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615.2-2019 地质勘查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 第2部分:钻探工程实施指南

  • DB36/T 615.2-2019  地质勘查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 第2部分:钻探工程实施指南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1-22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勘察测绘,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5.6供应商与承包商管

    5.6.1建立供应商与承包商的管理制度,以加强对供应与承包坏节的安全监管。 5.6.2选择供应商与承包商应符合相关要求,且保存批准过程的相关记录。 5.6.3应对供应商的供应过程实施有效控制,供应商在作业现场活动应遵守本组织的安全要求。 5.6.4应识别承包商工作可能带来的风险,在允许承包商使用本组织提供的设备设施和进入作业现场 前应对其进行培训。 5.6.5承包商安全管理应纳入组织安全管理,并实施检查。

    5.7认可奖励与工余管理

    5.7.1组织应建立员工安全表现的认可与奖励制度。 5.7.2应通过会议、文件或公告牌等形式,宣示员工安全表现信息。 5.7.3组织应将员工工余安全管理纳入安全工作范畴。 5.7.4组织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应包括预防工余安全内容。 5.7.5工余安全意外应纳入事故、事件报告与统计分析范畴

    信息安全技术标准规范范本5.8员工安全意识提升

    5.8.1组织应建立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度,以不断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 5.8.2 组织应建立师带徒制度,以不断提升员工的岗位技能。 5.8.3 组织应对员工的安全意识进行辨识,考察员工对安全健康问题的掌握与熟悉程度 5.8.4 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任职6个月内应通过安全生产知识和能力的考核。 5.8.5 新员工入职后应接受安全意识教育,且对其安全意识情况进行跟踪。 5.8.6 接受院校学生实习、外来参观人员,应对其进行相应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5.8.7 工艺流程发生变化时,员工应对工作现场特定要求进行回顾。 5.8.8 员工脱离工作岗位超过规定时间返岗时,应进行工作现场特定要求的回顾。 5.8.9 管理层特定意识应与其个人的安全管理职责相适应。 5.8.10 组织应建立安全意识提升及意识培养需求的监测机制,且确保该机制有效运行。 5.8.11组织应建立安全意识宣传计划,利用多种形式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

    5.9员工教育培训实施

    5.9.1组织应识别、分析教育培训需求。

    5.9.1组织应识别、分析教育培训需求 5.9.2教育培训需求识别应针对所有员工和作业过程,且考虑:

    DB36/T 615. 22019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 员工和管理层的意见、建议; 技术发展的需要; 变化管理的要求; 风险评价结果; 相关方的要求。 5.9.3组织应针对已识别的教育培训需求制定实施计划。 5.9.4 组织应保存教育培训过程与结果的记录。 5.9.5 组织应建立教育培训适宜性的评估机制,对教育培训数量与效果进行评估,评估途径包括: 学员反馈; 绩效改善调查; 管理层反馈; 测试结果分析; 现场应用能力的跟踪。

    6.1.1组织应建立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制度,以识别各类危险源及其风险,

    5.1.2 组织应保证不同层面员工参与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过程。 5.1.3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应考虑所有的活动、设备、设施、人员、环境和管理,包括: 正常和异常的情况; 现在和将来的生产活动: 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变化。

    6.1.4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结果应文件化,且定期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回顾。

    6.2方法确定与工作流程

    .2.3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应包括如下过程: 信息服务平台 准备; 划分危险源辨识单元并辨识; 危险源转化为风险的条件; 量化风险结果; 划分风险等级。 .2.4风险控制措施确定原则: 消除; 替代; 工程控制、隔离; 管理措施; 个体防护; 优先考虑。当安全健康与财产保护发生矛盾时,优先确保员工安全健康的措施

