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625-2019 场地形成工程勘察设计技术规程

  • DB11/T 1625-2019  场地形成工程勘察设计技术规程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466.45K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19-10-28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勘察测绘,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B11/T 1625-2019 场地形成工程勘察设计技术规程

    1放样测站点测量可采用双极坐标、前方交会、导线联测、卫星定位等方法,放样测站点的点 应符合表4.5.2的规定:

    表4.5.2放样测站点中误差

    2挖、填方工程施工前,应放样出设计的挖、填轮廓点,并在现场用明显标记标定,轮廓点放样允 许偏差为±50mm; 3挖方过程中,在清表前、清表后、分层开挖达到开挖标高、挖方至基底时,宜对其进行高程格网 则量或断面测量。在满足精度要求下,亦可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数据采集,构建三维模型; 4填方过程中,在分层填筑达到每层标高、填方至完成面时,宜对其进行高程格网测量或断面测量 在满足精度要求下,亦可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数据采集,构建三维模型; 5场地挖、填方工程接近完成面时,应及时测放轮廓点和散点高程,将欠挖、欠填部位及尺寸标于 实地。

    1地形图测量应充分反映地貌变化情况,应采集地形特征线,地形明显变化处应加密碎步点; 2断面测量的间距可根据用途、部位以及地形复杂程度确定,一般宜为5m~30m,断面点应清晰反 映断面线上地形变化情况; 3在构建模型时,三维模型应真实反应场地的变化情况,能详细体现特征点细部。 旅工成用包托下别主票质日

    1峻工地形图或高程网格图:

    5.2.1应通过地质调查与测绘、钻探、井探、槽探、洞探、地球物理勘探、测试及试验等综合勘察手段, 查明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针对场地处理要求和场地岩土条件,进行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提供设计和 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及有关结论和建议。

    5.2.2勘察工作内容应包括:

    1查明拟建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分布、规模、成因,分析发展趋势,评价其对拟建场地的影响,提 出防治措施的建议; 2查明场地地层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3查明特殊性岩土、河湖沟坑的分布范围,调查工程周边环境条件,分析评价其对设计与施工的影 响; 4查明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其和地表水的补排关系,提供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规律,根据需要分析评价 其对工程的影响; 5判定水、土对工程材料的腐蚀性; 6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岩土条件变化较大时,应分区进行评价; 7对于海绵城市以及涉及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等的项目,应评价地层的渗透特性; 8按照场地使用功能,对地层分布、地下水条件、地基工程性质、边坡稳定性等进行分析与评价 条件具备时尚应对土源和土料的工程性质进行评价; 9设计对地基处理有明确要求时,应对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中的岩土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提供 岩土工程技术建议和相关岩土参数。

    5.2.3勘探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5.2.5当遇下列情形时,应适当增减勘探孔深

    5.2.8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探测对象的埋深、规模及其与周围介质的物性差异,选择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2解译地球物理勘探资料时,应考虑其多解性。需要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探测,并应有一定数量的钻 探验证孔,在相互印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解译

    6.1.1设计应主要包括场地形成竖向设计、填料选择、场地清表、挖填方工程、地基处理、 排水工程等设计工作内容

    6.1.2设计前应取得原场地及其影响范围内的地形图、地下管线、地下建(构)筑物、岩土工程勘察、 水影响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与勘察等资料,宜收集场地形成后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生态设计 等相关资料

    6.1.4设计宜采用动态设计的方法。可结合工程需要先期进行现场试验,确定地基、填料以及填筑体的 特性,验证并完善场地形成工程设计。 6.1.5设计应根据后续工程要求进行承载力、变形和边坡稳定性验算与分析,必要时应进行专项的分析 评价或评估工作。

    6.1.6设计文件内容宜符合本规程附录B的要

    6.2.1场地形成竖向设计应包括地形设计、土方调配设计等内容。

    6.2场地形成竖向设计

    6.2.2地形设计的内容应包括场地地形的高程(标高)、竖向断面、纵横坡度等的设计 6.2.3地形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1应依据场地使用功能需求,合理利用地形地貌,满足场地地面排水防涝要求,并优先按照土石方 平衡的方式进行设计; 2应满足场地平整施工要求,并根据场地的适合坡度和确定的地面形式进行设计。场地地面坡度不 宜小于0.2%。

    6.2.4场地形成竖向设计宜采用以下表达方式:

    6.2.4场地形成竖向设计宜采用以下表达方式

    1标高法:结合土方计算方格网,利用控制点标高及排水坡向、坡度控制场地竖向; 2等高线法:采用设计等高线方式,注明等高线标高及等高距,并根据工程设计实际情况对等高线 进行定位标注; 3断面图法:对于较为复杂的场地,宜绘制场地横、纵断面图。断面图中应包含现状地面线、设计 地面线以及其他必要的土石方断面线

    6.2.5土方调配设计内容应包括填料调配、挖方、填方的范围、挖填平整标高、土方计算等。

    1土方调配设计应遵循“就近合理平衡”的原则,满足就近取料、挖填平衡、节约土地、保护环境 的要求; 2根据场地使用功能,确定场地地基处理及挖填方案,确定外弃土、客土、原场地利用土等相关的 土方利用方案,并依此绘制土方调配图; 3对于可利用的原场地土、客土等应分别进行计算和调配; 4代生利用原场地土料作为植判减小客土方是对场地内的人工植土层在进得活当篷险加

    工后按照6.3.4条中填料分类要求适当使用; 5应合理布置挖、填方分区线,选择恰当的调配方向、运输线路,使土方机械和运输车辆的性能和 效率得到充分发挥; 6土方调配应采取近期施工与后期利用、分区与全场相结合的原则来考虑,根据建设时序,分工程 分阶段地充分利用场内及周围有利的取土和弃土条件,避免土方的重复挖、填和运输。 5.2.7土方计算宜采用以下方法: 1方格网法:根据场地需求,绘制方格网计算土方量。方格网间距宜根据用地规模及地形复杂程度 来确定,一般可采用10m×10m 2构建模型法:通过建筑信息模型(BIM)建模与分析软件,构建场地现状各层地层地形和设计场 地模型,再进行模型的叠加计算得到土方量,

    工后按照6.3.4条中填料分类要求适当使用; 5应合理布置挖、填方分区线,选择恰当的调配方向、运输线路,使土方机械和运输车辆的性能和 效率得到充分发挥; 6土方调配应采取近期施工与后期利用、分区与全场相结合的原则来考虑,根据建设时序,分工程 分阶段地充分利用场内及周围有利的取土和弃土条件,避免土方的重复挖、填和运输。

    6.2.7土方计算宜采用以下方法

    1方格网法:根据场地需求,绘制方格网计算主方量。方格网间距宜根据用地规模及地形复杂程度 来确定,一般可采用10m×10m; 2构建模型法:通过建筑信息模型(BIM)建模与分析软件,构建场地现状各层地层地形和设计场 地模型,再进行模型的叠加计算得到土方量,

    6.3.1填料的选择应根据场地形成工程的分区、填筑规模、填筑方法、质量控制指标及技术要求等进行 选取,场地形成工程设计文件中应明确提出对填料的要求

    6.3.2填料不应含有下列物质:

    6.3.4填料可按表6.3.4进行分类。当填料含水率达不到要求时应采取翻晒或浸湿处理措施。

    6.3.4填料可按表6.3.4进行分类。当填料含水率达不到要求时应采取翻晒或

    表6.3.4填料分类表

    表6.3.4填料分类表(续)

    表6.3.4填料分类表(续)

    注:填料的最大粒径不应大于填方分层厚度的1/3

    以再利用的土宜根据场地规划需要结合本规程6.3节中填料的规定有计划地集中堆积和

    使用。 6.4.5地下障碍物的清除宜优先选择人工、机械等静力法进行。 6.4.6对清表、障碍物清除造成的坑、槽、穴应结合后续场地处理要求及时填筑密实,密实度的要求应 按照6.5.8条的要求执行

    6.5.1挖方工程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确定挖方工程开挖范围、开挖深度、开挖方量 2确定挖方边坡坡度,必要时设计边坡加固方案; 3确定土方分层开挖厚度; 4开挖深度范围内涉及地下水时,需进行地下水控制设计。 6.5.2挖方工程分层开挖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无支护直立开挖时,分层开挖厚度不超过下列限值: 1)稍密的杂填土和素填土、淤泥、淤泥质土为1m; 2)可塑状的黏性土为1.5m,硬塑状的黏性土为2m; 3)密实的砂、碎右类土为1.25m,其他密实状态下为1m 2对于满足稳定性要求的放坡或有支护的情况,分层开挖厚度不宜超过2.5m 6.5.3应根据岩土体的性质、边坡坡度、边坡支护方案等,综合对比各种开挖工艺的安全、进度、费用 等,选择最优的开挖方法和设备。 6.5.4当设有支护结构时,应待支护结构构件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土方开挖 6.5.5填方工程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确定填方范围、填方高度、填方量和填方材料; 2确定原场地地基是否需要加固及其加固方案 3确定填土密实方法;

