形:钢筋笼加工制作时点焊不牢,未采取支撑加强钢筋,运输、吊放时产生变 形、扭曲。钢筋笼应在专用平台上加工,主筋与箍筋点焊牢固,支撑加固措施要可靠,吊运要竖直, 使其平稳地放入桩孔中,保持骨架完好。 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7.1水泥的出厂合格证及复验证明。 7.2钢筋的出厂证明或合格证,以及钢筋试验单抄件。 7.3试桩的试压记录。 7.4灌注桩的施工记录。 7.5混凝土试配申请单和试验室签发的配合比通知单。 7.6混凝土试块28d标养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7.7 桩位平面示意图。 7.8 钢筋及桩孔隐蔽验收记录单

    3.2钢肋绑孔: 3.2.1核对钢筋半成品:应先按设计图纸核对加工的半成品钢筋,对其规格、形状、型号、品种 经过检验,然后挂牌堆放好。 3.2.2钢筋绑扎:钢筋应按顺序绑扎,一般情况下,先长轴后短轴,由一端向另一端依次进行。 操作时按图纸要求划线、铺铁、穿箍、绑扎,最后成型。 3.2.3预理管线及铁活:预留孔洞位置应止确,桩伸入承台梁的钢筋、承台梁上的柱子、板墙插 铁,均应按图纸绑好,扎结牢固(应采用十字扣)或焊牢,其标高、位置、搭接锚固长度等尺寸应准 确,不得遗漏或位移。 3.2.4受力钢筋搭接接头位置应正确。其接头相互错开,上铁在跨中,下铁应尺量在支座处;每 个搭接接头的长度范围内,搭接钢筋面积不应超过该长度范围内钢筋总面积的1/4。所有受力钢筋和箍 筋交接处全绑扎,不得跳扣。 3.2.5绑砂浆垫块:底部钢筋下的砂浆垫块,一般厚度不小于50mm,间隔1m,侧面的垫块应与 钢筋绑牢,不应遗漏。 3.3安装模板: 3.3.1确定组装钢模板方案:应先制定出承台梁组装钢模板的方案,并经计算确定对拉螺栓的直 径、长度、位置和纵横龙骨、连杆点的间距及尺寸,遇有钢模板不符合模数时,可另加木模板补缝。 3.3.2安装钢模板:安装组合钢模板,组合钢模板由平面模板、阴、阳角模板拼成。其纵横胁拼 接用的U形卡、插销等零件,要求齐全牢固,不松动、不遗漏。 3.3.3模板预检:模板安装后,应对断面尺寸、标高、对拉螺栓、连杆支撑等进行预检,均应符 合设计图纸和质量标准的要求。 3.4混凝土浇筑: 3.4.1搅拌:按配合比称出每盘水泥、砂子、石子的重量以及外加剂的用量。操作时要每车过磅, 先倒石子接着倒水泥,后倒砂子和加水搅拌。外加剂一般随水加入。第一盘搅拌要执行开盘批准的规 定。 3.4.2浇筑、桩头、槽底及帮模(木模时)应先浇水润湿。承台梁浇筑混凝土时,应按顺序直接 将混凝土倒入模中;如甩槎超过初凝时间,应按施工缝要求处理。若用塔机吊斗直接卸料入模时,其 吊斗出料口距操作面高度以30~40cm为宜,并不得集中一处倾倒。 3.4.3振捣:应沿承台梁浇筑的顺序方向,采用斜向振捣法,振捣棒与水平面倾角约30°左右。 棒头朝前进方向,描棒间距以50cm为宜,防止漏振。振揭时间以混凝土表面翻浆出气泡为准。混凝土 表面应随振随按标高线,用木抹子搓平。 3.4.4留接槎:纵横接连处及桩顶一般不宜留槎。留槎应在相邻两桩中间的1/3范围内,甩搓处 应预先用模板挡好,留成直槎。继续施工时,接槎处混凝土应用水先润湿并浇浆,保证新旧混凝土接 合良好;然后用原强度等级混凝土进行浇筑。 3.4.5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在常温条件下12h内应覆盖浇水养护,浇水次数以保持混凝土湿润 为宜,养护时间不少于七昼夜。