    6.3初始与持续风险评价

    6.3.1组织应进行初始风险评价,过程应考虑: 一生产工艺过程风险; 危险物质风险; 一设备、设施风险; 一环境风险; 一职业健康风险; 一管理风险; 法律、法规、标准需求; 相关方的观点。 6.3.2 初始风险评价结果应包括风险可能发生过程的描述和风险的级别。 6.3.3 组织应依据初始风险评价结果进行风险分级管理。 6.3.4 组织应持续进行风险评价,常用方法包括: 使用前检查; 计划任务观察; 设备检查; 工前危险预知; 交接班检查; 定期安全检查; 定期检修; 安全标准化系统评价。

    6.3.1组织应进行初始风险评价,过程应考虑

    7生产工艺系统与设备设施管理

    7.1.1组织应明确机构或专职人员,负责钻探工程生产工艺系统管理。 7.1.2组织应建立设计管理制度,对设计质量进行控制。 7.1.3 设计应充分考虑风险评价结果,且按规定进行审批。 .1.4 根据《地质勘查设计》和AQ2004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经总工程师批准后实施。 7.1.5妥善保存设计文件和相关图纸,

    7.2.1组织应建立钻探工艺和质量管理制度,以确保!

    钻探工艺及设计参数适合岩体地质条件; 设备、设施相互匹配满足工序要求; 钻探工程实施在探矿权划定范围内

    7.2.2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施工,且信

    按设计要求布置钻孔; 地质等条件出现变化,及时调整施工工艺; 设备设施、工具、仪表和个体防护用品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 重要设备和危险部位采取防范措施,设立明显标志:

    7.3.1钻机(钻塔)安全防护应满

    钻塔座式天车设安全挡板,吊式天车装保险绳; 钻机水龙头高压胶管设防缠绕、防坠落装置和导向绳; 钻塔工作台加装防护栏,高度大于1.2m; 塔梯梯阶间距小于400mm,坡度小于75°; 机场地板铺设平整;木板厚度大于40mm或使用防滑钢板; 7.3.2钻机活动工作台安装、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制动、防坠、防窜、行程限制、安全挂钩等安全可靠; 底盘、立柱、栏杆成整体: 提引绳、重锤导向绳使用Φ9mm以上的钢丝绳; 平衡重锤与地面之间距离大于2.5m。

    使用Φ12.5mm以上的钢丝绳; 18m以下的塔架设绷绳4根,18m以上分两层,每层4根; 绷绳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45°; 地锚深度大于1m。

    7.3.4钻塔安装避雷设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避雷针与钻塔应使用高压瓷瓶间隔; 接闪器应高出塔顶1.5m以上; 引下线与钻塔、绷绳间距大于1m: 接地极与电机接地、孔口、绷绳地锚间距大于3m,电阻小于15Q

    7.3.5机场供配电应满足下列要求

    钻机独立设置开关箱,实行“一机一闸一保护”; 移动式配电箱、开关箱安装在固定支架上,且有防潮、防雨、防晒措施; 电气设备采用保护接地,接地电阻小于4Q。 照明使用防水灯具,照明灯泡距离塔布表面大于300mm。 7.3.6 机场出现5级以上大风时,应停止钻进且做好以下工作: 信息服务平 卸下塔衣、场房帐篷; 钻杆下入孔内且固定; 检查钻塔绷绳及地锚牢固程度: 切断电源,关闭且盖好机电设备; 一封盖孔口。 7.3.7 暴雨、洪水季节或在河滩、山沟等低洼地施工应加高地基,修筑防洪设施 7.3.8 机场地处滑坡、崩塌、泥石流易发生地带应采取可靠的防范措施。 7.3.9 机场防火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材且合理摆放:

    DB36/T 615. 22019

    7.4.1生产工艺变化应按程序评审与批准,变化实施前应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 7.4.2组织应确保变化管理所需的制度和资源。 7.4.3工艺变化的相关资料应完整移交。

    8.1.1陆地钻探应满足下列要求

    陆地钻探应满足下列要求: 地基应平整、坚实,钻塔底座的填方不超过塔基面积的1/4; 松散岩层深部钻进时地基应固化: 在山坡修筑机场地基,松散岩层时边坡应小于45°; 钻机周围应修筑排水设施: 钻孔边缘距地下管线应大于5m,距地下构筑物应大于2m:

    8. 1.2 水上钻探应满足下列要求:

    应掌握工作区域水文、气象资料,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在通航河流或湖泊施工应遵守航务、港监等有关部门规定; 钻机塔架地脚与钻探船舶连接牢固: 钻探船舶四周应设置防护栏杆,平台铺设稳固; 息服 多条钻探船拼装平台,应使用同吨位的船舶; 应配备足够的救生和消防设备; 4级以上大风应停止作业。

    8.1.3坑道钻探应满足下列要求:

    进行场 主检省 坑道内通风良好,作业点照明充足; 悬挂在巷道壁的滑轮支撑点强度和附着力应满足起吊最大负荷要求; 遇含水层或涌水层严禁提升钻具,采取措施,确保人员安全。

    8.1.4安全标志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辨识需设置安全标志的地点和场所!

    根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设置相应的安全标志; 已经安放的安全标志未经许可不得拆除或移动: 存在塌陷危险的钻孔、井巷、溶洞、泥浆池等应设置明显标志; 勘探船舶作业应按有关规定设置信号灯或航标,

    8. 2. 1一般要求

    组织应建立交接班制度,异常状况应交代清楚,做好记录; 一进入作业现场应按规定穿戴个体防护用品; 一钻进作业前应检查现场、设备、设施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作业。

    8.2.2钻塔安装与拆卸应遵守下列规定

    作业前应对钻塔构件、工具、绳索、挑杆和起落架等进行检查; 在专人现场指挥下进行; 拆卸钻塔应自上而下逐层进行; 上塔作业应系好安全带; 夜间或5级以上大风、雷雨、雾、雪等天气禁止安装、拆卸钻塔,

    在专人现场指挥下进行; 竖立、放下钻架时作业人员应离开钻架起落范围; 钻架材料应使用无缝隙钢管,且满足最大工作强度; 钻架腿之间应安装斜拉构件; 钻架外缘与输电线路之间的安全距离应符合表1要求。

    DB36/T 615. 22019

    架外缘与输电线路之间的

    8.2.4钻机设备安装应遵守下列规定:

    各种机械安装应稳固,传动轮应纵向成线; 井架天车轮前沿切点,钻机立轴中心与钻孔中心应成一条直线; 一各种防护设施、安全装置应齐全,外露转动部位应设置防护罩(栏) 一电器设备应安装在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 8.2.5设备转移搬运应遵守下列规定:

    在专人现场指挥下进行;

    在专人现场指挥下进行;

    使用吊车或葫芦起吊,钢丝绳、绳卡、挂钩及吊架腿应牢靠; 起重机械起吊设备,应遵守GB/T6067的要求,

    8.2.6钻具升降应遵守下列规定

    升降机制动装置、离合装置、提引器、游动滑车、拧管机等安全可靠; 钢丝绳安全系数大于7;提引器处于孔口时升降机卷筒钢丝绳不少于3圈; 连接钢丝绳固定绳卡不少于3个; 钢丝绳变形、磨损、断丝超过许可范围及时更换; 提引器、提引钩应有安全连锁装置:提落钻具或钻杆,提引器切口应朝下:

    严禁探摸、探视悬吊钻具内的岩心; 发生跑钻时,严禁抢插垫叉或抓抱钻杆。

    店进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钻进前应对设备、安全防护设施进行检查; 机械运行时严禁跨越转动部位或传递物件; 钻进时严禁手扶高压胶管或水龙头; 一 检查调整回转器、转盘时应停机,且将变速手把放在空档位置; 一扩孔、扫脱落岩心、扫孔或遇溶洞、松散复杂地层钻进时,应由熟练技工操作 .2.8处理孔内事故应遵守下列规定: 作业前检查钻塔构件、天车、游动滑车、钢丝绳、绳卡、提引器、吊钩等; 在专人现场指挥下进行,非直接操作人员离开现场; 严禁同时使用升降机、千斤顶或吊锤起拔孔内事故钻具; 严禁超负荷强行起拔孔内事故钻具; 反转钻机反钻具应采用低速慢转