    2确定原场地地基是否需要加固及其加固方案: 3确定填土密实方法; 4确定每层填方高度及填方速率; 5确定填方试验段技术要求; 6计算填方产生的沉降,分析填方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7确定填土的施工顺序以及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完成后的防雨、防晒、防冻等的施工要求, 6.5.6填方试验段应确定下列参数和施工工艺: 1粗颗粒填料的粒径、级配,细颗粒填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 2分层填筑厚度和压实系数; 3分层压(夯)施工工艺及其施工参数等; 4质量检验项目、方法、数量和频率,以及质量控制指标与评价标准。

    1压实填土填料应符合本规程6.3节的规定

    2碾压法和振动压实法施工时,应根据压实机械的压实性能,填土性质、密实度、压实系数和施工 含水率等,并结合现场试验确定碾压分层厚度、碾压遍数、碾压范围和有效加固深度等施工参数。初步 设计可按表6.6.4选用:

    填土每层铺填厚度及碾压遍

    3对已经回填完成且回填厚度超过表6.6.4中的铺填厚度,或粒径超过100mm的填料含量超过50% 的填土地基,应采用较高性能的压实设备或采用强夯法进行加固:

    4压实填土的质量以压实系数2.控制,应满足6.5.8条的要求。 6.6.5强夯地基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强夯试验区面积不宜小于20m×20m,试验区数量应根据场地复杂程度、规模和类型确定; 2场地地下水位高、影响施工效果时,应采取降水措施。 6.6.6 强夯地基处理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2)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3)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提锤困难。 3夯击遍数应根据地基土的性质确定,可采用点夯2~4遍,对于细颗粒土,应适当增加夯击遍数 最后以低能量满夯2遍,满夯可采用轻锤或低落距锤多次夯击,锤印搭接; 4两遍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间隔时间取决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时间。当缺少实 测资料时,可根据地基土的渗透性确定,对于黏性土,间隔时间不应少于2~3周;对于渗透性高的地 基可连续夯击; 5夯击点的布置可采用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正方形等形式。第一遍夯击点间距可取夯锤直径 的2.5~3.5倍,第二遍夯击点应位于第一遍夯击点之间。以后各遍夯击点间距可适当减小。 6.6.7当强夯施工所引起的振动和侧向挤压对场区附近的建(构)筑物或边坡产生不利影响时,应设置 监测点,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6.6.8堆载预压地基处理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确定预压区范围、预压荷载大小、荷载分级、加载速率和预压时间; 2选择塑料排水带或砂井,确定其断面尺寸、间距、排列形式和深度; 3计算堆载荷载作用下地基土的固结度、强度增长、稳定性和变形: 4当预压处理的范围较大时,应进一步细化分块处理。 5.6.9当预压地基以变形为控制目标时,地基土的工后沉降和固结度满足要求时方可卸载。当预压地基 以强度为控制目标时,地基土强度参数满足场地设计承载力或稳定性要求时方可卸载。 5.6.10对特殊性土的地基,必要时应根据场地规划设计方案及其对场地的环境、承载力和变形等的影响 进行地基处理

    2选择塑料排水带或砂井,确定其断面尺寸、间距、排列形式和深度; 3计算堆载荷载作用下地基土的固结度、强度增长、稳定性和变形; 4当预压处理的范围较大时,应进一步细化分块处理。 6.6.9当预压地基以变形为控制目标时,地基土的工后沉降和固结度满足要求时方可卸载。当预压地基 以强度为控制目标时,地基土强度参数满足场地设计承载力或稳定性要求时方可卸载, 6.6.10对特殊性土的地基,必要时应根据场地规划设计方案及其对场地的环境、承载力和变形等的影响 进行地基处理

