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3977-2012 1:5000 1:10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 GB/T 13977-2012  1:5000 1:10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919.2K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19-12-19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勘察测绘,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GB/T139772012

    4.2.3.2依据平高控制点确定区域网的大小后,按式(A.2)估算高程控制点的排数,当估值大于3排 而不足4排时,可接3排布设高程控制点,并在网的上下边相邻两排高程控制点中部附近加布高程点如 图8,当估值天于4排而不足5排时,可接4排布设高程点,并在网的上下边相邻两排高程控制点中部 加布高程点。当相邻两排高程点间的跨度估值小于4条基线时,按4条基线布设一排高程点,并在网的 上下边加布高程点,如图9。

    4.2.3.3高山地、特殊困难地区水电站标准规范范本,每条航线两端上下应有一对高程点,网的中部可采用均匀布设高程

    4.2.3.3高山地、特殊困难地区,每条航线两端上下应有一对高程点,网的中部可采用均匀布设高程 点,航线相邻两高程点间的跨度应不大于按式(A.2)估算值。 4.2.3.4不规则区域网布点,一般在凸转折处布设平高点,凹转折处一条基线时布高程点,二条以上基 线时布平高点,如图10。补飞航线应在航线三度重叠处布设平高控制点,如图11。

    4.2.3.5区域网布点时,点位除应满足4.1像片条件要求外,还应满足:

    .2.3.5区域网布点时,点位除应满足

    ,3.5区域网布点时,点位除应满足4.1像片条件要求外,还应满足: a)区域网四周控制点要能控制测绘面积,自由图边,应布设在图郭线以外; b 航线两端的控制点左右偏离不大于1条基线(18cm×18cm像幅)或半条基线(23cm×23 像幅)

    0 0 口 口 口 0 0

    GB/T 139772012

    0 0 A 口 口 0 0

    O . O 口 口 O 0

    0 0 口 口 O O

    3正射投影作业和全能法测图,每个立体像对测绘面积的四个角上各布一个平高点,如图15。 4高程全野外布点把4.3.2、4.3.3中的平高点改为高程点。内业控制加密求解高程点的平面坐 要的平高控制点,执行4.2.2规定。 5野外布点像片条件除满足4.1和4.2.3.5要求外还应满足: 日 用于立体测图的四个定向点点位偏离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不应大于1cm,最大 不应大于1.5cm,构成的图形尽量成矩形; b 视差测图仪测图的高程点,应位于两定向点中部,距离两个定向点和方位线应大于1.5cm,离 两定向点连线以外不应大于1cm; 当采用一张中心像片覆盖一幅图的方法作业时,像片控制点距离图廊点、图廓线不应大于 1cm,最大不应大于1.25cm(图板上不大于5cm)

    线按六点法或五点法布设平高点,如图16、图17

    空制点间的跨度按附录A中航线网精度估算式(A.1)、式(A.2)计算后乘以/2估算

    GB/T139772012

    当遇到像主点、标准点位落水、海湾岛屿地区、航摄漏洞等特殊情况,不能按正常情况布设像片控 时,应视具体情况以满足内业控制加密和立体测图的要求为原则布设控制点,点位在像片上的条件 当放宽

    5.1像片控制测量基础

    除使用国家等级点外,可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合理地布设测角中误差小于或等于 小三角点和导线点,以及施测等外水准作为像片控制测量的基础

    5.25"级平面控制测量

    5. 2. 1 电磁波测距导线

    5.2.1电磁波测距导线

    5. 2. 1. 1 导线类型和仪器要求

    电磁波测距导线是以国家等级点为基础 附合导线或有结点的导线网。仪器应采用 里测距中误差(标称精度)不大于10mm的IⅡI级电磁波测距仪

    5.2.1.2电磁波测距附合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慈波测距附和导线的技术要求应满足表1的规定

    表1电磁波复合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

    5. 2. 1.3结点导线技术要求

    结点至起闭点之间的长度和边数可为表1中的0.7倍。结点与结点之间的长度和边数可为表1 0.5倍。

    5.2. 1.4电磁波测距导线的布设要求

    电磁波测距导线的布设要求如下: 附合导线或有结点的导线网,在等级点间、等级点与结点间、结点与结点间应尽量布设成等边 直伸形式,其转折角与180°之差一般不大于45°。 b)导线边两端点的高差应符合按式(1)计算的值