    8.2.8处理孔内事故应遵守下列规定:

    9.1.1组织应建立健康监护制度,任命具备相应能力的人员负责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工作。 9.1.2对生产过程的职业病危害进行分析,对周边可能的传染疾病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年度 职业健康监护计划,并严格执行。 9.1.3识别需要进行身体、心理及生理监测的工种和员工。 9.1.4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离岗后医学随访以及应急健康检查。尘肺病患 者在离岗后需进行医学随访检查。 9.1.5建立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9.1.6 按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配备职业卫生设施。 9.1.7 职业卫生服务应满足认定风险的要求,包括紧急救护情况。 9.1.8钻探作业现场应设置急救箱,并按标准和风险放置急救用品,

    9.2危害控制及劳动防护

    9.2.1组织应建立职业病危害防治制度,包括劳动安全防护的内容。 9.2.2组织应对职业病危害实施控制,其方法应突出预防性,且遵循“消除,替代,工程控 控制,个体防护”的原则。

    控制,个体防护”的原则。 9.2.3应对员工进行有关职业病危害的专门培训,以满足职业病危害控制的意识、知识 9.2.4 组织应通过作业场所风险分析,识别劳动安全防护用品需求。参与人员应包括: 安全管理人员; 一职业健康管理人员或专业医务人员; 一员工代表。 9.2.5组织应为员工发放符合要求的劳动安全防护用品,且提供穿戴、使用培训。 9.2.6组织应保存劳动安全防护用品发放、使用和维护的记录。

    9.3.1组织应制定监测计划,且确保执行。 9.3.2监测内容应包括粉尘、噪声、高温、振动、辐射和有毒有害气体等

    10安全投入、科技与保险

    DB36/T 615. 22019

    11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

    1.1.1组织应建立制度,确保安全检查与隐惠排查覆盖所有作业场所、活动、设备设施、人员和管理 1.1.2组织应建立安全检查与隐惠排查信息收集、传递、处理和反馈渠道。 1.1.3组织应对履行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职责的人员培训,使其熟练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方法。 1.1.4组织应遵循下列原则编制安全检查与隐惠排查表: 根据危险源辨识结果,抓住要害部位以及相邻作业可能造成伤害的环节; 一检查对象明确、标准具体;检查表文字精练准确。 1.1.5检查发现的问题未彻底清除前,应实施临时措施。 1.1.6组织应定期对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的效果评审,且根据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检查内容和方法, 1.1.7安全检查与隐惠排查应保存记录且可获取。 1.1.8安全检查与隐患排查发现的重大隐患应及时上报地方政府安全监管部门。

    1 组织各级管理机构应对责任范围内的安全工作例行检查,检 钻探设备设施定期检查、保养制度执行情况; 钻塔安装、拆卸专人现场指挥制度的建立及落实情况; 钻探作业开孔验收制度执行情况; 钻探作业人员培训上岗制度执行情况; 钻探作业人员师带徒制度执行情况; 机台(班组)安全建设情况; 劳动防护用品使用状况; 作业环境状况; 安全检查与隐惠排查工作开展情况; 安全会议召开情况:

    11.2.2例行检查进行前应制定检查表格,例行检查频次:

    组织本级进行的例行检查一年至少两次; 所属二级单位进行的例行检查一年至少三次; 项目部或钻探机台的例行检查一月至少一次,

    11.3.2专业检查对象应包括:机场安全防护设施、供配电、防风、防洪、防火以及其他重要设备设施 11.3.3专业检查一般由专业职能部门负责并完成,专业检查频次: 一组织本级进行的专业检查一年至少两次; 一所属二级单位进行的专业检查一年至少两次。 11.3.4当发现影响系统安全的重大隐患时应及时进行专业检查。