    6.7.1场地形成工程中的边坡可分为场区内及周边的自然边坡和填方或挖方形成的人工边坡。 6.7.2在挖填方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或减少临时边坡。 6.7.3边坡工程的安全等级划分应符合现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相关规定。 6.7.4边坡设计内容应包括场区边坡等级的判定、边坡填料选择、边坡支护结构选型、边坡平面及剖面 布置、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构造和排水设计,以及监测、检测及质量验收要求。 6.7.5自然边坡治理应避免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减少开挖,宜设置支挡结构提高边坡稳定性。人工边坡 在保证稳定和场地设计条件的前提下,宜选用坡率法,可设置支挡结构提高边坡稳定性。 6.7.6边坡支挡结构形式的选择应结合场地形成工程规划及景观美化要求等,并符合现行《建筑边坡工 程技术规范》GB50330相关规定。 6.7.7边坡稳定性应根据原场地土质条件、填料、填筑高度等条件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边坡抗滑移稳定性计算可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对结构复杂的岩质边坡,采用极射赤平投影法和 实体比例投影法; 2当原场地地基比较均匀时,土质边坡、极软岩边坡、破碎或极破碎岩质边坡,采用圆弧滑动法(简 化毕肖普法)进行分析; 3当原场地与填筑体界面高程变化较大时,计算沿结构面滑动的稳定性时,采用平面或折线滑裂面 进行分析

    6.7.1场地形成工程中的边坡可分为场区内及周边的自然边坡和填方或挖方形成的人工边坡。 6.7.2在挖填方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或减少临时边坡。 6.7.3边坡工程的安全等级划分应符合现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相关规定。 6.7.4边坡设计内容应包括场区边坡等级的判定、边坡填料选择、边坡支护结构选型、边坡平面及剖面 布置、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构造和排水设计,以及监测、检测及质量验收要求。 6.7.5自然边坡治理应避免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减少开挖,宜设置支挡结构提高边坡稳定性。人工边坡 在保证稳定和场地设计条件的前提下,宜选用坡率法,可设置支挡结构提高边坡稳定性。 6.7.6边坡支挡结构形式的选择应结合场地形成工程规划及景观美化要求等,并符合现行《建筑边坡工 程技术规范》GB50330相关规定。 6.7.7边坡稳定性应根据原场地土质条件、填料、填筑高度等条件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边坡抗滑移稳定性计算可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对结构复杂的岩质边坡,采用极射赤平投影法和 实体比例投影法; 2当原场地地基比较均匀时,土质边坡、极软岩边坡、破碎或极破碎岩质边坡,采用圆弧滑动法(简 化毕肖普法)进行分析; 3当原场地与填筑体界面高程变化较大时,计算沿结构面滑动的稳定性时,采用平面或折线滑裂面 #行分析

    对于复杂场地除进行工程地质类比法分析外,宜进行三维数值法分析;

    6.7.8场地形成过程中,为后期建设永久性保留的边坡应按一般工况校核边坡稳定性,同时应考虑其地 震工况下的稳定性;因工程分期建设短时间内留存的边坡,应按短暂工况校核边坡稳定性。边坡稳定安 全系数Fst应按表6.7.8确定,当计算所得的边坡稳定性系数Fs小于所要求的边坡稳定安全系数Fs时应 对边坡进行处理

    表6.7.8各安全等级边坡稳定安全系数(F.)表

    注:1重要的边坡工程稳定性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各种方法计算的稳定性系数均应大于本表中的数值; 2偶然工况主要是指地震工况。

    2偶然工况主要是指地震工

    :1表中碎石土的充填物为坚硬或硬塑状态的黏性士:

    2对于王, 对于软塑~可塑为主的坡高不宜大于5m,坡率不宜大于1:2.00

    3填方边坡的坡率允许值应根据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并结合地区经验确定,当无经驳 3确定

    的坡率允许值应根据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并结合地区经验确定,当无经验时可按表

    6.7.10永久性边坡坡脚外应设置不小于2m宽的天然保护地带或坡脚挡墙。

    6.7.12永久性坡体内排水应符合下列要求:

    1块(碎)石和透水性大的材料填筑的边坡可不设边坡内部排水;黏性土填筑的边坡内部可采用单 或综合的水平排水滤层或排水孔等排水方法; 2水平排水滤层应采用碎石铺设。碎石滤层垂直间距应根据填料、气候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确定 可在对应马道布设一滤层;滤层厚度不宜大于分层填筑碾压厚度;排水层坡度宜为1%~2%: 3排水孔的长度、间距应根据排水量和填料的性质确定。一般坡面排水孔宜采用梅花形布置,行 排距宜不大于3m,孔径可为50mm~100mm;对应于填筑地基内部排水系统出口应布设不少于一个排 水管,其长度不应小于填筑边坡内部泄水系统出口与原状坡面之间的距离。排水孔应做好反滤层,坡度 不宜小于2%; 4坡体内部排水口应与坡面排水沟结合,不得破坏边坡坡脚。 5.7.13填方边坡坡面防护应根据当地气象条件、水文条件、边坡的岩土性质、水文地质条件、边坡坡率 与高度、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要求,选用适宜的防护措施,防护范围应包括边坡坡面和边坡稳定影响 区。