    承台模板安装和预埋件

    4.3混凝土分项工程: 4.3.1保证项目: 4.3.1.1混凝土所用的水泥、水、骨料、外加剂等必须符合施工规范和有关标准的规定。 4.3.1.2混凝土的配合比、原材料计量、搅拌、养护和施工缝处理必须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4.3.1.3评定混凝土强度的试块,必须按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一87)的规定取样、 制作、养护和试验,其强度必须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4.3.1.4对设计不允许有裂缝的结构,严禁出现裂缝;设计允许出现裂缝的结构,其裂缝宽度必 须符合设计要求。

    桩承台混凝土工程允许编差

    5成品保护 5.1安装模板和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保护钢筋,不得攀踩钢筋。 5.2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一般不小于50mm。其钢筋垫块不得遗漏。 5.3冬期施工应覆盖保温材料,防止混凝土受冻。 5.4拆模时应避免重撬、硬砸,以免损伤混凝土和钢模板。 6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蜂窝、露筋:由于模板拼接不严,混凝土漏浆造成蜂窝;振捣不按工艺操作,造成振捣不密 实而露筋。 6.2缺棱、掉角,配合比不准,搅拌不均匀或拆模过早,养护不够,都会导致混凝土棱角损伤 6.3偏差过大:模板支撑、卡子、拉杆间距过大或不牢固;混凝土局部浇筑过高或振捣时间过长 都会造成混凝土胀肚、错台、倾斜等缺陷。 6.4插铁钢筋位移:插铁固定不牢固,振揭棒或塔吊料斗碰撞钢筋,致使钢筋位移 6.5对于地震设防区,当承台梁采用支模浇筑时,承台梁侧面应按设计要求回填土并夯实。 7 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7.1水泥的出厂证明及复验证明。 7.2钢筋的出厂证明或合格证,以及钢筋验收单抄件。 7.3 钢筋隐蔽验收记录。 7.4 模板标高、尺寸的预检记录。 7.5 钢筋焊接接头拉伸试验报告。 7.6结构用混凝土应有试配申请单和试验室签发的配合比通知单。

    设备基础 1 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一般中、小型混凝土设备基础。 2 施工准备 2.1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水泥:宜325~4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2.1.2砂:中、粗砂,含泥量不大于5%。 2.1.3石子:卵石或碎石,粒径0.5~3.2cm,含泥量不大于2%。 2.1.4水:应用自来水或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 2.1.5外加剂、掺合料:其品种及掺量。应根据需要,通过试验确定 2.1.6主要机具:应备有揽拌机、磅秤、手推车或翻斗车、铁锹(尖、平头)、振揭器(棒式或 平板式)、刮杠、木抹子、串桶或溜槽、胶皮管等。 2.2作业条件: 2.2.1基础轴线尺寸,基底标高和地质情况均经过检查,并应办完隐检手续。 2.2.2安装的模板已经过检查,符合设计要求,并办完预检手续。 2.2.3在槽帮上、墙面或模板上做好混凝土上平的标记。较大型基础或阶梯型基础,应设水平桩 或弹上线。 2.2.4埋在基础中的钢筋、螺栓、预埋件、设备管线均已安装完毕,并经过有关部门检查验收, 并办完隐检手续。 2.2.5由试验室确定混凝土配合比,经核查后,调整第一盘混凝土的各种材料的用量,进行技术 交底及试拌。同时准备好混凝土试模。 3操作工艺 工艺流程:

    工程名称 交底部位 工程编号 日期 交底内容: 素混凝土基础 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素混凝土基础。 2施工准备 2.1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水泥:宜用325号~425号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 2.1.2砂:中砂或粗砂,含泥量不大于5%。 2.1.3石子:卵石或碎石,粒径5~32mm,含泥量不大于2%,且无杂物。 2.1.4水:应用自来水或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 2.1.5外加剂、掺合料:其品种及掺量,应根据需要通过试验确定。 2.1.6主要机具:搅拌机、磅秤、手推车或翻斗车、铁锹(平头和尖头)、振捣器(插入式和平 板式)、刮杠、木抹子、胶皮管、串桶或溜槽等。 2.2作业条件: 2.2.1基础轴线尺寸、基底标高和地质情况均经过检查,并应办完隐检手续。 2.2.2安装的模板已经过检查,符合设计要求,办完预检。 2.2.3在槽帮、墙面或模板上做好混凝土上平的标志,大面积浇筑的基础每隔3m左右钉上水平 桩。 2.2.4埋在垫层中的暖卫、电气等各种管线均已安装完毕,并经过有关方面验收。 2.2.5校核混凝土配合比,检查后台磅秤,进行技术交底。准备好混凝土试模。 操作工艺 3.1工艺流程:

    素混凝士基础允许偏差

    5成品保护 5.1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损坏时,方可拆除侧面模板 5.2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以后,方可在其上来往行人和进行上部施工。 5.3在施工中,应保护好暖卫、电气暗管以及预留洞口,不得碰撞。 5.4基础内应根据设计要求预留孔洞或安置螺栓和预埋件,以避免后凿混凝土。 5.5冬期施工混凝土表面应覆盖保温材料,防止混凝土受冻。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混凝土不密实,有蜂窝麻面:主要由于振捣不好、漏振、配合比不准或模板缝隙漏 造成。 6.2表面不平、标高不准、尺寸增大:由于水平标志的线或木概不准,操作时未认真找

    5.2炉渣垫层浇筑完之后,要注意加以养护,常温3d后方能进行面层施工。 5.3不得在垫层上存放各种材料,尤其是油漆桶、拌合砂浆等,以免影响与面层的粘结力 6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垫层空鼓开裂:由于以下原因造成: 6.1.1基层杂物未清理干净,水泥浆皮没有剔掉刷净,铺垫层前又没洒水等,影响垫层与基层之 间的粘结力, 6.1.2炉渣含有未燃尽的煤渣,或炉渣闷水不透 6.1.3炉渣内微小颗粒(粘径在5mm及以下)比例较大。 6.2炉渣垫层表面不平:主要是炉渣铺设后,未进行按线找平,待水泥初凝后再进行抹平,已比 较困难了,因此必须严格按工艺流程操作,整个操作过程控制在2h之内,滚压过程中随时拉水平线进 行检查。 6.3垫层松散,强度低:主要是在拌合过程中配合比不准,施工全过程过长,初凝后仍进行滚压, 造成垫层松散,垫层浇筑完后,未经养护过早上人操作等因素,都易导致表面松散强度低。 7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7.1水泥出厂合格证。 7.2炉渣出厂证及试验记录。 7.3炉渣垫层分项质量验收评定记录。 技术负责人: 交底人: 接交人:

    工程编号 日期 交底内容: 混凝土垫层施工 1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地面的混凝土垫层的施工操作。 2 施工准备 2.1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水泥:宜用325号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水泥。 2.1.2砂:中砂或粗砂,含泥量不大于5%。 2.1.3石子:卵石或碎石,粒径为0.5~3.2mm,含泥量不大于2%。 2.1.4混凝土搅拌机、磅秤、手推车或翻斗车、尖铁、平铁锹、平板振捣器、串桶或溜管、刮 杠、木抹子、胶皮水管、铁墨子、钢丝刷。 2.2作业条件: 2.2.1主体结构工程质量已办完验收手续,门框安装完,墙四周已弹好+50cm水平标高线。 2.2.2穿过楼板的暖、卫管线已安装完,管洞已浇筑细石混凝土,并已填塞密实。 2.2.3铺设在垫层中的水平电管已做完,并办完隐检手续。 2.2.4在首层地面浇筑混凝土垫层前,穿过室内的暖气沟及沟内暖气管已做完,排水管道作完并 办完验收手续,室内回填土已进行分项质量检验评定。 3操作工艺 3.1工艺流程: 基层处理→找标高、弹水平控制线 混凝土搅拌 铺设混凝土 振揭 找平→养护 3.1.1基层处理:把粘结在混凝土基层上的浮浆、松动混凝土、砂浆等用子剔掉,用钢丝刷刷 掉水泥浆皮,然后用扫帚扫净。 3.1.2找标高弹水平控制线:根据墙上的+50cm水平标高线,往下量测出垫层标高,有条件时可 弹在四周墙上。 3.1.3混凝土搅拌 3.1.3.1根据配合比(其强度等级不直低于C10),核对后台原材料,检查磅秤的精确性,作好搅 拌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后台操作人员认真按混凝土的配合比投料,每盘投料顺序为石子→水泥→砂一 水。应严格控制用水量,搅拌要均匀,搅拌时间不少于90S。 3.1.3.2按《建筑地面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要求制作试块。试块组数,按每一楼层建筑地面 工程不应少于一组。当每层建筑地面工程面积超过1000m时,每增加1000m各增做一组试块,不足1000m 按1000m计算。 3.1.4铺设混凝土:混凝土垫层厚度不应小于60mm。为了控制垫层的平整度,首层地面可在填土