    导线边长,单位为公里(km)。 c)导线边长一般为500m~2000m

    导线边长,单位为公里(km)

    .2.1.5电磁波测距导线的测距要求

    GB/T139772012

    电磁波测距导线的测距要求如下: 日) 作业前应对所使用的电磁波测距仪进行检验。 D 测距工作应在大气稳定和成像清晰的条件下进行,在测距过程中若到大气端流影响严重,应停 止观测。 照准一次读四次数为一测回,导线边单程测回数不应少于两测回。同一测回读数间较差应小 于10mm,测回间较差应小于15mm。 每边测定一次气象数据.温度读至0.5℃,气压读至133.322Pa(1mmHg)

    5. 2. 2 小三角测量

    5. 2. 2. 1小三角点的测量精度及规格

    小三角点的测量精度及规格应不大于表2的规定。

    表2小三角点的测量精度

    5. 2. 2. 2 线形锁

    线形锁宜近于直伸,锁内各三角形力求等边。求距角一般不应小于40°,困难时不应小于30°。锁 的图形强度系数总和不应大于85,线形双锁不应大于100(图形强度系数R见附录B)。在有条件时,线 形锁应加测检查角。线形锁的三角形个数、边长及全长不应超过表3的规定。两端或一端有起始边的 三角锁要求与线形锁同,但不需加测检查角

    5. 2. 2. 3插网

    插网力求布置均匀,各三角形内角一般不应小于30°,在网的中部个别内角可不小于20°。插网 形各边应对向观测,困难地区个别边可单向观测

    5. 2. 2. 4 插点

    10000测图不应超过12k

    GB/T139772012

    向观测.困难地区个别边可单向观测

    5. 2. 3 选点和埋石

    选点和理石要求如下: a)选点工作应在充分调查测区已有控制点的基础上,根据任务要求和已知成果资料及测区自然 地理特点等情况,拟定最合理的布设方案,选定的点位应保证通视良好,便于观测和扩展。 b) 在测区内,凡导线、锁网所经过的图幅,若无国家等级点时应加密基础控制点,并进行埋石(每 幅图一个);点位说明应记于图历簿中。 C 除国家等级点外的基础控制点标石规格及埋设要求见附录C。 d)点名一般应采用附近地理名称

    5.2. 4水平角观测

    5.2.4.1水平角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应选择通视良好、目标清晰的方向作为起始方向。方向数天于 3个时,每半测回应闭合于起始方向(归零)。观测7个以上方向时,应分组观测,并采用同一零方向。 各测回度盘位置变换度数值为180°除以规定的测回数。 5.2.4.2当测站点或照准点的偏心距大于测站至最近观测点的距离的1/80000时,应在水平方向进 行归心改正, 5.2. 4. 3水平角观测限差见表 4.

    .2.4.4观测结果出现超限时应按下列规定进

    a)2c互差或测回差超限,允许重测超限方向,重测时应联测同一起始方向; b)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所测方向数的三分之一时,该测回应重测;归零差或起始方向的2 互差超限时,该测回也应重测;

    5.2.5平面坐标计算

    平面坐标计算要求如下: a) 小三角测量的平差计算可采用简化的平差方法在高斯平面上进行,方向改正值大于1"时应进 行方向改正; b) 线形锁(网)和三角锁的平差可不包括坐标条件,但应包括极条件和圆周条件,在两端有起始边 的三角锁中应包括边条件; 插网平差尽量采用严密平差,在急需坐标时可分区或分割成线形锁进行计算,重合点的坐标较 差不大于图上0.1mm; d) 插点可采用各种典型图形平差计算;

    GB/T 139772012

    导线点的平差按路线或组成有结点的导线网,采用简化方法进行,导线边长应进行化算至平均 海水面和高斯投影面上的长度改正; 平差计算取位按表5的规定

    5.2.6外业观测资料的限差

    对外业观测资料应进行下列限差检验: )小三角测量的测角中误差按式(2)计算; mg=±/[WWJ/3m 式中: n 测角中误差,单位为秒("); W 三角形闭合差,单位为秒("); 三角形个数。 b) 导线(网)测量的测角中误差按式(3)计算:

    对外业观测资料应进行下列限差检验: a)小三角测量的测角中误差按式(2)计算

    a)小三角测量的测角中误差按式(2)计算; mg=±[WWJ/3n **.( 2) 式中: mp 测角中误差,单位为秒("); W 三角形闭合差,单位为秒("); n 三角形个数, b)导线(网)测量的测角中误差按式(3)计算; mg = 1(f:Je (3) 式中: mg 测角中误差,单位为秒("); fa 附合导线或闭合环的方位角闭合差,单位为秒("); ng 计算f的测站数; n 附合导线或闭合环的个数。 c) 方位角条件闭合差限差按式(4)计算; W≤10×/n 式中: W方 方位角条件闭合差,单位为秒("); n 传递方位角个数, d) 极条件闭合差限差按式(5)计算。 W≤10X[] **( 5) 式中: W果 极条件闭合差限差,单位为秒("); a 求距角正弦对数秒差(以对数第6位为单位); n 传递方位角个数

    式中: mg 测角中误差,单位为秒("); fe 附合导线或闭合环的方位角闭合差,单位为秒(") ng 计算的测站数; n 附合导线或闭合环的个数。 c)方位角条件闭合差限差按式(4)计算; W≤10×/n 式中: 方位角条件闭合差,单位为秒("); n 传递方位角个数。 极条件闭合差限差按式(5)计算。 W≤10×[] 式中: W限 极条件闭合差限差,单位为秒("); a 求距角正弦对数秒差(以对数第6位为单位): 11 传递方位角个数

    5.3. 1 等外水准

    m.=±/WW1/3

    mg=±。 1(f:f

    测过的平面基础控制点。平差后的等外水准点可再发展 一次等外水准

    GB/T139772012

    5.3.1.2等外水准附合路线采用单程测定,支线采用往返观测或单程双测。观测时使用双面标尺黑红 面读数或单面标尺两次读数,读至毫米。同一标尺黑红面读数差或两次读数差不大于4mm。前后尺 黑红面高差之差不大于6mm。 5.3.1.3仪器至标尺的距离一般不应超过100m,成像特别清晰稳定时,可放宽至150m;如遇跨越沟 渠或河流时,可放宽至200m~250m。前后尺距不等差不超过20m;前后尺距不等差累积不超过 100m。 5.3.1.4工作间歇时,一般应在固定点上结束观测;也可用打人地下的三个木桩作为转进点。间歇后, 验测两个转进点高差之差在6mm以内时,可继续向前观测。

    表6等外水准测量的全长和闭合差

    5.3.2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

    5.3.2.1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测量适用于丘陵地、山地和高山地。路线的起团点应为国家四等以上水 准点或者四等水准联测过的平面基础控制点。困难地区,若国家等级三角点的高程中误差在丘陵地不 超过士0.25m,山地、高山地不超过土0.5m,也可作为路线的起闭点,但路线全长应不超过表8规定全 长的0.7倍。 5.3.2.2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的垂直角应往返观测。 5.3.2.3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的垂直角观测记录应取位至秒,仪器高和规标高应量记至厘米。 5.3.2.4垂直角观测测回数及限差按表7的规定

    5.3.2.1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测量适用于丘陵地、山地和高山地。路线的起闭点应为国家四 准点或者四等水准联测过的平面基础控制点。困难地区,若国家等级三角点的高程中误差在 超过士0.25m,山地、高山地不超过土0.5m,也可作为路线的起闭点,但路线全长应不超过表 长的0.7倍

    5.3.2.2经纬仪角高程路线的垂直角应往返观测 5.3.2.3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的垂直角观测记录应取位至秒,仪器高和规标高应量记至厘米 5.3.2.4垂直角观测测回数及限差按表7的规定。

    表7垂直观测测回数及限差

    表8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的各项限差

    GB/T 139772012

    5.3.2.6按结点布设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时.结点与起闭点间最大距离为路线全长的0.7倍

    5.3.3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

    5.3.3.3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的垂直角应往返观测。测回数及限差按5.3.2.4的规定执行 5.3.3.4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的各项限差不应超过表9的规定

    表9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的各项限差

    5.3.3.5按结点布设电磁波测距高利

    按结点布设电磁波测距高程导 网时,结点与起闭点间最大距离为路线全长的0.7倍。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可以代替等外水准测量,也可与等外水准交替使用。导线的起闭点 数应与等外水准相同。各项限差不应超过表9的规定