    13填方边坡坡面防护应根据当地气象条件、水文条件、边坡的岩土性质、水文地质条件、边坡 度、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要求,选用适宜的防护措施,防护范围应包括边坡坡面和边坡稳定量

    6.8.1排水工程设计应以场地规划、场地分区、功能和用途为依据确定设计原则和标准。 6.8.2排水工程设计前,应全面调查场地及周边水文、地形、地质、环境敏感区等条件 6.8.3排水工程包括场地内排水工程和场地外排水工程:

    1场地内排水工程包括场地内临时排水工程和场地内永久排水工程,主要设施为排水沟、排水涵: 2场地外排水工程主要设施为截洪沟(截水沟); 3当客水必须进入场地范围时,应按照规划标准实施。 6.8.4应充分利用场地地形和天然排水系统,并应处理好场地内排水和场地外排水的关系,形成完整的 排水系统。

    6.8.5排水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2排水工程应与边坡排水和坡面防护工程统筹考虑,防止边坡遭受冲刷; 3应妥善处理工程场地原有排水系统,以疏为主,确保原排水系统畅通; 4可设盲沟、截水沟或涵洞将地下水引至场外; 5合理选择排水系统进出口位置,避免出现堵塞、溢流、渗漏、淤积、冲刷等现象。 6.8.6临时排水设施应满足地表水、地下水和施工用水等的排放要求,并宜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相结合 6.8.7排水设施的结构应安全耐久、适用合理,便于施工、检查和养护维修。 6.8.8各类排水设施的规划、布置、数量和断面尺寸应根据地形条件、设计重现期、下垫面种类、降雨 历时和汇水面积等因素计算确定。 6.8.9排水工程的设计重现期应根据场地功能、等级确定,并应满足低影响开发的相关要求;不同种类 下垫面的径流系数应根据实测数据确定,缺乏资料时可参照表6.8.9取值

    表6.8.9径流系数

    6.8.10截洪沟、排水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6.8.10截洪沟、排水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截洪沟应利用原始地形和天然水系,沿工程场地周边布置,坡度不宜小于0.2%; 2截洪沟、排水沟的断面尺寸应根据设计流量、沟底纵坡、砌筑材料、出水口间距等经计算确定 可采用梯形断面或矩形断面,底宽不宜小于500mm,防止水位雍高的安全超高不宜小于0.2m,弯曲段 不宜小于0.3m; 3排水沟的坡度应根据地形、地质及场外排水系统连接条件等确定,不宜小于0.2%; 4当水流通过坡度大于10%、水头高差大于1.0m的陡坡地段或特殊陡坎地段时,宜设置跌水或急 流槽,避免其出口下游的建(构)筑物、自然水道或农田受到冲刷; 5跌水和急流槽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跌水和急流槽应采取加固措施:急流槽底的纵坡应与地形

    结合,进水口应进行防护加固,出水口应采取消能措施,防正冲刷;急流槽底应设置防滑平台或凸稗, 防止基底滑动; 6截洪沟、排水沟底部应进行防渗处理。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块石、片石强度等级 不应低于MU30,现浇混凝土或预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7截洪沟、排水沟的设计流速不宜超过表6.8.10所列的最大允许流速,当超过最大允许流速时应采 取必要的消能、防止冲刷和防护加固措施:

    表6.8.10截洪沟、排水沟最大允许流速

    8位于坡脚的截洪沟、排水沟,离坡脚的距离不宜小于2m;位于坡顶的截洪沟、排水 的距离不宜小干5m

    6.8.11植草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浅沟断面形式宜采用倒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 2植草沟的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不宜大于1:3,纵坡不应大于4%。纵坡较大时宜设置为阶机 型植草沟或在中途设置消能台坎; 3植草沟最大流速应小于0.8m/s; 4转输型植草沟内植被高度宜控制在100mm~200mm。 6.8.12坡面排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在坡面上设置纵向与横向排水沟,坡度不宜小于0.2%; 2纵向排水沟应每100m~300m设置一道; 3横向排水沟应依等高线布置; 4相邻的横向排水沟之间高差不宜大于10m,水平距离不宜大于50m; 5受水浸淹边坡宜采用浆砌护坡,高度应大于历史最高水位; 6坡面排水的设计重现期宜为15年。 6.8.13污染场地排水工程应做到清污分流,并做好防渗措施,未经污染的地表水、地下水应直接排放 被污染的地表水、地下水应集中收集,经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放