    交底内容: 混凝土垫层施工 1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地面的混凝土垫层的施工操作。 2施工准备 2.1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水泥:宜用325号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水泥。 2.1.2砂:中砂或粗砂,含泥量不大于5%。 2.1.3石子:卵石或碎石,粒径为0.5~3.2mm,含泥量不大于2%。 2.1.4混凝土搅拌机、磅秤、手推车或翻斗车、尖铁、平铁锹、平板振捣器、串桶或溜管、刮 杠、木抹子、胶皮水管、铁墨子、钢丝刷。 2.2作业条件: 2.2.1主体结构工程质量已办完验收手续,门框安装完,墙四周已弹好+50cm水平标高线。 2.2.2穿过楼板的暖、卫管线已安装完,管洞已浇筑细石混凝土,并已填塞密实。 2.2.3铺设在垫层中的水平电管已做完,并办完隐检手续。 2.2.4在首层地面浇筑混凝土垫层前,穿过室内的暖气沟及沟内暖气管已做完,排水管道作完并 办完验收手续,室内回填土已进行分项质量检验评定。 3操作工艺

    3.1.1基层处理:把粘结在混凝土基层上的浮浆、松动混凝土、砂浆等用子剔掉,用钢丝刷刷 掉水泥浆皮,然后用扫帚扫净。 3.1.2找标高弹水平控制线:根据墙上的+50cm水平标高线,往下量测出垫层标高,有条件时可 弹在四周墙上。 3.1.3混凝土搅拌 3.1.3.1根据配合比(其强度等级不直低于C10),核对后台原材料,检查磅秤的精确性,作好搅 拌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后台操作人员认真按混凝土的配合比投料,每盘投料顺序为石子→水泥→砂→ 水。应严格控制用水量,搅拌要均匀,搅拌时间不少于90s。 3.1.3.2按《建筑地面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要求制作试块。试块组数,按每一楼层建筑地面 工程不应少于一组。当每层建筑地面工程面积超过1000m时,每增加1000m各增做一组试块,不足1000m 按1000m计算。 3.1.4铺设混凝土:混凝土垫层厚度不应小于60mm。为了控制垫层的平整度,首层地面可在填土 中打入小木桩(30mm×30mm×200mm),拉水平标高线在木桩上做垫层上平的标记(间距2m左右)。在 楼层混凝土基层上可抹100mm×100mm,找平墩(用细石混凝土),墩上平为垫层的上标高

    地面垫层混凝土允许偏差

    5成品保护 5.1在已浇筑的垫层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以后,才可充许人员在其上走动和进行其它工序。 5.2在施工操作过程中检验检疫标准,注意运混凝土小车不要碰动门框(应预先有保护措施),并在铺设混凝 土时要保护好电气等设备暗管, 5.3混凝土垫层浇筑完满足养护时间后,可继续进行面层施工,如继续施工时,应对垫层加以覆 盖保护,并避免在垫层上搅拌砂浆。存放油漆桶等物以免污染垫层,影响面层与垫层的粘结力,而造 成面层空鼓。 6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混凝土不密实:主要由于漏振和振捣不密实,或配合比不准及操作不当而造成。基底末酒水 太干燥和垫层过薄,也会造成不密实。 6.2表面不平、标高不准:操作时未认真找平。铺混凝土时必须根据所拉水平线掌握混凝土的铺