    1.4.1综合检查的类型主要包括:

    重大风险的控制情况;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情况;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的执行情况; 一有关专项工作开展情况; 一一其他有关情况。 1.4.3综合检查一般由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完成,综合检查频次: 组织本级进行的综合检查一年至少一次;

    11.5纠正和预防措施

    11.5.1组织应建立制度,以保证安全标准化系统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纠正与预防。

    11.5.1组织应建立制度,以保证安全标准化系统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纠正

    11.5.2纠正和预防措施制度应明确:

    依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的计划; 实施纠正和预防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及时反馈纠正和预防的实施情况,且与员工和相关管理层沟通 纠正和预防实施情况及其有效性的评审责任部门或责任人; 保存及管理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记录的要求,

    DB36/T 615. 22019

    火灾; 触电和雷电 机械伤害; 高处坠落; 物体打击。 12.1.2组织应配备专人管理应急工作,且根据事故、事件的应急经验,及时完善应急准备。

    12.1.2组织应配备专人管理应急工作,且根据事故、事件的应急经验,及时完善应急准 12.1.3应按照项目属地原则确定与应急有关的外部机构,如应急、消防、医疗部门等

    .2.1组织应针对认定的紧急情况建立应急预案体系,包括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 2.2.2应急预案的内容应符合GB/T29639的相关规定, 2.2.3应急预案应根据事故或紧急情况确定应急程序。

    12.3.1组织应建立应急机构,明确应急职责。 12.3.2组织应根据认定的紧急情况建立应急队伍。 12.3.3组织应根据认定的紧急情况配备必要的装备,包括交通、通信设备以及相应的应急物质。 12.3.4组织应识别和利用外部应急资源,建立紧急情况支援协议

    12.4应急评审与培训演练

    12.4.1组织每3年进行一次应急预案评审和更新,以确保所需的应急能力与效果。 12.4.2更新的应急预案应及时传达到全体人员。 12.4.3组织应进行应急培训与演练,培训和演练可针对应急队伍和全体员工。 12.4.4组织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综合或专项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训练,

    13事故、事件报告与调查分析

    13.1.1组织应建立事故、事件报告制度,阐明事故、事件报告的内容、时间、方式。 3.1.2组织应对事故、事件进行登记建档供暖标准,确保所有事故、事件均能得到有效的调查和处理。 13.1.3事故、事件报告包括轻伤事故、未遂事件。

    13.2.1组织应建立事故、事件调查制度,明确调查人员的组成,沟通方式、对象和时间 13.2.2事故、事件调查过程应考虑专业技术需要,必要时聘请外部专家。 13.2.3事故、事件调查应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形成报告前应与所涉及的员工交流。 13.2.4事故、事件调查的相关文件和资料应归档保存。 13.2.5组织应确定事故、事件统计方式,以年度为单元对事故、事件进行统计分析,以分析事故、事 件发生的原因和趋势。 13.2.6事故、事件分析的要点包括:

    13.3.1通过召集会议回顾已发生的事故,引发讨论,以吸取教训。

    1.1组织应建立绩效监测和测量制度,内容包括: 一安全目标的实现; 事故、事件; 措施的执行情况; 安全管理的依从性; 安全标准化系统的持续改进。 1.2监测和测量制度应明确测量的方法和频度。 1.3组织应保存监测结果,且及时与相关人员沟通

    14.2.1组织应定期对安全标准化系统进行内部评价,内容包括:

    14.3.1省级省级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对安全标准化的实施、评审进行监督 安全标准化体系的运行效果。

    DB36/T 615. 22019

    4.3.2组织应根据法律法规与其1 全标准化的评定或复审,复审每三年一次。 4.3.3发生因工死亡事故航空标准, 应重新 外部评价应明确安全标准化等级

    14.3.3发生因工死亡事故, 位量 外部评价应明确安全标准化等级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牛奶标准 |生产标准 |安全网标准 |毕业设计 |玩具标准 |

常用软件