    6.8.11植草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7.1.1场地形成工程监测工作主要涉及场地边坡变形监测、场地地基处理监测和场地周边环境监测等, 监测项目应根据设计要求、场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边坡支护、地基处理和环境影响等特点确定。 7.1.2场地形成工程检验宜采用岩土工程原位测试的方法,对场地形成施工质量整体性评价时宜结合采 用地球物理探测方法。 7.1.3承载力检验时,静载荷试验最大加载值不应小于设计要求承载力的两倍,可按本规程附录C的 规定进行。 7.1.4仪器设备选型应能满足监测、检验要求,必须经过计量检定或校准,且应在有效期内,性能应符 全临测检哈注助西

    7.1.3承载力检验时,静载荷试验最大加载值不应小于设计要求承载力的两倍,可按本规程附录C的 规定进行。 7.1.4仪器设备选型应能满足监测、检验要求,必须经过计量检定或校准,且应在有效期内,性能应符 合监测检验方法的技术要求。

    7.1.4仪器设备选型应能满足监测、检验要求,必须经过计量检定或校准,且应在有效期内,性能应符

    7.2.1监测方案应根据设计和施工的要求,结合现场调查结果编制,内容应包括监测项目、监测目的 监测方法、测点布置、监测项目报警值和信息反馈制度等。

    2.2场地形成工程地基处理监测项目的确定应

    1压实地基应对地表沉降、分层沉降进行监测,当地下水对工程有影响时,应进行地下水位监测; 2堆载预压工程,在加载过程中应进行竖向变形量、水平位移和孔隙水压力等项目的监测。真空预 压应进行膜下真空度、地下水位、地面变形、深层竖向变形和孔隙水压力等项目的监测; 3强夯施工应进行夯击次数、夯沉量、隆起量、孔隙水压力等项目的监测; 4当采用复合地基处理时,监测项目应根据施工工艺、设计要求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建筑地基处 理技术规范》JGJ79及《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的有关规定。 7.2.3边坡变形监测应根据边坡的安全等级、地质条件、边坡变形与破坏的机理和失稳风险,明确监测 目的和精度,合理布置监测点,监测网点布置应能反映边坡变形动态和支护结构的受力特点,地面与地 下监测相结合构成立体监测系统,监测项目应包括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和裂缝监测等。具体监测要求应 符合现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的有关规定。 7.2.4场地形成工程监测过程中出现超出监测项目预警值的情况,应立即预警,同时提高监测频率且加 强现场巡视工作。

    7.2.4场地形成工程监测过程中出现超出监测项目预警值的情况,应立即预警,同时提高监测频率且加 强现场巡视工作

    7.3.1检验点的位置选取宜符合随机性、均匀性和有代表性的原则,结合施工出现异常情况的部位、局 部岩土特性复杂或可能影响施工质量的部位综合确定。 7.3.2检验点的数量应满足场地形成设计要求,并根据场地形成工程分区按单位工程计算;当单位工程 采用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法或施工工艺时,应分别确定检测方法和抽检数量

    7.3.3填方工程应按照场地形成工程分区划分进行质量检验,并符合下列规定:

    1填方施工过程中应分层进行压实系数检验,每100m~300m内不少于1个检验点; 2填方施工结束后,应取土进行室内试验或采用其他现场试验方法进行压实系数检验,检验点数量 应按照本条第1款执行,如有承载力要求时应进行处理后的承载力检验:

    3填方施工后的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平板静载荷试验,检验点数量每300m不少于1个检验点,且不 少于3点; 4其它检验项目和要求尚应符合现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及《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 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的规定。