    工程编号 日期 交底内容: 陶粒混凝土垫层施工 1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地面的陶粒混凝土垫层。 2 施工准备 2.1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陶粒 2.1.1.1页岩陶粒:粒径5~30mm,松散密度为500~700kg/m,吸水率3.5%~5%(干燥状态下 30mm计),未熟化的片状物应小于10%~15%,粉末及粒径小于5mm的颗粒含量应小于5%。 2.1.1.2粘土陶粒:粒径5~30mm,松散密度为580680kg/m,吸水率8.3%~10%(干燥状态下 1h计),粉末及粒径小于5mm的含量应小于5%。 2.1.1.3粉煤灰陶粒:粒径5~15mm,密度为630~700kg/m,吸水率16%~17%(干燥状态下1h 计),粒径小于5mm或大于15mm的颗粒含量均不应大于5%。并不得混夹杂物或粘土块。 2.1.2砂:中砂或粗砂,含泥量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10~C30时不大于5%。 2.1.3水泥:一般采用325号、4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2.1.4外加剂:掺量必须通过试验确定,并按有关技术规定执行。 2.1.5主要机具: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或自落式混凝土搅拌机、磅科、窄手推车、外加剂、稀释 容器、平板振捣器、平锹、拍板、铁滚简、小铁锤、鑫子、钢丝刷、毛刷、半截大桶、小水桶、胶皮 水管、木抹子、小水壶、2~3m木杠、5mm和30mm孔径筛子。 2.2作业条件: 2.2.1主体结构工程质量已办完验收手续,门框安装完,+50cm水平标高线已弹在四周墙上。 2.2.2穿过楼板的暖卫管线已安装完,管洞已浇筑细石混凝土并填塞密实。铺设在楼板上的电气 管线已办完隐检手续。 2.2.3陶粒混凝土的配合比通过试验室确定。 2.2.4如果是在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上做垫层,必须将板缝用不小于C20的细石混凝土浇筑密实。 2.2.5冬期施工室内温度应保持在+5℃以上。 操作工艺 3.1 工艺流程: 基层处理 一 找标高弹水平控制线 陶粒过筛、水心 铺设陶粒混凝土 一 养护 3.1.1基层处理:在浇筑陶粒混凝土垫层之前将混凝土楼板基层进行处理,把粘结在基层上的松 动混凝土、砂浆等用整子剔掉,用钢丝刷刷掉水泥浆皮,然后用扫常扫净。 3.1.2找标高弹水平控制线:根据墙上的+50cm水平标高线,往下量测出垫层标高,有条件时可 弹在四周墙上。 如果房间较大,可隔2m左右抹细石混凝土找平墩。有坡度要求的地面,按设计要求的坡度找出最

    陶粒混凝士垫层允许偏差

    6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垫层空鼓开裂:陶粒闷水不透、铺设时与水泥浆结合层粘结不好或基层清理不干净等因素, 都会造成空鼓开裂。 6.2强度低:主要是配合比不准确、搅拌时间短拌合不匀、施工操作全过程时间过长、滚压或拍 压不实(尤其是靠墙根边部)、使用过期水泥等原因,都是造成陶粒混凝土垫层强度低的因素。施工时 应正确掌握配合比,严格控制加水量和搅拌时间,加强垫层的浇筑过程的检查工作,铺平、振捣、压 实、滚压等等都应认真操作。 6.3表面平整度及标高不符要求:主要是在铺设过程中没有勤拉水平线进行控制或在墙上没有弹 垫层上平标高线,另外面积大的房间应先抹找平墩,便于铺陶粒混凝土时控制平整度。 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7.1水泥出厂合格证。 7.2陶粒出厂合格证。 7.3有防水要求的地面,防水材料出厂合格证及试验记录,隐检记录。 7.4垫层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5.1在操作过程中,注意运灰双轮车不得碰坏门框及铺设在基层的各种管线。 5.2面层抹压过程中随时将脚印抹平,并封闭通过操作房间的一切通路。 5.3面层压光交活后在养护过程中,封闭门口和通道,不得有其它工种进入操作,避免造成表面 起砂现象。 5.4面层养护时间符合要求可以上人操作时,防止硬器划伤地面,在油漆刷浆过程中防止污染面 层。 6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面层起砂、起皮:由于水泥标号不够或使用过期水泥、水灰比过大抹压遍数不够、养护期间 过早进行其他工序操作,都易造成起砂现象。在抹压过程中撒干水泥面(应撒水泥砂拌合料)不均匀, 有厚有薄,表面形成一层厚薄不匀的水泥层,未与混凝土很好的结合,会造成面层起皮。如果面层有 泌水现象,要立即撒水泥砂(1:1=水泥:砂)干拌合料,撒均匀、薄厚一致,木抹子搓压时要用力, 使面层与混凝土紧密结合成整体。 6.2面层空鼓、有裂缝:由于铺细石混凝土之前基层不干净,如有水泥浆皮及油污,或刷水泥浆 结合层时面积过大用扫帚扫、甩浆等都易导致面层空鼓。由于混凝土的落度过大滚压后面层水分过 多,撒干拌合料后终凝前尚未完成抹压工序,造成面层结构不紧密易开裂。 6.3面层抹纹多,不光:主要原因是铁抹子抹压遍数不够或交活太早,最后一遍抹压时应抹压均 匀,将抹纹压平压光。 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7.1水泥出厂合格证及复试记录单。 7.2现浇混凝土试块试压记录。 7.3地面面层分项工程质量验评记录表。 技术负责人: 交底人: 接交人:

    工程编号 日期 交底内容: 陶粒混凝土垫层施工 1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地面的陶粒混凝土垫层。 2 施工准备 2.1材料及主要机具 2.1.1陶粒 2.1.1.1页岩陶粒:粒径5~30mm,松散密度为500~700kg/m,吸水率3.5%~5%(干燥状态下 30mm计),未熟化的片状物应小于10%~15%,粉末及粒径小于5mm的颗粒含量应小于5%。 2.1.1.2粘土陶粒:粒径5~30mm,松散密度为580680kg/m,吸水率8.3%~10%(干燥状态下 1h计),粉末及粒径小于5mm的含量应小于5%。 2.1.1.3粉煤灰陶粒:粒径5~15mm,密度为630~700kg/m,吸水率16%~17%(干燥状态下1h 计),粒径小于5mm或大于15mm的颗粒含量均不应大于5%。并不得混夹杂物或粘土块。 2.1.2砂:中砂或粗砂,含泥量当混凝土强度等级≥C10~C30时不大于5%。 2.1.3水泥:一般采用325号、4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2.1.4外加剂:掺量必须通过试验确定,并按有关技术规定执行。 2.1.5主要机具: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或自落式混凝土搅拌机、磅科、窄手推车、外加剂、稀释 容器、平板振捣器、平锹、拍板、铁滚简、小铁锤、鑫子、钢丝刷、毛刷、半截大桶、小水桶、胶皮 水管、木抹子、小水壶、2~3m木杠、5mm和30mm孔径筛子。 2.2作业条件: 2.2.1主体结构工程质量已办完验收手续,门框安装完,+50cm水平标高线已弹在四周墙上。 2.2.2穿过楼板的暖卫管线已安装完,管洞已浇筑细石混凝土并填塞密实。铺设在楼板上的电气 管线已办完隐检手续。 2.2.3陶粒混凝土的配合比通过试验室确定。 2.2.4如果是在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上做垫层,必须将板缝用不小于C20的细石混凝土浇筑密实。 2.2.5冬期施工室内温度应保持在+5℃以上。 操作工艺 3.1 工艺流程: 基层处理 一 找标高弹水平控制线 陶粒过筛、水心 铺设陶粒混凝土 养护 3.1.1基层处理:在浇筑陶粒混凝土垫层之前将混凝土楼板基层进行处理,把粘结在基层上的松 动混凝土、砂浆等用整子剔掉,用钢丝刷刷掉水泥浆皮,然后用扫常扫净。 3.1.2找标高弹水平控制线:根据墙上的+50cm水平标高线,往下量测出垫层标高,有条件时可 弹在四周墙上。 如果房间较大,可隔2m左右抹细石混凝土找平墩。有坡度要求的地面,按设计要求的坡度找出最

    陶粒混凝士垫层允许偏差

    6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垫层空鼓开裂:陶粒闷水不透、铺设时与水泥浆结合层粘结不好或基层清理不干净等因素, 都会造成空鼓开裂。 6.2强度低:主要是配合比不准确、搅拌时间短拌合不匀、施工操作全过程时间过长、滚压或拍 压不实(尤其是靠墙根边部)、使用过期水泥等原因,都是造成陶粒混凝土垫层强度低的因素。施工时 应正确掌握配合比,严格控制加水量和搅拌时间,加强垫层的浇筑过程的检查工作,铺平、振捣、压 实、滚压等等都应认真操作。 6.3表面平整度及标高不符要求:主要是在铺设过程中没有勤拉水平线进行控制或在墙上没有弹 垫层上平标高线,另外面积大的房间应先抹找平墩,便于铺陶粒混凝土时控制平整度。 质量记录 本工艺标准应具备以下质量记录: 7.1水泥出厂合格证。 7.2陶粒出厂合格证。 7.3有防水要求的地面,防水材料出厂合格证及试验记录,隐检记录。 7.4垫层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