    、垂直角、距离测定等的记录要求,均应按6.7.5

    6.1像片控制点刺点的精度和要求

    6.1.1平面控制点和平高控制点的刺点误差,不应大于像片上0.1mm。高程控制点也应准确刺出。 6.1.2应在点位影像最清晰的控制像片上刺点。刺孔直径不应大于0.1mm,并要刺透。刺偏时应换 片重刺,不允许有双孔。 6.1.3基础控制点在控制像片上应按平面控制点的刺点精度刺出;当不能准确刺出时,水准点可按测 定碎部点的方法刺出,三角点、埋石点在像片正反面的相应位置上用虚线表示,并说明点的位置和绘点 位略图。 6.1.4像片控制点刺点应经第二人在实地检查

    6. 2像片控制点的刺点目标

    6.2.1平面控制点应选在能准确判定的位置上,如线状地物的交角或地物拐角上,交角应良好(30°。 50)。在地物稀少地区,也可选在线状地物的端点、稍尖的山顶或影像小于0.3mm的点状地物中心 森林地区可选刺在能准确判别的树根或树冠上。 6.2.2高程控制点的刺点目标应选在高程变化不大的地方,以线状地物的交点和平山头为宜。狭沟 尖山顶和高程变化急剧的斜坡等,均不宜选作刺点目标

    GB/T 139772012

    6.2.3平高控制点刺点目标,应同时满足平面控制点和高程控制点的要求。 6.2.4当控制点刺在树冠上或刺点位置上有植被覆盖,且像片上看不清地面影像时,应量注刺点处的 植被高度至0.1m。若植被比航摄时增长较大,应注出摄影时的植被高度。当点位刺在高于地面的地 物顶部时,应量注顶部与地面的比高至0.1m,量注的数值应在像片的反面注明。点位刺在陡坎等地物 边缘时,应在像片反面注明刺在坎上或坎下,并注出坎的比高。 6.2.5像片控制点均应实地打桩或作出固定标志。

    6.3像片控制点的整饰

    6.3.1控制像片的正面,三角点用正三角形表示,埋石点用正方形表示,像片控制点用圆圈表示,水准 点用①符号表示。不能准确刺出的点位,用相应虚线符号整饰,但水准点一律用实线符号整饰。符号 的边长或直径为7mm。水准点、高程控制点的符号用绿色,其他符号及注记均用红色。在控制像片的 反面,实地绘制点位略图,说明刺点位置。略图大小为2cm×2cm。刺点目标明显的高程控制点,可不 绘略图,只加说明。像片反面整饰一律用铅笔,符号的形状及大小与正面相同。其他控制像片上,只在 其正面以直径或边长为1cm的相应符号转标控制点点位,在相邻航线一片上注记点名(或点号)及刺点 片号。 6.3.2相邻区域的控制点公用时,邻区的控制像片应作转标幅编号和像片编号,并加注实刺片的图幅 编号和像片编号。 6.3.3可拍摄像片控制点的实地照片,以防止像片控制点刺错、者刺点略图绘错或点位说明表述不 确切。 6.3.4刺点者、转刺者、检查者均应在像片反面签名。 6.3.5控制像片的整饰格式见附录D。

    6.4像片控制点的编号

    像片控制点的编号由技术设计书作出具体规定

    6.5像片控制点的平面测量

    6. 5. 1 一般规定

    6.5.1.1测定像片控制点的平面坐标,通常采用电磁波测距附合导线、支导线、三角锁(线形锁)、交会 及引点等方法,像片控制点对于附近野外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超过图上土0.1mm, 6.5.1.2电磁波测距附合导线、三角锁(线形锁)和交会法的发展次数,自基础控制点起,不应超过三 次;连续配合基础控制点发展时,不应超过四次。最末一次的控制点不应发展引点。 6.5.1.3三角锁(线形锁)和电磁波测距附合导线上的点能相互发展,并可发展交会点,但交会点不应 作为三角锁(线形锁)和导线的起闭点, 6.5.1.4困难时可采用回归导线,但起算点应经过检核,证实无误,且待定点上应加测检查角。回归导 线不应再发展。 6.5.1.5按结点布设附合导线时,结点与起算点间路线长度和边数可为表10中的0.7倍。 6.5.1.6单定向附合导线、无定向附合导线、支导线及引点,应增加检查条件。检查条件及方法由技术 设计书作出规定