    1宜采用原位测试结合多道瞬态面波法检测地基处理加固的深度及均匀性,检测深度不应小于设计 处理深度; 2承载力检验时,检验点数量应根据场地形成工程的分区按照单位工程确定,一般每个单位工程不 宜少于3点;根据施工的面积确定检验点数时可按照本规程第7.3.3条执行 3其它检验项目和要求尚应符合现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及《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 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的规定。 7.3.5当检验发现地基处理效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结合工程场地地质和施工情况综合分析原因 必要时宜扩大检验数量。 736边坡工程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7.3.6边坡工程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边坡工程地基基础的质量检验应符合本规程地基处理检验的相关规定; 2边坡支护结构原材料的质量检验、支护结构检测的项目及要求应符合现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 范》GB50330的规定。

    7.4.1场地形成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应符合下列

    1应具备完整的工程设计、施工质量文件; 2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内容应符合本规程和相关专业验收规范和标准的规定: 3参加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各方人员应具备规定的资格; 4工程质量的验收应在施工单位自行检查评定合格、监理单位复查认可的基础上进行 5工程质量应按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验收; 6工程的外观质量应由验收人员通过现场检查共同确认评定。 .4.2建(构)筑物区地基处理的验收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场地标高应等于或高于设计要求的场地标高,允许偏差应小于50mm; 2拟定的地基处理方案和沉降值应达到沉降控制要求; 3应检验上层土体地基处理之后的效果,平板载荷试验所引起的沉降应满足设计要求。 7.4.3水体区地基处理的验收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场地标高应等于或低于设计要求的场地标高,允许偏差应小于50mm; 2当采用防渗处理时,应检验处理后地基的防渗性能。

    4.4园林绿化区地基处理的验收标准应符合下

    1场地标高应等于或高于设计要求的场地标高,允许偏差应小于100mm:

    当采用压实地基时,回填材料的压实系数不应小于设计要求: 3应检验上层土体地基处理之后的效果, 平板载荷试验所引起的沉降不应超过允许值。

    0.1场地形成工程勘察成果报告应资料完整、真实准确、数据无误、图表清晰、结论有据、建议合理、 于使用和适宜长期保存,并应因地制宜,重点突出,有明确的工程针对性。 0.2场地形成工程勘察报告应根据任务要求、场地使用功能要求和岩土工程条件等具体情况编写,并 包括下列内容: 1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 2场地形成设计概况; 3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 4场地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及其均匀性; 5各项岩土性质指标,岩土的强度参数、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的建议值: 6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水位及其变化; 7含水层工程性质评价以及对工程的影响评价; 8土和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9土源、土料的工程性质评价(条件具备时); 10可能影响工程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的描述和对工程危害程度的评价; 11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 12不同场地使用功能的岩土工程条件及工程问题分析评价。包括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案、边坡稳定 评价等; 13对场地岩土利用、整治和改造方案的分析论证及相关建议: 14对工程施工期间监测和检测的相关建议。 0.3场地形成工程勘察报告应附下列图件: 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1 2工程地质分区图; 3工程地质柱状图; 4 工程地质剖面图; 5原位测试成果图表; 6 室内试验成果图表; 地球物理勘探解译成果图。

    1.0.1场地形成工程勘察成果报告应资料完整、真实准确、数据无误、图表清晰、结论有据、建议合理、 更于使用和适宜长期保存,并应因地制宜,重点突出,有明确的工程针对性。 1.0.2场地形成工程勘察报告应根据任务要求、场地使用功能要求和岩土工程条件等具体情况编写,并 应包括下列内容: 1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 2场地形成设计概况; 3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 4场地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及其均匀性; 5各项岩土性质指标,岩土的强度参数、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的建议值: 6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水位及其变化 7含水层工程性质评价以及对工程的影响评价; 8土和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9土源、土料的工程性质评价(条件具备时); 10可能影响工程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的描述和对工程危害程度的评价; 11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 12不同场地使用功能的岩土工程条件及工程问题分析评价。包括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案、边坡稳定 生评价等; 13对场地岩土利用、整治和改造方案的分析论证及相关建议: 14对工程施工期间监测和检测的相关建议。 1.0.3场地形成工程勘察报告应附下列图件: 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2工程地质分区图; 3 工程地质柱状图; + 工程地质剖面图; 5原位测试成果图表; b 室内试验成果图表; 7地球物理勘探解译成果图