    3.1.6刷水泥浆结合层;在铺设水泥砂浆之前;应涂刷水泥浆一层,其水淡比为0.4~0.5(涂刷 之前要将抹灰饼的余灰清扫干净;再洒水湿润),不要涂刷面积过大,随刷随铺面层砂浆。 3.1.7铺水泥砂浆面层:涂刷水泥浆之后紧跟看铺水泥砂浆,在灰饼之间(或标筋之间)将砂浆 铺均匀,然后用木刮杠按灰饼(或标筋)高度刮平。铺砂浆时如果灰饼(或标筋)已硬化,木刮杠刮 平后,同时将利用过的灰饼(或标筋)敲掉,并用砂浆填平。 3.1.8木抹子搓平:木刮杠刮平后,立即用木抹子搓平,从内向外退着操作,并随时用2m靠尺 检查其平整度。 3.1.9铁抹子压第一遍:木抹子抹平后,立即用铁抹子压第一遍,直到出浆为止,如果砂浆过科 表面有泌水现象时,可均匀撒一遍干水泥和砂(1:1)的拌合料(砂子要过3mm筛),再用木抹子用力 抹压,使干拌料与砂浆紧密结合为一体,吸水后用铁抹子压平。如有分格要求的地面,在面层上弹分 格线电网标准规范范本,用劈缝溜子开缝,再用子将分缝内压至平、直、光。上述操作均在水泥砂浆初凝之前完成。 3.1.10第二遍压光:面层砂浆初凝后,人踩上去,有脚印但不下陷时,用铁抹子压第二遍,边 抹压边把坑凹处填平,要求不漏压,表面压平、压光。有分格的地面压过后,应用溜子溜压,做到缝 边光直、缝清晰、缝内光滑顺直。 3.1.11第三遍压光:在水泥砂浆终凝前进行第三遍压光(人踩上去稍有脚印),铁抹子抹上去不 再有抹纹时,用铁抹子把第二遍抹压时留下的全部抹纹压平、压实、压光(必须在终凝前完成)。 3.1.12养护:地面压光完工后24h,铺锯末或其它材料覆盖洒水养护,保持湿润,养护时间不少 于7d当抗压强度达5MPa才能上人。 3.1.13冬期施工时,室内温度不得低于+5℃。 3.1.14抹踢脚板:根据设计图规定墙基体有抹灰时,踢脚板的底层砂浆和面层砂浆分两次抹成。 墙基体不抹灰时,踢脚板只抹面层砂浆。 3.1.14.1踢脚板抹底层水泥砂浆:清洗基层,洒水湿润后,按50cm标高线向下量测踢脚板上口 标高,吊垂直线确定踢脚板抹灰厚度,然后拉通线、套方、贴灰饼、抹1:3水泥砂浆,用刮尺刮平、 搓平整,扫毛浇水养护。 3.1.14.2抹面层砂浆:底层砂浆抹好,硬化后,上口拉线贴粘靠尺,抹1:2水泥砂浆,用灰板 托灰,木抹子往上抹灰,再用刮尺板紧贴靠尺垂直地面刮平,用铁抹子压光,阴阳角、踢脚板上口用 角抹子溜直压光。 可参照墙面抹水泥砂浆的操作工艺。 质量标准 4.1保证项目: 4.1.1水泥、砂的材质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 4.1.2砂浆配合比要准确。 4.1.3地面面层与基层的结合必须牢固无空鼓。 4.2基本项目: 4.2.1表面洁净,无裂纹、脱皮、麻面和起砂等现象。 4.2.2地漏和有坡度要求的地面,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倒泛水,无积水,不渗漏,与地漏结 合处严密平顺。

    ....
  • 相关专题: 工程  
专题: 建材标准 |岩土工程 |快递标准 |家电标准 |止回阀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