    6.5.2电磁波测距附合导线

    电磁波测距导线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10的规

    GB/T139772012

    表10电磁波测距导线的技术要求

    6.5.3三角锁(线形锁)

    表11三角锁(线形锁)的技术要求

    注:表中n为推算方位角传递边数;N为三角形个数

    6.5.3.3坐标闭合差,在1:5000测图中,最大不应超过2m;在1:10000测图中,最大不应超过 4m

    5.3.3坐标闭合差,在1:5000测图中,最大不应超过2m;在1:10000测图中,最大不应超

    6. 5. 4 支导线

    6.5.4.1支导线可从一、二次附合导线或锁网形点上发展,起始点上应观测两个连接角,距离应往返测 定。支导线只允许在作业条件困难时使用,且支导线不应再发展。支导线分电磁波测距支导线和视距 支导线。

    表12电磁波测距支导线的技术要求

    GB/T 139772012

    表13视距支导线的技术要求

    6. 5. 5 交会法

    6.5.5.1各种交会点的交会角不应小于30°或大于150°。后方交会的所求点,不应位于三个已知点构 成的圆周附近,即两个交会角α、β与所对已知角c之和不应在160°~200°之间;折叠图形中辅助角与 之差不应小于20°。 6.5.5.2交会边长,1:5000测图不应超过4km,1:10000测图不应超过8km。横向移位所相应的 检查角允许误差△”见附录E。检查方向的等级不影响所求点的等级,检查边长不限。由前方交会两组 图形计算的点位较差不应大于图上0.2mm,最后坐标取用两组坐标的中数 6.5.5.3特殊困难地区,个别交会边长可放长二分之一,但交会点应按两组图形计算坐标。点位较差 不应大于图上0.2mm,最后坐标取用两组坐标的中数

    5.5.6.1通视条件困难,不能直接用交会法求出点位时才可使用引点。 6.5.6.2以电磁波测距附合导线、三角锁(线形锁)和交会法施测的像片控制点,除最末一次控制点外, 其他各次控制点均可作为引点的起始点

    6.5.6.3引点应在本点上观测两个连接角。

    表14引点测距的技术要求

    6.6像片控制点的高程测量

    6. 6. 1一般规定

    6.6.1.1测定像片控制点的高程,通常采用测图水准、视距高程导线、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支导线、经 纬仪三角高程路线、独立交会高程和引点等方法;像片控制点对于附近野外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平地设计图纸, 丘陵地、山地不超过十分之一基本等高距(高山地按山地要求)。

    义三角高程路线、独立交会高程和引点等方法;像片控制点对于附近野外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平 凌地、山地不超过十分之一基本等高距(高山地按山地要求)。 6.1.2测图水准、视距高程导线、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和独立交会高程的发 14

    6.6.1.2测图水准、视距高程导线、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和独立交会高

    GB/T 139772012

    次数,自基础控制点起,不超过三次;连续配合基础控制点发展时,不超过四次。最末一次的控制点不应 发展引点。 6.6.1.3测图水准、视距高程导线、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可交替使用。测图水准 点、视距高程导线点、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点、经纬仪三角高程路线点可发展独立交会高程点,但独立交 会高程点不能作为导线的起闭点。 6.6.1.4困难时可采用回归导线,但起算点高程应经过检核,证实无误,且应在待定点上观测其他点进 行检查。回归导线不能再发展, 5.6.1.5按结点布设高程路线时,结点与起算点间路线长度和边数不应超过附合路线的0.7倍

    6. 6. 2测图水准

    6.6.2.1测图水准主要在平坦地区使用,第一次测图水准应起闭于等外水准以上联测过的基础控制点 或像片控制点。 6.6.2.2测图水准采用水准标尺单面一次读数,读记至厘米装修CAD图纸,不读距离。水准仪的i角不应大于20”。 观测时仪器应尽量安置在前后标尺的中间。 6.6.2.3测图水准路线全长及高程闭合差不应超过表15的规定。当水准路线的测站数较少时,应注 意防止粗差,

    表15测图水准路线全长及高程闭合差

    6.6.3视距高程导线

    ....
  • 航空标准
  • 相关专题: 地形图  
专题: 海洋标准 |建筑常用表格 |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 |石化标准 |电力弱电图纸、图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