    B.0.1场地形成工程设计文件宜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1工程概况; 2周边环境条件; 3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4设计范围、内容与依据; 5设计方案; 6施工与质量控制要点; 7监测、检验及必要的应急预案; 8计算书; 9施工图。 B.0.2工程概况部分宜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1设计区位; 2场地范围; 3场地的用途等。 B.0.3周边环境条件部分宜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1周边邻近建(构)筑物、道路及地下管线等与场地的位置关系: 2邻近建(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线(包括供水、排水、燃气、热力、供电、通信、消防等)等 的重要性、特征、理置深度、使用情况等; 3环境平面图应标注与场地之间的平面关系及尺寸;条件复杂时,还应画部面图并标注剖切线及部 面号;剖面图应标注邻近建(构)筑物的理深、地下管线的用途、材质、规格尺寸、理深等。 B.0.4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部分宜包括下列内容: 1与场地有关的地层描述,包括岩性类别、厚度、工程地质特征等; 2含水层的类型,含水层的厚度及顶、底板标高,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性、补给与排泄条件,各 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地下水位标高及动态变化; 3地层简单且分布稳定时,可绘制概化剖面;对于地层变化较大的场地,宜绘制地层展开剖面图 图中标明场地形成设计所需的各有关地层物理力学性质参数。 B.0.5设计范围、内容与依据宜包括的内容: 1设计范围; 2设计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如场地形成竖向设计、填料选择、场地清表、挖填方工程、地基处理、 边坡工程以及排水工程等; 3设计的依据,包括设计基础性文件,如场地测绘资料、勘察资料、主要的技术规范等。 B.0.6设计方案宜包括但不限主下列内睿:

    1分析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征,指明应重点注意的地质条件; 2分析场地周边环境特征及场地形成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明确需保护的邻近建(构)筑物、管线 道路等,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3结合上述分析,结合场地的使用功能、质量控制指标及技术要求等,进行场地形成工程分区; 4根据上述分析,针对不同分区,提出相应可行的场地形成竖向设计、填料选择、场地清表、挖填 方工程、地基处理、边坡工程以及排水工程等设计方案。 B.0.7施工与质量控制要点宜包括下列内容: 1填料质量及其控制措施; 2土方工程施工工艺及质量标准; 3地基处理施工工艺及质量标准; 4边坡工程施工工艺及质量标准; 5排水工程施工工艺及质量标准; 6人员、机械设备的组织管理; 7季节性施工技术措施; 8需特殊处理的工序及注意事项。 B.0.8监测、检验方案以及应急预案宜包括下列内容: 1监测方案:监测点平面布置图,监测项目的监测方法,基准点、监测点的位置及埋设方式,监测 精度,变形控制值、报警值,监测周期及监测仪器设备的名称、型号、精度等级,中间监测成果的提交 时间和主要内容; 2检验方案:检验点平面布置图,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工作量,检验仪器设备的名称、型号、精 度等级,中间检验成果的提交时间和主要内容: 3应急预案:根据场地周边环境、地质资料及工程特点,对施工中可能发生的情况逐一加以分析说 明,制定具体可行的应急、抢险方案。 B.0.9设计计算书宜包括以下内容: 1设计要求:承载力、沉降控制指标等; 2计算参数及其取值,如土层厚度、压缩模量、抗剪强度指标等: 3当采用计算软件计算时,应注明所采用的计算机软件名称及其版本; 4计算结果应包括的内容:地基的承载力、沉降变形、边坡的稳定性分析验算等 5土石方量的计算。 B.0.10场地形成工程设计施工图宜包括但不限于: 1设计说明:工程概况、周边环境设计条件、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设计范围、内容与依据 设计方案概述、施工与质量控制要点概述、监测、检验方案以及应急预案概述及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2总平面图,包括:图例、区域位置图、周边环境条件图、分期控制图等; 3施工现场临时平面布置图,内容包括:场地的土方分布、土方堆积区以及相应说明等:

    B.0.9设计计算书宜包括以下内容:

    4分期区块图; 竖向总平面图: 6竖向平面图(分区分块); 7竖向断面图; 8土方平衡图; 9排水总平面图、平面图(分区分块)、调蓄池平面剖面图、排水沟详图、排水管道纵断面图等; 10监测点布置平面图; 11检验点平面布置图。

    付录C.场地平板静载荷试验要点

    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可”; 反面词采用“不可”。 2本规程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采用)或“应 规定或要求)”。非必要按指定的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可参照·…”

    1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可”; 反面词采用“不可”。 2本规程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采用 规定或要求)”。非必要按指定的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可参照”

    ....
  • 工程规范
  • 相关专题: 工程勘察设计  

相关下载

专题: 公厕标准 |路桥工程表格 |给排水图纸 |建筑CAD图纸 |试验、检测与鉴定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